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污染的嚴重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環境管制;污染密集型行業;企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2)07-006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11
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民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興起,各國政府對于環境保護的投入不斷增加,環境管制標準也日益提高。有關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學者們從微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對此問題做了大量研究,各種新論也不斷涌現。但是,目前國內外學者們在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問題上還遠未形成共識。本文利用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對政府加強環境管制對污染密集型企業競爭力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目的在于從微觀層面客觀評估我國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為協調我國環境管制和企業競爭力關系、并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文獻綜述
西方學者對環境管制與企業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得出了差異較大的結論:一些學者如Robison[1]、Kalt[2]、Ederington & Minier[3]、Triebswetter & Hitchens[4]、Tewari & Pillai[5]等人的研究認為,政府加強環境管制將顯著地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生產率、并損害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另有學者的實證研究發現環境管制造成的成本增加對企業的影響雖然為負,但影響很小,不至于降低企業競爭力。例如Walter[6]、Wheeler[7]、Levinson[8]、Grossman & Krueger[9]等人發現環境管制帶來的成本在產品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與勞動力成本差異、基礎設施完備狀況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成本差異相比,環境成本的差異并非是決定性的,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沒有明顯的負面影響。但是,Joshi等人[10]對于環境成本的估量,表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環境管制除了可見成本(在會計賬目中分類為環境成本)之外,還有隱藏成本。基于企業會計賬目的環境成本統計結果會低估環境管制帶來的成本增加。以鋼鐵企業為例,環境管制帶來可見成本上升1美元的同時,還會引起9-10美元的隱藏成本上升。不過,這些研究雖然對環境管制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大小、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影響的大小有不同意見,但都贊同加強環境管制會帶來企業成本的增加,并進而對企業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按照這種思路,在環境管制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政府加強環境管制,實施了比其貿易伙伴更嚴格的環境標準,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相關產業會相應地增加生產成本。假若沒有保護措施和機制,這些產業在市場上將會因產品的價格相對較高而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這些產業很可能因此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
經濟學方法在分析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時,往往假設技術條件、市場環境等不變,這時成本優勢就成為影響競爭力的唯一因素。但現實中市場條件是不斷變化的,短期成本往往不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原因。管理學家Porter教授[11-12]認為從動態角度來看,環境管制不僅不會對企業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還會增強企業競爭力。他樂觀地認為政府加強環境管制與競爭力之間沒有必然的沖突。他將環境管制引起的壓力類比為市場競爭壓力,認為設計適當的環境管制會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這些創新不但可以補償企業為環境達標而付出的成本,還可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也就是說環境管制與企業競爭力可以實現“雙贏”。波特教授的這些觀點被稱為“波特假說”(Porter Hypothesis),自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學者們的激烈爭論。
關鍵詞:墾區、農場、環境、對策
一、墾區農場環境污染現狀
黑龍江墾區作為大型國有企業,實行的是農牧業為主的國營農場發展模式,雖然與農村有較大區別,但生產職能上基本相同,只是管理方式和運營模式上存在差異,實際上是特殊環境下的特殊體制農村。墾區農場在發展中,雖然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但大量化肥、農藥的施入和畜牧業的強力發展,結果帶來了農畜環境污染嚴重,整體環境質量下降,間接或直接地影響了墾區人民生活的健康發展,加大墾區農村環境治理,改善墾區環境質量已成為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中心工作。具體污染表現如下:
(一)化肥污染:據統計,化肥在使用過程中浪費嚴重,約有70%逸失于環境中,造成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幾個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隨農業用水和地表流入河、湖、庫、塘,污染了水體,造成了水體富養化。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屬、無機鹽等有害成分,長期施用對農用環境造成影響。四是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后部分逸失進入大氣,造成污染。
(二)農藥的污染:我國農藥的利用率較低,大部分農藥散失于環境之中,使大氣、土壤、水體、農畜、水產品受到污染并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一些高毒農藥的施用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殺傷害蟲的天敵和其它益鳥,影響了生態平衡。田間施藥時部分農藥落入土中,嚴重污染土壤。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的多樣性減少,使農場本來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
(三)塑料薄膜污染:農膜的使用一方面給農業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給農田土壤帶來污染,被稱為“白色污染”。墾區每年大約有近千噸塑料薄膜殘留在土壤中,使土壤的通透性變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質的分解還會對農產品品質產生較大影響,由于大部分農膜使用非降解地膜,農作物減產20-30%。這對農業發展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
(四)空氣污染:秸稈焚燒,雖然灰分可當化肥并省去了清除秸桿的麻煩。但給大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并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塵的含量。
(五)工廠污染:由于城市環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業企業轉移到農場,這種污染轉移造成了污染加劇。造成了農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六)城鎮化問題:隨著墾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連隊人口向農場場部轉移,由于環境意識的薄弱和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鎮生活污染不斷加劇,進而對其周邊農業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二、解決墾區農村環境問題存在的意義
黑龍江墾區是一個機械化程度高的現代化農業地區,農業的發展狀況對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糧食安全影響重大,農業及農場的可持續發展,是墾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它直接關系到整個墾區經濟社會建設的成敗。環境保護在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農業生態環境由惡性循環走向良性循環,實現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關系到墾區農業能否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墾區農場環境的污染主要有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等農用化學物質形成,破壞生態平衡、降低產品質量。
三、墾區農場環境污染治理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是缺乏長效機制。農場環境是墾區環境保護的薄弱環節,基礎設施落后、監管力度不夠、環保意識薄弱,區域污染難以得到及時有效控制。二是畜禽養殖業增長速度過快,難以控制,規模化養殖場治理費用高,企業無力承擔,治理率低;三是農場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存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困難,沿溪流江河隨意傾倒排放,造成土壤和水體的嚴重污染。四是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有機肥用量減少,造成環境有機污染負荷加大,污染物消納能力降低。五是全社會環保意識仍然較淡薄,對區域性污染危害的嚴重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對農場的環境保護整治力度不夠。
四、相關對策
(一)加大農場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建立農場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一是開展區域性的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活動,建立農場環境和衛生長效管理機制;二是落實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將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工作列入各級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三是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抓緊出善有關農場生態環境保護的考核辦法,明確任務職責,實施目標考核,使農場生態環境保護走上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二)設立農場環境治理基金,解決區域環境治理。各管理局要將環保投入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的重點內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設立基金,重點解決轄區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
(三)加大對農場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把“人人環保”的意識引入農場環境污染治理。一是環保局和廣電部門聯合,利用各種形式宣傳農場環境污染狀況、危害,讓群眾了解到環境污染危害的嚴重性,培養良好的環保習慣,提高農場環境保護意識,自覺關注自身和社會利益,提高職工生活質量。二是在中小學廣泛開展環境保護教育,通過學生帶動家長影響社會;加強對農民等生產者科技文化教育,多方位,多角度提升農場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能力。
看看身邊日益增多的建筑物,身邊的一樹一草,有沒有人想到這是地球的某個角落,而人類,只不過是居住在地球上的一種生物,地球是凡居住在地球的每一種生物賴以生存的場所,是索取生活資料的來源。因此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更因該珍惜保護地球——我們的母親。但是……
為了滿足人類的私欲,人類開始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為此自然界報復了我們——給我們留下了難以解決的一大堆環境問題。
水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在地球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環境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水資源污染也越來越嚴重。
《詩經》中許多篇章都提到過在很久以前黃河水還比較清亮,黃河上游及晉陜一帶的森林植被還比較多。在西安有“八水繞京城”一說,可見那時黃土高原上還水草豐茂。但是從明朝開始,土壤、植被就開始變差了,為什么?原來是為了爭土地,為了金錢 ,導致人們亂砍亂伐,導致大自然報復我們,使母親河由清澈到現在的“一碗水,半碗泥”。
全國一百八十五個城市的二百五十三個主要的地下水開采城段中,污染趨勢加重的占百分之二十五。淮河流域淺層地下水面污染有所加重,有毒有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有一定程度地檢出,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農業污染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污染。
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談水,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百分之十四以上。
很多時候,因為環境污染而引起資源不能再生,甚至退化,特別是土地資源,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各類土地資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
我國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1000至2000平方千米的速度蔓延。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積有160多萬千米。風沙蔓延導致許多地方的牧場、良田和村莊被毀壞、埋沒。土地是立國之本,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有為重要尤為重要。
在眾多的環境問題中,有一個問題已被重視,那就是全球變暖。
現在全球平均溫度已升高了0.3~0.6℃,其中11個最暖的年份發生在80年代中期。全球變暖會造成很多嚴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還會為生態環境等帶來破壞。
然而,在我們身邊也能看見環境污染的存在。每當我站在馬路旁時,我就能完全感受到大氣污染的嚴重性。汽車從我眼前駛過時,就會卷起地上的塵土,車駛過以后,汽車的黑尾巴才是主菜,它那濃度頗高的二氧化碳使人透不過氣來,那種氣味真是……很難聞,讓人難受,看看路旁發育不良的樹,真讓人懷疑這也是它的杰作。甚至有人夸張地形容馬路的空氣污染情況連二樓都能感受到。
[關鍵詞]突發環境污染 應急管理
突發環境事件尤其是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是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的一個重大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其中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不但包括常規性環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學品、危險品的生產、運輸、使用和消亡過程中污染導致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
一、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分類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環境污染,具有發生突然、擴散迅速、危害嚴重、污染物不明及處理的艱巨性等特點。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包括重點流域、敏感水域水環境污染事件;重點城市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危險化學品、廢棄化學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開發溢油事件;突發船舶污染事件等。輻射環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輻射裝置、放射性廢物輻射污染事件。
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及通常發生方式,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可分為:(1)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事故:指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因生產、使用、貯存、運輸、排放不當導致有毒有害化學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發的污染事故。(2)毒氣污染事故:實際是上面事故的一種,由于毒氣污染事故最常見,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氣體有: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氨氣等。(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質所引起的爆炸、火災事故。(4)農藥污染事故:劇毒農藥在生產、貯存、運輸過程中、因意外、使用不當所引起的泄漏所導致的污染事故。(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產、使用、貯存、運輸放射性物質過程中不當而造成核輻射危害的污染事故。(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種油制品在生產、貯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因意外或不當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7)廢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當或事故使大量高濃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體,致使水質突然惡化。
二、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類
按照突發事件的嚴重性和緊迫性程度,《國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總體預案》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分為四級:Ⅰ級(用紅色表示)為特別重大環境污染事件,Ⅱ級(用橙色表示)為重大環境污染事件,Ⅲ級(用黃色表示)為較大環境污染事件,Ⅳ級(用藍色表示)為一般環境污染事件。
三、突發環境污染的危害
1.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在瞬間排放出的大量具有危害性的物質,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
2.威脅生命和人健康。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所排放出來的有害有毒物質,特別是易燃易爆的有害物質,將直接嚴重威脅生命和人體的健康。
3.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由于其高危性的特點,一般均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4.危機城市生命線。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危害一般相當嚴重,可能危及城市的生命線。
四、應急管理的相關理論
1.應急管理的概念。應急管理是針對特重大事故災害的危險問題提出的。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危險包括人的危險、物的危險和責任危險三大類。首先,人的危險可分為生命危險和健康危險;物的危險指威脅財產和火災、雷電、臺風、洪水等事故;責任危險是產生于法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一般又稱為第三者責任險。其中,危險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蘊藏意外事故發生可能性的危險狀態構成。
2.應急管理的指導原則。在應急管理中,人們通過實踐總結出一些原則,并依據這些原則來進行應急管理的決策和處置。
[關鍵詞]地理教學 培養 現代環境意識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祖國各地變化日新月異。作為自編的鄉土地理教材向學生全面的介紹了本州各縣市工農業、經濟文化、旅游業等變化。這不僅對學生是一種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教育,也是對學生進行本州地理環境意識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地理美學的教育。統觀教材無不為之嘆服,但在編輯上忽略了對學生現代環境變化意識的教育,樹立環境意識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過對環境意識的教育,使學生看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水土流失和耕地面積減少的嚴峻性,同時要使學生認識到這種污染的環境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對人類都有極大的危害。
就拿我湘西自治州這片沃土來說,以前,崇山峻嶺古木參天,各河流兩岸山青水潔,恰似一方萬物俱全的“天然公園”。而現在就大不一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引發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我縣在1993年7月23日出現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整個縣城被水淹沒,損失慘重,接著95年5月31日縣城又被洪水淹沒。在這前后的幾天中,我州相繼被洪水淹沒的有幾個縣,特別是瀘溪縣城被洪水圍困三天之久。難道這種自然災害是自然原因,而與人為原因沒有密切地聯系嗎?94年以來各地的大小車輛也迅猛地增加,農村的剩余勞力大量涌向城市,道路窄,車輛堵塞現象經常發生,加上車輛排放的廢氣使空氣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又如在現代生活中塑料袋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由于人們只注重于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結果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由于改革開放,大辦經濟開發區,工程項目的增多,使各地的耕地面積日益縮小,加之山區對森林資源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氣污染、水土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等也愈來愈嚴重。在鄉土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根據教材內容,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進行實地考察,弄清人類對自然環境有哪些污染,造成哪些自然災害,讓學生提出見解,如何協調好自然與環境的關系。
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訪問:是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詢問當地人們本地的環境有何變化,諸如:空氣、河流、森林覆蓋面積、河流的含沙量、土壤肥力等等。使學生對本地的環境有初步的了解,這樣也提高了學生學習鄉土教材的興趣。例如:60—90年之間,我縣城被洪水襲擊的次數僅有2次。近十幾年來,縣城被洪水襲擊的次數就達4次。并且每次河水的含沙量比往都有所增加,河水的水位比以往都有所升高。又如:我縣水土流失面積1992年為2164815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7.87%。每年通過河道輸出地懸移質為129萬噸,相當于沖走4056畝農田的耕作層。養分和表土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單位面積產量不高。隨著人口增長,繼而又大量開荒,導致土地利用的惡性循環。
二、實地查看,弄清污染原因。
是擴大學生視野,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實地查看,使學生弄清家鄉的環境發生了那些變化,諸如:河流、大氣、植被、土壤等是否和訪問時一致,弄清環境污染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還是自然因素所為。使學生認識到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增強環境意識。這樣利于培養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使他們負起自覺保護好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的使命。例如:我縣每年排放污水總量7051000噸:萬元產值排放污水3674噸:年排放廢氣(CO2)總量3118噸:萬元產值排放廢渣13.7噸。又如:縣城內一段的猛洞河,河水污染嚴重,居民廢氣物的傾倒、糞便的排泄、以及各廠礦企業廢水的排放,使河水污染十分嚴重。夏天下河洗澡,只能望而生畏。
三、提出合理性的建議:
通過課堂學習和野外實地考察,要求學生自擬標題撰寫地理小論文,提出如何治理各種污染,有何措施。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獨立的工作能力。進而將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更加升華,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目的。例如:合理性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十分重視土地的開發利用:2、保護森林,嚴格控制采伐量:3、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特別是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4、新建廠礦要有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5、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環境意識。
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建設:
在鄉土地理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鄉土地理的興趣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各種建設。把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家鄉的各項建設中去,從控制人口、珍惜耕地、保護環境等方面給當地的領導出主意、提建設,以便合理安排當地的各項基本建設,大搞植樹造林,保護農田。把家鄉建設成環境優美的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