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端午節寄語簡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兒童國民教育 書法課程 地位
五、書法課程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
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是針對兒童的國民素質、公民素養的基本教育。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這是依據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界定的。 這一時期的教育是為了讓兒童成長為一名合格公民。國家主要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實現這個目標,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學校通過諸多課程來實現國家對其國民或者公民素質教育。因此,對兒童進行知識與技能、認知與情感、道德與審美等教育每一門課程,均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書法課程是諸多課程中最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的特征,它書寫漢字、承載思想、傳播文化,它體現思維品質和民族精神。
(一)國民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書法課程
國民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黨的教育方針對此有明確要求,十最新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德、智、體、美”四個方面是人的整體素質完整的組成部分,是對人的素質的基本要求,這也是現如今對學生培養的核心方向,對于這一點,人們已達成共識。德育,解決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智育,解決人的人文知識和人文修養及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問題;體育,解決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問題;美育,則是解決人的審美觀及審美感受力、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問題。這四個方面各有側重、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但不能相互代替。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體育是基礎,美育是升華。
在《教育大辭典》關于基礎教育的定義和解釋是:“對國民實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培養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也是為繼續升學或就業培訓打好基礎的教育。”國民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國民的基本素質。國民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具體可以分為三類八種:三類素質是指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八種素質是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說的更通俗一點,一個有素質、有修養的國民或公民,應該具有思考、交流、創造及審美等方面的能力,所有能力獲得之基礎,實為語言和文字,語言之說和文字之寫,實乃人類文明之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指出:“人類從鐵礦的冶煉開始,并由于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也曾說:“沒有文字記載,就沒有歷史,也就沒有文明。”
中國的古人對此有極為深刻之認識。《周易?系辭下》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東漢許慎也曾說:“倉頡造書勢,蓋取諸,揚于王廷,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文字之用已備矣!
基于此,可以看出古代對國民教育亦有基本要求。西周時期,對國民有所謂“六藝”教育,“養國子以道,教之眾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教,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六藝”就是古代國民規定的的六大基本素質。其中“六書”為文字之學、造字之法,教化是從識字習書開始,并作為“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大事。因而,漢字及書法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可謂久遠、厚重!
毫無疑問,古今國民教育中,無論是古人所提倡的“六藝”教育,還是當下強調的國民素質教育,以漢字為核心、以漢字知識為內涵、以漢字文化為拓展、以書寫藝術為審美的書法課程,必須確定應有之地位。
(二)影響書法課程地位的價值取向
一門課程的地位取決于它在社會生活與學科邏輯結構的作用與人們對它的認識,亦即該門課程存在的價值。書法正在成為獨立的學科,書法課程也將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它超越了語文課程的范圍,它更不同于美術課程,它有獨立存在的價值。
1.滿足社會需求的價值
眾所周知,國民教育是由國家舉辦,面向全體國民,以提高國民素質、服務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的普適性教育。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國民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尤為明確地決定了它應當而且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從其根本任務來說,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國民教育都必然包含知識傳播、技術創新、文化傳承、道德熏陶的內涵。
加強文化傳承教育,對塑造民族性格、提升民族理想尤為重要。這是現實社會的迫切需要,而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書法課程是文化傳承教育的捷徑。我們通過書法課程教育,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必定能行之有效,這是因為書法課程教育是最生動的“活的文化教育”。
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對兒童的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教育工程。既要把基礎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更要科學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及其內容,因此,把國學、國粹中的核心――書法課程化,把書法課程的價值和地位凸顯出來,其迫切性與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促進兒童成長的價值
我們知道,兒童是未來的國民或公民。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完成對國民或公民素質教育。在現代社會里,我們把公民教育理解為三個方面:一是有關公民的教育,強調對國家歷史、政體結構和政治生活過程的理;二是通過公民的教育,通過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的活動來獲得公民教育;三是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識與理解、技能與態度、價值與性向等各個方面培養學生,使學生在未來的成人生活中能夠真正行使公民的職責。其內涵應該是:以傳授普遍性、通用性知識和培養相應能力為主的教育,它在人類從古代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啟迪心智、開鑿鴻蒙和普及文化知識、傳承文明成果、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
技能和知識是國民教育的兩大基本要素。在基礎教育階段,兒童需要成長與發展,就需要獲得相應的知識、文化、技能等,這當中自然包括了文字書寫、審美欣賞及心理認知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書法課程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基本教育類型,它可以承擔其歷史和現實的使命,滿足了多數社會成員的教育需求;尤其在促進兒童成長方面,可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能力的一種基本教育需要。因此,在古代、現實和未來,它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因為它是一種具有最為典型的民族特征的課程。
3.驗證學科發展的價值
學科是知識的最主要載體,正是通過學科的方式,人類的知識得到最有系統、最有規律的組織。學科對課程的影響也最為久遠、直接而深刻。在教育中,學科知識是課程的本質,課程是學科知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沒有學科知識就無所謂課程,沒有課程則無法使學科知識進入教育活動中。因此,書法的學科知識需要以課程的形式得以展現,并且在課程教育得以驗證、發展與傳播。書法學是正在形成于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的系統性、邏輯性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發。書法學科發展的水平與其所顯現出來的價值,既需要在書法課程建設得以實現,同時也直接決定了書法課程的地位。
(三)書法課程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
1.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書法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歷來是士大夫階層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日常書寫是指漢字在日常應用中的書寫,它促使了漢字書法的產生。中國書法史中留存的大量書跡,是日常書寫的產物。古人呈現給我們面前的大量的書法作品是一種自由、隨性、率意的日常書寫狀態,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感悟、思考、發現和描繪,反映人的思考、志向,如詩詞、文賦、書信、便箋等形式,便如北宋歐陽修云:“余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跡,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敘睽離,通訊問,施于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余興,淋漓揮灑,或妍或丑,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爛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使后世得之,以為奇玩,而想見其為人也!”可見,古人的日常書寫之美,是“基于他們的意趣超越、深入玄景、尊重個性、生態活潑,更主要的還是他們的‘一往情深’!無論對于自然、對探求哲理,對于友誼,都有可述。”隨手寫來,可成妙諦,境與神會,真氣撲人。日常書寫,想見其個性為人也,真性情也,真實者也彌足寶貴!
書法在現代社會中,經過近30年的“復興”,日漸成為人們所崇尚的一件“雅事”、“趣事”。隨著思想開放,文藝勃興,文化復興,書法也開始大規模的“復興”。書法的身份開始重新得以確認,是一門表現國家文化身份的藝術;書法的觀念開始不斷充實內涵,古典主義、現代書派、流行書風等多元共生、異彩紛呈;書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職業、專業書法家,還有大眾書法愛好者數量眾多。書法以及書法文化在現代社會正在被更為廣泛的人們所接受,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越來越深刻。
由此來看,古往今來書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是獨特而不可缺少的。書法課程中的書寫技巧、文化內涵、創作審美等方面所輻射的影響,對國民教育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巨大,地位越來越重要。
2.教育活動中的地位
書法課程可以作為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礎。漢字在充當語言符號的同時,還是“負載思維、表達思維的工具”,“漢字不僅是語言的符號,而且是思維的符號。”學科知識的獲得主要依靠文字傳導,文字書寫實際上是一切學科知識記錄、承載的基本方式。因此,文字書寫是重要的交際手段,還是學術的載體,政教的工具。于是,書法課程具有崇高的地位,就不足為奇了。
通過書法課程教育,可以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能力。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書法課程教育,教師不僅要傳授書法的基礎知識,使學生掌握書法的基本技能,而且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基本能力,即觀察力、記憶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顯見細致的觀察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而創造能力的體現,首要一點也是觀察。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可以使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從而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書法課程,可以讓學生的個性風格得到洗禮。書法所具有的傳播功能,是書法所固有的本體特征決定的。它是書法的一個重要符號,也是國人深愛她的重要原因之一。“藝術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個人和社會的未來。”書法藝術既是歷史的鏡子,它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的基本面貌;同時又是個人的一面鏡子,它可以體現個人的精神狀態與個性心理;它還是社會未來的一面鏡子,反映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追求。魯迅曾說:“書法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卻有舞蹈的節奏。”作為生命之法,書法精神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標尺。書法藝術超越了表象直達人類本質,這是其他任何藝術形式都難以比擬的。從看似簡單的筆畫中,可以看出書寫者本身的心性、胸襟與涵養,正所謂“字如其人”。中國書法體現人個性風格,但它心與道溝通恰恰可以塑造人的個性風格。
3.文化傳承中的地位
通過書法課程,可以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信息。書法為什么能傳播諸多的文化信息?因為它的造型基礎是漢字。漢字肇始于自然,成熟于“六書”,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蘊含著我國古典哲學思想,天生有“狀物抒情”的功能,融匯了歷史文化基因。因此,書法課程可以讓書寫者在感受漢字魅力的同時,又可獲得文字、文獻、文化的基本信息,得到審美熏陶和德育默化,還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尤其在當今科技的發展,國人對文字的應用止步于實用交流層面,傳統文明的斷代裂痕現象正在發生,而書法課程教育恰恰可以彌補這一點。在漢字書法的教育過程中,其藝術實踐、文化體驗與道德經驗,是其它課程教育方式無法替代的。可以說,書法課程教育能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正面價值,提升生命厚度。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對于古代文化來說如此,對現代文化來說也是如此。漢字來自遙遠的古代,它承載著許多歷史的信息,對于懂得它的人來說,就可以通過對古文字的解讀,了解這些信息。這種思維方式善于把握事物對立統一,習慣于講偶講對。在古代的雕板印刷中,把一些文字刻在一個方形木板之上,文字按由上而下、由右向左的次序排列。一個漢字占一小方格,一些漢字被排在一個大方格內。以平衡、勻稱為美,并讓漢字及其整體呈現出方形。這一漢字特點的形成,與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有很大關系。漢字所包含的東方思維方式――具象、隱喻(象征)和會意(指事),是中國文化及其傳承的核心。這種思維形態被熔鑄在漢字里,令其成為種族靈魂的載體和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資源。
從漢字字形所承載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先民們創造文字的智慧,觀察到古代中國人在生活勞作、民風習俗、思維方式、審美觀念與思想情趣諸方面留下的歷史印記。漢字滲透著民族的精神、道德和情感,漢字的構字方式和書寫規范凝聚著我們的民族智慧和思維方式,也蘊涵著傳統的基本審美內涵;我們民族的處世哲學、風俗習慣與漢字緊密相連。
書法課程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學習漢字、了解漢字文化、掌握漢字書寫技巧等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書法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傳承方式,決定了它在國民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書法課程只有放在國民教育的視野中,才能凸顯出它的地位和作用。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對兒童實施國民素質、公民素養教育的許多課程,包括語文、美術等,都無法替代書法課程的特殊地位與作用。(未完待續)
――本文為2012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編號:12JCWH11YB)和紹興市教育科學2013年度規劃課題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蘭亭書法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參考文獻:
[1]《兒童權利公約》,由聯合國1989年11月20日大會通過,是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認可的國際公約
[2]習魯潔 滕 純 斬乃錚等 《教育大辭典》l卷[M] 顧明遠 季嘯風 張瑞瑤等 《教育大辭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71
[3](東漢)許 慎 《說文解字?敘》《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8 12
[4](東漢)班 固 《漢書?藝文志》[M] 卷三十 中華書局 1962
[5]《杜威教育論著選》[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1 98
[6]張振元 《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普通教育》 中國教育學刊第5期 2005.5 7
[7]歐陽修 《集古錄跋尾》
[8]宗白華 《美學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6 第一版213
[9]連登崗 《漢字理論與實踐》[M]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0.5 34
一、如何建立廣東省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質量監測系統
從心理測量學的觀點來看,建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系統(簡稱為教育監測系統)要有長遠的眼光。首先,必須立足于廣東省中長期教育發展的高度,對教育質量監測系統的基本設想與基本設計進行整體規劃。其次,對測量評價中的技術環節進行充分的研討,如測試周期、測試規模、所測對象、試題的內容與形式、組卷結構、數據分析方法、試題評價、結果的匯總與公布等等,都需要匯聚多方力量開展研究并落到實處,必要時還需請教法律專家。下面就一些重點環節談談本人的想法與建議。
(一)監測內容
監測內容包括學習環境和學業能力兩大部分。學習環境的調查應包含教育政策、人員配備與管理、教學設備、家庭的經濟狀況與對教育的投入等內容。學業能力調查的內容不僅要包括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測試,也應包括對學習狀況和學習態度的調查。從理論上來說,試題最好能覆蓋所有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在實際調查中難以做到時,所調查的內容標準應從學科課程標準中隨機抽出。
2000年開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實施了國際性學生學業能力素養評價(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調查與評價15歲青少年是否具備服務于將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PISA的試題中很多不是單純的學科內容,而是橫向考查各學科的綜合能力。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大規模生產型經濟向知識密集型經濟的變革期,要保持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基礎教育能否為社會提供所需的人力資源是關鍵所在。因此,廣東省進行教育質量監測時應關注和借鑒PISA的測試內容與試題質量。
(二)監測對象
理論上,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質量監測應該包括全部的學科和年級。但是,建設和完善教育監測系統不僅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還需要集結一批教育科學、認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評價學、教育統計學、計算機軟件等諸多領域的專家。因此創建初期全面鋪開有相當的困難。參考國外同類監測系統的經驗和教訓,廣東省可以先從一個年級一個學科做起。在測試過程中一邊鍛煉專業團隊,一邊積累經驗,而后再向其他年級和學科鋪開。這樣以點帶面,可以避免重復性投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從全面評價義務教育質量的目的來看,最理想的監測對象是六年級、九年級學生。PISA的測試對象為15歲的青少年,相當于義務教育結束階段的初中生。考慮到我省實際,建議改選初二學生,可安排在初二年級教學結束階段,或者剛升初三的開學時期。如財政狀況允許,監測調查應每年定期實施。根據學科重要性和試題開發難度,可以最先開發數學的質量監測測驗,然后逐步擴展到語文、英語等學科。
(三)監測方式
質量監測關心的焦點是被試群體的統計特征。只要抽出的樣本能夠代表所在的群體,就沒有必要進行全體成員調查。因此抽樣是否正確,是決定教育質量監測是否成功的基礎。這里的統計抽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隨機抽出被試樣本,二是從用于監測的試題群(數量要足夠多)中隨機抽出試題。
隨機抽出的被試樣本必須代表廣東省被監測年級的學生群體。樣本抽出可以班級為單位,按學生人數比率從各縣級行政區隨機抽出。為了保證調查的精度,對于人數較少的地區適當增大抽出比率。一般可以參照這個標準來決定人數:在每個縣級行政區內每道試題的測試人數不得少于1000人(這樣才能保證估計試題難度、區分度等指標的估計精度)。在參加調查的班級內,學生還可以做不同版本的試卷,用以消除“練習”效應,這樣能更有效的測出被試的真實學業能力。
試題的隨機抽樣,其意義在于確保用于監測的試題能夠覆蓋學生所學的各個領域,這樣才能正確評價學生的學業能力。如果被試是因為偶然碰到擅長領域的題目所以答得好些,或者因為碰到不擅長領域的題目而答得差的話,測試結果則會對學業能力的代表性帶來嚴重影響。理論上講,為了保證測試結果的代表性,被試需要做大量的試題。但是,大量的試題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負擔,心理上也會產生反感情緒以至消極應對。因此,一套試卷的題量應控制在兩節課的時間內,這就需要在組卷方法上下功夫。例如,同時編制若干套試卷,各套試卷之間設置一定數量的相同試題。因為項目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中有鏈接(Linking)技術,可將不同試卷中的題目難度、區分度等表示在共同的尺度上。形象地說,這樣就可以用同一把尺子來量出不同試卷的試題難易、被試間的能力高低等(鏈接技術還可以比較不同年度的學業能力水平)。
NAEP、TIMSS、PISA等學業能力調查都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四)保障體制
為保證質量監測的公正性和客觀性,調查的方針和計劃的制定應該由一個獨立于教育行政部門的機構負責。試卷構成、樣本抽出、調查實施、評分、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形成報告書等,可委托給大學等研究機構和民間企業。質量監測的費用應全部由教育財政支出,嚴格禁止調查機構參與任何與調查有關的營利活動。這樣既可以保證調查的質量,又能保證調查的公正性,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作出判斷和決策提供數據與信息。
受委托機構向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提供的調查信息除了各種統計結果,還應該提供調查實施的過程和數據分析的方法等內容,以避免個人隨意做出對自身有利的解釋。同時,應盡量避免對所提供的結果內容進行解釋和評論,以免公眾對所提供信息的客觀性產生疑慮,以確保信息的可信性和權威性。教育行政部門則可依據調查結果自行解釋、制定及改善政府的教育決策。社會也可以多層面地解讀調查結果,從而評價和監督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決策。
為了避免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惡性競爭,應嚴格禁止公開涉及教師及學生個體的信息。另一方面,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獲得的高質量的調查數據非常寶貴,在公開監測信息時不應僅限于公布調查的統計結果,也應該考慮將除去個人信息的原始數據公開。這樣有利于更多的研究者從各個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雖然數據公開伴隨著一些負面的影響,但是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向教育界反饋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高精度的質量監測需要一個龐大的高質量的試題庫的支撐。題庫中的試題不僅需要經過預測的檢驗,而且需要覆蓋測試所需的全部內容領域。同時,各領域的試題均需保證一定的數量。為延長題庫中試題的使用壽命,監測所使用的試題不應公開。但由于曝光、內容的時效性等原因也會造成試題損耗,需要向題庫定期補充新的試題。
教育質量監測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在初建階段,它的基本方針與設計、題庫建設需要各方面專家的共同參與,而且,系統的運行也需要多種專業人才的支撐。根據國外同行經驗,臨時召集兼職專家組成團隊的方式無法保障題庫維護、試題評價、試卷構成、樣本抽出、數據分析等工作的需要,應該有一支常設的包括教育調查、教育測試、心理測量、計算機軟件等專家的團隊。
二、省級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發展方向
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研究趨勢上看,“計算機化”和“與學習一體化”將是未來教育質量監測的發展方向。我國正處在一個急速變化的時期,測試與評分的“計算機化”可以大大縮短獲得各種調查結果的時間,提高對策的時效性。我們應在大力加強實施“計算機化”測試的設施裝備的同時,大力開展“計算機化”的相關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特別是漢語作文的計算機自動評分技術的開發,對中國的計算機化測試的發展至關重要。
與“計算機化”相比,關于“與學習一體化”的診斷性學業測試,雖然不乏Tatsuoka(1990)、市川等人(2011)等一些值得借鑒的關于方法研究和實踐研究的成功案例,但總體來說目前尚處于研究探索階段。現在許多國家都在加大對這方面的研究投入。診斷性測試的研究不僅需要教育科學、認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評價學等方面專家的共同參與,同時需要學生和科任教師的通力合作。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占有優勢。
摘 要:本課題以褐煤提質技術、提質廢物及燃煤粉煤灰為研究對象,針對褐煤含水和灰分高、提質固廢利用率低及粉煤灰綜合利用率低,廢渣中含有諸如腐植酸、燃料元素等高質成份等問題,開展褐煤提質、提質廢渣及粉煤灰的綜合利用研究。上一年度進行了褐煤提質新工藝以及產品性能檢測等研究工作,并完成了長春國傳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年產50萬噸/年提質褐煤項目的選址、備案及環境影響評價等項目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本年度完成了50萬噸/年洗選蒸脫法褐煤提質生產線的設計與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工作,其中關鍵設備高壓蒸脫槽及與之配套的三項(二次蒸汽、物料煤、灰水)分離器、疏水罐等的設計和制造工作已近完成,并完成了四套高壓蒸脫器及配套裝置的制造、安裝與調試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生產出了提質褐煤產品5萬噸;此外,對于褐煤提質廢物粉煤灰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好進展。上一年度完成了粉煤灰熔體基礎物性分析工作,以及粉煤灰制備纖維復合外墻和多孔外墻保溫材料的工藝和影響因素的研究工作。本年度對粉煤灰制備纖維復合外墻的最優生產工藝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并完成了10萬立方米纖維復合外墻保溫材料示范線的建設、設備選型和調試等工作,并進行了部分產品的試生產;對于5萬立方米多孔外墻保溫材料的示范線工程已經完成建設工作,現正進行設備的選型和部分制造工作。此外,對于纖維產品進行了熱學性能以及基礎物性的分析和測試研究,同時,對于新型輕質墻板保溫材料的制備工藝和產品系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性能良好的輕質保溫材料產品。截止到目前為止,本課題總計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5項,發表文章4篇,其中,本年度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項,發表文章3篇,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為褐煤提質廢渣及粉煤灰高值利用、為我國褐煤資源豐富但水資源貧乏的蒙東地區工牧業用水提供新的途徑,課題研究屬于典型的能源廢物高值化利用項目.
關鍵詞:褐煤提質;固廢;粉煤灰;示范工程;洗選蒸脫法
Abstract:This project takes the technology of the lignite grading, the utilization of its waste and coal as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ecause the lignite is rich in water, with high ash, and the lower utilization of its waste and coal ash,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lignite grading, and the e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its waste and coal ash, In the past year, the new process of the lignite grading and the capacity of the produc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site selection, register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the 50 Million tons / year demonstration project were finished. In this year, the design of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and the installation and debugging of the key devices were already done, especially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the high pressure steam bath, the three-phase separator and the water jar almost finished and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and debugging of four sets high pressure steam bathes had been done. For the moment, 5 tones production have been produced by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coal ash, the preparation of fiber-composite materials and porous material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year, we continued to study the finest 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100 thousand cubic meters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50 thousand cubic meters porous materials. Otherwise, we are going to study the thermal properties and the basic performance and the rel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fiber materials. For the new light thermal insulating materials, we ne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ion. Finally, we intend to obtain the materials with good properties. For the present, we have applied for 2 national invention patents and obtained 5 authorizations of national invention patents and 4 published articl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roject, we want to offer new utility method for the lignite and coal ash.
Key words:Lignite grading; Waste; Coal ash; Demonstration project; Washing and separated method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64283&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