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史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此處不贅述,我想每個人都會想到兩句話,一句是教導的“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一句是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的“讀史使人明智”,言簡意賅而又意味深長,耐人思索。
說必要,是因為近些年來包括領導干部在內的很多人對歷史普遍不夠重視,不夠了解。舉例說,提起中國近代史上為人熟知的國恥“”,很多人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說“八國聯軍干的”,而實際上是英法聯軍干的,時間是1860年,八國聯軍侵華是40年后的1900年。
說“及時”,是因為中國的改革進行到今天,已經進入到深水區,下一步如何走,需要好好總結歷史的經驗,反思歷史的教訓,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如總書記指出的,只有“深刻了解過去”,才能“全面把握現在”,也才能“正確創造未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績有目共睹,而改革開放就是在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行的。不可否認,改革開放的事業現在到了攻堅的時候,如何“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這就需要在“深刻了解過去”上下功夫了。
校長在講話的最后指出,領導干部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歷史意識。竊以為這是整篇講話的點睛之筆。歷史包羅萬象,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任何一個人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總是有限的,所以,對于領導干部來說,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歷史知識,而是樹立歷史意識。所謂“歷史意識”,我以為主要有兩層意思。
一是向歷史學習,養成以史咨政的意識,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今天是歷史的延續,不了解歷史,就難以把握今天。另外,正像馬克思指出的那樣,“歷史上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在工作中,特別是在做出決策時,經?;仡櫥仡櫄v史,注意歷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引以為鑒,有助于做好自己的工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歷史,認清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明晰自己的歷史責任,養成按照歷史發展規律辦事的自覺性,這樣就會在實際工作中具有前瞻性,就能主動地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就能避免犯重大的歷史性錯誤。
1、貴州大學是一所211重點大學,歷史學是貴州大學的特色專業;
2、貴州大學的歷史學專業系統學習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比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比較廣博的文化知識,具有較高的從事專業工作和從事歷史研究的基本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及文字表達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歷史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專門人才;
3、貴州大學的歷史學的主要課程:理論課,思想品德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世界主要國家地區史,中外關系史;
4、貴州大學的歷史學就業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學校、歷史研究單位、文化館、博物館、報社、出版社、雜志社、宣傳部門以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歷史研究、教學,貴州大學歷史系就業方向廣,就業率高。
(來源:文章屋網 )
一、課堂教學的點滴實踐
當我們手執教鞭,走進中學的課堂時,我們就獲得了一項特殊的權利,對一批又一批的中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權利。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我們更要惦量所承擔的義務,努力上好我們的每一堂課。
1、努力提高綜合素質。素質是人的思想、學識、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綜合。在綜合素質的修養方面,歷史教師應該做到三個方面,一是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與道德修養水平;二是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知識群;三是具備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質。課堂教學是我們與學生接觸的主要時段、主要地點,一個教師表現出的綜合素質,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學識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養成。如如何對待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如果教師寬容,理解和引導學生,就等于給了學生一定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足夠長的助跑距離,使他們能夠展翅高飛,有所作為。反之,則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到的只是專制與非理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努力提高綜合素質。
2、努力創造課堂教學美。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歷史課堂教學應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標功能,創造課堂教學美。首先,在上課前幾分鐘,教師應調整自己的情緒,進入教學狀態。由于每個教師都是現實社會中的人,難免有各種喜怒哀樂的事情,但我們應按職業的要求,拋棄各種雜念,以一種健康、飽滿的工作熱情走進教室,開好一節課的頭。其次,應儀態端正,服飾得體,語言親切隨和,并具有一定的張力,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創造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增強教師的影響力,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同時還要以嫻熟的專業知識和職能技巧組織好課堂教學。課后要及時總結,對已完成的一堂課進行反思,會發現許多問題,如某個問題的考慮欠成熟,或多媒體運用的不當等等。教師要牢記,只有經過痛苦的磨礪,才有閃光的時刻。
3、努力搞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已被國家列為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之一。研究性學習是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教學領域的體現。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除了幫助學生設計教材中的有關問題,收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外,還可以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確定研究專題。如收集關于昆明古建筑或歷史遺跡的資料,提出保護措施等等,把課題研究由課內拓展到課外,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戲劇界有句名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它同樣適合教育界。要想獲得教學的成功,就必須在臺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尋找源頭活水,豐富教學內容,提高理論水平。
1、系統學習史學名著,提高專業素養。從事中學歷史教育,僅靠大學時代的專業修養遠遠不夠,還必須系統地學習史學名著。涉及歷史學科中的史學理論,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專史、文明史、宗教史等類的名著很多,如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司馬遷的《史記》,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的《全球通史》、伯恩斯和拉爾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都是價值很高的史學名著。通過研讀史學名著,領略史家的研究態度,既能受到嚴謹學術規范的熏陶,又能提高專業素養,從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學者型的歷史教師。
[關鍵詞]:歷史學習效率 “四習慣” “三個步驟”
歷史學習需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使用“四三”模式:即養成“四習慣”,運用好“三個步驟”。
一、要養成“四習慣”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梢?,良好的習慣多么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于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笨梢?,勤于思考多么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運用好“三個步驟”
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征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了然如胸?!傲私狻钡囊笠皇恰皽省保瑲v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準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辯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于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么會戰敗?為什么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關鍵詞】 歷史 綜合能力
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可歸并為閱讀理解、語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歸納、分析與運用四大類。它們指向的目標各有側重,其培養訓練的方式也不一樣。
1 日常的教學活動應貫穿表達能力的整體訓練
歷史學科的表達能力就是用口頭或書面形式將閱讀與聽講后掌握的歷史知識表述出來。表達的對象不同,其表達的構成也不盡相同。例如歷史人物情況的表達要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活動作出概括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表達要概括其發展過程,尤其是發生的原因及帶來的結果和影響。要通過表達達到再現或再認的目的,且向表達的全面、快捷、正確方向努力。訓練其表達能力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首先要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教師要表現出耐心與熱情,以營造課堂表達的良好環境和氛圍。②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與練習。俄國民主主義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問題,并能逐漸增加答案的復雜性和難度,這是最主要和極其必要的教學技巧之一。”教師所提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維層次,即通過歷史基礎知識的再現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做出評述的思維過程。③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及時、準確地做出評議,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能正確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完整地理解和表述歷史概念。表達能力是考試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達能力的提高又依賴于對知識整理歸納的訓練程度。
2 整理歸納是歷史學習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環
歸納整理就是要求學生按類別將分散的歷史知識整理成板塊或線索。通過整理,從中概括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例如通過對中國封建社會歷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會產生、發展、強盛到衰亡的歷史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①整理歸類必須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完成,不使用現成答案,也不贊成抄襲資料,否則無益于學生能力的培養。②整理的類別由教師列出提綱。歸類方法可按大專題進行,以便系統把握歷史知識。如中國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權、賦稅制度、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技文化等專題作知識歸類;中國近現代史可按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進行歸類;世界近現代史按國別史、國際共運史等方面進行歸類。歸類方法也可按小專題進行,以便從微觀上系統掌握歷史知識。如同一地區、同一時期發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識等進行歸類。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整理歸納線索越多,對歷史知識網絡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會同步提高,在知識的運用中就能駕輕就熟。對學生自己的歸納,教師要進行批閱或指導,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③整理歸納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綱,或制圖表。
3 閱讀是獲得新知識的關鍵所在
歷史學科的閱讀不同于一般語文課,它要求學生領會教科書的篇章結構、大小子目和內在聯系,哪些是基本史實,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觀點。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通過感知,參與了觀察、思維、想象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活動過程中養成歷史學習的綜合能力。教師在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介紹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可把每個歷史事件分成背景、經過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從閱讀中尋找答案。②指出閱讀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講解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夠明確的概念。③設計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問題,幫助他們通過閱讀去進行思維、分析、判斷,提高閱讀能力。④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單純地按課本順序看書,提高到從各個角度看;從基本史實上升到概念,最終進行理論概括。閱讀能力是各種能力形成的基礎,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與提高是通過表達來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