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雪仙女來了,她邁著輕輕地腳步,走過了田地;她撒下白白的雪花,飄過了森林;她跳著輕盈舞蹈,擁抱著冬天。
2、冬天是個時裝設計師,為大地披上了雪白的衣裳;冬天是個魔術師,送給每個人大大的棉花糖冬天是是個音樂家,用各種各樣的風譜寫樂章;冬天是嚴厲的老師,用嚴寒與風雪做教鞭,教育我們擁有頑強的意志。
3、雪愈下愈大,愈下愈多,愈下愈美。大的,小的,飄飄灑灑,紛紛揚揚。有的像仙女在空中飛舞;有的像一閃即過的流星;有的像白色的小精靈再施展魔法。
4、冬天像一位公主,舞動神奇的面紗,送來陣陣寒風;冬天像一位巧匠,揮舞手中的刻刀,雕刻出最美麗的冰花;冬天像一位魔法師,旋轉著魔棒,幻化出飛揚的雪花;冬天像一位時裝設計師,用獨具的眼光,為大地披上雪白的衣裳;冬天像一位音樂家,用靈巧的雙手,譜寫著風的樂章。
5、有芝麻般的雪,飄飄揚揚,像是小仙女一樣從天而降。有黃豆般的雪,紛紛灑灑,像是圓的小奶糖一樣,好像一口吞下去哦。
6、一陣西北來的風,吹走了幾乎所有的顏色,只剩下滿世界的黃:暗黃的石塊,裸露全身,在馬路邊打滾;褐黃的葦葉,只剩半截,在水溝里掙扎;青黃的雜草,孤苦伶仃,在園子里寂寞;枯黃的樹干,葉子,在橋兩端打顫;橙黃的街燈,猶猶豫豫,在街道旁等待……
7、冬天的風是和煦中夾雜著點傲氣的。但它不像北方凜冽的寒風,吹得人直哆嗦;更不像北京的風,吹得人睜不開眼。它是一個和善的小精靈,在你踏上勞累的歸途時,輕輕拂過你的臉龐送上半點寒意;或是,徐徐吹動你耳畔幾縷發絲,奏上一曲浪漫的大自然交響曲。那風吹的聲音,猶如一只無形的手,輕輕叩開你的心扉。對于這小精靈的問候,你能撅起嘴嗎?你只有“忍”著幾絲寒意,出口氣罷了。
8、冬天的大地被雪花點綴的銀裝素裹;冬天的山川被寒冷描繪的冰封千里;冬天的人們被狂風怒號的穿棉裹襖。
9、冬日的清晨,初陽半射的小巷里,有熱氣騰騰的豆漿油條;冬日的午后,暖陽呵護的小街頭,有兩軍廝殺的象棋石盤;冬日的夜晚,寒月偷窺的小床邊,有輕盈夢幻的搖籃小調。
10、冬天,雖然沒有春天迷人的鳥語花香,沒有夏天壯觀的閃電雷鳴,沒有秋天誘人的豐碩果實,但它也有獻給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11、冬天,它是一個雪白的精靈,降臨在人間;它是一位優雅的女士,漫步在大地;它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畫出了最美的華彩!
12、冬的代表-雪,簌簌落落撲向人間。落在了樹上,挺立的光禿禿的樹枝更加帥氣;落在了田里,將小麥種子捂得嚴嚴實實,使它們來年更加豐碩;落在了山野間,是山谷中,山峰上披了一層厚毯子,使山看起來更加巍峨。冬,雪的世界。
13、冬天,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地上撲的是雪,厚厚的,軟軟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皚皚的,又松又軟;樹上蓋的是雪,積雪把樹枝壓彎了腰。太陽照在白雪山上,發出耀眼的光芒。
14、春,是一首歌,抑揚頓挫,是一幅畫,生趣盎然,是永遠奔跑的旋律;夏,是一支舞,熱情奔放,是一層紗,飄逸灑脫,是永遠踴躍的精靈;秋,是一首詩,清高孤傲,是一縷泉,冷酷不羈,是永遠飛翔的白鶴;冬,是一江雪,寒幽肅颯,是一頃湖,銀裝素裹,是永遠垂釣的智者。
15、雪花就像扇動翅膀的白蝴蝶一樣在空中飛。雪花落在了屋頂上,仿佛給屋頂披上了一條紗巾;雪花落在大樹上,大樹仿佛開滿了銀色的小花;雪花落在大地上,仿佛給大地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雪花落在我的頭上,就像給我夾上幾個小夾子。
16、?拓展閱讀:描寫冬天的比喻句 描寫冬天的擬人句 描寫冬天的優美語段 關于描寫冬天的詩句
17、因為雪花,冬天讓大地素裹銀裝;因為寒冷,冬天讓河川冰封千里;因為狂風,冬天讓人們刻骨銘心。
18、我喜歡冬天,因為它像一位法官,正直、公正,一視同仁;我期待冬天,因為它有像鵝毛般一樣潔白的雪花;我守望冬天,因為它像甜睡了的嬰兒,接下來便是活潑無比的春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B-0074-01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圖畫理解文章內容,將抽象的文字幻化成生動鮮明、具體可感的畫面,有利于學生活躍思維、開拓思路、陶冶情操,并能進一步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引導學生利用圖畫理解文章內容?
一、還原再現,據文描圖,把握人物特征
文學作品閱讀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再現,即讀者憑借自身經驗將文字符號再現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如我們并沒有見過藤野先生,但閱讀了魯迅的《藤野先生》中描寫的形象——“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戴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借助想象,腦子里就會出現藤野先生的形象。教學時,可讓學生把這個形象勾勒在草稿本上或者課文空白處,教師也在黑板上依據課文的描述畫出來,這樣比一個勁兒地講述描寫、分析形象更容易讓學生把握領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如魯迅的《故鄉》中關于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描述:“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群,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一次這段文字描寫,再引導學生根據描寫進行還原,依據這段文字的描述把楊二嫂畫出來,進一步把楊二嫂的形象清晰化、具體化,這樣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就很直觀了。根據描述進行想象只是獲取信息的基礎,在想象的基礎上還原人物形象,化無形為有形,便可把抽象的文字敘述直觀化,對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
二、擴展想象,據意描圖,把握文章主旨
許多文學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的描述能達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意境。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擴展想象,據意描圖來把握文章的主旨。如魯迅的《故鄉》中描寫的少年閏土:“……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著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以及對中年閏土的描寫:“……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根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描述的意境擴展想象:少年閏土在月光下刺猹,充滿活力和朝氣;中年閏土在一群孩子的包圍中呆滯木訥,毫無生氣。把同一人物不同時期的形象以圖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對比,便可想到中年閏土所承受的生活重壓,更能體會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如此一來,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便顯而易見了。又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有這樣一段描寫:“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丈把高,像人工加工過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人工加工過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且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饒,對抗著西北風。”教學時引導學生細讀這段文字后展開想象,再把白楊樹描摹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對照平常看到的樹進行思考:白楊樹有什么與眾不同的特點?由此可以明確,與其他樹相比,白楊樹具有筆直、挺拔、不旁逸斜出、不折不撓等特點,為下文文章主旨的升華奠定了認知基礎。
三、詩詞教學也可采用圖畫
古典詩詞講究意境美,藝術價值高的詩詞作品通常都能給予讀者很強的畫面感。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教師可對詩句塑造的意境進行補充和簡化:可以把“大漠”看成一條直線,想象“長河”從高原上奔瀉下來,“落日”西下,此時,“孤煙”裊裊升起……這樣就把詩句轉化成簡單可感的畫面:
通過畫面,學生便很容易掌握詩歌所描寫的意境了。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07-0269-02
什么是創造呢?我想,簡單來說就是在探索知識中,凡是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見能夠建立新理論的,凡是有新意圖、新方法、新設計,能夠做出新成績或造出新東西的都可稱為創造。創造力包括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記憶力、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等。小學生的創造力依靠老師的創造性教學來培養。創造性思維并不神秘,只有教師引導得法,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學科也是思維學科。語文教學在創造性教學中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際來簡述一下語文課中的創造性思維的點滴做法:
1鼓勵學生應用想象,增進創造新思維能力
有位哲人曾經這樣說過:"想象就是創造力"。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有了想象,才有創造。探索是創造的門戶,不去探索,何來創造。教師要創造機會,給學生一個想象思維自由馳騁的天地。我在教《盧溝橋的獅子》一課時,充分利用描寫盧溝橋的石獅子形態的“有的……”句式,讓學生進行發揮想象,說出你心目中石獅子的樣子。學生的想象五花八門,有對未來美好的憧憬,有對日本帝國主義憤慨,還有表現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既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又使學生對語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認識。愛伊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
2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表達和容忍不同的意見
教育的生命在于創新,學生成才在于創新。創新思維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融入學習之中,時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教學《燕子》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小燕子的到來增添了春天的生機,學完描寫春天景物一段時,我手持“小燕子”(剪紙)引用最富有詩意的當代詩人金波的詩句:“風,搖綠了樹的枝條;水,漂白了鴨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個冬天,你看春天已經來到了!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斜著身子……”在黑板畫的景物里“飛”來“飛”去,詩的意味美與課文的描述美結合,給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想象的境地。
接著我請學生們到黑板前,手持“小燕子”用金波詩句,也可以自己描述或引用其他詩句來創造性地描述課文。學生們的思維踴躍起來,有的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有的引用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讓小燕子不僅在“課文”中“飛”,還“飛”到人家的屋頂上,告訴人們:“春時耕種夏時耘,粒粒顆顆費力勤”,及早動手做自己想做的事;還“飛”到小朋友的肩膀上,讓小朋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以其固有的特質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意識,成為創新思維的生成陣地之一。
再比如教《白楊》一課時,老一輩的新疆建設者面對惡劣的環境、艱苦的條件,那堅強不屈、無私奉獻、扎根邊疆,“奉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崇高精神,離學生生活的年代已經久遠,是當今學生理解的難點。那么,怎樣將這類思想內容比較強的文章講好呢?讓學生不脫離語言文字去感受新疆建設者的崇高精神呢?我想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把學生帶入到那種入情入理的境地里。我沒有按照正常的課文描寫順序進行教學,而是在黑板上畫了棵高大的白楊樹,讓學生直觀感受并說出白楊樹的特點。學生說的與課文描寫的并無差異,再讓學生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樣描寫白楊樹的特點的,然后把白楊樹“放”在荒涼的大戈壁里——學習描寫大戈壁的內容,通過對大戈壁環境惡劣的增補內容的介紹,讓學生說出當你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你想說點什么?緊接著讓學生假設自己是白楊樹,當風沙肆虐地吹來時,你會怎樣?當雨雪下起時,當干旱來臨時,當洪水到來時…….學生在想象中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語言文字的描寫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抓住契機,深入探究與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教學建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教學《桃花心木》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先設計導語“同學們,當我讀完這篇課文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細心人,他能夠通過觀察種桃花心木的人種樹的過程,而總結出道理來,你們知道那個道理是什么嗎?”這樣直奔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找出后,不急于解答,在引領學生學習課文中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的。由此,不僅作者產生了疑問,學生也產生了疑問,當在學習種樹人說的一番話時,我沒放松“種樹人笑了”這一細節描寫,讓學生設想一下,他笑時,在想什么?學生聯系上下文產生的疑問,回答出:“他在想作者對種樹的知識不了解;他在想你是不是認為我很懶……”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也站起來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并聯系實際深刻地談了感受,這樣難點教學以不攻自破。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課也不再僅僅是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而是有了更深層次的延伸,那就是孩子思維的發展,尤其是他們的創新思維。對于孩子創新思維的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在課堂教學中磨礪而成的。語言是思維的反映,也是思維的結果,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靈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得好:“應該讓文章的思想感情伴隨著語言文字流淌到學生的心田。”語文課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1、梅花品格高尚,鐵骨錚錚。她不怕天寒地凍,不畏冰襲雪侵,不懼霜刀風險,不屈不撓,昂首怒放,獨具風采。人們見到梅花,便會受到堅強、剛正和高潔氣質的熏陶和激勵。
2、梅花美,卻把美留給了潔白無瑕的天地;梅花香,卻又有誰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艱辛;梅花俏,卻“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梅花,傲雪斗霜、不怕困難、謙虛樂觀。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一抹余紅換來春滿天地!
3、梅花,雖不及月季之梅,也不比牡丹之傲氣,卻成為古今文人墨客贊美的對象,為什么呢?是梅花艷麗多彩嗎?不!是梅花的精神!
4、梅花是桃紅色的,形狀像玫瑰,看起來像冬天開的桃花。當秋末冬初的時候,我們就能隱隱約約地看見梅花的身影了。那時,它的顏色又淡,花也開的很小。到了“大雪”前后,北方的寒風越刮越大,人們都只有躲在家里避寒,而僅有極少數勇敢的人冒著巨大的寒風像蝸牛一樣慢慢地爬行,另外還有一些上學的兒童也在大風中慢慢行走,簡至是舉步維艱。梅花盡管也被吹得左晃右擺,一些吹落的花瓣在空中飛舞,可還有的花瓣在枝條上紋絲不動,在寒風和大雪中默默地忍受痛苦,沒有叫過冤,喊過屈,它讓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默默奉獻。
5、梅花甘于寂寞,嫵媚脫俗,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她不因沒有彩蝶纏繞而失落,亦不為沒有蜜蜂追隨而沮喪,更不似那癲狂柳絮隨風舞,也不學那輕薄桃花逐水流,而是無私、無怨、無悔地默默綻放于嚴寒之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歡樂和美的享受。
6、【編輯提示】相關內容請參考,關于梅花的好句好段 描寫梅花精神的句子 描寫梅花的古詩詞 贊美梅花的現代詩 歌頌梅花的詩句
7、就在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這萬物的哀嘆聲中,梅花出現了,就在這雪地中傲然挺立著。她那高而細的枝干,絲毫受不到風雪的影響。傲雪臨霜。在風雪中怒放,充滿了豪情,挺立著,挺立著,任憑風雪的吹打……這就是我喜愛梅花的原因,堅強不屈。
8、所以臘梅花在冬天開的特別旺盛,不管風吹雨打,它仍然開的那樣飽滿,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9、我喜愛各種美麗的花。玫瑰花的凝重熱烈,舒展奔放,令我為之心動神往;荷花的典雅脫俗,冷艷幽香,令我為之仰慕傾倒;的雍容端莊,秀外慧中,令我為之贊嘆敬重;牡丹花的妖嬈多姿,國色天香,令我為之癡迷眷戀然而,我最喜愛的還是梅花。
10、那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花瓣潤澤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點冰清玉潔的韻致。
11、梅花具有天生的麗質芳姿:花形秀美多樣,花姿優美多態,花色艷麗多彩,氣味芬芳襲人。
12、冬天,許多花都已經凋謝了,而梅花卻能在凜冽的寒風中獨自開放,與寒冬頑強爭高下。
13、梅花芬芳濃郁,暄香遠溢。若去賞梅,尚未近其樹,未見其花,便先有浮動的暗香陣陣襲來,為你引路。待徜徉在梅花叢中,則香氣盈懷,你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氣,更是清香滿口,沁心入脾,頓覺心曠神怡。梅香還能持久,賞梅歸家,那梅香仍沾襟染袖,縈身繞體,數日不絕。
14、冬天來到了這兒,冬寒一吹,樹木彎下了身子,美也隨之而去了--樹上不說沒一片好葉子,但也有1——2片。說到這兒我也變弱了。可一棵臘梅樹競在冬天里挺拔著像一個堅強的士兵,冬風吹來,它不服,再挺拔點,冬天沒有一塊冰雪,寒風能斗過它?可以說它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這幾個字。我醉了!醉了!醉在它那精神,“不”!是它那頑強、堅強們精神。不知不覺我的思想領著我變成了臘梅樹。
15、梅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潔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的向征。梅花與別的花不一樣,越是寒冷,越是風凄雪壓,花開得越精神,越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
16、我們中華兒女和梅花有一樣的硬骨氣。時期,日本侵略軍對我們施以慘無人道的暴行,不但沒有嚇倒我們的熱血兒女,還更加激發了我們反抗的斗志,無數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奮起反抗,將日軍打得狼狽不堪、抱頭鼠竄,為后人寫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17、冬天到來,寒風呼嘯,萬里冰封,唯梅花不畏嚴寒,頂雪開放,傲視群芳,越是風欺雪壓,花開的越精神。
18、梅花,你擁有最高尚的品質,默默無聞、自強不息、堅強、剛毅,不向困難低頭,不夸耀自己。你雖不像春天開的那些桃花、李花那樣艷麗,而你卻敢于和凜冽的寒風、冰冷的大雪抗爭,直面險惡的環境,勇敢地面對挑戰。
19、梅花盡管也被吹得左晃右擺,一些吹落的花瓣在空中飛舞,可還有更多的花瓣在枝條上紋絲不動,在寒風和大雪中默默地忍受痛苦,沒有叫過冤,喊過屈,它讓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默默奉獻。
20、你看那在風雪中傲然挺立,怒放著的梅花,難道你就絲毫沒有感受到她的美嗎 難道在漫無邊際的白雪中,你突然看到前方有一株挺立著的梅花,你就不被她那種不畏寒霜,堅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嗎 難道你不曾想到,她與戰士們堅強不屈的精神多少有些相似嗎?難道你就沒有想到,這傲雪臨霜的雪梅,真真切切的象征了我們的革命戰士們,象征了他們那種頑強不屈,勇于拼搏,渴望著暴風雪的來臨的那種精神,那種意志品質嗎?人們贊美牡丹,是因為它的富貴,贊美荷花,是因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贊美梅花,是因為她的那種堅強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時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難面前不低頭,越挫越勇的人們!
21、觀賞梅花不僅看其形態,品其芬芳,更重要的是欣賞梅花的品質和風格。
22、臘梅花開得快,凋謝得也快,但它的品格是高貴的,永遠不會在人們的心目中凋謝!春、夏、秋,它看著別的花盛開、凋謝,只有到了冬天,它才黯然開放,它是多么的堅強,正如宋朝大詩人王安石所寫: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我愛臘梅花,因為臘梅花有著我們值得學習的精神,讓我們時時刻刻記得做一個“傲霜斗雪”永不放棄追求的人!
23、梅花的顏色最常見的有紅、粉紅、白色。紅色的梅花艷若桃李,燦如云霞,又如燃燒的火焰、舞動的紅旗,極為絢麗,頗具感染力。觀之使人受到鼓舞,感到振奮,心中騰起異樣的激動。粉紅色的梅花如情竇初開的少女的面頰,帶著十二分的羞澀,如描似畫,柔情似水。置身其中賞心悅目,遐思無限,流連忘返。白色的梅花如銀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麗超然,清雅脫俗,清白無瑕,清正無邪,令人望之肅然起敬。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烏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南方的秋天,清爽少雨,氣溫適中,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有時造物者恩惠特隆,讓秋天延長,使人間多享清爽之福,冬天幾乎不存在,十二月、一月、二月,仍然是秋天。緯度高的地方,情形可不一樣。霜一降,天地就從燦爛轉趨蒼白,哪有南方的常綠?宋人范成大有《秋日》詩云:“碧蘆青柳不宜霜,染作滄州一帶黃。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涼。”清人黃仲則的詩句“全家盡在秋風里,九月寒衣未剪裁”,情景凄涼,溢于言表。燦燦如金的秋光,雖然美好,對北方人來說卻是“秋色無限好,只是近寒冬”了。“悲哉秋之為氣也!”不在南方的古代詩人,因秋興悲,是可以理解的。杜甫的《秋興》八首,乃詩人晚年流寓夔州(今四川奉節)時的悲歌,把秋天帶來的傷感,結合他的身世和時局,盡情表達出來,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杜甫的《登高》,時間和空間背景,與《秋興》差不多,而其悲懷更有過之。二十世紀的讀者,諷誦杜甫這些詩篇,除了感念一代詩圣的凄苦、欣賞千載詩宗的藝術之外,還可以把這些作品拿來印證現代西方的一些文學理論。《秋興》太長了,這里取《登高》。
當代影響深遠的大批評家佛萊,受了弗雷薩、弗洛伊德和雍格的啟示,奠立了“基型論”的批評學說。佛萊為文學作品整理出很多公式,看到了文學作品的彳艮多內部規律。這些公式和規律,乃從分析、歸納古今的大量文學作品而得來。他稱它們為基型。例如,佛萊這樣描寫幾種主要文類的特色:
(1)喜劇:相當于一日中之晨,一年中之春,一生中之誕生。
(2)傳奇:相當于一日中之午,一年中之夏,一生中之結婚或取得勝利。
(3)悲劇:相當于一日中之昏,一年中之秋,一生中之疏離、衰亡。
(4)諷刺詩文:相當于一日中之夜,一年中之冬,一生中之死亡、解體。
佛萊又比較了喜劇和悲劇的情調和意境,指出兩者的對立。這里僅略述關于悲劇的部分。在悲劇中,人往往是孤獨的、被遺棄的;所出現的動物則是野狼、兀鷹之類;植物則為邪惡的森林,或為荒郊高原;礦物則為沙漠、廢墟之類。
佛萊不諳中國文學;他的歸類,由于野心極大,涵蓋古今,難免會不周延,會出現很多例外。然而,拿佛萊的理論套在杜甫的《登高》上面,卻仿佛如一套度身定做的西裝,穿在定做者身上,剛剛好。
《登高》是一首充滿悲劇情調的詩,而其悲哀,詩中第五、六句最能扼要集中地道出來。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指出,杜甫這兩句詩,包含了整整八層意思:“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回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這兩句真是“詩眼”,上文和下文只是用來渲染氣氛和情調而已。《登高》寫秋天,寫衰疾老詩人的孤獨,寫荒郊高原,所用的意象,正是佛萊所說“悲劇”的種種基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登高》沒有清楚交代晨昏;然而,就“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幅圖畫來說,我們總不會聯想到早晨吧。(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薄暮冥冥,虎嘯猿啼”之句,寫的是昏,不是晨。)
錢鍾書在小說《靈感》中,以幽默的口吻,這樣說明中西方文化風俗的不同:“我們招手,手指向下,他們招手,硬派手指朝上,我們禮拜時屈腿,他們行敬禮反而舉手;他們男人在沒結婚前向女人屈膝求愛,咱們男人結婚以后怕老婆罰跪;一切的一切,你瞧多別扭!……我們死了人穿白,他們死了人帶黑……”
當然中西之異,還可以無限地列舉下去。不過,我們也可以列舉出中西方相同的地方:都招手,都行禮,都有戀愛和婚姻,都悼念死去的人……
秋,是令人感傷哀悼的季節。杜甫之外,雪萊也把急風、落葉、死亡與秋天連在一起。
狂放的西風啊,你是秋天的浩氣,
你并不露面,把死葉橫掃個滿天空,
像鬼魂在法師面前紛紛逃避,
讓它們在那里低低冷冷地躺下,
每一片都像尸首在墳里發僵。
(此為《西風頌》片段,中譯出自卞之琳手筆;卞氏譯文典雅精致,極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