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融合通信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章首先從企業環境中的需求特征出發,對于融合通信技術所表現出來的若干特點展開說明,而后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對其主要的發展方向加以剖析和討論,對于切實把握融合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有著一定的積極價值。
關鍵詞:
企業;融合通信;發展
信息時代之下,企業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已經遠遠超過了單純的工作效率和準確率的提升。信息更多在企業環境中扮演了一種不容忽視的支持價值,并且對于企業環境內部整個工作流程的優化都有毋庸置疑的價值。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企業融合通信的成熟程度,更加成為關系到企業環境整體效率的基礎。
一、企業融合通信的概念與特征
從概念上看,融合通信(RCS,RichCommunicationServices)即是將計算機技術與傳統通信技術融合一體的新通信模式,融合計算機網絡與傳統通信網絡在一個網絡平臺上,實現電話、傳真、數據傳輸、音視頻會議、呼叫中心、即時通信等眾多應用服務。本質上是以互聯網作為物理依托,將傳統通信融合進入互聯網數字環境,并且同時對互聯網環境中的現代化數字通信工具實現支持,架設起不同通信工具之間的信息通路,同步信息的發送與獲取,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總體發展的角度看,融合通信隨著我國三網合一的步伐而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對應在技術層面上的體現,突出表現在無縫連接、高集成特征以及連續服務三個方面。對于無縫連接方面而言,需要在兩個層面上予以實現,一方面在于實現對于不同形式的用戶端的支持,諸如PC端、平板電腦以及手機等移動端之間的無縫切換,以及信息同步等。另一個方面則是不同通信工具之間的無縫連接,包括郵箱、IM、短信等多通信工具之間的信息同步。而在高集成方面,主要是實現功能層面的集成,包括實現統一的鑒權、計費和認證等。在企業環境之中,這樣的功能集成,尤其是對于身份的識別和驗證,直接關系到企業局域網環境中的數據安全,是工作人員授權訪問優化控制的必要環節。最后,對于連續服務方面,同樣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時間方面的連續以及空間方面的連續。當前企業環境中的工作,越來越呈現出彈性化的趨勢,員工的工作時間以及工作地點,都不再是以往相對剛性的條件和環境。這種狀況在油田企業環境下尤其突出,在地理區域上相對分散的不同油田工作部門,想要實現有效溝通,必須要求企業融合通信體系保持地域連續性,即在局域網內支持其與公網之間的良好對接。
二、企業融合通信在技術層面的發展特征
1.多數據格式優質服務。
對于企業面對的大數據環境,當前突出的重點表現為多種數據格式的涌現,其中以視頻以及音頻流媒體作為重要表現之一。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油田環境中固有的大數據量特征,加之為了確保油田工業環境安全而引入的諸多相關控制性視頻監控,以及視頻會議等應用需求的出現,都成為推動融合通信發展的動力。就目前的發展狀況看,推動流媒體與其他相關通信環境實現有效融合,是當前融合通信體系的技術重點之一,并且在這一方面實現多用戶端之間的無縫處理也成為關注重點。在油田工業環境中,包括視頻會議以及維護工作展開等工作環境,其整體效率都與融合通信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2.加強云技術應用。
隨著企業環境中海量數據的涌現,如何對相應的數據傳輸請求作出及時反應,是融合通信體系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在當前的云環境下,融合通信體系必然也對云技術有所引入,如何利用現有的局域網通信能力實現對于更大數據傳輸考量的有效支持,均衡網絡通信能力,以及融合通信系統中的諸多通信請求,使網絡資源的利用率達到最優,同時不斷提升用戶通信體驗,是當前企業融合通信技術發展的重要目標。
3.加強大數據分析。
大數據對于企業而言不僅僅是海量數據,更加意味著多種格式和來源的數據交叉在一起,從而體現出更為深刻的內容,形成對于企業方方面面工作的支持。具體到融合通信技術發展領域中來,就是通過日常通信環境的工作特征來實現對于企業網絡工作狀況以及發展的決策優化,從而推動融合通信以及企業環境內數據傳輸服務水平的提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能夠實現面向通信環境的數據分析,從而加強企業局域網整體安全建設。
三、結論
融合通信在未來必然成為企業工作環境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其自身的發展與建設必然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因此只有切實分析企業環境中的通信需求,有的放矢地展開建設,才能獲取良好效果。
作者:滕向宇 單位:大慶油田信息技術公司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融合通信;電信運營商;移動通信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維關系強度模型及其在飛信競爭定位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2SJD630065)
傳統電信業正經歷從壟斷到開放競爭的巨變,社會化網絡服務的飛速發展,更使得電信運營商面臨來自互聯網的巨大競爭壓力,運營商在產業鏈上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有日益淪為管道商的風險。另一方面,伴隨4G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日益融合,又給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融合通信無疑給運營商提供了極大的競爭優勢,傳統的電信服務是建立在電信級服務質量(Qos)、網絡覆蓋、號碼資源及封閉的產業鏈基礎上的,如何融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成為未來運營商轉型的重點。
融合通信的研究大多基于業務和技術層面,而通信的本質是社交,從關系的視角研究運營商的移動互聯網創新,發現基于社交的融合通信創新模式,將成為運營商轉型的切入點。
一、電信技術的發展歷程及運營商競爭態勢
伴隨中國電信業飛速發展的是電信業的歷次重組和改革,其中最重要有四次,即1998年郵電政企分離,2000年移動剝離,2002年電信南北分家及2008年“六合三”后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及中國移動的三分天下格局。從1998年開始,中國電信業發展迅速,電話普及率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移動通信更是迅猛發展,從2000年到2013年,移動電話普及率從6.5%劇升到90.8%,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固定電話則從2006年達到峰值后就開始逐年下降,這表明電信競爭已經從固話轉向移動。
同時,話音業務持續下降,2013年,非話業務占比首次過半,達到53.2%,非話業務中,移動數據業務高速增長,短信業務量持續下降,非話業務與話音短信業務出現融合的趨勢,用戶從為話音、數據付費到為增值服務和流量付費,未來將進入以內容為中心的模式。
由于產業鏈的封閉性,中國電信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運營商內部,即新興運營商為了搶奪市場,在本地網、長途等資費方面就細分市場展開競爭,隨著增值電信業務的發展,運營商開始從“基礎運營商”向“信息提供商”轉型,如“移動夢網”,轉型給增值服務提供了發展良機,但離綜合服務商還相距甚遠。
隨著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發展,互聯網應用從信息搜索向人際關系發展,移動通信與互聯網交叉融合,近年來,社會化網絡服務發展迅速,不僅占據了用戶的碎片化時間,而且開始從通信業務方面蠶食運營商的利益,運營商不得不面對來自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競爭,是退守“智能管道”,還是主動“移動互聯網轉型”,運營商的戰略出現搖擺。
二、社會化網絡服務的發展及對電信運營商業務的影響
(一)社會化網絡服務與社會網絡分析
人際關系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其結構及交互的模式形成了社會網絡(SN),社會化網絡服務(SNS)是基于用戶之間的關系建立和維護,幫助人們建立社會網絡的一類互聯網應用服務,隨著互聯網的發展,SNS構成的在線關系成為人際關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化網絡服務的基礎是社會網絡分析理論(SNA),SNA是對社會網絡的關系結構及其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規范和方法,主要研究的對象為行動者、關系及結構,隨著計算機媒介交流(CMC)成為重要的交流方式,在線網絡成為研究熱點,研究表明真實世界中的相關理論在虛擬網絡中依然存在和有效,同時,在線網絡也具備一些特殊的性質。從關系的角度,在線網絡關系可以分為三個維度,即心理維度、結構維度和工具維度,這就使得在線社交呈現更加多元化的格局,因此SNS不僅成為人們建立和維護關系的工具,也變為日常的通信工具。
(二)互聯網的發展及網絡溝通工具
互聯網的真正應用從萬維網開始,從Web1.0到Web3.0,Web1.0是以信息為主,入口為門戶網站如雅虎、搜狐、新浪等;Web2.0以搜索為主,入口為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Web3.0以關系為主,入口為Facebook、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從PC端演化到以移動端為主。
Web1.0階段,門戶網站提供論壇、E-mail之類的溝通工具,其特點是匿名和點對點。Web2.0階段,由于搜索引擎的發展,網絡溝通手段也豐富起來,除了BBS繼續活躍,IM工具成為主流網絡工具,QQ、MSN成為商務和娛樂的標準。到了Web3.0階段,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站成為主體,即時通信工具成為社交工具的標配。目前,主流互聯網通信應用工具包括手機QQ、微信、Line、Skype、Gtalk和Facetime等,互聯網通信應用移動化、lP化,全面滲入運營商的通信業務領域。
(三)SNS及OTT業務對電信運營商的影響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OTT類業務對運營商傳統業務產生巨大的沖擊,智能手機及手機通信錄的普及,基于數據流量的服務快速增長,智能終端廠商、門戶網站及新型應用的不斷涌入,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并開始延伸到電信領域,電信運營商在整體價值鏈的主導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產業鏈中,終端和內容提供商的價值逐步提高,運營商不得不加快轉型的步伐。
未來SNS的發展將呈現多元化和融合化的趨勢,垂直類SNS將會迅速發展,不同終端的平臺將會出現,從溝通的即時性和親密性維度分析,垂直應用將在細分領域蠶食運營商的業務。另一方面,從關系強度和安全隱私維度來分析,SNS及即時通信的功能將更加融合,具有廣域關系圖譜的平臺由于資源優勢,將形成強大的溝通生態圈,在關系層及應用層的創新及關聯上,新的競爭模式也可能出現。
SNS的發展給運營商帶來雙面的影響,一方面,OTT業務蠶食現有的語音和增值業務,另一方面,運營商能夠利用管道和平臺優勢,營造良好的融合通信生態圈,構建高效安全的社交服務,形成競爭優勢。
三、融合通信模式與電信運營商的移動互聯網戰略
(一)電信運營商的移動互聯網戰略轉型
電信業發展初期,其產業鏈相對封閉、單一,包括最終用戶、運營商、系統設備供應商和終端廠家,運營商處于產業鏈中心的控制地位。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傳統的電信產業鏈逐漸從單一鏈條形式發展到復雜的網狀結構,鏈條不斷延伸,OTT業務基于終端越過運營商直接連接用戶,終端和業務的價值增加,運營商的價值下降,形成新的微笑曲線。
隨著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的日益融合,各運營商開始尋求新的突破,以增強自身競爭優勢,從傳統運營商向信息服務商的轉型,再到“智能管道”的提升,在機遇和風險面前,各運營商都開始了面向移動互聯網的戰略轉型,例如中國移動2015年籌備成立新媒體和互聯網公司,新媒體整合音樂、視頻、閱讀、游戲、動漫等內容生產,而互聯網公司將以現有的互聯網基地為基礎,整合中移動MM商城,其中包括飛信、郵箱之間的融合以及MM平臺與數字內容的融合。
(二)運營商的融合通信模式
中國移動已經提出了基于三新的融合通信方案,即“新通話、新消息、新聯系”,其特點是基于VoLTE的“新通話”體系,實現語音、文本及數據融合;基于流量的文本、圖片以及音視頻傳送,即“新消息”;為用戶提供全新的聯系體系,滿足社交需求的“新聯系”。
與OTT業務的比較,融合通信具備極大的優勢,首先,運營商具有號碼資源,可實現基于統一號碼的跨平臺跨運營商接入;其次,融合通信基于QoS及監管,可實現高質量的語音和消息;第三,運營商掌握網絡通道,可以實現IM與SMS的融合;最后,融合通信基于終端定制安裝,可以內嵌融合通信基本服務。
(三)關系:融合通信創新模式
目前,運營商對融合通信的定位仍然停留在技術和業務融合層次,而用戶更需要的是基于社交的多元化通信及服務需求,因此,盡快從業務中心向用戶中心轉型,以關系為基礎,通過融合通信構建移動互聯端的用戶入口才是運營商的競爭優勢。
在此方面,運營商有著很大的教訓,2007年,中國移動推出飛信,它具有所有即時通訊產品功能,同時還有免費短信、信息群發、飛信好友多重分組的功能,然而,飛信并沒有給移動帶來轉型的變化,根本原因是飛信忽略了社交關系的重要性,導致好友關系黏度不強。
因此,融合通信的基礎是關系,融合通信應符合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并基于運營商的管道優勢和用戶資源,通過用戶的通信關系來掌控用戶的社交關系,整合現有通信手段,促使用戶強化社交關系,并且延伸社會關系。
在運營商提出的三新融合通信模式中,通信錄具有強關系的社交屬性,目前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以通信錄為基礎的產品,然而都沒有運營商更加具有先天優勢,因此,以新聯系為主的融合通信模式將成為融合通信的基礎,其特點:
1.快速的溝通擴展能力,并結合用戶溝通意愿,快速擴展社交圈。
2.便捷的分組溝通功能,通過基于關系層細分的模式,形成和實際交往習慣一致的圈子,同時,快捷便利的更新通聯系人信息。
3.能夠通過通信錄對聯系人進行多維度的訪問,包括微信、微博等。
4.通過通訊錄能夠組建支持即時群聊和好友群組,方便溝通。
5.能夠通過通訊錄與聯系人實現更為便捷的跨平臺信息互通,根據社交狀態推薦最合適的聯系方式。
四、融合通信的創新及發展趨勢
隨著技術的發展及用戶習慣的改變,“融合通信”正朝著“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設備”的無差別溝通目標邁進,互聯網應用和通信呈現出全方位的融合特征,而在基礎電信領域,運營商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融合通信將成為運營商的重要戰略手段。
融合通信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其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從移動和固話的業務融合、互聯網和通信網的技術融合、技術和服務的融合到產業鏈和平臺的融合,未來融合通信將聚焦以關系為中心的模式創新,其發展趨勢為:
1.從業務為中心到用戶為中心,提供更簡單、人性化的無縫切換的服務,相比于社交網絡,融合通信將提供更加多元的話音通話方式,且對用戶透明。
2.以統一號碼方式下的新型通信錄為核心,構建基于用戶關系為中心的跨業務服務模式,提供融合的信息、通知、分享、群組、溝通及商務服務。
3.以云服務為切入點,提供跨平臺的數據處理及備份服務,例如云端的備份、安全和存儲服務。
4.以內容為中心,提供基于SoLoMo的個性化、本地化及體驗一體化的內容服務,例如游戲、音樂、工具、商務及金融。
5.產業鏈向開放式商業生態系統轉變,在技術演進和市場發展的雙重驅動下,形成良性的商業生態系統。
6.更加符合現實交往方式,不僅提供類似圈子的功能,確保用戶根據隱私和關系的分級進行不同的溝通,還提供更接近于現實活動的溝通工具,使不同關系用戶間的溝通可以完整而準確地進行。
7.更加完善的交互功能,通過保存圖片或文件、社交狀態信息、邀請、分享等行為,大大增強用戶間的溝通及交互。
結論
隨著4G和智能終端的發展,移動互聯網將逐步走向融合、開放的快速發展之路,即時通信市場的競爭伴隨著SNS、微博、LBS等應用和融合,將變得越來越激烈,運營商必須積極應對,主動向移動互聯網轉型,通過新聯系,構建以關系為中心的融合通信新模式,定位用戶直接和現實的人際網絡,面向個人社交及商務應用,通過可分組管理的隱私保護,整合移動現有資源,提供豐富的商業應用,同時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創造商業生態系統。融合,意味著更靈活、簡便、高效的通信方式,基于社交的融合通信服務,無疑將帶給運營商新一輪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聶磊,張金隆.產業并購視角下的移動通信價值鏈演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060):54-59
[2]Marsden P,Campbell K. Measuring Tie Strength[J].Social Forces,1984,63(2): 483-501
[3]Xiang R,Neville J,Rogati M.Modeling Relationship Strength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C].Proc.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New York:ACM,2010(4):981-990
[4]張文宏.中國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研究30年(上)[J].江海學刊,2011(2):104-112
[5]孫亮,戚嘯艷,鄭桂玲.重構強弱關系:在線社交網絡中的三維關系模型及應用[J].現代情報,2014,34(9):60-64
[6]邱洪華,劉曉麗.中美4G移動通信技術專利信息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3,32(080):81-86
本報訊近日,聯想集團和港華燃氣集團正式簽約,由聯想為港華提供包括設備采購、方案設計、集成服務、培訓和售后等全方位的整體服務,其中集成服務涵蓋了咨詢、部署和項目管理。對于此次合作涉及的硬件數量和合同金額,雙方都沒有透露,但預計項目將在兩年內完成。
據悉,港華燃氣是燃氣行業里第一家大規模進行IT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外包的公司,這意味著聯想在傳統能源行業信息化方面的重大突破。此前,聯想的大客戶業務部也為華為、IBM提供類似的IT運維外包支持服務。
華碩服務器SCW巡展挺進上海
本報訊 近日,“華碩服務器及服務器主板SCW巡展活動”抵達上海,與華東地區渠道合作伙伴齊聚一堂,共同探討2008年服務器及服務器主板市場現狀以及未來應用需求。在本次巡展中,華碩服務器進行了包括:新技術及新產品培訓、季度渠道評選、現場下單有禮及渠道面對面溝通等四個環節的內容,與渠道伙伴共同探討了今年服務器市場現狀以及未來服務器應用需求的發展方向。
精品網致力打造“網絡視頻節目供應商”
本報訊 “我們將致力于將精品網打造成為優秀的‘網絡視頻節目供應商’”,精品網新任CEO胡紫薇在“2008互聯網原創視頻內容發展研討會”上提出了自己“網絡視頻節目供應商”的定位。她表示,憑借自己擁有多年傳統電視制作經驗的團隊,開展網絡視頻節目的研發,力圖“吃透”網絡視頻節目的特性,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分成盈利模式。
金山愛詞霸網攜手BBC推出英語教學頻道
本報訊 10月10日,愛詞霸網將牽手全球知名媒體―英國廣播公司BBC共同“愛詞霸-BBC”英語教學頻道,BBC將授權愛詞霸網分享相關產品版權。通過此次合作,愛詞霸網將分享BBC的各種產品,并按自身需求進行制作,將BBC經典、專業的英語教學內容刊登在愛詞霸的BBC英語教學頻道中。屆時,各類用戶均可在該頻道中享受到BBC英語教育內容的豪門盛宴,BBC與愛詞霸網都將積極的為中國的英語教育事業奉獻力量。
“中關村人才論壇2008” 成功舉辦
本報訊 近日,北京中關村IT專業人士協會主辦的“中關村人才論壇――2008領導力發展引領企業永續經營”在神州數碼科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繼2007年之后,協會再次舉辦的中關村人才論壇。來自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企業家、專家、學者和會員企業代表共270多人參加了本屆論壇。圍繞領導力發展和企業永續經營多個專題,10余位企業家、專家、學者同與會者進行了研討與交流,并分享了知名企業領導力發展的成功實踐。
操作和維護的可靠性,加強通信規劃,建設,技術創新和檢修的整體管理,這是確保各種通信有效地運行達到的通信資源的最優配置。重點的綜合通信網絡管理和規劃,我們的目標是滿足各類用戶和企業信息化的通信需求,提高通信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目標,以建立一個國家最先進技術且安全可靠的高速寬帶覆蓋所有的綜合通信網絡,并提供國家最先進的保護和管理支持,為大規模生產和信息管理。通信網可靠性的研究始于60年代,70年代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從已有大量文獻資料來看,目前通信網可靠性的研究大都將通信網抽象為一個由節點和鏈路組成的傳送各種信息(ak務流)的流圖,利用數學模型探討了可靠性分析和可靠性設計等問題,對國內外通信網可靠性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行過較為系統的總結,通信網技術和規模的提高,要求通信網可靠性研究必須跨越圖論階段而進入與網絡性能相結合的階段,建立包括可靠性設計、可靠性分析、可靠性測度、可靠性管理等方面的通信網可靠性工程理論體系。目前,關于通信網可靠性的研究有待于深入,明確通信網可靠性一般定義和可用性等相關概念的聯系與區別,提出通信網可靠性綜合測度指標,對于促進通信網可靠性理論的研究以及提高實際通信網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信互聯網時代的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延伸受利潤刺激的電信運營商轉型步伐的加快。
一系列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的轉換經歷了一個用戶經驗和業務轉型的生態過程,如中國電信的愛音樂最近了一個“蜂窩”計劃的主要形式的移動互聯網音樂APP重新定義的數字專輯和推廣平臺。從一個單一的業務服務,以創造一個平臺,整合產業生態化,愛音樂“蜂窩”計劃是中國電信的移動互聯網戰略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內的先驅運營企業轉型移動互聯網的中國電信其定位是鋪設一個堅實的分布式網絡平臺基礎接入到移動互聯網中,同時也刺激了我國綜合通信網絡行業的內生增長勢頭。提高國家信息化水平是通信業重要的歷史使命。從2008年的第四次國內電信業大重組以來,中國通信事業的表現成為了國內電信業改革成敗的關鍵。作為國有大型骨干型企業和國家批準的創新型企業,近年來中國電信逐年加大科技投入,重點對智能管道、綜合平臺、移動互聯網、下一代互聯網、LTE、三網融合等技術領域跟蹤研究,開展技術試驗及推廣應用。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1年2月,中國電信就已經初步啟動了“寬帶中國•光網城市”戰略,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打造無處不在、覆蓋中國每個有人居住區域的天地一體化的寬帶網絡,實現縣以上的所有城市光纖化,為城市用戶提供20M光纖的高速互聯網體驗。
中國電信不遺余力地促進基本信息設施,以釋放潛在的通信產業,創造新分布式系統規劃的格式,促使通信運營商的互聯網絡的進一步轉型。由此可見,綜合通信網網絡管理呈分布式系統規劃的作用極為明顯。分布式系統通信模式的應用,其進程間的通信是一切分布式系統的基礎,它基于底層網絡提供的底層消息傳遞機制,通常包括分層協議、遠程過程調用、遠程對象調用、面向消息的通信和多播通信等。分層協議也成層次協議,即OSI模型中的層、接口和協議,必須在不同層次制訂多種協議,包括從位傳輸的底層細節到信息表示的高層細節。而遠程調用過程實現調用則需完成以下幾個步驟:(1)客戶過程以正常的方式調用客戶存根;客戶存根生成一個消息,然后調用本地操作系統;(2)客戶端操作系統將消息發送給遠程操作系統、遠程操作系統將消息交給服務器存根;(3)服務器存根將參數提取出來,然后調用服務器;服務器執行要求的操作,操作完成后將結果返回給服務器存根;(4)服務器存根將結果打包成一個消息,然后調用本地操作系統服務器操作系統將含有結果的消息發送回客戶端操作系統;(5)客戶端操作系統將消息交給客戶存根,客戶存根將結果從消息中提取出來,返回給調用它的客戶過程。上述過程中應用的傳遞參數也成為傳遞值參,傳遞值參需要通過通信系統網絡傳送Pentium上的原始消息、SPARC收到的消息和進行逆轉后的消息,對于簡單數組和結構則使用復制-還原代替引用調用。
作者:陳新聯 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汕頭分公司
關鍵詞 通信電子線路 課程教學 研究與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21世紀以來,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發展,許多重點大學將“高頻電子線路”更名為“通信電子線路”。“通信電子線路”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是 “電路分析”、低頻電子線路(模擬電子線路基礎)、“信號與系統”等課程為先修課程的綜合性、難度性較大的課程。該門課程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期達到能設計和運用各種高頻電路的能力,為后續的專業課的學習打好基礎。本校通信我校通信工程專業擬在2011版培養計劃中面向航空特色將“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更名為“通信電子線路”,因此開展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教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課程特點
“通信電子線路”需要在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低頻電子線路(模擬電子線路基礎)等課程學過以后開設,其后續課程是專業課,如通信原理、無線通信、移動通信等。它是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 學生應了解高頻電路重要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熟悉本課程所述各模塊的組成、特點、性能指標,以及在通信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深刻理解非線性電路的分析方法及特點;初步建立起信息傳輸系統的整體概念。掌握高頻電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電路,看懂一般的實際電路。由于該課程各個模塊都是以非線性電路為主,采用非線性分析方法,理論分析很抽象,涉及實際電路較少,尤其是新的通信實際電路很少,甚至沒有。學生往往怕學、怕分析,學習效果不理想。如何建設好該課程及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一棘手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
2 課程體系的建設
我校通信電子線路的課時是72學時,其中理論課60學時,實踐課12學時。學時較多,因此教學內容必須豐富。首先,根據相關技術和國際上同類課程最新教材的發展趨勢,汲取國內外優秀教材的精華,結合通信學科的最新成果和相關技術的最新方法,我們采用的教材是王家禮的21世紀高校通信類規劃教材《高頻電路原理與分析》,該教材內容精選,重點突出。
然后針對該課程的難點,將課程內容上進行了優化。整個課程內容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無線模擬通信系統的發射機部分和接收機部分。發射機部分由音頻放大電路、高頻小信號放大電路、高頻振蕩器、調制器以及高頻功率放大電路組成。接收機部分由高頻放大電路、本振電路、混頻電路、中頻放大電路、解調器以及低頻放大電路組成。根據這兩大部分的內容,按照高頻小信號放大電路高頻功率放大電路正弦波振蕩電路振幅調制電路混頻電路解調電路進行教學內容的編排。同時考慮到現代無線電設備中,鎖相環作為一個多功能部件用得越來越多,已成為一個基本的高頻單元電路,將鎖相環原理及應用單獨成一章。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頻集成電路成為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器件或部件,增加了高頻集成電路的內容,比如,高頻電路的集成化、高頻集成電路和高頻電路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等。并將其作為自學思考部分,課堂上進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學。這樣教學中我們就以“講透概念原理,打好電路基礎”為宗旨,在章節次序的安排上盡量符合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規律。以分立元件電路為基礎,面向集成電路,重點突出電路模型的概念,講透基本單元電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降低知識體系入門的難度,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克服了部分學生在學習通信電路難的思維障礙。通過知識體系的建立,達到知識精練、知識體系系統化,與其他相關課程融合,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3 教學模式的創新
課程知識體系改革要服從于課堂教學實際需要。在明確知識體系構架基礎上,還需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加強教學手段、方法和教學理念等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研究,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學中我們特別注重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針對性加強學生薄弱環節的學習指導,及時收集學生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進行分析,把課程內容的新發展及教師在科研中的應用引入教學內容,把學生的學習重點調整在“工程應用”狀態。同時課堂教學引入多媒體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引入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要素,優化教學過程,充實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根據本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特點,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結合通信工程專業實際情況,以發射機系統和接收機系統為主題內容,設計多個驗證性和綜合性實驗,并編寫與課程配套的實驗指導書。幫助學生理解理論課堂知識,熟練掌握常用電子儀器,掌握通信電子線路分析與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綜合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結束語
“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是我校通信工程專業的重要課程。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直接關系到專業的建設和學生的知識體系搭建,也關系到學生對專業前景的信心。因此,改革完善該課程教學體系,摸索良好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提升學生的能力和質量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沈偉慈.通信電路(第三版)[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