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元宵節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范文第1篇

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范文第2篇

關鍵詞:楊鐘羲;《雪橋詩話》;節日民俗;清朝京師;盛世圖景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4-0021-03

楊鐘羲《雪橋詩話》四集收錄了大量有關節日民俗的作品,描摹了京師上元節、中元節、中秋節等節日的熱鬧場景,將元宵節的張燈、觀燈,中元節的放河燈以及中秋節的兔兒爺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了作者對清朝盛世圖景的謳歌,寄托了這位清朝遺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一、上元節

《雪橋詩話續集》收錄了清朝浙派詩人符曾的《都城上元竹枝詞》,作品用濃墨重彩渲染了京師上元夜張燈結彩、萬家齊紅、熱鬧非凡的場面,生動深刻地反映了北京下層民眾的生活。游人齊集琉璃廠,用各式各樣的花燈來展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元夜的元宵更加重了節日的喜慶氣氛。上元之夜,也讓人的心靈和情感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和滿足,人人心中有賞心樂事,以求不辜負這良辰美景。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傳統民俗,北京城也不例外,“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符曾的竹枝詞把制作元宵的餡向世人作了介紹,充滿了深厚的生活情趣。“星月高高三五明,天街相約上橋行”[1],描繪了北京城“走橋”@一習俗,傳說這樣可以在一年內消除百病。

元宵節俗稱“燈節”,張燈、觀燈是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內容。老北京人一年當中有兩個玩燈的節日,上元和中元,以上元最為熱鬧,時間為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五天。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花燈,最早只有皇宮和達官貴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門口掛幾盞燈,借以炫耀門楣。后來,民間富民也爭相效仿,燈市也就應運而生,元宵張燈、賽燈、觀燈也就逐漸成為普遍習俗。

到了清代,將燈與市分開了,人們仍習慣地稱為燈市,但這種燈市已無貿易性質,而只有娛樂性質了。所以更為確切地講,乃是燈會。清代元宵夜市很講究張燈,寄寓升平盛世。當時,內城以東四牌樓、地安門為最盛;其次是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外城是正陽門外大街。這些地方的鋪戶,爭奇斗勝,多姿多彩的花燈競相亮相。有的別出心裁,搞冰燈會。上元之夜,無論官宦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形成萬家空巷之勢。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上元”條記載:“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慶賀上元佳節。是以冠蓋蹁躚,繡衣絡繹。而城市張燈,自十三日至十六日永夕,金吾不禁。懸燈勝處,則正陽門之東月城下、打磨廠、西河沿、廊房巷、大柵欄為最。至百戲之雅馴者,莫如南十番。其余裝演大頭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黃河燈,打十不閑,盤子,跑竹馬,擊太平神鼓,車中弦管,木架詼諧,細米結作鰲山,煙炮攢成殿閣,冰水澆燈,簇火燒判者,又不可勝計也。然五夜笙歌,六街驕馬,香車錦轡,爭看士女游春,玉金貂,不禁王孫換酒。和風緩步,明月當頭,真可謂帝京景物也。”[2]這條記載的“冰水澆燈”是清朝特有的燈火景觀,冰燈習俗來自于滿族,體現了作者對本民族傳統的熱愛。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條記載:“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六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處皆不及也。若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亦稍有可觀。各色燈Z多經紗絹玻璃及明角等為之,并繪畫古今故事,以資玩賞。市人之巧者,又復結冰為器,栽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殊可觀也。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煙火桿子、線穿牡丹、水澆蓮、金盤落月、葡萄架、緇稹⒍踢腳、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兒、八角子、炮打襄陽城、匣炮、天地燈等名目。富室豪門,爭相購買,銀花火樹,光彩照人,車馬喧闐,笙歌聒耳。自白晝以迄二鼓,煙塵漸稀,而人影在地,明月當天,士女兒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賣食物,乾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耳。又有賣金魚者,以玻璃瓶盞盛之,轉側其影,大小俄忽,實為他處所無也。”[3]這條既有對燈市歷史的記錄,又有對燈市活動內容的詳細介紹,更有對燈市繁華的大力描摹,可與《雪橋詩話續集》的描寫結合起來欣賞。

《雪橋詩話余集》描摹了百肆聚集、婦孺戲樂的情景,收錄翟灝的《上元日游琉璃廠觀百戲五十韻》,刻畫了游琉璃廠觀百戲的所見所聞所感,歌舞喧天的盛世景象向世人展露無遺,也暗寓了他對往昔盛世的懷念與頌揚,那種今非昔比的感慨與蒼涼也充溢在字里行間:“琉璃廠市窯甸為燒瓦公所有。瞻云閣前有小石橋,名廠橋。正月廠甸百肆所聚,婦孺插戴玩弄之物及戲樂為多。旁有呂祖閣,婦女燒香者尤眾。”(翟晴江《上元日游琉璃廠觀百戲五十韻》)[4]

《雪橋詩話三集》收錄趙昱的《都下元夕偶出?應天長》詞:“銅街綺月,珠市暗塵,暄闐踏燈春夕。是處南油西漆魚龍戲。蟾白良宵,夕歡醉惜。想盡戴孟蟬妝額。肯閑坐,負鼓兒郎太平撾拍。”[5]如此良宵,踏燈賞月,笙歌歡笑,好不熱鬧!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琉璃廠店”條記載:“琉璃廠……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云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2]這條展示了琉璃廠店商侶遍地、百貨云集、游人絡繹的喜人場面,對《雪橋詩話》的記錄起到了相互映襯的作用。“歲時雜戲”條,記錄了元宵期間雜戲的盛行:“元宵雜戲,剪彩為燈。”[2]男女老少用最熱情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玩出了盛世的喜樂與安康,讀之令人神往,與《雪橋詩話》中符曾的詩可參照來閱讀。

二、中元節

清朝京師的中元節更是熱鬧非凡:“都城中元,群兒手持荷葉燈晚行街市,翠盤明燭,搖漾可觀。刳西瓜去其瓤,中空外朗,涼碧瑩然,更有雕刻花木魚鳥詩句者。星星燈以青蓬蒿折枝,上綴香條千百,k之高擎聚觀,火星繁盛。都城少河渚,其岸蓮燈則晚用蓮燈施于陸地,即當水上也。”

《雪橋詩話三集》收錄趙功千《燈詞四詠》:

“小焰迢迢綠意生,兒童擎向六街行。露盤旋k秋香過,涼月紛紛滿禁城。”

“一碗玲瓏蔓蒂形,檐花涼借晚熒熒。東陵五色華巧,十樣琉璃小青。”

“向晚齊攀火樹紅,繁星點點綴秋蓬。涼風剛及西流月,一穗煙霏紫陌中。”

“陸海揚生羅襪塵,瑜珈蓮焰照行人。從今不識凌波冷,暖貼宮云步步春。”[5]

《雪橋詩話三集》描寫了都城中元節群兒爭持荷葉燈嬉鬧玩耍的生動畫面,又對星星燈作了生動的描寫,把蓮燈施于陸地的景象也作了展示。“向晚齊攀火樹紅,繁星點點綴秋蓬”,趙昱的燈詞四詠則對禁城小兒的喜悅歡笑作了更詳盡的刻畫。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元”[2]條和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放河燈”[3],記載了中元節設盂蘭會、建盂蘭道場、放河燈、放荷葉燈的習俗。

農歷七月十五盂蘭節,就是中元節,荷花燈是北京中元節必有的點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荷葉燈、蒿子燈、蓮花燈”條記載:“中元黃昏以后,街巷兒童以荷葉燈燃,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瑩,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制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3]“這種燈很輕巧,用白棉紙剪成大蓮花瓣,染上粉紅顏色,趁半干時,把它卷壓成弧形花瓣,圈一個竹篾或硬紙板圈,把這種‘蓮花瓣’上下貼兩圈,如佛像座下‘蓮花座’形狀。下面再貼一圈用綠色軟紙剪的穗子,象征‘荷葉’。用一個小竹竿挑著,中間插一小蠟燭,便是一個蓮花燈了。……舊時七月十五孩子們玩的燈最妙的就是蓮葉燈、蒿子燈。砍一個長柄蓮葉,中間插一小簽,點個小蠟,扛著在胡同中玩,就是個最妙的‘燈’。撥一株青蒿子,蒿子枝上系上許許多多點燃的‘線香’頭,便是別開生面的‘蒿子燈’。”[6]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乃“三官”之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系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佛教徒在這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晚清,北京的寺廟大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法船”條和“盂蘭會”條[3]都對中元節這一道教節日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三、中秋節

北京舊時過中秋節,有一樣外地沒有的最招孩子們喜愛的怪東西,即“兔兒爺”。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靈的怪東西,就是一種泥人玩具,說的具體些,就是一種用模子脫出來的、人身兔面泥俑玩具。泥人臉上紅白相間,風趣喜人;嘴是‘兔唇’,畫成一個紅色的三叉形,上面有兩根大耳朵,做成一個銀槍金甲紅袍的坐像。兔兒爺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有四五寸高。有一種嘴唇做成活絡的,空心中有線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間的線,嘴唇就亂動,非常惹人喜愛,叫作“刮打嘴兔兒爺”。

《雪橋詩話余集》將北京中秋節特有的“兔兒爺”加以突出:“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李丹壑《中秋詞》云:‘餅面符心繪月宮,如人老兔立當中。上京風俗徒能記,水調歌頭和未工。’……丹壑髫齡隨侍,生長京華。矮馬香塵,聽太平之秧鼓;臂鷹窄袖,學戚里之雄兒。官編修者二十年,乙丑分校,仇滄柱出其門下。己卯丁文定憂,歸不復出。故時有江湖魏闕之思焉。”[4]楊鐘羲對京師中秋節用泥捏兔兒爺爺的習俗作了介B。李孚青的《中秋詞》更是對京城昔日的繁盛作了描繪,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彩兔”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2]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條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3]這兩條記載說明了兔兒爺深入人心,深受百姓的喜愛,也表現了北京人的世俗生活情趣。

《清稗類鈔》“中秋泥塑兔神”條記載:“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帖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7]“兔兒爺不僅是一種泥塑玩具,供給兒童娛樂,借以烘托節日氣氛,而且它還是融人、獸、神三者為一體的偶像。在它身上,集中體現了北京人的宗教觀、北京人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以及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的產生和流傳,表達了北京文化的多方面內涵。”[8]

綜上所述,從楊鐘羲《雪橋詩話》四集對節日民俗的收錄及描述是他對清朝京師盛世圖景的描繪,更有他本人對往昔繁華的追憶,還有對美好熱鬧景象一去不復返的感慨。

參考文獻:

〔1〕楊鐘羲.雪橋詩話全編(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2〕[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3〕[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4〕楊鐘羲.雪橋詩話全編(四)[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5〕楊鐘羲.雪橋詩話全編(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6〕鄧云鄉.燕京鄉土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范文第3篇

一、 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語文學習,必須開拓生活領域,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根據單元提出的綜合性學習的主題,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 家庭、 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如在開展“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專題性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根據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比一比。

誰知道的多?你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春節 元宵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

2、說一說。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食品里也包含有我們的傳統文化,說說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食品。

(元宵節 湯圓 端午節 粽子 中秋節 月餅)

3、聽一聽。

這些傳統節日的得來還有一番來歷呢!請各小組推薦的故事大王來給我們講講與傳統節日有關的故事,以及他們收集到的資料。

春節 有關“年”的傳說,為了辟邪,有了過年發“壓歲錢”、放鞭炮、 貼門神的風俗。過年貼對聯、“福”字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我還收集到了幾副對聯。“春回大地人間暖,綠染乾坤萬物蘇。”“山青水秀風光好,人壽年豐喜事多。”

端午節 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我還收集到了有關屈原的詩。我知道屈原的作品有九天、招魂、天問……我還知道“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

中秋節 講“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實現了人們登上月球的夢想。

重陽節 我知道重陽節有登高望遠的風俗習慣。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寫的在重陽節詩人王維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二、狠抓聽、說、讀、寫訓練,全面協調地提高語文素養。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內部多個方面的加強聯系,是知識和能力的結合,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綜合性學習既為聽、說、讀、寫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又為學生課外閱讀指明了方向。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活動,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于活動中。如在“春天的發現”綜合性學習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找春天 (春游)感受早春的到來。我找到的春天在草尖上、在嫩芽里、在桃花粉紅的笑臉上、在嘩嘩的小河里、在……

2、畫春天 用多彩的筆畫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

3、說春天 結合畫說說春天是什么樣的?在我眼中春天是五顏六色的野花,在我眼中春天是綠綠的草,在我眼中春天是……

4、唱春天 唱一首關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

5、頌春天 收集積累有關春天的詩、詞語和句子。

我知道《草》這首詩是寫春天的,我最喜歡這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還積累了這些詞語和句子,草長鶯飛、柳綠花紅、鶯歌燕舞、百花齊放 、百鳥爭鳴……“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

6、寫春天 用自己的筆把你感受到的春天寫下來。

三、凸現綜合性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創新精神。

新課標中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會想。”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收集材料,主持活動,評價。使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在實踐中運用,獲得鍛煉的機會,也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和興趣。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后,要求演故事,在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步驟:

1、創設任務情境。

在《陶罐和鐵罐》的學習中,我是這樣引導提出把這篇課文演下來的。同學們都被課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的對話所吸引,那你們想不想也來當當陶罐和鐵罐,表演給大家看看,讓我們來舉辦一個表演大賽。

2、制定活動計劃。

引導各小組制定一個“演一演”活動計劃。包括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人員的分工、 準備工作等,做到分工明確,心中有數。對制定計劃有困難的小組,要給予關注和指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

3、充實活動內容。

引導學生在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增加鐵罐和陶罐之間的對話及一些旁白。表演的語言、動作、神情、表演方式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主創作。

4、體驗活動過程。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范文第4篇

當一位中國古代女性將各色頭飾裝點上云髻之時,步搖幾乎是絕對不可缺席的主演明星。東漢劉熙《釋名》如此定義:“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因為簪頭垂有珠子串成的掛絡——或稱流蘇、挑牌,會隨著插簪人的行動不停輕搖,于是名之為“步搖”。歷代藝術表現與出土文物中,帶有串珠流蘇的花簪現影的頻率極高,這些步搖在造型、紋樣組合乃至寓意上的繽紛多變,靈活無定,顯示出中國古人無與倫比的想象力以及高度自由、不受拘束的創造力。

步搖中,最常見的造型為釵頭嵌接一只金、玉、水晶做的鳳、鸞、雁等飛禽,呈展翅翱翔之姿,鳥喙里垂下珠串流蘇。金或玉的花朵、云頭昂起在釵端,其下懸吊墜飾,也是廣受喜愛的流行款式。不過,古代的簪釵取材廣泛,簡直沒有任何約束,匠人們興之所至,幾乎能將一切物件轉化成釵花的主題。其中,采用戟、鉞、錘等兵器造型的花簪,大約尤其襯出我們今人在飾物設計上的缺乏膽量,如《兒女英雄傳》里就寫道,安太太“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顆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的小挑(即小珠串)”。此外,僧人使用的帶環錫杖,儀仗中使用的挑桿,甚至龍頭拐杖、竹杖,也——化成秀簪,飛上女性們的烏髻。明代定陵甚至出土了以金鑄、玉琢的烏龜為釵頭花飾的步搖,顯然是寓意長壽,烏龜的龜甲以寶石或圓珠嵌就,口內銜著寶石串成的短掛絡,憨態可掬。

至于吊在這些千姿百態的步搖釵下的流蘇,那就愈加地隨心所欲、活潑多趣,成了人們盡情揮灑才氣的舞臺。突出佳例為現藏首都博物館的一件清代螺絲鳳鳥紋步搖,鳳喙所銜竟是一只金質鸚鵡籠,籠架上立有鸚鵡一只,足扣金鏈,甚至不忘將一對鳥食罐分置兩旁。試想一位女性的髻側始終有個袖珍的鸚鵡籠不安分地悄晃,任誰看到眼里,也要不禁莞爾。

同樣迷人的還有朱家溍《故宮退食錄》中所記往事:他的夫人趙仲巽有一位被下人呼為“五老爺”的女性長輩,善于培種袖珍葫蘆。有一次結得了一個長僅三分多的小葫蘆,趙仲巽就出主意,到玉作坊定制一根竹杖形的碧玉簪,然后由金店打一條赤金絳帶,一端以圓環套在小葫蘆的腰處,另一端掛于碧玉簪頭,由此形成個帶小葫蘆墜的獨特玉步搖,將坡“杖頭惟掛一葫蘆”的詩句予以形象化的再現。這則記載可謂顯示了傳統“高級定制”的雅與奢,顧客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讓玉作坊、金店打造只此一件、別無重復的首飾。店家也會有各種現成主題提供給顧客,如以飛雁為釵頭花,意味著“雁塔題名”,適合夫或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女性主顧。不過,文化修養高、富有藝術才華的人士往往自行設計步搖的紋樣與寓意,然后交由珠寶工匠依式巧造。

并且,女性們也不肯完全地依賴匠人。她們擅長女紅,心靈手巧,所以時常利用各種成本低廉、宜于操作的材料,自己動手串制吊墜,纏掛在簪、釵頭上,這樣讓鬢邊風光不斷更新,永不呆板。如果一位女性祈求早日生子,往往會將金、玉乃至犀角、玳瑁材質的花錢掛在釵頭,據說這種花錢有“宜男”之兆。清時,北京的花市出售一種紅絲球,茶杯大小的球體內藏有一個小鈴,女性們就非常喜歡買入這種紅絲球,然后親手將其吊在釵頭。于是,艷紅的球兒在半空晃蕩,映得粉面愈加嬌艷,同時球中的小鈴輕輕發出清響,女性那樣行來的時候,一定別有一番風韻。

實際上,隨著季節的變化、節日的輪轉,女性們需按習俗在釵頭纏吊各種帶有相應主題的墜飾,這使得她們的髻畔鬢邊一點不會單調,新穎的小飾物依次顯影,韻味悠悠。

正月十五元宵節,吊墜應由“燈球”即小燈籠組成。女性把這些小燈籠挑在釵頭,形成獨特的上元節專款步搖。

立春時,則懸掛金箔、銀箔或彩帛、彩紙剪成的小幡條,成簇飄在釵梁下的幡信隨輕風舞動,讓大家更能產生春意將至之感。

春天到來,百花盛開,此際時興在釵頭挑戴小花籃,以此應和當前季節的特點。

端午節時,綻放在釵頭的小飾物更是熱鬧。其中最不可少的是符袋兒,袋內盛有道士施過法咒的符錄與朱砂,據說可以避邪。宋代的高檔符袋為珠袋,用金絲或銀絲串系珍珠編成,實為精美的工藝品。非常珍貴的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中真的出土了一枚宋代珠袋,袋內有朱砂包,用銀絲掛在一支金釵上,就插在墓主周氏的頭部。明代萬歷皇帝的皇后即孝靖皇后入葬時,發髻上插有根梅花頭銀簪,簪頭也掛有一個紗袋,內盛朱砂,考古出土時紗袋依然完好。

就在這一“隨手自制主題型步搖”的傳統中,聰慧的女性們開創了將小巧果實吊上釵頭的做法——明代宮中,正月時,講究以豌豆大的小葫蘆吊在釵頭。

宋人侯寘作有《清平樂》詞一首,題為“詠橄欖燈球兒”,從詞中可知,當時的女性把金箔、彩帛、彩紙等剪碎,貼在橄欖果的表面上形成花紋,這樣讓橄欖果轉變成小彩燈籠的形象。然后用絨線吊住,系掛到簪釵頭,在烏鬢邊晃蕩,為女性添媚,也為元宵燈節增添狂歡的喜氣。

唐宋時代,女性還時興把些小巧的鮮果直接掛到釵頭,包括梅子、青杏,以此方式慶祝春去夏來,果實成熟。當時荔枝屬于高檔水果,于是荔枝上市之時,釵頭掛荔枝也成了時尚。有個閨中約定俗成的規律是,無論是掛哪種果子,一定要取并蒂的小果作為吊墜,以此祈愿美滿和諧的婚姻歸宿。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 漢字文化 詩歌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保留了國家的歷史特點,具有傳承性。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發展歷程,作為主要語言教育工作者,教師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任務,只有把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和滲透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國的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蓬勃的發展。

一、漢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

(一)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編字猜字謎

組合法、象形法以及意會法是教師讓學生明白猜字謎的三種方法。組合法是根據字謎的表面暗示,把要猜字的筆畫進行加減,再組合另外一個不同的字。例如,四個人搬木頭猜一個字,四個人把木頭舉起來,木頭在上人在下,四個人一根木頭就組成了“杰”字。在例如,一個人搬兩個土猜一個字,一個人把兩個土堆起來放一起就組成了“佳”字。

象形法是需要通過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和觀察力把字的P畫來比擬成不同的事物。例如,窗下一支沖鋒槍,因為“畀”字上部為田象形窗戶,下部“丌”酷似一枝沖鋒槍,所以這個字是“畀”字。再例如,草下藏著一只鴨(猜一字),謎底是"藝"。這里把"乙"字看作是"鴨子"的形象,謎面"草下藏"("草"字的下面部分掩藏起來)即為"艸",與"乙"合之為"藝"字。平地蓋起樓三層(猜一字),謎底為"且"。"且"字底下一橫看作"平地","且"字的整體結構就象是一座在平地上蓋起的三層樓房。意會法是要用聯想的思維去猜出字的意思,讓學生有了一定的聯想思維后老師再去解答,例如,“客滿”猜一個字。客滿就是人太多,謎底就是“侈”。采用這三種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印象,同時激發了學生對漢字的興趣也提高了漢字的趣味性。

(二)了解漢字的起源對漢字趣味性的增加

要想提高學生識字寫字能力就要讓他們先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例如,老師可以專門做一個漢字起源與發展的視頻教學,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從商朝的甲骨文開始,歷經了由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的發展歷程,也可以讓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文字的起源與發現》加深他們的了解。只有在學生足夠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教學中的實際演練過程。

例如,學習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1》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圖中的美麗秋天景色,說出圖中的樹木花朵都像什么字,再用多媒體的方式實際演練出這些字的發展歷程,最后告訴學生要學的字都是根據圖上的圖像演變而來的。識字的過程一般都是從簡單筆畫的字到復雜筆畫的字,這樣的認識方式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更使得學生了解了文字的魅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當的拓展課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有學好漢字的信心。

二、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

(一)有節奏感的朗讀能更好的體會詩中的情感

只有通過具有節奏和帶有情感的朗讀,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感知詩中所表達的形象,理解詩的內容體會更好的情感,所以對教師而言,要先培育學生讀出詩歌美感的方法。例如,五言詩的誦讀節奏或稱音調節奏為上二下三,如唐代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其基本句式也應為上二下三,即“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七言詩的誦讀節奏或稱音調節奏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前兩個字一起,頓下,兩個字一起,頓下,然后三個一起,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等。

又例如,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末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緩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在學生朗讀的時候老師要注意學生的發音和咬字重力,以及朗讀的語氣和語調的高低,有必要的時候可以搭配背景音樂,讓學生更好的感受詩中的美感,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運用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

如果只是僅僅理解了詩歌的內容而沒有更好的領悟出詩歌的意境,那么也就不能學習到詩歌的精髓。如王維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景象,唯有“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必須用一個“長”字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圓”“直”二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達到了至高的藝術境界。通過使得學生更好的體驗詩中的意境,才能更好的對他們展示詩歌的魅力,產生對古詩中傳統中國文化的興趣[2]。

(三)感受詩歌中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最熟悉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清明節等,這些不同的傳統節日給人們的生活也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傳統節日也出現在了我國小學語文的教材課本中,例如,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在語文課本中就有描寫春節的詩歌,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3]。

三、總結

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滲透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真對待教學中的工作,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使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麗。

【參考文獻】

[1]房殊.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77-27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玉林市| 青田县| 郧西县| 长白| 青阳县| 临城县| 巍山| 崇州市| 南宁市| 尖扎县| 甘南县| 潜山县| 夏邑县| 开封市| 昌邑市| 东乡县| 桃江县| 荔浦县| 三门峡市| 平乐县| 德州市| 肥西县| 津南区| 通化市| 穆棱市| 大安市| 稷山县| 定边县| 米易县| 北辰区| 封开县| 无棣县| 龙井市| 甘肃省| 临桂县| 探索| 楚雄市| 南阳市| 长武县|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