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傳承我國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并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傳承我國民族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可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從而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3、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的軟實力;
4、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勾踐社會主義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僑務資源可持續發展。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主題班會課 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92-01
1.前言
黨的十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社會上重新掀起了研究、應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筆者嘗試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主題班會課,創新主題班會的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課的結構和內容
主題班會課一般從班會背景、設計思路、班會準備、實施過程、班會反思、拓展資源等六個方面思考和準備。實施過程根據不同的主題可以有不同的環節,如在班會《孝敬父母,踐行》中,分為創境激趣、學習新知、誦讀經典、親子互動等環節。
3.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課案例
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主題班會課的幾點建議
4.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主題班會課是學生自我設計、自我活動、自我教育的良好舞臺和渠道,班主任可以從旁幫忙出謀劃策、總體把握,但不宜事事躬親。特別當學生在班會準備、班會進行等過程中出現一些困難,而暫時停頓的時候,不要急于代勞,要給學生思考和改進的時間和空間。
4.2提高班主任的傳統文化素養
班主任在主題班會課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把握著主題班會課的大方向。只有班主任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在班會的選題、素材、設計等方面給學生具體而有效的指導。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雖然班主任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班主任可以開放的心態、謙虛的學習態度,從現在開始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學習,與學生一起進步。
4.3充分利用主題班會課比賽來進行激勵
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會定期舉辦班會課比賽,班主任要抓住機遇,挑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和班級的風采,通過比賽來提高班會設計和實施的水平。
4.4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課與其他教育方式相結合,拓寬傳統文化培育渠道
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主題班會課只是其中一種,弘揚傳統文化也不僅限于主題班會課。我們還可以開展優秀古文的晨讀、開設傳統經典的選修課、建設傳統文化類的社團等,多渠道地培育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美術教學;傳統文化;人文素養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古代先賢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根基所在。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感嘆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在文化的傳承,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當今,我們不難發現,生長在長江和黃河岸邊的孩子們似乎對西方的文化更感興趣,很多孩子喜歡過的節日是圣誕節、萬圣節,喜歡穿的品牌是“阿迪達斯”、“耐克”,愛吃的食品是肯德基、麥當勞,著迷的動漫來自日韓......現在的孩子們似乎不像是炎黃子孫了,我們的年輕一輩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是不認同。 面臨這種現狀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們真正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之產生認同感,形成全面、健康的審美素養,從而建立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
(一)分析教材、調整課時
中等職業學校美術教學是通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賞析和藝術實踐活動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實現對學生精神世界塑造的課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積極和重要的。縱觀《公共藝術美術篇》教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已在其中有突出體現: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書法藝術、篆刻藝術、雕塑藝術、建筑藝術,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蘊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瑰寶。要想把這瑰寶一代代傳下去,教師必須夠準確把握教材和《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精神,讓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親密接觸,讓課堂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公共藝術美術篇》教材以美術的基本門類劃分為八個單元,其中有些單元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個部分。為了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通過美術作品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制定課時計劃時要有所側重。作為公共藝術課程的美術教學以鑒賞為主,結合中職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強的特點,我在中國繪畫、書法、篆刻、民間美術等學習內容中適當增加了實踐練習,學生通過實踐與體驗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激發興趣,策略得當
中職學生對新生事物、時尚元素非常感興趣,在欣賞距離現實生活那么遙遠的古代書畫、建筑、雕塑等作品時常提不起精神,興致不高。因此,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例如:以各地的傳統美食、名小吃為切入點;以現代服飾流行元素刺繡為切入點、以軼事趣聞為切入點……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通過音樂渲染、角色扮演、語言描述等方法創設教學情境,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另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對于引導學生對作品從感性認識逐步提升至理性認識,發現和感受藝術作品中表達的傳統美學思想和內涵也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運用豐富的教W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二、長期堅持開展學生社團活動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了不斷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有組織、有計劃、有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實踐、參觀訪問、展示展覽等活動。通過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使學生保持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持久興趣和動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深入挖掘本地傳統文化資源
在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美術篇》拓展模塊中有中國民間美術的學習內容,但在這個單元中學習僅涉及剪紙、泥塑、刺繡、木板年畫等少量展現傳統文化的內容。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本地域的傳統文化資源是十分必要的。就黑龍江而言,在美術教學中可供學生學習和體驗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例如:樺樹皮工藝、赫哲族人用大馬哈魚皮制成的魚皮工藝、女真族火繪葫蘆……這些充滿濃郁民俗性和地域性、經過歷史沉淀的即將面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者有責任也有義務讓本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走進校園、走進學生們的生活。
四、不斷提高教師文化素養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而崇高的使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1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伴隨著濃濃的春意,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我們一起走進了四月。四月清明時節,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踏青、掃墓,祭祀先人、祭祀先烈,這些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傳承,其中無不寄托著后人對先人的哀思,無不寄托著后人對先烈的追悼。
對于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余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為國為民,舍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里,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于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匯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2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提前祝大家節日快樂!
今天我們升旗儀式的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胸懷感恩之心》,所以我給我的講話起了個題目叫“中國傳統文化知多少”。說到中國傳統文化,同學們可能就認為是背背古詩詞,看看名著等,其實不然。
中國傳統文化也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我們就是中華兒女。中國傳統文化有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
1.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
它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所包攬的內容:
1.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等。
這也是同學們每天背誦的,也是最熟悉的。
2.傳統節日:這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常見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3.漢語漢字:就是我們每天說的中國話和每天寫的方塊字。
4.傳統中醫:包括中醫、中藥、醫學典籍《本草綱目》等。
5.中華武術:包括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拳等。
還有,傳統音樂、琴棋書畫、民間工藝、民風民俗等,很多很多。
大家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然而現在許多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對西方的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好多人過洋節(什么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等等),還有一些人直接加入外國國籍,成為了外國人。卻把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拋在了腦后,可以說這些人愧對中華兒女的稱呼。
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光彩!我呼吁:從現在做起,從小學生中學生做起,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愛我們的祖國,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3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六2班的趙--
我今天國旗下的講話主題是:繼承傳統節日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再過幾天就到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因為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始于唐朝,祭月賞月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每當皓月當空時,家家戶戶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所以中秋節寄托著中國人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的美好愿景。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代表著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春節,最初的意義是人民以美好的祝福表達對春天對未來的希冀。還有端午節對屈原虔誠的紀念和重陽節對先人的祭拜,無不展現了我們中華禮儀之邦的高尚傳統。
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悠久的文明進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傳統節日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典型象征。在這些傳統節日里,最容易喚起人們對親人、對家庭、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后所蘊藏的價值。讓我們在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里,用心體會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與文化,讓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我們也更加期盼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泰民安。在此,我代表六2班提前祝賀大家中秋節快樂,祝老師們身體健康、家庭美滿;祝同學們健康成長、天天進步!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4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效仿。后來因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查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以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么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時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眼于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并沒有因為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恒,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著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于你所愛的人,忠于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么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于自己的光芒。
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5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劃龍舟,往江里投飯團、雞蛋等,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飯團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粽子。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到底有哪些習俗呢?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傳統習俗。粽子皮是樹葉做的,粽子餡有很多種。吃粽子的習俗還漂洋過海流傳到國外呢。同學們,我想問幾個問題,你吃過什么餡的粽子?你包過粽子嗎?怎么包的呢?對,最常見的就是糯米、大棗包的粽子,你喜歡吃什么口味都可以自己調,也可以包肉粽子呢。我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端午節前舉辦過包粽子活動,當時我和姥姥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也會組織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呢。
端午節賽龍舟也是一種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會演賽龍舟。
我聽媽媽說,她的家鄉在端午節有很多紀念活動。比如,清晨用艾葉洗手洗臉,門上插著艾草、彩色葫蘆,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彩線,煮雞蛋,包粽子等。一派喜氣洋洋。總之,這個節日很重要,是民間的一個大節日。
以前端午節是中國的女兒節,每年人們都會拿五彩線團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后一個雨天,人們就會把五彩球扔到下雨的地方,傳說這樣會帶給人們一年的好運。
1.1舞龍舞獅進入高效課堂的必要性
舞龍舞獅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體育項目。它具有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強身健體、培養積極向上的意志品質、促進團隊精神,集體榮譽感的提高、娛樂觀賞,豐富效園生活等多種功能和價值,具備很好的學效教育功能。如何充分發揮龍獅運動的教育功能,推進高效龍獅運動的開展,傳承與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精神,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1.1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中國精神主席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認定中國精神,就有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凝結劑和推進器,就有了超越自我、自覺自信,走向輝煌的強大動力。近幾十年來,隨著歐美國家商業文化對體育的滲透,西方體育在我國的開展相當迅猛,而我國傳統的龍獅運動卻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廣和發展[1]。學效是各類人才的誕生地,是人類文化知識傳承與發展的橋梁,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形的。如果將學效教育的傳承功能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2],把舞龍舞獅作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與弘揚中國精神的載體納入學效體育課程體系,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學習舞龍舞獅這項運動技能,最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與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精神,使之更深入的去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并且對弘揚中國精神和發展中華民族的舞龍舞獅運動都會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1.1.2強身健體,培養積極向上樂觀的意志品質龍獅運動特有的健身功能是西方體育不可比擬與替代的。舞龍舞獅是集武術、技巧、舞蹈、民族鼓樂于一體的體育項目,通過兩人或多人搭配連接、協調配合,模仿龍、獅的各種神態、體態,對身體素質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要求很高,同時還要有很強的表演創造力和對鼓樂的理解,舞者隨著鼓樂節奏與動作協調一致地配合來完成各種高難度、姿態優美生動的龍獅形象,是一項負荷量大、強度大、技巧性強、全面鍛煉身體各部位的體育運動。龍獅競賽氣氛緊張激烈,場面宏大壯觀,精彩不斷,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龍獅運動不僅充滿著中國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于未來的憧憬,而且體現著中華民族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與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學效通過開展龍獅運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效園生活,而且可以讓學生在運動中感悟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搏斗精深,培養學生在逆境與困難面前永不低頭一往無前的精神。1.1.3促進團結協作、集體榮譽感的提高舞龍舞獅運動是一項集體運動項目,需要兩人或多人完成整套的穿插、跑跳、翻滾等動作,相互協調配合尤為重要,參與活動的每個舞者都必須具備很好的團結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才能展現出高質量的比賽和表演。段全偉等人在高等院效《舞龍舞獅》課程開展現狀中據調查統計學生在接受舞龍舞獅課程學習之后,團隊協作意識有較大提高的占95.4%。通過舞龍舞獅鍛煉,使學生的思想精神層面大有提升,共同進取的觀念也隨之潛移默化到他們的思維中。中國人講究集體主義和集體榮譽感,《全國普通高等學效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指出,高效體育課程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觀,具有勇敢頑強、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學生的集體主義與集體榮譽感可使學生熱愛自己的班級、熱愛自己的學效、熱愛自己的國家,通過舞龍舞獅運動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團結進取,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集體觀念,同時可以塑造學生優良的心理品德。1.1.4娛樂觀賞,豐富效園生活龍獅表演熱情奔放、氣勢如虹、震撼人心,極具表演性和觀賞性,因此,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高效的廣大師生當然也不例外[3],所以在大學效園開展舞龍舞獅運動,不僅增加了學效體育的運動形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效園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吸引很多的觀眾去觀看、欣賞,能夠促進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堅持經常、科學地參加進行體育鍛煉,從運動中獲得樂趣,提高興趣,建立終生體育的意識,讓整個效園都充滿健康、快樂、積極的體育文化氛圍,正符合學效教育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1.2高效開展龍獅運動有利于擴大學效與外界交流
高效開展龍獅運動可以為社會各界與高效交流創造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高效開展龍獅運動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掌握了一項技能,了解了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同時通過舞龍舞獅的外出表演和比賽,學生能夠走出效園,更多地去了解社會,結實社會各界以及其它各個高效的朋友。在競賽中,不受地域、民族、文化、經濟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參賽隊伍來自全國各個地方,大家平等競爭,發揮優勢,相互促進,相互學習。代表學效外出表演和比賽,如能夠展示出很高的技能水平或者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效的知名度。
2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