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詩歌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詩;知識社會學;詩性知識;反知識
中圖分類號:I207
詩歌有沒有社會功能,回答是肯定的,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就曾在博客上撰文強調詩歌對社會的批判,這就引發了我們如何從社會學視角來看詩歌的問題。但是純粹意義上的社會學界的詩學研究并不多見。耿占春曾把詩歌和社會學之間的矛盾關系置于學科的層次進行過探討。他指出,對詩歌的社會學式的批評指出了詩歌“潛在的危害性”,對詩學的發展是有益的。[1]朱國華對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社會學詩學觀點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他將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置于中國文化生產領域的語境中,圍繞布迪厄對于藝術祛魅、藝術自主性的論述, 其理論的跨語境效用,以及社會學詩學的理論盲點,集中進行一番批判性審理。[2]朱國華在這一交叉領域的研究首次把具體的社會學理論運用于詩歌的研究中,從布迪厄的“文化場域”來探討現代詩本土化發展路徑,提出的批評意見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3]邱運華對托洛茨基的社會學詩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并對托洛茨基的文學社會學觀點加以細致研究區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文學研究的社會學方法;二、文學研究的階級意識;三、強烈的功利主義美學思想趨向。[4]
這些研究已經開始深入挖掘社會學理論在詩學上的解釋力,但是視野局限于單個理論,不能結合多重理論來分析現實境況,也降低了社會學理論的解釋力。當前的學術研究的狀況使知識社會學視野在詩歌本土化研究當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著眼于知識社會學,就社會學視閾內的中國新詩進行一番考察。
一、知識分類中的詩性知識
社會學家默頓指出,知識是一切形式的文化成果。知識社會學研究的是知識與社會或者文化中其他存在因素之間的關系。詩是一種用文字來表達觀點的寫作形式。文字是知識的載體,從廣義來說詩歌也可歸為知識的一種。詩歌作為知識,便不能不聯系到知識社會學這一門兼有語言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視野的社會學分支。套用一個哲學的命題來對詩與知識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命題A1:花是紅的。
命題A2:花是美的。
命題B1:人是美的。
命題B2:人是紅的。
上述命題中命題A1對描述花的顏色是簡單的意識反映,是物理學的知識。命題A2對花的視覺判斷,是藝術學的知識。命題B1對人的倫理判斷,是倫理學的知識,而命題B2將用物的自然屬性來描述社會屬性的人,這種形式上的不對稱形成了語言的反思和詩歌的意境。或者也可以把詩歌命名為一種詩性知識。這里我們先討論廣義的知識,也就是知識社會學家視閾里的知識。
知識社會學往往強調知識的社會性,也就是將知識看作秩序的來源,人類學著名的薩皮爾-沃爾夫假說甚至提出現實世界是建構在語言習慣之上的假設。我們可以從許多有哲學背景的社會學家身上看到很多來自對知識的秩序思辨的見解。事實上,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本來就沒有多少數理統計的實證研究,都是從類型學的視角進行闡發,而知識的分類是知識研究的最常見也是最基礎的研究。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把知識分為實踐的知識、制作的知識和思辨知識。他特別將詩歌作為制作的知識的例子,而他指明制作知識的任務是制造,目的是展現制作活動以外的產品。不過此時,他沒有區分科學與知識,他認為知識就是科學,或者這里的知識是狹義的知識――真理。[5]231法國學者洛克列出了知識的等級體系,分別是直觀的知識、證明的知識和感覺的知識,這里直觀的知識代表真理,這里我們仍然找不到詩歌的定位。知識社會學的開山始祖舍勒則將知識分為神話知識、宗教知識、哲學-形而上學知識、技術知識等七種知識類型。[6]156這一分類開始從現實社會中尋找根據,但是詩歌恰凌駕于現實之上,也就是說詩歌既有神話、宗教、哲學、技術等知識,又有不被分類包含的物的知識。利奧塔主要針對科學知識提出了敘事知識的概念,以代表日常生活知識。這一點在詩歌作為知識的組織與科學知識的生產之間的區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但是這只是知識界把目光轉向生活的一種體現,也不能完全代表詩歌。雖然詩歌主要來自于生活,但是很大程度上嵌套了來自于科學的知識。以上的論述往往從他們各自的角度來分割知識,那么我們要嘗試基于詩歌的立場來區分知識。
在本文中提出的知識則是物理知識、藝術知識、倫理知識和詩性知識,還需要加諸一種社會知識,那就是在這里呈現的四個命題的表現形式作為一種知識,它是人創造的有目的的知識,是人為了進行溝通而衍生的產品,即表達知識。事實上,詩性知識也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現代性的產物,中國的古體詩就只能算是表達知識,即通過修飾手法和白描來傳遞信息。所以本文提出了五種知識。這里物理知識囊括了物的一切機理,包括化學、力學宇宙、天文等門類。藝術是視覺的知識,是一種物的存在對人感覺上產生的某種情緒的知識。倫理知識是事物或現象在社會關系中體現出來的對社會規范的評價。當然我們在這里重點談詩性知識。
二、作為反知識的詩性知識
在以往的研究中,詩性知識并沒有被提及,所以我們先從以往對知識的評價中來獲得我們對知識的見解,以再次旁證詩性知識的特殊性。或者這樣解釋,詩歌自然是一種知識,我們可以從學者們無所不包的知識的討論中來獲得對詩性知識的辯證認識。社會學大體上探討了知識的四種視角:(1)詞語;(2)語言;(3)認知方式;(4)意識與思維。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方面來討論詩性知識。
社會思想家福柯主張從詞語的角度來觀察語言的流變來管窺社會現實的變異,他甚至創立了“知識考古”一詞專門指代他的話語實踐研究。福柯認為知識是世界觀的反映,他從詞語與物的關系中闡述了他的知識型理論。知識型理論中他區分了四種知識型,分別是文藝復興時期詞與物統一的知識型、17到18世紀的用詞的秩序表現物的知識型、19 世紀的用詞的秩序再現人對物的秩序知識型和現代的詞與物的分離的知識型。[7]256福柯的知識考古學視野讓我們看到了詞語系統走向獨立的歷史。無獨有偶,法國社會學家在“模擬社會”的論述中同時指出,符號系統的獨立使得社會被擬象物控制,這難免有些悲觀。不過我們需要承認詞語已經走向某種獨立,或者脫離事實、脫離客觀,但是它仍然來自于現實。就像鬼神之說,仍然在人類的掌控之中。詩歌以詞語的形式表現,詞語開始獨立為一個系統,它仍然是詩人的創造物,或者某種意義上是出版的創造物而已。以詞語表現的詩性知識只是一種呈現,而這種特殊的呈現或許驚世駭俗,這恰是詩歌作為自由表達的體現。當代的詩歌詞語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挑戰詞語秩序的傾向,詩歌內容里大談、死亡、存在的邏輯等等,而這都是人們在生活中極力想要避免的話題。
詞語同時作為一種語言,它與社會現實有著深刻的聯系。語言社會學就是以此為出發點來探討語言的知識是如何反應社會現實的。語言社會學從不同社會群體使用不同語言的角度來開展的社會學研究,而詩性知識之間體現的語言的差異,即使有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甚至成長歷程都會影響到詩人的詩歌寫作,但是這些差異往往是無規律地隨意的,因為詩歌寫作本身就是一種隨意的創作,而且來自于外部的借鑒對詩歌語言的獲取也有重要的影響。雖然沒有確證的統計數據來證明詩歌語言的自由性,但是我們仍然相信,因為如果詩歌語言是一個公式或者規律的話,那么詩歌創作早就走向了死亡。
知識被看作是脫離于身體的話,自然就需要主動去獲取,這就是認知。現象學社會學等派別傾向把世界認為是一個分類系統,這個分類系統使得知識獲得意義,那樣也可以說這個分類的系統就是知識,需要去內化這個分類系統形成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可以說詩歌區別與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形式,也是某種分類系統的內容。這里借用哈貝馬斯關于共同知識的論述,詩人自然有一種自然知識,這來自于詩人對自己和對詩歌的界定和感受,當然也會存在相異的知識。這里的討論主要是知識是人的產物還是獨立于人存在的,而我認為是前者,因為幾乎所有的知識都體現為一種事后解釋,事后解釋源自于我們時間的一維性,這里就必須要提出,事后解釋的缺點――不確定性和多種解釋。而詩歌則是一種創作中的知識,恰和亞里士多德的解釋相符。詩性知識是一種正在被創造的知識,而不是在事物發生之后做出的解釋。
當然基于人思維的穩定性,知識的穩定性與其同期的穩定性被一部分人質疑是否存在關聯,而我以為這種關聯更像是一種虛假關系。卡爾?曼海姆承繼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的思想開展他的批判,他指出思想認識的發展并不遵循自身的邏輯規律。在詩歌方面這一點能夠得到更好的體現。很多時候詩人恰是正不斷嘗試著突破被別人稱之為思維慣性的意識形態,他們的文字和思想來往于一個沒有意識形態的國度,甚至沒有國家民族的界限。這是對現存分類系統的某種挑戰。但是這種挑戰又是遵循詩歌的原則和邏輯的,詩歌總是有一種模糊的創作邏輯,詩人總是不滿足于現實邏輯,因為那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完美的只存在詩歌的意向和詩人的腦子里。
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反思,我們可以得到詩性知識的幾個特點:(1)詩性知識是一個詞語的自成系統,它是詩人個人的創造物,是某種模糊的詩歌邏輯指導下的產品;(2)詩性知識是一種自由的象征,它們是用來表達情緒和體悟,這種表達就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3)詩性知識的獲得不僅僅是詞語本身的意思,而是以詩歌為形式所體現出來的某種特殊語言體系,這種語言體系中包含一種內在的價值;(4)詩性知識是一種正在創造的知識,而區別于一般的事后解釋,從而避免了事后解釋的人的價值型的扭曲;(5)正是因為與事后解釋的價值改造的其他知識的區別,使得詩性知識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反知識,這種“反知識”是反對那些違背詩歌模糊邏輯的現實,詩歌在當代文學發展的流變中獲得了這種“反知識”的自我認同;(6)詩性知識是現實秩序的一種有益補充,這種“反知識”存在著某種正功能,即充實知識類型,豐富視野和傳遞思想等功能。
三、社會學視野下的詩性知識
1.詩性知識產生的社會背景
雖然說詩性知識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但是仍然存在于人類社會,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塑造,這些則可以從社會環境來討論。事實上,新詩是現代性的產物,至少在中國是如此。所以為了區別于古體詩,取名為現代詩。這種現代性卻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中發生著悄無聲息的變化。
美國社會學家貝爾較早地觀察到了一種區別與工業社會的現代性的新的類型,他稱之為后工業社會的現代性。他關于后工業社會的五個預測中已經被證實或者正在被證實,除了一點――他所認為的社會的中軸:理論知識。他認為在后現代社會理論知識會處于中性地位,成為社會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這一論斷難免有些理想主義,畢竟社會還在人類的手里,但是他也開啟了后現代主義研究的先河。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關于第二現代性的研究對理解知識有一個較好的借鑒作用。他把區別于工業社會的現代性命名為自反現代性,意指一種自己反對自己的現代性。[7]284而中國的新詩也開始呈現出這一特點,傳統的知識秩序在造反。
現代主義 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形式(連接的/閉合的);目的;設定;等級制;控制/邏各斯;藝術對象/完成的作品;距離;創造/總體化;綜合;在場;集中;種類/界限;范式;從屬關系;隱喻;選擇;根/深度;解釋/解讀;所指;可讀的(讀者的);敘事/宏大歷史;主代碼;癥狀;生殖的/陽物的;妄想狂;發端/原因;形而上學;確定性;超越。
后現代主義 怪誕幻想作品/達達派;反形式(分離的/開放的);游戲;隨機;混亂;枯竭/沉默;過程/表演/發生;參與;逆創造/解構;對立不在場;彌散;文本/互文本;組合;并列關系;轉喻;結合;根莖/表面;反對解釋/誤讀;能指;可寫的(作者的);反敘事/狹小歷史;個人習語;欲望;多形的/兼兩性的;精神分裂癥;差異―延遲/痕跡;反語;不確定性;固有。
伊哈布?哈桑就在《走向后現代文學》中對后現代主義的文學做出了闡述,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強烈對比,我們不得不醒悟,原來文學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從象征主義走向了怪誕,從形式的走向反形式的,從等級制的走向混亂的,從創造走向了結構等等。[8]174后現代主義似乎已經打亂了我們對秩序井然的文學作品的印象,而中國詩壇梨花體、羊羔體、下半身等也無一不是一種嘗試。所幸的是,任何文學的嘗試都沒有對錯。
2.詩性知識的意義轉向和現實境遇
古體詩所要求的平仄和對仗,在自由主義浪潮中被拋棄。如此詩性知識失去了自我確認的一個標尺。那么詩性知識是如何形成本身的個性,以保持對別的知識的界限的呢?而回答在于意義的深度挖掘。除了對詞語的廣泛引入,其意義外延也得到很好的拓展。中國新詩寫作越發傾向于一種實驗――破壞性實驗。破壞性實驗是常人方法學派創始人加芬克爾創立的一項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式,它的意涵在于通過打破生活秩序來觀察社會現實如何得以建構的。也正如魯迅曾經提到的那樣,一流的文學作品在于毀滅美,從而獲得對美的認知,而這就是詩性知識對其意義的建構。一首詩總會有一些破壞秩序的句子,而那些破壞秩序的句子所呈現出來的秩序就是寫作的意義所在。
古體詩和早期的朦朧詩中的詞語一定是人或者物,而現代詩中的詞語開始涵括一些社會事實。社會事實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克姆提出的用以指代那些外在于人的社會之物,例如制度、現象和結構。現代詩為表現的詩性知識則是一盤散沙式的表現,任何只要能夠想到的、寫出來的詞匯都可以用來放進詩里,而且加諸一種社會意涵,使之成為新的意義的代名詞。
按照馬克思對社會實踐的定義,詩性知識的生產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參與社會實踐的個體應當獲得相應的生產資料。但是,以破壞秩序為特色的詩性知識被稱為非主流,這種破壞在很多時候并不能夠被接受。這就使得詩性知識生產雖然成為了產業,卻少有收入。
詩性知識的生產者難以從生產中獲得與其付出對等的回報,詩人不再與詩性知識親近,而轉而生產一種近乎諂媚的偽詩性知識,這里的“偽”體現在情感的職業化上。一個詩人在觀潮時贊美大海,這是真實的感情,而他贊美一個觀潮景點的時候就顯得他感情失去了標的。資本的社會運作使得詩性知識的生產也不再那么純粹,政治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所把控的詩歌出版使得詩性知識產出質量降低。
四、詩性知識的走向
詩性知識是現代性的產物,而現代性一直在變化。荷蘭學者賀麥曉就曾就中國早期新詩的現代性進行了研究,他指出了早期新詩在形式、內容和和語言方面的變化的現代性表征。這是新詩從古體詩中走出的第一次裂變。林鐵在其對90年代現代詩的研究中指出,1990 年代詩歌的轉向實際上就是詩歌內部的自我反思。[9]從新詩出現到90年代,雖然社會變遷迅速,但事實上,詩歌仍然在追求自我解放,仍然是在形式、內容和語言方面的革新。而新世紀以來,詩歌呈現出一種新的現象,即所指詩性知識,其中既有自由和異化的世界,又有雜亂的詞語秩序。結合當代中國新詩寫作和發展不難看出,詩性知識正在形成并逐漸改變中國新詩寫作。如果說要給中國詩歌的發展定下一個脈絡,就不難得出格律詩、第一現代性下的新詩萌芽、第二現代性下的詩性知識三個發展形態。而當代詩性知識的走向則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個體化。正如貝克指出的那樣,第二現代性作為一種自反現代性的后果之一就是個體化,這種個體化既非個人主義,也不是個性化,而是表現為個人生活的承諾和關系網的強迫性。詩性知識的個體化則是表明共同標準與個人標準的共存。詩的共同標準若稱為“詩理”的話,那么個人標準則是對“詩理”的個性化,個性化是這一整個時代的個性化,即后現代的任一表征都可能在這里體現出來。
第二、脆弱性。詩性知識對傳統詞語秩序的破壞和重構讓讀者難以接受,這就使得詩性知識只能在少數“懂行”的人中間。一方面,面向市場的出版業無法承受傳播詩性知識的虧損,這又使得私人出版物開始流行。民間刊物、內部刊物開始成為詩性知識的陣地。繼而詩性知識的生產者開始形成圈子,但是自身又投入到與詩性知識生產無關的行業中去,使得當代新詩的傳播變得相當脆弱。另一方面,資本開始運作到詩性知識的產出和傳播過程中來,經濟資本和政治資本開始進入詩性知識產出領域,而使得詩性知識功利化。[10]社會資本主要是運用于詩性知識的傳播過程中。人際關系網絡開始成為詩性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
第三、裂變式發展。詩性知識的傳播開始與各種媒體相結合。博客、網刊、微信等信息傳播方式都被用來作為詩性知識傳播。每一種傳播途徑又會引發相應的內容、形式和語言本身的裂變。這種裂變式的發展是迅速的,悄無聲息之中完成的。通過這種方式,詩性知識必將走向一種更極端,這種極端是將會作為對意義表達的新探索而在文學史上閃耀。
參考文獻:
[1]耿占春.作為自傳的昌耀詩歌――抒情作品的社會學分析[J].文學評論,2005,(3).
[2]朱國華.對反思性社會學詩學的反思[J].文藝理論研究,2007,(3).
[3]朱國華.對祛魅理論的祛魅解讀――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研究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邱運華.論托洛茨基的社會學詩學理論―兼及俄國文藝學的學派問題[J].俄羅斯文化評論,2006,(10).
[5](英)邁克爾?馬爾凱.科學與知識社會學[M].東方出版社,2001.
[6](德)舍勒.知識社會學問題[M].華夏出版社,2000.
[7]劉少杰.國外社會學理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美)史蒂文?康納.后現代文化―當論導引[M].商務印書館,2002.
[9]林鐵.審美之維:當代漢語詩歌的現代性轉向[J].文藝理論研究,2007,(5).
關鍵詞:詩歌;意象;語義結構
高考詩歌鑒賞題的考察應緊緊圍繞讓學生“自己讀懂詩”這樣一個基本主題,而不應當讓他們去生搬硬套某種既定的所謂詩歌閱讀技巧抑或以某種先入為主的技巧預設或信息介入來限制學生思維,致使詩歌鑒賞最終變成了對詩歌的某種人為切割。其結果縱使學生答對了某道題,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謂讀懂詩,大體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讀懂詩歌“說了什么”,包含字面意思與言外之意,廣義上還應包含“為什么這樣說”的追問;二是讀懂詩歌是“怎樣說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詩歌的表達技巧。二者之間似乎沒什么直接的關聯,其實不然,讀懂了詩歌“說了什么”恰恰是為進一步讀懂詩歌是“怎么說的”確立了最基本的價值標準與定位方向。就像搞清楚了一個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就基本理解了他的行為方式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講,在讀懂詩歌的兩層意思中,讀懂詩歌“說了什么”這一層意思是居于首要地位的。而我們解讀詩歌也理應從這個最基本的層面入手。
而所謂學生“自己讀懂詩歌”,站在高考命題這樣一個背景下來認識,就是指不要在題干中涉入太多的先入為主(特別是手法題的先入為主現象)的條件限制,或者讓其去生搬硬套某種已知的技巧背景知識。而應當從最基本的意思的探討入手出題,引導其逐步走進詩歌的深層意境。
要讓學生自己讀懂詩歌,最基本的也是最精妙的做法就是從解讀詩歌的意象入手。中國傳統詩歌特別注重詩歌意象的運用,用意象說話是中國傳統詩歌一直以來的文學習慣。如果說語素是語言的基本單位,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意象就是詩歌的基本單位。它就像是生物體內的基因,解讀詩歌意象的過程就是破解詩歌的基因密碼的過程。2010年的詩歌鑒賞第一題“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就是一道典型的讓學生通過解讀意象去領會詩歌深層意蘊的題。這道題的妙處在我看來主要是兩點:一是讓學生擺脫了先入為主的限制因素的困繞,而直接可以進入與詩歌文本的零距離接觸,直接觸摸詩歌的語意神經。二是要考察學生如何在特定詩歌語意背景下解讀常見意象含義的能力,學生生搬硬套意象儲備知識在這道題目面前是無濟于事的。在高中課文中,“子規”的意象是被經常提及的。但每一次的運用都有著不同的含義,這就需要學生真正置身具體的詩境才能領會它的意思。也就是要將“子規”這一意象的普遍意義(哀傷、悲戚)與這首詩的獨特詩境結合來明確其真正的含義。
一是讓學生懂得古典詩詞的語言特點。想挖掘詩詞思想感情的方法很多,什么抓題目,抓注解,抓作者背景等等,結果常常抓不住詩詞的中心思想,癥結何在?因為我們很少關注詩詞語言特點,尤其是近體詩的語言特點,不能按照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規律去閱讀理解詩歌,而常常是帶著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和規律去閱讀詩歌,也就當然讀不懂詩句。
詩歌語言有三個不可忽視的特點:一是凝練性,二是跳躍性,三是無序性。凝練性是指詩歌語言高度簡潔,仿佛是幾個動詞、名詞或形容詞排列而成,如“枯藤老樹昏鴉”;跳躍性是指詩句之間在字面上不是緊密銜接的,而是省略了一些信息,要知曉詩句的具體而豐富內容,還需要補充出它們之間省去的信息,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無序性是指詩句中的詞的順序不是按照現代漢語語法規則去組織,它是根據詩人的需要隨機決定一句詩的詞序,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因此,要讀懂古詩詞,有時要重新調整詞序。
把握了古詩詞的這些語言特點,我們才會在古詩詞的閱讀過程中作好調整與想象,準確理解每句詩的意思,進而去把整首詩詞的中心思想和表現手法。否則,錯誤的閱讀心態和方法難以與作者共鳴,也就無以知道詩詞思想情感及其它。
二是要大量地精讀古詩詞。游泳的知識技巧知道再多,但不下水嘗試體驗,一下水人就會沉入水下。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會產生作用和效能。因此大量深入閱讀古詩詞是提升詩歌理解能力的保證。只有在詩詞閱讀中去領會培養情感,尋找閱讀的真經,方能形成自己閱讀古詩詞的經驗和能力。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方面只滿足于教師講講,自己聽聽,這種簡單的表層的學習方法是不可能真正讀懂我國古文學的瑰寶――詩詞的。“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大量詩詞閱讀經驗,就難以領會古人寄寓詩詞的心聲。
一、吟詠賞讀,咀嚼詩歌的音樂美
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講音律、節奏。因此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聲,讓人感受到悅耳和諧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婦幼音樂美的語言之中。因此,古詩教學要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徹于教學詩中。起始階段自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在深入體會了詩的豐富意蘊之后,讓學生抑揚頓挫,反復吟詠,讓學生把情感通過朗讀的語調、語氣以及停頓等讀出來。如《靜夜思》,以《思鄉曲》和《靜夜思》兩支曲子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與詩句的欣賞中構想意境,充分悟出聲與情韻的和諧美。
二、拓展活動,再現詩意
在古詩教學中引入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有幫助。
1、畫詩。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互相生發,相得益彰。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如教學“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兩句詩時,怎樣在畫面上表現出“無處尋”的蝴蝶呢?大家開動腦筋,展開想像。結果,有的學生畫面上的蝴蝶隱約于金黃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畫。理由也各有不同:有的說把蝴蝶畫成淡黃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來了;有的說畫上兒童正拍著腦袋思考,“蝴蝶飛哪兒去了,怎么找到它呢?”雖然怎么畫都無所謂,但可貴的是,它已經引發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2、演詩。比如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中詩人詢問童子師傅的去處時,讓孩子們運用已有生活經驗,充分展開想像,進行創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學生對童子當時的神態、動作的設計都有所不同:有摸著后腦,一片茫然的;有焦急無奈,舉目遠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視微笑的……學生種種表現,再現了這篇古詩在他們頭腦中的不同意境,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不同創意。
3、寫詩。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對古詩進行改寫或者仿寫。例如,在學習《贈汪倫》后,我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回家后把心里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自己最不舍的人。
三、多元教學,渲染意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例如四年級費老師執教的《江雪》,這首詩如果僅僅讓學生理解漁翁孤獨寂寞,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導學生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體會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憤世恨時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獨、高傲的感情,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也是本課教學的內容。然而,由于寫作背景復雜,又由于小學生的知識、閱歷、個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費老師不失時機地出示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激起學生的心靈震蕩。
四、品味賞玩,真切感悟
【關鍵詞】詩歌;微課教學模式;價值;推廣
魏書生說:“語文教學是藝術園地,這一園地應該百花齊放,甚至千花萬花齊放。”我們的課文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情趣濃厚,這些都決定了語文教學模式必然是多姿多彩的。把傳統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起來的詩歌微課教學模式就是其中的產物。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微課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學習興趣濃厚,這明顯提高詩歌的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它是符合教學發展和創新規律的。
一、什么是微課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必須有一個適應它的大環境,微課教學模式的出現也不例外。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信息化、移動電子設備的普及,大量微資料的上線,預示著微時代的到來。加上班級多媒體、白板等電子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還有現在進行的網絡信息技術的遠程培訓,集網絡、信息于一身的新教學模式微課也應運而生,并在教學領域掀起一股讓教育網絡化、讓教育信息技術化的熱潮。
所謂的微課,其實就是指老師根據教學的目的需要對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或必要教學環節所做的對多方面教學資源進行有機組合而制定的教學視頻。它的特點:一是時間較短 ,視頻大約5-10分鐘;二是內容較短小,解決一個很明確的知識點;三是半結構化容易擴展;四是使用方便,易以儲存等等。總而言之,微課的載體就是視頻,是45分鐘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小環節,是能夠精彩體現師生教學的一個片段。筆者認為是一種挺好的教學模式,所以認真學習微課制作的相關知識,再學習研究他人微課視頻,最后根據自己授課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微課制作,再運用到平時課堂教學中。
二、詩歌教學中為什么采用微課教學模式
一種新教學模式的采用,它必須是符合教學的要求和規律的,而且是必須遵循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的宗旨。采用詩歌微課教學模式是有它的實際意義的:第一、它符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作為一名老師,他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指導者,必須根據授課的目標以及實際的學情,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除了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課本和其他相關資料外,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發展需要,還應改變傳統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體現出一個教育者的本色和特色。所以筆者認定詩歌微課教學模式就是一種新的教學策略,能夠充分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并借助班級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輔助手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教學,提高授課和聽課的效率,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第二、它適合高考詩歌鑒賞的復習要求。筆者經歷了幾屆高三年的教學,在進行詩歌專題復習時發現了設題規律:考點的設置要么是概括詩歌的內容,要么賞析它的語言特點或表達技巧,要么找出意象并進行賞析,還有分析或歸納詩作中作者蘊涵的思想情感,甚至還有聯系自身談談詩作中觀點的現實意義。從設題角度看,切入點都較小,命題指向比較明確。所以在平時詩歌教學中,除了注重詩歌朗讀、鑒賞、積累外,還可以根據考點的設置,制作凸顯考點微課專題小視頻,做到在學習鑒賞的過程中有意識滲透考點,循序漸進,積累知識碎片,為高三的專題總復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到高三再進行知識體系的補充、梳理,這樣來操作的話就水到渠成。
三、詩歌教學中微課教學模式的價值
在詩歌微課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它的價值還是蠻大的,大體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闡述:
1.可以讓詩歌教學內容更精煉
由于詩歌微課視頻是一種碎片化的學習,它是針對詩歌某個知識點的教學要求而精心制作的學習資源包,它直觀性強,趣味性濃,數字化也強,而且能夠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情景當中,應該說這樣的詩歌微課視頻是一堂課中的精華(出彩)的環節。既然是出彩的組成部分,也就是一堂課的重中之重,就要求老師必須精心備課,全面考慮和精心設計,不僅要注意整堂課的教學內容,更要凸顯重要環節中重點知識的落實,做到授課心中有數,游刃有余。首先,備課針對性強。必須對于整個高中詩歌教學知識板塊有一個高屋建瓴的把握,對于教材編排順序,把握各個章節知識點間的聯系,分散知識難點,循序漸進安排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明確詩歌微課視頻的制作內容。其次,授課目標明確。眾所周知,詩歌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涉及把握詩歌內容,鑒賞詩歌意象,體會作者情感,甚至把握音韻美等等,學生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鐘內都能一一把握,這就要求老師授課時必須要有要點的凸顯,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掌握得多,其實學生學完以后稀里糊涂,所以筆者更注重 “一課一得”,而微課視頻在這點上體現得很好,老師精心錄制的視頻,不言而喻,其實就是一堂課的重點。例如授課必修一第一單元中國新詩,筆者是這樣來處理的:《沁園春?長沙》除了注意教學環節完整過程,重點突出詩中“意象的把握”這個環節,并把它錄制微課視頻,讓同學在聽、讀的基礎上,找出這篇文章的意象,并揣摩意象的特點,然后結合背景,領悟作者的情感。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在詩歌的閱讀中,把握意象是基本閱讀的一把鑰匙。《雨巷》突出對“雨巷和丁香”這兩個意象的理解作為教學難點環節,除了運用前面學過的知識來抓住文本中意象的最直接特點外,對這兩個意象在傳統古詩文中的內涵作必要的補充,這是教學的關鍵,教師對此制作微課視頻,學生就能夠比較全面準確理解課文兩個意象的真正內涵,才能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這樣做的意義是強調知識的遷移運用。《再別康橋》則把“詩歌的形式美”作為教學目標,即把握詩歌中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其中“繪畫美”也是意象把握的一個要點,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揣摩領悟解決,教師最后做言簡意賅的點評節可以了。這就是強調學以致用。最后,學習的有效性。每首詩設置的要點不同,但最終就是為了解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即對“詩歌意象”的把握。把每課的重點、難點或關鍵錄制成微課視頻,構成一堂課最精彩的組成環節。筆者執教過程中張弛有度,學生學習目的也很明確,讓學生學有所得,最后再進行單元的總結,溫故所制作的單元微課視頻,學生對“意象”這個知識點有個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真正弄懂并掌握詩歌“意象”。長此以往,學生關于詩歌的學習就有一個不斷積累的收獲。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特別注意詩歌微課視頻重點內容的確定,視頻精心錄制,以及視頻有效展示等等,這樣的微課教學模式讓詩歌教學內容各個環節更緊湊更科學,授課內容精煉到位,有的放矢。
2.可以讓詩歌教學內容有效地拓展延伸
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們力求把握解讀詩歌本身的文本內容,但是也應該注重詩歌知識的拓展延伸,擴大詩歌學習的外延。在筆者多次解讀《課標》的基礎上,明白作為一名老師,必須以時俱進,很有必要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網上搜集有用的資源,甚至教會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充分整合并運用這些資源來引導幫助學生對作品的解讀和理解。記得高二授課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時,第一單元學習概述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是鑒賞詩歌一個重要方法,但是學生的閱歷有限、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想要對每個作者都有所熟悉了解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就必須有意識地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比如講到杜甫的《蜀相》,筆者認為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跡的知識補充是必不可少的。杜甫一身的遭遇、政治理想以及寫此詩的心境做必要的了解是相當重要的,是讀懂此詩的關鍵。所以在授課的環節中,筆者重點錄制關于“諸葛亮與杜甫”這樣的小專題視頻作為背景的介紹,一方面可以借助背景知識的來把握讀懂詩歌,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充分了解諸葛亮、杜甫其人其事,積累更豐富的課外知識。學習陸游的《書憤》時,大家知道陸游是北宋最著名的愛國詩人,留下的愛國詩篇非常多。在授課的最后環節,筆者重點錄制一個關于“愛國詩人”簡介的專題微課視頻,重點介紹了屈原、杜甫、辛棄疾等一系列愛國詩人,讓學生懂得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知識的聯想、遷移。筆者把這些微課視頻放在班級電腦里,還轉發到微信里,讓學生自習課或回家也可以瀏覽溫故。課內外這樣進行詩歌微課教學,可以補充學生的知識缺陷,拓展學生知識面。
3.可以使詩歌教學內容系統化
再三研讀《課標》后,了解到《課標》對高三年的詩歌復習其實提出一些很有建設性的建議: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對于所教授的詩歌內容進行歸類,整合,然后進行專題性復習。其實就是老師把以前授課后學生點滴積累的詩歌知識進行系統化梳理,如李白詩歌專題,婉約詞牌專題等等,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梳理歸納是高三復習的一種重要方法。在高三的復習過程中,筆者特別強調回顧文本。如必修一第一單元的詩歌教學,最后總結突出“意象”和“意境”專題知識,并進行意象、意境知識整理,原來保存下來的視頻溫故回放,接下來還有針對性補充附設練習測試,來檢驗學生對這一專題知識的掌握情況。必修二詩歌教學貫穿詩歌表現手法專題的重點,畢竟《詩經》和《離騷》的創作手法對后來的詩歌創作產生深遠影響,所以進行表現手法(表達技巧)的微視頻專題制作。必修三主要學習唐詩,它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可以說百花齊放,側重對詩歌風格、情感的把握,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在授課的過程中,補充各個流派、不同風格的詩人詩作的微課視頻,特別制作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風格”、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的微課,宋詞中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李煜、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專題微課視頻,穿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再有意識地進行專題化教學,如意象意境表達技巧詩歌主旨(情感),等于把一些貌似龐雜、零碎、繁多的知識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進行重新構建,形成了詩歌學習的系統化知識體系,詩歌知識就好比一棵茂盛的大樹,學生不僅要對于詩歌有一個清晰綱要(主干)的把握,還要對各個知識點(枝葉)有清晰的了解。這樣,才能算是真正學習并把握詩歌這個知識板塊。
以上就是筆者對于詩歌微課教學模式價值探究的幾點拙見。
四、詩歌微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意義
詩歌微課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值得筆者繼續探究并推廣。第一、特別適合高三專題復習。由于微課視頻的半結構化易于擴展、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優點,它不僅適用于詩歌教學,其他教學內容也適用,特別是講究講練結合的高三專題總復習,更適合使用微課教學模式。可以把大專題分成幾個小專題進行知識點的落實,如關于文言文專題復習中的特殊句式,把每一種特殊句式做成一個微課視頻,當中有知識點的傳授,有練習的附設,有講評的反饋,真正做到講練結合,知識的落實把握。最后再把所有的特殊句式進行總結,反饋。第二、避免老師重復備課,起到減負作用。便于儲存的微課視頻,老師可以根據學情的不同進行必要的補充和整改,避免老師重復制作視頻的麻煩;也可以讓不同的學生各取所需,選擇性獲取相關的知識; 甚至可以作為教學參考資料,指導學生進行補缺補漏的學習等等。它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并且拓展了學生課余學習的領域 。最后,可以方便老師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相互學習、切磋。眾所周知,現在教研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遠程的教研和培訓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學習途徑,微課教學模式自然也成為大家很喜歡的一種聽課和評課的模式,詩歌微課教學模式也不例外。這就是詩歌微課教學模式有必要推廣的價值所在。
綜合所述,詩歌微課教學模式是適應科技發展的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詩歌微課教學模式不僅是在教學方法上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操作簡單,實用性、針對性強的課外學習媒介。既能讓老師不斷學習研修,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又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課外的學習舞臺,對知識進行溫故、梳理、運用。師生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把課內外的學習完美結合起來。所以它值得大家進一步地學習、探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李艷龍.高考語文全國卷古代詩歌鑒賞試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博碩論文.2010
[3]許亞莉.關于微課資源建設的分析DD以中國微課網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4
[4]陳誠.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