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中化學結構

高中化學結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學結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化學結構

高中化學結構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中化學 核心概念 結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30-02

化學核心概念是化學學科的主干內容,化學核心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構成了中學化學的基本框架。化學核心概念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

一 化學概念學習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曾指出,“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基本概念就是學科基本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化學概念是化學知識網絡中的節點,是化學知識網絡中的骨架。只有讓學生清楚、準確地理解化學概念理論,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進而掌握化學學科的基本結構。

二 高中化學核心概念及其結構體系

高中化學的核心概念及其結構體系主要分為化學用語、化學計量、物質的組成和分類、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溶液、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等幾個方面。

1.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

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是在組成物質微粒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層化,從微觀的角度進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層次的概念。化學學科是在原子分子的層面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有獨特的名稱、符號及表達方式。對于各物質性質的學習,從宏觀上分析,更注重從微觀層面上對化學變化的過程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該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原子、離子、原子團、離子符號、核素符號、化合價、化學式、分子式、實驗式、電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原子結構示意圖、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同位素、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金屬性、非金屬性、氧化性還原性、混合物、單質、酸、堿、鹽、同素異形體。物質的性質內容的研究主要從結構出發,分析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進而分析相關變化的過程和本質。同時,化學用語貫穿整個化學教學,教材以初中的元素符號,簡單化學方程式為基礎,到必修的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隨后在各元素化合物知識中不斷加強應用。在這一過程中,化學用語在數量上、類型上不斷發展,同時成為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的工具。

2.化學計量

化學計量是宏觀與微觀相聯系,用于量度化學物質,表示化學物質“量”的一類概念,屬于“工具性”概念。該部分內容較抽象,具有較高的知識陌生性,而且變換關系容易混淆。其內容主要包括物質的量、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換算關系在各章節練習中不斷應用,凸顯出“工具”的作用。

3.化學反應與能量

化學反應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教材中介紹的主要有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放熱反應、吸熱反應、可逆反應等。該部分概念主要包括氧化劑、還原劑、氧化性、還原性、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反應熱、燃燒熱、中和熱、可逆反應等內容。教材首先介紹離子方程式和氧化還原反應,在隨后的元素化合物學習中不斷鞏固兩部分內容。在學習化學鍵的基礎上,通過能量的轉化引出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以及熱化學方程式。在化學能與電能的介紹,即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學習中,充分結合了氧化還原反應及電解質的內容,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

4.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學的精髓,是化學規律的總結。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位置、性質,包括金屬性、非金屬性、半徑大小分析等。該部分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學鍵、化合價、化學式、電子式、同素異形體、金屬性、非金屬性、化學鍵、晶體類型等。在學習了元素化合物知識后,對物質結構進行介紹,從原子結構分析,歸納出元素原子結構、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性,從而引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內容,根據原子之間作用力不同,構成的晶體類型也不同。

5.溶液

溶液主要是分析溶液中各成分存在和變化的情況。該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溶液、膠體、電解質、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鹽類水解、原電池、正極、負極、電解、陰極、陽極、金屬腐蝕、電鍍等。教材主要從分散系出發,按照分散質粒子大小,分別介紹膠體、溶液。通過溶液中物質電離的情況,對電解質相關概念進行介紹。通過對反應的分析,對化學反應的分類進一步擴充,擴展出離子反應和氧化反應。在結合電解質溶液、氧化還原反應內容的基礎上,引出原電池和電解池。通過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和防護,將原電池和電解原理整合應用,形成完整的電化學知識體系。

6.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主要是描述化學反應快慢和程度的情況,主要包括化學反應速率、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的

判斷、化學平衡的移動、化學平衡移動的各因素變化、電離平衡等。該部分的化學概念主要包括可逆反應、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移動、電離平衡。教材中首先簡單介紹化學反應速率、可逆反應,引出化學平衡及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隨后在選修教材中內容深化,從微觀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影響因素,深化化學平衡的判斷和平衡的移動,并補充化學平衡常數。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知識的邏輯順序。

三 結束語

化學是一門聯系性很強的學科,每個概念理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化學概念和概念間的聯系構成化學學科的知識體系。建構良好的知識結構體系是學生理解化學、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整體意識,準確把握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讓學生不斷豐富和完善知識體系,促進其認知結構的形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鐘啟泉、崔允郭、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王健偉.高中化學概念的結構及其教學的實踐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5

[4]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化學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化學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化學選修一化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化學選修二化學與技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化學選修三物質結構與性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化學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化學結構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循序漸進;備案

化學這門理科學科的內容從小學的時候就在我們的科學教科書中有所涉獵,初中是屬于化學基礎知識的積累過程,高中化學被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被列出,所涉及的化學方面的知識更加復雜,難度也有所加深。為了讓理工科的學生更好地將化學知識應用實踐,在高中打下夯實的化學基礎便顯得十分重要。這也對高中化學教學方式提出了較高要求。而我們的高中化學教學也應該建立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完善課前備案

教師在正式教授課堂內容之前總要進行備案,化學老師也并不例外。每一章節,每一時段教授的學習內容不同,因而教師備案的內容也應有所差異。根據章節難易程度不同,內容總量有差,學生掌握情況不一以及部分課程還要涉及實驗的部分,教師都應作出相應的課前準備。假如教師接下來要教授的內容難度較高,不易理解,教師就應多做準備,多搜尋一些貼合實際的案例分析,以輔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假如教師接下來要教授的課程內容較多,教師可以采取歸納總結的方式,以簡潔明了的要點來引出詳細的學習內容,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理清學習思路;假如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很好地掌握知識,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多騰出一部分時間來鞏固復習。為引發學生的探究思維,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學習內容,準備相應的實驗教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組隊完成試驗,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試驗,鍛煉實驗動手能力,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二、融合生動的課堂生活情景教學方式

我們都知道知識來源于生活,必然也要應用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利用生活情景并結合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來教育學生。例如,教師可以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舉例“老師用完一把剪刀后,就將其放在了水池旁邊,隔幾天老師再去拿剪刀,卻發現剪刀已變得銹跡斑斑,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也碰到過這種現象吧。”在這種生活情景的結合下,老師便可以將相關的學習理論導出,鐵會在水和氧元素共同作用下形成鐵銹,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加深理論學習的印象,也可以將理論與實際充分聯系起來,讓書本上的知識為學生的生活所用。這種情景設置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做輔助,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而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學習情景,也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學生會在原有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新的探究,因為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到主動求索知識,其學習思維也有了質的飛躍。

三、鼓勵提出疑問,啟發誘導

學生對學習的探究少不了疑問的提出,只有基于對知識存在疑惑或不了解的情況下,學習才有它存在的意義。審視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由于課程時間安排緊密,學生自主思考時間不夠充足,就出現了教師一味地灌輸化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勉強接受老師灌輸的理論知識,無法做到深入理解與探究,自然對老師灌輸的知識無疑問可言。而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理論都是以時間為基礎的,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教授的化學知識只是理論部分,當學生將這一部分理論應用到實際中可能會發現,理論與實際有出入。那就是因為每個人在實際狀況下,所面臨的實際狀況不同,自然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這時就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內心對所學知識的疑惑,老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輔導,以啟發學生思考為目的,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更好地掌握知識。

四、根據教學內容,開設先關實驗

化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顯得尤為必要。化學實驗教學都是基于理論基礎,通過動手實踐,觀察相應的實驗效果,從而證明理論或得出新的規律。在實驗過程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動性,讓學生采用分組進行試驗的方式,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小組分工共同克服困難完成試驗。學生可以通過實驗實時觀察到實驗中的效果和反應,進行總結和思考,以鍛煉自身的動手能力。學生之間配合完成試驗,還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培養作用。例如,考查水與鈉的反應實驗中,我們先在燒杯中注入水,在水中滴入幾滴酚酞試液,將鈉表面的煤油擦去后觀察鈉在水中的反應。學生就能夠一邊實驗,一邊觀察總結,得出結論。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更生動、直觀的實驗演示來學習化學。

五、深入總結,舉一反三

在大致了解要學習的內容后,我們還應做到對知識及時的總結和回顧,同時聯系之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老師還應在總結的基礎上,教授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根據已經學習過的一些內容,碰到相類似的問題和情況,并用學過的內容加以闡釋和解決,同時進行歸納,哪些具體情況可以用哪些相對應的知識來解決,這樣便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六、注重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

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都要遵從從總體到細節的規律,只有宏觀的了解和掌握后,才能從宏觀出發,有正對性地學習基礎的細節理論。因為教師在授課時要注重通篇講述,理清知識的脈絡,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不僅對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有幫助,對學生的學習更是起著巨大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從學生出發,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究精神。在高中化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打造出一個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高中化學結構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物質結構與性質;教材編寫;體系結構;評價與研究

文章編號:1005-6629(2007)01-0026-05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為了適應我國21世紀初化學課程發展的趨勢,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多次討論修改,于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他們將高中化學課程采用模塊的方式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共8個模塊,其中必修模塊2個,選修模塊6個。新課程“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可供選擇的課程模塊”,兼顧“學生個性發展的多樣化需要”,適應不同地區和學校的條件。目前以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編寫的新版高中化學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共有3種,分別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編,以下簡稱人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編,以下簡稱蘇教版),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編,以下簡稱山東科技版)。

在6個選修模塊中,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突出化學學科的核心觀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為主旨的高中化學課程改革中,如何將新課程理念很好地融合進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教學中,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程的意義,是值得廣大化學教師研究、推敲的。因此,針對上述三種版本的教材(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進行具體的分析、比較、評價,對教師在選擇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學尺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教材的簡介

1.1教材的設計思路

結構決定性質,進而影響到物質的用途。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與生活、生產中的各個方面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物質結構理論“揭示了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有助于人們理解物質變化的本質,預測物質的性質,為分子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并且物質結構理論還與醫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多門學科息息相關。物質結構理論為這些科學提供理論依據,為科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將“物質結構與性質”作為選修模塊3,就是在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核心的前提下,幫助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通過學生自己不斷探索,理解物質構成的奧秘,增強學習化學理論知識的興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是在高中化學必修課程之后,對物質結構理論的拓展與加深。

本著這個宗旨,三種教材(選修3 物質結構與性質)在設計上的總體思路均為: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重要意義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秘,認識物質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教材的主要內容

教材從原子、分子水平上介紹物質是怎樣構成的,圍繞著“微粒之間的不同作用力”這條基本主線展開,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有關物質結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有關物質結構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教材通過各種欄目或附加的資料展示相關的化學知識,引導學生在化學學科的背景下去掌握物質結構的知識,體會物質結構的探索是無止境的。

2 三種教材內容的編排

2.1以課程標準為本,整體設置教材的體系結構

三種教材(物質結構與性質)所編排的內容都是嚴格按照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設置的,但在此基礎上編者根據各自的設計風格整體設置教材的具體結構,對教材的編寫形式、側重方向的確定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使得三種教材具有各自鮮明的特色和編寫方式。

針對三種教材的體系結構與化學課程標準內容的比較(見附錄)。通過比較可以看到三種教材在內容編排上的異同。

2.1.1 人教版

教材的引言部分體現了課標主題4“研究物質結構的價值”的大部分內容標準,其中包括“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價值、研究物質結構的意義”等等。第1章“原子結構與性質”基本上是按照化學課標主題1“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所要求的內容進行編寫,主要包括“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電子排布、能級躍遷”等內容,此外在第2節“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還包含課標主題4“研究物質結構的價值”中“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系的關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應用價值”這部分內容;第2章“分子結構與性質”主要內容包括“共價鍵的形成、類型、鍵參數,共價分子的結構,分子間作用力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氫鍵的存在對物質性質的影響”同時還密切聯系實際說明了“手性分子”、“等電子原理”、“無機含氧酸的酸性”等知識,這一章包括了主題2“化學鍵與物質的性質”與主題3“分子間作用力與物質的性質”的部分內容;主題2與主題3的其余內容編排在教材第3章“晶體結構與性質”中,所包含的內容與課標一致,只是知識出現的順序有所不同。

2.1.2 蘇教版

根據課程標準的4個主題進行整體編排,將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教材劃分為5個專題。專題1“揭示物質結構的奧秘”及專題5“物質結構的探索無止境”與課標主題4“研究物質結構的價值”相對應;專題2“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中所編排的內容與課標主題2“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基本上一致,其中第二單元“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還包含課標主題4中“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系的關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應用價值”這部分內容;教材專題3和專題4將課標主題2“化學鍵與物質的性質”、主題3“分子間作用力與物質的性質”的內容進行融合,重新編排,從另一個角度劃分為“微粒間作用力與物質性質”、“分子空間結構與物質性質”,專題3包含了“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分子間作用力”及其構成的晶體等主要內容,專題4則著重編排了“分子或離子的構型、配合物的成鍵情況”及其與物質性質的關系等內容,并通過實例介紹了“手性分子”、“等電子原理”的應用。

2.1.3 山東科技版

教材把課程標準中的4個主題融合為三章進行編寫,課標主題1“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與教材第1章“原子結構”的內容編排一致,其中課標主題4“研究物質結構的價值”中“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系的關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應用價值”這部分內容也被分散到教材第1章第2節“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里;教材第2章“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與第3章“物質的聚集狀態與物質性質”對應于課標主題2“化學鍵與物質性質”、主題3“分子間作用力與物質性質”,在內容安排上是把兩個主題內容進行融合,重新分類,第2章的主要內容為“共價鍵、離子鍵、配位鍵、金屬鍵、分子間作用力、分子的立體模型”等,第3章的內容是在承接第2章的基礎上,主要編排了在微粒間作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金屬晶體、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以及這些物質的性質”,還包括了“物質聚集的其他狀態”的內容。

2.1.4 三種教材內容編排具體實例

三種版本的教材在呈現“晶體”的相關內容時,編排的方式不同。人教版、山東科技版的編排方式較為類似,它們是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與物質的聚集狀態分為兩章來設置,而蘇教版是將二者合并,教材中每介紹一種微粒間的相互作用接下來就引出這種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晶體,如:金屬鍵―金屬晶體、共價鍵―原子晶體。從內容的設置來看,蘇教版的編排,使得相關知識排列緊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有章可循,而教師在教學中更容易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適當指導。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但是,在“物質的聚集狀態”這方面的內容,蘇教版僅僅是根據新課標介紹了幾種晶體,而人教版、山東科技版的教材在這方面有所拓展。人教版除了介紹“晶體”外還簡單介紹了“非晶體”的知識;山東科技版則拓展得較深,教材用一節的篇幅來介紹除“晶體”以外的物質的聚集狀態,如非晶體、液晶、納米材料、等離子體。

2.2 通過多樣化的教材欄目,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版的三種教材關注學生的化學素養,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編者在編寫教材時,穿插了豐富多彩的欄目,將其作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閱讀這些內容生動的欄目,學生遵循欄目的提示,明確自我學習的方向,獲得自主學習化學的思想和方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同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更突出了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學習方式,增強師生之間以及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表1 教材欄目設置及出現頻次統計

上表對三種教材所包含的欄目進行了統計,以下針對欄目的類型及其設置的意義進行分析:

表2 教材欄目歸類分析

三種教材中所出現的欄目種類眾多,各種欄目也都具備各自的內容和功能,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在上述的分析比較后,我們發現有些具備同一功能的欄目又細分為幾個欄目,如山東科技版的教材中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提供基本資料的欄目有“工具欄”、“知識支持”,將學生所學知識與現實聯系的欄目有“身邊的化學”、“身體里的化學”、“化學與技術”等,這些功能相同的欄目設計過多會顯得重復、累贅,使教材不夠整體自洽,建議將其合并。

2.3 運用豐富的插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物質結構與性質”是一門理論性的課程,學生在學習這些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時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導致疲乏被動的學習狀態。因此,編者在編寫教材時根據高中生的特點穿插了豐富的圖片,增加了理論知識的趣味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以下是對三種教材中的圖片的分類統計和分析:

表3三種教材中圖片的分類、統計

從上表的分類統計,可以看出三種教材中數量占多數的插圖是“理論、模型、分類、歸納”。這是由“物質結構與性質”這門課程的特點決定的。這類圖片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抽象的化學理論知識時,將抽象化為形象,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教材中還安排了部分“實驗儀器裝置”的插圖,將現代科學技術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質結構的基本方法和實驗手段”,擴大學生的視野;“生產、生活、科技”類插圖是讓學生體會到物質結構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認識到“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價值”,了解20世紀化學發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紀化學發展的趨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類插圖在人教版和山東科技版中出現得較多,在蘇教版中較少;“人物”這類插圖是為學生學習化學提供良好的學科背景, 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2.4 編排多樣化的習題,注重實踐性探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題的編排在教材編寫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過多樣化的習題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程度也能反映出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程度。新教材中習題的編排數量不多,但是形式多樣,綜合性強,不僅有適量的鞏固性習題用以評價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還出現了如調查報告、小論文、查閱資料等實踐性題型。這些新題型的出現既突出了新課程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又使學生能夠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方面取得相應的發展。

表4教材習題分類統計及所占百分比

注:習題數量統計包括每一章(專題)后的習題

從統計比較結果來看,新教材的習題與以往教材的習題相比有兩大特色,其一是主觀題在總習題數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三種教材中的問答題、調查研討以及實驗設計這些題型占大部分,而客觀題如選擇題只占了20%~30%左右,蘇教版則更少一些。這樣的習題構成有助于在立足于基礎知識的要求上,更加全面地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二,在大量的主觀題中出現了具有新穎性、啟發性和探索性的新題型,其中包括小論文、調查咨詢、查閱資料、用計算機制作物質結構模型、方案設計等,這是新教材習題設計的又一大亮點。人教版中編排的習題新題型出現得較多,蘇教版中傳統題型較多。學生通過這類新題型可以有更多機會主動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感受到化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在多個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3 對三種教材的幾點評價與建議

3.1 三種教材根據這門課程的特點在整體安排上的指導思想是相同的,首先是設置問題情境,利用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識特點,引導學生推理、論證,體驗科學思維的過程,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拓展學生視野,向學生滲透化學思想方法,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最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做到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兼顧。

3.2 三種教材內容總體編排是遵照化學課程標準進行的,但不同版本有些內容呈現方式與課標之間還是有些不符。如課標主題4“研究物質結構的價值”,人教版將其大部分內容安排在引言和第一章,蘇教版在專題1、專題2、專題5中分散編排相關內容,而山東科技版中只出現了“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系的關系”這一內容,其余內容雖然通過部分欄目有所表現,但并不完整,知識呈現不夠系統化。

3.3 “物質結構與性質”是一門屬于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課程,如果在教學中多采用活動探究如實驗、模型制作、方案設計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啟迪思維,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有很大幫助。三種教材都安排了一些需要學生動手的活動探究,蘇教版教材中包含實驗部分較多。教師在選擇與運用教材時可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適當補充一些有助于學生建構知識形成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體驗理論探究的過程。

3.4 習題的編排在三種教材中都體現出發展學生多元智能,從多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但不足的是在教材中很少出現習題范例。習題范例作為學生學習解題的示范,具有很好的借鑒性、參照性和引導性,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幫助,而三種教材在這方面的編排都略顯不足。同樣,蘇教版的教材在欄目“問題解決”中設置的諸多問題也欠缺一些適當的參照、引導,讓學生獨立解決這些問題的難度增大,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要注意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引導。

3.5 已通過初審三種新版教材在印刷方面采用的是全彩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眼前色彩豐富,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不易產生疲勞、枯燥、厭學的情緒,而且教材印刷用紙紙質較好,防水,經久耐用。

參考文獻:

[1]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質結構與性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孫夕禮.研究高中化學新教材的特點尋找新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2,(6):55-56.

[4]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質結構與性質[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5]王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質結構與性質[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6]鄭媛媛,照日格圖.談現行初中化學教材欄目設計與科學探究的關系.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05,18(6):119-121.

[7]邊雅莉.談新編高中化學教材圖片的運用[J].化學教育,2003,24(10):12-13.

[8]韓峰,吳俊明.多元智能理論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05,(6):18-21.

高中化學結構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高中化學 基礎概念 教學核心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化學基礎概念是高中化學知識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能夠有效學習和掌握化學知識的基礎要素。尤其在高中化學教材中,教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較初中有了非常大的拓展,并且基本知識概念較多,概念形成的問題和以概念引申而形成的問題比較突出,需要化學教師制定嚴密的教學計劃,才能促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化學基本概念,最終促使學生提高學習化學知識的能力。文章就強化概念教學的必要性展開分析,對如何提高化學基礎概念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進行討論。

1強化概念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基礎概念是化學知識學習的基本前提,是培養高中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M行概念教學對高中化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高中的學生已經處于思想成熟的階段,大部分學生持有較高的求知欲,尤其在化學實驗中,很多學生可以找到探究的樂趣。但是化學概念的學習就顯得枯燥乏味,所以大部分學生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重彼輕此的現象,高中化學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強化學生對化學基礎概念的學習,糾正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偏差。最后,從整個化學學科的角度進行分析,概念教學是保證化學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化學基礎概念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沒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所以與化學實驗相比,化學概念的學習顯得乏味,高中化學教師應該不斷的改進化學基礎概念教學的手段,最大程度的提高化學教學的質量。

2高中化學基礎概念教學核心構建的具體措施

2.1教學思路的設計

(1)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格局,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實踐當中來,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思路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保證教學設計能夠適應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在化學基礎概念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結構為基礎,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思路的設計。(2)高中化學教師要確定教學的思路,就需要對教材中基礎的化學概念內容進行有效的分析,對學生既定的化學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有所了解,然后才能確定整體的教學思路框架。例如,在學習電解質溶液概念的時候,教師應該了解到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初步了解了什么是電解質,即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時能電離進而能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電解質。在此基礎上進行高中電解質溶液知識的擴充和拓展,如,電解質溶于水或熔融時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在外電場作用下,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分別向兩極運動,并在兩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2.2把握概念間關系

(1)概念間的關系分析是促使學生掌握化學概念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用有效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化學概念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加深化學基礎概念的掌握。(2)學生對概念的質疑已經上升到高中概念教學的較高層次,也是學生熟練掌握概念知識的結果,教師應該抓住這種絕佳時機,針對化學概念設置相關的疑問,讓學生帶著疑惑去深入化學基礎概念的探究,最終了解概念的具體應用。(3)強化概念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概念的基本內涵和本質,同時教師也要設置檢驗學生概念掌握程度的標準,了解學生基礎概念的掌握情況。例如,在學習苯的性質和應用的時候,教師為了檢查學生的基礎概念掌握程度,可以將少量的苯倒入干凈的試管中,將試管放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燒杯中,讓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發現當試管從冰水混合物中拿出時,液體變成無色固體。然后教師可以針對實驗現象提問學生現象發生的原因,檢驗學生對苯的基本性質概念的掌握程度,學生回答:“因為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苯的熔點高于0℃,所以在冰水混合物中能將苯由液體冷卻為固體。”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檢驗學生基礎概念掌握的程度,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3培養學生對概念的概括能力

化學基礎概念教學也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不能一味的用理論性的語言描述化學基礎概念,應該通過實踐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概括化學概念。例如,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化學鍵》中離子鍵概念的形成,教師通過演示鈉與氯氣反應的實驗,學生觀察到黃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煙生成。然后教師提問:“氯化鈉是怎樣形成的?你能根據自己學習過的知識來解釋嗎?”學生回答:“鈉原子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容易失去,而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有七個電子,容易得到一個電子,在反應時,鈉原子最外層的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形成鈉離子和氯離子,鈉離子和氯離子結合形成氯化鈉。”然后教師總結鈉離子和氯離子在空間位置上相對穩定,說明鈉離子和氯離子之間存在一種束縛,這種束縛就是離子鍵。通過實踐觀察設疑,有效提高了學生概念的概括能力。

3結論

經過本文論證,在高中階段化學基礎概念的教學的過程中,化學教師要了解強化概念教學的必要性,通過教學思路的設計、概念間關系的把握、培養學生對概念的概括能力,有效地提高高中階段化學基礎概念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溫海港.探討高中階段化學基礎概念的教學[J].考試周刊,2015(56).

高中化學結構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結構優化;探討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數學教學目標由單一的知識講解逐漸向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的多維轉變。對于課程的評價標準不再局限于嚴謹科學的評價體系,而更加重視課程目標、教學理念與個性化教學的評價標準。但在具體的評價體系中,會出現達到甚至超過評價標準的課程卻難以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部分的教學設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于教學難度與操作方法的不協調。究其本質,就是教學結構的安排不合理。面對不同的教學挑戰,優化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結構顯得尤為必要。

一、數學教學結構的具體含義

數學教學結構主要是指在正確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出簡化而穩定的教學組合方式以實現教學目標,課程的宏觀規劃包括教學理念、教學課前、課后設計等多個操作環節。

數學教輔資料隨處可見,依據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輔資料不再是個問題。面對紛繁復雜的教學資料,如何將這些教學信息有組織、有安排的優化教學結構顯得非常重要。目前,對于優化教學結構有不同的主導觀念,教師需要以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為出發點,有效地結合與安排教材設計,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高中數學教學結構優化的具體操作方法

1.預備課程的結構優化

課堂的具體教學效果與教師課前預備工作的準備有著密切關系。在課前預備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教學的目標設計、教學材料的設計篩選、教學重點難點、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基礎等多個因素。對于課程難易程度的把握,需要重視的是避免教學重點難點的集中講解,學生的理解學習能力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其次,主要以學生夠得著的難易程度安排教學內容,過分簡單的課程設計使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在長期學習中養成懶惰的思維習慣。

2.教學方法的結構優化設計

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下,教師的教學方法主要分為傳統教學方法與新型教學兩種選擇。兩種方法的區別主要在于教學主體的不同,傳統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為教學主導,而新式的教學方法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方法的結構優化主要集中于如何調動和結合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勢特征。現在普遍存在的思想是傳統教學方法就是簡單的灌輸式教育,而新型教學方式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主體地位。應該區別對待簡單、片面的思想觀念,評價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劣應該以教學效果為主要評價標準。在具體的結構安排中,對于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于較為新型的教學方式,需要確保有效教學效果的實現。

3.課程設計的結構優化

常規的課程設計環節主要是指知識、例題、小結、作業四個環節構成教學安排。教師在優化課程設計安排時,需要明確每個環節的教學意義,是否能實現預期教學效果,對于每個環節的操作時間的把控,可有可無的環節是否需要刪減等多方面考慮。在具體的實施環節時,教師由于時間、精力或者利益驅動,很少會考慮到以上因素。

三、高中數學結構優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高中數學的結構優化需要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不能生搬硬套。部分教師忽略學生、教學特性等因素,直接將教學方式、教學案例套用到自己的教學課程中,這種不考慮教學實際情況的現象很難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高中數學結構安排中,教師應避免采用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

注重對優化結構的檢驗與見證是保障教學結構優化設計的重要環節。目前,專業人士對于素質教育所取得的實際教學效果持質疑態度,基層教學的設計安排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內涵。而教學改革所獲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在于自上而下的教學改革,不適合大力推廣,需要采用反思性教學模式,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所以,高中數學的教學結構優化應該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念,避免避實就虛的教學設計,應該夯實基礎,立足于教學的現實情況,從而促進教學結構優化的持續開展。

高中階段是學生獲得教學效果的關鍵時期,而數學科目的設計安排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保障高中數學的教學質量,促進教學課程的結構優化設計是必要的教學環節。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重視從不同層次與維度把控教學結構。總體來說,教師需要對課程的設計安排有宏觀的設想,又需要立足于教學實際情況與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教學的課前預備設計,課堂的交流安排與課后的反饋總結進行持續性關注。在正確的教學理念指導下,貫徹落實優良的教學設計,避免結構設計的優化過程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胡典順.人為什么要學數學――數學意義的哲學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0(4):54-57.

[2]朱占奎,陸賢彬.簡化課堂教學約定數學文化[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1(3):8-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安县| 灌阳县| 永善县| 磐安县| 牡丹江市| 栾川县| 长顺县| 论坛| 临江市| 金湖县| 福泉市| 樟树市| 麻江县| 通渭县| 无极县| 准格尔旗| 北流市| 昌邑市| 石阡县| 永宁县| 武清区| 辽中县| 安图县| 响水县| 芮城县| 东乌珠穆沁旗| 郁南县| 班玛县| 府谷县| 城步| 沙湾县| 略阳县| 会东县| 什邡市| 自治县| 福贡县| 兴仁县| 凤台县| 荥阳市| 张家港市|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