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超聲內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 目的:探討超聲內鏡對胃癌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分析對102例疑為胃癌的患者進行EUS檢查后的臨床資料。結果:早期胃癌(EGC)12例,浸潤型胃癌32例,胃淋巴瘤3例,中晚期胃癌60例,類癌1例,Menetrier病1例,胃潰瘍3例。結論:EUS能比較準確地判斷癌的浸潤程度及周圍淋巴結轉移情況,正確的術前分期對評估病情、判斷預后、選擇治療方案及手術方式、胃癌的可切除性及預后的判斷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及臨床價值。
關鍵詞 胃癌 超聲內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74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進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僅30%~50%[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收治疑為胃癌的患者102例,其中男61例,女41例;年齡22~82歲。平均53歲。其中上腹痛、納差5例,厭食、體重減輕29例,早飽感、惡心嘔吐7例,嘔血、黑糞23例,貧血28例,上腹部腫物4例,腹水6例。
方法:檢查前禁食12~48小時,檢查時口服鹽酸達克羅寧膠漿10ml。超聲內鏡為Olympus GF-UM2000機械環掃式超聲內鏡。掃描視角為360°,掃描頻率為7.5~12MHz
結 果
與常規內鏡相比,EUS的優點在于能比較準確地判斷癌的浸潤程度及周圍淋巴結轉移情況:①準確判斷胃癌的深度,超聲內鏡鑒別早期胃癌的正確率可達90%,判斷癌腫與胃壁具體層次關系正確率>80%。②判斷胃癌浸潤范圍,其與手術病理診斷符合率為85.7%。③具有較高的淋巴結轉移發現率(72%)。④有利于準確判斷腫瘤的TNM分期,EUS對胃癌診斷準確率T分期達90%,敏感性為95%,N分期達78%。⑤有利于診斷Borrmann IV型浸潤型胃癌。⑥早期發現胃癌術后復發、可切除性及預后的判斷。微型超聲探頭對早期胃癌有較大診斷價值,對早期胃癌浸潤程度判斷的準確性為67%,其中隆起型早期胃癌的準確性最高為91%,凹陷型早期胃癌的準確性為56%[3]。
在這些病例中,因進行了EUS檢查,治療計劃獲得改變的患者占病例的51%(EUS檢查前后,臨床醫生的治療策略都用標準化的表格記錄;內鏡醫生未被告知EUS檢查前的計劃)。治療策略的改變與否與EUS檢查的解剖部位無明顯差別(食道56%,胃60%,胰腺49%,直腸40%)。在大多數的病例中(70%),EUS檢查所導致的改變往往趨向于簡單的或風險較小的治療,已經計劃手術的患者取消了手術計劃。而EUS或EUS-FNA檢查結果導致的更復雜或風險更大的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外科手術或內鏡下治療代替原來的觀察隨訪,或是在外科手術基礎上增加新的輔助療法如先化療或放療待病灶縮小后再手術等。研究表明,即便內鏡醫生不參與治療決策的制定,EUS仍可在超過半數患者的治療計劃中起到顯著的作用。
討 論
胃癌的超聲內鏡影像表現為不規則、不均勻的低回聲或中等回聲(低于第3層高于第2、4層的回聲強度)腫塊影,取代了正常胃壁的數層或全層結構。超聲內鏡下的胃壁的五層結構中,第四層低回聲帶(固有肌層)是劃分早期胃癌與進展期胃癌的分界線。對于浸潤性胃癌患者,尤其內鏡多次活檢為陰性結果的,EUS是首選的檢查方法。超聲內鏡對胃癌的T分期的總體準確率為85%,其中T1~T4期的準確率分別為96.3%、85.4%、73.8%、89.5%對胃周浸潤范圍的判斷與手術病理診斷的符合率為79.8%,對腹水、胰腺及膈肌浸潤的判斷能力很強,而對結腸和脾門區浸潤的判斷能力相對較弱[1]。超聲內鏡能發現直徑>5mm的腫大淋巴結,診斷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為81%,特異性為50%[2],但對轉移性淋巴結與炎癥反應性腫大淋巴結的鑒別仍較困難,需借助細針穿刺技術進一步提高淋巴結診斷的準確性。受超聲內鏡探查距離的限制,對胃周圍遠處淋巴結及臟器轉移的顯示能力較差,故對胃周圍1~6組淋巴結診斷較易,對7~16組淋巴結轉移需結合體外超聲、CT檢查等手段加以明確。
一般的胃癌在EUS下顯示為正常超聲層次結構連續性的破壞,常出現胃壁結構的完全消失。彌漫性浸潤性胃癌又稱皮革胃(LP)則表現為超聲層次結構的增厚,胃壁可以無層次結構的消失。皮革胃常常胃壁5層結構均增厚,尤其是出現胃壁超聲第四層結構的增厚,最具診斷特異性。LP的另一特點為胃壁結構的回聲強度的變化,有時增厚的胃壁使超聲第3層結構有中斷現象,第3層結構模糊、消失,病變呈不均質低回聲,低回聲區可見回聲光點,常環胃壁生長。LP常累及周圍組織,如侵犯胰腺,伴腹水和淋巴結轉移。Menetrier主要為第3層結構增厚,有時超聲顯示第2層也增厚,可在增厚的胃壁內見到潴留性囊腫.如果出現第4層增厚,不考慮此病。其他胃壁增厚性疾病,如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淋巴細胞性胃炎是胃壁增厚的常見原因,EUS多顯示為第1、2層結構增厚,一般不會出現超聲第4層增厚。超聲內鏡在胃癌的診斷及分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EUS對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計劃的顯著影響,是基于EUS對腫瘤及淋巴結分期的高度準確性。
影響胃癌預后的因素主要是胃壁的浸潤深度和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的范圍(即TNM分期),故正確的術前分期對評估病情、判斷預后、選擇治療方案及手術方式、胃癌的可切除性及預后的判斷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及臨床價值。胃鏡檢查雖然能有效地檢出胃黏膜病變,但難以判斷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情況。腹部超聲、CT、MRI、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等在發現病變周圍和遠處轉移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能準確判斷胃癌對消化道管壁浸潤的深度。
參考文獻
1 諸琦,主編.超聲內鏡.
[P鍵詞]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診斷;超聲內鏡
[中圖分類號] R57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5-10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and gastric submucosal lesions combined with pathology. Methods 108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and gastric submucosal lesions detected by routine gastroscop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ry 2015 to December 2016,who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resection or surgical resection,were selected as our research objects.All patients underwent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tests,the specific operation was selecedt.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gold standard f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onventional gastroscopy and endoscope ultrasonography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endoscope ultrasonography was 85.19%,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onventional gastroscopy was 62.04%.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2.0cm stromal tumor showed that intratumoral patchy hyperechoic tumor echo was slightly more.The uneven internal echo of the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endency was more obvious with irregular edge,and the serosal layer was invaded.Among them, 7 cases originated from the muscularis mucosae,and other 35 cases originated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In the 10 cases,the serosal layer was invaded.There were 5 cases of lipoma,which showed uniform and high echo,and the posterior part was often accompanied by acoustic shadow.There were 5 cyst patients and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no echo area.The echo behide the cyst was slightly enhanced and the boundary was clear.There were 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ctopic pancreas and the endoscope ultrasonography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homogeneous high echo.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sunken pits under the white light,and no ehco tubular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under endoscopic ultrasound.The lesions generally originated from the submucosa and the muscularis propria,and the boundary was not clear. Conclusi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s high.It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origin of esophageal and gastric submucosal protrusion.Before operation,the nature of eminence lesions can be judged,and it can be used as a guid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Submucosal lesions;Diagnosis;Endoscope ultrasonography
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變是指普通胃鏡下觀察到食管、胃黏膜表面光滑的隆起,大多由消化道黏膜層以下的腫物或消化道壁外組織、臟器壓迫消化道管壁所致[1-2]。由于病灶起源于黏膜層以下,胃鏡活檢取材表淺,對大多黏膜下隆起性病變的性質診斷困難。即使結合CT等影像學方法,診斷準確性仍較差[3-4]。超聲內鏡將胃鏡與超聲檢查的特點相結合,能夠對病變的大小、起源層次、浸潤深度等予以明確,從而判斷病變性質。本研究旨在通過結合病理結果探討超聲內鏡在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變診治中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通過胃鏡檢查初步診斷為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變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7例,女51例,年齡18~82歲,平均(57.5±12.4)歲。納入標準:年齡≥18歲;胃鏡檢查提示食管、胃黏膜下隆起:同意行超內鏡檢查進一步明確;超聲內鏡檢查后提示可以治療的病例,患者及家屬同意內鏡治療或手術治療。排除標準:消化道狹窄、消化道穿孔、休克患者;消化道急性炎癥患者;伴有嚴重的心、肺、腎功能障礙的患者;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病歷資料不全者;有手術禁忌癥無法行治療的病例。
1.2 方法
患者常規胃鏡提示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變,隨后行超聲內鏡檢查。超聲內鏡檢查選用富士能SU-7000超聲內鏡胃鏡系統,EG-530UR環掃超聲電子內鏡,探頭頻率5~12MHz。患者檢查前禁食6h以上,術前10min口服鹽酸利多卡因膠漿對咽喉予以局部麻醉。若無法耐受普通檢查,請麻醉醫師評估后行丙泊酚靜脈全麻無痛檢查。檢查時患者取左側臥位,首先將內窺鏡置入食管,對食管隆起性病變予以尋找,洗凈黏液后,采用脫氣水浸泡法、水囊法或兩者聯合進行檢查,待病變所處位置食管腔被水充盈后,開始掃查。對病灶形態、回聲、邊界、大小、起源層次、與周圍臟器關系等予以記錄。
根據超聲內鏡檢查情況選擇相應的處理方式,對起源于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的黏膜下腫瘤,直徑≤2.0cm的患者行內鏡下圈套器高頻電摘除、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內鏡下全層切除術(EFTR)等治療,考慮惡性或直徑>2cm的患者轉外科手術治療,術后標本行病理檢查。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比較胃鏡檢查和超聲內鏡檢查診斷符合率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診斷符合率比較
超聲內鏡診斷符合率為85.19%,常規胃鏡診斷符合率為62.0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797,P
2.2 超聲內鏡下表現
超聲內鏡診斷平滑肌瘤38例,內部呈均勻低回聲,邊界清楚,其中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層,8例起源于固有肌層,見圖1。間質瘤52例,≤2.0cm者表現為均勻低回聲,局部可見點片狀稍高回聲,邊界清楚,見圖2。≤1.0cm者回聲信號低,部分與平滑肌瘤鑒別困難。>2.0cm者,瘤體內局部的點片狀高回聲稍多,具有惡性傾向者內部回聲不均勻更為明顯,邊緣不規則,侵犯漿膜層。其中7例起源于黏膜肌層,35例起源于固有肌層,10例侵及漿膜層。脂肪瘤5例,表現為均勻一致的高回聲,后方常伴有聲影,邊界清楚,包膜完整,均起源于黏膜下層,見圖3。囊腫5例,表現為表面光滑的無回聲區,后方回聲稍增強,邊界清楚,起源于黏膜下層,見圖4。異位胰腺8例,表現為不均勻的高回聲,大部分白光下可見臍樣凹陷,內部管狀結構,邊界不清楚,無明顯包膜,常累及黏膜下層、固有肌層,見圖5。
3 討論
常規胃鏡對消化道黏膜表面進行觀察,并結合活檢病理對上消化道疾病予以診斷[5-6]。由于黏膜下隆起的病變病因通常位于黏膜層以下,常規胃鏡較難對其病變起源及性質進行準確判斷,診斷準確性差。相關研究指出[7-9],超聲內鏡可對管壁層次予以清晰顯示,并根據回聲特點、病變大小、起源層次以及同周邊臟器組織的關系,對病變性質予以判斷,從而提高診斷準確性。本研究為進一步探討超聲內鏡在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變診斷中的作用,以內鏡或外科術后病理結果為金標準,結果顯示超聲內鏡診斷符合率達到85.19%,高于常規胃鏡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本研究顯示,食管、胃黏膜下隆起中平滑肌瘤與間質瘤所占比例較大,由于兩者均起源于黏膜肌層或固有肌層,均為低回聲,易誤診。>2.0cm和惡性傾向的間質瘤與平滑肌瘤超聲內鏡下鑒別不困難,但是小間質瘤和平滑肌瘤超聲內鏡下的圖像非常相似,有時鑒別困難。兩者均為低回聲,均可位于黏膜肌層或固有肌層,邊界清楚。本研究根據內鏡下切除后病理分析誤診的原因,總結了以下鑒別要點:(1)平滑肌瘤大部分位于食管中下段,少數位于賁門、胃底,黏膜肌層多于固有肌層;間質瘤大部分位于胃內,固有肌層多于黏膜肌層。如果胃鏡提示黏膜下隆起位于食管中下段,活檢鉗可以推動,則平滑肌瘤的可能性極大。(2)平滑肌瘤整體的回聲要比間質瘤要低,在圖像上表現為顏色更深些,放大圖像后觀察平滑肌瘤比間質瘤內部回聲更均勻。
普通胃鏡下如果胃竇大彎側見一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且有臍樣凹陷通常考慮異位胰腺,與脂肪瘤的鑒別并不困難。但本研究中2例術前普通胃鏡和超聲內鏡考慮脂肪瘤的患者,ESD術后病理診斷為異位胰腺。我們回顧了術前的胃鏡及超聲內鏡資料,發現誤診的病例普通胃鏡下觀察表面無臍樣凹陷,位于胃竇大彎側,活檢鉗無法推動。超聲內鏡下可以看到黏膜下層的高回聲團塊,但其形狀比脂肪瘤扁平。放大圖像觀察,內部的回聲不均勻,與黏膜層和固有肌層的部分分界不清楚。雖然超聲內鏡仍存在漏診、誤診,只能作為初步定性診斷手段,但其能為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14]。本研究根據超聲內鏡結果選擇手術方法,對起源于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的黏膜下病變,直徑≤2.0cm的患者行EMR、ESD等內鏡手術治療,考慮惡性或直徑>2cm的患者行常規手術治療。另有學者指出[15],超聲內鏡還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勢,因此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超聲內鏡對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變診斷準確性較高,且能對病變性質術前予以判斷,可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指導,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少,結果還需更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小安,趙奎,李曉輝,等.小探頭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價值[J].西部醫學,2012,24(7):1255-1257.
[2] 束慶文,葉獻詞,錢愛玲,等.小探頭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11):1412-1413.
[3] 陳廣俠,姜葵,王邦茂,等.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1):55-58.
[4] 邵紅征,王桂玲,胡志勇,等.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隆起病變診斷價值的臨床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5,20(1):61-63.
[5] 姚俊,許亞平,周春鎖,等.小探頭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隆起病變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3):555-557.
[6] 黃業斌,張泰昌,年衛東,等.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價值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21):94-95.
[7] 李學彥,郭道光,邵曉東,等.超聲內鏡檢查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中應用價值[J].臨床軍醫雜志,2016,44(11):1190-1191.
[8] 江雪梅,黃曉曦,鄭秀芳,等.超聲內鏡在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3,24(18):2688-2690.
[9] 邱麗,丁祥武,譚詩云,等.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下微小病灶的診斷價值[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3,25(5):293-295.
[10] Linghu E,Feng X,Wang X,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 for large esophageal neoplastic lesions[J].Endoscopy:Journal for Clinical Use Biopsy and Technique,2013,45(1):60-62.
[11] 周正斌,成宏偉,周瑞,等.超聲內鏡對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變的診治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4,31(11):663-665.
[12] 劉濤,杜平,梁仲惠,等.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診斷及治療價值[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5):453-454.
[13] Thosani N,Singh H,Kapadia A,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EUS in differentiating mucosal versus submucosal invasion of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2,75(2):242-253.
[14] 衛國,李勝保,郜元軍,等.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變的超聲內鏡診斷與內鏡黏膜切除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術后病理學比較[J].臨床內科雜志,2013,30(8):523-525.
(湖南省馬王堆醫院 湖南 長沙 410016)
【摘要】
目的:比較超聲內鏡檢查與CT檢查對于診斷壺腹周圍病變的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壺腹周圍病變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40例,實驗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40例,實驗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采用超聲內鏡檢查進行診斷,對照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采用CT檢查進行診斷,觀察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結果:超聲內鏡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85%,CT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62.5%,超聲內鏡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CT檢查的診斷準確率(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超聲內鏡檢查壺腹周圍病變的診斷準確率高于CT檢查壺腹周圍病變的診斷準確率,超聲內鏡檢查對壺腹周圍病變的診斷價值很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超聲內鏡;CT;診斷;壺腹周圍病變;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561(2015)07-0165-02
壺腹周圍病變是指在十二指腸開口處產生的疾病,壺腹部在人體體內涉及的器官很多,其結構較為復雜,壺腹周圍病變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發熱、消化系統紊亂等,壺腹周圍病變也可能是癌變[1],壺腹周圍癌是指膽總管下端、胰管開口處、十二指腸等部位及臨近部位出現癌變,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體重減輕、腹痛、肝腫大及黃疸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顯得極其重要[2]。目前,在臨床上診斷壺腹周圍病變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包括腹部CT檢查及超聲內鏡檢查,我院針對壺腹周圍病變患者采用超聲內鏡檢查進行診斷,診斷的準確率高于CT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壺腹周圍病變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為40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40至78歲,平均年齡為(58.13±1.58)歲,其中壺腹部炎癥為10例,膽總管結石為14例,胰腺囊腫為6例,壺腹部腫瘤為10例;實驗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為4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42至75歲,平均年齡為(58.57±2.63)歲,其中壺腹部炎癥為13例,膽總管結石為12例,胰腺囊腫為8例,壺腹部腫瘤為7例。兩組患者經病理學檢查后均確診為壺腹周圍病變,本次觀察均在患者及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下進行。
對比兩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檢查方法:
對照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采用CT進行檢查,具體如下:接受檢查的患者在檢查前禁食12小時,采用GE64排螺旋CT掃描機,將參數設置為層間隔5毫米,層厚為5毫米,對患者進行平掃及增強掃描,觀察患者壺腹周圍病變的情況。
實驗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采用超聲內鏡檢查,具體如下:接受檢查的患者在檢查前禁食8小時以上,采取左側臥位,采用超聲內鏡檢查儀,將探頭的參數設置為12MHz,采取水囊法及充盈法相結合,把超聲內鏡探頭送入患者的胃部,觀察胰管及胰體尾,探頭繼續伸入十二指腸下方,觀察胰頭、門靜脈、膽總管、膽囊及等有無病變。
1.3觀察療效:
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標準,觀察比較兩組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
1.4數據處理:
將兩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的各項研究數據錄入到spss19.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使用[n(%)]表示。當P值小于0.05時,則可以認為對照組和實驗組之間具有明顯差異,并具有統計學意義;當P值大于0.05時,則可以認為對照組和實驗組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差異,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經CT檢查后診斷出壺腹部炎癥6例,膽總管結石10例,胰腺囊腫5例,壺腹部腫瘤4例,診斷的準確率為62.5%;實驗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經超聲內鏡檢查后診斷出壺腹部炎癥11例,膽總管結石12例,胰腺囊腫6例,壺腹部腫瘤5例,診斷準確率為85%。實驗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壺腹周圍病變患者的診斷準確率(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3討論
壺腹周圍癌是指膽總管下端、胰管開口處、十二指腸等部位及臨近部位發生癌變,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體重減輕、腹痛、肝腫大及黃疸等,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確,可能與飲酒、飲食、膽道結石、炎癥及環境等因素有關[3]。壺腹周圍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壺腹周圍病變顯得極為重要,能有效減少發生癌變的概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減輕患者家屬的經濟負擔[4]。目前診斷壺腹周圍病變的檢查方式有許多種,CT檢查與超聲內鏡檢查就是其中兩種。
之前,CT檢查是診斷壺腹周圍病變的常用檢查方式,但CT檢查很難發現壺腹部周圍較小的腫瘤,即使是多層螺旋CT,也會出現誤診及漏診的現象[5];超聲內鏡檢查隨著其技術的完善、檢查經驗的累積及儀器性能的進步,近年來已被廣泛運用于壺腹周圍病變的診斷中,超聲內鏡檢查不僅能清晰顯示患者壺腹周圍的情況,還能觀察到膽管、胰管的形態、發生病變的位置及范圍、膽管管腔外病變的情況等[6]。超聲內鏡檢查具有高圖像分辨率、近距離、無檢查盲區等優勢,能有效觀察到患者體內壺腹周圍出現的腫瘤大小、位置、有無轉移及范圍等,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7]。本次觀察得出,采用超聲內鏡檢查診斷壺腹周圍病變的實驗組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采用CT檢查診斷壺腹周圍病變的對照組的診斷準確率,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超聲內鏡診斷壺腹周圍病變的診斷價值明顯高于CT檢查診斷壺腹周圍病變的診斷價值,能有效提高診斷水平,值得在日后的臨床中推廣使用[8]。
參考文獻
[1]李霞,尹秀玲.超聲手法篩查中老年人胰頭-壺腹周圍病變的價值[J].中國療養醫學,2010,19(8):739-740.
[2]林艷飛.壺腹周圍病變的影像學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30(8):1230-1233.
[3]于勃,楊復賓,李瑞峰等.低張MSCT對壺腹周圍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2):370-370.
[4]趙寰飛,張仁成.多層螺旋CT對壺腹及周圍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12):28-30.
[5]呂素琴,許爾蛟,鄭榮琴等.壺腹部病變雙重對比超聲造影表現[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4,11(8):34-37.
[6]劉英峰,薛華丹,何泳藍等.Vater壺腹病變多層螺旋CT診斷分析[J].癌癥進展,2014,12(2):154-158.
【摘要】:目的:探討經氣管超聲內鏡引導針吸活檢術(EBUS--TBNA)的3種麻醉方法。方法:選取ASAI-II級的患者60例,均分為3組;T組為基礎鎮靜加表面麻醉、R組為靜脈麻醉、G組為全身麻醉。記錄并比較三組患者各個時段的數據及不良反應。結果:在內鏡置入聲門時,T組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不明顯(P>0.05),R組和G組患者血壓降低較明顯(P
【關鍵詞】:超聲內鏡; 針吸活檢術; 麻醉方法; 對比
作為縱隔內淋巴結的一種檢查方法,EBUS--TBNA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和青睞1。憑借敏感性高、準確性高以及創傷性低的特征,成了近幾年來縱隔淋巴結病癥診斷的首選。由于麻醉方式的不同,在進行EBUS—TBNA時會出現不同的呼吸道管理問題。本分對三種麻醉方式進行對比分析,為患者選擇提供依據。
一、 資料和方法
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選擇擬行EBUS—TBNA的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34歲-64歲,ASAI-II級,無合并癥,并自愿同意配合研究。
2.1麻醉方法
60例患者平均分為三組:T組行基礎鎮靜加氣管和聲門表面麻醉,R組行靜脈麻醉,G組行全身麻醉,每組各20例病患。
2.2指標記錄方法
記錄三組患者誘導前、誘導后、超聲探頭置入時、手術完畢后半小時的MAP、SPO2、HR 、BIS值、以及患者在術中嗆咳、呼吸抑制等并發癥的例數、手術所用時間以及術后的臥床時間等數據。
2.3采用統計學處理方法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比較三組所有的數據時,都統一采用平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對三組進行t 檢驗和χ2檢驗,P
二、 結 果
1 一般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在年齡、身高體重、及男女比例等方面的數據不具備統計學意義(注:P>0.05)。
2 不良反應的差異
如下表1所示,T組和R組患者在術中均出現嗆咳癥狀,分別是4例和8例,R組患者(3例)與G組患者(9例)在手術后都出現了惡心和嘔吐的癥狀。T組和R組的患者術后蘇醒的時間以及臥床時間均短于G組(注:P
3 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以及氧合情況差異
如下表2所示,三組對比發現,G組相對于前兩組而言,心率和平均動脈血壓值降低較為顯著(注:P0.05)。
三、 討 論
在臨床實踐中,由于心理緊張、耐受力差、以及體質差異,很多患者在進行EBUS—TBNA時非常畏懼其客觀刺激的危害,利用麻醉技術可以消除患者的種種顧慮,但同時也會因為麻醉并發癥的出現而猶豫不決,所以選擇一種相對于安全和并發癥少的麻醉方式是很多麻醉醫師和病人所追求的。丙泊酚鎮靜結合聲門、氣管表面麻醉法和全憑靜脈麻醉兩種麻醉方式,因為沒有氣管導管的刺激而使呼吸道的管理相對簡便安全,即保留了自主呼吸,部分病人可能需要喉罩或口咽通氣道的輔助,同時由于患者蘇醒迅速,恢復較快,沒有全麻氣管插管蘇醒的繁雜,顯得更為舒適,而且費用相對較低,這樣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接受,所以更加適合2。對患者實行全身麻醉的優點在于時間具有可操作性且避免了患者出現嗆咳、呼吸抑制癥狀,但全身麻醉法的醫療費用較昂貴、患者蘇醒的時間間隔長、手術后患者的恢復情況也較其他兩種麻醉方式慢。所以,我們認為前兩種麻醉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優越性的,但對于一些特殊病例,全身麻醉仍然是較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內鏡消毒機 胃鏡 銅綠色假單胞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纖維胃鏡消毒是防止和減少交叉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們對某綜合性醫院NCXIZ-Ⅲ型自動清洗超聲霧化內鏡消毒機消毒胃鏡效果進行了試驗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方法
1.1 內鏡消毒機
NCXIZ-Ⅲ型自動清洗超聲霧化內鏡消毒機,出廠日期2001年6月, 編號21275,廠家為西安滅菌消毒設備制造公司。該消毒機參數:溫度5-40℃,霧化器超聲頻率1.7MHz,霧化速率0-5ml/min,可調霧粒直徑0.2-1μm,藥杯最大裝藥量80ml,藥小桶最大裝藥量1200ml,水槽裝入量不少于250ml,15s出藥量10-20ml,霧化藥杯中加入4%戊二醛,藥小桶中加入2%戊二醛,清洗消毒內徑最大流程1300mm,活檢清洗消毒最長1900mm。內鏡管直徑9mm。消毒時間常規3min,特殊情況如患者HbsAg陽性可適當延長消毒時間。
1.2 細菌菌落總數
內鏡管在接觸病人后用內鏡消毒機消毒前,選擇用滅菌棉拭子蘸取滅菌生理鹽水采內鏡管;內鏡管在接觸病人后用內鏡消毒機消毒后,選擇用浸有中和劑(醛類消毒劑在普通營養肉湯中加入0.3% 甘氨酸3%(W/V)吐溫80和0.3%卵磷脂)的棉拭子涂抹采樣,剪去手接觸部分,放入10ml采樣液的試管中,振打80次,待檢。用滅菌吸管吸取兩份1ml被檢樣液接種兩個營養瓊脂培養基平皿中(此為1:10稀釋,若樣品含菌量高,可再作1:100稀釋),37℃培養48h后菌落計數。
1.3銅綠色假單胞菌
取樣品1ml(如樣品來自消毒處理后,表面空氣或消毒液需加入適當中和劑),加入到5mlSCDLP液體培養基中于37℃24小時,如有銅綠假單胞菌,培養基表面呈現一層薄菌膜,培養基出現黃綠色或藍綠色。挑取1白金耳,在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銨瓊脂平板上作劃線分離培養24小時。觀察菌落特征為扁平周邊不規則,表面濕潤呈灰白色。挑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為革蘭氏陰性桿菌。生化試驗做氧化酶試驗、銅綠菌素試驗、硝酸鹽還原試驗、明膠液化試驗、42℃生長試驗。銅綠假單胞菌42℃下生長良好,氧化酶陽性,產生銅綠菌素,液化明膠和還原硝酸鹽可報告為銅綠假單胞菌。而近似的熒光假單胞菌則不能生長。
1.4金黃色葡萄球菌
內鏡管在接觸病人后用內鏡消毒機消毒前和消毒后,用滅菌棉拭子蘸取滅菌生理鹽水采樣,剪去手接觸部分,接種于SCDLP液體培養基中37℃24h。從增菌培養液中取樣劃線接種于血瓊脂平板或Baird Parker培養基,置37℃培養24h~48h。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血瓊脂平板上菌落呈金黃色,大而突起,圓形,不透明,表面光滑,周圍有溶血圈。在Barid Parker平板上為圓形、光滑、凸起、濕潤,直徑2~3mm,顏色呈灰色到黑色,邊緣為淡色,周圍有一渾濁帶,在其外層有一透明帶。涂片作Gram’s染色鏡檢,為G+菌,葡萄狀排列,無芽胞,無莢膜,致病性葡萄球菌,菌體較小,直徑約為0.1~1μm. 金黃色葡萄球菌甘露醇發酵試驗和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
2 結果
2.1細菌菌落總數
胃鏡在接觸病人后用內鏡消毒機消毒前,經檢測,胃鏡管表面細菌菌落總數分別為1.5×104、5.6×103、1.9×104cfu/100cm2,消毒后細菌菌落總數均<10cfu/100cm2,胃鏡管表面細菌殺滅率99.9%以上,見表。
2.2銅綠色假單胞菌
胃鏡在接觸病人后用內鏡消毒機消毒前,經檢測,胃鏡管表面一份檢出銅綠色假單胞菌,其余未檢出,消毒后均未檢出,見表。
2.3金黃色葡萄球菌
胃鏡在接觸病人后用內鏡消毒機消毒前,經檢測,胃鏡管表面一份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余未檢出,消毒后一份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余未檢出,見表。
表 NCXIZ-Ⅲ型自動清洗超聲霧化內鏡消毒機對胃鏡消毒效果
采樣條件
細菌菌落總數(cfu/100cm2) 銅綠色假單胞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第4個病人使用后未消毒
1.5×104
檢出
未檢出
第4個病人使用后已消毒
<10
未檢出
未檢出
第5個病人使用后未消毒
5.6×103
未檢出
未檢出
第5個病人使用后已消毒
<10
未檢出
未檢出
第6個病人使用后未消毒
1.9×104
未檢出
檢出
第6個病人使用后已消毒
<10
未檢出
檢出
3 討論
醫療用品衛生標準規定接觸粘膜的醫療用品,細菌菌落總數應≤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檢出。本實驗表明:NCXIZ-Ⅲ型自動清洗超聲霧化內鏡消毒機在常規消毒時間3分鐘可將胃鏡表面細菌殺滅99.9%以上,但是,仍不能保證全部殺滅致病性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胃鏡為醫院常用醫療器械,因其結構復雜,對消毒方法的要求與一般醫療器械有所不同,應根據實際情況對之進行有效的消毒,以避免發生醫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