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白詩詞鑒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比較鑒賞
學習唐詩宋詞過程中比較法是一種重要的鑒賞詩詞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在題材、手法和語言以及風格方面對詩詞有進一步的了解。一方面對同一風格的詩人進行比較,也可以比較出些微的差別。比如“蘇軾和詩詞往往是豪邁奔放和坦率開朗的,為此形成了豪放開朗的風格;而辛棄疾的詩詞中既蘊含著豪邁奔放的情感,又體現出郁郁寡歡和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兩個人雖然屬于同一風格的詩人,但是通過比較能夠對二者的詩詞風格得到更加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對不同風格的詩人的詩詞進行比較。比如通過比較辛棄疾和李清照的詩詞,二者一個屬于豪放派,一個屬于婉約派。即使是采用同一種抒情手法,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一方面除了可以對詩人進行比較之外,還可以對抒寫同樣內容的詩詞進行比較。比如同樣寫元夕,辛棄疾表達的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歐陽修則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詩人不同的心境面臨同一種景物會產生不同的心路歷程。另一方面還可以將詩句中的一個詞放到一起進行比較。比如古詩詞中描寫“影”的句子有很多,“云破月來花弄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通過對比這些詩詞中描寫的“影”可以得出:描寫具體景物時,運用“影”能夠很好的化實為虛,從而達到動人的藝術效果。
二、歸類與延引
按照歸類的方法可以將《唐詩宋詞選讀》中的詩詞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比如按照詩歌內容中所蘊含的的情感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送別類、懷古類、思鄉懷人類以及借景抒情類等,將詩歌按照這樣分類之后,在進行詩歌鑒賞時只要對號入座即可,可以很清楚的弄明白詩歌的主旨了。
另外還應該適當的拓展和延引,新舊知識互相延引,更加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比如在鑒賞蘇軾的《似花還是非花》的同時應該結合鑒賞章式原詞《水龍吟》,通過以詩帶詩,對相關的詩詞進行組合鑒賞,既能夠促進對原詩詞的理解,又能夠豐富和拓展自己的學習內容。另外詩句與詩句之間的延伸牽引也是豐富和拓展課程內容的重壓手段,比如在學習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應該立即聯想到梁啟超的一句話“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不僅拓展了自己的學習視野,而且對于抒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單總結合
單總結合就是能夠在把握詩人的總體風格的基礎之上對其某一個單篇進行賞析的一種方法。總體上把握詩人的不同風格,比如杜甫是沉郁頓挫的,李白是清新飄逸的,白居易是通俗易懂的等等。先從整體上把握某一個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風格,然后掌握某一種題材的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和技巧等對于鑒賞某一個詩人的某個單篇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歌風格是豪放飄逸的,在掌握李白詩詞的整體風格之后,在賞析李白的某個單篇作品時就會很容易了,出現的偏差不會很大。單總結合的學習方法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不同詩人的詩歌風格,但是卻不易形成系統化和能力化。要想真正的形成鑒賞詩歌的能力還需要教師的廣泛的收集不同類型的詩歌,然后進行指導學習。單總結合的這種方法實際上反過來也是可以的,可以先掌握詩人的某個單篇的詩詞風格,然后慢慢總結就會整體上掌握詩人的風格。
單總結合的另一種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某時期的詩歌的特點然后對某一單篇進行賞析和鑒賞。文章以唐詩為例,“安史之亂”是唐朝從繁榮走向衰敗的一個轉折點,為此處于轉折時期的唐詩也具有不同的特點。中唐時期的詩人不僅僅是詩人,他們也充當著政治家,對中唐的走下坡路進行打擊,痛擊之處社會應該在創新中求變,才不至于在轉變時期脆弱不堪。比如《西塞山懷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懷古詩,學生在不了解歷史的情況下很難對這首詩進行鑒賞成功。為此教師首先應該對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講解,讓學生對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代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學習詩歌就會很容易把握詩人的情感了。
詩人的總體風格或者是某時期的詩歌的特點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詩人的某一單篇的詩詞,所以無論是“由總到單”,還是“由單到總”,看到詩歌時都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用多變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倍增。
四、總結
【關鍵詞】中學;古代詩詞;教學感悟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堪稱“國粹”,它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學好古詩詞不僅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所以古典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執教者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并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使初中古詩詞教學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
一、加強朗讀訓練是教學的根本
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不同地方停頓,往往會使句子產生不同的意思。如果讀錯句讀,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文意。如何讓學生準確把握句讀?一是把不同的句讀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二是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句讀。朗誦是也詩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對于中學生來說,朗誦也適合他們的口味,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在誦讀訓練時,可要求學生揣摩虛詞的用法,注意模仿語氣、語調,從而領會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思想。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么?因為這六字形象地展現出未來的美好,表現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品味語言是詩歌情感理解的基礎
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好的詩歌,常在煉意、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往往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因一字而盡傳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當講解;在“一字”上進行“點撥”啟發學生認真地思考和體味。古人寫詩講究煉字,有“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詩句。我們在欣賞古詩時,也要留心品味那些“工在一個字,境界全出”的煉字之妙,學習語言技巧。前人評價“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王國維《人間詞話》)為什么一個“鬧”字有如此的魅力?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詞語的比較分析中體會作者的匠心:試將“鬧”字換成“濃”字可好?為什么?從詞性上看,“鬧”是動詞,“濃”是形容詞,以動詞去描寫春天富于動感,不僅能表現春花開得繁盛熱烈,而且將百花爭春的寓意藏于景中,將欣喜之情含于景中。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可見,煉字多在動詞、形容詞的選擇、錘煉上下功夫。以李白的《行路難》為例: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作者寫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停”、“投”、“拔”、“顧”這四個連續而強烈的動作,極富感彩,將詩人憤懣、茫然而又不知所措的內心世界生動委婉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是關鍵
不僅詩歌的創作者離不開想象和聯想,作為詩歌的鑒賞者,也同樣需要想象和聯想。對詩歌藝術的想象是一種在觀念形態上再創造或創造現實的表象和形象心理能力。想象的根據是欣賞者在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各種感覺經驗。各種感覺經驗的相互作用,是欣賞者對于形象的概括性感知的條件。因此,只有不斷提高欣賞者的各種感覺經驗,欣賞者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高,詩歌中的形象才能逼真、全面地浮現在欣賞者的頭腦中,進而才能感知和理解藝術形象。所以說,想象和聯想的突出作用在于再造或創造,鑒賞者生活感知經驗積累的豐富與否,決定著想象而想象和聯想與聯想質量的高下。而想象和聯想是進入鑒賞的必經之路。詩歌中的想象豐富而大膽,如李白詩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王維詩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詩中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詩中“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等詩句,都能讓人神思飛揚,浮想聯翩。多讀詩,多鑒賞這樣的好詩,無疑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另外,抓詩詞的意象是理解詩人情感的捷徑。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
參考文獻:
古典詩詞鑒賞能力,可分為三個層級:感知、感觸;鑒賞、評價;總結、表述。而這三個能力層級的培養,應貫穿于鑒賞詩詞的四個步驟中。
一、初步感知,篩選意象
“一切景語即情語”,情景交融是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主觀感情形象,意中之象即“意象”。讀詩先觀意象,即可初步明確詩歌的抒情指向。
二、咬文嚼字,推敲品味
名家之作大都可稱得上是文不加點,不刊之論,有時是“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我們在鑒賞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替換法”進行比較,有助于他們理解難詞新句,同時也能夠領會詞語運用的準確巧妙。就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赤壁之景的詩句:“亂石穿(崩)空,驚濤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層浪)。”筆者問學生:“若改為后者豈不更有氣勢?”經過一番研討,學生認為從豪放詞風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給人以慘烈之感,與后文“江山如畫”之語境極不協調。
因為中國的字義、詞義變化很大,往往一詞多解。例如,長安原是漢、唐的京城,可是在舊體詩中常把長安泛指京城,不論在哪個朝代,這還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稱“日邊”“日下”,就難懂了。又如酒,李白詩中叫“中圣”,杜甫詩中叫“竹葉”,李賀詩中叫“琥珀”。
另外,中國古典詩詞講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較容易看懂,借喻則難懂,弄通它需要具備有關的知識,例如,蘇軾的《雪》:“凍合玉樓起寒栗,光搖銀海眩生花。”以“玉樓”代肩;以“銀海”代目。在讀詩詞時,這些都得好好琢磨。但有時讀詩詞,對字義、詞義的理解,不能太較真――死摳字眼兒,需要聯系詩詞諸要素來“望文生義”,觀其大略。
三、虛實相生,身臨其境
意境由意象構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學習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
四、推知主旨,領悟感情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句話準確地表明,詩歌是傳達詩人情感和志向的一種文學樣式,其本質就是抒情。近年來,詩詞“情感”類試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高考試題中,如,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詩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詩歌的主題(主旨)是什么?
戴叔倫的《蘇溪亭》:“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此詩要表達什么主旨呢?我們先從意象入手,“草漫漫”“春事晚”點明暮春時節,自然容易引起人們傷春之情、離愁別緒;“燕子不歸”,隱喻游子不歸,加之“一汀煙雨”“杏花寒”等意象,渲染無限悵惘、不盡哀愁的意境,從而推知本詩的主旨是抒發倚闌之人的相思之苦、離別之恨。
五、藝術手法,學會表達
1.重視朗讀積累,在反復朗讀中提高理解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誦是學詩歌的基本切入點,是詩歌閱讀的第一要招。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誦,正如魚蝦離不開江河,虎豹離不開山林,花木離不開土地一樣。詩歌所特有的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通過朗讀或朗誦才能體會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該重視和運用這種方法。通過朗讀,體會出詩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與詩人感情上的共鳴。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朗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這要求學生朗讀時必須先體會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務求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方能打動聽眾。沒有感情的朗誦肯定是不成功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要讀出其豪放之情,陶淵明的《飲酒》(其五)要讀出淡雅閑情來。文章的感情并不單一,朗讀者更需留心。另外,文章言盡而意無窮處,更需細心揣摩。
2.講究方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詩歌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聲韻、節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詩歌還必然表現出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高度的創造性的特征,以便調動讀者的創造性思維再創詩境。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針對這一特點,探究詩歌教學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2.1 了解作者及背景
"感于哀樂,緣事而發",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觀。"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了解他的為人和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作品。如:我們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四個階段的經歷,懷才不遇的遭遇及憂國憂民的思想,對他在《秋興八首》《登高》《旅夜抒懷》《登岳陽樓》等詩中所抒發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應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預習了解之中,不但體會了此一詩或詞之意,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于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等的認識了解,并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后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方便之門。
2.2 抓住意象賞析法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我們可以從詩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像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詞《 聲聲慢》,抓住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來訴說詞人受盡磨難與內心煎熬的凄慘心情,傾吐著詞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憤的內心感受。如果我們抓住這些意象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準確的理解了。
2.3 關鍵詞句推敲法
寫作講究煉詞煉句,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于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都是煉字。它們都是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現在由于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這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說是觸景生情。
2.4 了解詩人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中要學生知道詩人的寫作風格。如《詩經》是現實主義之源,《楚辭》是浪漫主義之頭。漢魏古詩悲愴凄涼,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王維詩含蓄生動,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雄渾奇拔。李白詩自由奔放,頗顯浪漫;杜甫詩沉郁頓挫,尤重現實。樂天(白居易)詩雅俗共賞,李賀詩奇詭變幻,義山(李商隱)詩清麗俊逸,杜牧詩含蓄綽約,"花間詞"(以溫庭筠、韋莊為代表,另有歐陽炯、李詢、孫克憲等)既濃艷香軟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一、反復誦讀,激發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積累、運用鑒賞知識
1.文體知識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2.詩歌內容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1)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x、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當然,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3)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5)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3.詩人風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者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黃庭堅詞風的自然流暢,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