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壤類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土壤;成土母質;氣候;農業區
土壤是由一層層厚度各異的礦物質成分所組成的大自然主體。它是礦物和有機物的混合組成部分,疏松的土壤微粒組合起來,形成充滿間隙的土壤形式。受成土母質和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類型。
按成土母質的影響因素土壤可分為沙質土、黍質土和壤土,其中沙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氣性能一般。
按氣候影響因素土壤可分為磚紅壤、赤紅壤、紅壤和黃壤、棕黃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堅土、褐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黑壚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漠土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農耕的古老民族之一,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誼,在幾千年的農業生活中對土壤對農業的影響理解更為深刻。我國幅員遼闊,大體又可分為南方農業區、北方農業區、東北農業區、西北農業區和青藏高寒農業區。各區土壤類型不同,農業生產方式多樣。
南方農業區為紅壤、磚紅壤,含水量高、透氣性能差,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黏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非常適合水稻生長,故又稱水稻土。另外還能生長油菜、棉花、甘蔗等熱帶和亞熱帶作物。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到三熟,產品質地不高,產量不穩定。
北方農業區為黃壤和棕黃壤,土壤中的黏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黏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適合小麥、玉米生長,還有大面積谷類作物及棉花種植,并且此類土壤還能進行各種蔬菜培育。耕作制度一年兩熟到兩年三熟。
東北農業區是我國重要的糧倉,黑鈣土、鈣土廣布,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地區之一,也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作物種植小麥和玉米以及甜菜、亞麻等經濟作物。凍土廣布,下滲微弱,內澇嚴重。
西北農業區水資源不足,農業類型為灌溉農業,土壤類型為荒漠土,風化作用強烈,有機質含量低,土質疏松,只能生長草類或沙生植物(如沙棘、白楊、狗尾草),但沖積扇(綠洲農業)土層深厚,肥力高,不灌溉水源,適合種植業發展(如南疆棉花種植)。
青藏高寒農業區土壤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只能種植青稞等農作物,且由于積溫較低,農業只能分布在藏南谷地當中。
關鍵詞 艾比湖;濕地邊緣帶;景觀類型;土壤鹽分;特征
中圖分類號 S15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9-0231-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the Ebinur Lake wetland edge was classed into six types.Taking the different landscape soil in wetland ed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salt ions content in soi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ix kind of landscape of soil salt content,water landscape was the highest,grassland was the lowest.Soil salt ion content in six landscape types,Cl- was the highest,K+ and Na+ followed.
Key words Ebinur Lake;wetland edge;landscape type;soil salt;characteristics
干旱區荒漠化過程中,最敏感、影響最強烈和變化最顯著的地段是邊緣帶,其對人為干擾和自然干擾反應迅速且幅度巨大。在全球生態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干旱區比其他地區更加敏感,具有“指示”和“預警”的意義。也是進行全球變化及區域響應研究的關鍵區。因此,對濕地邊緣帶土壤的研究意義重大[1]。
艾比湖濕地是我國重要濕地之一,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濕地,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南緣最低洼地和水鹽匯集中心[2]。土壤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環境因子之一。特殊的水文條件和植被條件下,濕地土壤有著獨特的形成和發育過程,不同于一般陸地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態功能,這些性質和功能對于濕地生態系統平衡的維持和演替有著重要意義。王勇輝、郭雙雙等人針對艾比湖地區的土壤鹽分做過許多研究[3-4],吉力力?阿不都外力通過對準噶爾盆地西部艾比湖地區鹽塵的擴散和堆積進行觀測和取樣,分析了艾比湖周邊鹽漠區鹽塵的時空分布規律、活動特點和危害強度[5]。本文以艾比湖濕地邊緣帶不同景觀類型下的土壤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調查采樣和分析,綜合應用土壤地理學、分析化學、統計學等研究手段分析了濕地邊緣帶不同景觀類型的土壤鹽分分布特征,從而了解艾比湖濕地邊緣帶的土壤鹽分分布情況,以期為艾比湖濕地邊緣帶沙化研究及土壤鹽漬化的治理提供依據。
1 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艾比湖濕地位于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是準噶爾盆地西部最低洼地和水鹽的匯集中心,屬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均降水90.9 mm,蒸發量高達3 790 mm。年日照時數約2 800 h,溫度在-36.4~42.2 ℃之間。主要地貌為湖泊沼澤、低山丘陵、沖洪積平原和湖積平原等,土壤類型屬水成土、鹽堿土和荒漠土等土綱。植被也由此形成旱生、超旱生、鹽生、沙生等多種植物群落[6]。
1.2 研究方法
1.2.1 樣地設置與樣品采集。本研究采用GPS定位技術,依據艾比湖濕地邊緣帶景觀分布特征,采集不同景觀類型下26個土壤樣點,共148個土樣,同時對采樣點周圍的地形地貌、植被類型、植被覆蓋度、人類活動情況等要素進行描述,并獲取采樣點坐標(圖1)。每個土壤剖面采集6層,分別為0~5、5~20、20~40、40~60 cm。采樣時間為2014年8月。
1.2.2 樣品處理與分析。野外采回的土樣經過風干、磨細、過篩處理后,裝入自封袋并標明采集地點、土樣編號之后備用。土樣在實驗室自然風干后,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體(如植物殘茬、石粒、磚塊等雜質),將風干磨碎土壤過1 mm篩,取10 g土樣與50 g蒸餾水(水土比5∶1)混合,經過振蕩和離心,取上清液進行土壤鹽分的測定。總鹽采用質量法測定;HCO3-、CO32-采用雙指示劑中和法;Cl-采用硝酸銀滴定法;SO42-采用容量法;Ca2+、Mg2+采用EDTA絡合滴定法;K+、Na+用差減法計算求得。
1.2.3 數據處理與分析。采用Excel軟件進行制圖,利用SPSS 17.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研究區地處干旱荒漠區湖泊濕地,景觀類型包括人類活動景觀和部分自然景觀,分類以濕地邊緣帶植被為景觀標志,同時也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綜合考慮研究區土地利用分類狀況,將研究區分為灌木林、水域、草地、蘆葦濕地、棉田、裸地6個景觀類型。其中灌木林景觀包括以檉柳梭梭為主的灌木和覆蓋有鹽節木、鹽穗木、黑枸杞的少量灌叢;水域景觀是被湖水覆蓋的區域;將羅布麻、鹽穗木、豬毛草、駱駝刺、花花柴、鹽節木、豬毛草等草本植物大量生長的區域劃分為草地景觀;蘆葦濕地是大面積長有蘆葦的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類型的區域;棉田景觀包括新莊五隊棉花地、蘑菇灘七隊棉花地和九十團棉花地;幾乎零植被覆蓋的戈壁裸地和基本被礫石覆蓋的戈壁劃分為裸地景觀(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景觀類型土壤鹽分分布
依據艾比湖濕地邊緣帶景觀單元構成,將研究區景觀劃分為6種類型,分別是棉田景觀、裸地景觀、灌木林景觀、蘆葦濕地、草地景觀和水域景觀,由于采樣點的選取并非均勻,因此對這6類景觀的土壤鹽分總量做標準差,從而得出各景觀類型土壤鹽分占總鹽含量的比例圖(圖2)。可以看出,水域景觀的土壤鹽分含量最大,占總鹽量的50.7%;灌木林景觀的土壤含鹽量居第2位,比例為12.1%;蘆葦濕地景觀占到總鹽量的10.4%;棉田景觀和裸地景觀的含鹽量居第3位,均為9.5%;草地景觀的含鹽量最小,占總鹽量的7.8%。
2.2 各景觀類型土壤鹽分離子含量分析
6類景觀類型的陰陽離子中,灌木林景觀中各鹽分離子的含量為Cl->K+、Na+>SO42->CO32->HCO3->Ca2+>Mg2+;水域景觀中各鹽分離子的含量:Cl->K+、Na+>HCO3->SO42->CO32->Ca2+>Mg2+;草地景觀中,各鹽分離子含量大小為Cl->K+、Na+>SO42->HCO3->Ca2+>Mg2+>CO32-;蘆葦濕地景觀中,各鹽分離子含量大小為Cl->K+、Na+>SO42->HCO3->Ca2+>CO32->Mg2+;棉田景觀中,各鹽分離子含量為Cl->K+、Na+>HCO3->CO32->Ca2+>SO42->Mg2+;裸地景觀中鹽分離子含量的大小關系為Cl->K+、Na+>SO42->HCO3->Mg2+>CO32->Ca2+。由圖3可知,各景觀類型土壤鹽分離子中,Cl-含量最高,K+、Na+次之,灌木林景觀土壤鹽分離子中CO32-和HCO3-含量基本相等,水域景觀中SO42-和HCO3-的含量相差不大,Mg2+含量最少,為0.36 g/kg,草地景觀中CO32-和Mg2+含量最少,SO42-和HCO3-含量持平,裸地景觀中,Ca2+和CO32-含量基本相等,裸地景觀中Ca2+含量最低,草地景觀中CO3-含量最低。
2.3 土壤鹽分離子在不同景觀中的分布
土壤鹽分離子含量在各類景觀類型中,CO32-含量為灌木林景觀>蘆葦濕地景觀>裸地>水域>棉田>草地;HCO3-含量為灌木林景觀>草地>蘆葦濕地>棉田>水域>裸地;Mg2+含量為蘆葦濕地>灌木林景觀>草地景觀>水域景觀>棉田景觀>裸地景觀;Cl-含量為灌木林景觀>蘆葦景觀>草地景觀>裸地景觀>棉田景觀>水域景觀;Ca2+含量為灌木林景觀>蘆葦濕地>草地景觀>裸地景觀>棉田景觀>水域景觀;K+、Na+含量為灌木林景觀>蘆葦濕地>草地景觀>裸地景觀>棉田景觀>水域景觀;SO42-含量為灌木林景觀>蘆葦濕地景觀>草地景觀>裸地景觀>水域景觀>棉田景觀。從圖4可以看出:Cl-和Ca2+以及K+、Na+的含量在各景觀土壤中體現為一致性;在蘆葦濕地景觀中Mg2+含量最高。
3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各景觀類型的土壤含鹽量:水域景觀>灌木林景觀>蘆葦濕地>棉田和裸地景觀>草地景觀。各景觀類型土壤鹽分離子分布情況:Cl-含量最高,K+、Na+次之。各土壤鹽分離子在各景觀中分布情況:灌木林景觀中Cl-、K+、Na+、SO42-、HCO3-、Ca2+、CO32-含量均為最高,蘆葦濕地景觀中Mg2+含量最高。
4 參考文獻
[1] 楚新正,張素紅.景觀邊緣帶性質、功能及動態變化的初步研究:以綠洲邊緣帶為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50-54.
[2] 毋兆鵬,金海龍,王范霞.艾比湖退化濕地的生態恢復[J].水土保持學報,2012(3):211-215.
[3] 郭雙雙,王勇輝.艾比湖流域風沙土鹽分特征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3(5):196-199.
[4] 王勇輝,郭雙雙,海米提?依米提.精河河下游河岸帶土壤養分與鹽分特征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3(3):133-138.
【關鍵詞】植被群落;濕地土壤;氮含量;黃河三角洲
土壤氮是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重要元素,影響著植物的生產力與植被類型;反過來,植物殘體輸入量以及植被類型也影響著氮素的動態[1]。土壤中全氮的含量變化決定于氮素的輸入和輸出量的相對大小[2]。氮素的輸入量主要依賴于植物殘體的歸還量及生物固氮,也有少部分來源于大氣沉降[3],全氮的輸出量則主要包括分解和侵蝕損失,其受各種生物和非生物條件的控制[4]。
黃河三角洲是中國暖溫帶地區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新生濕地生態系統[5],其土壤養分含量變化受水、鹽、植被類型[6]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區域物種多樣性的高低受制于養分與鹽分含量的多寡[7]。有研究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的土壤氮養分含量均顯著高于裸地(白蠟林除外),農林間作模式下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機氮平均含量均高于純林模式[8];土壤中全氮、硝態氮、全氮儲量與有機碳含量顯著相關[9],具體表現為全氮的垂直分布受制于土壤有機質的分布,氮儲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層[10],并且全氮與全鹽之間存明顯的倒數關系[11]。本文以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氮含量的差異為研究對象,分析群落變化對土壤氮的影響,以期為濱海濕地營養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及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保護和管理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樣品采集
選擇典型的四種植被群落即檉柳群落、堿蓬群落、蘆葦群落、棉田群落,分別進行土壤剖面采樣,采樣深度為0-5cm、5-10cm、10-20cm、 20-40cm、40-60cm、60-80cm等分層采樣,直至采到地下水水位,同時每個群落表層隨機布點6次,采集表層0-5cm的土壤樣品6個。對每個采樣點用GPS進行定位,并記錄每個采樣點周圍的地形地貌和植被類型。
1.2 測試方法與數據處理
將采集的土壤樣品經自然風干、研磨、過篩等預處理后,采用凱氏蒸餾法測定全氮(TN),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效氮( AN)[12]。根據野外實測數據與實驗室的分析結果,采用Excel20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繪圖;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極值、均值和方差的計算。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全氮、有效氮的垂直分布
在全氮的垂直剖面上(圖1A),檉柳群落土壤中全氮含量由表層往深層表現出逐漸遞減趨勢,全氮含量最大值在土壤中0-5cm。堿蓬與棉田群落土壤全氮的垂直變化相似,都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其中,堿蓬群落最大值出現在10-20cm土層,為0.531g/kg,棉田群落最大值在5-10cm土層。蘆葦群落中全氮含量在剖面中的變化范圍為0.21-1.106g/kg,與其他群落相比含量最多,由表層至深層全氮含量逐漸降低,最大值在0-5cm土層。在有效氮的垂直剖面上(圖1B),檉柳群落最大值出現在5-10cm土層,為57.75mg/kg;與棉田群落的土壤速效氮變化趨勢相似,棉田群落中土壤有效氮最大值在5-10cm土層,為49.875mg/kg。堿蓬群落呈現逐漸下降趨勢,蘆葦群落有效氮含量變化范圍最大,總體上呈現逐漸下降趨勢。
分析原因可知,植物由于蒸騰作用及自身對養分的需求,使養分向根際轉移速率的增加, 當其大于植物自身對養分的吸收速率時,會導致這種養分在根際發生積累[13],從而呈現出隨深度增加土壤氮含量的波動降低變化。蘆葦群落較其他群落的氮含量要高,尤其是表層,是因為蘆葦是多年生草本、有橫向生長的根狀徑,每年歸還土壤的氮素不易隨風、水等散失;枯萎后的蘆葦,不能立即覆蓋在濕地土壤表面,而是處于立枯狀態,有些立枯物能夠保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14],加之該蘆葦間歇性處于滯水狀態,不利于有機氮的礦化分解[15],從而表土層的全氮、有效氮含量比較大。檉柳的土壤表層氮含量較高,與檉柳的凋落物返回土壤有密切關系,因檉柳低矮,株型緊湊,能保護冠層下的凋落物不受損失,其枯枝落葉等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成簡單含氮化合物[13],導致含氮化合物在表層聚集。堿蓬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的土壤層,其為一年生草本,每年植株生長的環境都有所不同,土壤表層受風、雨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其全氮含量在10-20cm土層較高。棉田地屬農耕區,農田施肥主要以氮、磷、鉀肥料為主,且經常翻耕、周期性排干和生長季末的收獲且無凋落物返還,而且該地區土壤砂性較強,保肥能力較差,故棉田地全氮、有效氮在垂直剖面上的變化幅度較小。
關鍵詞 土壤類型;土壤基礎肥力;水稻;施肥效應;區域;貴州三都
中圖分類號 S511;S1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7-0029-02
水稻是三都縣主要糧食作物,全縣水稻土1.9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60%。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39萬hm2以上,水稻是三都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占糧食種植面積的51.19%,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對確保糧食安全十分重要。合理施肥是水稻增產的重要措施,但水稻合理施肥技術除了考慮不同水稻品種的養分需求特性外[1],土壤基礎肥力狀況也直接影響著水稻的施肥量和產量[2]。土壤類型和土壤基礎肥力間往往有良好的相關性[3],但由于土壤類型多樣,同一地區往往存在多種不同的土壤類型,因而難以根據土壤類型進行了針對性的施肥指導。
三都縣處于貴州高原南部邊坡,境內山巒重疊,丘陵起伏,山高坡陡,溪流交錯,地形破碎,地質構造復雜,小地貌類型多樣,小氣候明顯,整體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向上,稻田遍布全縣各村寨,但是有代表性的水稻產區主要有兩大壩區,即南片區寬谷盆地和北片區沿河壩子。不同區域間土壤類型具有明顯差異,而且由于氣候、降雨及農事操作等方面的區域性特征導致區域內土壤肥力具有相似性,因此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肥力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施肥指導更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匯總三都縣近年來在不同區域進行水稻施肥試驗,分析了三都縣不同土壤類型、壩子田和丘陵山區等不同區域土壤肥力的差異及水稻的施肥效應,提出不同區域水稻高效施肥策略,為三都縣水稻高產高效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田間試驗概況
選擇三都縣2008—2011年水稻主產區布置18個水稻施肥效應試驗。試驗水稻品種有T優300、泰優99、宜香、中優158;試驗肥料有46%尿素、12%過磷酸鈣、60%氯化鉀。試驗均為兩段育秧移栽,前茬作物為油菜。試驗采用“3414”試驗方案,與本文相關的試驗處理包括OPT(最佳施肥量)、-N(缺氮處理)、-P(缺磷處理)、-K(缺鉀處理)等處理。各地采用的最佳施肥量根據當地的土壤肥力狀況有所不同,施肥時期分基肥、分蘗肥和穗肥[4]。
1.2 土壤測試方法
試驗前采集基礎土樣進行測試,有機采用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全氮采用凱氏蒸餾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有效磷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采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測定,pH值采用水土比1∶50電位法測定。
1.3 指標計算方法
試驗中相對產量(%)=缺素區產量/OPT處理產量×100;施肥產量(kg/hm2)=OPT處理產量-缺素區產量;施肥增產率(%)=(OPT處理產量-缺素區產量)/缺素區產量×100;單位肥料增產(kg/kg)=(OPT處理產量-缺素區產量)/施肥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區域土壤基礎養分含量差異
三都縣壩子田少而面積小,大多為谷盆地或臺地,由于土壤類型和長期施肥習慣的不同,導致不同區域間和同一區域的不同土壤肥力具有一定的差異。將水稻不同試驗中基礎養分含量按不同土壤類型進行匯總分析(表1),其中北片區包括青潮泥田、青紅泥田等土壤類型,南片區包括大眼泥田、斑黃泥田、黃泥田等土壤類型。結果表明,南片區土壤的pH值平均為6.4,高于北片區而趨于中性,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分別為63.1 g/kg和2.98 g/kg,也高于北片區。堿解氮、有效磷、緩效鉀和速效鉀均高于北片區。
2.2 不同土壤類型及區域間土壤基礎肥力差異
土壤基礎肥力是水稻施肥量的重要參考依據,試驗中常用缺素處理的相對產量來反映土壤供肥能力。18個田間試驗缺素區產量分析結果表明(表2),三都縣不同區域水稻生產的氮、磷、鉀供應能力有明顯差異。全縣試驗中-N區、-P區和-K區平均產量分別為6 780.15、7 288.20、7 166.10 kg/hm2,分別占OPT處理產量的58.85%、72.25%和74.72%,表明目前三都縣水稻土養分普遍較低,氮是首要限制因子,磷、鉀是次要限制因子。
不同土壤類型間養分供應能力也有一定的差異。試驗中包括了三都縣稻田壩區的5種主要的水稻土類型,其中大眼泥田、斑黃泥田和黃泥田表現出較好的供氮能力,-N區產量在6 752.25~7 438.95 kg/hm2,占OPT處理產量的65.30%~71.16%,青潮泥田和青紅泥田表現較低,-N區產量分別為6 253.80、6 469.95 kg/hm2,分別占OPT處理產量的40.92%和42.58%。不同土壤類型的間磷和鉀供應能力差異不大,但大眼泥田的供給能力高于其他土壤類型。綜合不同土壤類型的氮、磷、鉀供應能力,三都縣水稻壩區不同土壤類型間的基礎肥力為大眼泥田>黃泥田、斑黃泥田>青紅泥田、青潮泥田。
三都縣水稻主產區土壤基礎肥力還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效應。南片區的水龍至周覃一帶,以及塘州、廷牌等地長期以來是三都縣的糧食生產基地,農田水利設施較為完善,注重種植秋冬綠肥養地,因此土壤基肥力較好。南片區-N區水稻產量比北片區高514.50 kg/hm2,-P區和-K區差異很小。從表2進一步看出,不同區域的相同土壤類型也表現明顯的差異性,南片區的大眼泥田-N、-P和-K區的產量分別比北片區的高出593.85、852.15、374.10 kg/hm2。
不同土壤類型基礎肥力差異性分析表明,大眼泥田肥力較好,通過增施有機肥改善其質地,即是三都縣保肥保水力高的上等田。黃泥田、青紅泥田和斑黃泥田基礎肥力中等,在施肥上宜采取平衡施肥措施,穩定土壤肥力,促進糧食增產穩產。青潮泥田肥力較低,需增施肥料,且化肥宜勤施薄施。
2.3 不同土壤類型和區域間水稻施肥效應差異
水稻施肥的增產效應受土壤基礎肥力的影響。三都縣的土壤養分普遍偏低,中低產田占2/3左右,其中氮是水稻產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次是磷和鉀,因此施肥均表現出良好的增產效應。試驗中施氮、磷、鉀肥的全縣平均增產量分別為1 345.50、990.45、1 120.20 kg/hm2,分別比-N處理、-P處理、-K處理增加了19.12%、14.07%、15.92%,施肥增產幅度為氮>鉀>磷(表3)。
良好的土壤結構和基礎肥力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但降低了施肥的增產效應。大眼泥田基礎肥力較好,OPT處理產量達到了8 821.20 kg/hm2,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其次是斑黃泥田和黃泥田,最低是青潮泥田和青紅泥田。從施氮增產看,青潮泥田最高,為1 456.95 kg/hm2,其次是大眼泥田和斑黃泥田,分別增產1 382.25、1 334.25 kg/hm2,最低是青紅泥田和黃泥田,分別增產1 270.05、1 284.30 kg/hm2;施磷增產較高的有大眼泥田、斑黃泥田和黃泥田,增產為1 083.75~1 117.65 kg/hm2,青潮泥田和青紅泥田較低;施鉀增產以斑黃泥田最高1 383.75 kg/hm2,其次是青潮泥田、大眼泥田和黃泥田,增產幅度為1 065.30~1 255.80 kg/hm2,最低是青紅泥田 812.85 kg/hm2。
三都縣水稻產量及施肥效應也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南片區土壤基礎肥力優于北片區,OPT處理平均產量為8 370.90 kg/hm2,比北片區高出1 165.65 kg/hm2,施用氮肥低于北片區29.85 kg/hm2,而施用磷、鉀肥分別比北片區增產272.70、286.95 kg/hm2。說明只要施肥量不是超量,水稻增產量與施肥量成正相[3]。
2.4 不同土壤類型和區域間單位肥料增產效應差異
單位肥料的增產效應除受到土壤肥力的影響外,還受到施肥量的影響。全縣試驗中預設的最佳施肥量為純氮124.5 kg/hm2、五氧化二磷93.00 kg/hm2、氧化鉀124.5 kg/hm2,平均單位施肥增產效應分別為162.15、159.75、135.00 kg/hm2,不同肥料的增產效應為氮>磷>鉀。
預設施肥量是根據當地土壤肥力及施肥效應確定的較佳施肥量,不同土壤類型及不同區域有一定的差異。不同土壤類型間施肥量只有大眼泥田稍高外,其他都是8-6-8,單位肥料的增產效應沒有明顯的差異和規律性。但區域間有差異,北片區施氮肥增產高于南片區0.90 kg/kg,而施磷、鉀增產卻分別低于南片區2.38、1.79 kg/kg。說明在一定施肥量范圍內土壤基礎肥力可以提高施肥效應。
3 結論與討論
土壤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供應潛力是水稻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據。三都縣水稻試驗中-N區、-P區和-K區全縣水稻產量分別為6 780.15、7 288.20、7 166.10 kg/hm2,相對產量分別為58.85%、72.25%、74.72%。施氮、磷、鉀平均增產量分別為1 345.50、990.45、1 120.20 kg/hm2,均表現良好的增產效應。表明三都縣水稻土壤養分指標偏低,氮元素極低,磷、鉀元素中等偏低。因此,施肥上應該重視增施有機肥和氮肥,補充施用磷、鉀肥。
不同土壤類型間由于成土母質及長期施肥的影響,土壤肥力有一定差異[5-6],但由于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限制了其對全縣水稻施肥指導的效果。同時土壤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性,其中大眼泥田、斑黃泥田、黃泥田的肥力較高的主要分布在南片區,而青潮泥田和青紅泥田肥力較低的主要分布在北片區。土壤基礎肥力的區域差異,除受施肥、種植制度及農事操作等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地勢、土壤類型的影響。三都縣南片區各種土壤類型的基礎養分、缺素區產量、最佳施肥量產量和相對產量均比北片區的高。同一類型土壤在南、北片區也表現明顯差異。因此,南片區適宜種植產量較高的中晚熟品種,北片區適宜種植生育期較短的品種。
4 參考文獻
[1] 李衛國,任永玲.氮、磷、鉀、硅肥配施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01,29(1):53-58.
[2] 朱朋波,徐大勇,方兆偉,等.水稻生長后期不同施氮量對稻米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07(2):208-210.
[3] 丁國祥,徐霞,錢云,等.水稻氮肥用量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06, 34(1):115-159.
[4] 廖可軍.水稻科學施肥技術[J].江蘇農藝與農機,1998(4):32.
關鍵詞:森林土壤;土壤有機質;土壤性質;
前言:在涼水自然保護區選取具有代表性的6種森林類型(人工紅松幼林、楓樺幼林、白樺次生林、落葉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椴樹紅松林),36個土壤樣品,用來比較不同森林類型土壤在(0-30cm)深度的理化性質及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關系,并對其分布規律進行研究。
2不同森林類型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
2.1土壤容重
不同森林類型,土壤容重平均值在0.390~0.449g/cm-3 之間,6種森林類型中,土壤容重從高到低的排序為:人工紅松幼林(0.449g/cm-3)>白樺次生林(0.448g/cm-3)>楓樺幼林(0.44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7g/cm-3)>落葉松人工林(0.396g/cm-3)>椴樹紅松林(0.390g/cm-3),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人工紅松幼林含量最高,椴樹紅松林含量最低,前者比后者高5.9%,不同森林土壤容重有一定的差異,但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土層深度,土壤容重變化不規律,土壤剖面容重在0.255~0.591g/cm-3 之間,其中在5-10cm土層深度的椴樹紅松林土壤容重最高,而在15-20cm土層深度的椴樹紅松林土壤容重最低,其次是落葉松人工林15-20cm土層深度土壤容重為0.396g/cm-3。在中間層10-15cm土層深度,各林型的變化趨勢分別是人工紅松幼林(0.543g/cm-3)>白樺次生林(0.47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6g/cm-3)>落葉松人工林(0.432/g•cm-3)>楓樺幼林(0.343g/cm-3)>椴樹紅松林(0.322g/cm-3),人工紅松幼林比其它林型土壤容重分別增加了6.3%,10.7%,11.1%,10.0%,22.1%,不同土層,各森林土壤容重有變化但幅度不大。同一林型不同土層土壤容重差異均顯著(P<0.05)。
根據涼水自然保護區不同林型土壤容重的調查結果可知:人工紅松幼林的土壤缺少團粒結構,而椴樹紅松林的土壤就相對疏松多孔,結構性要比其它林型土壤好。
2.2土壤含水量
不同森林類型,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在11.71~13.81%之間。不同土層深度,落葉松人工林、椴樹紅松林、云冷杉人工林土壤含水量變化有一定的規律性,土壤含水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在落葉松人工林、椴樹紅松林、云冷杉人工林25-30cm土層土壤含水量分別比0-5cm土層增加了,且土層間的含水量均顯著(P<0.05)。
不同森林類型6層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在7.34~19.90% 之間,其中以落葉松人工林表層土壤含水量最低,而云冷杉人工林底層土壤含水量最高。
落葉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人工紅松幼林土壤表層0-5cm含水量均較低且較接近,分別為7.34%、7.45%、 7.90%,而10cm以下土層含水量逐漸增高,表現為:云冷杉人工林(13.77%)>落葉松人工林(13.44%)>楓樺幼林(12.00%)>椴樹紅松林(11.00%)>白樺次生林(10.88%)>人工紅松幼林(9.13%)。云冷杉人工林比其它林型含水量分別大0.33%、1.77%、2.77%、2.89%。
2.3土壤Ph值
不同森林類型,土壤pH的變化穩定在8.43左右,差異不顯著(P>0.05)。pH值處于6-8時,說明涼水自然保護區各林型土壤的養分有效性總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