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段太尉逸事狀

段太尉逸事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段太尉逸事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段太尉逸事狀范文第1篇

下面就古代官職變動(任、免、升、降、調動)的詞語作以總結歸納。

一、表示授予

拜 取晉陽,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除 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后序》)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

授 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晉書》)

加 夫子加齊之相印。(《孟子?公孫丑》)

封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史記?項羽本紀》)

二、表示罷免

罷 而主讞者亦各罷去。(《獄中雜記》)

黜 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書縛雞者事》)

奪 脅服奪其官。(《書縛雞者事》)

免 遂免丞相勃,遣就國。(《漢書》)

三、表示提升

升 旋升寧夏道。(《譚嗣同》)

擢 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譚嗣同》)

遷 再遷為太守令。(《后漢書?張衡傳》)

晉 晉序榮階,敷宣偉績。(《龔未齋文》)

四、表示降職

謫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出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柳子厚墓志銘》)

遷謫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琵琶行》并序)

左遷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

放 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譚嗣同》)

貶 又例貶永州司馬。(《柳子厚墓志銘》)

遷 頃襄王怒而遷之。(《史記?屈原列傳》)

五、表示調動

調 旬乃還第,婿竟不調。(《記王忠肅公翱事》)

徙 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后漢書?張衡傳》)

改 后公改兩廣,太監泣別。(《記王忠肅公翱事》)

遷 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移 元豐七年正月辛酉,詔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移汝州。(《續資治通鑒》)

六、表示

行 遷左臣,行徐州事。(《北齊書循吏蘇瓊傳》)

假 薛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海瑞傳》)

署 海瑞署南平教諭。(《海瑞傳》)

段太尉逸事狀范文第2篇

關鍵詞:武威;地域文化;學校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6-0007-01

一、武威地域文化――獨具價值的德育資源

武威地域文化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價值,充分挖掘武威文化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以此影響、教育青少年一代,讓他們從小扎下中華民族的根,鑄造起中華民族的魂,應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的歷史使命。同時,開發與利用武威文化的德育資源,也具有廣闊的空間與極大的可能。以武威這座文化名城為例,人處其中,隨處可見歷史名勝和自然、人文景觀,時時可感濃濃的涼州民俗風情,儒教文化、佛教文化、絲路文化、沙井文化、西夏文化,海藏寺、大云寺、松濤寺、天堂寺,蓮花山、蘇武山、昌靈山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豐富、最鮮活、得天獨厚的課程資源,對生長在這里的青少年一代具有重要、獨特和全方位的教育價值。

二、武威地域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滲透

(一)運用地域文化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家鄉開始的。地域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它使愛國斗爭離學生更近、愛國人物與學生更親。武威有因出土銅奔馬而蜚聲中外的雷臺,有河西四大名剎之一的海藏寺,有收藏著數萬件國寶和文物珍品的武威文廟,有被世人稱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有舉行著名的“涼州會談”之地白塔寺,有鳩摩羅什葬舌之處羅什寺塔,有懸掛聲震隴右唐代大鐘的古鐘樓,有保存完好的民國建筑瑞安堡等,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到家鄉自然景色的“美”,也可以了解到武威自漢武帝設郡以來,歷代人才輩出,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教師應結合實物、遺跡、碑文、詩詞等適當向學生進行講述,或帶領學生參觀,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從而樹立為家鄉騰飛、中華崛起而發奮學習之志。

(二)以鄉土人物的美德、情操感染學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德教育中,教師還應介紹鄉土人物的優秀事跡,以“動之以情”的效果叩響學生心扉,使其感受家鄉歷史人物的美德。數千年來,武威產生了眾多風云人物,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他們的嘉言懿行,至今能給人以啟迪和借鑒。例如:南北朝時杰出的詩人陰鏗,武威人,是開創我國格律詩的先驅。

例如:段秀實(719―783),武威人。少時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被譽之“孝童”。成年后沉厚善辨,有濟世救民的志向,初舉明經科,后棄文就武,因功授安西府別將。德宗即位后,加檢校禮部尚書,封張掖郡王。后因隴右節度使朱謀反,段秀實誓不與賊為伍,以身殉國。段秀實一生忠勇剛烈,為官清廉,不畏,嫉惡如仇,死后被贈太尉銜,謚號“忠烈”。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曾寫《段太尉逸事狀》,生動描繪了段秀實的事跡,流傳很廣。張澍(1776―1847),武威人,清代著名學者。張澍一生在仕途中不得志,但在學術上成就很大,清張之洞稱其“才氣無雙,一時驚為異人”,把他列為經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內,與階州(武都)的邢澍并稱“二澍”,是甘肅學術成就最大的學者。通過學習名人,學生既能回望歷史、品味人生;又能了解地方人文風情、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這些名人的所作所為,將激勵后人為祖國的繁榮,為民族的崛起,為家鄉的生生不息而奮斗。

(三)從“石羊河”流域的歷史變遷中汲取教訓。石羊河,源于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冷龍嶺北麓,曾幾何時,這里的皚皚白雪化成數百條大大小小的溪流,匯聚而下,攜著清澈的石羊河水,哺育了河西走廊面積最大的綠洲――武威、民勤、古浪綠洲。她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河”。而如今的石羊河流域早已今非昔比,下游支流大西河、東大河相繼枯了,遍及綠洲的無數泉眼枯了,日日流淌的萬千溪水枯了,生機盎然的湖泊、沼澤枯了……大片的土地失去了潤澤,無邊的農田面臨著荒漠。成片的沙棗樹、柳樹、沙棘林帶只留下植被殘根,蕩目荒涼、凄慘!通過學習過去,觀察現在,展望未來,使學生關注家鄉、熱愛家鄉。培養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利用地域文化進行德育時需注意的問題

(一)實事求是,有褒有貶。“國史美惡兼收,志則有褒無貶”這話很有道理。在地域文化運用中,“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幾乎已成為通用語。為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頌揚”是必須的,但“方域所以有志,非僅網羅遺失,實賴以損益古今,興革利病”對一些反面人物作介紹,對一些愚昧、落后、消極的習俗作批判,正是史學的“鑒戒”功能,這里我們尤其要反對狹隘的地方主義,它片面夸大鄉土史中某些人物和事件在歷史中的作用,甚至是歪曲歷史,為地方經濟利益,制造“名人”,爭奪“名人”。當前,在地域文化教學中,必須發揚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培養學生誠實、真摯的品質。

(二)內容要有趣味性。寓德育于地域文化,不是通過說教的方式強加于人,而是以一定的文化資源為載體,通過生動、具體、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去感染人、熏陶人,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道德情感得到滋潤和升華。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貼近學生實際,看得見、摸得著,從感觀上給學生以具體的感知,有利于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歷史的理解,使其在親切的氛圍中受到實實在在的教育。

(三)慎重地甄別與選擇。即不能讓大量的的民間故事、名人軼事、稗史傳說充斥課堂。否則,大量沒有經過認真篩選的史料進入課堂,糟粕與精華同在,不知道他在頌揚什么,批判什么而進行的德育滲透,不是“于無聲處”,而是“亂貼標簽”。這些都是由于缺乏正確的認識,片面理解趣味性、生動性造成的。因此,我們要把握一個準則:并不是一切有趣的事情都適合在課堂上講述。在趣味性中要融入科學性、教育性,把鄉土知識和道德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堅持導向性。

參考文獻

[1]李永良.河隴文化――連接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走廊[M].上海遠東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段太尉逸事狀范文第3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作品選;大學生;人文素質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人文素質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這種教育理念已經在高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古代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鮮明的藝術形象,包容和體現著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過程既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宣揚民族倫理道德、滲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過程。可以說,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理想的課程之一。

首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跨度非常廣,可以從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紀初的。在這段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比燦爛的精神文明,各個領域——包括文學、哲學、語言、藝術、軍事、倫理、政治、經濟——都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通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播到大學生當中去,讓他們能夠從中領會到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增強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心理特征、文化傳統、精神風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又是一個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文學作品,幾乎全部是歷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者們;那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尋者們;那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賢良們;那些“舍生取義”的斗士們;那些“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愛國者們無不是我們學習和歌頌的對象,將古代文學中的這些經典篇目介紹給大學生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的民族精神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從而逐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其次,古代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美育功能。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一門非常具有美學氛圍的課程。從別有韻致的詩詞到駢儷的辭賦,從意蘊優美的散文到情節曲折的小說,古代文學作品呈現著多樣的形式美,具體到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離騷》的語言美、李白詩歌的韻律美、韓愈散文的格調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棄疾詞的崇高美、蘇軾詞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靈美、《紅樓夢》的人性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讓人們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前進,養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審美價值取向。

古代文學的優秀作品,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我們今天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必須繼承和借鑒的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化古代文學作品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學的錢偉長曾說過:“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古代文學作品內容生動、感情強烈,其中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號形式,藝術家掌握了創造藝術符號形式的本領,把無形的內在情感變成了可供人感知、觀賞的東西。”…因此,在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傳達給大學生,以提升其內在的人文素質。

1、愛國情感教育

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感,對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歷代文人都以飽滿的愛國主義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愛國情懷,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從陳子昂的“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菜”到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陸游的“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仁人志士所體現出來的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個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能夠感染大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喚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們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唱響了中華民族文化中捍衛國家尊嚴,堅持民族氣節的文學主旋律。因此,在講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文學作品中的愛國思想、愛國精神進行深入的講解,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報國精神。

2、道德素質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素質,孟子“舍生取義”的道義精神,孔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精神,《禮記》中的“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的誠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良好愛情觀,《段太尉逸事狀》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張中丞傳后序》中張中丞和南霽云視死如歸的精神,陶淵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中體現的親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現的友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了無數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善待他人、關愛他人,真誠、善良、正直、無私、寬容等美德,都是我們今天培養大學生良好倫理道德素質的深厚文化基礎,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的情感資源。

(二)加強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一個優秀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樹立民族信念,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這樣才能把古代文學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優秀部分精準地傳達給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與現代精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不僅體現在語言上、形式上,還體現在思想上。這就需要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徹底地理解作品,在課堂上加以引導,使學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內外兼修,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氣質。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師只有當他自己致力于對他自己的教育和教養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和教育別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學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一刻也不能放松對自己教育和教養的提升。要扎實地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各朝各代的文學家、文學作品如數家珍。與此同時,還應該及時了解本學科研究的新動向和新成果,及時更新看法和觀點。

教師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而且也會對學生良好文化素養的形成產生很好的影響。因此,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古典氣質,具有一種不問世事的灑脫之氣,從而能夠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恰當地引導學生,逐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由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具有很強的情感性,這也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學生。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對民族、對祖國、對人民、對傳統文化、對古代文學有著強烈的愛,并把這種愛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識性介紹,而是將自己對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憤之感、無奈之感等情緒傳達出來,以此來感染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學習一些詩詞、散文等的朗誦技巧,用自身充滿感情的朗誦打動學生,吸引學生。

(三)充分改良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環節

善于引導,提倡“發現學習”的教學方法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的。他強調: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不應當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應當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并認為“發現不僅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說,學生通過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即使是人類已經知曉的。但只要這些知識是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的,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發現”。這種教學方法有幾個重要的步驟: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指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協助學生收集和組織可用的有關資料——組織學生分析資料,作抽象概括并從中引出結論——引導學生從邏輯上和實踐上證明自己所得結論的正確性,并加以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比較合適的。高校的素質教育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輔助手段,讓教師有發揮研究專長的機會,突出培養學生的治學能力、科研興趣和科研方法。 減少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和討論的機會,允許并且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結論的獨到看法,并且給予幫助和指導,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治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四)調整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都是采用教師灌輸、學生死記的形式。這種方法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時期依然采用這種死氣沉沉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求新、求變。

1、多媒體教學

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試聽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中來。例如在講《詩經·秦風·蒹葭》的時候,可以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給學生完美的視聽感受;在講李白詩歌的時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輩藝術家如喬榛、丁建華的朗誦音頻,讓學生可以在他們激情的朗誦中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在講《杜丹亭》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視頻,讓學生既能領會杜麗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優美的曲調。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比較教學

我們還可以將古代文學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采用比較教學的方式來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將現當代文學作品和古代文學作品結合起來講,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國文學的傳承與變革。另外,如果我們將古代文學作品與外國文學作品相比較來講授,學生就可以認識到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文學韻味的獨特之處。

3、實踐教學

在講授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畢竟教會學生某個知識不如教會他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要加強他們自身動手、動腦的能力。關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首先是課程論文的形式。寫論文是文學課程考察學生動手動腦實踐能力的最好途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把寫論文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如何選題、查找資料、提出創新點,以至最終完成論文的撰寫,讓學生在課后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相應的論文,這個完成課程論文的過程會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對于所研究的對象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不僅如此,今后在對自己感興趣的其他作家作品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這就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相關期刊更多

軍事醫學

CSCD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軍事醫學科學院

天然氣勘探與開發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

攀枝花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鄂尔多斯市| 银川市| 广宁县| 宜良县| 凤翔县| 惠州市| 富蕴县| 波密县| 丰城市| 乌鲁木齐市| 营山县| 靖安县| 射洪县| 大宁县| 台山市| 中超| 新泰市| 霸州市| 忻城县| 喀喇| 乐昌市| 深水埗区| 左贡县| 文水县| 商河县| 简阳市| 乐昌市| 遂溪县| 鄂州市| 潼关县| 西盟| 依兰县| 东乌| 大兴区| 新河县| 翼城县| 定西市| 波密县| 新田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