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生最現實的句子

人生最現實的句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生最現實的句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生最現實的句子范文第1篇

關鍵詞:自我診斷;評價標準;教學過程

第一次執教的教學案例(簡案)

教學目標:

1.解讀詩歌內容。

2.欣賞李白的詩歌風格。

第一課時:

1.觀看有關李白的視頻資料,了解李白的詩歌風格和人生經歷,介紹李白。

2.學生讀熟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理解課文,提問難詞、難句。

第二課時:

1.學生齊讀課文。

2.整體感知。

(1)概括各段內容。

第一段:由瀛洲引出天姥山之高峻。

第二段:夢游的過程。

第三段:夢醒的感受。

(2)逐段分析。

第一段,提問:作者如何描寫天姥山,使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段,提問:①“一夜飛度”“送我”“身登”這些詞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飄飄然,輕松)

②“路不定”“迷花倚石”,“熊咆龍吟”“殷”“栗”,“驚”等詞表明此刻環境具有怎樣的特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眼花繚亂,光怪陸離,驚心動魄)(心情緊張)

③從“日月照耀金銀臺”到“仙之人兮亂如麻”描寫了仙境怎樣的特點。作者此刻是怎樣的心情?(金碧輝煌,熱鬧非凡)(心情驚訝驚奇)

④“忽”“恍”“失”等詞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失望,失落)

第三段,提問:①“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態度?

(人生如夢的消極態度)

②最后詩人與友人話別的話表明了什么意思?

(詩人要去尋仙訪道――逃避現實)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句表明作者怎樣的性格和追求?

(表明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3.賞析詩人風格。

(1)該詩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夢游的經歷?

(夸張、想象)

(2)舉出李白的一些詩句,歸納詩人風格:豪放、飄逸。

4.探討夢境在詩詞中的作用: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是現實的投射,有時這種投射與現實一致,有時又會與現實相反,這首詩中李白用夢境來表達怎樣的感受?

(詩人用他在幻想世界的遨游襯托在現實世界的失意和碰壁)

自我診斷:

1.從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契合度來看,達到了王教授所提出的較低標準,即“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教學內容與學術界內容一致”;與較高標準“教學內容的現實化――想教的內容與實際要教的內容一致;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還有距離。“欣賞李白詩歌風格”的目標基本沒有實現,學生只是接受了老師的結論。

2.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來看,“了解詩歌內容的目標”偏簡單,課堂設計的知識密度不夠,與課程目標結合不夠緊密。

3.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從字詞體會作者的心情的環節從頭貫穿到尾,重點不突出,容易讓學生疲勞。

第二次執教的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解讀詩人的寫作意圖。

2.欣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3.欣賞李白的詩歌風格。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1.解題。

關于“吟”的知識;從題目看,該詩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夢游天姥山,留別)

哪些句子照應了留別?

2.梳理課文內容:

(1)夢游部分按照發展可以分成幾部分?

(2)哪些句子寫了由現實到夢境?哪些句子寫了由現實到夢境?

(3)中國名山很多,作者為何單單選定夢游天姥山?結合課文句子回答。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找出具體的句子說一說。

(5)隨著詩人夢游的過程,作者的感受和心情有沒有變化?找出相關的句子說一說。

學生思考并歸納,填寫表格。

(6)在看到仙境之前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渲染緊張氣氛,為仙境的出現作鋪墊。)

(7)整個夢游過程中讓你覺得想象最神奇的地方是哪里?(讓學生自由發言,感受李白離奇的想象。)

詩人風格關鍵詞一:豐富的想象

從最初進入仙境的輕松到緊張到驚奇到失望,整個過程詩人經歷了大起大落、大開大合,這也是李白風格的一種體現。

詩人風格關鍵詞二:情感的大開大合。

3.主題探究

有人說夢游仙境的經歷讓李白變得消極,你贊同這種說法嗎?

人生如夢的感慨、游仙訪道的行為的確表現了李白消極的一面,但最后兩句的情感卻是昂揚向上的。

(老師可以引導分析:“折腰”這個詞讓你想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哪個詩人?他具有怎樣的性格和追求?李白“不愿失去開心顏“的行為有什么意義?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

詩歌風格關鍵詞三:昂揚的感情

人生最現實的句子范文第2篇

1、不要太過依賴除自己以外的人,因為只有自己不會拋棄自己。

2、注意自己的修養,你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3、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長久的擁有就是珍惜。

4、盡量充實自己。不要停止學習。不管學習什么,語言,廚藝,各種技能。

5、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

6、過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記,但一定要放下。

7、坦然接受生活給你的饋贈吧,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8、學會思考,頭腦清晰,明白自己的渺小,切忌自我陶醉。炮打出頭鳥,凡事不要強出頭,因為并沒有想象中的強!

9、朋友,我愿背起你所有的痛,只要你輕松;我愿和世界挑戰,只要你自由自在。

10、社會是有等級的,很多事不公平。別抱怨,因為沒有用。

11、不要試圖給自己找任何借口,錯誤面前沒人愛聽那些借口。

12、付出并不一定有結果。堅持可能會導致失去更多。

13、愛父母,因為他們給了你生命,同時也是愛你愛的最無私的人。

14、盡量不要講同事朋友的八卦。

15、過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記,但一定要放下。感悟人生的經典語句

16、別人說的記在腦袋里,而自己的,則放在心里。

17、有一種緣,放手后成為風景。有一顆心,堅持中方顯真誠。你懂了,我接近天堂;你不懂,我成為經過。

18、慎言,獨立,學會妥協的同時,也要堅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則。

19、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場心傷;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段荒唐;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陣嘆息。

20、偶爾也要現實和虛偽一點,因為不那樣做的話,很難混。

21、縱然當你轉身離去,我也會在你轉身的地方,將我們的故事,一個人,繼續進行下去。

22、活得輕松,任何事都作一個最好的打算和最壞的打算。

23、無論是誰,都有自己的限度。特別是信任。

24、永遠不要給背叛過自己的朋友第二次的背叛的機會。

25、做一個簡單的人,踏實而務實。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擾。

26、收斂自己的脾氣,偶爾要刻意沉默,因為沖動會做下讓自己無法挽回的事情。

27、人不要等明天,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

28、懂得傾聽別人的忠告。

29、低調,取舍間,必有得失。

30、不說謊話,因為總有被拆穿的一天。

31、別人光鮮的背后或者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痛苦。

32、空虛無聊的時候就讀書,但一定得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和計劃。

33、也許上帝當年從亞當身上抽出那根肋骨時,他就想到了。他想女人永遠都可以要男人的命。她可以讓你生,也可以讓你死,因為她曾經是保護男人心臟的那根肋骨,她可以保護你的心臟,也可以刺穿男人的心臟。

34、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體中的力量,因為當你選擇離開時,就會發現即使沒有你,太陽照常升起!

35、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樂與悲傷就是那兩條長長的鐵軌,在我身后緊緊跟隨。

36、真正了解無常的含義,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不是永恒的,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也不是永恒的。

37、漂亮的人揮霍愛情,不漂亮的人珍惜愛情。

38、無論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要思考。

39、多看書,看好書。

40、喜歡煙花但不敢看煙花綻放,因為我清楚最繁華也是最悲涼。

41、人生總有許多偶然和巧合,兩條平行線,也可能會有交匯的一天。人生又有許多意外和錯過,握在手里的風箏,也會突然斷了線……

42、忘記過去的錯誤,一切重新開始,今天是爭取機遇的日子。

43、不說謊話,因為總有被拆穿的一天。

44、沒有幻想、沒有期望,就如同鳥兒被捆住了翅膀。過多的幻想、過高的期望,就像鳥兒不知飛向何方。

45、孝順父母。不只是嘴上說說,即使多打幾個電話也是很好的。

46、學會放棄,拽的越緊,痛苦的是自己。

47、學會寬容傷害自己的人,因為他們很可憐,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大家都不容易。

48、要快樂,要開朗,要堅韌,要溫暖,對人要真誠。感悟人生的經典語句

49、對人性的弱點有清醒的認識,但要相信真誠的愛情,對愛情永遠懷有單純的向往。

50、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于困境與磨難,微笑面對。()

51、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真的沒有誰離開誰就活不下去!

52、有了夢想才可以飛翔,無論現實的泥沼多么污濁,無論前方的天空多么黯淡;夢想是開在心里絢爛的花,它讓人最終擺脫無聊和丑惡,讓人感悟別有洞天的青山翠柏和碧海藍天。

53、在無盡的追尋中,你會有一個又一個巧合和偶然,也會有一個又一個意外和錯過,現實的城市猶如霧中的風景,隱隱地散發著憂郁的美,承載著沒有承諾的夢。

人生最現實的句子范文第3篇

關鍵詞:廢名;詩歌;批評

中圖分類號:1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4)07-0107-03 “自然”是廢名詩評中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匯.而且意蘊豐富,往往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指向。雖然廢名并未對其所使用的“自然”一詞進行明確的界定或闡釋,但如果將它們綜合起來加以審視.就會發現,“自然”除在一些句子中作為副詞存在具有“當然”意義外,在更多情況下,它不僅是廢名所使用的重要批評范疇之一,而且是其評判詩歌作品優劣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潛在標尺。

在廢名詩評中,“自然”這一術語所具有的最核心的意義是“自然而然”。所謂“自然而然”,就是詩歌合于藝術規范而又不顯出人工斧鑿痕跡的自然而然。廢名筆下的“自然”以“自然而然”為核心.同時又包含了對詩人心靈世界的真切表現,詩歌創作的“天真”、“有趣”,樸質清新的藝術風格.藝術表現形式的“自然而然”等不同層面的意義指向。它們與傳統重要審美范疇“自然”內蘊相承接,也聯系著現代詩學的審美價值取向,同時又折射出廢名極具個性化的審美趣味和批評眼光。

廢名這樣評說林庚的詩作《滬之雨夜》:“它真是寫得太自然,太真切,因之最見作者的性情了。”像現代許多文學批評家一樣,廢名在批評中對“自然”一詞也很少單獨使用,而是把它與其他詞連接、并列起來。這時“自然”往往具有與其相并列的詞的意義,“自然”的內涵也因此變得相對具體、明確。廢名所強調的詩歌的“自然”,是具有“真切”、“真實”、“真誠”等意蘊的“自然”,又是藝術文本和主體內在世界交互貫通、融合的“自然”。它要求詩歌真實地抒寫詩人的理想、個性、情趣,又推崇主體個人感覺、經驗、想象的真誠無偽的隱喻化表達。廢名重視心靈,強調表現詩人自我,要求詩歌創作要直接對應于創作主體,推崇詩歌是主體自我心靈的自然流露和真誠表現。他批評新月派詩人“不明新詩性質”,“大鬧其格律勾當”,“對于新詩已經不知不覺的失掉了一個‘誠’字,陷于‘做詩’的氛圍之中”,因而造成新詩發展中不必要的“曲折”。

廢名不排斥詩人對現實事物的描繪和歷史典故的化用,但這一切只是為了更好地抒寫詩人自我情懷。詩歌文本中的現實是詩人性情所選擇的現實,是浸潤、折射詩人性情的現實:“眼前的現實都是詩人的性情”,典故的引入也不是為了演繹故事或由此生發聯想,而是為了表現主體自我真實的心靈世界和情感需求:“李商隱常喜以故事作詩,用這些故事作出來的詩,都足以見作者的個性與理想。”廢名看重詩人對自我之夢的營造,因為詩人心靈孕育而生的“夢”最能表現詩人,又“與當初的實生活隔了模糊的界”,所以“藝術的成功也就在這里。……莎士比亞的戲劇包含多可怖的事實,然而我們讀著只覺得它是詩。這正因為它是一個夢”。

廢名認為詩歌最好表達純凈美好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主張詩人書寫自我同時又忘卻自我,因為“詩情”的本質“是無我,是美麗”。“美麗”才是詩人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李商隱詩歌雖抒寫“哀愁”,但“他的哀愁或者比許多詩人都美”。廢名推崇“厭世詩人”,“厭世詩人”“安樂”忘我,能“冷靜”“描寫一番”純美的“景物給我們看”,讓讀者沉醉于祥和美麗的藝術世界之中。

廢名大學讀的是英國文學系。相較于莎士比亞和哈代,廢名更鐘情于中國文學。在其美學追求、價值取向、藝術趣味、生命理想等方面,傳統印痕都非常明顯。廢名詩評中所推崇的“自然”,是中國古代文藝批評中使用廣泛而又意蘊豐富的重要美學范疇之一。廢名所強調的“自然而然”正是這一傳統術語的核心意義所在。廢名自覺承襲傳統詩學中真即自然的文學思想,同時又將其與現代審美追求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他重視自然的詩學思想中一個重要而潛在的價值評判取向。

在廢名的詩評話語中,“自然”還具有“天真”、“有趣”、“自然天才”的意義指向。他批評應修人《柳》中“‘可惜妹妹不像媽媽疼我’一句寫得太幼稚,其實就是不自然,不夠天真,大約是湊句子”⑨。在廢名的審美判斷中,“天真”不僅指詩人的創作動機,也指涉詩歌的一種藝術風格。廢名排除詩歌創作的任何功利思想,認為詩人應抱著“寫得好玩的”的態度快活地從事創作,寫出清新“可愛”,像“童話”一般,“天真活潑”的美的詩篇。他夸贊《道旁》的“最后一句真是淘氣得可愛,話長得可愛,真是不會說話的小弟弟的話匣子了”。在廢名眼中,寫得“天真”、“好玩”的詩句才能擺脫膚淺、幼稚。因為它聯系著作者“敦厚”的“感情”,“最見”詩人的“性情”,詩人即使“寫著寂寞,卻也寫得很快樂”。從而很容易把詩“寫得這么完全,這么容易,真是水到渠成了”。

廢名看重詩歌的趣味,他的詩評中無數次出現“有趣”、“很有趣”、“真真有趣”這類的字眼。廢名所說的“趣”更多的是一種源自藝術的雅趣,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文化韻味,是現實的,又是空靈的。它植根于創作時看似不加思索,實際卻是“很不易得”的“亂寫”,與詩人“天真”的創作心態和深厚的藝術素養密不可分。這種趣味的孕育方式多種多樣。或源自詩歌獨特藝術形式自身,如卞之琳詩歌的“句子之好”在于它們“歐化得有趣,歐化得自然”。或產生于詩歌傳達的趣味人生經驗。廢名認為他自己的小詩《小園》就寄寓了“年青的人想寄給愛人一件東西,想寄而不可寄”的生活情趣。或滋生于詩歌運用“新鮮”“材料”而產生的“真有生氣”的“新鮮氣息”,以及對這種“新鮮氣息”的創造性使用。廢名盛贊周作人詩中的“新鮮氣息”,說它“比‘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還要新鮮”,這一古老而又“新鮮”的氣息卻“表現在最初的新詩里頭。真真古怪,真真有趣,而且令我嘆息”。

在廢名的審美意識中,最好的現代白話新詩應是“天然的”,“偶然的”,“是整個的不是零星的,不寫而還是詩的”,即詩歌的產生是詩人興之所致自然而然產生的,詩歌自身是一個渾然天成而又獨立自足,“容易與人接近”的鮮活生命體。”這種詩需要真正有才華的詩人才能寫出,因為詩“是天才的表現”。廢名很是看重人的天賦、靈感、才情對于詩歌創作的作用,認為詩源自詩人心中,但又為詩人所不察覺,直至靈感襲來,詩情大發,從心中汩汩而出:“詩之來是忽然而來,即使不寫到紙上而詩已成功了。”廢名欣賞康白情,盛贊他“確乎是寫詩的人”,“是詩的天才”,“他的詩表面上看是圖畫,其實是音樂,即是說是天籟”。

廢名詩評中“天真”、“有趣”的自然觀念與明代李贄和公安三袁視“絕假純真”的“童心”為人的自然本心,把以“童心”從事創作及由此產生的藝術自然之趣置于創作自然法則的核心地位有明顯的承繼關系。而其詩歌創作審美自然觀中的“天才”思想應該說主要來自于西方浪漫主義美學宣揚的“由自然親手造就”的“自然天才”的藝術思想的影響。廢名將兩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建構起他“自然”觀念中的一個豐富的內涵。

廢名欣賞詩歌質樸而優美的自然風格,把它作為品評詩歌好壞的一種標準。他稱贊馮至《十四行集》的第六首:“這首詩最自然最樸質,應該是馮至的一首好詩。”除“樸質”外,廢名還常常用與“樸質”意義相近的詞諸如“質樸”、“質直”、“渾樸”、“古樸”等來指涉這種自然風格。廢名所欣賞的這種藝術風格,不光有平淡質樸的藝術外表,含蓄內斂的思想情感,還有淡雅悠遠的藝術境界,和樸實厚重的生命情趣。廢名認為詩歌質樸的風格不僅可以標示詩歌的藝術成就,還可以提升詩的思想魅力和藝術價值。陶詩《(讀山海經)之九》寫出了“前人栽樹,后人乘蔭”的樸素思想.又寫出了詩人“喜歡樹陰”的文人雅好,因而顯得“質樸可愛”。馮至《十四行集》第二十五首詩人想象雖然“很新奇”,但由于詩歌內容的抒寫和營造的情緒氛圍很質樸,所以整首詩變得“很可愛了”。廢名看重詩歌表達的情感,他喜歡的《蝴蝶》,不僅因為詩里蘊含了“一個很大的情感”。還因為“這個情感”“很質直”,能很好地表現詩人“寂寞”的感受,他主張詩人應有“深厚”的“感情”,同時用儉省、質樸、富有張力的語言去傳達這種感情,這樣才有助于形成“蘊藉”、“收斂”,“而不是發泄的”質樸藝術風格,他批評的《四月二十五更》最后一句太白太露,明顯多余,“可惜作者沒有就此打住”。

廢名對于樸素詩風的審美追求和藝術主張.無疑汲取和發揮了中國古代自然觀念中的“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的樸素詩學思想。廢名有著開闊的審美視野和多樣化的審美趣味,他稱道古樸,也喜歡古人崇尚的“清新”、“俊逸”的自然風格。他稱贊林庚的“《大風之夕》與《暮》這兩首詩我從前初讀時便很喜歡,詩的意思很明白,很像初期的新詩,但初期的新詩決沒有這里的清新。我喜歡這里面的詩人的哀愁,其哀愁總不以題目里的事實為止,總另外見詩人的性靈。這是這種詩所以清新之故”。廢名同時還推崇古樸和清新相結合的藝術境界。他認為新文學初期的那些詩歌雖“渾樸”卻不很“清新”,他非常喜歡卞之琳的《道旁》:“它古樸得好,新鮮得好,句子是真好,意境也是真好,把作者的個性都顯出來了。”

廢名詩評中的“自然”。還指涉詩歌藝術形式和技巧的自然而然。廢名看重詩歌的內容,也看重詩歌的形式。在主張詩歌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自然而然”、“相得益彰”的同時,更強調詩歌形式自身的自然而然。廢名特別推崇這種天衣無縫般的形式技巧的自然,因為它既能恰到好處地表現主體的心靈感受,又符合藝術形式自身的需求。廢名主張白話新詩就是“用散文的句子”“自由寫詩”。而散文“最要緊的是寫得自然”,“隨便”,不必“十分用心,用心故不免做作的痕跡,隨便則能自然流露”。廢名反對在詩歌形式上刻意經營,追求詩歌語言的自由表達,當然這種表達在韻律、節奏、句式、文法等方面都應當合于語言的自然要求。他認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等古典詩句妙在“分行”:“這些句子愈分行而愈巧妙愈自然”。他批評馮至的《十四行集》第六首“首章第四行‘是為了一個懲罰,可是’寫得太不自然。就說學外國罷,在外國詩里面沒有因為音律的原故單獨把一個連接詞放在一行的末尾,如馮至的‘可是’,前面還要加一個逗號!這樣講韻律,豈不太笑話嗎?中國舊詩,如‘三百篇’,一章而句子沒有完的沒有,但一行而句子沒有完的有的是.都非常之自然”。他指出卞之琳的詩同《詩經》、《論語》一樣,“造句子而講究文法,故有時又像是歐化”,他稱此類句子為“別扭”,所謂“別扭”。“便是‘漸近自然’的自然”,“漸近自然”雖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但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所以卞詩的句子雖像“蝸牛”般“蜷曲”。但蜷曲得“有趣”。同時,廢名認為詩歌語言“最好是不要鋪張,寧可刻畫,能夠自然的描繪出來當然最好”。在這一點上,卞之琳的有些詩則“稍為有鋪張之處”。

廢名雖推崇詩歌創作的“不自覺”的“亂寫”.同時也欣賞那些“很用功”寫就的詩篇,因為“詩有時還是要‘做’出來的,不只是寫出來的”。詩人在藝術上的雕琢和錘煉,不僅可以造就詩歌“藝術上的‘巧”’這一“美德”,還能夠彌補詩人天分和才情的不足。廢名認為馮至雖是一個“有詩”的詩人,但“他的詩情并不充足,想借形式的巧而成其新詩”。馮至無疑做到了這點,他的“《十四行集》里的詩也確是因‘巧’而成功了”。

廢名關于詩歌形式技巧的自然觀念是他憑借自己厚重的詩歌藝術素養和敏銳獨特的藝術感悟力和判斷力,對古人推崇的藝術表達的“自然會妙”思想和通過匠心獨運而獲得詩歌藝術的“似等閑不思而得”的自然觀念進行拓展和發揮的結果。他這方面的見解,對現代詩歌批評理論的建設而言,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注釋: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⑥⑩⑩⑩廢名: 《論新詩及其它》,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109、173、32、161、208、222、100、201、157、48、43、129頁。

⑤參見《廢名文集》,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頁。

⑩羅鋼: 《一個詞的戰爭――重讀王國維詩學中的“自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人生最現實的句子范文第4篇

他平靜地敘述著自己還不到20歲的人生:一出生就沒有下地走過路,被醫生判斷活不到五歲,家人多次收到病危通知書。

震動我的,是他寫道:“命運嘛!休道公平!”

這句話史鐵生也說過。幾乎所有人都曾經抱怨過命運的不公平,抱怨過自己承擔的比他人多,獲得的卻比別人少。然而面對史鐵生,面對程浩,我們并沒有資格妄論命運。

“這往下,你必須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不管怎么樣。因為除此之外,這世界上沒有你賴以存活之路,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頑強是怎么回事。”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里這樣寫道。

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少年,除此之外,程浩沒有其他的選擇。

我曾經試圖揣摩和代入程浩的命運,去模擬病榻上度過的童年與青春、去想象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面對的嶄新的疼痛。我發現,自己能夠想象的,只有肉體崩壞帶來的痛苦,卻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到他的心理活動:每天晚上睡去之前對第二天能否醒來的忐忑、每早起床看到太陽依舊升起的喜悅、他對母親的感激與歉疚,以及敏感地察覺到母親對這種感激愧疚的反應時,心中涌起的復雜情緒。

——這么多微小的漣漪,是他人完全無法想象的。而最悲哀的是,連身邊最親的人都無法感受。

程浩身邊最親的人,大概是他的母親。他把醫生預言的死亡時間推后了15年,他的母親常常把這稱為奇跡。

程浩卻說:“老媽特別喜歡把這些沒有變成現實的預言掛在嘴上,就好像奇跡說得多了,就會真的發生奇跡一樣。”

很多人會用“積極”“樂觀”去形容程浩,但我想,這都是旁人想當然的想法,輕率得近乎粗暴。奇跡也好,希望也罷,這些都是療效甚微的鎮痛劑,敏感如程浩,怎么可能輕易被這些詞說服?

大象死前半個月,會意識到死亡已經找上來,然后孤獨地、平靜地面向它、走向它,這是動物性的生命本能。

死亡、恐懼,當我們談論這些詞語時,我們在討論遙遠的時空以外、目光盡頭的一件事物。對程浩而言,那卻是生活里撲面而來的每個細節。

有網友看到程浩的文章,回復道:“還是活下去最重要!”

有兩種層面的活著,一種是單純生命的延續,是再多一輪的心跳與呼吸,再多吃一口飯,多睡一覺,并且醒來;另一種層面的活著,是像一個活人一樣活下去。

這就是電影《1942》與小說《活著》的區別。前者只是要活下來,受盡也要活著。后者是不僅活著,還要笑著活下來——哪怕是苦笑,不僅活著,還不時要和命運開個粗魯的玩笑。

活下去,本身并沒有什么牛逼之處,不過是向命運乞討一個容身之處而已。而程浩,是少有的像活人一樣活著的人,他能每天每分每秒都意識到自己活著。

程浩給自己制定了每天必須閱讀十萬字的計劃。他上午閱讀、下午寫作。讀書是在網絡上讀電子書,寫作是用鼠標點擊屏幕上的軟鍵盤。他有著12小時閱讀二十一萬字的讀書記錄。

程浩在“知乎”上回答過很多關于讀書的問題,回答問題時,他有種不符合年齡的嚴厲以及不容置喙。他批評生活態度浮躁的人,讀不進書的人。

這種嚴厲,我總覺得超乎于教導,而有種更深層面的怨悔。他看待每個人,并不僅僅看到此人的此時,而是此人人生的橫剖面,生命時鐘經歷過的每一秒,他看到的是人生命結束之前的每一秒。

“為什么不抓緊讓每一秒都有意義?”我仿佛看到程浩在文字背后的詰問。

我們的人生或許都比他長,他不敢浪費的每一分每一秒,卻被我們輕易地置棄、荒廢。他感激的每一天升起的太陽,打在身上的陽光的溫暖的味道,卻被我們抱怨和詛咒。程浩是不平的,也是委屈的。

程浩的日記里寫道:“我在不停地解答別人的問題。別人迷惘時,我在不停地指路。我要顧忌到所有的問題,所有的人,我這樣也很累,但我很充實。”

在寫下這個句子之后,程浩再也沒有寫一個字,三個月后,他去世了。

去世之后,很多網友才開始瀏覽程浩的文章、問答,開始在他的微博評論里留下感慨的話語。

在此之前,微博上有一個ID叫做“走飯”的網友,一個女大學生,因為抑郁癥自殺了。她的微博可愛、有趣、機智,可每句話又都隱隱有些悲哀,像是深海發出的一種渺茫的求救。

走飯走了之后,很多人開始一條條翻閱她的微博,懷念、惋惜。對于程浩也是,逝者已逝,生者才開始翻閱他們的人生。

我在想,死亡到底是什么呢?

對于死者而言,死亡只有終結的意義。可是也因為死亡,死者的存在才再次被發現,他們的言語顯得如此富有重量,他們活過的瞬間顯得如此的鮮活,他們的意義變得重要,甚至超過生前好幾百倍。

死亡,只有對于生者才有意義。

程浩說:“勵志這個詞,現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糟蹋了。”他大概也不喜歡別人從自己20年的人生經歷上得出“勵志”兩個字的結論吧。如果“志”需要被“勵”才能存在的話,那這“志”恐怕也是虛偽不堪的。

人生最現實的句子范文第5篇

一、任真淳樸,著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雕蟲喪天真”,為了做到這一點,李白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了嘗試。

1.善于向民歌學習,從樂府民歌中點化而來。

李白的一生漫游從未停止過,他每到一地都會學到當地的知識,為他向民歌學習打下了基礎,尤其是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對李白的詩歌創作具有很大影響。

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等,顯然受到南朝樂府《西洲曲》里“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的啟發。

李白還有大量以樂府舊題創作的詩作,如《蜀道難》《將進酒》《長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時歌》不管是從選材還是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極具樂府色彩,明代王世貞評得精當:“青蓮擬古樂府而以己意己才發之。”

2.善于錘煉詩的語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詩歌創作時,經常會力求精選最具表現力的語言。如“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秋浦歌》),表達了詩人游寓秋浦欲達揚州,而又留戀長安的愁悶心情。“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聽蜀僧睿彈琴》),此句寫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卻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

這種精煉的語言,在五言詩中運用的最為明顯,例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低頭是故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在這首詩中毫無掩飾吞吐之語與矯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語言,喚起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

3.善于將怵目驚心的自然景象,寫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詩歌既有雄渾的意境,讓人領略到奇險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曠神怡,情緒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詩人寫道“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詩人用優美的筆調寫出艱險壯美的景象,使詩既有雄渾的意境,又給人以優美的感觸。

二、散文句式的語言應用,比較自然,不受拘謹

詩歌語言要求嚴謹,散文語言比較自然,不受拘謹,而李白卻能將詩歌語言散文化,決不讓格律束縛感情,當感情達到的時候,就會很自然的沖破格律的限制,運用一些散文化的詩句。

如“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陽歌》),這句詩用散文化的語言說那清風朗月可以不花一錢盡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樣倒在風月中,該是何等瀟灑、適意!表現了李白的生活作風雖然很放誕,但并不頹廢,這樣的語言描寫非常生動而富有戲劇色彩。

這樣散文化的語言還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詩這樣寫道:“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孤竹延陵,讓國揚名。高風緬邈,頹波激清。尺布之遙,塞耳不能聽。”此詩沈德潛評曰“末一節促節繁音,如聞樂章之亂”。可見,這幾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沒有讓文章的結構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詩的藝術感、音樂感更強。

三、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遠大,希望為國立功,是個典型的愛國詩人。他這一腔愛國之情,從不掩抑收斂,而是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當平常的語言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他就用大膽的夸張;當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時,他就借助非現實的神話和種種奇麗驚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俠客行》),用五岳的輕,來襯托然諾的重,來寫俠客的豪俠性格。“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寫人生短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觀事實,否定功名富貴的永久存在。

李白還善于將夸張和想象兩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創造出詩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今鄉送韋八之京》),把思念長安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神奇別致而又形象貼切。“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膽夸張;寄與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對友人的思念便在詩中得到最好的表達。

這種運用大膽的夸張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詩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說用得最好的,當屬《蜀道難》一詩。詩人寫道:“連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聽此凋朱顏”。為了強調“秦”和“蜀”之間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用到了數字上的夸張“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蜀道之艱險,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話故事中太陽神的座駕都因這蜀道之雄奇而無法通過,極言蜀道之高。為了強調青泥嶺山路之盤曲,詩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極度的夸張,配以作者從頭到尾對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險,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右玉县| 襄樊市| 林芝县| 会昌县| 五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海南省| 新邵县| 沙湾县| 民勤县| 宝清县| 平邑县| 名山县| 祁连县| 广平县| 南通市| 涡阳县| 台前县| 郁南县| 平昌县| 含山县| 盖州市| 渝北区| 盐源县| 武定县| 陇西县| 渭源县| 武胜县| 昔阳县| 白山市| 嘉荫县| 衢州市| 铜山县| 蛟河市| 泊头市| 手游| 漳平市| 湖口县| 井陉县| 综艺|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