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剪紙的資料

剪紙的資料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剪紙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剪紙的資料

剪紙的資料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轉子間重建;關節置換術;股骨近端解剖板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 R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b)-0086-02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骨科臨床診斷與治療中常見的急性病變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1]。股骨轉子間骨折主要由于跌倒時,髖關節過度內收、外展、旋轉等應力所引起。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主要臨床表現有髖部劇烈疼痛、畸形、活動障礙等等,如果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例如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等[2],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方法很多。采用股骨近端解剖板內固定,效果不甚明顯,而且并發癥多,存在內固定失效等,影響患者預后。為探討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的療效,該院2010年12月―2012年10月采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院收治的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臨床治療病例進行抽樣,將80例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病例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40例。治療組患者年齡在60~9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32±1.54)歲,男18例,女22例,骨折原因:摔傷32例(80.00%),交通事故6例(15.00%),其他2例(5.00%);對照組患者年齡在60~9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15±1.46),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骨折原因:摔傷31例(77.50%)歲,交通事故7例(17.50%),其他2例(5.00%)。

1.2 納入標準

①經X線檢查,三維CT復查后確診為股骨轉子間骨折標準;②有3塊或3塊以上的骨折塊;③年齡≥60歲;④受傷前能夠獨立行走(包括拄單拐)300米以上;⑤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術前無法獨立行走;②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③病理性骨折;④開放性骨折;⑤初次治療失敗;⑥心功能三級以上。

1.4 并發癥

患者在治療前,伴隨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病癥,見表1。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采用股骨近端固定術治療,首先皮牽引制動患肢,在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下切開復位內固定。

1.5.2 治療組 采用股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治療,預計生存年限>5年者,則進行全髖置換,生存年齡

1.6 觀測指標

臨床療效、不良反應以及術后隨訪12~24個月內并發癥情況。

1.7 療效判定

根據美國Harris評分法對患者疼痛程度、髖關節功能以及活動三個方面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

1.8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以數量(%)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失敗病例

治療組隨訪12~24個月中無假體脫位,松動。其中病例1例患者因外傷原因導致假體周圍骨折,進行關節翻修后,可以再次行走。

2.2 臨床療效

經過治療,臨床療效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臨床療效[n(%)]

2.3 不良反應

手術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以及術中并發癥。手術完成后,住院期間內治療組有2例患者出現了肺部感染,對照組有6例患者出現了肺部感染,經過抗感染治療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經過12~24個月的隨訪,定期為患者復診。術后6周,治療療組所有患者均可以拄單拐外出活動,X光片檢查,假體無松動脫位,骨折部位均有滿意骨痂生長;術后3個月,部分患者骨折線基本愈合;術后6個月所有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假體未出現松動或下沉的情況。術后12個月,所有患者Harris評分達80分以上。對照組在隨訪期間內,1例出現內固定失效,改為關節置換,術后恢復滿意;術后3個月,僅有部分患者開始下床拄拐活動。術后6月,仍然有部分患者需要拄拐行走;術后12月,部分患者因周圍骨化性肌炎及異位骨化,影響髖關節活動功能。

3 討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的方法越來越多,雖然起到了一定的療效,但是較高的并發癥出現率仍然極大的影響了老年患者的術后正常生活質量。并發癥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患者年齡較大,術前伴隨的病癥較多,部分患者還伴有較為嚴重的骨質疏松癥狀[3],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手術治療的難度,影響了手術治療的有效性。發現采用內固定方式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的失敗率高達10%~30%[4],而且多數醫生會囑托患者推遲下床負重時間。推遲負重時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骨折愈合,但是也會增加老年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

針對這一現狀,為了探求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最有效的方法,該院擬比較采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與傳統側股骨近端解剖板固定術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療效。傳統側股骨近端解剖板固定術在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方面有著一定的療效,但是術后極易出現各類并發癥,嚴重影響了老年不穩定轉子間骨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股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調整好髖臼假體俯傾角及前傾角,股骨假體前傾角尤為重要,避免了患者髖內翻畸形的發生。而且股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一般開展的越早,可以使大小轉子骨性聯結更為緊密,對增強患者術后骨折部位穩定性以及加快患者恢復速度有著重要意義。本研究中,采用股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與張慶猛、劉培來、張元凱等人[5]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不過目前仍有部分學者不建議對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采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6-7]。主要是由于股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手術操作難度較高,而且手術時間比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而且不穩定骨折骨塊較多[8],必須采用水泥型假體,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手術難度。該次研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高達95%,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0%。治療組40例患者采用了股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針對手術中的重難點,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進行處理,最后術中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并發癥,術后隨訪24個月內,沒有患者出現了感染、關節脫位等情況,對照組中有9例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情況。

綜上所述,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在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方面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能夠促進患者康復,術后并發癥極少,不過術中出血量較大、手術時間較長、手術難度較大,需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用,但是對大部分不穩定轉子間骨折患者而言,不失于一種極佳的治療方法,也是內固定失敗的補救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永濤,王春生,王坤正,等.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2):272-273.

[2] 雷飛躍,張雪平,王文龍,等.股骨轉子間重建并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不穩定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21):4226-4227.

[3] 劉嵬,雪原,趙宏,等.我國高齡不穩定型轉子間骨折經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的Meta分析[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9,3(20):22-23.

[4] 凌嶸,程銀樹,武進.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人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38例療效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9,6(15):29-30.

[5] 蘇廠堯,謝文偉,姚漢剛,等.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動力髖鋼板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110例[J].實用醫學雜志,2012,7(25):421-423.

[6] 張慶猛,劉培來,張元凱,等.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人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山東醫藥,2013(1):69-71.

[7] 彭李華.股骨轉子間骨折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柄的初始穩定性實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1-102.

剪紙的資料范文第2篇

[關鍵詞]咬合塊;口腔治療;張口度;舒適度

[中圖分類號]R 781.05[文獻標志碼]B[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4.003

Application of the homemade simple bite block in the oral clinical treatmentLi Haolai1,2, Yang Li3, Zhao Xiaoxi1,2, Gao Yuan3, Wang Xiao3, Yin Shihai1,2.(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al Diseas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2. Dept. of Conservative Dentistry and Endodontics,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3. Dept. of Stomatology, Chengdu Integrative Medicine Hospital, 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imple home-made bite block on mouth opening comfort level of dental out-patients during oral treatment. Methods162 patients who visit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of Chengdu Integrative Medicine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84 patients)and control group(78 patients), and during oral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patients placed on a home-made simple bite block, and the control group’s patients did not place it. Questionnaire was applied and the result of mouth opening comfort level was recorded after treatment completed. ResultsThe mouth opening comfort level of experimental group obviously priors to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bite block;oral treatment;mouth opening;comfort

行口腔治療的患者常常因張口時間太久而致顳下頜關節緊張和咀嚼肌群疲勞,出現口周酸痛、咬肌酸痛和顳下頜關節酸痛等不適癥狀,甚至出現顳下頜關節運動障礙和急性前脫位[1-2]。口腔治療時輔以咬合塊,有助于緩解患者長時期的張口不適[3]。為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減輕口腔治療時患者的張口不適,根據門診患者的不同就醫需求[4],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口腔科以一種自制的簡易咬合塊運用于臨床,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將于2010年5至8月在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口腔科就診的患者16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試驗組患者84例,對照組患者78例。試驗組患者在常規口腔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簡易咬合塊,對照組患者行常規的口腔治療。納入標準:需20 min以上的連續張口治療,無顳下頜關節疾病;反之,則排除。兩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以及治療方法和治療時間的基線經統計學比較,差異

無統計學意義(年齡:t=-0.77,P>0.05;性別:掊2= 0.06,P>0.05;表1。治療方法:掊2=2.03,P>0.05;治療時間:t=0.70,P>0.05;表2)。

1.2簡易咬合塊的制作

1.2.1制作有孔木塊制備一邊長1.5~2 cm大小的正方形杉木木塊,在木塊正中鉆一0.6 cm左右孔徑的圓孔,以便于插入一次性吸唾管,備用(圖1)。

1.2.2制作棉條將一長6~8 cm、寬4 cm的紗布塊對折為寬2 cm的紗布條,在紗布條中均勻放入厚約1 mm的脫脂棉并縫合其邊緣,使之成為棉條。

1.2.3制作咬合塊用棉條將制備好的有孔木塊四邊包裹完整并讓其孔暴露,縫合棉條兩端后留出兩條長約15 cm的棉線。將制備好的咬合塊高溫高壓滅菌后備用(圖2)。

1.3簡易咬合塊的使用

將一次性吸唾管插入咬合塊中央的圓孔內,吸唾管頭端約1/3段彎曲向下,以便于吸出口腔內的唾液,吸唾管的末端連接吸引裝置。治療前牙時需要的張口度較小,可以將其放于非治療側的前磨牙區;治療后牙時需要的張口度較大,可以將其放于非治療側的磨牙區。囑患者輕咬咬合塊,使其咀嚼肌群和顳下頜關節松弛,咬合塊不能遮擋治療牙區域,將15 cm左右長度的兩條棉線懸掛于患者同側耳朵上,打結固定(圖3)。

1.4舒適度分級和記錄

在口腔治療完成后,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調查上述兩組患者治療時的張口舒適度情況[5]。將舒適度分為0、1、2、3、4級,其中患者治療張口時無任何不適為舒適度4級;治療時僅有輕微的口周酸痛癥狀為舒適度3級;治療時有明顯的口周酸痛,同時伴有張口疲勞和乏力等癥狀為舒適度2級;治療時不僅有明顯的口周酸痛、張口疲勞和乏力等癥狀,而且還伴有顳下頜關節疼痛,但能忍受,為舒適度1級;治療時有明顯的口周酸痛、張口疲勞和乏力甚至張口困難等癥狀,伴顳下頜關節疼痛難忍和或顳下頜關節運動障礙和急性前脫位,為舒適度0級。調查表由專人發放并指導患者填寫后立即收回。共發放問卷調查表162份,回收有效問卷調查表162份,有效回收率100%。

1.5統計學處理

上述舒適度統計數據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掊2檢驗和數據分析,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時的張口舒適度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由表3可見,對照組治療時張口舒適度4級的患者只有13例(16.67%),而試驗組治療時張口舒適度4級的患者達25例(29.76%),這就說明使用簡易咬合塊有利于增加口腔患者治療時的張口舒適度。其機制在于把此種簡易咬合塊放置于患者非治療側的牙列上,患者在治療時不需用力張開口腔,其咬肌和顳下頜關節得到休息,避免了因長時間張口而造成的口周酸痛、咬肌酸痛和顳下頜關節處酸痛等不適癥狀,提升了患者治療時的張口舒適度。此外,患者在張口行潔牙、拔牙、備牙、備洞、開髓和根管預備等心理感覺“痛”的治療時,其對治療產生的緊張與恐懼,可使面部肌群長時間處于強直和僵硬的狀態,但為了治療又不得不大張口,往往容易在緊張狀態下突然開口過大而致顳下頜關節運動障礙和急性前脫位的情況發生,嚴重影響其張口舒適度。此種自制的簡易咬合塊可結合患者張口度情況,通過置放于不同牙位上而隨意調節張口度大小,有效地避免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

自制的簡易咬合塊設計合理,成本便宜。此咬合塊由杉木塊制成,而杉木塊容易購買,成本低廉。包裹木塊的棉條制作簡便,可隨時拆卸,便于消毒、清洗和滅菌,可重復使用。此外,杉木為天然木材,對人體無毒無害,入口無異味,優于其他塑料類咬合塊。木塊經棉條包裹后放入口腔內,可避免有一定硬度的木塊及其粗糙的邊緣對口腔內軟組織的損傷。把約15 cm長的棉線懸掛于非治療側耳朵上并打結固定,可防止咬合塊從牙面滑脫后誤入呼吸管等意外發生。患者口腔被此種咬合塊撐開且能始終保持一定大小的張口度不變,治療牙區域充分暴露在口腔醫師的視野下,患者不會因為口周肌群疲勞至張口度變小而影響口腔醫師的治療。綜上所述,此種簡易咬合塊可在口腔臨床推廣。此種簡易咬合塊的應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理念[6],從而減輕了患者治療時的痛苦,增加其張口舒適感,使口腔臨床護理工作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

4參考文獻

[1]王曉紅,丁明甫,張黎明,等.綜合康復治療拔牙后張口困難1例報道[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2007, 25(1):100-102.

[2]胡青梅.顳下頜關節紊亂病165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 2006, 103(9):1549-1550.

[3]黃瓊玉,陳宇梅,張雪,等.潔治中咬合塊輔助張口的護

理[J].臨床軍醫雜志, 2008, 36(6):976-977.

[4]杜元太,梁春琦,林嘉濱.門診患者就醫需求調查[J].中

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5, 21(10):693-695.

剪紙的資料范文第3篇

一、石油地質資料管理與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系

石油地質資料數量大,涉密資料多而廣,石油地質資料是石油勘探工作客觀表現,客觀反映石油勘探業發展的全流程,是石油勘探業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資料以石油地質科技為主體,做好石油地質資料的管理工作,提升石油地質資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對促進石油地質勘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國內石油地質資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現狀

2013年部、省兩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地質資料管理服務工作,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認真貫徹落實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轉變職能,強化管理,積極服務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各項工作均取得新進展,地質資料管理信息化進一步完善,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信息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社會化服務取得新進展

國內地質資料網絡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通過建立全國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網站之間的鏈接,形成國家級地質資料目錄數據中心;實現目錄信息互通共享,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網絡服務。網絡服務已成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主要媒介。

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推廣了社會化服務,網絡服務已成為主要媒介。 近年來全國持續推進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全國各級館藏機構共接待到館服務3.96萬人次,提供資料服務15.45萬份次(244.33萬件次)。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全國館”)和31個省(區、市)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共接待到館服務2.2萬人次,提供資料服務9.22萬份次(228.11萬件次),

2.地質資料服務與信息化管理“五平臺一支撐”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國內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推進。共享服務平臺繼續發揮“資料信息分散保管、全國一站式服務”的強大功能,各單位按照《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26號)要求,積極推進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完善了平臺功能。

國內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穩步推進。進一步優化了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系統功能,開發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并正式提供使用,目前全國多數省(區、市)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全國館和部實物中心完成了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的部署、安裝和試用工作,初步實現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從地質資料匯交到館藏機構資料接收和轉交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地質資料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信息化建設加強了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豐富了館藏資料

國內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和轉送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地質資料匯交全面開展。 各省(區、市)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落實《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57號)要求,共接收原始地質資料1160種,其中以礦產地質、區域地質調查和水工環類資料為主,占總接收量的90%,甘肅、陜西、西藏等省(區)接收原始地質資料超過100種。受托單位2013年共接收19.19萬種原始地質資料,截至2013年11月底,館藏原始地質資料達51.42萬種。

4.通過信息化強化地質資料監督檢查,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通過館藏地質資料信息化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強化了地質資料的監督檢查。地質資料信息電子化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資料信息的需求,檔案系統將建設檔案信息服務網站,建立檔案信息開放查詢系統,向社會提供檔案信息產品服務和技術支持。

三、石油地質資料管理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1.建立地質地質資料信息化數據庫,促進了石油地質資料管理的活力

地質資料對于現今地質勘探開發與研究還有著極其重要的利用價值。隨著信息化建設的大力發展,建立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實現了地質資料案卷級目錄和文件級目錄檢索系統,實現了一次輸入多種用途及二次檢索的功能。加快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重心從實體性管理向信息化管理以及深度開發利用轉移的步伐。

2.通過信息化建設促進石油地質資料的深度應用

利用管理系統中的數據進行資料匯編,如編輯鉆井數據表匯編、化驗分析報告數據表匯編、某區塊或地區的資料目錄數據表匯編、鄂爾多斯盆地公開目錄及論文匯編、某油氣田建設項目資料數據匯編等等,充分利用地質資料管理系統的信息為油氣勘探開發提供有力支持和借鑒作用。

3.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了石油地質科技項目管理文檔一體化

利用計算機網絡管理電子文檔是迅捷的工作方法,網絡構筑了嶄新的虛擬空間,創造了虛擬化的管理方式,利用網絡,按照紙質檔案歸檔和管理規則進行歸檔和管理,從電子文件產生起就對其進行了有效的維護與管理,直至永久保存與提供利用,即保障了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和長期可讀性,這一全過程的信息化建設及信息化實施管理,初步實現了對電子文件的前端控制與全程管理。

剪紙的資料范文第4篇

方法一:可采用熱氣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將口腔對著有熱氣的茶杯和茶壺并且進行呼吸,便是出現不適消失的情況。

方法二:吃木耳。將白木耳洗凈泡脹,撕成條塊狀,先用開水燙過,再用涼開水漂洗,之后加醋拌吃,每日兩次,食量不限,幾天后即可好轉。

方法三:雞蛋茶。取新鮮雞蛋一只,打到碗里攪拌,開水澆到蛋液里,沖成蛋花,加少許白糖和香油,趁熱喝下。

(來源:文章屋網 )

剪紙的資料范文第5篇

【關鍵詞】骨折;股骨轉子間;人工股骨頭;老年人

對80歲以上的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長期沿襲釘-板內固定,近年采用功能性髓內釘,如Gamma釘、DHS釘和PFN釘等,但與本組人工股骨頭置換的19例效果相比,則稍有遜色。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股骨轉子間骨折62例,男22例,女40例。其中19例采用人工股頭置換;男7例,女12例,年齡在80~93歲(平均84.2歲)。19例中,17例為新鮮骨折,2例為內固定(Richard動力釘、DHS釘各1例)失敗。其他43例中,除6例(男3,女3)采用牽引治療外,余37例中男12例,女25例,左右髖各為20例和17例。采用Richard釘板固定28例、Gamma釘6例、DHS釘3例。年齡24~79歲,平均46.9歲。人工股骨頭置換(簡稱人工頭組)19例致傷原因:跌傷14例,被重物壓傷和汽車肇事傷為2例和3例。骨折的Evans分類為: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6例。伴糖尿病5例,心電圖顯示ST段缺血改變和左室肥大3例,慢性房顫4例,痛風、慢支和肺氣腫各1例。患者體質和健康狀況尚可,在內科醫生協助或監護下,可以耐受小切口微創手術的轉子間骨折,適于人工股骨頭置換,伴發病基本可以控制或不礙手術,并且樂于接受的患者。術前常規心電圖、心臟超聲、X線胸片、血氣分析、血生化等檢查,結合傷前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做出綜合評價,審視術別防范意外措施,控制心肺異常,爭取心率在90次/min以內,呼吸20~25次/min,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血糖在8 mmol/L,血紅蛋白不低于8 g/L。

1.2 治療方法 人工頭組19例,入院后3~7 d手術。前期采用改良Smith-Petersen切口或Gibson切口10例,近年采用外側小切口微創置換9例。小切口微創手術9例,輸血200~400 ml其中3例未輸血,平均輸血244 ml手術時間45~79 min,平均52 min。傳統前外、后外側切口輸血400~800 ml平均677 ml手術時間60~90 min,平均84 min。人工頭組術后第4天持續被動功能鍛煉(CPM),第2~3周下床練習行走,第3~4周出院。19例安全渡過手術期,無死亡。1例術后髖脫位,行髖臼翻修,于第5周出院;內固定組37例,大轉子向下縱切口20cm,在X線引導下,沿插入股骨頸內導引針,插入松質骨螺釘,并試行接合鋼板及調整角度,擰入4~8枚螺釘。或插入Gamma釘向股骨頭頸擰入螺釘,并插入近、遠鎖釘。術中輸血400~1200 ml平均789 ml手術時間60~90 min,平均79 min。

2 結果

人工頭組19例,獲得隨訪1~9.5年,平均4年11個月,無感染,平均住院3周。1年后因肺心病死亡1例。患髖功能按Harris評分法(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關節活動5分),滿分100。優(90~100)8例,良(80~89)5例,可(70~79)3例,差(

表1

高齡的人工頭組與內固定組圍手術期主要指標比較(例)

組別例數

切口(例數)輸血(ml)

小切口大切口小切口大切口住院日行走日

手術時間(min)

小切口大切口

人工頭組19910244487227.95274

內固定組130137894410472

3 討論

年齡80歲以上的高齡轉子間骨折患者,一般都有嚴重骨質疏松癥,骨密度多在-2.5D以下,股骨轉子間骨折常是嚴重骨質疏松癥的表現或為并發癥;而這個年齡組的骨再生代謝

作者單位:471003 河南省洛陽東方醫院骨科

趨低,骨折愈合所需要的制動時間亦較中青年者長許多(2~3個月或更多)。而這種固定方法和必要的長時間制動,具有致命性威脅,常因制動期內的嚴重并發癥而引發心肺功能衰竭死亡。這對資深的骨科醫生是有經驗和教訓的。因此,實踐迫使臨床醫生不得不面對傳統內固定和本法兩種不同治療方法進行抉擇。探討換一種思路,并站在患者的立場上,來討論這類骨折的治療問題。筆者近期觀察兩例:男性,93歲,右側轉子骨折,從另一城市轉來,以各種檢查和經安達秀雄的危險十項指標評價認定為二級和三級之間。家屬堅定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并簽訂相關醫療文書。取小切口,骨水泥固定假體,術后第3天起坐、下床,第4~5天扶持下行走,至今近一年,康復如常,生活完全自理。另一例,男性,91歲,在家里發生右側轉子間骨折,基本無移位。會診討論,醫生堅持用Richard釘板固定,術后在院臥床制動4月余,下床時發生左側股骨頸骨折,未及手術即并發右側肺炎,5 d后行氣管切開,第9天死亡。這是一個很好的實例,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Pinder和Durnin[1]首先介紹了股骨轉子部骨折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使16例患者取得早期功能恢復。Green和Moore等[2](1987)報道采用雙動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的轉子間骨折,提出在有嚴重骨折疏松與粉碎骨折,可采用這一方法[1,3,4]。日本須藤容章認為宜根據全身狀態確定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方式,其中包括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轉子部骨折[5],目的是減少(即使內固定后)長期臥床的嚴重并發癥[4,5]。近年日本學者報道120例85歲以上高齡轉子間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圍手術期無死亡,功能良好,歐洲和美國也有相類似報道,認為高齡(80歲以上)轉子間骨折采用內固定雖然比牽引等保守治療為優,護理方便,并發癥減少,但由于等待骨折愈合的長期臥床、制動(2~3個月或更多),仍然有許多缺憾,并釀成嚴重并發癥而致死亡[4,5]。其回顧性對比中發現轉子間骨折內固定患者術中、術后25 d內死亡率為3.39%,1~2年內死亡為12.7%,幾乎多死于長期臥床后肺炎或心肺并發癥。而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的19例高齡患者圍手術期無1例死亡。因此,部分學者認為,選擇具備手術耐受性的高齡患者進行這一治療十分有益。筆者認為高齡患者常伴有心肺、肝腎和腦的機能衰退,代償能力低弱,加之這些系統的老年疾患本來甚多,文獻統計達87.2%~96%[4]。長期臥床,不僅使原有慢性疾患趨重,還進而加劇骨鈣流失,嚴重的骨質疏松癥使內固定失效,大轉子部纖弱的內固定器的鉸固點日漸喪失張力,出現螺釘孔增大而松動、退出,鋼板在骨折遠段的肢體15~25kg活動的巨大剪力作用下成角。而保守治療的Horowitz[3]報告的死亡率34.6%,足夠警示人們舍棄對老年患者的姑息取向,也避免即使患者存活,而髖部出現髖內翻、患肢短縮等畸形。如果待到此時再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的體質和代償能力顯然已不如當初,徒增風險概率。

從本組的結果和比較可以看出,小切口微創施術,出血量約200 ml左右,對大多數患者,創傷比切開內固定方法要小,重要的是術后3 d即可下床,這對高齡患者的心肺機能和心理影響很大,進餐量增加,康復期明顯縮短,抵御了諸多長期臥床、制動的并發癥。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是否能耐受手術,是手術醫生、家人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安達秀雄根據患者生理年齡、體重、體能狀況、臟器功能的理化指標,總結出手術危險的十項指標,借此作出危險性分析:一級(最低危險性):10項中無任何1項具備。二級(低危險性):10項中有1~2項。三級(中等危險性):10項中具備3~4項者。四級(高危險性):10項中有5~6項。五級(極高危險性):10項中具備7項以上者[5]。認為一、二和三級危險性者,手術無死亡率,而四級危險性以上者手術死亡率為30%。但并非絕對。本組一、二級危險性者13例,三級危險性6例,圍手術期無死亡,除1年后因肺心病死亡1例外,術后18例隨訪亦無死亡。筆者在近10年觀察中,針對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的適應證,擬訂如下原則:①年齡在80歲以上;②轉子間骨折屬不穩定性或粉碎性骨折;③有明顯骨質疏松癥,預估內固定難以有效和持久者;④傷前髖膝關節無明顯活動受限者;⑤有一、二、三級危險性老年伴發病的轉子間骨折,而四級以上危險性者宜慎重,除非簽訂特殊申請[5,6];⑥其他老年伴發病不宜長期臥床者。陳舊性轉子骨折或骨折不愈合者,則宜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而非人工股骨頭,本組后期均作糾正[6]。貌視常規的鋼板、釘棒固定都不適合。

參 考 文 獻

[1] PinderRC,Durnin CW,Cook DA.The Leinbach prosthesis in the treatmentof complex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American Academy ofOrthopaedic Surgeons,1981:421-422.

[2] Green S,Moore T,Proano F.Bipolar prosthetic replacem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Clin Orthop,1987(224):169-175.

[3] Horwitz BG.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hip fractures.Surg Gynecol Obstet,1966,123:565-571.

[4] 孫建華,魯純智.235次80歲以上老年人外科手術評價.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2,11:272-2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微山县| 柳河县| 竹北市| 都兰县| 富民县| 衡南县| 邯郸市| 汽车| 东乡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上虞市| 四川省| 西城区| 禹州市| 阿图什市| 徐汇区| 广元市| 内黄县| 甘泉县| 凌源市| 新丰县| 子长县| 彩票| 周宁县| 随州市| 开远市| 西城区| 元朗区| 五河县| 汤阴县| 五大连池市| 关岭| 西城区| 庆城县| 和田市| 无极县| 襄汾县| 乌兰察布市| 常宁市|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