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清明節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憶我龍江熱淚傾,英年浩氣薄青云。
紅顏壯烈馀芳遠,碧水凄清逐恨深。
舊地遺悲驚噩夢,豐碑鑄史奠忠魂。
炎黃自為巾幗傲,拭目神州日月新
2、于化虎(一首)
身獻硝煙衛國家,英雄美譽遍天涯。
威風震懾群倭膽,智慧催開勝利花。
解放區新人更美,地雷戰果眾爭夸。
2017關于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總結一 為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努力營造書香校園的氛圍。根據學校工作計劃,結合我們的節日清明節,開展了以感恩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
4月2日下午,我校開展的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活動在學校操場隆重舉行。本次比賽主要以集體誦讀為主要形式,節目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既有領誦、集體朗誦、配樂朗誦等藝術表演形式;又有琴曲、吟唱等。隨著悠揚典雅的樂曲聲,中青年教師深情誦讀了經典詩歌《相信未來》,參賽班級用清脆而悠揚的聲音吟誦了《感恩媽媽》《初春》《我的祖國》《游子吟》《紅色箴言》《初春》《寫給媽媽的詩》《畢業歌感謝你,乾明》這些膾炙人口的古今詩詞,孩子們用優雅的表演和甜美的語調展示了古今詩詞的韻律美和意境美,深深地感染了臺下的每一位學生。讓我們在欣賞經典詩文的同時,也看到了孩子們團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感受到誦讀經典詩文濃厚的氛圍。
本次誦讀比賽分三個年級段(低、中、高),經全體語文老師評選,二乙班《學會感恩》,四甲班《我的祖國》,五乙班《感恩的心》獲一等獎。
本次比賽進一步了加深學校師生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誦讀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催生踐行活動。過此次活動,引導小學生在緬懷先輩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提升道德素質,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
2017關于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總結二 為了繼承和發揚少先隊的光榮傳統,推進素質教育進程,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造就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少先隊員能肩負起新世紀賦予我們的新使命,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我校少先隊在清明節期間,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為主題的一系列教育活動:
1、要求學生利用各種渠道包括向家長及村里的老人請教,利用信息課,讓學生上網搜集資料等,了解清明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使得學生對這傳統的節日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2、學校發動隊員積極寫關于清明節的、革命烈士事跡的文章,以及讀后感等,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宣傳欄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宣傳教育。
3、各班能及時召開我們的節日 清明節主題班會。在班會上,學生有說、有唱,有的朗誦詩句,有的暢所欲言。雖說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通過本次的班會課,使學生明白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讓學生能從小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好好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4、各班結合我們的節日 清明節出了一期黑板報、手抄報。各班都能較好的完成,特別是高年級的同學,老師布置了任務,她們就很自覺地完成好,并能充分體現了本次的主題。通過出手抄報活動使更多同學參與其中,特別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她們用她們的彩筆畫出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畫出了要如何去珍惜幸福生活!通過評比我們選出來的優秀的手抄報作品,從學生的優秀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確實是受到的深刻的教育,相信她們會真正懂得這樣珍惜現在,珍惜幸福生活的!
2017關于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總結三 為了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慎終追遠、緬懷先輩,銘記革命先烈光榮事跡,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麗陽中學在清明節期間組織學生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系列活動。現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組織學生在微機室通過中國文明網進行了網上寄語活動,參與簽名寄語活動的學生達到了318人次。學生們在網上撰寫感言和自己的心得體會,表達對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二、各班制作了一期以清明節和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手抄報,同學們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設計制作手抄報,加深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了民族意識,引導學生尊崇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感。
1、除夕: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3、元宵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4、寒食節: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5、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6、端午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7、七夕節: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8、中秋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這首詩實在耳熟能詳。應該是在我們小學還是初中時期的詩文之一了。以下是為大家推薦的學生清明節日記大全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學生清明節日記大全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這首詩實在耳熟能詳。應該是在我們小學還是初中時期必背的詩文之一了。當時還小,不知道這首詩中包含了怎樣的意境和心傷,不懂得親人離去的心痛可以至此。
有一個人,他/她明明與你息息相關,在你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是有一天,他/她就這樣不見了,再也見不到了。那種感覺,就好像誰突然把你的心挖空了一塊,再也填不上了。你明明還有很多很多話要對他/她說,你明明還有很多很多事要為他/她做,你明明還有好多好多愛沒有對他/她訴說,你明明還有好多好多地方想要和他/她一起去,但是,一切已經來不及了,這一切已經無法彌補了。子欲養而親不待。便是這樣痛徹心扉的遺憾。
我們生活在一個個不同的石頭森林,在一個個不同的格子間里為了生存而忙碌,卻忘記了給那個賜予我們生命的人兒一個關心的問候。一年回家探望他們的次數屈指可數,每一次,都覺得他們越發蒼老。時間都哪兒去了?在你忽略他們的每一刻,皺紋已經爬上他們的眼角,青白已然染上了他們的黑發。時間不等人,這個道理我們比誰都明白。
不要說“我很忙,沒空”,我很忙只是一個華麗的借口,再忙吃飯喝水上廁睡覺所總有時間吧?從中抽出個幾分鐘和父母親人嘮嘮家常,關注一下他們的心情如何身體可好并不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其實他們要的并不多,一個問候,短暫的陪伴,你能夠幸福。這,就是他們一生的追求;這,就是他們茫茫人生的全部呀!
是啊,尚未為人父母不知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人類都是懂得借鑒前人經驗的靈長類動物。為何一定要讓自己去經歷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以后,才懂得孝心未盡會是多么痛苦的遺憾呢?就是現在,就在我們每一次有空發呆的午后,在我們每一個不知道去哪兒游山玩水的假期,在每一個想起他們的瞬間拿起電話,讓遠方的他們知道:我們也在牽掛著你們。
學生清明節日記大全二
當今,主流社會倡導的是“厚養薄葬”,主張在生前給足尊嚴,善待處之,使之生活幸福;提倡在死后喪事從簡,生態入葬,留下環保風范。這是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賴以生存地球的高度負責,沒有哪一個人可以逃離生生死死的規律,更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改變“赤條條地來,空蕩蕩地去”的現實。生態,才是維系人類生存的重要密碼,對待逝者,需要用生態的觀念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在公眾吐槽大氣污染時,很多人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向各大涉染企業的煙囪、馬路上汽車尾氣的排放,甚者來自西北區域的沙塵暴,這些都是公認的公共生態環保責任,唯獨沒有想到與己相關的應擔責任。在一些地方,親人離世還保留著土葬的做法,占用大量農地耕地;運靈車一路拋撒冥幣,既不雅觀又給環衛工人添累;高高的墳頭前,燒化的是祭奠用品更是新的污染源……特別是清明節期間,各種汽車開進山野,你追我趕,喇叭聲此起彼伏,打破山村的安祥與靜謐,活脫脫地演繹成一場車展秀。這與生態祭掃先人的要求相差甚遠,離傳統的清明祭掃愈行愈遠,繁華落盡是空虛,心靈的哀思何以寄托?
清明節,是中國人們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央文明辦力推的“我們的節日”。國家文明需要社會文明來詮釋,社會文明需要公民文明來體現。作為新時代的國人,身上理當充裕著時代文明的風范,能否讓清明節成為展示文明的一扇窗口,從這個窗口望去,滿眼的生態文明應當成為一景。如果說,一堆紙錢化作升騰的青煙,能夠寄托后人的哀思,那么,一束鮮花清新高潔敬獻先人,不也能代表晚輩的追思嗎?在祭奠先人的問題上,與占地土葬及烏煙瘴氣地亂燒一通相比,海葬、河葬、樹葬等充滿環保理念的生態殯葬,則更加順應潮流,倍受推崇。
生態殯葬靠公民的自覺,更要靠法律法規等硬約束增強執行力。教育只能起到宣傳引導的作用,但不是根治意識形態領域問題的萬能藥,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規作后盾。在推進生態殯葬管理方面,僅僅依靠沒有約束力的說教和制度是遠遠不夠的,應當讓公民知道破壞生態殯葬的'嚴重后果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生態文明不是軟綿綿的說教,而是需要國家、社會、公民各個層面實實在在地落實各自的責任,把擔當的精神寫在盡職盡責中。
生態祭掃,是緬懷先人的最好方式,也是改善子孫后代生存環境的最佳選擇。故人離去,留下的是精神財富,激勵后人以科學的精神繼續創造劃時代的輝煌。作為后人,理應接住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棒,把先人的創新創業、勤儉節約等精神發揚光大。由此,方能告慰先人,昭彰后人,不負做人。
學生清明節日記大全三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學生清明節日記大全四
說起今年的清明節,我不禁心潮澎湃。有人肯定會問,清明節無非不就是去踏青和掃墓嗎?你還能干什么呢?大家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我們踏青,去掃墓,為何不去體會一下老一輩的艱苦和艱辛呢?于是,在清明節的晚上,姑姑帶我去活爾瑪一層,玩一個叫高空探險的游戲,以這種方式來緬懷先烈,體味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那是一個一層樓高的器械。工作人員會先給你系上一個保險繩,以保證你的安全。然后冒險開始了。一開始是先走上一個用木頭板子一階一階連在一起的像樓梯一樣的關卡。這些板子雖然簡單,但萬事開頭難,我沒有放松,而是慢慢地走上去,小心翼翼地邁出自己的腳步,終于安全通過了這一關。
讓我來看看第二關是什么。媽呀!在這離地有一米多的地方,居然有像秋千一樣的關卡!這個秋千可不是讓你來回蕩的那種秋千,而是6、7塊板子,全部是用繩子吊在空中,用腳一碰就蕩來蕩去,而參加者要依次邁步上前,一塊板子一塊板子走過去。板子都在空中搖搖晃晃,你每走一步,都要加著十二分的小心。乖乖,為什么要設這么難的關卡呢?管他呢!拼了,反正都上來了,我慢慢踏上第一塊木板,它劇烈晃動,來回打著秋千。我看不行了,這樣會越蕩越高,于是,我一把抓住第二個秋千的繩子,慢慢踏上去,另一只手抓住了另一邊,然后依次走過所有的關卡。過“關”之后,我突然感到眼前有此模糊,啊!原來是頭上流下的汗水已經將眼睛蒙住了,我就如同從水里撈出來一樣!
終于,我通過了全部關口。我跟在下面的姑姑高興地大喊:“我成功了!”姑姑也很高興,向我祝賀。我想,這次我不僅玩得高興,還體會到了前輩們的辛苦。我從心底里佩服他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這真是一個別樣的清明節啊!
學生清明節日記大全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一詩句正是描寫清明節這個節日的。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明節這一天出門,或祭拜祖先,或緬懷革命烈士。我們家也不例外!
今天早晨,我們吃完飯后,爸爸就忙著準備東西,說是要回村祭拜我死去的太爺。只見他收拾好了泛黃顏色的紙錢,一些貢品和“香”之類的物品,準備妥當后,我們坐車很快到了村里的墳地,只見四周矗立著很多墓碑,我們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太爺的墳墓,開始了祭拜儀式。
只見爸爸從一堆東西中拿出三柱香,點燃,插在了太爺的墳墓前并拿出貢品,一樣一樣把它們放好。接著,又取出一堆泛黃的紙錢,將它們點燃,口中還念念有詞。儀式將近結束,爸爸讓我們下跪行禮,還說這是祭拜祖先這個儀式中最重要的。
當儀式結束后,我在太爺的墳前默立了一會兒,愿他佑我考試成績好,并祝福他老人家在那邊一切安好。再看看這香上飄出來的一縷縷煙,就好像是太爺在告誡我們要好好學習,一切還是要靠自己的拼搏來實現愿望的!我默默地記住了這些浮現在我腦海里的話,不由地點了點頭。
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身上肩負著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與研究中,本人發現,從俗語、楹聯、詩詞曲賦、四書五經、傳統美德、民風民俗及語法等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入手,與語文教學結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時間一長,師生都感到“中華文化,妙不可言”。
一、傳統節日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可近年來一些人為了趕時髦,過起了洋節日,傳統的節日卻忽略了。圣誕節各大商場張燈結彩,圣誕老人站在門口迎接各位顧客,門口的圣誕樹光彩奪目,商場里到處都是頭戴圣誕帽的售貨員……氣氛煞是熱烈。情人節大街上處處是大幅的標語,玫瑰賣得特別火爆……可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節,卻顯得冷落了。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說:“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你們知道有什么風俗嗎?”學生說:“家家戶戶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們互相慶賀,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等。”
我又引導學生說關于春節的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我又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相關詩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人們在這天的風俗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辟邪等。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詩來象征美好的愛情。中秋節人們觀月祭拜,寄托情懷,留下了許多思鄉的佳句,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在上語文課時,我把這些傳統的節日穿去講,以便活躍語文課堂學習,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回顧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在語文課堂上了解傳統節日的同時,又穿插相應的古詩詞,加強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應用,這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古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隨時可以靈活運用,無論是導入、解答問題、小結、總結時均可加以運用,達到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親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中最濃郁、最強烈的亮點就是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是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游憂國愛民的真實情懷, 陸游《 示兒》一詩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陸游臨死之前,仍然惦記祖國的一統大業,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兼濟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何等的氣勢,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抒發了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感。學習過程中,務必讓學生在理解詩句含義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體察探究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懷。學習偉大詩人熱愛自己的祖國的高尚品質,長大后做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和建設者,能夠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2)對學生實施親情教育。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點。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頌揚了母愛的偉大。唐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成為千古佳句。三國時期曹植的《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則教育我們親人之間要和睦相處且不可相互殘害。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親人對自己的關愛,注重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給學生編織一個和諧的親情關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