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普通地質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思想素質良好,政治信念堅定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素質好,理想信念堅定,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進取向上,嚴于律己。作為無黨派人士,關心時事,積極學習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深刻領會黨的xxxx和總書記關于構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有關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各項方針政策。
二、教學水平精湛,教書育人精心
老師長期擔任地質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承擔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大量教學任務,年教學工作量大大超過額定工作量。先后主講了《地質學基礎》、《普通地質學》、《地球動力學》、《古生物地史學》、《專業英語》等課程。其中《普通地質學》是地質相關專業學生的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多年來她能夠做到把好教學環節中的每一關,備課詳盡、細致,精心設計教案,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掌握教學節奏,針對課程的學科特點,在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圖冊、音像、錄影等基礎上編制的《普通地質學》多媒體課件生動精辟,為配合學生課外學習,開發的課程在線測試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學效果,被評為安徽省精品課程。在課堂教學這一最重要的環節,她以知識的傳授為根本,注意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并且注重授課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嚴謹的治學作風,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她教過的學生都肯定地說,聽了陳老師的課既學到了知識,又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為老教師,老師注重對年輕教師在教學上的傳幫帶,從備課教案分析、試卷難宜程度的把握,到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與授課技巧都能給予新進教師精心細致的傳授。除課堂教學外,注重課余時間指導本科學生拓寬學習領域,增強學習興趣,精心指導低年級學生從感興趣的地質問題出發,開展科研活動,其中09級地質工程專業學生完成的《淮南寒武系遺跡化石的發現》獲得學校挑戰杯賽二等獎,這對在校本科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罕見的。老師注意將科研課題的研究與教學相結合,指導本科生畢業實習與設計數十人,培養研究生近二十人。每次從選題、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寫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她都做到仔細過問,悉心指導,讓學生能很快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使論文寫作得以順利完成,對于學生的實習指導同樣認真負責。
關鍵詞:巖礦課程;地學;實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1-0047-02
一、地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地學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育,它的理論教學須密切結合實踐即實驗教學來有效完成。地學專業中理科類專業為地質學,工科類專業包括地質工程和勘查技術與工程等專業,其中實驗教學可以輔助和加深理論學習,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地質專業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地學專業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不斷總結地質工程專業過去50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對地質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內容及實驗過程進行創新,努力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能力和水平。2013年在新版培養計劃修訂過程中,將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巖石學、古生物地史學和構造地質學等課程的實驗課進行獨立成課,由原來的零星學時調整為整周學時開課,授課教師除了要做好課程實驗間的交叉與銜接以外,還要對分散性野外實習進行實踐教學內容的固定,同時優化開設實踐教學的時間段,分別實現其教學目的和要求的實習內容,做到安排有序,開設得當。論文結合安徽理工大學地學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基礎,討論地學專業的巖礦課程實踐教學過程,為同類型專業教學提供參考。
二、地學專業巖礦課程實踐教學策略
地學專業基礎課中礦物學和巖石學這兩門課程實踐性強,需要很強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對野外的空間想象力。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長時間地學習和實踐才能真正掌握課程的主要內容。由于學校師資隊伍有限,同時實驗室資源也不太豐富,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在實驗課堂上主要是對巖石礦物標本進行認識鑒定,達到巖礦學習的鑒定技能。在實驗課堂上學生面對巖礦標本,學習相對比較枯],所以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動手能力較差,不能積極主動理解上課的內容。而且學生對地質基礎課程的特性往往了解不夠,造成對實驗課的教學和學習不太重視。這就要求教師需要花時間來研究實踐教學環節的趣味性、廣泛性和可接受性[1]。
(一)強化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改變學生在實驗課堂上的學習態度,要從思想上改變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認識[2]。在理論及實驗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深入地剖析巖礦專業課程的自然特性,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巖礦專業課的學習特點。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球科學最顯著的特點是其自然屬性,通過對自然現象、自然過程的觀察,對自然物質運動形式的把握,并在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研究其規律性,實踐教學是地學各學科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而不是理論教學的輔助課程。
(二)探索實驗課堂教學方式
1.整合教學內容。在實驗課的教學內容上進行改
革,針對巖礦實驗課的特點編制實驗課指導書。指導書應突出實驗教學的特點,重點圍繞巖礦的鑒定技能進行編制,圖文并茂且形象直觀[3]。同時,在指導書中要提出深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課的學習。在實驗課之前學生就可以根據實驗指導書的內容對要進行的實驗課進行預習,這樣,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能更快地進入到實踐教學的環節里,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入室內實驗學習。實驗過程中,學生根據指導書的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實驗,這樣既提高實驗課的效率,又方便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指導書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實驗課結束前實驗教師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實驗課學習中,學生既可驗證相關巖礦的理論,又掌握了巖礦的鑒定技能,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進一步掌握理論知識。如:酸性巖漿巖的鑒定實驗課中流紋巖的鑒定,采用手標本結合光薄片進行,在實驗指導書中對流紋巖的鑒定方法進行詳細的闡述,并附上手標本及鏡下圖片,且在指導書中提出根據各自標本觀察到的現象對巖石的成巖環境及成巖過程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實驗過程中,根據此進行實驗就可掌握此類巖石的鑒定方法。實驗課結束前,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成巖環境及成巖過程進行討論,加深學生對此類巖石的鑒定及理論知識的掌握。
2.創新教學方法。改革以往實驗課中,教師講解后學生實驗的單一教學方法[4]。首先在實驗課件的制作上引入多媒體課件,這樣更加形象直觀,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啟發式教學、提問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探索式教學,充分利用實驗教學自發性、靈活性、探索性的特點,通過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去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地質思維能力。通過互動式教學、探索式教學在實驗課堂上對地質現象進行討論,對地質問題進行探索,充分激發青年學生的學習熱情,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發揮自身創造性和能動性的空間,培養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利用安徽省博物館作為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合作,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和認知度,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同時積極組建省內地質高校地質技能大賽,地礦系統高校礦井地質技能大賽等,不斷鍛煉能力,提高水平。
3.引入虛擬技術,建設數字平臺。虛擬現實技術為促進人的認識能力全面發展提供了新工具。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在諸如航空航天、軍事訓練、體育訓練、醫學實習、建筑設計以及游戲娛樂等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5]。由計算機可視化實現的臨境性及交互性,可以使地學類的許多課程的教學內容得到更為具體和有效的展示,使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得到身臨其境的全方位感覺和操作實踐。受實驗條件以及學生本身時間條件等的制約,學生在實驗室進行標本和模型觀察和描述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在網絡上構建虛擬實驗室,學生有時間和興趣就可以隨時上網進行瀏覽和操作。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建立虛擬數字博物館,豐富教學資源,實現校際共享,節約投資,而且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使用獲得最大的便利。
巖礦實驗課程具有現實性與抽象性的統一、宏觀性與微觀性的統一、整體性與分異性的統一、自然過程的復雜性與有序性的統一等特點[6-8],這就決定了在課程教學中涉及的課程內容多、實踐性強。且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大量的實物教具和模型。結合巖礦實驗課以上特點,建立實驗教學的數字平臺。數字教學平臺分為以下幾大模塊:一是巖礦實物標本模塊,將巖石或礦物標本數字化,并對相應的物理、化學特征進行描述,對巖礦的形成環境、過程等進行介紹,對巖礦在工業上、生活上的作用進行論述;二是巖礦薄片模塊,將巖礦的薄片數字化,并附以巖礦的光學特征、結構構造進行描述;三是巖礦實驗操作模塊,對當前的巖礦實驗操作進行數字化,在平臺中進行演示,若有技術條件,可以讓學生進行網上虛擬操作;四是巖礦科普知識模塊,在數字平臺上建設一些與巖礦形成、鑒定等相關的紀錄片以供學生觀看;五是討論模塊,建立數字網上討論平臺以供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這樣利用現代化的工具引導學生,對學習提高興趣,同時也能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到實驗室的資源,在平時的課余時間內,學生利用學校的局域網,輕松地進入到學院的網站上,找到相應的鏈接,可以圖文并茂地去學習實踐教學以外的內容,不再受限于實驗室的內容之內了。
三、結語
巖礦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巖礦實驗課的教學是這門課程的一個至關重要環節,實驗獨立成課是當代巖礦課程大學教學的要求。在對巖礦實驗課的課程設置上針對巖礦課程特點編制巖礦實驗指導書,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實驗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過程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來提高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質思維能力。建立巖礦實驗數字化教學平臺,一方面方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查閱,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實驗學習興趣。雖然安徽理工大學巖礦實驗課的教學過程還較為單一,但隨著實驗課程的獨立成課,相關教學實驗平臺的建立、建設,地學專業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將得到有效的提高,地學專業本科教育也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文美蘭,王葆華,羅先熔.“基礎地質學”實驗教學改革探
討[J].中國地質教育,2008,(3).
[2]劉鳳田,劉玉蘭.虛擬現實技術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應
用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5,(1).
[3]李國武.虛擬現實技術(VRML)在晶體結構教學及結構分
析中的應用[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3,(7).
[4]邱隆偉.虛擬現實技術在地學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地質教育,2006,(58).
[5]柴鳳梅,木合塔爾?扎日,汪立今.淺談“巖石學”課程建
設及改革[J].中國地質教育,2009,(2).
[6]倪金龍,郭全軍,郭穎等.地質思維時空觀的培養與建立
[J].中國地質教育,2012,(4).
[7]楊平,李景,陳冷等.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方法的探索――
基于礦物、巖石及寶石的材料科學基礎訓練[J].中國現
代教育裝備,2013,(19).
[8]黃雅丹,彭花明.高校地質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探討――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實習;工科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225-02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土地信息技術及與土地相關的工程技術的飛速發展,土地資源管理已成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目前全國已有60多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于各自依托的優勢學科不同,學科定位各有特色,人才培養的側重點也各有特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工科為特色,在專業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力求重點突出、與時俱進,既要深入講授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技能,滿足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要求。本文在新一輪教學計劃修編基礎上,針對院校特點和實習地區特色,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實習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以期完善本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教學實習目的
教學實習是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本科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現有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所掌握的新知識進行創新,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行之有效地實踐。對于工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制定規范且詳細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多層次的創新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土地資源管理系在專業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充分考慮基礎理論與技術發展,結合科學研究與學生實際,在本科生完成普通地質學、測量學、土地資源學、土壤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基礎課之后,將學生集中安排在秭歸實習基地進行生產實踐性教學。在實習過程中,專業導師將指導學生回顧課堂所學的理論,現場講解土地相關知識,安排各小組獨立作業,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理論知識,促進學生提升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協調能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二、教學實習特點與組織安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組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來,經過幾輪教學修編,形成了較為科學合理的專業教學實習體系。目前教學實習安排在第四學期末,地點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秭歸實習基地,時長五周。經過系統優化后的教學實習特點在于:①實習內容涵蓋面廣,將課程與科研相結合,根據專業人才需求,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平臺及實習基地資源,設計實習主體內容;②實習成果運用率高,學生實習成果資料將作為基礎數據,應用于本屆學生后續土地信息學、土地數據處理、土地規劃學等課程的學習中。教學實習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室內準備階段,主要為ARCGIS、ENVI等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軟件的強化培訓;第二階段為野外綜合實習階段,由各專業指導老師帶隊,對實習基地所在地區的地質地貌、地區土地資源、地區土壤資源和城市土地利用等內容進行現場講述,并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地調查調研;第三階段為室內整理和報告總結階段。
三、教學實習內容模塊構建
本專業的大部分專業課程都設置了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在教學實習中,我們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組合,確保多課程的綜合實習。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將實習劃分為四個模塊。
1.地區地質地貌認知實習。該專題主要是對秭歸地區典型地貌與地質現象的總體認識,包括:①認識實習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區域地質概況;②熟悉野外地質調查方法,掌握羅盤的使用,能夠獨立進行野外定位、巖體產狀測定和素描圖描繪;③了解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外動力地質現象產生的地質災害,及由此進行的主要邊坡支護治理工程。
2.地區土地資源調查實習。地區土地資源調查實習是通過對農村和城市土地利用情況的調查,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調查的一般工作方法,能夠按照當地實際和突發狀況設置技術方法和實驗方案,更加清楚地認識和理解土地利用的基礎知識。該專題包括農村土地資源調查和城市土地資源調查兩部分:農村土地資源調查實習主要是進行農村土地資源的權屬和地類調查,要求學生逐地塊地實地調查土地類、面積,掌握各類用地的分布、利用和權屬狀況;城鎮土地資源調查實習是對城鎮各類土地的現狀分布、利用結構等情況調查。
3.土壤資源認知專題實習。土壤資源認知專題是對區域內典型土壤資源進行現場認識,涉及的15個典型土壤剖面均由專業老師和當地農業專家經實地踏勘確定,具有區域代表性。實習要求學生掌握不同地質地形條件下土壤資源分布特點,能夠獨立進行土壤樣本采集和野外土壤基本理化信息測試,熟悉科學實驗的主要內容和開展科學研究的一般性步驟。實習內容包括:①野外識別常見巖石發育的土壤形態和基本特征,熟悉土壤垂直分布規律;②參觀“移土培肥”工程示范區和張家沖水土保持試驗站,了解移土培肥、測土配方的基本方法。
4.城市土地利用專題實習。城市土地利用專題是對秭歸新縣城進行的概括式認識,專業教師就秭歸新城建設相關問題現場講解,指導學生進行市場調研,使學生了解城鎮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政策和房地產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設計調查問卷,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快速融入社會的能力。實習內容包括:①了解秭歸新城規劃,實地考察城鎮擴張模式,并作出綜合評述;②參觀屈原故里和黃帝廟文化旅游項目,熟悉人文景觀開發一般模式;③分組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土地市場調查,熟悉土地開發相關法律政策與房地產開發基本流程。
教學實習作為我系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生首次集中、系統進行的專業綜合性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專業課程理論知識被優化整合到多個實習專題中,要求學生在實習中綜合利用所修知識,展示個人實踐和團隊協作能力。我們對2008—2012年五年間的秭歸教學實習進行了跟蹤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在實習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充分實踐,專業興趣得到極大增強。從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抓住學科發展的總體趨勢,結合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和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才能不斷適應時代對土地人才的要求。由于本專業教學實習時間跨度較長,涉及內容較廣,期間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今后將根據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完善實習內容,將科研與實踐教學緊密的結合,提高實習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加強實習基地建設,不斷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實習體系。
參考文獻:
[1]袁春,錢銘杰,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7,(1):123-125.
[2]寧立波,祁士華,馬傳明.地質類專業野外實習教學中學生角色的轉換[J].中國地質教育,2011,(4):44-47.
[3]張先進,易順華,劉愛民,等.我校秭歸實踐教學基地的教學資源特色與作用[J].地球科學,2008,(33):56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