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日記怎么寫三年級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文,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課余生活。一般老師的做法是:要么按照教材上的提示,照本宣科地給學生簡單地講講;要么給學生讀幾篇作文選上的“優秀作文”,讓學生聽聽別人怎么寫的。三年級的孩子聽了老師的空泛講解,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得其法,這就迫使一些學生想到了自己書包里爸爸、媽媽給買的作文選。學生模仿作文選、抄套作文選、說假話、說胡話,便從這時就開始了。
我一開始便讓學生唱好寫作文的“九字歌”,即“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針對這次作文,我具體地闡述一下我的作文“九字歌”教學法。
一、想什么
看到一個作文題,先找到思維的方向,靜下心來思考我想寫些什么,最后確定我能寫些什么。
我在引導學生找到本次作文的思維方向時,是這樣想的:當前許多學校迫于考試的壓力,出于安全考慮,很少組織學生參加課余活動,甚至有的學校連體育課也不給學生上,學生每天有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課,很少有有趣的事、高興的事。學生能寫出自己真實的課余生活就不簡單了,不一定非得讓他們寫有趣的、高興的事,他們生氣的事、不高興的事,甚至傷心的事、難過的事,都可以寫。只要是課余生活,都可以寫。因為學生的課余生活本來就是酸甜苦辣、豐富多彩的。我認為,教師教作文,一定要針對學生的真實生活,給學生作一些切實、有效的引導。
我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寫課余生活,可以抓住課余生活中的一件事來寫,你在課外經歷的任何事都可以寫。從時間上來說,可以是現在的課余生活,也可以是過去一、二年級時的課余生活,可以是課間活動,可以是雙休日里的事,也可以是暑假里的事、春節的事等。從地點上來說,可以寫學校里的,也可以寫家里的,可以是放學路上的,還可以寫其他地方經歷的事。從內容上看,可以寫課余時間和同學們一塊做游戲,可以寫課余做作業,可以寫課余看繪畫書,可以寫課余寫日記等。總之,可以寫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寫愉快的事,也可以寫不愉快的事(比如作業壓著頭,父母不讓玩),雙休日、節假日的事就更多了。
在“九字歌”中,“想什么”最重要。思維有了方向,作文就有了底。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拓寬思維空間之后,最后又“收”,即讓學生從想到的那么多的事情當中,選一件最想寫、最能寫的,自己對它最有情感、印象最深刻的事。
一開始教三年級的孩子寫作文,把思維的方法、選材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是很有必要的,對學生日后寫作大有幫助。當前許多教師教作文,只讓學生背作文選,不注重傳授方法、訓練能力,這是不妥的。
二、怎么想
學生確定了寫什么之后,還要繼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件事我怎么寫,先寫什么,后寫什么,重點的部分寫什么。即讓學生明確思維路徑,構想作文框架,這也是對學生考慮寫作提綱的初步訓練。這一步同樣很重要,有了這一步,學生才能把作文展開,把一件事寫具體、寫完整,不至于出現寫寫停停、有頭無尾的現象。
教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寫課余生活的作文,我在引導學生討論“怎么想”時,發現有一些學生的作文思考路徑還是不錯的。請看以下兩個例子:
騎自行車
⑴中秋節到了,爸爸給我買了輛自行車。我很高興。⑵我騎著自行車去姥姥家走親戚,和表弟、表姐進行騎自行車比賽。⑶經過幾個回合的比賽,我得了第一,表弟第二,表姐第三。騎自行車真痛快。
去昆山
⑴我的媽媽、爸爸都去昆山打工了,我非常想念他們,經常哭。放暑假了,我終于可以去昆山看望他們了。⑵在昆山,我愉快地度過了十幾天,去了好多地方,玩得很開心。⑶我多么希望媽媽能留在家里,我離不開媽媽。
三、怎么答
我有一個愛吃醋的媽媽,你不信?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因為我作文寫得很好,每一次都寫爸爸的文章,寫得又生動,所以,媽媽有點吃醋了。有一天,我在家里津津有味得吃著巧克力,給媽媽檢查作業,媽媽一看我的日記,嚇得傻了似的,連忙對我急匆匆得說:“善怡呀,你怎么老是寫你爸爸的文章啊?怎么不寫寫媽媽呀?快去改一改,在電腦上改。快去。”
然后,我在電腦上寫了這篇文章,媽媽,您別怨我,是您要我寫您的。
大涌鎮安堂小學三年級 董善怡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記得有一次是午自習時間,因留得作業太多,我為了趴桌上睡一會兒覺,就草草地“畫”完作業,當老師檢查我的作業時,我還存在僥幸心理,反正是我母親,她不會批評我的,哪知母親露出嚴肅的表情,隨后又沖我笑了笑說,今天是不是太困了,怎么字都寫“歪”了?以后一定要寫工整,不要潦草。
盡管母親沒有在同學面前大聲訓我,但和藹的話語更加提醒了我,并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母親兼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后來,她每次上語文課時首先將每課生字畫上田字格一筆一畫地寫在黑板的上方,讓我們專門裝訂寫字本,模仿練習,有時甚至手把手地教我們起筆和收筆的要領,通過堅持不懈地練習,我的寫字水平有了明顯長進,寫得規范多了。
從中也使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從一點一滴開始,一步一個腳印,以至于使為人母后的我,體會到了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她還注意培養我們的寫作能力。那時,作文課到三年級才設,但母親卻在一年級就要求我們練習組句說話的能力,鍛煉我們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現在想想,那時母親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可謂先進。
多聽,讓學生懂得積累
古人云:“厚積薄發”,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學生作文寫得好,就要有話可說,日常的e累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的精彩點滴通過學生有意識的積累存入了大腦,在作文的時候就能夠適時迸發。對于剛剛接觸作文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課堂的聽還包括聽取范文。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和聯想能力都很強,在聽到范文之后,能夠較為輕松地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相關的事情,并根據范文的樣式,組成自己的作文。
實踐證明,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聽”更容易記憶和積累,讓學生多“聽”是作文教學的第一步。每次作文課上,將挑選出的優秀習作讀給大家聽;每天讓學生記錄父母的一句話,慢慢積累出父母的語言特點,了解父母的表達方式,理解了父母的嘮叨,懂得了父母的責罰,從而能夠刻畫出自己眼中的父母。學生學會了“聽”,學會了品味生活,能夠從生活中汲取語言的靈性,增加自己的語言文字積累。
多說,使學生學會表達
將學生生活中所見、所聞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說”的過程。常言講“能說善道”是對人表達能力的贊譽,讓學生多說,就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難發現平時說話顛三倒四的學生,作文往往也是前言不搭后語。這就是學生表達能力不夠,需要通過多說,多鍛煉,慢慢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在課堂上,筆者會多關注這些學生,多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以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
讓學生多說,并不是鼓勵學生亂說,要讓他們說的有條理、有重點、有意思。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在作文教學別注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從讓學生介紹自己熟悉的人開始,慢慢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如可以讓學生從頭到腳、從上至下,將熟悉的同學的外表特點表達出來;讓學生介紹周圍景物的時候,可以按照從左向右,由遠及近的方式條理地說出來。慢慢地,讓學生養成按照順序,有條理的述說習慣,進而增加好詞、好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多讀,促學生融會貫通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不僅強調的是積累的重要性,還強調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就像是還沒有加工的小麥,還不能做成包子、饅頭,還需要加工制作。而讀書,讀得是名家之作,是作者經過提煉的生活感受。通過閱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表達方式的力量,習得相應的表達技巧,積累優美的詞句。
課文是學生閱讀的起點,但教材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閱讀的需求。如果條件允許,讓學生訂閱一些優秀雜志,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如《小學生優秀作文》《百家作文指導》《小學生作文向導》等。由于是定期期刊,不僅作文內容與學生的學習一致,而且在時間上相對新穎,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符,利于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吸引學生閱讀。同時,這些期刊作品多是同齡人的習作,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心理共鳴,給學生寫作時提供更為直接的借鑒。通過摘錄優秀作品的好詞佳句,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在品嘗到收獲的樂趣之后,學生更樂意主動閱讀。
多寫,成就學生寫作技巧
作文最終要落到寫上,學生通過聽、說、讀,已經積累了素材,通過寫,能夠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練筆是作文教學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通過寫,學生將聽到的東西變成了自己的作品,加固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寫,將學生的口頭語言變成邏輯更加嚴密的書面文字,學生的用詞更加準確,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的使用技巧。
在學習寫作的初期,很多學生能夠說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寫的時候卻抓耳撓腮、無從下筆。這主要是因為缺少練筆,因為平時積累的“材料”雜亂無序,感覺有很多東西可以寫,卻不知道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怎么寫。如果讓學生養成平時就將小事用文字記錄下來的習慣,在寫作的時候學生應用起來就能夠做到隨手拿來,得心應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多還沒有養成記日記的習慣,教師也不要強求學生每天寫日記,但是生活中遇到好玩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感人的場面、滑稽可笑的情景,就要記錄下來,那怕只有幾句話,不要求字數,有就多寫,沒就少寫或不寫。鼓勵學生在沒有發現需要記錄的事情時寫一句自己覺得好的句子,或者摘錄一句名言警句。慢慢積累下來,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提高了。
練筆注重的是“練”,要鼓勵學生寫完后反復修改,這是學生提高的一個過程。每次寫作練習時,筆者都提醒學生在寫完之后一定要認真讀一讀自己的作文,看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不恰當的詞。通過改,能夠使學生的文字更加精煉,表達更加準確,語言更加生動有趣。以改促寫,能夠更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
--市實驗小學三年級7班《許昌晨報》008號小記者
李 馨 童
我有兩個弟弟,一個四歲,長得又黑又瘦,還在上幼兒園,是姑姑的兒子;一個八歲,長得又高又胖,虎頭虎腦,已經上二年級了,是舅舅的兒子。今天我要介紹的是八歲的大弟弟,他小名叫龍龍。
龍龍的膽子非常小,走路經常低著頭,大白天都不敢一個人在家屬院里玩;如果房間里不開燈,他是萬萬不敢獨自進去的;連大人下樓打酸奶,他都不敢一個人在家呆一會兒。哎!他的表現一點也不像我,更對不起他的名字,真讓我失望。
龍龍的爸爸媽媽給他買了好多課外書和寫作練習,可是我沒見過一次他主動捧著書看,倒是嶄新的書被我早早地翻了個夠,遇到有日記作業時,他當然也寫不出來了,如果我不在他身旁陪著,他絞盡腦汁也就寫兩三行。我時常提醒他:“龍龍,你不多看書、多讀書,寫日記怎么能不費勁呢?”他雖然膽子小,但是氣性卻很大:“哎呀,姐姐,不用你提醒,我又不是沒寫過作文,又不是沒看過書,你干嘛這樣說我!”
再看看他的學習習慣,平時總喜歡在家吹牛:“今天我在學校小測驗時又得100分了!”可到了正式考試時卻總是考得很差,甚至不及格。舅媽說,他每天下午放學都要到老師家補課,可是成績還是沒有起色。我告訴他:“課堂40分鐘要專心聽講……”他卻振振有詞地打斷我:“我是很專心呀!”我看著他不樂意的樣子,只好失望地搖頭走開。
哎!這個弟弟真讓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