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韓愈的名言

韓愈的名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韓愈的名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韓愈的名言

韓愈的名言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國菜名;漢語言特色;修辭手法;文化內涵;典故;思想;傳承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6)02-0034-04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因此,中國的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中國菜不僅色香味俱全,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同時,中國菜名也極具文化特色,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為菜品命名,使我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在享受別具特色的中國語言與中國文化。

一、中國菜名簡介

基于漢語言的豐富性,中國的菜名也可謂五花八門,形式豐富多彩,如果粗略歸類一下,可以分為寫意和寫實兩種。

寫意的菜名按照其不同命名角度又可分為兩種:一類菜名追求形美、音美、色美和意美,菜品與菜名相得益彰,賦予其美好的寓意,給人以聽覺、視覺和味覺全方位的滿足感。代表菜名如“瑞氣吉祥”(是全只甲魚或鳘魚燉甲魚,因甲魚壽命較長故稱“吉祥”)、“狀元及第煲”(原料有元貝、蝦仁、生腸、水發蹄筋等,取元、蹄(第)之音和龍、發之意),這些菜名都包含了美好的寓意;而如“踏雪尋梅”(這道湯以鯽魚和螃蟹為原料熬制,湯汁雪白,湯底襯著點點嫣紅的蟹膏,猶如寶玉踏雪尋梅,口感鮮香,營養價值極高)、“彩云飛鳳”(即云腿炒鴿片)等這類菜名則更注重傳達詩意與美感。另一類菜名是以相關的地名、人名來命名,或包含一定的歷史典故。這類菜一般都有自己獨特的烹調方法或地域特色,讓人食其菜而思其人念其地也。如“西湖醋魚”“沔陽三蒸”“東坡肉”“麻婆豆腐”“佛跳墻”等。

寫實的菜名則相對簡單。此類多為家常菜,菜名大多數以菜品原材料或加上菜品的烹飪方式直接命名,雖少了文雅的藝術氣息與文化內涵,但很具實用性。如我們常吃的“蘿卜羊肉”“番茄炒蛋”“燒茄子”“醋溜土豆絲”等等。

二、漢語言修辭手法在中國菜名中的運用

(一)修辭手法運用于菜名中達到的效果

漢語的修辭手法是多樣化的,在我們的語言表述和文學創作中適當使用修辭手法可以達到形象生動、言簡義豐等效果,同樣,在菜名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也會使菜品更具吸引力,引發人們品嘗的欲望。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 給人以全方位的聯想。一道菜大致要經過點菜、做菜、上菜、品菜四道程序,同時也是聽覺、視覺、味覺的完美結合。看菜單點菜名可以說是第一道程序,如果菜名富有美感,使人心里愉悅,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道菜才能完成它的餐桌使命。例如:“紅嘴綠鸚哥”其實是清炒菠菜,“花好月圓”是“蝦仁炒雞蛋”,這樣富有詩意與美感的菜名就比以簡單食材命名的寫實菜名更具吸引力。

2. 使人產生心理距離之美,回味無窮。在菜名中運用某些修辭手法可以產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和“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使食客不僅品嘗到菜品的美味,而且賞其型、悅其色、知其故事,與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品味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意蘊不可謂不悠遠。如“燕草如碧絲”讓人充滿了對曼妙春色的向往;而“佛跳墻”則使“壇子煨菜”不僅平添高雅,更融入了有趣的故事與傳說。

(二)多種修辭手法在菜名中的運用

1. 用典。用典就是在說話或寫作中運用古代歷史故事或有出處的詞語已達到言簡義豐或委婉含蓄的效果。中國菜名中頗多用典,其中的代表之一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很多人都從字面上理解“狗不理”,覺得比較矛盾,如果這包子連狗都不理,不愛吃,那它還怎么被人們追捧呢?其實,它的起源是因為店主高貴友的綽號。據傳,高貴友小名叫“狗仔”,其幼時脾氣極為倔強,倔起來的時候就是家里他最喜歡的小狗來逗他,他都不理睬。所以,街坊鄰居們就取笑他,送給他一個“狗不理”的綽號。后來,高貴友苦學廚藝,他制作的包子選料講究,技藝獨到,每個包子十八個褶,形似含苞白菊,味道極其鮮美,不僅深受當地食客的贊揚與青睞,更是名揚全國與海外。

另外,“過橋米線”的美好傳說、“回鍋肉”的經典做法、“叫花雞”和“富貴雞”的緣分相撞,等等,也都涉及許多典故,富有文化內涵。

2.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通常是用形象的事物來比喻比較生疏的事物,用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比較抽象的事物的,而菜名中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我認為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增添美感,增添特有的情味。例如,把豆芽叫作“龍須”,用“白玉”比喻豆腐,將雞爪稱作“鳳爪”,把蛋花美稱為“芙蓉”等,而用“春苗吐艷”“銀牙蓋被”來命名“清炒豆苗”和“豆芽炒蛋”這兩道菜,是不是讓你感覺既形象又美麗呢?

3. 諧音雙關。諧音就是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現象,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辭趣的修辭格。雙關,指有意識地使用同一個詞語、同一句話,在同一個上下文中,同時兼有兩層或者兩層以上的意思,包括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菜名中使用的一般是諧音雙關。

使用諧音雙關取的菜名,不僅有不同于一般菜名的高雅性,而且將菜肴的內容、命名者的寓意蘊含其中,給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用“絕代雙驕”命名青辣椒炒紅椒,用“年年有余”稱呼紅燒魚,給清炒鮮蘑菇冠以“綠野仙姑”之名,是不是既別具風情又富有內涵呢?

4. 委婉。在講話時不直陳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義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或為了避諱而用之。例如,般若湯――佛家代替酒的說法;鳳爪――雞爪;口條――豬舌之類。

5. 夸張。夸張指為了啟發聽者或讀者的想象力或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菜名中運用夸張可以使菜品含義更飽滿,充滿吸引力和好奇心。例如,千張――豆腐皮的一種,表現其層數之多;什錦――多種原料的組合,從數量和形象兩方面夸張。

6. 擬人。擬人就是把物比作人,使它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使用擬人手法的菜名富有形象感和聯想感,新奇引人。例如,悄悄話――豬耳朵與豬舌拼盤,群英薈萃――各種蘿卜的拼盤,子龍脫袍――傳統湘菜中的炒鱔魚。

7. 疊音。疊音,古代又叫“重言”或“復字”,疊音詞語在朗讀上富有音樂的節奏感與韻律美,在內容上使詞語的意義更加突出,增強了對事物的形象描繪。例如:棒棒雞、渣渣肉、擔擔雞、么么喳喳珍珠糖水等。用這些疊音詞來具體描繪菜品的特點,讀來朗朗上口,既制造了一種特有的音響效果,又使菜名活潑而富有活力。

三、中國菜名蘊含的文化內涵

文化的內涵可以體現在各個領域,而中國菜名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其中可以說有文化名城,有才子佳人,有流傳千古的典故,有人們對生活情趣的追求等等,處處體現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底蘊。

(一)菜名傳達的美好寓意及特定愿望

中國人普遍有一種趨吉心理,在許多場合都喜歡討口彩,表達自己渴望健康、幸福、平安、合合美美等美好愿望。這種文化特點也滲透到飲食文化中,從菜名中體現出來。例如,在中國人一年中最為重視的年夜飯上,“年年有余(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瑞雪豐年”――雞蛋、銀杏、西蘭花、白玉菇、腰果素炒,“五谷豐登”――五谷素炒,“錦上添花”――什錦拼盤,“芝麻開花節節高”――芝麻玉米蒸糕等等,都傳達出了中國人希望生活富裕、企盼美好生活的心愿。同樣,在婚宴上,人們也會使用一些特定的菜名,如:奶湯魚丸一般被命名為“魚水相依”,紅棗桂圓蓮子羹一般稱為“早生貴子”,蓮子紅豆沙叫做“百年好合”,等等,其用意就是為了寄托對新婚佳偶的美好祝福,同時烘托婚禮的喜慶氣氛。

還有一些菜品源于某個特定的歷史事件,反映了人們在當時情境下的特定愿望,有的流傳下來,有的則成為一個特定時期的符號象征。

例如,“龍鳳配”是古荊州的一道傳統名菜,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三國時期,周瑜設假招親之計想誘騙劉備到東吳,然后將其軟禁。不料卻被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劉備招親弄假成真,留下了一段“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談。劉備帶著孫夫人回到荊州,當地人民為慶賀這一段“龍鳳呈祥”的佳話,便用了以鱔魚為龍、以雞喻鳳的形象手法,烹飪出這道至今流傳的名菜,在喜宴特別是婚宴上,成為象征吉祥如意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

時期,在重慶等地的菜館中出現了一道名為“轟炸東京”的菜,它是在剛剛油炸出鍋的鍋巴上,澆上燒滾海參或者蝦仁的湯,二者相遇,會發出的一陣噼里啪啦的響聲,象征東京遭到了炸彈的轟炸。當時許多人到菜館點這道菜,來表達自己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

(二)菜名中體現的中國儒道佛文化

中國菜名中除了體現廣大百姓的普遍心態,還滲透了儒道佛的思想文化。

作為中國“圣人之家”的孔府是儒家的代表傳承,孔府菜作為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很多菜名包含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例如,“孔府一品鍋”的命名源于孔氏后代承襲衍圣公,在明、清兩代封爵為“當朝一品”官銜;而“帶子上朝”“懷抱鯉”都是菜品一大一小放在同一個餐具中,寓言孔家輩輩為官、代代上朝。

佛教素食與佛教傳入中國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密切相關,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豐富,由寺廟到凡俗的發展過程。近年來由于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佛教素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成為我國飲食文化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許多菜名都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如羅漢果、戒香條、般若菜、南海藏珍等,其制作方法和風味也別具一格。

發源于我國本土的道教,其飲食文化更是以養生長生為目的,注重“春溫補,夏生津,秋滋陰,冬滋補”的養生理念,會根據季節的不同將食譜內容進行變更,從而使每道菜都更具藥食調理與養生的效果,其菜名也多與道教思想密切相關。如,“陰陽魚”“乾坤蛋”“五行歸一統”“三清至尊會”等等,道教文化韻味十足。

(三)菜名中包含的地名、人名等人文特征

1. 包含地名的菜名通常以菜品的發源地或成名地來命名,突出其地域色彩。如道口燒雞、德州扒雞、北京烤鴨、無錫排骨、揚州炒飯、西湖醋魚、東江釀豆腐、大理沙鍋魚、鎮江肴肉等,這些菜品無疑也成為當地宣傳揚名的一張名片。人們到了一個地方,除了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北京烤鴨”“西湖醋魚”等更是為世界人民知曉和喜愛,成為這些城市的一張代表名片。

2. 中國菜名中包含的人物既有才子佳人,如:東坡肉、貂蟬豆腐(又名漢宮藏嬌)、宮爆雞丁、貴妃雞等;又有凡夫俗子,如:叫花雞、麻婆豆腐、宋嫂魚羹等。此類包含人名的菜名之所以廣為流傳,一方面是名人效應的產物,一方面常常借助皇帝大人龍顏大悅的“東風”。例如,“狗不理”包子。據說,當年為了巴結慈禧太后,特地送“狗不理”包子給慈禧品嘗,慈禧吃后頗為喜愛,派人專程去天津買包子。于是,“狗不理”包子的名聲由津門傳遍全國。

(四)菜名中包含的典故

中國菜名中包含的典故頗多,既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也有詞牌曲牌、詩詞歌賦。例如,“哪吒童雞”“鯉魚跳龍門”“群龍搶珠”“佛跳墻”不乏神話玄幻色彩;而“鴻門宴”“桃園三結義”“霸王別姬”則與歷史人物息息相關;“過橋米線”象征了平民夫妻樸實無華的愛情;“草船借箭”演繹了諸葛亮的超群智慧;“魚圓傳奇”則體現了君王的殘暴……而人們由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形象演繹出來的“韭菜炒兩個雞蛋”“切成長條的蛋白”“煮好的幾方白豆腐”“浮著幾片蛋殼的清湯”這四道所謂菜品,大概只能讓我們嘆服中國廚師的機智與無限想象力啦!

四、中國菜名在命名時應注意的問題

了解中國菜名與漢語言修辭手法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傳承中國飲食文化。同時,我們的飲食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在為菜品命名時就需要我們更好地繼承前人的傳統,力求使達意傳情盡可能適切、圓滿,使菜名與菜品相得益彰。

1. 避免盲目追求雅、貴、華。菜名要符合菜品本身的材質和特點,即遵循得體性、有效性和平衡性原則。如一味追求奇巧,會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甚至造成誤解,必然影響表達效果。例如,在網友們吐槽的菜名中,用“波黑戰爭”命名菠菜炒木耳,把“海帶燉豬蹄”起名叫“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是不是聯想太豐富啊?

2. 力求同感聯覺的完美效果。同感聯覺就是使菜名在聽覺、視覺、味覺還有意味上都能相互連結,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這幾方面達到一個平衡點,不能某個方面過重,否則也會影響食客對這道菜的印象。例如,被網友稱為最奇葩的菜名之一的“哆來咪”,據說它原來的名字很普通,叫蟹粉蝦仁。有一次,明星張曼玉來吃飯,問起這道菜的原料組合,大廚介紹說是一兩蟹黃、二兩蟹粉加三兩蝦仁。不知道張曼玉怎么一下子就聯想到了音符,建議改名叫“哆來咪”,于是菜名就一直保留到現在。但是,如果我們看到這道菜,還真不知道蟹粉蝦仁怎么能和“哆來咪”搭上關系。

3. 注意語法語義的正確性。有時候人們在為菜品命名時,可能為了突出效果會忽略這一點,但如果作為國際傳播的話,強調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應該讓準確的中國語言文化在其他國家流傳。

結語

語言和文化不可能徹底脫離關系,正因為兩者在各個領域的結合才會有那么多精彩的作品出現。“民以食為天”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淵源,“飲食文化”也一直備受關注,作為一道菜的“頭牌”的菜名自然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字面上看,這么多菜名各有千秋,或用典、或比喻、或擬人、或夸張……不管是最初的想法還是刻意的改動,其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所體現的漢語言特色都與中國文化兼容并蓄,成為漢語言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菜品的名稱與其內容能夠達到完美的統一,可以說是一道菜的最高境界。因此,我們也希望眾商家在宣傳菜品的過程中,能夠恰當運用漢語修辭,正確挖掘文化內涵,把中華飲食文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譚汝為.中華菜肴命名藝術談[J].修辭學習,2002,(2).

[2]鐘安妮.論中國菜名中的文化內涵[J].探求,2006,(1).

[3]周仁平.試論漢語菜肴命名中的修辭運籌與修辭造詞[D].成都:四川大學,2005.

[4]吳禮權.修辭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陸嫁祥.修辭與文化的關系[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

[6]鐘安妮.論中國菜名中的文化內涵[J].探求,2006,(1).

[7]謝瓊.中國菜名的社會文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7,(7).

韓愈的名言范文第2篇

記者:您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名片上在您的名字后面加了一個“君”字,您叫趙明明君嗎?

趙明明:這個“君”字是我國著名書畫鑒賞家馬寶山老先生贈予我的封號。我幫馬老購得一幅元代名人王蒙的字畫,馬老激動不已供為上品。他要給我酬金,我分文未要,馬老很欣慰有我這樣的學生,并在他以后的著作中提及此事和我的名字。這個“君”字由此而得。如果說漢唐文化對我有什么深遠意義,我覺得那種大氣美、力度美的精髓對我影響很大,我覺得做人也要這樣大度、大氣。

記者:從進入您的茶社和書畫展廳,就被一股濃濃的漢唐文化之風感染,您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收藏的呢?

趙明明:我從小就喜歡書法,20歲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在香山飯店做職員,這時候我有個朋友讓我幫他賣件古董,結果一位客人非常喜歡就買走了。這件古董用現在的話說讓我“一夜暴富”,不過除了錢財上的收獲,最重要的是激發了我對古董的興趣。我就拿著這筆錢開始到處尋寶,1987年的時候干脆辭職,在琉璃廠開了我的第一家店“玉珍齋”,開始了我的收藏之路。

1980年,趙明明通過賣古董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躍成為腰纏萬貫的“萬元戶”。而他年輕的心也―下子被激蕩,隨即開始對古文化著迷。但是收藏之路并非寬闊平坦,被人“忽悠”買了贗品也是常有的事,昂貴的學費代價以及家人的反對讓他倍感受挫。但是用趙明明的話來說,“沒辦法,實在太喜歡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執著,讓他領略到漢唐文化的博大精髓。

記者:我國歷代文化都非常博大精深,為什么您單單對漢唐文化最感興趣?

趙明明:起初我也只是對古董感興趣,尤其是字畫,后來我跑了6個國家的博物館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為什么漢唐的古玩在每個博物館都占據很大很重要的位置呢?你看巴黎圣母院的門上的鋪首、紋飾、雕刻,再有波斯出土的青銅器上的繩形手柄,都和我們漢唐的許多作品有著相似的地方。盛唐時期的文化透過絲綢之路,影響了全世界。了解越多,我就越對漢唐文化感興趣,最后就專注在這一個領域里。

記者:那您在研究過程中.有發現和其他專家不同的觀.點瑪?

趙明明:我認為是有的。1999年在一次拍賣會上,有一幅唐寅(款)的12開冊頁的山水畫。這個“款”是行內的說法,這說明不一定是真跡。我曾在美國華盛頓博物館看到過一幅唐寅的真跡,經過對比,我相信這是唐寅的真跡。結果我買下后還沒來得及出拍賣行的門,有人就開出高價想從我這里買走。別人說我“撿漏”,但是我的開心卻與錢無關,這可以說是對我研究的一種認可,我終于可以自豪地說,我也是一位行家了。

徐邦達、馬寶山是趙明明的恩師。另外,他也曾與王季遷、張宏、韋陀、啟功、馬承名這些國內外大名鼎鼎的專家學者有很深的交流與交往。趙明明生活簡單低調,但是圈內也算是一個“折騰”的人,為了與大師研究探討,學習溝通,無論天南海北,趙明明不惜時間和金錢也要弄個明白,逐漸成為業內一個資深行家,經他手買賣的古玩字畫足可以開上一間博物館。 “小軒容我靜大地任人忙”

趙明明的茶社――養月樓

記者:您現在的藏品主要是什么,最鐘意的有哪些?

趙明明:我收藏的東西很多,談到最鐘意的器物有漢朝的青銅馬、唐代的金碗,還有山人的畫等,都很珍貴。

記者:那您未來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呢?

韓愈的名言范文第3篇

[關鍵詞]日制漢語詞 文明論之概略 福澤諭吉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11-0043-01

日制漢語詞,是指“日本人創造的漢字詞”[2],而漢字是表意文字,基于以上兩個條件,日制漢語詞的產生是否存在以下兩種情況呢?一是,日本人根據漢字的字義獨立創造了原本漢語里沒有的詞匯;二是,原本的漢語傳入日本后,被日本人賦予了新的含義。本文中,筆者就以《文明論之概略》中出現的日制漢語詞為例,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由于《大漢和辭典》[3]的編纂原則使由中國傳入的漢語詞匯有典可循,所以本文暫且以此為判斷標準,將《大漢和辭典》內未標出處的詞匯視為日本人獨立創造的日制漢語詞,釋義也以《大漢和辭典》的解釋為標準。

一、日本人獨立創造的日制漢語詞

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有很強的造詞能力,所以日本人根據漢字的字義獨立創造了一些日制漢語詞。例如:

⑴心配:々に心をくばる。案じわづらふ。心がかり。きがかり。

遂ニハ不ノアラント云ヒ、其心配ノ模ハ恰モ今ニ君政ノ大亂ニラントテ。

⑵空:行の出來ない言。よりどころのない。空言。空。

舌トトヲ以テヒ或ハヲ吐キ或ハヲ著シ所空ヲ以テ人心ヲカスコトアリ。

⑶索:たづねさがす。しらべもとめる。

都テ事物ヲ索スルニハ枝末ヲテ其本源ニリ止ル所ノ本位ヲ求メザル可ラズ、斯ノ如クスレバノ條ハ次第ニジテ其本位ハナル可シ。

⑴“心配”的漢語意思是“擔心、掛念、操心、張羅”,從漢字的表意層面來看“心”為心思,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稱”,“配”指“分配、攤派”。據此,把思想、意念和感情分配到某件事上,也就不難理解日本人創造的“心配”的含義了。⑵“空”,“空”有“徒然、謬妄、虛假”之意,“”有“議論”之意,二者合一,就是徒然的議論、虛假的議論,而此詞的漢語意思正是“不起作用的議論、毫無根據的議論”。足以證明,日本人是根據字義創造的這個詞。

以上列舉的《文明論之概略》中出現的日制漢語詞很好地證明了有一部分日制漢語詞是日本人根據漢字的字義而創造的。

二、原本漢語中存在,被日本人賦予了新意的詞匯

除了上述情況,原本漢語中存在,傳入日本后被日本人賦予了新含義的詞匯。例如:

⑴勉:①力を盡くしてつとめる。精を出す。勉。[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②學をはげむ。勉學。

他日必ズ此大アランコトヲ待チ今ヨリ更ニ勉シテ其一臂ノ助タランコトヲシムノミ。

⑵:①國を治め民をすくふ。又、世を治め俗をすくふ。世民。[抱樸子]以聰明大智,任經世濟俗之器而修此事,曷可必得耳。②人がを得し使用して、其の欲望を足させようとする各の活、又は狀。主體の數をとして、一と共同とに分け、力のをとして、公と私とに分ける。

「アダムスミスガ始テノヲキシテハ世人皆コレヲ妄トシテシタルニ非ズ。

⑴“勉”,解釋①為傾盡全力做某事,有“能力不足或心中不愿而強為之”之意,語出漢語典故《中庸》,而其作為“努力學習”之意時則未標出處,是傳入日本后被日本人賦予的新含義。⑵“”,解釋①為“經國濟民,經世濟俗”之意,語出漢語典故《抱樸子》,而將其作為一個專業術語,泛指“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時,則始于日本,是日本人賦予“”這個詞的新含義。

《文明論之概略》的上述用例足以證明,一部分日制漢語詞是原本漢語中存在的詞匯傳入日本后被日本人賦予了新含義的詞匯。

三、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看出,日制漢語詞中有日本人根據漢字的字義獨立創造的詞匯,也有原本漢語中存在的詞匯傳入日本后,被日本人賦予了新含義的詞匯。無論哪種情況,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語和漢語之間的聯系,換言之,日本和中國的淵源之深,交流之廣。

以上是筆者不成熟的一點研究,以后一定將此研究深入下去,以期得出更有價值的成果。

【參考文獻】

[1]佐藤喜代治.漢字百科大事典.明治書院,1996.

韓愈的名言范文第4篇

關I詞:面向識別任務 漢語名詞短語 本體研究 綜述

一、中文信息處理與名詞短語研究

在中文信息處理的基礎研究中,名詞短語的識別是一個重要問題,也是進一步作句法和語義處理的基礎。研究漢語名詞短語的專著較少,史錫堯(1990)對名詞短語的內部結構、定語構成、中心語構成以及定語順序進行了較詳細的描寫。王玨(2001)涉及到名詞的句法功能、語義關系、定語類型以及定語順序等問題。其他論述多散見于單篇文獻。從結構內容上劃分,我們將面向識別任務的名詞短語本體研究歸納為三個方面:(1)“的”的同一性;(2)含“的”名詞短語研究;(3)不含“的”名詞短語研究。這些研究涉及到名詞短語的界定問題,以及潛在可用的識別資源和策略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些研究的整理分析,梳理和辨識對名詞短語識別有用的語言學知識。

二、“的”的同一性

“的”的同一性問題涉及到名詞短語界定。哪些“的”字短語是名詞性的,存在爭議。以De表示廣義的“的”①,弱化其形式區分,同一性研究即如何對De進行更合理的分類。字面上,“的”是一種文字形式。但語料中存在少量De字同形,如“的1”和“的3”同形,“的2”和“的3”同形,以前者為例,不應包含在名詞短語的結構助詞中。盡管漢語書面形式約定“的”“地”“得”分別是定語、狀語、補語的標識,但實際語料中存在不合約定的用法,并且含“的”短語也并不完全對應著名詞短語。

De的同一性研究包括四分說、二分說、三分說和同一說四種觀點。

(一)四分說

黎錦熙(1924)把De分為“特別介詞”“語尾”“聯接代名詞”和“確定語態的助詞”四類,涉及到De字研究的一些重要問題,如De作為語氣詞、副詞性語尾,引導補語,表領屬關系以及構成“的”字短語等問題。這一分類初步區分了副詞性語尾“地”和補語標志“得”。

(二)二分說

呂叔湘(1942)論述了部分De表示語氣的現象,提出把De分為關系詞和語氣詞兩類。關系詞表示加語與端語的組合關系;語氣詞表示確認的語氣。二分說把表示語氣和修飾關系放在對立面上,區分了句末或動賓之間表語氣的De和偏正結構中的De,引起了學術界對于語氣詞“的”的關注。

(三)三分說

熙(1961)應用功能分布理論系統地研究了De的性質和分類問題,將“X的”語法功能的不同歸結為De的不同功用,從而把De區分為三個語素:“的1”“的2”和“的3”,分別是副詞性語法單位、形容詞性語法單位、名詞性語法單位的后附成分。這一分類在語法學界引發了關于De的性質和分類問題的大討論,問題涉及分類方法、分類內容等多個方面。以下兩個問題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1.是否存在語氣詞De。熙(1961、1966)使用“是……的”框架,論證了“我會寫的”中的“的”是“的3”,同時也指出作為語氣詞的De和“的3”的界限“實在不容易劃清楚”,承認語氣詞De與否都會遇到困難。

2.是否存在時間助詞De。宋玉柱(1981)論證了表示時間的De,指出這些De指明動作發生于過去,去掉De會改變動作時間,造成語義矛盾,如“他昨天晚上什么時候回來的?”。它們不能用于表示將來時的句子中,如“你明天什么時候回來的?”。

我們認為De表示語氣和時間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但上述論述只有建立在De字功能單一的假設上才能成立,在“我昨天買的是這本書”中,“的”是時間助詞還是“的3”,亦或同時實現了兩種功能呢?僅看作時間助詞至少是不全面的。

(四)同一說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術界越來越傾向于De字功能同一的觀點。石毓智(2000)從認知的角度,認為De的功能是用來確立認知域中的成員。功能同一性的論證多在認知層面進行,這種抽象的解釋形式難以用來解決句法功能分類問題。

對于計算機而言,三分說系統地考察了“的1”“的2”和“的3”的分布位置,有較好的可操作性。首先,“的1”對應于形式“地”,不可能作為名詞短語;其次,清楚地描述了“的2”和“的3”的分布差異,可以較明確地分辨名詞性和形容詞性“的”字短語。

三、含“的”名詞短語研究

構造名詞短語的De,可以是“的2”或“的3”。一方面,De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另一方面,語言學家觀察得到De的參與是形成復雜名詞短語的重要因素。按照是否含有結構助詞De,名詞短語分為含De名詞短語和不含De名詞短語。

(一)“的”字短語研究

關于名詞性“的”字短語的研究主要討論了“的”的性質,“的”字短語的自指、轉指和成分提取等方面的問題。

1.“的”的性質

早期以黎錦熙(1924)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的”字短語是由含“的”偏正結構省略中心語而來,往往可以將省略成分補充出來,其中“的”是修飾語的標記。但在許多情況下,中心語無法補出,中心詞省略說也就失去了解釋力,如“醬油和醋一樣打五分錢的”。

熙(1966)反對修飾語標記省略的觀點,采用功能分布理論區分了三個De,認為“S的”是一個自足的名詞性成分,其后并沒有省略什么,“的”是名詞性成分的標記。根據該理論,“相對程度副詞+形容詞+的”是謂詞性的,其中“的”是形容詞性單位的后附成分,但是這樣的格式卻能夠出現在主語的位置上用于指稱,如“更重要的是今年的高考”。

郭銳(2000)區分了表述功能的詞匯層面和句法層面,把“的”看成是詞匯層面的“飾詞標記”,認為“開車的跑了”中“開車的”與“急性好治”中的“急性”一樣,都是飾詞性成分在句法層面的指稱化。

名詞短語識別作為一項較為基礎的研究,宜采用較為寬泛的定義,我們主張以熙的觀點為主,部分采納郭銳關于飾詞性成分指稱化的觀點,將主語位置上的謂詞性“X+的2”短語也納入名詞短語的范疇。

2.“的”字短語的指代和成分提取

熙(1978)研究了由喲市越峁棺槌傻摹暗摹弊侄逃錚DJ的)以及由該類“的”字短語組成的判斷句,分析了“DJ的”與“DJ的+M”的關系,認為“DJ的”中關于動詞存在主謂和述賓兩種句法關系,“DJ的”總是優先指代未出現的關系成分,因而可以指代三種對象:潛主語、潛賓語和其他成分。指代前兩者的“DJ的”,對應了同格成分“M”;并且隨著動詞向的不同,“DJ的”在句中可能出現0個或多個潛在關系成分,因而“DJ的”可能產生指代歧義。“DJ的”結構指代潛主語、潛賓語和其他成分的不同之處在于,指代潛主語的“DJ的”語義上能夠離開“M”而獨立,而指代潛賓語的則不能。袁毓林(1994)修正了熙關于“的”字短語歧義指數的計算方法,認為句法成分的提取不僅與動詞的價有關,也與名詞的配價有關。

沈家煊(1999)提出了一個轉喻/轉指的認知模型,在認知框架內將指代目標和替代項分辨為兩個不同的對象,替代項能夠激活指代目標,并且替代項的顯著度高于指代目標。認知框架與配價結構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卻不一致,這樣更好地解釋了“的”字短語的自指和轉指問題。如“毒蛇咬的(傷口)”并不在配價結構內,但卻在“施事―動作―結果”這一認知框架內,替代項“毒蛇咬”這一動作比指代目標“傷口”內涵更多,顯著度更高。

指代和成分提取研究表明,“的”字短語內部存在精巧的句法語義構造。根據熙的觀點,多數包含動詞的含“的”偏正結構可以看作是“De字短語+中心語”形式。這樣,在“[NP1]+V+[NP2]+De+[NP3]”格式中,NP1、NP2、NP3與動詞“V”都存在句法語義關系,這些關系可以參與短語邊界識別,如判斷“V”是否“NP2+De+NP3”的左邊界,而這正是最長名詞短語識別的難點。

“的”字短語的構造規則還提供了挖掘句法語義關系的方法。絕大部分動詞是二價動詞,“VP的”多提取主語和賓語,最常見的是提取賓語,可以利用轉指規則自動獲取搭配。但風險也可以預見:對二價動詞,提取的結果可能是,如“毒蛇咬的(傷口)”中的;對一價動詞,可能提取出,如從“游泳的人”中提取出;或定中搭配對,如。

(二)含“的”偏正結構研究

含“的”偏正結構是以助詞“的”為標記的偏正結構。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含“的”偏正結構的屬性;“N1的N2”內部關系;“N的V”結構與功能。

關于結構屬性的研究主要從語法和認知兩個角度進行,探討了無標記偏正結構和含“的”偏正結構的異同。

“N1的N2”內部關系研究涉及到了其內部的語法、語義、語用等層面,集中討論了其中的領屬關系問題(沈陽,1995)。領屬關系知識能夠給識別工作提供消歧知識。例如,“修理汽車的輪子”對于計算機來說是一個歧義結構,當檢測到“汽車”和“輪子”具有很強的領屬關系時,基本可以排除“修理”和“汽車”在該句中作為動賓搭配的可能性。

“N的V”結構是名詞性的還是動詞性的存在爭議。學術界就其歷史演變、內部結構、外部功能等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爭論的焦點是“N的V”的內部結構關系和“V”的名物化問題。

1.內部結構關系

從內部結構的研究來看,主要有主謂關系說、偏正關系說,后者得到了語法學界的廣泛承認,大多數語法學家都持有這一觀點。

張伯江(1993)細致地考察了“N的V”的內部結構語義關系,特別是“V”可能實現的語法性質,發現表示時間意義的語法手段最受限制,表情態的次之,而動詞自身的補充成分(賓語)和修飾性成分(狀語)比較自由。常見修飾性成分有:專職動詞前加詞,如“全速、大力”;副詞,如“不”;表否定意義的助動詞,如“未能、不肯”。“V”后出現賓語的情況較普遍,但不容易出現補語和動態助詞“了、著、過”。從語義關系看,大多數情況下“N”是施事,但作受事也不少見。

沈家煊等(2000)從認知角度研究了“N”和“V”的句法語義關系,根據“N”能否作“V”的主賓語,分析了構成“N的V”的四種情形,四種情況形成各自的動詞聚類,并認為“N的V”是“參照體―目標”構式,“N”是參照體,“V”是目標,人們通過參照體獲得對目標的認知,因此進入“N的V”的“N”必然是與“V”聯系的凸現度或可及度較高的名詞。

2.動詞名物化

內部結構的一個重要問題是“V”是否名物化。黎錦熙(1924)在其構建的“依句辨品”的語法體系中,將詞類和句法成分一一對應,認為主語和賓語位置上的“V”轉化成了名詞。熙反對“名物化”的觀點,認為動詞作主語時受定語修飾是動詞固有的用法,而“這本書的出版”之所以是名詞性的,并非因為該結構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而是因為“這個結構本身是名詞性的:既不能作謂語,也不能受副詞修飾”。

張伯江(1993)沒有對“V”的性質作出定論,但認為“V”的名詞性增強,動詞性減弱;王冬梅(2002)采用及物性理論中的八項及物性判定特征對“V”進行測試,得出同樣的結論,發現及物性越高的動詞越不容易出現在該結構中。

3.外部句法功能

由于對“N的V”的結構關系、結構核心認識不同,對它的外部功能也存在不同見解。基本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N的V”是名詞性的,持名物化說、偏正關系說及“參照體―目標”構式說的學者大都持此觀點。

張伯江(1993)根據語料統計指出,“N的V”格式作主語和賓語的幾率大約各占一半,并且作賓語時更傾向于作介詞賓語;當“V”為光桿動詞時,作主語或賓語都十分常見,“V”前后帶附加成分時,作主語的傾向則十分明顯。

詹衛東(1998)發現“N的V”參與組句時主要分布在主語、賓語和介詞槽中,并且對于謂語動詞有所選擇。“N的V”作主語時要求謂語動詞允許謂詞性成分充當其主語,常見的動詞如“安排、避免、成為、表示、稱”等。當它作賓語時要求謂語動詞是真謂賓動詞,如“企圖、受到、同意、看”等。這反映了“N的V”作為名詞性偏正結構也有著不同于普通名詞短語的性質。

另一種觀點認為該結構是謂詞性的。主要基于向心結構理論自底向上地推導“N的V”的結構功能,認為由于“V”是謂詞性的,“N的V”的結構核心在于“V”,因此該結構也是謂詞性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較少。

我們認為,“N的V”結構不能作謂語,也不能受副詞修飾,是名詞性的短語,相應地,結構關系為偏正關系。“V”是否指稱化,或者整個短語在句法層面、語用層面還是表達層面完成指稱化,暫不作討論。但是,在中文信息處理中,通常對“V”進行指稱化標注,對于句法分析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關于“N的V”結構及功能的研究還為該模式的識別提供了待開發知識資源,特別是其中關于動名句法關系、動詞聚類、謂語動詞約束的討論對于消解諸如“N的V”“N的DV”模式的邊界歧義有一定幫助。

四、不含“的”名詞短語研究

不含“的”名詞短語研究主要關注動詞或動詞性結構直接作定語問題。我們關注以下兩個問題:語法單位的性質;構造特征及約束條件。

(一)語法單位的性質

定中式“動詞+名詞”是短語單位還是詞匯單位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該結構是詞匯單位;第二種觀點認為是短語;第三種觀點介于兩者之間,主要根據可擴展性,中間可以插入“的”的是詞匯單位,否則是典型短語。一般認為定中式“動詞+名詞”是短語,但詞匯的觀點(邢福義,1957)卻對名詞短語的識別有所啟發。

在標注語料庫中,定中式“動詞+名詞”多被切開,如果是詞匯單位,可以考慮收錄進詞表,這對于“動詞性結構+名詞”的結構消歧也有作用,如果已知“治療 中心”是定中結構,可以推斷“治療 網癮 中心”也是定中結構。

(二)構造特征及約束條件

1.音節構造

呂叔湘(1963)分析了漢語單雙音節問題,涉及動名搭配問題。指出對于三音節語音段落,偏正組合的“雙音節+單音節”模式多于“單音節+雙音節”,動賓結構相反;對于四音節語音段落,動賓關系和偏正關系中的“雙音節+雙音節”模式均遠多于其他構造模式。

張國憲(1989)研究了“動詞+名詞”結構中單雙音節動詞的功能差異,認為從共時角度看,與單音節動詞相比,大部分雙音節動詞動作性較弱,兼有名詞的某些特點,是動/名雙功能詞;從歷時角度看,雙音節動詞處于向名詞一端漂移的過程中。這造成了偏正組合“V雙+N單”多于“V單+N雙”的特點。

2.動名約束

華燦(1983)從動詞和名詞等角度分別觀察了定中式“及物動詞+名詞”結構的構造特點。名詞常包括以下類型:表示人、事物的動作行為與發展變化的過程、情況等意義,如“過程、階段、情況”等;對人、事物的動作行為與發展變化的能力、水平的概括,如“能力、技術、水平”等;對某些動作行為的概括、稱說的動名兼類詞,如“活動、運動、工作”等;概括地指稱人或事物的詞,如“機關、單位、人T”等。動詞多是雙音節動詞,等等。

3.配價關系

邵敬敏(1995)考察了單雙音節下動詞性成分和名詞性成分的四種組合模式。指出配價理論對句法關系的判定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大部分不及物動詞跟雙音節名詞組合,只能理解為非價組合(定中關系)。此外,習慣性搭配、“動詞+抽象名詞”也是非價組合的常見類型。他還提出了判定“雙音節動詞+雙音節名詞”是否非價組合的結構框架:用于“V”的“N”;進行“V”的“N”;作為“V”的“N”。

4.其他研究

張國憲(1997)運用原型理論研究了“雙音節動詞+雙音節名詞”的理解因素。研究表明,生命度越低,形成定中關系的可能性越大;在“受事>對象>結果>處所>時間>施事”序列中,等級越低,越難形成動賓關系。

漢語中30%以上的動詞可直接作定語修飾名詞。雙音節動詞直接作定語一般在詞性標注階段標識為名動詞,消解了大量歧義。名詞短語識別還需要解決動詞性結構作定語問題,它的構造特征與動詞直接作定語是類似的。

五、結語

語言學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名詞短語的功能和結構,特別是對于低頻的細顆粒度結構性知識是現有的統計方法比較難處理的。對于名詞短語的界定、分類、性質判定、結構關系和功能的研究可以提供這些細顆粒度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以規則或者資源的方式參與名詞短語的識別任務。

注釋:

①廣義的“的”是指容納虛詞“的”“地”“得”三種形式及各自

功能的統一單位;在下文的論述中,根據使用環境,De有時也專指“的”“地”兩個虛詞的統一體。

參考文獻:

[1]郭銳.表述功能的轉化和“的”字的作用[J].當代語言學,

2000,(1).

[2]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2.

[4]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

[5]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參照體-目標”構式[J].世界漢

語教學,2000,(4).

[6]沈陽.領屬范疇及領屬性名詞短語的句法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5).

[7]史錫堯.名詞短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石毓智.論“的”的語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漢語教學,

2000,(1).

[9]王玨.現代漢語名詞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10]宋玉柱.關于時間助詞“的”和“來著”[J].中國語文,

1981,(4).

[11]王冬梅.“N的V”結構中V的性質[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

(4).

[12]袁毓林.句法空位和成分提取[J].漢語學習,1994,(3).

[13]詹衛東.“NP+的+VP”偏正結構在組句謀篇中的特點[J].語

文研究,1998,(1).

[14]詹衛東.關于“NP+的+VP”偏正結構[J].漢語學習,1998,

(2).

[15]張伯江.“N的V”結構的構成[J].中國語文,1993,(4).

[16]熙.說“的”[J].中國語文,1961,(12).

[17]熙.關于《說“的”》[J].中國語文,1966,(1).

[18]熙.“的”字結構和判斷句[J].中國語文,1978,

(1-2).

[19]邵敬敏.雙音節“V+N”的配價分析[A].沈陽,鄭定歐主編.現

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0]邢福義.動詞作定語要帶“的”字[J].中國語文,1957,

(8).

[21]華燦.“及物動詞+名詞”的偏正詞組[J].濟寧師專學院,

1983,(2).

[22]張國憲.單雙音節動作動詞語用功能差異探索[J].漢語學習,

1989,(6).

[23]張國憲.“V_雙+N_雙”短語的理解因素[J].中國語文,

韓愈的名言范文第5篇

關鍵詞:《和名類聚抄》 異域典籍 中古漢語

《和名類聚抄》(以下簡稱《和名抄》)作為日本人用漢文撰寫的辭書,成書于日本立志發展民族文化的平安時期,源順在序文中寫到“是故雖一百峽文館詞林、三十卷白氏事類、而徒備風月之興、難決世俗之疑”“適可決其疑者、辨色立成、楊氏漢語抄、大醫博士深江輔仁奉敕撰集新鈔倭名本草、山州員外刺史田公望日本紀私記等也”“汝集彼數家之善說,令我臨文無所疑焉”“古人有言,街談巷說猶有可采,仆雖誠淺學而所注輯皆出自前經舊史倭漢之書”。可見當時《文館詞林》《白氏事類》對日本文人在漢語學習及應用方面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因當時的漢語學習者僅限于貴族等地位比較高的人,而一般人即“世俗”對漢語文字難以理解。當時日本已經有典籍類辭書《辨色立成》《楊氏漢語抄》《倭名本草》《日本紀私記》等,卻“難決世俗之疑”,即在當時急需一本通俗易懂的辭書。“集彼數家之善說”指“前經舊史倭漢之書”,據查《和名抄》引用典籍360多種,其中90%左右為中國典籍[1],或直接引用或間接引用,對字、詞進行詳細的解釋,最終“臨文無所疑”。《和名抄》對《類聚名義抄》《色葉字類抄》《節用集》等日本后世辭書編纂產生了巨大影響。

《漢語大辭典》中“典籍”的釋義為:法典、圖籍等重要文獻。異域典籍是指存在于域外或域外文人用古漢語撰寫的各類典籍。[2]近年來,域外漢籍作為一個新的學術領域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進入新世紀以來,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域外漢文古文獻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等以域外漢籍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在域外漢籍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引起學界的極大關注并激勵著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域外漢籍的研究工作。[3]筆者查閱相關文獻,對《和名抄》中所引典籍與現行本進行對比分析,從俗字演變的角度進行考釋,在中古漢語研究方面或對前人的某些觀點進行補充,或糾正一些古籍或詞典的錯誤之處,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對詞典的再版校對等工作提供依據。

一、《和名抄》對古籍的驗證

在國內失傳的眾多古代寶貴文獻有時在其他國家如日本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原典籍由于天災人禍,抄錄再版等原因早就不復存在了,現行版本與原典籍存在差異在所難免,利用《和名抄》可以再現相關古籍的原貌。

1.疽

《和名抄》 說文云疽 七余反 俗云發齊 久b也。(形體部瘡類)

《說文解字》 b也。從疒且聲。七余切。(卷七?疒部)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疽”釋義為:久b也。《后漢書?劉焉傳》注,玄應《一切經音義》皆引“久b”。與小徐合。b久而⒕遙然也。從且聲。七余切。五部。《唐韻》七余切,《集韻》千余切,《韻會》七N切,從音苴。可見源順所引內容為《說文解字》原貌。 《說文解字?卷十四?且部》“且”的釋義為:]也。從幾,足有二M,一其下地也。凡且之俳源憂搖W佑嗲小S鄭千也切。“且”在古代有兩個讀音,一種讀音為精紐魚部,另一種為清紐魚部,精紐的“且”同“疽”為疊韻關系,清紐的“且”同“疽”為雙聲關系,讀音相近,并且反應了古音中“j”“q”的反切與韻母的關系。[4]

2.o

《和名抄》說文云o音謂和名久佐布 蟲似豪豬而小者也。(鱗介部蟲豸類)

《說文解字》 “猬”作“帚”,蟲似豪豬者。蟈,或從蟲。《說文?帚部》

《玉篇》中“o”的釋義為:蟲也,似豪豬而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o”:或從蟲作。爾雅亦入之釋獸。《爾雅?釋獸》:毛剌。可見源順所引內容參照了《說文解字》和《玉篇》,重現了古籍的內容。《漢語大詞典》2144頁“o”的釋義為“猬”的異體字,而951頁“猬”的釋義為:獸名。狀如鼠而較大,長尺許,毛多而密,尖銳如刺,遇敵則團縮,毛攢起豎立,故俗稱刺猬。穴土而居,晝伏夜出,食田間害蟲。《史記?龜策列傳》:“猬辱于鵲。”其實“猬”的古意有“蟲類”的含義,《漢語大詞典》對此只字不提有欠妥當,且《史記?龜策列傳》的“猬”當為“o”,建議在“o”的義項中加入。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有“馬毛縮如o,角弓不可張”的詩句。可見在南北朝時期“o”還在使用,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漢字的簡化和雙音節化,“猬”逐漸取代了“o”而被廣泛使用,如杜甫的《相和歌辭?前苦寒行二首》:“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猬”。

二、《和名抄》對古籍俗字的使用

所謂“俗字”是區別于正字而言的一種通俗字體。唐代顏元孫《干祿字書》把漢字分為俗、通、正三體。說明俗字是一種不登大雅之堂的、其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書標準的淺近字體,適用于民間的通俗文書,適宜平民百姓使用。《和名抄》中俗字的使用正說明了源順編寫服務平民大眾的辭書的目的。

1.黛

《和名抄》:說文云黛音代 和名萬由須美 畫眉墨也(調度中容飾具)

查閱《說文解字》,無“黛”字。《說文解字》有“n”字。畫眉也。從黑朕聲。徒耐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義為:畫眉墨也。依小徐有墨字。玉篇作黑。n者,婦人畫眉之黑物也。《釋名》曰:黛,代也。減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通俗文曰:i石謂之“黛”,服 ,劉熙字皆作黛。不與許同。漢人用字不同之徵也。黛者,n之俗。楚辭,國策遂無作n者。從黑。朕聲。徒耐切。按朕聲本在七部六部合音。轉入一部。又變其體為黛。可見《和名抄》的“黛”字為“n”的俗字。《漢語大詞典》1738頁“n”的釋義為:同“黛”。《新書?勸學》:“嘗試傳白n黑,榆鋏陂,j芷若,蚩虱視,益口笑,佳態佻志,從容為說焉。”此處對“n”的釋義忠于此字的原始意義,比較詳實,對此類被簡化的古代使用的漢字進行釋義時,這是個很好的范例。

2.R

《和名抄》:說文云在屋曰R 楚江反 字亦作牖 和名末置 在墻曰牖 己見墻壁 具兼名苑云一名梢艋\(居處部門戶類)

《說文解字》: 在曰牖,在屋曰琛O笮巍7柚屬皆從琛4埃或從穴,古文。楚江切。《說文解字?囪部》

可見《和名抄》與《說文解字》的釋義一致,只是順序發生了變化,并且源順使用了“琛鋇乃鬃鄭同時源順還參考了《兼名苑》的相關內容,對已經遺佚的典籍的輯錄工作有重要作用。 與山匝院嶂蔽窗型明。可見在古代“傘庇搿案R”意義相通。《釋名》:窗,也。於外Q任明也。《漢語大詞典》1694頁收錄了“ 薄А彼得髁舜實潯嘧胝叩娜險嫣度,但僅僅釋義為“窗”的異體字稍欠妥當,因為在古代的意義為“在墻曰牖”,同樣對“R”也應該加上古文“在屋曰琛鋇氖鴕濉

三、《和名抄》對《游仙窟》的輯注

《游仙窟》是唐代張|所著的傳奇小說,從中國小說的發展史來看,《游仙窟》堪稱中國小說的開山之作。書成后不久就流傳到了日本,據《舊唐書》記載:日本“每遣使入朝,必出重金購其文”,此后,由于種種變遷,宋、元、明、清時期此書在中國徹底失傳了。清朝末年,楊守敬從《經籍訪古志》中將此書抄回中國本土后才又進入人們的視野。通過對《和名抄》所引《游仙窟》材料的梳理,可以再現《游仙窟》的原貌。

1.F鬼

游仙窟云F鬼師說 伊岐須太萬(鬼神部鬼魅類)

《游仙窟》原文為:余因詠曰:“夢中疑是實,覺后忽非真。誠知腸欲斷,窮鬼故調人。”“F”是“窮”的異體字,原意為“洞穴不可行進的終極處。”從字形看像“窮苦人的身形”,中古時期由于音節的雙音節話,即在單音節詞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個單音節語素,使之成為雙音節詞,也就是說“鬼”作為詞尾已經失去其原本的實際意義,僅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唐代“F鬼”已經作為一個詞固定下來,并被廣泛使用。[5]

2.古老

游仙窟云古老 和名於岐奈比止(人類部老幼類)

《游仙窟》原文為:古老相傳云:“此是神仙窟也;人蹤罕及,鳥路才通,每有香果瓊枝,天衣錫缽,自然浮出,不知從何而至。”“古”在《說文解字》的釋義為:故也。從十、口。R前言者也。“老”的釋義為:考也。七十曰老。“古老”一詞是中古時期將兩個意義相關或相近的語素或單音節詞組合成的雙音節詞,如“窗戶”“墻壁”等。

3.眼 眼皮

游仙窟云眼皮 師說萬比岐 一說萬奈古井(形體部耳目類)

《游仙窟》中“眼”字共出現了43次,有“眼見”“雙眼”“眼尾”“眼拙”“失眼”“眼子”“眼磣”“眼皮”“曜眼”“細眼”“斜眼”“眼細”“億眼”“眼飽”等,而“眼皮”只出現了一次,即下官曰:“昨夜眼皮p,今朝見好人。”此處“眼皮”即“眼睛”之意。并且,源順把“眼皮”等同于“眼”,可見源順是參照了《游仙窟》原文的,這也正好驗證了源順所引為《游仙窟》原貌。

4.眥

游仙窟云眼尾 師說訓萬奈之利(形體部耳目類)

《廣雅》的釋義為:目裂也。《說文解字》的釋義為:目也。與之相鄰的“瞼”“眶”源順根據《唐韻》解釋為“目瞼”“目眶”,而“眥”則根據當時流行小說《游仙窟》中“依依弱柳,束作腰支;焰焰橫波,翻成眼尾。”的內容解釋為“眼尾”,充分體現了源順讓“世俗無所疑”的初衷,堪稱通俗易懂。

5.手子

游仙窟云手子 師說云太奈須惠(形體部手足類)

“手子”即現代漢語的“手指”,現代在天津等某些方言中還存在著“子”發“指”的現象,“Z”是舌尖前音,“zh”是舌尖后音,“z”也叫平舌音,發音時舌尖部位比較平直,“zh”也叫卷舌音或翹舌音,發音時,舌尖向上卷起或者叫翹起,因為“古無舌上音”“古無多舌音”,所以在古代無“zh”音。隨著發音的變化,“子”音逐漸轉變成了“指”音。《游仙窟》中有5處“手子”:手子膃];當把手子;把著手子;手子從君把;忽把十娘手子而別。其意義均為“手指”之意。

6.牙床

游仙窟云 六尺象牙床 楊氏漢語抄云 牙床 久禮c古(調度中坐臥具)

《游仙窟》原文為:八尺象牙床,緋綾帖薦褥。考釋此處《楊氏漢語抄》誤把“象牙床”理解成了“牙床”,可見源順或沒正確理解《游仙窟》內容,或根本沒親自讀閱《游仙窟》原文,僅僅錯誤地引用了《楊氏漢語抄》。戰國孟嘗君“有能揚文之各,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即楚國要送孟嘗君象牙床的故事,說明戰國時期就有該詞,只是中國傳入日本的詞匯中鮮有三字詞,所以才被日本學者誤以為成了“牙床”。另外,《和名抄》的“六尺”和《游仙窟》的“八尺”不同,古代的標準長度單位是“尺”,不同時期“尺”的長短是不同的,年代越早,“尺”越短,秦代一尺約等于現在的0.23米,唐朝時一尺約3.07分米,六尺等于1米8左右,而八尺2米4有點不符合常識,所以《游仙窟》現存版本的“八尺象牙床”當誤傳,《和名抄》的“六尺象牙床”為《游仙窟》原貌[6]。

7.B子

楊氏漢語抄云枳佑盍髦沼利乃佐良 游仙窟云麟脯豹胎]於玉B(器皿部漆器類)

《游仙窟》原文為:麟脯豹胎,紛綸于玉B。后綴“子”組成復合詞是中古詞匯變化的類型之一,起一定的語法意義,其詞匯意義不發生變化,如“合子”“酒臺子”“廚子”“瓶子”“錯子”等,再次驗證了中古口語化的變化規律。

8.魚l

游仙窟云東海鯔l 魚l讀須波夜利 本朝式云楚割(飲食部魚鳥類)

O儀性顯契 瘸址 ~名也 游仙窟云東海鯔l 鯔x奈c之 lx 食部(鱗介部龍魚類)

雉脯 游仙窟云西山鳳脯 音甫師說保之止利 俗用干B二字(飲食部魚鳥類)

游仙窟云雉 音翠師說比太禮 說文云 今按如許慎說者 俗所謂阿布良之利是 鳥尾b也(羽族部羽族體)

《游仙窟》原文為:東海鯔條,西山鳳脯,鹿尾鹿舌,干魚炙魚,雁醢荇菹,鶉月桂糝,熊掌兔髀,雉豺唇,百味五辛,談之不能盡,說之不能窮。

《本草》魚,似鯉,身圓頭扁,骨軟,生江海淺水中。可見源順根據《孫儀性稀方“”簡單地理解成“魚”,其實此處的“”是指鯔魚的幼魚,大概二十幾歲的源順沒見過鯔魚的幼魚,也不知鯔魚為何物,所以才作此簡單的處理。

《和名抄》中源順將“干B”作為了“雉脯”“鳳脯”的通俗說法。“雉”的義項為:《說文解字》雉有十四種。《爾雅?釋鳥》_雉、雉、G雉、雉、秩秩海雉、M山雉、n雉、h雉。雉絕有力奮。伊洛而南,素質五彩皆備成章曰E。江淮而南,i質五彩皆備成章曰_。南方曰_,東方曰,北方曰T,西方曰。“鳳”的義項為:《說文解字》神B也。《爾雅?釋鳥》鳳,其雌凰。《廣雅》鳳凰,雞頭燕h,蛇頸鴻身,魚尾j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義,腹文信,膺文仁。雄鳴曰uu,雌鳴曰足足,e鳴曰固常,晨鳴曰發明,晝鳴曰保長,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B”的義項為:《說文解字》長尾禽總名也。《正韻》常時曰鳥,胎卵曰禽。《爾雅?釋鳥》鳥之雌雄不可別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的相關義項為:《廣韻》鳥尾上肉。又《博雅》,肥也。《集韻》祖C切,音。髁骨也。一曰肥實謂之。

通過十娘款待張騫的“東海鯔條,西山鳳脯,鹿尾鹿舌,干魚炙魚,雁醢荇菹,鶉月桂糝,熊掌兔髀,雉豺唇,”可以了解唐代飲食文化是何等的豐盛,水陸珍饌,應有盡有,真可謂“百味五辛,談之不能盡,說之不能窮”。

源順在攥寫《和名抄》時除了參考中國的典籍、韻書之外,還參照了當時流行的小說,如《游仙窟》等,并且所引用的內容多為當時被廣泛使用的口語,從而有力地證實了唐代口語詞匯的發展變化規律[7]。

三、結語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外來先進文化并能不斷進行創新、創造的國家,《和名抄》在把中國的很多典籍進行匯編和雜抄后,無論是詞匯釋義還是訓讀,都對漢字和漢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反過來又對現代中國典籍的考證及漢語發展史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證材料。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和名類聚抄》的漢語語言學視角研究”,項目編號:[2014SJB574]。)

注釋:

[1]林忠鵬:《倭名類聚抄與中國典籍》,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第83-89頁。

[2]張伯偉:《域外漢籍研究――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2期,第159-160頁。

[3]金程宇:《近十年中國域外漢籍研究述評》,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第111-124頁。

[4]楊秀云:《從看中古漢語對日本漢字文化的影響》,景德鎮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第12-16頁。

[5]安部逸雄:《中古hZについて--倭名聚抄を中心として》,Z學と文學 九州女子大學國Z國文學會,2000年,第3期,第157-178頁。

[6]秋本吉郎:《倭名聚抄とh字文化》,國文學,1953年,第10期,第7-16頁。

相關期刊更多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南省教育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外國語學院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东山县| 米林县| 岫岩| 砚山县| 渭南市| 苗栗县| 大厂| 重庆市| 寿光市| 天台县| 轮台县| 丘北县| 津南区| 华池县| 漳平市| 神农架林区| 弋阳县| 芦山县| 水城县| 伊春市| 峡江县| 大安市| 景谷| 乌拉特中旗| 嵊州市| 普定县| 无锡市| 武夷山市| 沁水县| 托里县| 青铜峡市| 伊川县| 鄂托克前旗| 松溪县| 磴口县| 南丹县| 沾化县| 简阳市| 全椒县|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