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給貧困山區小朋友的一封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你們好!
我們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我愿意用一顆真誠火熱的心與你們交朋友。我叫惠一純,讀鄒城市杏花村小學五一班,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十歲陽光男孩。我們這兒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孟子的故里鄒城市,有AAAA級嶧山風景區,風景優美,山上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有美麗的鐵西公園,還有游人如織的鐵山公園......說也說不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如果你們有空來我的家鄉,我一定是一個很好的導游。
我在電視新聞、網上、報紙、圖書上看到了關于你們的報道,讓我感觸頗深。你們從小生活在貧困山區里。你們的校舍低矮簡陋;桌椅板凳殘破不堪;燈光灰暗,還有一些學生每天都要跑好幾公里來上學。還有你們的飲食條件也很差,雖然你們的條件很艱苦,但是你們渴求知識的精神是感人的。相比之下,更讓我感到我們是幸福的:擁有寬敞明亮的教室,知識淵博的教師,完善的教學設備,美好的學習環境······,與我們相比,你們雖然生活在一個貧困的環境中,但是你們也是幸運的,因為你們磨練出了一份堅強的意志。
朋友們,不管相隔多遠,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我會盡我所能來幫助你們的。我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和祖國的發展,你們的生活一定會富裕起來的,讓我們手拉手一起創造美好的未來吧!
祝你們
健康快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你好!
我叫許夢,你們肯定不認識我,迫切地想知道我是誰吧!我是四川省德陽市岷山路五年級學生。
最近我們學校組織了“手拉手”活動。其實這個活動就是把城里的孩子山區的孩子互相補助各方的短處,讓我們變得更親近。還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城市孩子不能擁有的精神?!笆掷帧被顒涌梢哉f是再好不過的活動了。
今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你們每天天還沒亮,穿著破爛不堪的涼鞋走在泥濘的路上,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才到了學校。學校里沒有寬闊的操場,沒有五星紅旗飄揚,連上課鈴也是用廢棄的鐵鋤頭敲響。每天中午都是自己煮飯,吃的都是稀飯和一小盤白菜,更不說吃肉了??赡銈儏s總是樂觀的面對生活,臉上總是笑容滿面、總是?瀆?愕難?印U餼褪淺鞘瀉⒆硬荒苡滌械木?瘛?/p>
和你們相比,我們的學習條件與學習環境比你們好多了。我們的學校很大,很漂亮。有寬闊的塑膠操場、有嶄新的食堂,有音樂室、計算機室等專業教室,還有完好的體育教材。在生活中,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關心和照顧,我們吃好的,穿好的。每周還有合理的零花錢。我們還可以買自己喜歡的課外書看??晌覀冇袝r還不滿足,覺得食堂里的飯菜不好吃,桌子太舊,自己穿的鞋子不夠好看。
朋友,通過這次“手拉手”活動,我想把自己書柜里認為比較好看的書,和我的一些漂亮的文具盒送給你!讓我們手拉著手迎接更好的未來!
祝你
這是中國郵政局于1999年10月30日發行的紀念郵票??《“希望工程”實施十周年》,郵票的構造極其簡單又分外亮麗;三個小孩笑眼眉開地各捧著一本展開的課本,正專心致志地學習。幾朵小花點綴在乳白色的底板上。在郵票的左上方是一輪蓬勃升起的火紅的太陽。太陽的下面是一朵深藍色的浪花。我雖不太明白設計者的構思。但無可置疑的是必定蘊含著對普天下兒童的最美好祝愿。
在人看來,這也許是枚很不起眼的郵票,但它卻隱藏著一段教我刻骨銘心的故事。
三年前,學校開展了“手拉手,獻愛心”的活動。盡管那時我家的經濟條件不算富裕,但當我回想起貧困山區小朋友們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的心……終于,我連夜寫了封信,連同20元人民幣寄給了遠方的一名同齡人,名叫郭廣鋒,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馬高莊張莊村。
信發出很久了,但始終不見回信。許多人都笑我傻,居然把20元人民幣寄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但是,我并不這樣認為。我相信那封信他一定收到了,20元人民幣肯定對他有很大的幫助。他沒回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直到上中學初一年時,小學李老師轉來了一封我的信。一看,寧夏回族自治區,他給我回信了,我又驚又喜,迫不及待地小心翼翼地撕開了信……
信中除了表示對我的感激外,還道明了晚回信的原因。原來,他父親早逝,母親病重臥床不起,所寄20元人民幣抓了藥給母親治病,解了燃眉之急。然而家庭的貧困,使得兄妹兩人輟學在家,是“希望工程”挽救了他一家,也讓他有機會寫了一封信給我,更使他重新捧起了課本,踏上了求學之道。
2004年11月,南京大學校園里貼出了一封署名為“辛酸父親”的來信,來信控訴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為了多要錢物,不惜偷改入學通知、虛報學費的行為。
2005年3月14日,《重慶晨報》報道,在一次車禍中救了19條人命的重慶開縣農民金有樹,因救人身染重病,家境貧寒而無錢醫治,于是向包括縣長在內的各方求救,結果無人理會。英雄最終帶著病痛和困惑離開人世。生前,被救的19名鄉親無一人關心他,死后,亦無一人為他送葬。
某地有位年邁的老人,曾無償資助80多名貧困大學生,但那些學生畢業后,竟沒有一人去看望她,甚至連封問候、感謝的信都沒有。
而在我們身邊呢?
畫面一:
全國各大中城市,沒有任何一個行政部門提出過統一的要求,全國的父母、爺爺奶奶們也沒在一起開過會,但所有城市小學門口的情景卻驚人地相似:進校時分,一直到校門口,家長才舍得把書包遞給寶貝,嘴里還不住地叮嚀著,而孩子卻不看家長一眼;放學時分,孩子一出校門口,家長的第一件事就是搶過孩子的書包,生怕累著寶貝。時不時地,還會出現家長到校幫孩子做值日、打“飛的”送食物或者送被孩子遺忘的東西的現象,而孩子們對此卻并不領情。
畫面二:
下雨路滑,家長送孩子到校晚了一些,孩子就又哭又鬧、又跳又叫;家長偶爾有急事來校接孩子遲了一點,孩子就冷眼相對、不停地埋怨,面對家長的千叮萬囑,孩子一臉的不耐煩;忘帶作業本,怕交不上作業,孩子就在電話里厲聲呵斥家長:“你為什么不把作業本給我裝到書包里,趕快給我送來!”更有甚者,年邁的爺爺奶奶到學校幫著做值日,小孫子在一旁邊吃零食邊指揮:“這里,快點!”哪怕是父母節衣縮食供自己上學,孩子都認為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
感恩
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感恩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具有的基本素質。
感恩教育應該從小抓起。
基于以上認識,我校大隊部向全校學生發出倡議――同學們,學會感激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的每一個人吧!讓我們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請記住,主動地對每天送自己上學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說聲“再見”吧;對保衛大家安全的保安叔叔、替我們盛飯舀菜和打掃衛生的阿姨們道聲“謝謝”吧;對長年累月為我們付出愛心的老師說一句“您辛苦了,請喝一杯水吧”……
于是,感恩成了校園里一個重要的話題和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國旗下講話,臺上臺下近兩千人經常被一個個真實的感恩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
晨會上,孩子們會講述,昨天在家幫助家長做了什么事,會告訴大家,今天上學路上對家長說了什么關切的話,會告訴大家,記住了哪些人曾經幫助過自己;會為大家讀上一則感恩的日記……
“三八”婦女節,孩子和媽媽共同參與了“角色互換”活動一一“我當媽媽一小時”?;顒又校⒆觽冇靡恍r的時間真切地體會媽媽平日的辛勞與不易,媽媽們也體驗了一下孩子平日的學習生活,孩子樂了,媽媽笑了。
重陽節,學校給孩子們布置的作業是,和爸爸媽媽一道,為爺爺奶奶洗一次腳、寫一封信。學校還希望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相互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一位做醫生的媽媽這樣寫道:平時我老認為自己忙,節假日給父母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就可以了。沒想到,這次與孩子一起給父母洗腳、寫信,老人竟會那么感動!看來,我們真得向孩子學習了。而更多的老人的語言則驚人地相似:我們從兒女身上沒得到的快樂,在孫子(女)身上得到了。感謝學校和老師的教育!
家長開放日,學校除了像平時一樣安排家長進行課堂教學觀摩外,還使家長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感動。在隨機展示的主題隊會上,孩子們當眾講述父母關懷自己的故事,并用自編的小品、舞蹈,用歌聲、擁抱,用一句甜甜的話語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感動
在感恩教育中,我們的教師學生和家長一同經歷著、收獲著各種各樣深情的感動。
畫面一:
大霧彌漫的一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樣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的到來。眼前停下了一輛載客的三輪車,后面的車廂被遮得嚴嚴實實。三輪“司機”是一位慈眉善目、衣著整潔的老人。老人打開車廂,扶下了穿著厚厚冬衣的小孫子。小孫子頭也不回,轉身就往學校里跑,我拉住了孩子,把他帶到老人面前,問他:“送你來的是誰呀?”小孫子看了看我說:“爺爺。”“你看,爺爺為了送你,坐在毫無遮攔的駕駛座位上,手都凍得通紅了,你該對爺爺說什么呀?”小孫子看了看爺爺,低下頭說:“謝謝爺爺,爺爺。您騎車小心點!”聽到這句話,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摘下帽子,露出了花白的頭發,走到我面前,畢恭畢敬地鞠了一躬。這一躬,讓我誠惶誠恐!我想,我們該如何努力,才能不辜負這位敬愛的老人對學校感恩教育的認同與期待啊。
畫面二:
家長開放日主題隊會展示。聽著孩子們講述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看著孩子們表演的以感恩為主題的小品、舞蹈,捧著孩子們送上的一張張親手制作的愛心卡,家長們感動得熱淚盈眶,有的還禁不住失聲痛哭。在家校聯系本上,許多家長都傾吐了心聲。一位家長寫道:“關鍵詞:父子感恩。事件:子放學歸,言:‘爸爸,您辛苦了!’感受:一股暖流漫過心間,感恩精神是人類最基本也最偉大的精神。學校從娃娃抓起,注重學生內在品質的養成,為父母者可長舒一口氣了。優哉,斯教!”
畫面三;
一天清晨,校長辦公室門口來了幾位學生,他們雙手捧著55元錢,請我幫他們把錢送給貧困山區的小朋友。他們告訴我,這些錢是他們自己親手用彩色絲線編織成各種中國結,星期天聚在一起,到集市上叫賣得來的,這些錢承載著他們對現在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恩以及對貧困山區小朋友的關愛之情。
感悟
一個人的一生,需要太多太多的支撐。學會感恩,人才會持久地獲得別人的尊重與幫助,學會感恩,人才能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家庭、朋友、同伴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