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短歌行寫作背景

短歌行寫作背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歌行寫作背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短歌行寫作背景

短歌行寫作背景范文第1篇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古詩詞興趣

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古詩詞的教學,學生常會感到枯燥無味。傳統教學主要由教師將作者的生活或者寫作背景向學生介紹,學生根據教師的介紹,一知半解地讀懂古詩詞的大致內容。或者教師直接將古詩詞的翻譯抄寫到黑板上,讓學生背誦。這樣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了。如果運用信息技術,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古詩詞深刻的內涵,可使學生產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從而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

如教學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時,我播放歌曲《雨霖鈴》,同時視頻展示歌詞,也就是全詞的內容。學生被優美的音樂深深陶醉,沉浸在優美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了詞的魅力,從而急切地想要進入詞的學習中,理解詞的內涵,領悟詞的情感,了解詞人的生活背景、身世,總之,學生對詞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課堂氣氛很活躍。

二、運用信息技術再現古人生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詩詞有許多內容,被拍成了電影、電視片或者短劇,如果能夠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為教學服務,那將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如教學《短歌行》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曹操的認識,感悟其豐富的精神世界,加深對詞的理解,我用視頻展播電視短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吟誦《短歌行》的片段,讓學生進行交流、誦讀,從而讓學生了解了曹操的文才武略,知道曹操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個文學家。

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配音朗誦,促進古詩詞的理解

配音朗誦是古詩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配音朗誦往往有現成的錄音,標準的朗誦,不僅讓學生學會朗誦,更重要的是從朗誦中,感悟出古詩詞的韻律美、音樂美、節奏美,也便于學生對整個古詩詞的理解,而且也能夠提高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學會有感情的朗誦,學會斷詞、斷句的方法,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內涵,培養想象力,產生創新的思維。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時,我播放配樂誦讀,要求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給生字詞注音,同時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接著要求學生跟著音樂讀,要求學生在模仿中,體會詩人樸素、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四、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師生視野,學會鑒賞古詩詞

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進步,網絡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瀏覽網絡,經常瀏覽網絡世界,拓寬教師的視野,學生也應該經常上網查閱資料,學會收集資料,自主獲取知識。教師可以將自己在網絡上收集到的有用的教學資源,告訴學生,讓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學習,讓學生少走彎路,使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通過網絡自主學習,選擇高效學習古詩詞的方法,然后歸類整理,為將來更好地學習古詩詞打下厚實的基礎。運用網絡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平等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培養自學能力。運用網絡進行學習,也使得課堂更加開放和靈活,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學習,給予學生網絡學習的機會,發揮信息技術的網絡優勢,互動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使得學生在自學中,獲得了自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個性得到張揚。

短歌行寫作背景范文第2篇

那么,與之相連接的大學課堂上的詩歌學習也應該因之求變。作為中國未來的中堅力量,作為中學師資力量的源頭的大學生自然承擔了更多的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作為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老師,當然責無旁貸。怎樣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現狀,更好地對幾乎占據了古代文學教學內容半壁江山的詩歌部分進行合理的安排,從而達到學習與應用、體悟與傳播的教學目標,成為我們急待解決的問題。而了解當今中學古代詩歌教學情況就成為高校中文老師一項極為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備課內容。

一、高中語文教材版本的選用

山東17地市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理念、發展水平的不同,選擇的高中語文教材版本也有差異,主要集中于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魯人版(山東人民出版社)和蘇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個版本。比如濟寧市、濱州市等很多高中都選用人教版,青島市、日照市、淄博市等很多高中都選用魯人版,聊城市、菏澤市、濰坊市等很多高中都選用蘇教版。

雖然高中語文教材版本的不同導致各地區的古典詩歌教學內容也有所差異,但是重點的古典詩歌篇目重合率較高,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旅夜書懷》、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等,這些唐宋詩詞中的名篇佳作都是高中語文古典詩歌講授的重點對象。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精粹,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比重。就篇目分配而言,必修教材中的詩歌篇目相對較少,但都十分經典,多是某一詩人、某樣詩體、某類題材或某種風格意境的代表性作品,是教學的重點內容。除了必修教材中的詩歌,各個版本的教材都有一本配套的古典詩詞選修教材,以拓寬學生的詩歌視野。當然,由于時間緊張,內容較多,一般情況下,教師對于這些詩歌,并不是全部精講,而是選取一些代表性的經典篇目進行選講,剩下的則留給學生自學,以背誦、積累名句,增加詩歌知識含量為目的。

二、高中語文古典詩歌的教學目的、方法和效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了高中教師的教學要求,以及通過學習學生需要培養的能力和素養。“課程目標”一項明確表示,高中階段古代詩歌的教學目標應包括以下幾點:1.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2.掌握詩歌這種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3.培養學生審視詩歌思想內容并進行評價的能力。4.培養學生對詩歌語言的感知力。5.發展學生的想象力。6.發展學生的審美力。

高中古典詩歌教學除了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外,最主要的依據是高考對于古典詩歌的考察內容和方式。從2015年高考開始,山東的考生高考時開始統一使用全國卷,不再使用以前的山東卷。不過,不論是山東卷還是全國卷,對于古典詩歌的考察都以名句默寫和詩歌鑒賞這兩種題型為主。名句默寫內容80%來自于課本詩詞,有時也會考察一些課外名句,比如2010年山東卷6分的名句默寫5句來自課本原文,另外考了課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歌鑒賞這一類型的題目,主要考察學生對于詩歌思想情感、藝術技巧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常考的題目主要集中在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語言、藝術技巧等方面。

在中國目前的教育和高考體制下,高中語文教學基本是以應試為主,教學內容主要迎合高考命題形式。因此,從高一開始,教師在講授中國古典詩歌的篇目時,就主要圍繞高考中經常考到的知識點進行。比如,為了應對高考名句默寫,高中語文課本中出現的古典詩歌幾乎全部需要學生能夠熟練背誦并默寫,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級尤其如此。此外,為應對高考中詩歌鑒賞的題目,老師在授課時較為注重對詩歌藝術技巧的分析,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鑒賞方法。比如,在講授古典詩歌的過程中,老師會幫助學生通過分析詩歌意象體會詩歌營造出來的意境,從而分析詩歌情感和詩歌的語言特色,而對于那些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只稍作解釋,不進行太過深入的解讀。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講課過程中設立一些接近考點的題目,引導學生思考,練習答題方式。可見,高中古代詩歌的教學與初中相比,大同小異,也是以背誦、默寫為主,只是略微增加了一些詩歌字句欣賞的內容。

以人教版第二冊中的《短歌行》為例,老師在講授這首詩歌時,一般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導入。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目的都是引出這首詩歌或引出曹操這位詩人。2.了解創作背景。引出詩人后,老師會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曹操的其他作品,借此機會復習背誦已學詩歌。然后簡要介紹曹操,并說明本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赤壁之戰前夕,曹操揮軍南下攻打孫劉,想要統一全國。曹操雖有雄心壯志,但是擔憂自己年事已高能力有限,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這一愿望,因此他希望賢才志士能夠歸附于他,輔佐他統一全國。有了這個大背景做支撐,學生會對《短歌行》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3.正音。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生會有把握不準讀音的字,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主動查字典,而一些沒有自主學習意識的學生則憑自己的感覺讀,因此,老師一般會領讀一遍,或者播放錄音,或者找學生讀,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進行字詞讀音的糾正。4.學生自由朗讀。通過自己的理解,揣度本首詩歌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讀結束后,如果時間允許,一般會找部分同學進行范讀,然后老師做出相應的點評,并給出朗讀建議,從而引導他們用正確的語氣和腔調來吟誦這首詩歌。5.學生對于詩歌的背景、節奏韻律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但是對于詩歌背后的深層意蘊還是很模糊的。因此接下來就需要對每一句詩歌進行分析,包括它的意思,它的藝術手法,蘊含的典故,它所表達的感情等等,都需要一一分析。由于是名篇,因此里邊的名句也尤為重要,需要重點解讀,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6.背誦、默寫。通過對全詩進行解讀,學生基本理解了這首詩歌的內涵,這樣整首詩歌就講授完畢,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學生加強記憶。老師提問背誦,然后默寫,保證大部分同學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背誦全詩,默寫全詩。

為了能夠利用高一高二的時間把所有新授課講完,以備高三進行全面復習,山東大多數地區的高中語文課時安排的都很緊湊。像這首《短歌行》按大綱及教參要求,應該是需要兩課時完成,但是多數老師為了節省時間盡力壓縮成一課時。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自由誦讀和揣度體悟等環節用的時間很少或干脆去掉,多是教師直接將詩歌中的重點字句加以解釋和分析,讓學生強化記憶。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授古代詩歌時,雖然教學方式方法因人而異,各有特色,但因為有一致的教學目標和考試要求,彼此之間互通之處頗多,部分地趨于模式化。反觀學生的接受及反應則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由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有的學生基本能夠達到老師預設的教學要求,在全面理解詩歌情感的基礎上,熟練背誦并默寫全詩。更多的學生則很難從情感表達及藝術手法方面體會全詩,更多的是靠死記硬背,以應付老師、應對考試。

三、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的教學思路

總體而言,高中語文教師在古代詩歌教學這一塊兒,思路大體一致。高一高二新授課階段一般都會重點講授課本上的詩歌篇目,也會利用練習冊做一些拓展練習。相對于十三四歲的初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高中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已有較大的提升,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開始注意培養學生分析詩歌的能力。教學中會通過對詩歌作品的分析,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典型意象,比如月亮、柳樹、蓮花、竹子等,同時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字句賞析的方法,比如修辭手法、鍛煉字句、意境用語等。這一時段主要是學生積累基礎知識的階段。

高三詩歌模塊復習時,老師會引導學生對高中階段的古典詩歌名篇進行系統梳理。比如,高中階段的名句統一歸納,高中階段應該掌握的詩歌題型,以及針對這種題型的答題技巧等。這時候的詩歌教學不以課本為主,而是以做高考題為主,通過做題把握詩歌鑒賞題的出題動向和出題思路,對答題方式等也會作統一規范。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以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力的要求。

短歌行寫作背景范文第3篇

關鍵詞:詩詞互解;激發興趣;教學高效

詩詞教學既是語文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特別是古代詩詞,含蓄凝練,意境深遠,尤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風格,學生不易理解,因而學習詩詞的興趣不高,給教師的詩詞教學帶來不少困難。所以,教師依賴常規教條注定效果不彰,用散句生解詩詞,又會喪失詩詞神韻。如果選用詩詞的相關聯作品,進行詩詞互解,學生就比較容易感受到詩詞的魅力,又避免了詩詞教學“空轉虛耗”。不僅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喚起學生主動親近詩詞藝術,而且能在詩詞藝術的熏陶中快樂成長。事半功倍,教學高效。

一、同類互解,解出作者獨特的藝術境界

看同為政治家兼詩人的和曹操的作品。的《沁園春?長沙》剛健遒勁,大氣包舉,神采飛揚。“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個囊括時空大地,涵蓋人類斗爭的大問題,凝結他關乎中國前途的深沉思考,表達了“改造舊中國”的自信和氣度。而曹操作為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詩人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愛惜人才,共創王業,天下歸心。但是從歷史高度來講,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人民大眾謀幸福。而曹操則為封建帝王,脫離不了家天下私念,思想境界就有局限。同是宋詞豪放派代表的蘇軾和辛棄疾,蘇軾開創了豪放詞,辛棄疾把它推向高峰。他們都打破了綺麗婉約的傳統模式,提高了詞品和詞的抒情功能。但由于處在不同時代和性格的差異,他們的詞也有著不同的審美風格。比如,遇到赤壁,蘇軾頂多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豪放中盡顯曠達;辛棄疾則是“半夜一聲長嘯,悲天地,位予窄”傾盡悲壯。

二、意象互解,解出詩詞意境的時空經緯

意象是中國詩詞獨有的藝術美,歷經千百年的文化錘煉而形成的藝術符號,而意境是詩詞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由于古典詩詞表現手法的含蓄性,加之中學生年齡尚小,閱歷欠缺,難以駕馭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的融合過程,掌控聯想和想象的力度不均,詩詞從意象到意境的內化,自然成為教學中的難點。如果適當地引用同一意象的詩詞名句,形成意象的思維遷延,則有助于學生理解意象內涵,理解詩詞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是寫別情相思,“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些意象,都是動詞和名詞勾畫出來的。為破解這些意象,可引用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些詩句,好似動漫鏡頭,閃亮出現,意象互連,借景會意,由是清秋愁起。用“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引申理解“清秋”。“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得以領悟。

三、時段互解,解出創作風格的變化脈絡

李煜被稱為“千古詞帝”,創作風格前后迥異,這與他的身世緊密關聯。李煜的前期極盡帝王豪奢生活,藉聲色和艷詞消遣綺麗奢華之事。因此,在《浣溪沙》中的“紅日已高三丈透”就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宮中通宵達旦的歌舞宴飲,縱情的享樂,歡快的情緒。宋兵南下,李煜淪為階下囚。亡國之痛,孤寂凄苦,詞風盡是哀怨之音,故國之思。絕命詞《虞美人》中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之恒流,喻愁痛之無盡,個中滋味,只有品味了。李煜將國仇家恨借助于詞句大加渲染,多吟誦幾遍,令人扼腕慨嘆。其悲慘結局也就不言而喻,《浣溪沙》中的歡快之情更令人心生惋惜。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詩詞互解作為方法,對解讀詩詞有正能量,能幫助學生挖掘詩詞的象外之象,能幫助學生發現文字的意韻刺激。但必須建立在有一定詩詞誦讀量的基礎上,能正確把握詩詞的前提下。并且所用詩詞與所解詩詞有關聯,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故弄玄虛。

總之,如果學生通過持續的學習,對詩詞的寫作背景、文字內涵有了深層的了解和認識,學生才能發自心底地愛上詩詞。如果能熟練游走于作品之間,而且做到“舉一反三”乃至“融會貫通”,則詩詞互解,就能激趣而高效。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克羅齊.美學原理.朱興潛,譯.商務印書館,2012-11.

短歌行寫作背景范文第4篇

一、聯系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所謂“詩言志”。古詩詞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久遠,而作品又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詩言何“志”,想知道就一定要對作者生平和生活背景有所了解。例如,教讀杜甫的《登高》,我在沒有介紹作者及作品的背景之前,先要求學生熟讀,然后再逐句解讀,特別重點講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廣闊深遠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愴愁苦。但過后一問學生是否理解詩人的感情、詩歌的意境時,他們卻根本無從說清楚。因為他們對作者及寫作背景一無所知,只是被動地聽記,對作品內涵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此時就必須向學生補充詩作的背景:生于712年的杜甫,寫這首詩時已經是一位在外流浪漂泊了8個年頭的飽經滄桑的老人。公元767年的秋天,55歲的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傷,既感受到時代的苦難,生活的艱辛,也體會到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當時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的詩人正逢重陽佳節之際,獨自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于是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的七言律詩。聽到這里,學生們迷茫的眼神中閃現出黯然的神色,對詩中飽含的悲愁之情才有了更加真切深入的領會。

再如教讀曹操的《短歌行》,僅從詩作表面,學生很難深層次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詩人寫作此詩的背景便顯得極為重要。雖然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談及,但教學中還有必要向學生補充介紹:建安十三年,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南方“孫劉聯盟”虎視眈眈,曹操一統天下的大業久久不能實現,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他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烏鴉往南飛鳴而去,因感此景而橫槊賦詩,以此表示他廣納賢才,一統下的雄才偉略。

二、抓住關鍵詞語,依詞入境索意

詩歌作品,最忌肢解分析。那種一句一句分析,用白話翻譯詩句的方法,除了破壞作品的完美,沒有任何效果。而嘗試抓住關鍵詞語,卻可以使鑒賞事半而功倍。

例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若從字面去理解意思,“碧草春色”“黃鸝好音”應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這完全不符合作品的本義,“自”“空”二字也得不到相應的解釋。因為景致雖好,作者卻無心欣賞。在作者的潛意識里,芳草本為賢者設,贊歌只為英雄唱,紅花綠葉,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盡管碧草依然映階,黃鸝還在啼囀,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恰遭逢亂世,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無限的感傷和凄涼。對眼前景,思祠中人,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于是,詩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只有這樣抓住關鍵詞,才可能準確體會詩中意境。

再看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又帶給讀者什么感受呢?也讓我們從詞語入手去細加體會。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寫到了十種事物,外加一個“斷腸人”。特別提醒學生關注事物前所加的修飾詞語,發現修飾詞的感彩特別濃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斷腸”這幾個詞,帶著怎樣的感彩?學生們經過片刻的思考,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傷感”“凄涼”“悲傷”了。先說出這些感受,然后再引導學生將用這些詞語修飾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腦際,從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那畫面傳達出的便是一種凄涼的感傷之情,在這樣的環境里,又見到一“斷腸人”踽踽獨行,作品所表達的天涯游子的羈旅之思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結合人生體驗,領會作品意境

好詩往往言近而旨遠,要準確領會其中的意境,還應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到了晚秋的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還不遺余力地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枝頭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對送別的長亭,該是多么牽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時,一場急雨剛剛過去,友人就要啟程出發。如果此刻能引導學生回憶起自己曾經送別的體驗,設身處地地聯想到詞中的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甚至耳邊還能回響著凄切的蟬鳴,淅瀝的雨聲,就可以讓每個人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與友人離別之際的依依不舍,激起我們自己對某段往事的深沉懷念。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有直接的人生體驗,才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呢?其實也未必。譬如,我們學習《蜀道難》,對于去過四川的學生,感受必然特別真切,而沒有去過的學生,同樣也可以通過圖畫、視頻給予我們的間接經驗,產生聯想,驅遣想象,將自己想象成詩人,眼見接連不斷的山巒直聳入天,在夜色中盡顯恐怖;崖邊的幾棵松樹機警地掛在絕壁上,鬼魅而妖冶;耳聞奔騰的激流與瀑布相撞,發出雷鳴般的巨響,沖擊著山崖;一塊塊碎石沿著幾乎垂直的崖面滾入濤濤的江水,轉眼不見了蹤影。于是,那份由衷的贊嘆,自然而然地從心底迸發。

短歌行寫作背景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教學方法

1.引言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但縱觀中國文學史,我們會發現從《詩經》到楚騷,從漢賦到魏晉風骨,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每個階段詩歌都是其中流砥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體現。在現今流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必修2、必修3中各選入7首詩歌,必修4選入8首宋詞,可見古詩詞所占比例之大。但通過筆者的見習、實習所見和實踐,清楚地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現狀與《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誦讀古詩詞,教師要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有一定的差距。故本文將指出現階段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方法,希望能夠對今后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有所裨益。

2.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分析

在目前的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以教師串講為主,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停留在簡單的背誦和默寫層面,不能真正地去鑒賞和體悟的現象。具體表現為:

2.1教育環境缺失

雖然語文學科一直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古典詩歌鑒賞也是高考的考點之一。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學校管理者和學長家長、學生那里,語文學科受到的關注程度遠遠不及數學和英語,在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上也就處于弱勢。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為了追趕教學進度,許多老師不得不對古詩詞鑒賞的課時進行縮減,而學生在課后也不愿意在此項學習上分配時間,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2學生興趣不足

現階段,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普遍提不起興趣,更不能養成自學或情感誦讀的好習慣。其中的原因:首先,詩歌創作的時代離現在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會因時代隔閡而有困難;其次,古詩詞在高考試卷中會以默寫的題型出現,為了不在此題上丟分,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學生也只好死記硬背看,這種枯燥無味的學習直接導致學生興趣的喪失。最后,在學生的主觀認知中,語文屬于母語,課上學不學與成績似乎關系不大。

2.3教師方法欠佳

在當前的高中詩歌鑒賞課上,教師多采用串講式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庖丁解牛似把完整的詩歌進行分解,并且從背景介紹到整體的感悟再到意象解讀、選詞煉字的賞析都親歷親為,不考慮學生的需求。這樣的教學與新課標所指出的:“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相背離。甚至,部分教師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有限,自身對古詩詞的理解也不夠深入透徹,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給與學生有效的指導。

3.對高中古詩詞教學方法的幾點建議

作為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古詩詞擔負著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新課標規定,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有意識地在學習、體悟和運用古詩詞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味。而要想達到上述要求,就必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詩歌教學的力度,筆者就高中古詩詞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了解背景,體悟心境

《毛詩序》 中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人所處的境遇和心態,與寫出的作品息息相關,詩歌某種程度上是詩人主體意識的外在折射,正如白居易所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要想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詩歌,必須對詩歌的寫作背景進行交代,設身處地了解詩人的創作心境。如學習曹操的《短歌行》時,了解時代背景,才會更好地感知作者所發的人生易逝,賢才難求,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3.2瑯瑯書聲,悅耳華章

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學詩具有悠久的傳統。詩詞是詩人表情達意的主要方式,它不僅無聲的文字,也是音樂,可以低吟淺唱。[1]因為詩歌創作的年代與我們現在相去甚遠,語言環境也不盡相同,通過反復的吟誦可以更好地辨音識字,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再者,詩詞本身具有韻律性和節奏感,反復誦讀,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詩歌的形式美和音韻美。古詩吟誦是當下比較適用的古詩詞教學方式,古代詩人的詩歌創作都是通過反復吟誦而產生的,而現今讓學生通過吟誦練習,通過聲音的高低、快慢、長短、輕重、緩急來體味情感的變化,充分領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感情,從而達到鑒賞的目的。

3.3藝術探究,理解主旨

詩詞是十分精巧的藝術形式,除了講究音韻和節奏之外,詩人還注重藝術手法的運用,而對藝術手法的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在詩歌的創作中,詩人經常運用比喻、借代、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特別是用典,詩人常常借用典故來闡釋自己特殊的情愫,如果不能正確解讀,弄清典故的來龍去脈,就不能正確地解讀詩歌。因此,要對詩中所運用的藝術手法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主旨。

3.4植根文化,感發生命

對于古典詩詞的鑒賞,我們應該認識到其與傳統文化血濃于水的關系,古典詩詞之美正是從傳統文化的底蘊中顯現出來的,離開了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對傳統文學之美的體味恐怕只會流于表面。[2]因此要植根傳統文化,對詩詞感發生命的力量進行分析。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3]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體味出他超越時空的悲劇意識。

4.結語

總而言之,古詩詞博大精深,高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更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正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使其學會積累相關知識,促進其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對于相關問題的探討,能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吹入一股清新之風。

參考文獻:

[1]張港.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宽甸| 娄底市| 久治县| 延津县| 东乡族自治县| 四会市| 石景山区| 牟定县| 渝中区| 论坛| 利津县| 湖南省| 阿坝县| 青龙| 通化市| 高安市| 广宁县| 周口市| 东兰县| 美姑县| 富顺县| 桐梓县| 丰顺县| 曲阜市| 云阳县| 宁明县| 莱州市| 四子王旗| 密云县| 文化| 辛集市| 留坝县| 柳林县| 太谷县| 绥棱县| 阳城县| 祁连县| 秭归县| 宁城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