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發展前沿

農業發展前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發展前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發展前沿范文第1篇

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引導是祿勸微耕機迅猛發展的主要因素。近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尤其是以農機具購置補貼為典型的各種惠農支農政策的出臺與落實,引導農民對農機具的投入,成為促進農機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祿勸較大比重的山坡臺條田地和土地的細碎化經營是祿勸微耕機迅猛發展的基礎條件。祿勸山區占地面積達98.6%,形成了坡地多旱地少、臺條田地多田塊小的自然條件,同時一戶“一畝三分地”的細碎化經營,給微耕機有足夠的作業空間,轉變了長期以來大型農機具無法施展的局面。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速度較快形成的勞力不足是祿勸促進微耕機迅猛發展的外力。長期以來,由于農業的弱質性,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的現象突出,尤其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飛速發展給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及其廣闊的空間,外出打工成了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給留守農民騰出較大的農業發展空間,農業機械成了農民擴大生產規模的主要力量。農民購買力的增強、耕牛的減少是祿勸微耕機迅猛發展的內在動力。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常態化,極大地增強了農民購置微耕機的能力。同時,農村勞動力的快速減少,沒有勞力從事牛羊的養殖,耕牛急劇下降,微耕機成了農民離不開少不了的主要生產工具。微耕機具有小、巧、簡、便、廉的特點和作業質量好的優點,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是祿勸微耕機迅猛增長的強大生命力。小巧的微耕機不受機耕路等條件的限制,可以背到田地里進行作業。購買微耕機補貼后的價格一千多元就可購買到一臺,只是耕牛的十分之一左右,不用的時候不需日常照管,省力省心。微耕機在農機技術部門的指導下作業實現“高效、優質、低耗、安全”,深得農戶喜愛。

2祿勸微耕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在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的政策引導和幫扶支持下,祿勸以微耕機為代表的農業機械成倍增長。祿勸微耕機在快速增長的背后也伴隨著不少問題,如“重使用輕安全”、“重使用輕保養”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內部管理的協調性較差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的作業尚未有效發揮的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地方財力不足,農機技術沒有推廣經費,工作難于開展的局面。同時微耕機管理處于空白狀態,無管理依據和有效手段,致使事故多發,影響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農機具購置補貼對農機化事業健康發展的推動意義

農業發展前沿范文第2篇

一、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農村公益事業主要是指向農村居民提供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具體指鄉村兩級的公益事業。免征農業稅,取消“三提五統”和各種集資攤派,財政轉移支付難以彌補因稅費改革造成的財政缺口,農村公益事業面臨新的困難。

(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籌措難

鄉村教育相對滯后。教育是農村公益事業開支中最大的一塊,稅改后,國家雖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仍有較大資金缺口,農村教育發展舉步維艱。一是基礎設施差,影響正常教學。雖然“普九”達標解決了一些學校的教室問題,但必備的教學用具仍然沒有配齊。二是師資力量明顯欠缺。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不發達、文化生活欠缺、交通通訊不便,多數公辦教師都不愿到此任教。

(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

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嚴重。**縣小型水庫及中型水庫的水利設施都是上個世紀七十、八十年代修建的,途經水渠、涵洞有的已經完全毀損不能使用,勉強可用的其維護成本也很高,無形中給農民增加了負擔;加之設施的不配套,低洼農田遇雨成澇,難以排漬。離水源較遠的田地水源流程長,閘口多,渠道不暢,損耗大,抗旱成本高。有些水源甚至難以到達,造成田地撂荒。據調查,目前,已有70的水利設施不能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的需要,農田水利建設嚴重滯后。

(三)農村文化、衛生等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難

稅改前,國家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就很少。部份地方的農村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建設、預防保健工作、村級衛生人員誤工報酬等也基本上靠鄉村集體統籌提留來解決。很多村級衛生室基礎設施老化,基本上沒有集體用房,大多辦在衛生員家中,有的場所十分簡陋,醫療條件比較差,在醫療設備方面普遍是老三件: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表。由于沒有防保服務經費,預防保健工作難以開展。稅改后,鄉鎮統籌經費被取消,使得本來就舉步維艱的農村衛生事業“雪上加霜”。**縣86個行政村建有村衛生室86個,其中71個村衛生室由私人建的。

文化事業投入方面,大部份鄉鎮在“村村通”工程、“文明村”達標升級活動等項目匹配投入方面顯得捉襟見肘。鄉鎮正常開支都非常困難,更談不上發展文化事業。

(四)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構建難

目前,全縣農村的社會保障還停留在軍烈屬優撫、五保戶供養、農村計生“兩戶”和農村特困群眾救助等層面上。以**縣為例,稅改前,農村五保供養、義務兵家屬優待、村干部報酬等經費是以鄉統籌方式籌集,稅改后,由于財政轉移支付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農村五保戶供養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兌現落實困難,“五保”難“保”。

(五)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匹配難

以公路建設為例,凡屬縣以下公路建設均要求匹配,盡管要求匹配的是小頭,但許多縣鄉村仍然難以承受。比如,木慶路屬縣級路,03年硬化時,因配套資金難以籌集,只修建了**至東興段,且因資金籌集不及時,導致工程進程受阻,一年的工期兩年才完成。2005年市里主動給了木慶路東興至慶安界段的建設項目,卻因無力匹配資金,只好放棄。目前,東興以北的原滿天鄉的農民只能望“路”興嘆,承受著因道路難行而比東興以南地區低3-4分的糧食價差。

目前,**縣的通鄉公路、通村公路由于地方財力弱,資金匹配困難,既影響了工程建設的質量和進度,又增加了地方財政的負擔,也影響了上級的投入。有的基層干部感慨地說:“沒有項目想爭項目,爭取到項目又沒有資金匹配,象我們這樣的貧困縣、是吃飯財政、要飯財政,哪有錢來配套,結果是越有錢的越能要來錢,發展就越快。這樣下去,差距會越來越大。國家的政策真的該改改了,對貧困地區區別對待,少配套、不配套。”

農業發展前沿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村城鎮化;互動發展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東南州)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區域,是國家精準扶貧的重點區域,也是貴州省黔中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研究綜述出發,分析了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現狀,發現了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最終提出了探索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研究綜述

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之間的關系研究一直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的熱點問題,辜勝阻(1991)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一書中最早對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發展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彼此之間的發展存在互動的關系。石憶邵、顧萌菁(2001)分析了農業產業化與自下而上城市化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農村城市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共生模式,通過共生模式的發展推進農村城市化與農業產業化協調聯動發展。沈維鳳、吳立新(2002)從認識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條件入手,分析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要從政策、科學規劃農村小城鎮、統籌部署農業產業化、積極引導農業企業向農村小城鎮集中等方面協調發展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孫久文、閆昊生(2015)比較了城鎮化與產業化的國際模式,指出我國城鎮化與產業化協同發展的狀況與問題,提出從產業體系、城鎮體系、產業結構的協調、產業創新的發展推動二者協調發展。從上述文獻中看出,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之間存在相互的依存關系,因此要將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結合起來發展,共同促進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二、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發展現狀

2014年黔東南州農業總產值124.55億元,同比增長6.8%,在生產總值當中占比達到17.75%。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業有效灌溉面積不斷擴大,從2013年的13.67萬公頃增長到2014年的14.93萬公頃,增幅達到9.2%,農業機械總動力從2013年的275.94萬千瓦增長到2014年的290.1萬千瓦,增幅5.1%。主要農產品產量不斷得到提升,糧食作物產量從2013年的110.03萬噸增長到2014年的118.77萬噸,增幅達到7.9%,油料產量增加了8.5%,棉花增加了16.7%,增幅最大,麻類、糖料、蔬菜、瓜類都有所增長。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2014年黔東南州農業園區達到32個,其中省級重點園區6個;

省級龍頭企業增加到34家,新增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6家;新增農民合作社43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998家;2014年黔東南州有1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98個,同比增長11.9%。

2014年黔東南州城鎮化率為35%,同比增長2%,比2010年城鎮化率高8.6個百分比,比貴州省低5.01個百分比,比全國低19.77個百分比。城鎮化基礎建設不斷完善,主要包括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增加、綠化覆蓋面積增加;2014年黔東南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9萬元,同比增長10.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61萬元,同比增長14.7%。農業總產值、農業產業化水平與農村城鎮化水平幾乎是同步增長。

三、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1.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缺乏

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缺乏,一方面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政府和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能力不足。據統計,黔東南州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處于自發的狀態,機構不健全,沒有章程,得不到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支持,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商行等支農主力銀行由于信用環境、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加之對農業產業化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品牌建設、農業科技推廣、成果轉化、市場開拓、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等各方面投入不足,延緩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2.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

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是制約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大瓶頸,2014年黔東南州省級龍頭企業增加到34家,新增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6家,沒有國家級龍頭企業。由于黔東南州是典型的貴州喀斯特地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布零散,大部分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弱,經營規模小,很難形成集群發展的趨勢,加之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經營水平不高,技術創新不足,產品品種單一,加工程度不深,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不高,嚴重影響了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1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僅198個,與貴州省其他州市相差甚遠。

3.農產品精深加工度不夠,產業鏈條較短

目前黔東南州主要農產品雖然都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但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產業鏈條整體偏短,精深加工程度不夠,農業產業化經營效益不高,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附加值不高。據統計,發達國家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重為1:3,而黔東南州的比值為10:1.2,農產品加工增值少。根據調查黔東南州的種植業中有72%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產業鏈處于產銷層次上,養殖業中有82%的專業合作組織的產業鏈處于產銷層次上,這說明黔東南州大部分農民還在出售初級農產品,他們從整個農業產業收益中獲得的收益還十分有限。

(二)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1.農村城鎮化缺乏科學的規劃與管理

一方面,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布局,幾乎全是鄉鎮根據各自的實際發展情況來制定和實施,且很多規劃落地實施難。2014年黔東南州共有196個鄉鎮,如何整體規劃和布局這些鄉鎮實施城鎮化發展已成為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課題。另一方面,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發展忽視了小城鎮特別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鎮與縣市城市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難以形成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城鎮體系。當前在黔東南州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特色城鎮,比如:黎平肇興、凱里下司、劍河岑松鎮、從江下江鎮、丹寨興仁鎮、雷山丹江鎮、榕江忠誠鎮,但特色城鎮布局分散,難以形成城鎮群,凝聚成為發展合力。最后,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存在城鎮空間擴張粗放式、無序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現象。黔東南農業城鎮財政收入普遍較低,在國道、省道、高速公路的建設和規劃過程中沒有話語權,難以實現城鎮有序的擴張,與此同時,黔東南州綠地和公共設施用地比例偏低,城鎮布局凌亂,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等都緩解了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步伐。

2.農村城鎮化缺乏產業支撐

農業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是城鎮化發展的動力,然而在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產業支撐匱乏的問題。2014年黔東南州農業總值為124.55億元,僅占一二三產業產值的17.6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形成了中藥材、茶葉等特色輕工產業,綠色有機蔬菜、彌猴桃、油茶、藍莓等現代高效農業,但是黔東南州的工業基礎薄弱,產品附加值不高,規模經濟效應不強,聚集效應不大,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農村城鎮化進程。

四、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對策

(一)以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

利用黔東南州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橫向、縱向關聯效應,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推進農村城鎮化的凝聚力,帶動農村城鎮化發展。以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具體他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繼續推進黔東南州現代化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強化現有省級、州級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積極引入規模以上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駐,配備服務園區農技人員,強化服務園區從業人員培訓,推進園區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以園區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而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2.做大做強黔東南州龍頭企業,為農村城鎮化提業支撐。強化省級、州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擴大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探索龍頭企業精深加工深度,延長農業產業化發展鏈條,增加農業生產附加值,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3.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強化農村城鎮化產業支撐。推動錫利貢米、丹寨硒精米、鋅硒米、從江沙田柚、岑鞏文旦柚、雷公山楊梅、雷公山銀球茶、清明茶油茶、麻江藍莓等特色種植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推動從江香豬、黑毛豬、三穗麻鴨、天柱螺鴨等特色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4.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鼓勵農民發展專業化合作組織,科學制定專業化組織的規章制度,通過組織的建立強化農民在市場中的地位,通過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在農村聚集,推動農村城鎮化發展。

(二)以農村城鎮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方面,科學構建“一核兩極、三軸三區”的城鎮空間體系(一核:是以凱里市為核心;兩極:黎洛、鎮遠為新的增長極;三軸:東部、南部及北部三條城鎮發展軸;三區:三個次區域分區),強化城鎮空間體系與鄉村居民點體系{中心村級(含農村新型社區)、基層村級和其他居民點3個層級,其中中心村級(含農村新型社區)、基層村級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主要載體,并以此引導農村居民點集中建設}的連接與融合,形成城鎮化體系的聚集、輻射效應,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農村城鎮化的三大功能,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第一,充分發揮農村城鎮化的加工功能,利用城鎮化形成的農業龍頭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初、精、深加工,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二,充分發揮農村城鎮化的流通功能,以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業轉移人口轉變為農產品消費者,擴大農產品消費市場,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三,充分發揮農村城鎮化的服務功能,通過城鎮為周邊農村提供專業化生產服務,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作者單位:凱里學院科研處)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籌經費項目“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4ZC168;凱里學院重點扶持學科-應用經濟學建設項目成果(KLXY-11)。

參考文獻:

[1] 辜勝阻.農村城鎮化是西部重大戰略工程[J].經濟界,2000(6).

[2] 沈維鳳,吳立新.論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J].求索,2002(5).

[3] 徐清照.論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的同步推進[J].東岳論叢,2003(2).

[4] 張貞,曾令秋.促進農業產業化與新型城鎮化良性互動[N].人民日報,2014-8-26(7).

農業發展前沿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隨著水資源短缺的加劇和全球人口的增長,農業水資源利用不僅要實現節水目標,更重要的是在節水的前提下實現產出的高效益。但是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越來越嚴重了,已經成為限制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強調了發展水資源高效和可持續利用道路,建立節水型社會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文章就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

1 我國水資源的基本現狀

水資源是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會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須具有足夠的數量和較高的質量,并且必須是可以定期更新補充、可持續利用的。但是事實上,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短缺、旱災頻繁的國家,如果按人均水資源量來計算,我國人均占有量僅僅有2500m3,大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經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建國以來,我國雖然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2 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所存在的問題

2.1 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比較低,并且浪費嚴重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與浪費的情況并存,同時由于我國對水資源的利用屬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這就又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

2.2 農業資源管理體制的滯后

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業資源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資源利用和保護的要求,這是造成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資源污染等問題的主要原因。

3 解決農業水資源問題的建議

3.1 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水資源管理要想實現一體化,就必須有相應的管理體制作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促進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國水資源的管理體制非常不合理,這就造成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許多問題。概括來說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現象明顯;(2)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政策對于形成有效的水資源保護機制比較難,同時水資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積極性,這樣顯然是不利于節水的;首先,必須將保護水資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個公民有節約用水的理念。另外無論產業結構布局或是結構調整,還是各項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政府都必須考慮到有關水資源的制約因素,從而建立節水型社會。在管理方面,改變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給管理轉向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的有機結合,進而逐步實現需求管理。 轉貼于

3.2 面向國內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國內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是解決21世紀水資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對于開拓國內市場,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建立節水型經濟激勵機制,包括:補償獎勵機制,即國家或政府根據節水的實際情況,給予供水單位適當的補償獎勵;懲罰獎勵機制,即對于完成節水指標的用戶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于沒有完成的用戶,給予適當的懲罰,獎勵與懲罰相結合。(2)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科學的水價體系是水資源相關經濟運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保證。

3.3 加強水資源管理

加強水資源管理,必須形成城鄉水資源統籌管理的制度。水資源管理是一個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產業關系、生產生活關系、政府市場關系等在內的系統工程,必須運用系統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管理,從而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配置、調度,加快城鄉水務一體化進程。必須改變城鄉分而治之、部門“多龍治水”的局面,努力實現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從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向合理開發、有序開發進行轉變。 加強水資源管理,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所以應該積極探索水權流轉,不斷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同時鼓勵民間投資辦水、興水、護水,保護投資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同時,充分運用價格杠桿,完善水資源價格機制使得水企業和居民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科學用水。

4 結束語

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質,但水資源的狀態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要考慮農業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過尋找替代來解決其貧乏危機,水資源的可持續道路有其自身特點。水資源的高效與可持續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水資源利用與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必須時時刻刻地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王樂財.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4).

[2] 何俊仕,曹麗娜,逢立輝.現代農業節水技術[J].節水灌溉,

農業發展前沿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場現狀及問題;措施研究;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046-2

1 黔江農場現狀及問題

黔江農場始建于1956年,原名廣西國營武宣農場,位于廣西來賓市武宣縣境內,是廣西農墾甘蔗原料基地農場之一。由于狠抓技術措施和抗旱保收工作,2009/2010年榨季共完成進廠原料蔗150176噸,比上榨季增長7%。

近年來黔江農場甘蔗生產雖然取得較大進步,但也存在許多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

(1)黔江農場位于桂中旱區,土壤貧瘠,氣候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降雨量分布不均勻,出苗率不高,嚴重影響甘蔗生產。

(2)農場蔗區自然條件不一,水利設施不完善、灌溉條件較差,全場能灌溉的蔗地只有1萬畝左右,占到總面積的50%左右。

(3)2009年以前,栽種品種單一,一旦遇到冰凍災害,便會遭遇大面積受損。受自然災害制約較多,從而影響甘蔗產量。

(4)自1981年開始至今,全場80%以上人口以種植甘蔗為生,甘蔗為唯一主業,因此職工收入不穩,增收困難。

(5)由于肥料等農資價格居高不下,投入不足,畝綜合效益不高,影響蔗農種蔗積極性。

2 調研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根據多年從事甘蔗生產經驗,我們認為,甘蔗能否獲得高產最關鍵因素是在不折不扣落實“三早四大”技術措施之外,保證生產投入和保證水利灌溉問題。

2.1 抓好冬春種管工作

黔江農場全部20000畝甘蔗種植均采取“三早四大”(早種早管早施肥,大馬力、大行距、大投入、大莖種)措施。蔗種要求采用半徑或蔗梢做種,下種前選種消毒后種植,減少病害發生。下種量每畝4000個雙芽段以上,種后要求畝噴淋5-7噸酒精發酵液或豬尿水、清水,并蓋上地膜,保水保溫,以利發芽。

2.2 實施酒精廢液噴淋

酒精發酵液淋蔗不僅能增加大量甘蔗所需的氮、磷、鉀養分和有機質,改良土質,而且能起到抗旱種植,促進早種早管的作用。在往年,甘蔗下種后要等2個月才出苗,如碰上旱情則發芽率減少,所需時間更長,是造成甘蔗單產低的原因之一。2010年開春,黔江農場大力推廣酒精廢液淋蔗,對宿根蔗和新植蔗進行噴淋,然后用農膜覆蓋。噴淋廢液的甘蔗20天就出芽,并由農膜覆蓋產生的高溫保水催粗、催長、催密了蔗苗,增加了近2個月的生長期。據技術人員測算,噴淋蔗地比其他蔗地平均每畝增加500株蔗苗,每株蔗苗平均增高30厘米,增重0.5公斤。噴淋廢液不僅可以增加甘蔗產量、消滅蔗地害蟲,還可以添加相應農藥一起噴淋,減少了以往運肥、施肥、噴藥的工作量,因此職工施用積極性也空前提高。

2.3 施用濾泥

由于長期施用化肥,甘蔗種植地塊多年未經輪作,黔江農場土壤板結現象日益嚴重,影響甘蔗可持續發展。2009-2010年,黔江農場以第二分場為試點,利用濾泥、蔗渣灰、廢液為原料,采用菌種堆漚發酵處理的辦法簡易制成方便職工施放的有機肥,制成品3000多噸。施用后,促進了二分場耕地的良性循環,為二分場產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產量達到14643噸,比上年度增長26%,為全場增幅最高。

2.4 甘蔗優良新品種推廣

今年全場重點推廣種植新臺糖22號、28號,桂糖系列02/467等品種,并從北海引進臺糖008、桂糖02/901等品種188噸,從外蔗區調進桂糖2668等蔗種225噸,此外還引進了桂糖、福農、臺糖、瓊農、粵糖等12個新品種進行篩選、培育,以改變品種單一的局面,同時把良種培育重點放在高糖、高產、抗旱耐寒品種。

2.5 實施測土配方、定產施肥,走節約型農業之路

2010年1月-12月,黔江農場在第二分場進行測土配方施肥試驗,選擇土質較好、排水良好、肥力中等的地塊做試驗地,一組為測土配方施肥,另一組為常規施肥。測土配方施肥組中,氮、磷、鉀合理搭配,根據土壤性質及所需補充元素針對性來施肥。從試驗結果各項指標來看,測土配方施肥效果最好,農藝經濟性狀最為突出,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使甘蔗長勢旺盛,甘蔗產量高且糖份高。

2.6 建設和應用節水灌溉工程

由于地處旱區,黔江農場把向興修水利列為每年的重點工作,作為甘蔗增產、職工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幾年先后投資1130多萬元建成噴灌工程9400畝,投資近600萬元,建成50000米三面光水渠,使全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000畝。尤其是2009年投資500萬元,在第二、五、八、十分場建設噴灌各1000畝(共計4000畝)工程,在抗旱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7 建設頻振殺蟲燈示范基地

黔江農場除按常規進行化學防治和挖坑捕殺天牛等防治外,還采用新技術科學防蟲害。2009年5月,農場進行頻振式殺蟲燈試驗,投資8萬多元在三分場安裝頻振殺蟲燈60盞,生物防治天牛、蔗龜、白蟻等甘蔗害蟲,受益面積達2000多畝。由于誘殺甘蔗主要害蟲成蟲效果好,2010年5月,又投資10萬元在第二分場安裝達60盞。據調查,60盞燈開燈40天,累計誘捕害蟲487公斤,且誘殺最多的是藥物難治的蔗龜、金龜子、蔗鋸天牛、蔗螟等害蟲。

2.8 甘蔗間種套種矮桿作物

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挖掘土地潛力,增加職工收入,針對甘蔗生長周期長、蔗行距大的特點,黔江農場鼓勵和引導職工利用蔗行“空隙”,隔行套種短期矮稈經濟作物,八分場屬于人多地少的一個分場,由于去年套種面積2257畝,黃豆1545畝,綠豆522畝,紅瓜子190畝,產值達300多萬元,勞均收入4000多元。全場共套種面積6875畝,產值987.1萬元。甘蔗套種不僅沒有影響甘蔗的生長,還能增加蔗田的土壤肥力,促進甘蔗生長,控制草荒,提高了復種指數,增加了種植面積,對加快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職工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提高黔江農場甘蔗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3.1 土地整理

黔江農場部分分場為丘陵地貌,高坡地易受旱,低洼地易受泡,對發展甘蔗生產極為不利。實施土地項目整理后,削降高坡地,填平低洼地,增加了土地的可耕面積;種植地塊的集中連片調整,改變蔗區小而分散的狀況,改善生產條件,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大規模集中連片的甘蔗種植,使得砍、運、榨更具計劃性和合理性;通過對自然大水溝的深挖擴容提高了蓄水能力,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田間道路、水利設施得到完善,提高機械作業和水利灌溉條件。

3.2 良種推廣

選育和推廣應用任何品種都是內在基因與環境條件互相作用的產物,良種需要滿足相應的條件才能表現出好的特性,培育出適合本場氣候、土壤及栽培條件的高產、高糖、抗逆和廣適應性的甘蔗新品種,加快甘蔗品種的更新換代。

3.3 改良土壤

糖廠濾泥、蔗渣灰、酒精廢液均為糖廠的廢棄物,均是含有豐富有機質和甘蔗必需的N、P、K養分的營養全面均衡的有機肥。黔江農場利用濾泥、蔗渣灰、廢液為原料,采用菌種堆漚發酵處理的辦法簡易制成方便職工施放的有機肥,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抗旱種蔗、變廢為寶、以蔗養蔗、省工增收的效果。此外,蔗葉還田也是改良土壤的途徑之一,這些措施均成本低,見效快,易于在職工中推廣使用,也是減少投入提高產出的重要措施。

3.4 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實現農業節本增效、職工增收的重要途經,通過一年的對比試驗,配方施肥的益處已被廣大職工所認知。

3.5 生物無公害殺蟲

作為原料基地,應以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為重點,以保證產品質量為目標,嚴禁使用高毒農藥及各類除草劑。黔江農場計劃在原有的基礎上,將頻振殺蟲項目推廣至全場甘蔗種植區,為建設綠色食品基地打下堅實基礎。

3.6 發展蔗間自營經濟

除了鼓勵職工在甘蔗大行間套種矮桿經濟作物外,還扶持職工在各分場建養殖小區,以蔗葉育肥牛,或是蔗園養雞,產生的有機肥全部還田,既使職工增收,也促進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建設。

3.7 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

甘蔗生產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生產,所需投入勞動量多、尤其是甘蔗砍收,要求時限短、勞動強度大。甘蔗生產機械化是提高產量、減輕勞動強度、減少勞動力需求及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良種良法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改良土壤、配方施肥、實施生物無公害殺蟲工程及配方施肥、間種套種矮桿作物是促進農場甘蔗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通過一系列措施,提高甘蔗產量,促進職工收入增長,不斷推進黔江農場甘蔗產業化發展。

參考資料

[1] 王貴華.甘蔗育種種性發揮培育法芻議[J].中國糖科,

2007(02).

[2] 黃勇等.甘蔗高效節本增效技術生產實踐與發展思路[J].廣西農業科學,2009,(04).

[3] 甘作偉.崇左市糖業的現狀與發展思路[J].廣西蔗糖,

2005(4).

[4] 廖維政.等.甘蔗品種比較試驗報告[J].廣西農業科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汉市| 保德县| 锦屏县| 彭阳县| 外汇| 正阳县| 威远县| 棋牌| 巩义市| 珲春市| 金山区| 三河市| 石城县| 安达市| 定边县| 开阳县| 香港| 肃宁县| 吴忠市| 涪陵区| 嘉禾县| 通海县| 云南省| 普安县| 黄陵县| 盐津县| 公安县| 营口市| 白城市| 静乐县| 台南市| 白水县| 堆龙德庆县| 高邑县| 崇文区| 桃园市| 乡城县| 桃源县| 浦江县| 阳城县| 临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