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修改病句練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次外出聽課的偶然機會,讓我接觸到了一個教學實例。教師在教授三年級語文《槐鄉五月》一文中,遇到了?@樣一個句子“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教師讓學生美美地讀出這個句子,學生是這樣讀的“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發現這個情況后,授課教師以示范朗讀的方式及時糾正了學生,把“披散在……上”讀在一起,但是學生依舊我行我素按原來的斷句方式讀了幾遍。現場聽課教師一絲無奈的笑聲引發我的一些思考。
二、原因簡析
學生為什么會出現斷句錯誤,并且在教師的反復糾正下還是繼續自己的錯誤呢?筆者分析有以下幾點理由:
1.受到來自固定搭配的干擾
“在……上”是學生熟知的介詞固定搭配,學生還熟悉簡單動詞加“在……上”,如:放在……上,寫在……上,坐在……上等。“披散”一詞對學生來說相對陌生,又受到之前學習的簡單動詞加介詞結構的干擾,因此把句子錯斷為“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在教師示范朗讀之后,仍受到固有思維的干擾,未能及時糾正過來。
2.學生漢語語法知識的缺失
學生顯然對這個句子不熟悉,更詳細地說,他們對“披散在……上”這個動詞加介詞的結構不夠熟悉,而被“散在……上”給誤導了。回家之后,我忍不住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動詞加介詞的結構。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互聯網上關于語法的介紹竟都是關于英語的。而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其本身含有大量的語法規律,這些語法知識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是極少單獨出現的。然而,及時補充相應的語法知識是極其必要的。
三、補充漢語語法知識的必要性
1.補充語法知識有利于增強朗讀的流暢性
學生熟悉了相應的語法知識以后,能夠更好地對文中的句子尤其是長句進行合理的劃分和停頓,降低把句子讀破的幾率。如,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一文中第五段的一個長句: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這句話,最開始很多學生讀不順暢。假如學生知道句子的構成是主謂賓,那么我們很容易就知道句子的主干是“他們救出了周運蘭”。他們救出了怎樣的周運蘭?分析句子中的定語,即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這樣一來,句子成分相當清晰,讀起來也就順暢多了。
2.補充語法知識能幫助理解文意
再如,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一文中第五段的一個長句:在?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這個句子有點長,對于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一眼看到,只要能一口氣讀完就算不錯了。原因是學生并未理解到底是誰的希望。假如他們知道“給”后面是一大串的定語,只有“希望”是真正的賓語的話,我相信句子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是“他們給希望”,給誰希望?給小江珊希望。給怎樣的小江珊希望?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希望。給小江珊怎樣的希望?以生的希望。明確了句子的成分,就明白了句子的意思,非但不會將句子讀破,還幫助理解了文意。
3.補充語法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寫作流暢,自主修改病句
語法知識的缺失,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病句的幾率大大提升。因為學生既不清楚一個句子能構成句子的基本成分,也不明白這些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常常會寫出這樣一些病句:早上我起床,我把褲子穿反了,把衣服穿正了;我有烏黑的眉毛,下面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在此基礎上,小學高年級所提倡的自主修改作文、學生互改作文的效率就會大大降低。學生自己都不清楚哪些句子可以算對,哪些句子一看就是錯的,常常在自改、互改的過程中不斷向老師證實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除此之外,在考卷上作為考試項目之一的修改病句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而修改病句作為一個重要知識點,從未在教材中正式地、循序漸進地介紹過,這使得學生和教師都未能在思想上正視過這個知識點。學習基礎的漢語語法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在自己行文過程中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也能在修改病句這一考試項目中順利地過關。
4.學科間的關聯性使補充語法知識成為必要
記得筆者小學時學語文,老師就沒有系統地說過語法知識,甚至什么是主語、謂語、賓語筆者都是到初中才知曉的。十幾年過去了,我所執教的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仍然不知道何為主語、謂語、賓語,令我大為震驚。那么可以想見,當英語老師在課上給他們介紹英語語法知識時,說到主格、賓格、所有格的時候,他們更是一臉茫然。試問,連漢語句子基本構成成分都沒搞清楚的他們,怎么去欣然接受由漢語翻譯出來的英語語法呢?因此,筆者認為,語言學科間的關聯性使得補充母語語法成為必要。
四、小學語文基礎語法知識補充內容建議
小學正是夯實朗讀、說話、寫作基礎的重要階段,為了引起學生、教師和家長的重視,筆者建議老師把需要補充的語法知識以小結的形式穿插在每個單元后的練習中。補充的內容筆者建議如下:
1.關于詞類、詞性的補充
現代漢語的詞可以分成實詞和虛詞兩類。實詞有六種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代詞。虛詞也有六種詞性: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在詞性的補充中,小學語文應以補充實詞為主,因為實詞的六種詞性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是普遍存在并被廣泛運用的。熟悉詞性,無論對組詞造句還是寫作修改都將大有裨益。
2.關于句法成分的補充
漢語的句法成分一般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這幾種。在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對這六種成分都可以略作介紹,而不必面面俱到。其中,主謂賓是需要詳細介紹的,這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構成的最基本的成分,是判斷一個句子正確與否的基本依據。老師在教學生修改病句方法的時候,往往采用主干法,主干法就是要提取句子的主謂賓,在此基礎上再加以分析。此外,很多學生對“的、地、得”的用法搞不清楚,知道了句法成分就簡單多了。我們可以簡單概括為:名詞前用“的”,動詞前用“地”,形容詞前用“得”,既容易理解,又簡單實用。
3.各類句式的系統介紹和補充
“把”字句、“被”字句、陳述句、反問句、設問句等。“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換,在試卷中比較常見,但是在教材中并沒有進行系統介紹,學生對這兩種句式的互換全憑語感。而陳述句和反問句的互換,試卷中也常常不明確指出,而用“換一種說法”來替代,皆因教材中沒有明確指出這個知識點。這些語法知識點,教材中往往一帶而過不作詳細介紹,學生和教師也只把它作為一個考點來準備。其實,這些變化多端的句式正是小學語文寫作中所缺少的。
五、如何在課堂中處理語法問題
關鍵詞:作文;能力;學習方式;活水
一、循序漸進,授之以漁據研究發現小學生的自改意識與能力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萌發于低年級,發展于中年級,形成于高年級。因此教師有必要把握三個階段的特點有的放矢,扎實訓練,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局部入手。低年級習作自改應側重從局部段落入手,這是初學寫作者常用的修改程序。初稿完成后,讓學生養成讀一讀的習慣,看看標點使用是否正確等。然后從整體著眼,看看中心是否明確,材料是否真實,段落、層次是否清晰,詳略是否得當等。
(2)即時點撥。低年級習作亦講究即時點撥,也就是學生習作時,教師應深入走進學生,及時了解學生作文的撰寫情況,給學生的習作提供修改與優化的建議,學生可以及時進行修改。
(3)下水示范。到中年級時應多進行下水示范,就是提供例文,引導學生進行賞讀與批閱。從學生的習作或教師的收集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課堂上進行示范修改,根據習作的重點要求進行啟發,引導學生自改。
(4)讀讀改改。這也是學生到了中年級時常用的方法。讀,至少讀兩遍,可小聲讀,也可以不出聲。在閱讀中尋找疏忽與不足的地方。比如有些錯別字、漏字、筆誤及重復的句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發現與糾正。這就是“以有聲語言支持思考活躍”。
(5)對話交流。高年級時采取的對話交流就會頻繁起來。有時候,學生的作文寫得概括而不夠具體,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分清寫作的重點在哪里,哪些應該詳寫,怎樣寫,哪些應該略寫,如何處理詳略之間的關系。這時教師可以就學生文章中出現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喚起學生對素材的回憶,再現場景,認識不足,重新選材構思,安排詳略,補充完善。
(6)合作修改。隨著學生自改能力的提高,高年級時進行有效的合作修改是一個重要的訓練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同學之間互相交換讀作文,找到要修改的地方再進行修改;或請一位同學朗讀自己修改后的作文,小組對這位同學的作文進行評議,加以修改。在互評互議互改中,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既培養了鑒賞能力又提高了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注意細節,不斷反思當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不斷增強,習慣不斷地養成,有了成功的喜悅。但是在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過程時也應積極反思,注意一些細微的問題引發出影響學生寫作的矛盾,解決了就能在小細節中收獲大效果。
(1)關于錯別字的修改。教師在發現學生的錯別字時,如果只是給打個圈圈或讓學生把錯字重抄數遍,這往往沒能從根本上解決錯字的問題。我在教學中經常是這樣處理的:估計學生是由于馬虎而出現的錯別字,一般只給暗示,讓他自己把含錯別字的段落再用心讀下,這樣學生大部分均能自己找到并修正;而估計學生由于積累不夠或比較疑難的字詞,讓學生通過同伴互助、查字典、查看課文的策略解決;估計確實難解決的教師就必須施以援手了。
(2)關于病句和錯句的修改。作文中病句多,是不少同學覺得頭疼的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從多讀好書入手。書讀得多了,就會對語言有一種直覺的感知能力,寫出來的句子也就通順了。其次,把有病句或錯句的內容劃出來,讓學生自己朗讀幾遍,在默讀中不易發現的病句,在學生的大聲朗讀中識別出來。再者,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學生修改病句練習的過關訓練,讓學生知道哪些句子是有毛病的,患的是什么病,應當怎樣修改。
一、小學習作教學的現狀
傳統的作文批改,總是教師“獨家包辦”,改錯別字、病句,改章法、下批語,都一一做好。大部分學生拿過作文本,看看分數,便沒事做了。至于教者辛辛苦苦寫的評語,一般不看,即使看了,也是不甚了然。這樣的批改活動,學生哪來興趣?自然也互動不起來,與其白費這一番苦工,學生受益也不大,不如改變批改模式,既減輕老師的工作量,更能讓學生從中提高習作能力。
二、學生自改、互改習作的探索
1. 樹立榜樣,培養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難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因素,是學習知識的動力。要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關鍵是要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因此,培養興趣,調動學生修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養學生自改、互改能力的先決條件。
2. 掌握方法,學會修改。通過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經驗積累,讓學生掌握自改互評要領及方法,從而舉一反三。
(1)明確修改對象。要讓學生學會自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要修改哪些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2)熟記修改符號。修改文章,如果亂涂亂畫,就會影響整潔;如果隨意用一些符號,人家又看不懂,因此,在修改文章時,一定要教給學生規范、統一的修改符號。
(3)掌握修改方法。①讀中改。這對于修改文章,是最為方便而且有效的。葉圣陶老先生提倡“念改”。“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頭說說看,也可以不出聲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說。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會發現。”“念改”時要注意多讀多改,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②思中改:讓學生在自行修改習作時,運用“反思法”去發現習作的寫作要求,是否在自己的文章中得到落實:選材是否符合習作要求、主要內容是否具體、是否寫出真情實感、標點是否正確、有無錯別字、有無病句,在“反思”中精心修改。學生的評改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在修改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③練中改:為了培養學生的批改能力,讓學生會改,習作批改訓練剛開始時,我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進行了“補標點”、“排查錯別字”、“怎樣寫好人物對話”、等多個批改專項練習,讓學生摸到改文的路子,學會修改的具體方法,提高習作修改的質量。
3. 鼓勵學生寫批語。“批語”即作文的評語,是教師中比較常用的一種,一般采用“眉批”和“總批”。也可將這項本領教給學生。①眉批,就是在作文一側空白處寫的評注,是針對某一個詞句或段落的,因此,它更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要突出重點。②總批是對學生整篇作文優缺點的總結。評語要簡明,富有啟發性,總批要針對全篇,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充分肯定優點,坦誠提出修改意見。
對于學生寫批語不作過高的要求,要視學生的習作能力而定,如學生能點評出他人習作的優缺點,說明其本身的習作能力也達到一定水平了。
三、實踐教學把握“六個環節”
1. 根據要求,制定標準。這個標準的制定要根據習作要求和同學們的習作能力來定。標準制定之后,同學們就有理可依了。
2. 示范批改,教給方法。學生自改、互改不是教師撒手不管。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可用中等水平以上的習作為范例,通過示范修改傳授學生修改方法和要領,讓學生在示范中發現問題,領悟該怎么寫,不該怎么寫,要怎么改。同時通過教師入手、入眼、入理評改,克服學生自改、互改的畏難情緒。
3. 互改互評,雙向交流。這段時間要充分放手給學生去親身感受批改的辛苦和樂趣。首先讓學生自選批改的對象,相互換讀,發現問題互相研究,意見一致后動筆修改,相互批改完畢后,再相互傳閱,對不同意見進行討論、爭辯。而教者在這里只是起著點撥或裁判的作用。
4. 佳作欣賞,進行點評。學生批改完之后,可以選用1~2篇習作進行點評一下。一方面來看看大家修改的水平如何,從中學習優點,改掉不當之處,同時更是鼓勵和促進大家今后能更好的進行批改。
5. 交換習作,完善習作。交換回自己的習作,根據對方的意見再進行完善,如有疑惑之處可以再進行商討。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針對農村小學生在習作中存在寫作興趣不濃、作文內容空洞、作文修改意識淡薄、寫作能力低下的狀況,結合教學實踐,從修改內容、修改方法、修改步驟及課外閱讀等幾方面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關鍵詞:作文;修改;方法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然而在教學中,學生作文所表現出的語句不通、文不達意、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現象層出不窮,雖然老師采取多種方法提升學生寫作能力,但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從作文修改的“局外人”角色,轉變為“參與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寫作、修改作文,努力提高寫作能力呢?結合教學實際談一些看法。
一、提升學生作文修改能力的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作為作文教學也不例外,應積極引導學生從作文修改的“局外人”成為作文修改的“參與者”。努力調動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欲望,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1.激發學生寫作、修改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寫作、修改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習作指導中,要營造易于動筆的氛圍,創設樂于表達的空間。把抽象枯燥的習作課堂變成活生生的畫面,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讓學生感受到作文不再是“苦咖啡”而是一杯“可樂汁”。因此,在寫作前要創設出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情境。從學生生活中熟知的人、事、景、物中尋找素材搜集資料寫作;在寫作中堅持“全面參與,示范引路,以好促差”的原則。通過講評、修改盡可能讓所有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一個詞語,一段話……)都有亮相的機會,真正讓作文評價成為學生個性展示的平臺;習作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作文競賽活動(如學校組織的作文展示活動),給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與氛圍,使之嘗到成功的喜悅。
2.培養學生修改能力
“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特級教師管建剛老師說過“作文是寫出來的,寫作文的能力是改出來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古今中外許多文學家,都十分重視“修改”環節。魯迅先生不僅主張作文要多寫,還主張多改。他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我做完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這都強調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作為小學生的習作“修改什么”“怎樣修改”呢?筆者認為從修改內容及目標、修改步驟、修改方式等方面引導,培養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引導學生學習修改作文的初始階段,教師示范著帶學生走一程,學會修改方法。管建剛老師在這方面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因此,一方面以作文講評課為平臺,師生共同評改作文:選取一、兩篇有代表性的優秀作文和較差的作文,把習作草稿用幻燈投影在大屏幕上,從文章的內容、選材、字、詞、句、段等多方面指導修改。一看習作是否緊扣要求,選材是否恰當。二看有無錯別字、病句和用錯的標點。內容不具體的地方,把作文內容寫具體。三看積累別人習作中的好詞佳句,學會運用。
二、開展小組互修互改活動
1.合作修改,學生互改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面窄,或是只從自己的認識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的方法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小組為單位(4至7人)推薦一名小組長,對該組作文逐一朗讀,其他成員提出修改意見,進行修改。
2.Y對子評改
作文好的學生幫助差的學生共同完成“差生”的作文。
3.自我修改
在合作修改、互改的基礎上,練習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逐步提高修改的能力。
通過不同形式的講評、修改,使每個學生看到成績與進步,享受習作成功的快樂,真切地懂得應當怎樣寫,激發對下一次習作的欲望。
總之,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只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多讀、多寫、多改,把每次作文都當作習作提高的起點,一步一個腳印,相信學生的作文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的作文水平體現著語文水平和語文綜合能力。加強作文教學,提高小學生寫作意識和能力,應該重視閱讀習慣,加強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本文就小學生作文能力培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寫作能力 思考探討
小學生寫作能力培養是一大難題,主要是學生們缺少一定的素材積累、沒有觀察和思考的習慣,不能很好運用語言、有效布局和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一、加強閱讀,讓學生有米可成炊
讀寫不分家,寫是建立的廣泛的閱讀基礎上的,一些優秀作品都應該是閱讀的厚積薄發的結果。我們閱讀課堂要加強學生朗讀技巧、朗讀習慣和朗讀能力的培養。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語言感受能力,學生能夠讀出優秀作品語言組織、運用以及表達意思和情感,就能感受其中的強烈感染力,獲得滋養熏陶,也能提高寫的能力。
1.重視課內閱讀的吸收
《廬山的云霧》學習時,我們可以運用看圖,讓學生看看說說廬山云霧的特點;談談自己見過的一些云霧的樣子和感受,培養他們對一種自然現象有條理、有層次表達的意識和能力。再如《桂花雨》學習中,讓學生反復閱讀文中“搖桂花”的段落,讀讀描寫的順序,感受其中的“抱著”“使勁地搖”“紛紛落下”等動作描寫,說說這些詞語好在什么地方。之后,我們先和學生一起回憶自己經歷過的這樣的事情,如到果園摘草莓,到菜園拔草、摘黃瓜等等。這樣,我們通過閱讀,并與生活聯系,激發學生對生活體驗的提煉;這樣,他們既能有內容,也能有寫的方法。
2.重視課外閱讀的豐厚
小學生天真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還要讓他們廣泛的閱讀,挑選一些適合不同年級學生閱讀的少兒書籍,也要求他們閱讀規定的必讀書目。如孫幼軍的《小布頭奇遇記》,周銳的《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法國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意大利科洛狄《木偶奇遇記》,以及亞米契斯《愛的教育》和曹文軒的《草房子》等等。另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和組織學生閱讀一些諸如《科學幻想篇》《成語故事》《名人故事》《十萬個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書籍。開展一些講故事、成語接龍等活動,讓學生有讀和說的興趣,從而為寫作豐富內容,找到寫出優秀作文的路徑。
另外,還要重視積累和應用,比如做摘抄,記下閱讀中自己感覺比較好的詞、佳句、精彩片段等。引導他們運用到寫作中,讓作文有亮點。
二、指導寫法,讓學生習作可圈可點
小學生主要是寫一寫簡單的記敘文,需要把故事寫完整,人物能夠準確、生動和形象,適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描法等等。這樣的寫法可以在閱讀學習中指導,也可以在專題作文中強調。
1.重視閱讀教學寫的拓展
教材較多貼近學生生活,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加強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寫一寫相似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如《灰椋鳥》這篇課文主要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通過作者的觀察、描述和敢想讓我們體會到作者對鳥兒的喜愛與對林場工人們辛勤勞動的贊美和敬仰情感。在教學中,我們重點學習第四小節,讓學生反復閱讀,先是圈劃關鍵詞,然后思考可能出現的畫面,再想想作者寫的順序和方法,之后與學生互動,感受這段文字的精妙之處。可以讓學生就文中內容進行想想,如果你是一只可愛的灰椋鳥,你會對伙伴們說些什么?(提示學生從鳥的所見、鳥一天的經歷、人對鳥的影響等方面)這里訓練了學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也能提高他們感受生活,從灰椋鳥的角度進行思考。
當然,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作文的指導要求側重,《灰椋鳥》學習,我們就讓學生學會聯想作文,《秦兵馬俑》學習,我們就讓學生學會對所見的人或事物進行描寫。也可以在單元學習之后,總結單元的主題,找出經典篇章的共同寫作特點,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2.加強作文教學的有效值
重視寫作教學的有效開展,在平時課堂作文片段練習,學生周記練習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在語言運用、作文布局、主題凸顯、情感表達等方面做專題的講練評。如寫景文章的寫作教學,我們先讓學生讀一些寫景的記敘文和散文,讓他們學會這類文章通常的寫法,然后,讓他們將自己游玩過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條理,將所見、所聞所感表達出來,要求寫出觀察順序或角度,能夠多角度描寫和景物的細膩描寫,恰當地表達和流露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寫出內容豐富,情感真摯的文章。
我們要開展二次作文,自評互改的活動。讓學生能夠自主獲得寫好作文的方法。如一些學生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如標點符號不正確,出現病句,錯別字,可以讓他們自己去閱讀作文中發現并修改,也可以合作修改。讓學生有發聲朗讀作文,用語感修改的習慣;我們老師要做有心人,將學生作文的典型問題拿出來,進行集體指導。將學生的優秀句子、片段和文章跳出來,與學生一起分析其好在什么地方,循序漸進得提升,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學會給自己作文潤色和增色的意識和能力。
另外,我們的課堂教學還要注意賞識教育,鼓勵他們有個性的思維。只要學生努力寫了,我們都要肯定他們,找出他們作文中哪怕一兩處的亮點。這樣,學生們就不會畏懼寫作,也會在一定的積累和寫作方法掌握之后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
總之,重視小學作文教學,要從基礎抓起,要從平時落實,將平時閱讀教學與作文專題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開展,賞識關愛提高他們寫作的興趣和能力,他們就能在不斷的實踐、修改中獲得作文能力的提升,將能寫出內容豐富、感情真實真摯的優秀作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