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日記的格式怎么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事實證明,對于低段的學生而言,其真實的“表達需要”和“表達興趣”,一般不在于表達本身,而在于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對象。美國教育學家早期寫作實驗證明,幾乎所有學寫作的孩子都需要從繪畫開始。科學家們都認為,兒童繪畫參與大腦半球間相互關系的協調,在這方面繪畫與思維和語言的聯系特別重要。 對于低段的孩子而言,“說”比“寫”容易,而“畫”又比“說”要容易。
鑒于此,探索一種新型的習作形式——繪畫日記,為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低段的習作架起一座橋梁。參考《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努力“立足于讓學生從敢于表達到善于表達”,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習作的幸福指數。
一、巧用繪畫悄然起步,炫出習作別樣精彩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證,可以把繪畫日記的指導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利用語文課堂教給學生記寫繪畫日記的方法和正確格式等,讓習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這樣使學生不自覺地喜歡繪畫日記,保證了指導的有效性,從而為習作能力的系統提升邁出了寶貴的第一步。
一年級《繪畫日記起步》(孩子邁入小學大門一個月后第一次習作課),首先出示繪本《蚯蚓小弟的日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示其中一則,在共同閱讀中發現蚯蚓小弟有一個好方法,遇到不會寫的字可以寫拼音,可以用圖畫來代替。接著指導學生寫繪畫日記,請看其中一個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說的都是蚯蚓小弟日記中的內容,那寫內容之前他先寫了什么?(蚯蚓小弟先寫了日期、星期、天氣)
師:是啊,這些日期、星期、天氣就叫做日記的格式。
師:那要是我們今天要寫日記,該怎么來寫日記的格式呢?先寫——日期:5月27日,星期一。
師:什么天氣呀?(晴天!)
師:這“晴”字咱們還不會寫呢,可怎么辦呢?(可以畫個太陽公公!出示“太陽”)
師:要是下雨天呢?(在云朵下面畫上小雨點兒!出示“雨點”)
師:下雪天呢?(出示“雪花”)
師:小朋友們可真能干,用各種漂亮的圖畫寫成這日記的開頭!
然后,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想寫什么,有一個小朋友說,我想寫昨天在肯德基過生日。師生共同完成:昨天,爸爸、媽媽在肯德基為我過生日。我很高興。“昨”,不會寫,就用拼音。“爸爸、媽媽”不會寫,就用兩個男女的頭像來代替。“肯德基”不會寫,教師隨機剪下肯德基票上的老爺爺,一貼。“高興”,用什么表示呢,畫一張笑臉吧……呵呵,真有趣!
在這節日記起步課中,教師用學生感興趣的蚯蚓小弟引入,展現它的日記,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日記的格式以及繪畫日記的特色,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日記寫作指導,如寫完整的一句話,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如何把一件事寫完整等。繪畫日記教給了孩子運用文字和圖畫共同表達的方法,滿足了孩子的表達欲望,“重在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自信心”(《課程標準》),使他們在起步階段就對習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尋常習作煥發出誘人的精彩,為習作之路奠定可喜的情感基調。
二、結合繪畫有效積累,關注習作輕松轉身
《課程標準》中提到,“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可見,閱讀和生活是學生積累詞句的重要途徑,是寫話的一個可行性的建議。而低段學生因寫字能力有限,碰到感興趣的詞語卻難以表達,難以記錄。如何讓低段學生有效積累詞句,為寫話教學作好鋪墊呢?在教學實踐中,寫畫結合就是最佳途徑,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巧分層次,化難為易。
1.單用圖畫。適用于難寫的詞語或馬上就能意會的詞語。如“開門見山”,旁邊畫兩扇門,中間畫一座山,畫簡意明。
2.拼音+圖畫。比如,一個詞(或詞組)中有一個不會寫的字,難以用圖畫表示,就用拼音代替;而另外的字(或詞)則容易把它畫出來,就用圖畫代替。如“眨眼睛”,“眨”寫拼音,然后畫一雙眼睛。
3.文字+圖畫。如遇到能寫出其中的一些字,而其余的能用繪畫來表達的情況可以采用,如,“日月如梭”其中“梭”可繪圖表示。
下面是我們分別在“教給積累記錄方法”前及三個月后對實驗班一(1)班和非實驗班一(2)班各50人設置的場景:面對“六一”節跳蚤市場買玩具的“柜臺”, 進行調查測試。
從表一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班的學生初步掌握了利用繪畫積累、記錄詞句的方法后,對起步習作有了濃厚的興趣,并且有了習作的自信。由此可見,這是一個習作起步的好方法,是通向習作的幸福大門。
從表二中,我們發現,實驗班采用繪畫的方法積累詞句,其習作表達的有效性明顯高于非實驗班。可見,學生在邊畫邊寫的快樂中尋求到了適合自己的表達空間,為輕松習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依托繪畫自然寫話,激活習作輕舞飛揚
低段學生喜愛繪畫,有憑借繪畫表達情感的意愿。根據這一特點,將繪畫資源引入寫話中,啟發學生表達,激活蘊含的快樂元素,讓原本“厚重”的習作在繪畫中自然輕松,就像那漫天的柳絮,自在地、輕輕地飛舞。
I am a 12 years old boy. Smart and handsome. I am proud of myself. Because I can get perfect scores in Chinese, math and English. It is not good enough, I am also proud of being an elder brother. That is a Friday evening, my baby brother was crying all the time. My parents were both cooking for dinner. I said to my mum, let me look after this little thing. My mum said, “Are you sure you can?” “ Yes ,believe me I can.” I answered. Then mum went to the kitchen. I went towards my baby brother. “ Oh baby, don’t cry. I will sing a song for you…” I carried him and sing songs for him. After a while, he was asleep. I was so tired. My parents were happy and praised me a good boy.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look after my baby brother and I feel proud of myself.
拓展閱讀:小升初英語作文寫作格式和寫作技巧
1、格式:拿到作文題,一定要把握好題目的要求,看清是哪種類型的題目,確定好相應的格式。
常考的題如日記,日記的格式就是需要在第一行左方頂格寫上日期和星期,右方寫上天氣,然后再開始寫正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日記基本上都是描寫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所以孩子們注意一定要用一般過去時哦!
還有一類常考的作文題型就是書信,書信的格式更需要大家注意:
3rd April 2008
Dear Mr. I
How are you these days? I will go to shanghai for my holiday。
Yours truly,
Nancy
2、語法:這是現在孩子們在英語寫作中丟分最多的一項。
(1)寫完作文后要記得檢查:語法知識需要靠我們平時一步步積累,但是孩子們要注意在寫完作文之后一定要細心檢查自己的作文,一些學過的語法點不要再錯了。
(2)避免使用自己拿不準的句子:很多孩子喜歡用長句、復合句等。可是又對這些句子掌握得不是很牢固,所以很容易出錯。一切拿不準的詞和句子,都應該使用自己會的簡單句和簡單詞,這樣才能給考官留下好印象。
3、詞匯:如果在文章中能夠正確使用一些高級詞匯和詞組,而不再是簡單詞匯,這會讓老師耳目一新。例如:如果要孩子們來寫holiday。很多孩子們一開始就會寫I went to …… last year. 用went就很大眾化了,但是如果用take a trip這個詞組就會顯得你的英語水平跟其他人不一樣了
對于詞匯這個點,我向孩子們提兩點建議:
(1)詞匯需要平時積累,但是大家積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靈活使用學過的詞。大家已經學過很多詞組和單詞了,可是大家都不會拿出來用,原因就是在于大家學的時候只記得了它的意思,沒有認識該怎么使用,該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所以大家以后學習詞匯的時候一定要翻翻詞典學習例句,自己也拿來造個句子,要知道自己以后該怎么用。
(2)學習語言并不是紙上談兵,練習寫作也應該要多加練習。熟能生巧,練得多了,自然也就會知道什么時候用什么詞,該怎么寫作文了。
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生活;積累生活;品味生活
一、感受生活
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獨特的、敏銳的觸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發現美,進而去表現美,讓作文回歸生活,讓個性回歸作文。
作文教學專家李白堅認為:“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溝通學科間的聯系,把作文和學科學習相聯系起來,不僅拓寬學生的寫作素材,創設了豐富的寫作情景,而且教會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作文和學科教學的共同提高。
二、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
有了充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內容,并不等于學生就有了積累。
在平時要求學生準備積累本,指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搞搞摘抄,積累詞語;讀讀文章,找到“寫作的模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現象,抓住細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的一瞬,動腦筋思考,寫成日記。這也是平時積累素材的結果。經常練筆寫日記,不僅可以增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習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積累作文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三、要讓學生會說作文
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在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原因何在?究其根源,是因為“說”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較多,而“寫”卻較少。要培養學生寫的能力,首先要強調說的能力,這是寫話的基礎,有話可說,才有話可寫,說得精彩,才會寫得繪聲繪色。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得從小學一年級抓起,讓孩子們說熟悉的詞語,用喜歡的詞語說一句完整的話,要求一句話不但完整,而且要能表_一定的意思。例如:在語文教學中,用“有的……有的……”“越……越……練習說一句簡單的話。學生說:“下課了,同學們有的跳繩,有的投沙包。”冬天越來越冷”。 “樹葉越落越多”。然后再在這幾句基礎上加上別的修飾成分練習說幾句連貫的話。或者說自己的一件小事。讓學生充分體會說的樂趣。
四、持之以恒
要使學生真正掌握、運用日記這一文體,還需要我們老師在四至六年級,連續不斷,持之以恒地進行日記的訓練指導,使學生形成記日記的習慣,幫助學生鞏固運用所學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及記敘描寫的能力,并為作文積累豐富的素材。
五、循序漸進
日記作為學生學習語文及其他方面都有極大幫助的這一文體,要使學生終身享用,我們只有在教學訓練中,按照規定的訓練要求做到循序漸進。一是在訓練中對學生記日記的數量要求達到循序漸進。對學生來說,只要求在一定時間內記記日記,四年級時可規定每周每人至少寫三篇,老師要定期在一定時間收閱,形成慣例。二是在訓練記日記的內容上要循序漸進。因小學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都各不相同,因此,第一學段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把句子寫通順,第二學段的學生應把訓練的重點放在格式的規范和怎么記一件事情上,第三學段放在要有一定的條理上。這樣,使學生的日記訓練由低學段向高學段不斷地
發展。
六、讀寫結合、以讀助寫
閱讀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輕聲讀和默讀領會理解課文內容,或者通過教材中的“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等內容,學習其中的寫作知識,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教材中零散的、片斷的寫作知識系統化成整體知識,這樣有利于在作文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總之,學生寫作的過程是觀察、記憶、想象、邏輯、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現。教師應指導學生扎根在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所學知識,將所學知識去實際應用,寫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手段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思路,指導學生習作,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秉章.《小學作文教學藝術》.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關鍵詞] 小學低年段寫話教學 學生
新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課程總目標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一、二年級寫話目標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由此可知,語文低段的寫話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當前實施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低段學生寫話時應具有一種多維與開放的理念,這尤為顯得必要與迫切。
一、努力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使之自由開放地寫
“新課程”把興趣放在第一位。重點放在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上,讓孩子愿意寫作,熱愛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首先讓學生愛上日記。想寫日記,不把日記當作是一種負擔。讓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而后,向學生明確日記的要求,同時交給學生日記的格式,從而逐漸消除學生對日記的陌生感和壓力感。讓學生在日記中發自心靈的真誠傾吐是培養寫話興趣的有效途徑。如學完(美麗的武夷山)一文后,我讓學生說說武夷山美嗎?然后,讓學生自己也畫一幅家鄉的景色,然后給這幅畫配上一段優美的話,學生興趣十足,有的還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并在小組內欣賞、評價。
二、巧妙利用閱讀之所得,積極多維地寫話
為學生增加文化積淀,打好人生“底色”,教師應知道學生通過大量閱讀積累語言,努力根據閱讀材料的特點精心設計小練筆,或填補空白,或續編故事,或暢談體會,或模擬寫話,使學生有內容可寫,有范式可仿,在遷移性的練習中,運用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閱讀中學到的表現手法。
低年級課文內容生動有趣,表現手法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在閱讀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欣賞其中的妙處,進而開展寫話練習。如學完《楊樹之歌》“唱給學步的小寶寶,伴他和蝴蝶追迷藏……”后,問學生,你聽過大葉楊唱歌嗎?它在歌中唱了什么?它還會唱給誰聽呢?你還能模仿著編編兒歌嗎?學生的思維一下活躍起來。充分運用閱讀中學到的表現手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編出生動、有趣的兒歌。如唱給白發的老奶奶,陪她在樹下聊家常,唱給下棋的老爺爺,陪他悠閑度時光……然后請他們把這精彩的兒歌寫下來。學生興趣一下子高漲,真正達到激活學生思維、我手寫我口的境界,在這種狀態下的表達、寫話是多么富有真情實感。
另外,借助閱讀中的空白,激發兒童的想象和幻想,拓展兒童的生命體驗,引導學生縱向、橫向、逆向思維,廣辟思路,以寫想象中的事物來提高寫話的能力。如學生學習《一片樹葉》一文后,問學生:小猴子回來后看見小椿樹一片葉子也不剩了會說些什么呢?他們會怎么做呢?學生個抒己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一個學生寫到:“小椿樹在微風中輕輕的哭泣著,她傷心的說:你們好,我是小椿樹,我非常感謝小黃牛幫我把家按在了小山坡上,我多么喜歡這里呀!春風中我歡快的抖動,陽光下我茁壯的成長……小動物們聽了都難過的低下了頭……”多么富有童趣的想象啊!
三、注重題材的多向結合,大膽創新地寫話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我們身邊每天都發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無材可寫的根源是學生不善于觀察,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主動獲取寫作的素材。一是指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學生中美的內容、美的形象滋潤孩子的心田,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畫卷。二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組織班內學生開展種植花草,扶老助殘活動,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課余愛好,交流家務心得。三是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聽、去觸、去聞、去想、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自己沒有發現的東西。比如,有一節口語交際課,我將學生帶到公園的水池邊,并讓學生觀察池塘里有什么,怎樣用一句話把池塘里的景物描述下來。同學們都說池塘里有幾條小魚在游。然后我讓學生說說魚兒怎樣游,那情景是怎樣的,這時他們會說小魚在河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就這樣,讓學生想,自己說,自己寫。學會了寫話的方法,達到了鍛煉寫作能力的目的,為以后高年級的說話、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學生可以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的生命不會被稻草塞滿,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的歌聲可以在宇宙中飄蕩。”孩子的創作才能只有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才能正常發揮,讓我們為孩子營造一方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張開創作的翅膀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筆者認為,對傳統的高中數學作業需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的原則,傳統作業中諸如重基礎抓落實的好傳統和好經驗必須繼續堅持和發揚,這種方式畢竟在培養學生智力、有效性識記、“熟能生巧”等方面有很大幫助,但也因此形成了大多數學生“上課-聽講-課后完成作業”的被動學習方式以及依賴教師的數學學習習慣,教師從學生的作業中也只能看到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身內在的體驗(包括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了解甚微.只以習題為中心的傳統作業,作為師生交流的重要載體,已愈來愈凸顯其局限性.因此,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怎樣優化高中數學作業作了一些嘗試:
1 作業內容設計
主要是在傳統的習題后面增加了日記式的學生后記.
對于高中數學來講,解題是數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是掌握數學、學會“數學地思維”的關鍵途徑,學生必須通過適度的習題訓練來達到學習的要求,因此,一定的習題量是學生日常數學作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日記式的學生后記,預期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在做完習題后,對當天所學做一個簡單的回顧、總結與反思,繼而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二是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心態和想法,不斷改進教學.為了不增加學生負擔,要求后記不限內容,不拘形式,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原則是必須堅持每天寫,即使只有一句話,比如“今天的數學課我都聽懂了,感到非常愉悅”.
總的來說,前者是相對單一的學習,后者則是多維的思考;前者只要完成了學習任務就達到了學習的要求,而后者不僅僅是要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不斷改進,促使“元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前者是被動的,后者是主動的;前者以“學會知識”為目的,后者以“學會學習”為目的;前者是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后者為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資料.
2 實施過程
實踐對象是剛升入高中的高一學生,實踐時間為三年(高一到高三),學生對教師布置的習題作業已經習以為常,都會認真地完成,但對在習題后面寫后記,這種作業形式還是非常陌生,需要教師進行指導、規范.
筆者把規范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首先向學生講明寫后記的意義,并作為作業內容的一部分布置下去,要求學生一定要完成,交作業時由學習小組長監督檢查.剛開始學生不知寫什么,怎樣寫,教師可以作適當的指導:內容可以是對數學概念、公式和計算推理程序的理解,說說對某知識點的疑問,表露心中的困惑,也可以是對教學過程、方式的評價,對教師提出建議等,還可以是自己對本節內容學習的體會,抒發自己對數學的感受,反省得失等.總之要根據自己的愿望與需求大膽去表達,內容可以多種多樣,形式可以豐富多彩.剛開始交上來的作業大多數是被動的,應付的,甚至不愿意流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但仍然有部分學生寫得很好,大多是抒發感受,反省得失,如,“我在周末預習了第二節的內容,現在聽課真主動,我嘗到了先預習后聽課的甜頭,我以后要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上了高中我很用功,但考試成績仍不理想,有的看上去不怎么用功的同學分數都比我高,是不是我太笨?還是學習方法不對?希望得到老師幫助!”……對學生在數學后記中反映出來的情況和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分析,反饋,寫好評語,必要時要當面輔導.并把一些有意義的后記讀給全班學生聽,觀摩好的作業,表揚與督促相結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養成寫后記的習慣.
第二階段,學生后記的內容已經多樣化,如,有的學生對自己出錯的題目進行分析,并在參考書上找同類習題進行強化.還有的學生在學完一章后,會主動把本章的知識點,重難點進行梳理總結,形式也由剛開始簡單地羅列,到后來逐步用圖表,箭頭,甚至自己總結出來的朗朗上口的口訣等進行概括,如,三角比是學生普遍感到比較難掌握的一章,有許多概念諸如“弧度制”“任意角”“象限角”等學生不易理解,繼而在后面解題時感到混亂、無緒、易出錯,有時教師也沒有很好的辦法,但在后記中,有學生總結到“弧度本是實數,寫在三角比后稱弧度,角度不忘寫小圈,兩者不可同一式”.還有諸如“求值無非定號看銳角,負化正、大化小、化到銳角再解決”“1加余弦是余弦,1減余弦是正弦” 等,學生總結出來的東西往往容易被同伴理解和記憶,教師也從中學到很多,可以說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第三階段,部分學生已經由“要我寫”變為“我要寫 ”,逐步養成了做完習題后寫后記的習慣,希望自己的后記與老師、同學分享,交流的欲望也愈來愈強,而且后記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如:有的學生把自己平時遇到的好題,好方法寫在后記中與大家分享;有的學生把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獨到見解,或另辟蹊徑的解法等寫入后記;還有學生在學習新概念后對與此相關的,有聯系的問題進行反思、總結,或者把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與數學相關的問題以日記或自編數學習題的形式寫入后記.內容也明顯由原來的“抒發感受型”“知識整理型”這種較簡單的思考逐步發展為有“質疑型”“反思型”等這種更加多維的、深層次的思考,如,
3 實施體會
數學教學中,學生做作業與教師批作業是教學測試和評估的手段之一,《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有這樣的描述:“教學測試和評估的過程應有利于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去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要改進測試和評估結果的報告形式,選擇描述學生學習效果的最佳方法,促進他們數學素養的不斷提高”.而習題+后記的作業形式,在鞏固知識之余,還為學生提供了傾訴、展示的平臺,使學生學的情況與教師教的情況反饋得更全面、真實,于教于學,好處多多.
3.1 學生方面:習題+后記的作業模式使學生避免了過去作業中重“結果”輕“過程”,重“數量”輕“質量”,為教師檢查而寫作業等應付現象,是學生數學素質的綜合訓練.
(1)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以及對數學內容的歸納、概括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加.
(3)部分學生形成了“回顧-總結-反思”等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4)提高了原認知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解題監控水平.
(5)顯現學生鮮明的個性特征,有利于激發和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能力.
3.2 教師方面:習題+后記的作業模式使教師避免了重“教”輕“學”,重 “整體共性”輕“個體差異”,重 “智力因素”的培養,輕“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等現象,是教師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開辟了一條了解學生的新渠道,為教師從學生的思維視角出發來設計教學方案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2)是教師了解學生心理、思維及非智力因素等個別差異的重要工具,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3)加強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回顧與總結,促使教師對每節課的總體設計、教學方法、重點難點等的把握進行反思,及時改進教學、提高教學實效.
(4)是師生交流的窗口,有利于融洽師生關系.
4 有待改進的方面
4.1 實踐證明,部分學生很喜歡這種作業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個人特色,但不可否認仍有一部分學生作業缺乏主動性,存在應付現象,不管從數學學習的興趣還是從數學成績來看,班內學生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明顯,怎樣利用好作業這一師生交流的重要領域,提高該部分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及興趣,是筆者仍在探索并急于解決的問題之一.
4.2 要讓學生持之以恒,保護學生寫的欲望,教師在作業批改中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教師默然置之,學生就會交差應付,如果教師能夠及時地給予恰當的反饋,學生就會視教師為知己,寫真實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肯定學生,勇于承認學生寫后記對自己教學方面的幫助.但是,讀、批作業占教師的時間比較多,每天認真地寫好每個同學的評語更是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因此筆者平時適時地靈活采取多種作業批改方式,如:有時全批全評,有時要求學生互批互評,自批自評,然后由教師把關,或者對成績較差或者作業不認真的同學進行面批面評等.怎樣在作業批改方面做得更好,省時又高效是筆者仍在努力并追求的方面.
4.3 值得推薦和注意的是教師也應堅持寫教學后記,對學生在作業后記中提供的信息(如數學理解能力、思維習慣,對教師教學有幫助的好方法,奇點子等)及時進行分析、整理,綜合各類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成就動機、抱負水平、焦慮水平、意志水平等,分門別類地制定學生非智力因素、學習風格等方面的檔案,并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總結.這樣既可以防止教育機智、教學感受的流失,又可以為我們今后的反思總結,進行行動研究提供鮮活的素材,促使教師有效地進行自評、自查、自省、自改、自主提高.
參考文獻
1 楊再仁.讓學生寫數學日記[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1999(3)
2 楊炳武.談中學生“數學作文”能力的培養[J]. 中學數學研究,2003(3)
3 張豐.任務學習與作業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02(5)
4 李廣修,吳紹兵. 直面新的數學課程改革[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