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詩歌的名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任何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
時間是偉大的導師。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關鍵詞:詩歌 《思修》課 教學 探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作為運用的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武裝大學生的重要陣地,是一門充滿理性和思辨色彩的學科,在《思修》課教學中,思政教師可以運用充滿了美感的詩歌去豐富課程內涵,將詩歌融入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情境,使課堂成為詩情洋溢的課堂、情感的課堂、生命的課堂,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奠定精神基礎,找到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
1 《思修》課運用詩歌教學的可能性
1.1 充滿了美感的詩歌能豐富課程內涵 古今中外的詩歌,尤其我國的詩歌,是人類傳統精神文化的載體,具有先進、豐富的文化內涵、鮮明的道德指向和豐富的人文精神,詩歌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學兩方面的教育功能。正值青春的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某種意義上,詩歌就是青春的象征,“詩”的年齡,需要詩的滋養。人們的情感是相通的,《思修》課教學過程中適時結合詩歌,能有效豐富課程內涵。利用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激發大學生,把詩人的情感和大學生的自身情感相結合,讓大學生在想象中體味千載之下的詩人情感,激發起學生的詩情和激情,再引導學生運用辨證分析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并陶冶自身的性情就水到渠成了。如此,教學事半功倍。
1.2 有利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詩教 《論語?陽貨》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古往今來,人們以詩言志、以詩抒情,運用詩歌這種鮮明的語言藝術生動地表現對社會、人生的深刻體驗,表達對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抒發對自然和他人的真摯情感,反映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塑造健全人格的理想等等。我國有運用詩歌教學的傳統,大教育家孔子利用《詩經》宣行教化,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是說到一個地方,看這個地方的人民在禮教方面的表現,如果人民溫柔誠實淳樸,那肯定是《詩經》教化的結果。即是說詩教具有改變人的性情,使人走上正確人生道路的作用。以往人們注重運用詩歌來進行人文修養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立身處事、濟時應變的能力,如今,詩歌在《思修》課教學中的運用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方法的繼承和發揚。
1.3 有助于實現《思修》課教學目的 《思修》是一門特殊的課程,既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門藝術,不但要使學生明白思想政治觀點之理,還要將其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務。其教學效果同大學生的思想、情操和個性密切相連,講究情感和感悟,必需架起情感的橋梁,才能使大學生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繼而升華他們的靈魂。青年大學生堅定信念的形成源于情感,源于內心的感動。《思修》課堂上,適時引入美好詩歌,觸動學生的動情點,把握他們在接觸詩歌時的那些感動,將它逐步升華為一種深刻的理解,一種情感的熏陶,一種心靈的共鳴,就能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并使其從中得到人生的受用,發展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大學生通過優秀詩歌這股“清泉”的浸染,更容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繼而堅定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信念。
2 《思修》課中引入詩歌的具體做法
2.1 運用詩歌的智慧,喚醒靈魂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大學生難免會急功近利、感情淡漠,甚至價值淪喪。喚醒大學生的靈魂,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刻不容緩。詩歌美妙的意境,能吸引大學生積極、靈動地參與《思修》課課堂,詩歌凝練的語言,能觸發他們的詩情;詩歌高深的內蘊能喚醒他們的靈魂,進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使他們獲得富有個性的發展。在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第一節的教學中,我引入著名現代詩人于沙和流沙河關于理想的詩,用雋永的詩句引導學生認識理想,告訴他們,如果說社會是大海,人生是小船,人生要是沒有了理想,就像失去船槳的小船,在人生的大海中隨波逐流,隨時面臨沉沒的危險。激勵他們順應時代進步潮流,追求遠大理想,激發他們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自身成才而發奮學習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把個人的奮斗志向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僅僅聯系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掌握建設祖國、服務社會的本領。使理想之花結出成才之果。
2.2 運用詩歌的哲理,啟發感悟 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許多青年大學生因為成長環境優越,經歷尚淺,所以不懂生活也不會生活,甚至很少去思考生活、生命這樣的命題。在講解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的第一節時,我引用圣哲蘇格拉底的箴言“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警醒學生珍惜生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導他們,作為人,必須有思想,有思維,要去思考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人生。在感悟中走過最美麗的人生風景,到達最美好的終點。上完第三章的第二節,我在進行小結時提問: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并把臧克家先生的那首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的詩――《有的人》作為回答,讓學生在雋永的詩意中領會人生的意義――個人只有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進,才能實現有意義的人生。為了啟發學生深刻思考人生,我在課堂上布置了一個小作業――思考人生及人生價值并以此為主題寫一首小詩,題目自擬。學生們認真積極地思考著、寫作著,當作業交上來時,呈現在我面前的是許多美麗的思想火花,這些學生個人情感的真實、自然流露,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思考和成長的痕跡。這種詩意的課堂交流不僅滿足了青年大學生追求新意、渴求交流的需求,更能使我們思政教師深入學生內心,深度互動,進而更好地完善與改進教學工作。
2.3 運用詩歌的情感,激感 “情感這東西,可以說是人類一切的原動力。”講授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的第一節時,我為學生朗誦著名詩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作為導入,講述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啟發學生體會詩人對自己祖國的感情,體會作為中國人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理解愛國主義;通過南宋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學生領會了民族英雄心系天下、造福萬民的浩氣丹心;通過岳飛在《滿江紅》中面對備受欺凌的半壁江山,“怒發沖冠”,發出的“還我河山”的吶喊,和愛國詩人陸游病危之際,仍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使學生體會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通過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啟發學生熱愛祖國,矢志不渝。
在講授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的第二節時,我通常領唱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以歌曲那詩意、雄壯的歌詞,震撼學生們的心田,澎湃起學生們胸中赤誠的愛國情懷,抒發我們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情贊美和無限熱愛。我適時叮囑他們要時刻銘記我們是中國人,都有著同樣的中國心,我們要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要為祖國的不斷強盛共同奮斗。
2.4 運用詩意的至理名言,升華境界 至理名言富有哲理,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給人啟迪,是陪伴大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良師益友。我經常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作為座右銘,或者摘抄下來,將其作為自己成長的終身伴侶。在講授緒論“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的第一節時,我適時設問:幾年后,當同學們離開校園時,希望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再引入愛因斯坦的名言:“青年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富有創造能力,而且思想、心理、人格和諧發展的人才。”“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作為回答,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確立成才目標。引用“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及《弟子規》中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等詩句,啟發學生珍惜少年時光,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在授課中有機運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巨人、科技偉人和文學名人的至理名言,能有效激勵大學生奮發進取,刻苦成才,修煉人格,提升境界。
參考文獻:
[1]萬勇華.“思政課”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方式探究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探索,2013(1):144.
[2]侯曉華.以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孝親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1(7):7.
爸爸特愛剪報。有一天晚上,我嗓子又干又疼,媽媽說要帶我上醫院,爸爸搖搖頭,從剪報中的民間偏方中找到治療嗓子的偏方:打個雞蛋放入鹽水中服下即可。我喝下后,不一會兒就進入了甜蜜的夢鄉。過了幾天,嗓子好了,不疼也不干了,可我卻對剪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爸爸便開始指導我,我也開始了我的剪報之旅。
在別人看來,剪剪貼貼,又有什么樂趣呢?其實是你不了解剪報,剪報的樂趣是無窮的。剪報的樂趣在于選。報紙上的內容很廣,有優美的詩歌、有幽默的故事、有優秀的作文等等,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我的剪報內容可分為:故事選集、名人名言集、古詩詞集、謎語集、腦筋急轉彎集、英語小作文集、英文漫畫集……總之,種類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
剪報的樂趣在于貼,從報紙上剪下的內容,有長的、有方的、有大的、有小的,還有一些不規則的圖形,必須想辦法把它都配的整齊、好看,使人不覺的凌亂,所以必須設計好,然后再在一些空白的地方貼上一些小花、花邊、絲帶。布置完成后,會有一中成功的喜悅。
剪報的樂趣在于用。日積月累,不知不覺我已經收集了很多剪報了。我的剪報還很有用呢,有一天,我和同學們玩猜謎語,我出了一個題目:什么東西減十還是十,加十還是十?別人都不會,我只好公布答案:“手套”。同學們都夸我說:“你真牛,我們連見都沒有見過。”還有一次寫關于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文章,我立刻想起剪報中馬克思的名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什么坦途可以走,只有那些不畏艱難、崎嶇,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最后我的文章得到老師的夸獎。我將我知道的這一切都歸功于我的剪報。
1、在陽光下行走的人,他的皮膚必然曬得黝黑,即使他并無此意。——塞內加
2、陽光越是強烈的地方,陰影就越是深邃。——歌德
3、陽光一旦暗淡,影子便愈加顯得陰森可怕。——俄羅斯諺語
4、陽光所照之處,便是我安身立命之地。——布雷茲特里特
5、陽光普照大地,不分人間善惡。——塞內加
6、陽光能把籬障內外都照亮。——歐洲
7、同一的太陽照著他的宮殿,也不曾避了我們的草屋。日光是一視同仁的。——莎士比亞
8、太陽是是帝的生命,是詩歌,是光明。——拜倫
9、太陽光太強會使人眼瞎。——馬辛杰
10、太陽,你是個大千世界的眼睛和心靈。——彌爾頓
11、誰敢說太陽是假的。——維吉爾
12、是陽光把黑暗變成一件貌似可心的東西。——騷塞
13、世界之燈,宇宙之光。——喬·提爾威斯特
14、如你總是盯著太陽,太陽也會使你雙目失明的。——盧克萊修
15、即使太陽也有污點。——比勒爾
16、輝煌的天燈,光芒四射的太陽,你是大自然的明眸。——德萊頓
關鍵詞: 詩歌教學 激發興趣 教學心理
雖然從教時間不長,但我一直努力使課堂生動有趣,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作過一些嘗試,在此談談一些教學心理。
一、導入的生動性
導語,歷來被語文教師視為教學的“突破口”,它起課堂教學任務的定調、指向作用。一個獨特新穎的導入可以創設一種的良好的氛圍,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其中,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不同的詩歌有不同的特點,有不同風格,可采取不同導入法:可引用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名言警句,詩詞佳句來導入,也可找一些關于詩人的小故事,等等。
在學白的詩歌時,我采用以詩歌導入詩歌的方法,引用現代詩人余光中的《尋李白》,根據學生對李白已知的理解,讓學生解讀現代詩歌,教師補充,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動腦思考。在學習晏殊的《菩薩蠻》時,我用圖畫法進行了導入,讓學生很直觀地看出了詩歌的內容及其意境表達。在學習范仲淹的詩詞時,我采用了故事導入法,講了范仲淹“斷齏劃粥”“庫金苦讀”“庫金捐僧”三個小故事,學生們聽得很認真,然后我讓他們總結范仲淹其人,他們說得很好。所以想讓課堂活起來,導入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對導入上認真思索。
二、誦讀的重要性
中華博大精深的詩詞佳賦,都值得反反復復地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茶的醇香要在反復的品賞中才體會得出來。所以,一個“讀”字,在課堂設計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較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讓學生自己朗讀;較難把握的文章,可由教師示范朗讀。譬如在學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我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著名朗誦家薛飛的朗誦作品,然后讓學生嘗試朗誦,效果很好,學生對詩歌感情把握得十分準確。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
用多媒體投影等進行直觀展示,有的時候展示一張圖片,播放幾分鐘與課文有關的影視錄像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有些課文中涉及學生們不太熟悉的事物和景象,有時學生通過文字無法很好地理解。在學生疑惑叢生的時候,如果教師能讓學生看到實物或相關的圖片等直觀形象,既能解開學生心中的疑團,又能讓學生有新鮮感,對語文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在學習唐詩時我給學生播放了《唐之韻》,讓學生對唐詩的發展脈絡、派別及其特色做簡單的了解。日常上課時,有時我會給學生放《中國古代文化名人圣賢》的紀錄片,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的片子,但是介紹的卻是學生在單調的課本上了解不到的知識,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他們的寫作積累了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把握不準確,不能用準確的詞匯表達意境。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他們僅僅看文字,不能感知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在腦海里不能形成想象;二是詞匯量匱乏、針對以上問題,我在網上找了很多不同特色的景物圖片,做成課件,讓他們欣賞,然后用語言來形容。從他們上課時認真的表情和開心的笑容中,我發現一扇窗在學生的眼前和心中打開了,他們的手觸摸到語文之外更多的東西,他們的思想觸及語文之外更廣闊的天地。
四、問題的重要性
新課程最大的特征就是課堂面貌的變化,如何激發課堂活力、打造魅力課堂?我認為設計好語文問題是關鍵。讓問題成為激發課堂活力的突破口,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方法。當學生對語文課有點興趣的時候,我們不妨“趁熱打鐵”,備課時精心設計課堂中要提出的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那么我們就不能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要讓學生參加進來,而且要讓全體學生都投入進來。我們操控課堂的有力武器就是“提問”。“問”是牽引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工具,只要善問,便可以一“問”激起千層浪,很有效地發散學生的思維。
五、成立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分好后,問題討論、互批作業等由小組成員集體完成。小組之間也進行適當的比賽,比較小組的協作精神、團結精神,以及小組的實績情況。討論是一種學習過程,也是一種思辨的過程,通過討論可以使參與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維清晰化、條理化,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學會探究問題,并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通過互批作業,在培養審稿的能力同時,能激發興趣,提高能力,培養合作精神,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六、用教師德激情去感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