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歌行原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短歌行》曹操
正在進行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的曹操《短歌行》教學,記得去年講到此詩,學生用疑惑的口吻說道:怎么老是照抄《詩經》的句子啊?
仔細想想,也是,其中有不少都是《詩經》原句。但是,至少可以說明:
1.《詩經》手法對后世詩作的影響深遠,魏晉詩歌對《詩經》依然有傳承。
2.曹操熟讀《詩經》,也證明了《詩經》的地位很是重要。
除此而外,還有什么?我也不斷思考這個問題,也不僅僅局限在此詩對于《詩經》的引用上。
今年再次執教本文,忽然從詩行間看到了那個備受爭議的曹操,由隱約而清晰,便覺得此詩魅力無窮。
曹操這首《短歌行》起于“憂”,落于“志”。這種“憂慮”是雄心勃勃者的憂慮,胸襟寬廣者的憂慮,目光長遠者的憂慮,也是余年不多,時日有限者的憂慮。在天命不能違的規律前,年過半百的曹操依然能夠葆有年輕人的宏遠志向,并為之奮斗,且以睿智的頭腦看到了賢才對他的重要性,多么可貴。
在宏遠志向與天不假年的矛盾中,曹操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認識到各種人才是他成就大業的憑借。他對人才的渴慕通過形象的詩句讓人們覺得曹操不再是戲劇舞臺上、文學作品中的那個狡詐的奸臣,而是一個睿智可愛的老者、慈愛家。
如果說有人喜愛收藏珍寶的話,那么曹操是喜愛“收藏”人才的。曹操對人才的渴求不僅僅在于認識“收藏”和欣賞,更在于人盡其才,真正做到禮賢下士,“不以一眚掩大德”。
曹操愛才,名聞天下,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旁證。他曾三次頒布“求賢令”。在這些求賢令中,要求“有司”做到英雄不問出處,不論德行,唯才是舉、野無遺賢。由此可見曹操是多么求賢若渴。《三國演義》中對關羽送新袍、贈良駒,對許攸曹操是忘履相迎,對徐庶則是不擇手段。且不論他的不擇手段導致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否埋沒了一位人才,但就其愛才一點來說,應該是至極了。
那么這首詩是如何間接地表達出作者的心情的呢?詩人大量地引用詩句和典故。
好的引用不僅僅是詞句的照搬,而應與自己的作品內容、情感的契合,為己所用,大象無形,自然天成,天衣無縫為最佳。否則只會增添辭藻的華美,不會對內容和主題提供幫助,甚至以文害義,弄巧成拙。
而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藝術手法則是高質量的,有對《詩經》的引用,也有對《管子》的引用;有眼前的實景描寫,也有見景生情的慨嘆。如此多的引用、典故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博學多識,更重要的是這樣方可最恰當地表達出作者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心情。
試舉幾例:
一、巧用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語出《詩經?鄭風?子衿》,原文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這原是一首情詩,應該是一個女子的口吻,她在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沉于深情的愛戀之中,有思念之苦,有嬌羞之態,亦有埋怨之意。詩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長,縱然我沒有去你那里,難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聯系?但是曹操信手拈來,模擬女子口吻,用情人的關系來抒寫自己對人才渴求。作者只引用前兩句,后兩句只字未提,卻引人聯想。他想說的是:你們可讓我想苦了。我如此地愛你們,無時無刻不思念你們,你們怎么不跟我聯系,到我這來呀?這是一種平等的甚至是懇求的語氣,寫求賢不得,故反復沉吟,表達詩人念念不忘賢才的一片真情。試想,假若曹操不用沉于愛情中的女子口吻,而是模擬天子口吻來表達,那么會有居高臨下的氣勢,恐怕就只有命令的意思,再無巧妙有趣之感。想見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老者,模擬懷春少女的語氣,你不覺得很可愛嗎?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語出《詩經?小雅?鹿鳴》(首章),原文:“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送)。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指大路)。”
鹿發現野蘋時歡快地鳴叫,既是自己有美食的享受,又是呼朋引伴地分享。此句原是周代宴請賓客的詩句,用在此處恰和曹操眼前之境。曹操從建安十三年“挾天子以令諸侯”起,一路走來,先后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的豪強勢力,并征服烏桓,統一北方。這年冬天,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南下,列陣長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想來此時的曹操,定是雄心滿滿,志在必得。
平定孫劉,應該比官渡之戰時強多了。不說劉備此時還不成氣候,自己已經今非昔比了。眼下,大戰在即,即是一統天下在即,功業即建,怎能不“橫槊賦詩”?
此刻,他正在大宴群臣,而且眼前這些文臣武將將是他平定江南的依仗,各個都是賢才。寫求賢既得,故盡禮娛賓,這里用以表達對賢才的禮遇。但是,渴慕賢才的曹操更希望他們能夠呼朋引伴,為自己招攬更多的人才。
此處引用不僅主題相合,而且與眼前情景相合,詩人的與思想感情相合。肯定在坐的各位都是人才,希望歡宴能夠引來更多的“嘉賓”――人才。
二、巧用比喻
此詩中比喻很多,但是我個人覺得最有韻味的是“明明如月”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饒樹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應是實寫眼前之景。曹操宴請文臣武將,歡宴正歡,忽聞鴉聲向南飛鳴而去。見眼前之景,想現今之境,詩人生發聯想,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那些清高的、猶豫的人才。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這是當晚宴會時景象,曹操興之所至,舉頭望月,此時恰是皓月當頭,明亮皎潔,有感而發。可是詩人用一個“如”字,分明不是寫月亮了。那么誰似明月高懸于太空?是那些有著美好才華的賢能,他們有耀眼的才能,但卻讓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冷峻的遠離“明主”。明月有許多別稱,以“玉盤”之“玉”喻才華,以“寒宮”之“寒”喻清高,以“高懸于上”之“高”喻不肯屈就,不能相親,曹操心里是多么焦急撓心,所以發出“何時可掇”的疑問。因此此句比喻人才難得,求賢不得,正把詩人渴慕、急迫的心態表現出來。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饒樹三匝,何枝可依?”
以烏鵲喻賢士,似乎不太雅觀,但恰是證明著詩人即景抒情的高超技藝。他用生動的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士四處奔走,流露出詩人惟恐賢者不來歸附的焦慮。
“鳳翱翔于天際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這是寫諸葛亮的詩句。孔明恰是與曹操同期的高士,他的想法就是當時許多士人的共同心聲。鳳凰是要選擇梧桐樹才肯棲息的,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些賢士或是無處投奔,或是不肯投奔,或是正在猶豫之中。戰亂頻仍,有些人才不知該投奔何方;在三國鼎立尚未形成的局面下,局勢并不明朗,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在這里可見詩人時刻關注著猶豫不決的賢才們,自然界的風吹草動都是他求賢心情的直接寫照。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此句既是引用,亦是比喻。語出《管子?形勢解》,原文:“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
此句字面意思是大山不滿足于現有的高度,大海不滿足于現有的深度,實際是比喻我也不滿足于現有的人才。在曹操看來這些賢士不要再猶豫了,趕快到我這里來吧。詩人在這里用此表達自己渴望賢士人才,有些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貪婪。表達明主不厭人才,廣求賢才以統一天下的宏圖大志。承接上句疑問“何枝可依”,曹操給出有力的肯定的回答:都到我這里來。言外之意是:我就是明主,我有山海一樣的胸懷和氣度,可以寬宏大量廣納人才。你看,曹操對人才是渴求是多么迫不及待。
此句同樣是肯定眼前的在座的各位都是人才,不能一味表白自己渴慕人才,指別人都是人才,言外之意是身邊的都不是,那樣,曹操就太傻了。大戰前夕的兵將一心,文武同力是很重要的。
三、巧用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吾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洗發)三捉發(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往)魯,慎無以國驕人。”
此句意為洗一次頭發,吃一頓飯,只要有賢士來投奔周公,周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前去迎接,從不怠慢。曹操表白自己不僅有山海的胸襟和氣度,而且還有周公禮賢下士的真誠態度。作者以周公自比,說自己也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反復傾訴了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寬大廣博的政治胸懷,為完成統一大業而不遺余力的真誠態度。
曹操自比周公,也許是自負,但是我想說自負也好,自信也罷,對于那些時刻想著建功立業,展示才華的人才們來說,有這樣的領導實在是一件幸事。否則,就不會有時隔千年的那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隔空吶喊了。
結尾,詩人還是把自己至于高處了,不再是那個夢想情郎的懷春少女了,但是在我心中,曹操似乎也不再是奸詐的白臉了,他好像是個可愛的狡黠的老頭,貪婪地找尋著一切為我所用的人才,為他們提供用武之地,在他晚年助他成就夢想。
縱觀《短歌行》,這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應該早已磨去意志,達觀地看待一切了,想著安度晚年,想著含飴弄孫。然而,作為曹操,卻想著搜羅人才,的確如他所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既令人佩服,又令人傷感,確有慷慨悲涼縈繞心頭,時不時地用他的事跡自勉一下。
附:
建安15年《求賢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建安19年《舉士令》或《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關鍵詞】高中 古詩文 難辨字
古詩文一直是高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有的體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思潮,有的滲透著先人的智慧情操,有的凝聚著厚重的人格魅力。古詩文積累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大綱的重要內容。然而長期以來,很多學生在積累背誦文言詩句時容易出現默寫錯誤。因此,古詩文語文教學中注意解析字形,確是應該提倡的。雖然老師在教學中做不到“逢字必解”,也不可能繁瑣地一一考究字的源流,但是在解字時,對學生常發生的錯別字、難辨字大體上要先有個底,遇到這些字就需要解。
一、追本溯源,了解本義
有些難辨字不是因為字形難寫,主要是學生對字的本義一知半解,容易混淆,寫成別字。李白《送友人》有句云“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其中“班”是容易寫錯的字,最常見的錯誤是寫成“斑”馬,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課文注釋對“班”的解釋是離群的,老師按照這個講解了,收效甚微,學生默寫錯誤率仍然很高。這個“班”字就要解析,從本源說起。“班”是會意字。從玨,從刀。金文,中間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義:分割玉。《說文》也說,班,分瑞玉也。班原就有這個分割的本意。進一步了解“刀”部的詞大多跟分有關系,比如“辨”,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把“班馬”記牢了。
再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中“謹庠序之教”的“庠”字,追本溯源,了解本義是記住這個字形的好辦法。庠是個形聲字,從廣(yǎn),羊聲。“廣”表示與房屋有關。《說文》也提到“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孟子》也有“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之說,庠就有培養的意思,就是古代的學校。
《詩經?鄭風?子衿》和曹操的《短歌行》都有這樣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的“衿”,也是學生易錯的字之一,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衣字旁寫成了示字旁,如果學生知道“衿”的本義是漢服的交領,就不會忘記應當從衣,音“今”,青衿指的就是舊時讀書人穿的衣服。
二、音義結合,因意象形
古詩詞中一些雙聲詞(聲母一樣),大多屬于形聲字,結合起來記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這種詞,首先要弄懂字音,聲部負責發音,注意區分一些字古今異音讀法。
蘇軾《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壽命最短的昆蟲,它朝生暮死,只有一天壽命。讓學生知道這個有趣的科普知識,就不難寫出從蟲,孚聲;從蟲,逕的詞語“蜉蝣”了。同樣,李白的《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中的崢嶸、崔嵬兩詞也都屬于雙聲詞,知道這兩個詞修飾的對象都是山,就知道詞中四字都是從山部,根據讀音,就能寫出聲部,書寫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一些單音節詞,也都可以用這個辨別形聲的方法來處理。“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礪”有學生容易寫成厲,要知道“礪”是磨刀石的意思,就不會丟了“石”的偏旁。又比如王維的《山居秋瞑》(誤將“暝”寫作“瞑”,“暝”本來的意思是“幽暗、昏暗”這里是“晚”的意思,跟“日”有關系,而“瞑”的意思是“閉目”。王維寫的是山中秋晚的景色,該用“暝”字才對。
三、形近對比,找出異同
有一些字不但形近,義也相近,甚至還可以通用,這是出錯頻率最高的難辨字。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分析字源,對比用法,找出異同。并分別牢記形近字的固定用法,以示區分。
古典詩歌單元有曹操《短歌行》,中有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不必說古詩文,就是在現代漢語中,這個“唯”字也是一個很容易用錯的字,因為還有一個“惟”。
《說文》中對兩個字的本意解釋如下:
“唯,諾也。“惟,凡思也。”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別的“唯”表一種應答,“惟”表示思考。最明顯的像“唯唯諾諾”就不能用“惟”。因為“惟”沒有表示“應答”的意思。
但是,隨著字的發展與應用,這兩個字越來越相近,唯,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時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現代漢語書面語也使用。惟,也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在現代漢語中,也都有了“只有、只是”等意思。所以有“唯一”,也有“惟一”。因此,從“單單、只有”這樣的意思來判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以用“唯”,也可以用“惟”。只是,從尊重作品角度來看,在書寫時與原文一致就可以了。
樂府詩《上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中的“陵”容易誤寫成“棱”,兩字都有ling的讀音,都與平面有關。本義都是名詞,都是形聲字。“陵”字從阜(fù),從紓líng),繅嗌。“紜幣馕“四邊形的平面”。“阜”指“土堆”。“阜”與“紜繃合起來表示“從天上往下看,平面為四邊形的土堆”。本義:底邊為四邊形的大土山。《說文解字》中指出,陵,大阜也。掌握了本義就可以很容易寫好了。
還有把通假字寫成本字的例子,例如,“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學生容易直接寫成“君子性非異也”,還有“風吹草低見牛羊”“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等“見”通“現”,都容易出現用通假字代替本字的例子,通假字本來就是借來的字,完全具備了本字的詞性和意義,追溯本源或者區分異同等方法在此都不合適,只有通過閱讀積累通假字,當作固定結構來記憶,很難找到捷徑了。
參考文獻:
[1]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關鍵詞]課堂導入 舉例 藝術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a)-0054-01
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就是要求在一節課的開始,教師應從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出發,運用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旺盛的求知欲,使之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并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內容上來,同時,通過各種藝術手段,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下面依據實例簡要闡述以下幾種導入的類型和方法:
1.開門見山,抓住課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準確凝練的文題有畫龍點睛之妙。從講解分析文章題目入手,引入對課文的學習,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文章要旨,領悟作者的精巧構思,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題目與內容的關系。如講《拿來主義》,根據題目設計三個問題:拿什么?為什么拿?怎么拿?開門見山進入課文,要求學生盡快找到答案,進入課堂。《我的空中樓閣》設計問題:空中樓閣是什么意思?作者筆下的孔子樓閣是什么樣的?作者對其懷著什么樣的感情?你有沒有相似的經歷?由題目出發,言簡意賅,引領學生尋找答案。
2.音樂導入法
音樂比文字更容易打動人,吸引人。在課前根據需要和課文特點,適當插入音樂,往往能起到獨特的效果。在講詩詞《一剪梅》、《再別康橋》《虞美人》等課文時,直接放相應歌曲,歌詞和課文內容完全吻合,聽一遍再哼唱一遍大概基調就可以感受出來,學生也更有興趣去感受、背誦和探究。但選取的樂曲一定要和文章基調一致,否則便會弄巧成拙。
3.用對聯,詩詞或仿寫句子的形式導入
《孔雀東南飛》一課,篇幅較長,但卻類似白話文,理解起來難度不大。教師可自擬對聯:上句是韌如蒲葦,勇蘭芝抗婚赴清池;要求學生對出下旬。當然,備課前教師要有合適的下聯,可以和學生互相切比較、切磋。《蘭亭集序》上聯:群賢畢至,一觴一詠成就蘭亭華章,信可樂也;可讓學生自讀注釋,理解課文后對出下聯,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探究興趣。答案舉例:少長成集,幾俯幾仰參悟人生哲理,豈不悲哉?
4.故事激趣導入
如學習《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歷史散文時,可以采用講故事法,讓熟悉這些故事的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述,盡可能提前查閱資料,使之更客觀更充實,然后引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這樣做還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學生間的競爭學習。
5.生活化導入
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環境作依據,盡量挖掘身邊的事例,以學生為本。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可抓住目前社會對婚姻的態度和系列社會問題談,要求學生調查祖輩父輩的婚姻觀以及現代男女的婚姻觀,進而和封建時代的婚姻觀作對比,得出幸福感受,珍惜當代生活。
6.溫故知新導入
如在學習新聞單元時,《別了,不列顛尼亞》屬于新聞,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屬于報告文學,可以讓學生從篇幅,角度,文字特點等各個角度體會二者的區別。明確新聞和報告文學的要素、特點。
7.創設情境導入
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祝福》《鴻門宴》《林黛玉進賈府》等較長課文都可先播放電影片段。《我有一個夢想》可以播放英文版演講視頻《I have a dream》,讓學生被演講者的魅力折服,從而更有興趣閱讀課文內容。學習曹操的《短歌行》可以先播放專家朗讀,也可以教師范讀或學生范讀,最好配上相關音樂,使學生受到感染,領略詩歌朗誦的魅力。
8.聯系寫作背景法
高中《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荊軻刺秦王》《雨巷》《囚綠記》《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文章,都可以在課堂開始時先介紹背景,達到全面理解的目的,尤其《雨巷》《囚綠記》等現代散文,以免引起誤讀和主題理解的偏差。
9.作文導入法
學習《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游褒禪山記》等寫景類課文,可事先讓學生寫作文片斷,如你眼中的秋色2你筆下的荷花?你游覽山水后的感受?也可以搜集相關的大家之文章或學生作文進行比較鑒賞,達到拓展視野的目的。
10.提問法導入
[關鍵詞] 商業廣告中英文廣告語賞析
隨著經濟社會和信息時代的發展,廣告已成為商品流通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備受企業管理者及工商界的重視。企業制造商品,而廣告創造消費。可見,成功的廣告已成為商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取消費者,增加市場占有份額的一把“利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在經濟發達,廣告興旺的英美國家,商品廣告更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與其社會生活幾乎形影不離。因此,本文擬對部分中英文廣告語的構成及特點做以分析和鑒賞。
一、 廣告語言的特色及形式
“廣告”的意思是“喚起大眾對某事物的注意,誘導于一定方向所使用的一種手段。”和漢語中“廣而告之”的意思相吻合。因此廣告也就具有了告知、說服和備忘的功能。這些功能決定了廣告用語要簡潔、生動、形象、富有感彩和強烈的感染力。
廣告語言在形式上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或極具鮮明特色,或行文工整、對仗押韻,或節奏感強、瑯瑯上口,或富于創新,耐人尋味。
二、廣告標題、口號,簡潔明了、引人注意
廣告標題是表現廣告主體的短文,是一則廣告的核心。它精煉地概括產品的主題,語言簡潔、直接,以強化人們對其產品的印象,維持廣告宣傳的連續性。不少的廣告口號都是從標題演變而來的。
因此,廣告的標題或口號中多用直接式廣告語,它往往一語道破天機,精煉地將商品的主題表達出來,把最重要的信息和情感直截了當的告訴人們。最常見的方式是以商品名稱和廣告商名稱命題,并多采用短句形式,便于上口記憶,既能引發消費者的好奇心,又能區別于其他同類商品。如:威力洗衣機的廣告:“威力,威力,夠威夠力”;《時代》雜志:“閱讀《時代》,就能理解時代”;海飛絲洗發水:“頭屑去無蹤,秀發更出眾”;耐克鞋:“Just do it. (隨心所欲)”。而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的Coca-cola is it. (還是可口可樂好)就更為經典了。再如,七喜飲料的 Fresh Up with Seven Up! (君飲七喜,精神倍增)。上訴廣告語都極力用最精煉的語言,將自己產品的名稱或特點作為主打廣告語,以正面形象不失時機地傳遞產品信息,語言簡潔明了,內容突出鮮明。
三、創新拼寫,增強吸引力
在英語廣告中,用詞往往更富于創新,廣告創意人員根據英語的構詞規則,創造一個能為讀者理解的詞,以加強廣告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他們或者錯拼,或者加上前綴后綴,雖然新詞與原詞形態不同,但意義尤存。如:
We know eggsactly how to sell eggs. “eggsactly”是 “exactly” 的變形,并在形態上與 “egg” 相對應,達到了幽默中間機智的效果。這類“構詞游戲”可謂匠心獨運,大大增加了廣告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再如:Introducing the new Infinia with Intouch. (Toshiba--Intouch) (Infina全新登場,好時機就在身旁)。 這則廣告中的故意錯拼也達到了突出產品品牌吸引讀者閱讀的目的。
四、運用多種修辭技巧,語言生動形象
在廣告如林的時代,為使廣告能夠獨樹一幟,惹人注目,廣告撰稿人會利用多種修辭手段,以增強廣告的說服力,感染力。這些修辭手段通常包括比喻、擬人、雙關、重復、夸張、押韻等。
1.比喻
比喻是廣告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運用比喻可使所描繪的事物形象生動,貼切恰當的比喻還可以突出產品的特點或特色,很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比如:有如您第二層皮膚(牛仔褲廣告);隱形的手套(護手霜的廣告);Light as a breeze, soft as a cloud;輕柔如風,舒軟如云 (服裝廣告);Ride like a feather in your pocket.(汽車廣告);A room for five toes.(推銷鞋的廣告);The most sensational place to wear satin on your lips.這是一則推銷口紅的廣告,把口紅比喻成“緞子”,涂抹在最富有激情的地方,好似給紅唇穿上光亮柔滑的綢緞一般。這樣的比喻恰當貼切,極具感染力和誘惑力。
2.擬人
廣告中的擬人是把所宣傳的產品人格化,從而賦予它人所具有的情感、感覺,它能使原本呆板冷漠的產品頗具人情味,使消費者讀起來倍感親切。例如:
We are proud of the birthplaces of our children, the grapes of Almaden. On our classic various wines, you will find the birthplaces of our children. (Almaden 葡萄酒廣告)
又如:The most thoughtful Nikon of all time. No one cares more about your image than Nikon. (有史以來最體貼人的尼康;沒有人能像尼康那樣關心您的形象)在這則廣告中,沒有生命的尼康相機被擬人化地賦予了生命,使消費者在廣告中看到的是“關心”、“體貼”人的和最關心人形象的尼康。
3.雙關
雙關語是利用語言文字的同音或同義、同音異義的關系,使某些詞語在特定環境下具有雙重意義。雙關語在廣告文案中應用最為廣泛,也是最有效的修辭手段之一。雙關使用得當的話,能使語言產生幽默風趣的效果。
請看臺灣“箭”牌口香糖的廣告:一“箭”鐘情,一“箭”如故。區區八個字生動形象地通過“見”與“箭”的諧音,既起到了傳情達意的效果,又顯示出該產品質量優秀,深受喜愛,并且還暗含了箭牌口香糖可以傳達友誼的功效,促銷效果甚佳。
再看中國聯想集團的廣告口號:“沒有聯想,世界會是什么樣子?”這里“聯想”是一語雙關,精煉明確,鼓動性強。
同樣,在英語廣告中雙關語的運用也是見仁見智,風格獨特。
比如: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l to You! 這則廣告的妙處在于把“a good deal”的常用意義“許多”和廣告的特殊意義“一樁好買賣”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再看一則“Weight-Watcher”冰激凌廣告的標題。“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放心吃吧,別擔心體重)就是巧妙的利用了“spoil”一詞的雙重含義。既表到達了“spoil yourself”(盡情享受),又向消費者傳達了“not spoil your figure”(不會破壞體型)的這層含義。通過 “spoil”這一雙關語,營造了一種輕松幽默的氣氛,自然能為消費者所接受。
4.重復
在廣告語言中,為了突出某種產品和信息,撰稿人往往采用重復某些詞語或句子的方法,以加強讀者的印象。例如:
No ordinary number.No ordinary taste.(非凡的數字,非凡的口味)
這是英國“555”牌香煙的廣告,通過對 no ordinary (不同一般,非凡的) 的反復,進一步突出了“555”香煙非同尋常的品味。
再看著名的東方快車的一則廣告。 Train of kings. King of trains. (眾王之車,眾車之王) 廣告文案中僅有三個單詞,但是通過三個單詞在不同位置上的重復,卻產生出氣勢非凡的效果。
除上述幾種常用的修辭手法之外,采用幽默夸張的修辭手法,也能制造出奇制勝的效果。美國芝加哥一家美容院的廣告牌上曾寫道;“不要對剛剛從我們這里出來的姑娘使眼色,她很可能是你的奶奶噢。”語言夸張幽默,真是讓人過目難忘。
英語廣告中還常常使用押韻的手法,使其讀起來瑯瑯上口,節奏感強烈,體現出一種韻律美。請欣賞如下廣告:
Impossible made possible.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佳能打印機 (尾韻)
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
沒有不做的小生意,沒有解決不了的大問題。――IBM(頭韻)
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
高保真,高享受,高時尚,只來自索尼。 (頭韻)
五、借用詩詞文化,促進廣告宣傳
廣告的文化魅力,其價值是無形的,價值量常常難以衡量。河南酒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河南人硬是通過文化,打開了酒業渠道,使河南酒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杜康是傳說中釀酒技術的發明者,曹操在《短歌行》中也留有佳句“何以解憂?惟有杜康”。1990年河南伊川研發出杜康酒,憑借的就是一個傳說和一句佳言,成功地推出了杜康酒。我國代表團出訪日本時,曾把杜康酒送給原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并賦有“獻上杜康酒,周公古義長”的詩句。杜康酒和這句詩很快就傳遍日本,在日本形成一股杜康熱。
日本豐田汽車在中國做廣告時也曾巧妙地借用漢語成語“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創新性地推出“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廣告語。其宣傳力度之廣之大,令婦孺皆知。
新加坡假日酒店的廣告,也借用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眾所周知的西方諺語,推出了“All roads lead to Holiday Inn”。
上述例子都是借用某一詩歌、名言或諺語等,在原有形式上改動部分詞語,創造出全新的效果,增強了宣傳力度,讓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