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污染的途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藥主要是指用于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林業的病蟲草鼠害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調節植物、昆蟲生長的化學合成或者來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質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的混合物及其制劑。
隨著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已由溫飽型逐漸轉向保健型,無公害農產品越來越倍受人們的親睞,但農產品中農藥等有害物質污染現象時有發生。
如:2013年5月4日央視《焦點訪談》報道,記者在山東濰坊地區采訪時發現,當地有些姜農使用神農丹種姜,神農丹的主要成分是涕滅威,是一種劇毒農藥,50mg就可致一個50kg重的人死亡。涕滅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被植物全身吸收。當地農民根本不吃使用過這種劇毒農藥的姜。還有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萬壽橋工商所執法人員在轄區一座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內查獲兩個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窩點,現場查獲“毒生姜”近1000kg。2013年5月6日上午,在南京眾彩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一車來自濰坊的生姜被查出農殘“氨基甲酸酯”超標,市場已將這批生姜進行封存,并將取樣送有關農殘檢測機構進行定量檢測。
農藥污染事件屢屢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少數農民對農藥的認識不強,施用農藥時,沒有按照農藥操作規程施藥,甚至明明知道是有毒農藥,為防治病蟲,為了高產,為了賺錢,還在噴施。還有的農民盲目混用多種農藥,這樣反復不合理使用農藥,使病害蟲抗藥性增強,致使蔬菜、水果農藥殘留超標,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進而破壞了農業環境。
二、農藥污染對農業環境的影響
農業環境包括大氣、水、土壤,施用農藥會有三種途徑進入農業環境。
1、施用農藥污染了大氣。
農藥多數是以液體形式噴灑使用,在噴灑過程中或使用后,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耕地及農產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氣中的農藥還可能隨著氣流漂移,擴散到附近地區或更遠的地方。空氣中的除草劑濃度較高時,還會對敏感作物造成藥害。污染一旦達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對人體健康及整個生態平衡造成威脅。
2、施用農藥污染了水環境
水體中農藥的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藥,如防治魚、蝦病噴施農藥;農藥隨雨水落入水體;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生產農藥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藥的生活污水等進入水體等。農藥對水體的污染,不僅可造成魚、貝、蝦等水生生物中毒死亡,同時還可能污染飲用水,威脅人體的健康。
3、施用農藥污染了土壤
土壤中的農藥來源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農藥直接進入土壤,如除草劑的施用;第二種是防治病蟲害噴撒農田的各類農藥;第三種是隨著大氣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殘體。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通過生物鏈形式進行轉移和傳遞而蓄積于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中,人類處在食物鏈的頂端,最易受到農藥殘毒生物富集后的危害。據文獻報道,農藥利用率一般為10%,約90%的殘留在環境中,造成對土壤的污染,受污染的農產品,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轉移到人體,對人體身體產生間接危害。
三、保護農業環境,減輕農藥污染的對策
1、用沼液防病蟲,減輕農藥污染。
沼液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氨基酸、微量元素、植物生長刺激素、B族維生素、某些抗生素等。其中有機酸中的丁酸和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維生素B12,對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沼液中的氨和銨鹽、某些抗生素等對作物病蟲有直接作用。實踐證明,沼液防治病蟲害,無污染、無殘毒、無抗藥性。同時,沼液對糧食、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等13種作物中的23種病害和14種害蟲有防治作用。
據資料顯示:用沼液噴施果樹,對紅蜘蛛成蟲殺滅率為91.5%,蟲卵殺滅率為86%。用沼液防治玉米螟一般每年可造成產量損失5~15%。取過濾后的沼液1份加水3份,混合均勻后葉面噴施黃瓜,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效果可達90%以上。用濃度為50%以上的沼液處理黃瓜能有效地抑制白粉病。噴施沼液防治番茄早疫病。取過濾后的沼液1份加水3份,混合均勻后葉面噴施番茄,可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可達80%以上。因此,大力提倡用沼液防病蟲,可以減輕農藥污染。
2、合理使用農藥,正確診斷,對癥用藥。
當農田中發現病蟲時,首先,要了解田間發生的是病害還是蟲害,是什么病或是什么蟲。其次,還要了解所購農藥的成份、特性、用途。如菜青蟲選用阿維茵素防治;蚜蟲、飛虱、葉蟬選用吡蟲啉防治;菜青蟲選用敵百蟲防治;白粉病選用粉銹寧、烯唑醇防治等;總之,在施藥前,我們必須根據防治對象選用適宜的農藥,切實做到對癥下藥,這樣才能避免盲目用藥,方可充分發揮藥劑本身的效能。
3、搞好預測預報,適時施藥。
一般防治病害要掌握在發生初期,防治蟲害掌握在低齡階段,防治草害掌握在雜草萌芽期或幼苗期,結合田間實際調查,搞好預測預報,適時施藥。同時,還要根據病蟲害發生為害不同的特點和不同藥劑的性能,抓住關鍵時期,及時用藥防治。如在防治蟲害時,應在害蟲3齡期以前,利用害蟲幼齡期抗藥性弱的特點,施藥較合適,效果會更好。
4、交替施藥 輪換用藥。
對同種作物長期、反復使用一種農藥,害蟲易產生抗藥性,久而久之,這種農藥就達不到它原來的防治效果。因此,對防治對象要輪換、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可延緩產生抗藥性,充分發揮農藥藥效。同時,要注意長期使用一種或同一類農藥防治某一種害蟲或病菌,易使害蟲或病菌產生抗藥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要盡可能輪換用藥,防治效果達到最佳。
5、科學混用農藥。
科學地進行不同農藥混用,可以起到一定的增效作用,兼治多種病蟲,降低毒性,增強人畜安全性,延緩病蟲抗藥性,節省人力和用藥量,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防治效果。但有些混用不科學,將會降低藥效,如甲基托布津、多菌靈、代森鋅、苯菌靈、福美雙等不能與銅制劑混用。
[關鍵詞]突發性環境污染;應急監測;處理和建議
中圖分類號:X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1-0230-01
石化企業是以對石油天然氣進行化學儲藏、提煉和加工為主的工業企業,在進行工業生產時,會產生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險化學品和工業廢料,在進行上述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進行運輸和排泄廢物時,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重大的突發性污染事故。這種污染事故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極大的危害,使周圍的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因此,石化企業要嚴謹的對待石化生產過程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并對其進行應急監測,通過應急監測及時的解決環境污染事故。保證周邊環境的安全和穩定。
一、應急監測在石化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中的應用價值
應急監測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石化企業突發性污染事故的嚴峻性中,石化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主要有以下幾種特性:首先,是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突發性,石化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沒有固定的方式和途徑,在發生事故時,突發性環境污染會在不固定的位置上大量的排放高危險性的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其次,石化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成分復雜,主要成分包含液體、氣體和固體。氣體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氣體,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氨氣等,一旦暴露在空氣中,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液體中則含有大量的耗氧物質,一旦進入到周圍環境中的自然水體中,就會急劇的惡化自然水體的水質,使水中動植物大量死亡,進而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最后,石化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的另一特性是范圍廣泛,污染物一旦大量進入周圍環境,對周圍大面積的環境都會造成影響。可見,石化企業的突發性污染事故具有非常高的嚴峻性。而應急監測的主要內容就是對上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確定污染出現的地點和污染的影響程度,分析污染物的成分,從而進一步的解決污染,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二、石化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應急監測應對措施及處理方法
2.1 確定污染因子
石化企業的污染源和危險品種非常多,具有多種形態、多種傳播方式、大面積出現的特點。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出現時迅速的對污染因子進行判斷和辨別,能夠有效的提升對污染物進行處理的速度。石化企業的最主要兩大污染源是水污染和空氣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成分為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氨氣以及耗氧物質等。不同的污染物需要經過不同種類的控制措施,因此,對污染因子的判斷是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的基本工作。企業的環境監測系統應該能夠迅速的啟動應急監測設備和工作流程,通過應急監測及時、準確的判斷污染物的種類、濃度、以及可能的污染范圍和發生的其他環境問題。以便通過有效的監測,從而達到控制事故情況,減少事故危害的目的。
2.2 采樣點位的布設
水污染和空氣污染都屬于是發散式的污染,污染物進入空氣或水體后,會迅速的擴散到水體和空氣中,并且無法明確的檢測到污染物的擴散范圍。因此,對環境污染的采樣點的布設,就是找到污染物傳播范圍、確定污染物的傳播速度的重要手段。環境空氣應急監測點的設計應該設計在污染發生的地方,確定污染源后,在靜風的情況下,將監測點放置在離污染源最近的地方,在有風的情況下,將監測點反之在上風向的位置上,并且特別是當周圍出現醫院、居民區、學校甚至是商業繁華區時,要將監測點設置在這些區域周圍,以便確認環境污染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在氣候條件對污染的監測產生影響時,要采取更加密集的檢測方式,可以采取網格布點、軸線布點和扇形布點等方式進行空氣采樣。在發生水污染時,需要在水污染源頭設置監測點,并建立事故污水收集池。并在接觸到飲用水源或牲畜水源地等地區時,對上述水源地進行設點監測,成立應急監測小組,保證水源地的污染最小化。
三、企業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議
3.1加強石化企業生產工作中的環保宣傳力度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企業對生產安全重視程度高,但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以至于在生產中產生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在進行生產時,企業應重視環境污染事故的預防和對環保的宣傳。在出現突發性污染事故時及時的通知相關的環保部門對環境污染源進行解決和處理,并對已經受到污染的環境進行改善,一旦錯過了敏感點的監測時機,對環境污染的監測和處理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3.2加強石化企業應急監測的配套裝備
應急監測時,需要多部門的人員對污染源進行布點、采樣、追蹤和監測,因此,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檢測設備以及聯絡設備。以便隨時的報告情況、改變方式,調整位置等工作。在事故現場污染物濃度高的情況下,需要對檢測人員進行防護設備的配備。這些都需要企業對配套設備進行充分的準備。
3.3石化企業監測技術人員的水平提升
石化企業的突發性污染事故出現的時間不固定,呈現突發性的特點,如果監測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不到位,應變能力不強,就會影響到突發性污染事故的監測工作的結果,進而影響到整個污染事故的處理。因此,要對石化企業應急監測技術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和大量的實戰演習,以得到良好的技術熟練度,充分的提升石化企業突發性污染事故的處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曾建.淺談化工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J].能源與環境,2014,06:68+70.
[2]郭艷.化工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J].北方環境,2013,06:138-140.
[3]何兆華.石化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種類及應急監測對策[J].安徽化工,2014,01:56-57+62.
[4]鐘貴江.探討環境監測如何有效處理突發環境污染事故[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01:196.
關鍵詞:突發性環境污染 事故 應急監測 防控體系 措施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142-01
1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與應急監測
1.1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是指在瞬時或短期內排放出大量的劇毒或惡性污染環境的物質,導致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的惡性環境污染事故。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具有形式多樣性、發生的突然性、危害的嚴重性、處理處置的艱巨性以及影響的長期性。2011年4月23日所發生的新安江苯酚污染事故,導致20噸泄漏苯酚隨地表水流入新安江中,造成部分水體受到污染,直接威脅到下游杭州地區數百萬人用水安全;2011年6月發生在渤海的油氣田泄漏事故,造成劣四類海水面積840平方公里,對油田以及周邊海域海洋環境以及渤海灣的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污染損害;2011年3月11日受日本強震和海嘯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4個機組出現事故,放射性物質持續外泄,造成了危害巨大的放射性污染,嚴重破壞了周圍生態環境,導致核電站周圍20公里居民撤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及嚴重的國際恐慌。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大量的人員死亡和受傷,以及重大的經濟損失等,帶來社會的不安定以及恐慌。由于幾率很小、發生突然、污染物擴散迅速,后果嚴重,使環境監測、處理處置非常困難,成為環境監測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
1.2 環境應急監測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突然、危害嚴重、影響長久,如何有效地防范其發生,如何提高事故的應變處理處置能力以及如何做好環境恢復工作等至關重要,而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是指環境監測人員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對污染物的種類、污染物濃度、污染的范圍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出判定的過程。只用做好應急監測工作,才能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時,快速準確地提供引起事故發生的污染物類別、污染物濃度分布、影響范圍以及發展態勢等現場動態信息和數據,為事故處置快速、正確決策贏得寶貴時間,為能快速查出污染源、有效地控制污染范圍、縮短事故持續時間等提供便利,將事故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2 我國環境應急監測技術現狀
(1)應急監測的硬件設施不足。我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起步較晚,應急監測的硬件設施以及所使用的儀器設備等都遠遠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普遍使用檢測管,便攜式檢測儀器不足;定性分析儀器多,而能夠對污染物進行定量成分分析的色譜和質譜較少,不能滿足多種環境基體不同污染物的應急監測和分析的需要。
(2)應急監測的技術儲備不足。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部分地區對可能導致污染事故的污染源情況“底數不清”,缺乏相應的技術儲備與處理處置經驗,尤其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可能的區域污染源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一些從未出現過的或者法規上沒有的污染源;另一方面是人才儲備的不足,現階段我國從事環境應急監測的人員不多,專業人才更少。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不強,并缺乏相應的應急監測的經驗,這都嚴重制約著我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質量。
(3)缺乏統一的技術規范。應急監測屬于特種監測,一般的環境保護技術規范已不能滿足應急監測的要求。我國尚未建立起應急監測的統一的技術規范,對應急監測也沒有統一的技術指導。這樣就可能導致對于統一突發性污染事故,不同的人采用不同儀器設備,應用不同的技術手段,依據不同的規則,最后得到不一樣的監測結果,影響監測質量。
(4)缺乏統一布局的應急環境監測網絡和完整應急監測體系。目前階段來說,雖然我國已在部分地區已經建立起相應的環境監測站,但是這離一個統一布局的、覆蓋全國各地的應急監測網絡還有很大距離。
3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的對策
3.1 加強環境應急監測工作,防范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首先,要做好日常的準備工作。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具有突然性,這就要求應急監測工作要有快速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為此,有必要成立相應的應急監測工作小分隊。要明確隊員工作職責與任務分配,加強隊員技術培訓和崗位考核,定期進行應急監測工作的“實戰演練”,打造一支“思想覺悟高,專業技術好”的應急監測隊伍。其次,要開展所在地污染源的排查,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要對監測范圍內的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事故隱患進行排查,積極指導相應單位進行改進與技術升級。同時對可能發生的污染事故進行備案,查清隱患的污染類型、污染物種類以及可能的影響范圍與時間,并根據這些制定出相應的應急監測的技術預案。
3.2 規范應急監測程序,保證應急監測工作質量
(1)要設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報警值班室,接收報警。要設立專門電話,配備專員值班,24小時接收群眾報警。在接到報警后,要了解事故的大體情況,完成事故記錄,并立馬上報上級領導以及通知應急監測小分隊。
(2)盡快進行現場監測采樣。一旦確認事故情況,應急監測小組應該立即行動,攜帶相應的儀器設備,趕赴事故現場進行現場布點取樣,并在現場或實驗室進行分析檢測,得到監測數據。
(3)及時出具事故監測報告。根據得到的監測結果,對事故污染類型、污染源、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發展態勢等作出詳盡的分析,對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壞以及應對措施等作出合理的預測與建議。
(4)跟蹤事故處理進程,指導環境恢復工作。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往往危害巨大,其影響也往往是長期的。因此,監測工作應該跟蹤事故處理進程,指導環境的恢復工作。
總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幾率很小,發生突然,危害巨大,它嚴重污染自然環境、威脅人類健康、破壞生態平衡并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的態度,加強環境應急監測的日常工作準備,提升環境應急監測能力,保證監測工作的質量,為事前預防、事中處理、事后恢復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與依據。
參考文獻
[1] 楊昌述.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與應急監測[J].四川,1998.
關鍵詞:環境監測;水污染;監測;質量
前言:水污染問題在全球范圍內是自然環境中一大嚴峻的問題,針對水污染的監測和治理,應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環境監測中對水污染的監測工作,應實現實時監測,以達到最大限度保護水資源環境的目的,加強對水污染的有效防范和治理,發揮出環境監測中監測的積極作用,保護我國的水資源環境和生態平衡。
一、環境監測中水污染監測的重要性分析
環境監測工作中水污染監測是其中關鍵的內容,面臨著嚴重的水污染現象和問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愈發深入,人們對環保以及資源利用加大了關注和投入力度。針對環境監測中水污染監測工作進行優化探索,能夠提高水污染環境監測的質量,由此加強對水污染實際情況的掌握,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和計劃,明確水體的正確治理方向。通過落實水污染的監測工作,相關工作人員可以獲取有關水資源污染的信息,掌握水污染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地控制,避免發生水污染惡化的問題。保證水污染監測和治理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結合真實、可靠、全面的水污染監測數據分析,建立起相應的水污染監測和管理機制,提高對水污染情況的掌控力,為后期環境治理以及保護水資源等各方面的工作提供切實的依據、夯實環境檢測和保護的基礎工作[1]。
二、環境監測中提高水污染監測質量的途徑
(一)強化預先控制
環境監測工作體系中針對水污染環境的監測工作,應致力于提高水污染環境監測的質量與效率,加強對水污染的合理管控。為了提高水污染環境監測的整體水平,首先要在監測前的環節做好相應的準備,強化預先控制工作,監測人員應構建起全面、合理的框架體系,保證質量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和運行。明確相關工作人員的職責范圍,強化人員的責任意識,真正將職責落實到個人,由具備較強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工作人員進行水污染的監測工作。結合環境監測的相關標準要求,由具有豐富經驗和一定專業能力的工作人員展開對水污染環境的監測各個事項,要求工作人員能夠獨立完成水污染環境的監測相關操作,強化預先控制有效性,保證提高對環境的監管力度。落實到實際的水污染環境監測工作中,工作人員應嚴格檢查監測水污染時使用到的設備、儀器等硬件設施,做好對設備設施的定期維護和管理工作,保證儀器和設備的正常、穩定運行,避免發生監測數據丟失或準確性不足的問題。強化對監測前的預先控制,有利于提高水污染環境監測的整體質量[2]。
(二)建立常規監測體系
對于水污染環境的監測工作,要結合常規監測的工作內容,建立起完善的常規監測工作體系,落實相應的管理制度,保證體系的正常、穩定運行,提高常規監測工作的綜合水平。環境監測部門要選擇具備較強專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人才,進行一系列的常規監測操作活動,包括選擇監測儀器設備、使用監測設備設施,以及針對水污染監測儀器和設備的維護管理等,均要專業的水文人員操作完成。對于水環境常規監測中的樣品檢驗和樣品儲備工作環節,應結合實驗室的標準規范要求進行對樣品的準確檢驗,提高對樣品的儲備質量。水污染環境監測人員應制定詳細、規范的工作計劃,做好定時段、定期水污染環境監測措施[3]。
(三)優化樣品采集
水樣品的采集環節對于環境監測中、水污染環境監測的整體質量與效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監測人員在采集水樣品時,保證樣品采集的良好質量,詳細分析采集到的水樣品信息數據,加強對水資源污染來源的準確判斷,分析水資源污染原因,以此制定可行的水污染管控措施。樣品采集工作應保證樣品采集的過程準確、及時,結合平行式的管理模式,保障水污染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展開和實施。采集好水污染樣品時,加強樣品管理,通過編碼和歸類,保證樣品管理的規范性。對于不同地區的水污染情況,使用不同的樣品編碼,建立起模塊化的控制管理體系,保證將水污染的情況能夠系統地反映出來,樣品采集的質量和樣品管理有效性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為后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后期監測工作的效率,保證后期的水污染環境監測工作各項操作能夠順利展開和實施。結合不同水體特性、選擇正確的采樣方式,通過單獨采樣、混合采樣等,保證采樣設備的干燥、清潔,避免采樣過程中有漂浮物干擾,標注好不同的水體數據信息。完成水樣采集之后進行實驗室檢測之前,由于采集地點和實驗室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水樣保存是重點環節,要結合具體的時間間隔,做好管理措施保證水體的質量不受破壞。采樣完成后保護好水體樣品,以免在運輸過程中破壞樣品質量,向實驗室輸送的時間要采取特定的保存方法,根據水樣特性的不同,保證保存方法的準確、科學,以免二次污染水樣,避免其他物質影響使水體質量發生變化
[4]。
(四)控制實驗室質量
對于水污染環境監測工作,要在實驗室質量控制方面加強關注,操作人員要在實驗開始之前做好校準工作,調整實驗過程中使用到的玻璃量器、分析儀器等,準備好化學試劑以及實驗過程中使用到的水,提高樣品檢測的校準曲線繪制質量。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操作人員要根據樣品的初次檢測數據為基礎,通過再次的確定,利用空白實驗的方式,保證樣品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嚴格按照實驗室的操作規范,加強對實驗流程和步驟的嚴密控制,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實驗室的水污染監測實驗的準確性受到不利影響,保證準確的測驗數據,提高水污染環境的監測總質量。
(五)分析監測數據
為了提高水污染環境監測的質量,要對監測數據進行合理、準確的分析,加強對細節操作的關注,數據處理作為水污染環境監測的最后環節,直接決定著水污染環境監測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工作人員要嚴格的審查監測到的數據,保證數據真實性、可靠性,以數據為依據制定水污染的治理措施,操作人員對數據處理過程中的各細節加強嚴格管控。例如,若是在水資源的采樣過程中,采集到了大量的污染物,針對水樣的數據分析則要根據污染物濃度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計量器具,提高測量的精準度,劃分出水污染的等級,保證水污染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得準確、可靠。通過分析數據,劃分水體質量等級,優化水污染環境監測工作方案,為后續的水污染質量控制提供數據支持[5]。
結論: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的環境監測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隨著環保理念的逐漸深入,水污染的監測工作,應致力于提高水污染監測的質量和效率。對于水污染監測的技術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提高對水體質量的監控有效性,及時處理水污染問題,保證良好的水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馬慧.論環境監測中如何提高水污染環境監測的質量[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1,39(01):153-155.
[2]鄢文曦,潘敏.地表水環境監測進展及問題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01):77-78.
[3]王瑋.環境監測中如何提高水污染環境監測質量[J].山西化工,2020,40(04):222-223+226.
關鍵詞: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擴散模型
0 引言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是指在短時間內大量排放污染物質,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如何加強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監測,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切實地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方針,順應環境管理現代化發展需求、綜合利用現代技術和科技成果、不斷提高對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監測及處理應變能力,已成為環境保護一項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
建設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平臺可以及時地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與管理搭建一個高起點的計算機支持平臺,極大地提高污染事件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水平,為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在事故發生后提供科學有效的輔助決策,從而達到科學應對和快速處理突發環境事件,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各項損失的目的。
1 平臺的總體設計
本平臺從吉林市環境監測站應急監測工作的實際需求出發,與《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緊密結合,提出“快速定位、擴散模擬、輔助決策、直觀展現”一體化的突發事件應急監測體系,按照現場報告、結果初報、監測快報、總結報告的四個階段,最終實現應急監測的信息化、流程化管理,有效提高環境突發污染事件的應急監測速度,提高現場應急監測效能。具體如下:
1)快速定位:通過重點風險源管理快速確定污染物的來源和種類;通過危險品檔案庫管理快速確定污染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處置辦法。
2)擴散模擬:利用污染物的區域大氣和水環境擴散模型,動態實時模擬污染物的擴散情況確定受污染區域范圍,實現科學、準確的布置采樣斷面(點),避免誤采或漏采。
3)輔助決策:根據向導錄入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具體特征,自動生成應急監測輔助方案,該方案包含如下幾方面:生成應急監測人員名單、生成所需監測儀器設備清單、確定到達現場的最佳路徑和多部門協同。從而更合理高效的調配人力和物力資源,協調環保部門采取緊急應對措施。
4)直觀展現:是指通過與GIS系統緊密結合,三維動態展現污染源的地理位置,確定受污染地區的敏感人群和疏散范圍。
由于應急監測工作需要多部門的協同,按照應急監測隊伍的角色劃分,該應急監測平臺的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2 平臺的主要功能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信息平臺的功能包含如下幾個方面:
1)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風險因子名錄管理。通過參考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案例,調查化學品領域常見的有毒有害危險品,按照致癌性、急性毒性、易燃易爆腐蝕性、生物持久性等因素,確定風險因子篩選方法,篩選整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風險因子。
2)重點風險源的管理。重點風險源管理分為重點風險源常規管理和重點風險源目錄管理,提供了重點企業完整的風險源檔案。
① 重點風險源常規管理:對所監測重點風險源的化合物產品信息、風險因子等進行管理。實現對當前監控的企業總數、化合物總數等信息的統計功能,以及企業危險化學品信息的更新和檢索功能,同時還具有在危險事故發生時事故公告信息的功能。
② 重點風險源目錄管理:主要完成轄區內所有重點風險源(化工企業)信息的統計。每個重點風險源都包含企業名稱,所在經度、緯度,法人代表等基本信息。另外還提供較詳細的企業位置區域圖、廠區平面布置圖、廠區排污管線分布圖、原料產品統計表、生產工藝流程圖、主要排污口監測數據、應急案例分析等信息。
3)危險品檔案管理。在此危險品檔案庫中收錄多種有毒有害物質,覆蓋突發污染事件中常見的危險品信息,而且檔案庫實現與重點風險源管理中的生產原料與產品信息的聯動,自動添加新的危險品名稱,由系統管理人員錄入相關的其它項信息。對每種物質所列內容和數據為6項,主要包括:物質的理化特性、對環境的影響、現場應急監測方法、實驗室監測方法、環境標準、應急處理處置方法。可以根據物質的中文名稱、英文名稱進行查詢;也可以根據化學品分類進行查詢。
4)地理GIS信息系統在環境應急監測中應用。通過GIS平臺結合GPS通信技術可對各種污染源點位進行準確的空間定位。并可對目標區域的污染源實行分類顯示、屬性查詢、錄入編輯、專題圖打印等功能。同時可利用系統數據分析功能,通過污染地區地形地貌和人口、經濟指標的空間分布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受污染地區的敏感人群和疏散范圍,為事故的應急處理提供部分輔助決策功能,如圖2監測點位GIS地圖。
5)污染物在空氣中和水環境中的稀釋擴散模型模擬。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由于地貌和水文條件等的不同,不同的水域呈現出不同的水動力特征,表現出不同的擴散特點。污染物在空氣中,風場的時空變化情況和大氣的流動特性都對污染物的擴散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各種建立擴散模型,才能預測泄漏氣體擴散的危險區范圍及污染氣體的濃度,以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
3 結束語
通過建設此平臺將滿足環境應急監測的快速化、科學化、系統化、程序化的工作需求,有效應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監測工作,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和監測水平,為應急環境管理提供科學處置依據,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穩定、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靜、多克辛、徐光華等,大沙河砷污染應急監測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09(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