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生態現狀

農村生態現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生態現狀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1篇

一、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現狀分析

(一)農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現狀

在金融生態的眾多要素中,法制環境至關重要,因法制環境維持著金融生態環境的有序性、穩定性、平衡性和創新力,決定著金融生態環境的生存和發展。當前,我國已經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等多部法律,這些法律對維護我國金融秩序、推動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還無專門規范農村金融市場的法律條文,現有的也是一些等級較低的部門規章,權威性較差,并且還存在一些操作性不強的政策性規章。所以,當前無論是農村金融發展還是從前幾年開始的農村信用社改革都基本上處于無法可依的地步。農村信用社在我國廣大農村占有率高于80%以上,但是我國至今無任何一部法律涉及合作金融,對合作金融機構的法律地位、性質、組織以及權益都沒有明確。對此,如果牽扯到權益糾紛或者經營過程出現問題,行政方法就成為其唯一解決途徑,其權益就難以得到很好保護。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面臨的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的規定不利于推進農地抵押。根據《擔保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權法》有關規定,嚴格限制了我國農村可以用于抵押貸款的土地物權范圍,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土地的使用權不得抵押;而對于農民而言,其最大家產就是住宅和耕地。

(二)農村金融生態調節機制失靈

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功能,金融生態系統也一樣,但是其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在外在因素影響超過一定極限時,外在影響就完全取代自我調節機制,金融生態也就因此失去了平衡。

1、農村信用社在廣大農村處于壟斷狀態

這種情況的存在,極大降低了農村金融主體改善經營機制的激勵,從而形成農村金融主體的業務創新基本停滯、資產質量下降、經營效益不佳的局面。農村金融組織制度安排未能提供與農村經濟結構相匹配的有效金融服務,從而引致了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失衡與不適應,失去了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的互動調整機制。

2、禁止民間資產進入農村金融,不利農村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一方面存在大量剩余資金,另一方面又緊缺資金。由于長期我國“重工輕農”的影響,農村已經欠上較大口子。在農村金融服務方面,存在正規金融機構數量少、網點分布不合理、金融工具單一、體制僵化、作風官僚等現象,已經難以適應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多元化、經營方式多樣化的需求,無法滿足農戶和部分鄉鎮企業的金融服務。

(三)農村金融主體缺失,資源供求失衡

農村金融僅停留在存貸機構發展,而保險、信托及擔保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拓展不足,區域布局失衡嚴重。國有商業銀行從縣級市場退出,撤并農村網點,收縮貸款權限,而作為主力軍的農信社也走上撤并之路,這就造成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網點稀少的局面。此外,嚴格的金融管制阻礙了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創立,增加了農村資金外流,減少了農村資金供給來源,造成農村金融生態主體缺失,降低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二、構建我國和諧農村金融生態對策

如何完善我國農村金融生態是破解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課題。為此,筆者針對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和執法體系

完善健全的法制保障,對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為農村經濟金融薄弱,更需要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環境的法律保障,特別是在保護農民和相關農村經濟體的既得利益、預期利益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比如:盡快出臺相關合作金融的法律制度,完善《擔保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權法》中的有關規定,取消農村土地不可以抵押的相關條款。另一方面,完善執法體系,加大執法、司法力度,打擊農村金融犯罪。由于現在農村金融執法成本過高,筆者建議盡快建立一套處理農村金融案件的簡易程序,創建一個良好健康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二)建立城鄉統一的金融市場

要實現城鄉金融的協調發展,必須改革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從根本上說要依靠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城鎮金融市場和農村金融市場運行和諧統一,促進全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當前我國的農村金融從需求和供給上束縛了農村經濟發展,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偏向城市的發展策略,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對此,只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消除“二元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才能促使農村資金在供應量上放大,同時也會促使農村資金在需求量上放大。進一步完善支農惠農金融政策,引導更多資金回流農村、農業,增強貨幣在農業創造能力和農村資金的使用效率,最終實現農村經濟體系內資金的穩定、健康、自主、有序的乘數循環流轉,從根本上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三)完善金融風險的預警和規避機制,建立有效擔保機制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農藥;基礎設施;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一)濫用化肥

因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民不能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這不僅造成了化肥的浪費,而且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長期超標施用化肥會使土壤結構破壞,使土壤酸化、鹽堿化,甚至板結,降低土壤保肥保水能力,造成農作物減產,多余的化肥還會隨雨水進入其他水域,當流入的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后,就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土壤結構破壞后殘余化肥極易滲入地下水系統,引起地下水的污染,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二)濫用農藥

因我國農村科技服務的欠缺,農民濫用、錯用農用藥物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更嚴重毒害環境,農用藥物中的有毒物質尤其是重金屬進入環境后,通過食物鏈進入生態系統中,最終經各級消費者的富集作用加倍聚集于人體,積累到一定量后引起中毒。[1]此外,濫用農藥還易造成生態系統中其他以害蟲為食的有益動物的大量減少,使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影響,打破原有生態平衡,而且經常使用農藥,害蟲、病菌會產生抗藥性,這樣導致農民加大用藥量和用藥次數,進而使生態環境進入惡性循環模式。過量的農藥還會隨雨水滲入土壤,流入其他水體或地下水系統,造成水體嚴重污染,危害人體和其他生物。

(三)地膜問題

農村地膜存在清理不凈、處理不當的問題,地膜殘存于土壤中極難降解,它會降低土壤的通透性,影響農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從而影響產量,清理出的地膜隨意堆放,風一吹,河道里、樹枝上、屋頂上到處掛滿地膜,嚴重破壞農村景觀。

(四)焚燒秸稈問題

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煙塵等有害物質,嚴重危害人體呼吸系統。焚燒還容易引燃周圍尚未收割的農作物、樹木、房屋,給農民的生命財產全帶來隱患。焚燒過程中產生的高溫還會殺死土壤中的有益生物和有益菌,致使土壤微生物環境遭到破壞,由此看來焚燒秸稈不僅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帶來安全隱患,還嚴重污染、破壞環境。

(五)人畜糞便處理問題

農村人畜糞便不科學處置,人畜糞便清理出來后露天堆放,或直接作為肥料施到農田中,糞便中的蟲卵、病菌、會進入空氣、土壤造成污染,甚至使人畜感染疾病。另外糞便的臭氣嚴重影響空氣的質量,這種不經無害化處理而露天堆放的做法不僅污染環境,還會造成能源的極大浪費。

二、導致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鄉鎮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片面,沒有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注重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盲目招商引資,忽視環境污染帶來的負面效

應。另外,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薄弱,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對環境現狀、污染危害認識不夠,日常生活隨意傾倒生活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甚至倒入周邊的河流、湖泊,導致垃圾成堆成片、污水橫流。

(二)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欠缺

由于經濟欠發達和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地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大部分農村地區無力建設垃圾收集池和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農民只能隨意丟棄、隨便傾倒,形成了“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被動局面。

(三)農村環境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現有的環境立法主要針對城市環境保護,從環境管理機構的設置和運行情況來看,缺乏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專門立法與專門的監管機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還停留在表層上,鄉鎮級基本沒有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對農村大氣、土壤、水體的環境質量現狀沒有掌握一手資料,農村的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準確及時的反映,對農業面源污染缺乏系統、可靠的基礎資料,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和資金投入更是極少,導致農村環境污染更加嚴重。

三、加強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堅決依法取締保護區內排污口;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進縣域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及管理;著重防治畜禽養殖污染,跟進污染處理配套設施,禁止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圍網養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及對工業污染監管,積極防治土壤污染,開展農村生態水系整治修復與農村生態示范創建活動。探索各種環保設施的長效運行機制,盡快普遍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農村長效保潔隊伍,負責環境的日常清掃和垃圾的定期清運,使農村環保衛生有人抓、有人管,有效改善農村環境。[2]

(二)農村環境保護應與現代農業相結合

當前農村環境污染的來源主要有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如農藥、化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畜牧業產生的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等。解決農業生產導致環境污染應當發展現代農業,一是農業清潔生產,減少化學性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采取測土配方施肥,鼓勵并推廣秸稈腐熟還田、農家有機肥、綠肥; 使用可降解農膜替代不可降解的農膜; 病蟲害采取綠色防控技術,用太陽能誘蟲燈、生物農藥、生物治蟲替代化學農藥,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量。

二是加強對農業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發展循環農業。主要是加強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通過沼氣池發酵,沼氣供農戶作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作農田肥料,發展“豬―沼―果”、“豬―沼一菜(稻) ”、“竹一牧一沼一魚”等生態農業模式,以沼氣池為紐帶,將種植、養殖、沼氣、水產等有機結合,組成不同循環類型的生態系統。農作物秸稈可以做秸稈飼料、秸稈氣化或種養蘑菇。運用循環經濟理念來實現農業清潔生產和產業間協調發展,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從源頭上減少農藥化肥使用,使禽畜糞便資源化、減量化與無害化,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目的。

(三)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當地政府應當加大農村環保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如設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號召居民將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同時政府也可以鼓勵農村居民自己創新垃圾循環利用新技術,積極推廣垃圾循環利用設備,以彌補能源不足現狀。

(四)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

對于農村居民,應當加強其環保教育,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政府要定期組織環保工作人員到各個城鎮廣泛宣傳環保教育理念,并張貼環保教育橫幅,以強化人們的環保認知。同時還可以開展定期的環保知識講座,不斷強化人們對于農村垃圾的污染認知,確保對垃圾分類,并回收有用的垃圾,從而不斷加強自身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深入了解。此外,政府還可以組織各種環保知識競賽及環保科技發明,以鼓動廣大農村居民積極創新,強化環保意識,積極發明新的環保技術,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村環境污染。

(五)加大農村環境污染源查處力度

農村環境保護污染現象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愈演愈烈之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污染制造者的處罰力度過輕,甚至充當保護神的角色。應對重點污染源不定期開展明察暗訪,各鄉鎮環保所對所轄區域堅持每周巡查一遍,不給環境違法行為喘息之機。鐵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對超標、超總量排污的企業,一律予以停產整改。

參考文獻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3篇

[關鍵詞]漓江 農民 生態意識

中圖分類號:S4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6-0172-01

黃承梁學者認為“生態意識是從生命與環境的整體優化目標來理解和追求社會發展的一類意識要素與觀念形態,是生態規律的支配作用和生態條件的制約作用在人的觀念上的反映。”面對漓江沿岸農村地區的生態問題,政府雖已出臺相應政策管理本地環境,但未能取得顯著效果。筆者認為,在意識層面提高當地居民保護生態環境的使命感,對于提高整個區域生態水平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本地可持續發展有深遠意義。

一、漓江沿岸農村地區農民生態意識現狀

漓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是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稱,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在僅有的164公里流程內,農民生態意識水平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面貌。本文以上中下游為劃分標準,獲取典型地域特征,從農民生態認知狀況、生態行為狀況以及生態保護狀況,獲取農民生態意識現狀。

(一)上游

漓江發源于桂林興安貓兒山,沿岸生態狀況總體良好。但隨著工農業的發展,仍然出現了生態環境問題,以漓江流域魚種為例,自1982年到2014年從140余種銳減到不足100種。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直接反應了農民生態意識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超過60%的農民認為漓江上游生態良好,只有不到10%的農民認為上游生態已經遭到破壞,且必須進行保護治理。此外,上游農民的生態行為現狀并不樂觀,有毒的農藥仍然在大規模適用,超過80%的農民表示仍在大量適用塑料袋。然而,自覺參與生態保護,坐到一水多用、自覺監督污染等行為的村民不足15%。35%的村民仍然保持有治理污染是政府的事的態度,自身生態意識較弱。當地農民對于生態認知概念模糊,并沒有良好的生態認知理念。

(二)中游

中游主要流經桂林市區及陽朔地區,水量最多、流量最穩。在發展過程中,人們出于戰勝自然的目的,大尺度的改造自然,以旅游業為主要依托發展經濟,隨之衍生了水質污染、魚類數量劇減、水量變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由于環境承載力有限,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

中游地帶人口數量相對上游大量增加,農民生態意識水平較上游而言相對提高,對于中游流域生態認知較為深刻,近75%的農民已經認識到漓江流域生態的惡化,80%以上的農民認為漓江生態較20年前有了重大變化,水位大量下降,浮游生物的增加已經嚴重影響到中游地帶的生產生活。在農村經濟發展與漓江流域生態的保護間,40%以上的農民認為應該重視生態的保護,但居民自覺但與生態保護的行為卻依舊很少,僅有20%左右的農民能夠自覺參與保護生態活動中,并能夠積極主動配合政府部門對漓江流域進行治理。

(三)下游

下游作為漓江最后一段,其水質易受上中游影響,水量變小、污染加劇。在發展過程中,過度開發漁業、樹木,導致沿岸植被破壞導致大面積水土流失,生態多樣性遭到威脅。漓江下游生態大幅度破壞的同時給下游流域農民敲響了提高生態意識的警鐘,60歲以上的老人對于漓江生態無不感到傷心。青壯年人的生態認知也逐漸清晰化,60%以上的農民認為漓江下游生態已經到了必須進行治理的地步,然而認識到改善生態環境不只需要政府,同樣需要廣大群眾共同出力的人數卻僅有40%。日常生產生活中能夠主動參與保護漓江生態的人數不足20%。

二、影響漓江沿岸農民生態意識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

經濟作為一把雙刃劍,影響著漓江沿岸地區農民的生態意識。一方面,生態意識水平的提高依賴于經濟的發展。漓江沿岸經濟發展依托高水平的旅游業、特色農業,長期以來,漓江沿岸農村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小康尚難實現,生態意識覺悟無從喚起。另一方面,為追求高利益、高速度的發展方式,漓江沿岸農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忽略政府的生態建設指導。

(二)政治因素

自十七大提倡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以來,到十提出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五位一體全方位發展的模式,中央政策越來越注重生態意識的培養。漓江沿岸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緊緊相依,相關政策接連不斷,落實法規條列逐步健全,學習生態意識的大潮在上級政府的倡導下全面開展。

然而,政策出臺的威懾性與地方落實的不確定性形成強烈對比。地方政府未以實際情況為依托,僅以政績為指導,做出相關形象工程,并未能將中央政策全面落實,及時地向人民做出合理解讀。

(三)社會文化因素

教育水平的高低影響生態意識的強弱。以陽朔縣農村為例,改革開放初期,初中畢業生人數不足總人口20%,群眾普遍教育水平相對較為低下。至2014年,其初中文化人口占同齡人口比達到95%以上,高中學歷在同齡人口達到60%以上,大學比例達到15%以上。教育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文化素養的提升,生態意識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法律因素

法律自出現以來作為不可違反的條文規范,在人群中存在其他形式所不具有的威嚴。生態意識不僅依靠人們自覺的學習與傳播,更需要通過法律形式來進行約束。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類似的相關生態法律法規陸續出臺,法律條文對于農民生態意識的普遍提升起到更為權威的指導作用。但生態法律的建設并不完善,生態法律漏洞仍然存在,農民生態意識的普遍提升需要更為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進行約束。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方向

目前廣西南寧部分地區存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災害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臟、亂、差現象更為明顯。傳統粗放發展模式和生態保護意識淡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態環境的污染,特別是農藥、薄膜產品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禽畜糞便污染, 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 這一切不但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而且阻礙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資源開發過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不容小覷,政府和社會均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

1.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嚴重影響到農產品的食用安全和村名的生存環境,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刻不容緩。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農村生態問題;(2)農村環境問題。保護農村生態主要是解決人類生產生活所引起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滅絕等問題;而對農村環境問題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分析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探討治理農村污染的對策與措施,對以上兩點問題進行研究總結,如下圖所示。

2.廣西南寧農村生態環境現狀

2.1取得的初步成績

南寧市目前重點推進轄區生態村鎮建設,將其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證。各縣區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環保行動計劃的實施,積極開展生態村創建活動并取得好成績。目前已有將近20個行政村獲自治區級生態村命名,江南區吳圩鎮壇白村、馬山縣喬利鄉樂圩村和白山鎮合作村等行政村國家級生態村創建工作通過了自治區環保廳的初步驗收。

(1)實施水源、田園、家園清潔工程,重點對河流、道路、農村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強化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及環境監管體系的建設。

(2)加快六縣六城區公益林保護示范區建設,開展村容村貌改造工程、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程、農村工業企業污染防治、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土地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保護整治示范工程。

(3)加強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實現農村供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83%。建設水土保持林、護坡、攔沙壩等生態工程,重點建設八尺江、鳳凰江、馬巢河、沙江河、心圩江支流(黃泥溝)、亭子沖、水塘江、那平江綜合治理等項目。

(4)開發和建設了多種綠色工程,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十二五”期間,廣西南寧市共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積1425平方公里,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面積2250平方公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實施率達90%以上,通過以上措施增強了農村自然環境保護的可持續能力和水平。

(5)開展農村飲水水源區森林保護小區區劃,并界定實施保護,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加大公益林保護力度。

2.2存在的問題

(1)農村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較低,欠缺科學生產方式、農業生產知識、基本環保知識和環保措施。

(2)農村基礎設施滯后,生活污水一般沒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或池塘,導致水體受污染,另外農村地區的現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還很低,容易造成“臟亂差”等現象。

(3)農村環境保護還存在立法空白,加上個別政府部門及其領導生態環保意識和環境法制觀念極其淡薄,導致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普遍不嚴。

(4)農村地區發展理念錯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亂砍伐森林資源、破壞植被、過分抽取地下水用于生產生活,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美麗新農村、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要求不相適應。

(5)鄉村企業與農藥化肥污染、農膜污染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

(6)農村地區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南寧市周邊農村地區的野生動植物銳減。

3.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未來方向

3.1逐步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籌資模式

要想把生態環境治理好,首先應該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南寧市政府應該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的籌資機制。要確保保護農村生態、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財政資金落實到位,優先安排生態農業項目建設,帶動農民向生態農業投資。

3.2建立農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機制

南寧市政府已經明確提出要建立農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機制,這就要求對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的管理主體、管護人員、資金來源和規章制度進行維護,這樣才能保證設施長期穩定運行并發揮效益。但靠政府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可事半功倍,要建立完善的村規民約,讓村名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

3.3實施規模農業生態建設,減少污染

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了農村環境大面積的污染,這其中最主要的當屬大量無機物質的使用造成的土地污染。因此南寧市要開展農村科技教育,指導農民科學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等,大力倡導機械化耕作,推廣成熟的農業可以,以此減輕畜禽養殖,農藥,化肥,農膜的污染。地方政府要引導農民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 大力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農村實用技術,推廣有機和綠色食品生產,使老百姓從中獲益。

3.4切實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

轉變農村工業增長方式就是要引導農村和鄉鎮企業走高效、優質、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一方面需要根據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建立循環性的生產工藝,實現生產工藝生態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新技術清除農村工業污染物,恢復農村建設新面貌。利用以上途徑從根本上緩解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3.5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宣傳以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廣西南寧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項農村生態保護法律、法規, 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法律法規的高度,并將其納入國家法制化管理體系之中,對一些不適用于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要進行修改,通過以上措施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利用多種渠道加強宣傳,以培養農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潛移默化中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要深入開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從下一代抓起,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添加農村生(下轉第418頁)(上接第319頁)態環境保護知識,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如果能夠讓農民從生態環境保護中獲得實惠,這樣就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行動中來。

4.結束語

綜上所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正面臨著嚴峻的局面,為加快新農村的建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扭轉局面。目前,南寧市正通過政策措施(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法制建設等)和技術措施(依靠科學技術、建立示范基地等)逐步改善南寧市的形象和投資環境,相信在這樣氛圍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將會有所改善,山清水秀的局面將永久保留,南寧市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陳錦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考[J].青海環境,2007,03:125-131.

[2]張雅光.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01:77-80.

[3]卓吉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J].新重慶,2007,05:44-46.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差生的表現狀態和轉化方法

 

缺乏來自家庭的有效監管和輔導,差生的面比較大,常常令數學老師們頭疼不已。

差生“差”在何處?

1、數學基本理論知識會記而不能理解:學生在描述數學中的各類概念、定律、定理時為記憶而記憶,屬于死記硬背,不能闡明易混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答題能力差:學生解答習題時不能洞察材料中所敘述問題的解題關鍵;不能根據解題關鍵正確列式;不能厘清文本中所敘述內容的解題難點;不能運用學過的知識靈活解題;閱讀理解能力差。

3、學習思維混亂:差生解題邏輯性不強、結構松散不嚴密;知道大致結果卻解釋不了怎樣達到結果,不知道運用哪些對應的知識點才能正確解題。

4、學習無自覺性:差生對于數學學習中涉及的課內外練習、作業,完成的質和量都差強人意。教師常常需花大量時間盯差生的作業,往往是教師“推一下”差生“動一下”;對所學知識缺乏刻苦的動力;題目偏難時不愿動腦思考,圖方便或抄襲或瞎做一氣。數學學習中他們對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探究意識不強。

5、學習主人翁意識不強:課堂教學環節,即使教師采用小組競賽等形式從事練習活動,這部分學生始終以局外人的心態端坐在教室內;抱著對學科單元素質測試結果無所謂的態度參加考試。考前不愿扎扎實實搞復習,考試時完全指望考場上“臨時發揮”或作弊過關;答題隨意性大,有的甚至交“白卷”。

如何轉“差”為“優”?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差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轉“差”為“優”就成功了一半。

1、多種教學手段使用的妙處。

大部分差生都認為數學枯燥且難學小學數學論文,需要在答題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勤思苦想。課堂上使用直觀的教學用具或進行多媒體演示教學等教學輔助手段的植入,或采取讓學生做一做、量一量、畫一畫、動一動、說一說等多種教學方法,差生會對所接觸的數學知識反應更深刻、更持久。

2、錘煉課堂教學用語,使課堂教學動靜相宜、有趣有效。

差生由于基礎差、學習意志力不強,往往上課時注意力渙散,容易受環境干擾、心緒久久難以回到課堂中。他們對教師缺乏激情和吸引力的講課語言無動于衷。這時,教師可恰當運用藝術性的、幽默的、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幫助每位學生進入思維活躍狀態,從而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差生更渴望教師的真誠關心愛護,差生取得的一丁點進步要付出比優秀學生更多的心血、毅力。當他們有所進步時,教師真誠的表揚和對他們所付出努力的肯定是差生再接再厲的強心針。當差生體驗了付出就有回報的成功感,在情感上親近老師、接受了老師,“親其師信其道”就能極大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差生的主動性也會增強。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介紹一些解題規律和答題技巧,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1、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可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嘗試分層作業。注意差生組題目設計的針對性和低難度,及時表揚作業上有進步的差生;在課內外加強對差生的輔導,查漏補缺、耐心地幫助他們補習功課。教師要克服焦慮情緒,要有差生學習成績在補差后效果不明顯的心理準備;避免對差生加大、加重、重復作業量的做法,因為這樣做只會使學生更厭惡數學。

2、大部分差生比較青睞記憶類的理論知識考查或簡單的一步計算的思維訓練題,不愿動腦筋深入思考較復雜的思維題。由于差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善于發現總結“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缺乏克服困難不服輸的學習勁頭,教師在補差時,要注意應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引導他們如何思考分析問題,鼓勵和激將并用,要隨時糾正他們在解題中出現的偏差小學數學論文,逐步放手培養差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3、寬松與嚴格交織轉化差生。教師對差生寬松,意味著差生可以只完成低層次適合他們能力的學習任務,可以在取得點滴進步的時候得到老師大力表彰,可以得到老師課余的一對一輔導;教師對差生嚴格,意味著他們在沒有完成學習任務時,會受到嚴格的諸如取消他們最愛的課外活動的懲罰。不少差生差就差在學習意志不強、行為懶惰。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檢查差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在對差生降低學習目標的同時采取嚴格的措施督促他們完成目標。

三、認真做好每次測試復習和總結工作,注意讓差生小步前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在每次的單元素質測試中要有意識地出一些差生已掌握的知識點作為考試題目,讓差生認識到學習上只要肯下功夫就會有回報。考前教師應抽時間對差生不同的知識薄弱點“開小灶”,這樣可使有些差生經過自身努力能得較高分,逐步改變他們在數學學習上的自卑感,體會學習成功的樂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補差工作艱巨而繁瑣,上述各種轉差方法綜合運用對提高差生的成績有一定效果。只要我們以“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定信念引導轉化差生,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绥中县| 庄河市| 武穴市| 武隆县| 叙永县| 涪陵区| 宜州市| 崇左市| 金沙县| 金寨县| 吉木萨尔县| 开远市| 双江| 蒙阴县| 绵竹市| 南雄市| 封开县| 文山县| 鹿泉市| 绍兴市| 望江县| 象山县| 上高县| 宁阳县| 吉安市| 浦城县| 大连市| 吉木乃县| 治多县| 杂多县| 华宁县| 凤山县| 合肥市| 隆尧县| 区。| 甘洛县| 灌云县| 收藏| 隆林| 夏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