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PIRLS閱讀素養測試概況
PIRLS的英文全稱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它評價框架的核心是對于“閱讀素養”的界定。PIRLS2001將“閱讀素養”定義為:理解和運用社會需要的或個人認為有價值的書面語言形式的能力,兒童閱讀者能夠從各種文章中建構意義,他們通過閱讀來進行學習、參與閱讀者群體并進行娛樂。
PIRLS閱讀評價的框架中還包括四個理解過程,即關注并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進行直接推論、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檢視并評價文本特征。
二、當前課堂提問現狀
課堂提問在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中都占有著重要地位。但現階段在課堂提問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提問目標不清晰、課堂提問數量過多、隨意性強、問題缺乏思維含量、缺乏問題解決的過程等。從以上問題我們不難看出,現在課堂中的提問沒有很好地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低層次思維問題過多,高層思維問題少,且教師不能駕馭,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PIRLS閱讀素養測試對有效課堂提問帶來的啟示
1.借助PIRLS閱讀素養測試框架提高提問實效
PIRLS閱讀素養測試框架為我們提出了學生能力訓練的具體內容及目標。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上應借助此內容明確問題設計的目標,使問題與能力間形成關聯。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問題設計:
關注并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小村莊開始和后來發生了什么變化?
進行直接推論:小村莊的樹和人類的做法有什么關系?
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小村莊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檢視并評價文本特征: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觸動你,為什么?
這樣的梳理作用有以下幾個:
(1)清晰教學及提問目標。PIRLS閱讀素養幫助教師清晰問題的指向,明確了每一個問題所指向的學生能力點是什么,這樣,就避免了教學中教師提問的隨意性、盲目性。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問題的數量,閱讀教學的問題基本控制在5個以內,較原來的平均一節課38個問題減少了7倍。問題量的減少為學生擠出更多地潛心閱讀、精度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2)理清問題層次。在問題的設計上,按學生理解的過程、思維的層次梳理,教師課前通過填寫就能梳理出課堂提問的層次,避免了課上提問深淺無標準的問題。
(3)提升問題思維含量。PIRLS測試的框架明確了思維的內容和層次,這也使教師提升了研讀教材的水平,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能夠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學生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2.借助PIRLS閱讀素養測試探究問題解決過程
筆者試圖在重點、難點內容里將問題、學生的思維路徑及教師預設的解決方法加入其中,使課堂教學思路更清晰,特別是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研究學生的思維路徑,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是必然趨勢。如對《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核心問題梳理解答要點及學生思維路徑、難點、解決方法:
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小村莊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回答要點:1.人們對樹木的漠視。2.人們無止境的貪婪。3.人們對樹木與環境關系的無知。
學生思維路徑:1.準確提取小村f變化及人與樹關系的信息。2.抓住人們做法的關鍵詞體會人們對樹木的漠視。3.把人的做法關聯起來看人們的欲望無止境,變本加厲。4.聯系生活及相關知識,關聯樹與自然環境的變化,體會人類的無知。
點撥點:在信息提取后將信息關聯深入體會。
解決方法:思維導圖法,勾連各種關系,提升思維品質。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導入藝術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是開篇設計,非常重要。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出好的課堂開頭,達到上課一開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起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們能情緒飽滿地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導入新課,如果開頭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入教學設計有很多方式方法,現結合教學實例擇要介紹如下:
1 巧借故事
“故事是孩子的一大需要”,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學生對所要學的教材的興趣。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作為孩子,無論多大年齡,多活潑好動,愛聽故事是他們的天性,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因素,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學《假如》這一課時,教師先向學生講述了《神筆馬良》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貧窮的孩子,特別喜歡畫畫,而且他畫得畫特別逼真。有一天馬良得到了一支神筆……”老師由娓娓動聽的故事轉到“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做什么?今天我們學習兒童詩《假如》。”學生對于老師精心設計的故事有了強烈的探索欲,必然開動腦筋,想象自己神筆在握會實現哪些夢想,最終在歡樂的學習氛圍中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狀態。
2 創設情境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物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新課開始時教師要千方百計去創設情境,醞釀氣氛,讓學生觸景生情,誘發出某種情感,使學生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讓他們盡快進入課文角色,成為學習的主人。小學課文中,許多文章文筆清新、意境優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敘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可借助電教手段,創設出課文情境,激起學生樂學的情趣,使他們帶著愉悅的情感步入課文的意境。
如《鄉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繪的是鄉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動的多彩的畫面。根據鄉村傍晚時間的推移,設計投影片。講課開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樂朗讀,這時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分別是:夕陽染紅了半邊天,夕陽還探著半個臉,最后一縷晚霞已隱去等三個不同時間的景物。學生在耳邊聽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聲,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嬉戲聲,大人們的呼喚聲,牧童的柳笛聲,以及牛兒的哞哞聲……聲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虛擬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從而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的詩意的畫境,它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帶來了的極大享受。這感官上的享受,能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此時,教師應激勵學生:“讀書吧,它會使你得到新的知識。”學生滿懷情趣,積極投入到鄉村新天地的學習中去。
3 溫故知新
在語文學習中,新舊知識是緊密聯系的。舊知是學習新知的基礎,學習新知往往離不開舊知。語文教材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雖不如數學知識那么密切,那么明顯,但是它也是普遍存在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因此在新授課導入時采用舊知導入法,將從前的知識進行復習也是教師值得采用的方法。例如:我曾經聽過一個老師在教學《路旁的橡樹》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請大家回憶我們昨天學習的第七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說說小村莊被毀的原因。”在學生交流后,她繼續說:“今天我們學習《路旁的橡樹》,看看筑路工人有沒有吸取慘痛的教訓,是砍掉了路旁的橡樹,還是留下了路旁的橡樹。”這樣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識,又進入了新知識的教學,真是“一舉兩得”。
4 巧用游戲
心理學家認為: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因此,一個好的游戲導入能夠把課堂教學氣氛推至,使每一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中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世界中,一個好的游戲導入可以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像被打開的魔盒,迸發出令人驚嘆的景象。當然,課堂中的游戲是不可能沒有一定的學習目標的。如我在上《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時,在導入新課時組織大家玩了一個“畫手”游戲:先請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自己的小手,再仔細觀察,說說自己的小手有什么特點?你的小手能做什么?怎么做的?學生在這個游戲中表現得興致勃勃,顯然這個游戲點燃了孩子求知的火種,這火種讓孩子在這一節課中都興致盎然。
一、從更新理念入手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教學中,更新觀念就相當于“糧草”,它是我們上好課的基礎。很大一部分人都認為思想品德課不影響升學率,可有可無,因此思想品德課經常堂而皇之被其他課擠占。一位中考成績位居全區第一的學生在給學弟學妹談學習經驗時曾說過,在她的學習生涯中,思想品德課給她的啟迪是無法形容的。她常常徜徉書中,品讀中外名家軼事、案例、故事等,享受其中的“美味佳肴”,品味著人生的智慧哲理。可以說思想品德課改變了她的學習態度,也改變了她的人生。所以也希望所有人都能重新審視這門課,讓它指引我們。就像詩中寫的“行至水盡處,坐看云起時”,否則,就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遺憾。
二、從導入新課入手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其實上課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課,必須要有個良好的開端,即精彩的新課導入。所謂新課導入,就是通過別致的方式引出課題,把學生領進課堂學習的“大門”。如果一堂課開始就能生動活潑、引人入勝,那么學生就會興致高漲、精力集中,勁頭十足地投入新課的學習,自然也就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課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那么,怎樣有一個好的導入呢?我們可以用名人軼事、故事、幽默,通過巧妙的編排、選擇引入新課;也可以通過文化娛樂的形式,如游戲、謎語、詩歌、對聯、歌曲等形式引入新課;還可以用名人名言、人物事跡、漫畫、小品、案例等方式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如果教師經常變換新課的導入方式,每次都會給學生新鮮感,使他們覺得每天課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學生對我們的課就會有一種期待。比如,在教學九年級“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一節時,我采用歌曲導入,呈現600多名聾啞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用手語唱《義勇軍進行曲》的圖片,以此創設情境,引出主題:看到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義勇軍進行曲》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鼓舞著中華兒女。在國際舞臺上,在中華大地,在戰爭年代,在和平發展時期,它被無數次地唱響過,無數次地鼓勵著人前進、前進、再前進。
三、從課堂構思入手
思想開放、有獨特見解的教師很受學生歡迎,因為他們的課堂整體構思比較巧妙,結合當下,不拘泥于課本,往往形式新穎、方法獨特,有懸念、有,會不斷使學生產生強烈好奇心,能喚起他們的想象力和求知的熱情,使其茅塞頓開。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厭煩,師生就會“相看兩不厭”。所以,我們要敢于在師生關系、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策略的運用等方面“另辟蹊徑”“獨出心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四、從教學語言入手
馬卡連柯說過這樣一句話:“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放眼當下思想品德課教學,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學語言藝術,應當是所有教師追求的目標。雨果在談到藝術家的創造性時說:“沒有風格的作家,盡管有可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但卻達不到真正的勝利。”同樣道理,思想品德課教師若不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也就不可能闖出一條獨特的教學之路。因此,要使教學獨具魅力,產生充溢著美的氣息,教師就必須努力追求有藝術的教學語言。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好與教學有關的小插曲,如謎語、小故事、名人名言、新聞新事、熱點話題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濃了,課堂氣氛也就十分活躍了。
五、從教師的激情入手
多數學生都喜歡氣氛活躍的課堂,喜歡有激情的授課教師,這樣的思想品德課才能吸引學生。因為只有激情才能以心激心、以情感情、以行帶行,才能點燃撥動生命的琴弦。教師需要激情,因為只有激情才會有創造,只有激情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永具探究的魅力。正如贊可夫所說的:“如果教師本身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獲取知識。”
六、從教學細節入手
注重細節,讓每個學生都覺得教師很關注自己。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的學說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被人愛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尤其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緒。陶行知先生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因此,在新課程下,每一位教師要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特別關注后進生。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應注重評價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做到因人而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讓優生有“勁頭”,中等生有“想頭”,后進生有“奔頭”,在課堂上讓不同層次學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展。
七、從多媒體的應用入手
多媒體教學被認為是當下最直觀、最形象又最能節省時間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率,又可以擴大知識面、啟迪智慧,使抽象的問題簡單化易被學生接受,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多媒體的使用一定要適度,不能泛濫無度,制作要簡潔實用,恰到好處,不能華而不實。教師要切記它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喧賓奪主。比如,在講九年級“可持續發展”這一課時,我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以下案例案例:張村是個美麗的小村莊,有山有水,但由于交通不發達,外人不了解張村,村里人也不富裕。恰在這時,一個商人看中了張村,想在這里投資建造一個造紙廠。由于張村地處河的上游,因而建廠后勢必會污染河流。為此,村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我讓學生分析案例:如果你是一名村民,你反對還是贊成建廠?請你為張村的發展獻計獻策。學生通過互相討論得出以下結論:建廠必然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走先破壞再建設的道路,張村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來致富,如開展生態旅游、發展綠色農業等。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是伴隨解決問題而產生的。
2、 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并在與他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算法,還能根據算式的特點選擇最恰當的算法進行計算。
3、 在應用知識的同時,活化知識,形成技能,提高素質。
一、 創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好!很高興認識實驗小學二年二班的學生,很巧的是:老師在長春嶺鎮中心小學也教二年二班。所以我有個想法,我們兩個班一起去動物園參觀好嗎?剛才我和你們班主任研究了一下,把所有同學分成4個組:(1)43人(2)39人(3)46人(4)41人,這么多人怎么去呢?
(從多種方式選擇最實際的一種,即坐客車方便而且便宜。)
師:老師也同意坐客車去,而且把大客車都雇來了。(教師邊貼客車模型邊說明) 每輛車有85個座位,我雇來兩輛車,怎樣乘車比較合理?(學生說出兩個組乘一輛車后教師馬上追問)你想讓哪兩個組合乘一輛車?(討論后設計以下三種方案)
(一) 43+39 (二)43+46 (三)43+41
41+46 39+41 46+39
要想知道哪種方案最合理,就必須算出每種情況下的乘車總人數,如果總人數接近或等于85人,才能既舒服又省錢地到達目的地。
二 探索并優化算法
43+39怎樣計算?
(1) 獨立思考2分鐘,你想出幾種方法?
(2) 和小組成員交流并統計你們組共有幾種方法?
(3) 依次選擇最好的方法匯報。
(4) 自由評價、補充、改善任意一種算法。
(5) 按照思考過程把多種算法分類。
可能出現的結論:
1、相同數位相加的方法。
4 3 +3 9=8 2 (其中有的學生先算個位;有的學生先算十位)
(40+30=70
3+9=12
70+12=82)
2、先加整十數,再加一位數的方法。(既把一個數拆為整十數和一位數,再和另一個數分別相加。由于計算順序不同,所以有以下4種算法。)
4 3+3 9=8 2 4 3 + 3 9=8 2 4 3+3 9=8 2 4 3+3 9=8 2
(43+30=73 (43+9=52 (39+40=79 (39+3=42
73+9=82) 52+30=82) 79+3=82) 42+40=82)
3、湊整十數的方法。
43 + 39=82 43+39=82 43+39=82 43+39=82
(43+7=50 (39+1=40 (43+40=83 (39+50=89
50+32=82) 40+42=82) 83-1=82) 89-7=82)
4、“十位上的數加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加十位上的數”的方法。
4 3 + 3 9 =?
(40+9=49
30+3=33
49+33=?)
最后選擇三個典型的計算方法:
43 +39=8 2 43 +39=8 2 43 + 39=82
(40+30=70 (39+1=40 (43+30=73
3+9=12 40+42=82) 73+9=82)
70+12=82)
哪種方法好,得看你做什么樣的題,下面根據每個算式的特點選擇最好的方法計算41+46、 43+46、 41+39、 43+41、 46+39。
經過交流總結出計算不進位加法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好,計算的算式中有一個數接近整十數時用第三種方法;第二種方法適用于其他情況。
(計算后判斷老師的答案對嗎?)
哪兩個組合乘一輛車 總人數 可以嗎
一、43+39 82 紅燈
41+46 87
二、43+46 89 紅燈
41+39 80
三、43+41 84 綠燈
46+39 75
(43+39這樣的題學生經常算錯,我算錯的目的就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乘車方案可不可行,之所以用紅綠燈表示,是想讓學生了解交通常識,也很生動有趣。)
三、應用與拓展
1、乘車問題解決了,快讓我們排隊上車。客車開起來了!
從出發到第一站17公里,第一站到第二站18公里,共( )公里;第二站到第三站29公里,現在行駛( )公里;第三站到終點36公里,一共行駛( )公里。
2、我們一路歡歌笑語,來到遠近聞名的動物園。小動物們正列隊歡迎我們呢!快和他們問好吧!接著大家爭先恐后地介紹自己最近的情況。
小貓說:“我身體長39厘米,比小狗短36厘米。小狗身體長( )厘米。”
斑馬說:“我們經常與羚羊群居,在我的大家庭中,有羊17只,斑馬的只數比羚羊多47只。羚羊( )只。”
獅子說:“我追趕獵物時先跑63公里,又跑37公里。一共跑( )公里。”
他們由于太高興了,還沒準備好,就開始說,結果說了不完整的話。你能補充完整并學著他們的模樣給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再介紹一次嗎?
3、一轉眼,回家的時間到了。我們真舍不得離開,他們更想挽留我們。還拿出自己珍貴的照片要送給大家。魚的照片18張,熊貓的照片56張,犀鳥的照片66張,猴的照片29張。哪兩種照片正好85張?這兩種照片送到坐85人的車上;哪兩種照片正好84張,就送到坐84人的車上。
4、老師發現18+66=84 、 43+41=84 還有哪兩個兩位數相加也等于84呢?(教師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寫,這樣不會重復,更不會漏掉。)
5、回家的鈴聲已經敲響,我們不得不說再見了。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參觀的同學,請把所有兩位數相加等于85的算式寫出來。
教學設計與反思
“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并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于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后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這個過程的最佳途徑。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在一個盛產牛奶的小村莊,有兩種鳥:一種是山雀,一種是珍珠鳥。它們經常偷喝農夫的牛奶。后來農夫發現了,就用錫箔紙把裝牛奶的瓶口封好。從此珍珠鳥再也喝不到牛奶,但是山雀依然能夠啄開錫箔紙繼續喝牛奶。這是為什么呢?研究者發現原來珍珠鳥都把同伴視為天敵,山雀則不然,山雀往往十幾只鳥生活在一起,大約過半個月的時間,還要一部分鳥到其他群體中去。第一次發現錫箔紙能啄開也許是一次偶然,但這個消息馬上傳給組內山雀,又過了些日子又通過成員交換傳給其他組的山雀。在消息傳播中,他們在交流,互相啟發,它們不僅僅又分享了牛奶的香甜,而且啄錫箔紙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這讓我們不難想到,學生不也經常在交流中出現思維的碰撞,在相互啟發時閃現創新的火花嗎?因此在探索43+39的計算方法時,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后,鼓勵學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學生間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事實證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