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藥制劑

中藥制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藥制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藥制劑

中藥制劑范文第1篇

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是保證患者治療安全性及效果的基礎,其也是直接影響中藥材的未來發展和廣泛運用的重要因素。本文從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的現狀出發,總結影響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的因素,并總結出針對性對策。

關鍵詞:

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現狀;對策

中藥制劑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繼承了傳統中藥制劑方法,以中藥為原材料,進行針對性的加工和處理后制成的劑型。中藥制劑是當前臨床疾病治療常用藥物,隨著當前中藥治療毒副作用小的特點越來越受人們關注,中藥制劑在臨床上的運用越來越多。但其質量控制問題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

1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現狀

中藥制劑劑型較多,包括中成藥、中藥成方制劑、單味藥制劑、協定處方制劑等。當前臨床對于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問題越來越重視,但當前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效果仍需不斷提升,我國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取得的進展為:①中藥制劑的質量監測標準正在不斷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的頒布使得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獲得了更多的法律及質檢規范支持,為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奠定了基礎。②中藥制劑的檢測技術及方法正在逐漸建立和完善,當前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中藥制劑的檢測技術和方法正在逐漸增多,多指標檢測、藥代動力學精細處理、微量檢測等檢測方式越來越多,薄層色譜分析技術、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在中藥制劑質量控制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多,使得中藥制劑的質量檢測效果正在不斷提升。但當前中藥制劑質量控制仍存在較多問題,質量控制效果更待提升。

2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

當前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較多,對2015年對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研究狀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取材因素、生產過程、存儲及運輸過程、人為因素均是影響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的重要影響因素。詳見表1。

2.1取材因素

中藥材的取材是中藥制劑生產的基礎,也是影響中藥制劑質量的首要原因。由于中藥材種類較為繁多,且其來源多較為復雜,可來自于野外采集,也可來自于人工培育,而中藥材的產地、品種、栽培過程、采收時間、存儲方式等均直接影響著中藥材的質量,進而影響中藥制劑的質量安全。

2.2生產過程

中藥制劑的制備過程較為復雜和漫長,其制作工藝和環節較多,制作過程中任意環節出現差錯將直接影響中藥制劑的質量。中藥制劑生產過程中,首先需進行投料,其中涉及中藥的味數及數量,其直接影響制劑的生產質量及藥效,部分藥劑含量過高時將增加毒副作用。在生產過程中需進行藥材粉碎、萃取、混合、干燥、濃縮等,在操作過程中,溫度、次數、時間等均直接影響制劑質量。中藥制劑含有多種劑型,且其劑型、給藥途徑使得生物利用度存在差異,生產工藝存在較多差異,若劑型錯誤,將直接影響患者的用藥療效。

2.3存儲及運輸過程

中藥制劑類型較多,在存儲及運輸過程中,不同劑型、不同性質藥劑對包裝、存儲及運輸需求存在差異,若不加分辨極易導致藥劑變質,影響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2.4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在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中占據重要影響作用。相關采購人員專業知識缺乏將直接導致劣質藥材流入;在制備過程中,相關人員一味根據古方進行制備,將影響藥劑質量,且制備過程中,相關人員的操作技能和質量也直接影響制藥效果;在藥檢過程中,相關人員專業技能不高也將導致劣質藥物流入市場。

3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策略

3.1加強藥材采購監管

相關部門需加強對中藥材原材料相關質量監測法律法規的出臺,加大對中藥材原材料的監管,避免劣質藥材混入市場;相關制藥單位也許加強對藥材的選購,禁止采購來路不明的藥材,并加強對已采購藥材的檢查,對于不合格中藥材進行規范化處理。

3.2規范生產過程

相關部分需加強對中藥制劑生產過程的監管,并及時出臺相關規定,制定針對性懲處制度。在生產過程中需嚴格控制水源及醫療衛生環境。相關人員需嚴格按照相關流程實施生產制備過程,選擇合適的加工和處理方式、劑型選擇等,并做好記錄,嚴格控制每一步的稱量準確性,嚴格規范化制藥過程。

3.3規范存儲及運輸過程

中藥制劑需嚴格采取無菌包裝,并根據實際劑型、性質等選擇合適包裝,根據藥劑實際性質選擇合適儲存環境,并及時登記記錄,運輸過程也需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實施,避免不合理包裝、存儲及運輸出現。

3.4加強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

加強對采購人員、制備人員、藥檢人員、運輸人員等各階段人員的專業知識針對性教育,及時進行針對性培訓,提升各階段人員的專業素養及責任性。提升采購人員的藥材辨識能力,并熟知國家相關規范,按流程進行采購,不斷提升制備人員的專業知識及操作能力,嚴格按照工藝流程進行制備過程;不斷提升藥檢人員的的監督力度,嚴查每個步驟,避免遺漏和差錯;加強運輸人員對各項要求的熟悉,嚴格按照要求實施存儲及運輸。

4總結

當前人們對于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部門及人員需嚴格規范中藥制劑制備的全過程,以提升中藥制劑質量控制效果,提升患者藥物治療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中藥制劑范文第2篇

1成立組織領導機構,全面實施GPP管理

首先成立以醫院分管藥劑部門的院領導為組長,藥劑科主任、制劑主任為副組長,制劑組長、質量、藥檢負責人為成員的質量管理領導機構。根據GPP質量管理規范要求,結合我院生產廠房、制藥設備、生產能力、生產劑型等實際情況,以確切的理念、嚴格的制度、完善的機制,制訂我院制劑生產、質量管理各種規章制度,負責監督和實施。下設以各劑型負責人為主的小組,明確職責,全面實施GPP管理。

按醫療機構制劑管理規范要求改建制劑室生產廠房,購進符合GPP生產的提取、濃縮、粉碎、混合、制粒、干燥、壓片、包衣等制藥設備,中藥制劑生產增設了3層樓30萬級潔凈區,做到一般區和潔凈區分開;配制、分裝與貼簽、包裝分開;內服制劑與外用制劑分開;無菌制劑與其他制劑分開。藥檢室增設了百級潔凈區。生產車間、藥品檢驗各工作間按制劑工序、藥品檢驗要求合理布局,空氣潔凈度級別符合要求,符合GPP管理規范。

2培養制劑人員的質量意識,全員參與質量管理

按醫療機構制劑管理規范要求我們配備了素質高、能力強、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主任中藥師職稱的專業人員跟蹤生產的全過程,從監控中藥材質量到制備工藝中的各個環節來控制制劑的質量,開展月質量分析會,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和執行規范的自覺性,讓員工也參與制劑的質量管理,使員工充分認識到制劑質量不是檢驗出來的,而是設計和生產出來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制劑質量監督檢查網,確保制劑的質量。同時,采用多種形式的專題講座學習班,選派有關人員參加院外的各類學術講座、培訓班和研討班,請有關的教授、專家授課,堅持每月一次的業務學習,讓各級員工走上講臺,分享他們在各自工作中的體會、創新思路、工作經驗,互相切磋探討,共同提高總體的業務素質和崗位操作能力。

3嚴把制劑原輔料質量關,確保制劑質量

中藥材是中藥制劑配制的主要原料,藥用輔料是配制和制劑質量生產過程中的基礎物質,其質量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最終產品的質量。為保證中藥制劑的成品全面達到質量標準的要求,我們制訂了完善的物料管理制度。從采購、驗收、使用、保管等各個環節嚴格把好質量關,堅持從正規渠道購買原輔料,做到管理有章可循、使用有標準可依、記錄有據可查,從而保證了合格、優質的原輔料用于制劑的配制,確保制劑質量。

4制訂科學合理的制備工藝,確保制劑生產環節

中藥制劑由于配方不同,制成的制劑又要經過提取、濃縮、分離、精制、干燥、滅菌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產品的質量。我們根據每個品種的配方不同制訂一個科學合理的制備工藝,操作人員嚴守生產、崗位標準操作規程,及時填寫生產紀錄、清場記錄,做到雙人核對、雙人簽名,使整個制劑制備過程處于受控狀態,從而確保制劑的質量。

中藥制劑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中藥制劑 輸液不良反應

輸液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中藥注射改變了以往中藥傳統的給藥方式,結合了注射劑劑量準確,療效迅速的劑型優點,中藥制劑的療效越來越引起重視。已在臨床普遍應用,但由于中藥原材料的品種、產地、成份本身的復雜性以及中藥注射劑的制備工藝,分析技術的限制等原因,有關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報道也逐漸增多,如熱源反應、過敏反應等,現將我院近兩年來因中藥注射劑輸液引起藥品不良反應及原因分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在4個科室共發生中藥注射劑輸液不良反應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所發生科室為:婦產科1例、神經內科4例、腫瘤科2例、肝病科8例。

1.2 藥物資料 婦產科1例為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國藥準字H42022243)+丹參注射液20ml(國藥準字I33020177)靜脈滴注約1min時出現嚴重過敏性休克。

腫瘤科2例和神經內科4例均為10%葡萄糖500ml+10%KCl10ml+丹參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1/2以后發生熱源樣反應。

肝病科8例均為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冠心寧20ml靜脈滴注,其中4例+10%KCl10ml,4例未加10%KCl。

1.3 處理及轉歸 過敏性休克1例經立即停藥,平臥保暖,皮下注射腎上腺素0.5mg,靜脈推注地塞米松10mg,快速補液等處理,35min后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無并發癥。

其它14例表現為寒顫,呼吸困難,體溫輕度升高37.2℃-38.3℃之間,經對癥處理癥狀全部緩解。

2 原因分析

2.1 藥物原因

2.1.1 低分子右旋酐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即使初次注射本物品,少數患者也發生過敏及過敏性休克[1],有報道丹參可引起過敏,口服或注射均有發生[2],兩者共同作用結果導致過敏性休克,應盡可能不合用。

2.1.2 中藥制劑在制備過程中即有除蛋白、去鉀的程序,臨床上使用中藥注射劑+鉀用藥欠規范,為醫師共同探討中藥注射劑的安全使用,不得添加其它制劑,選擇合適溶媒單獨使用。

2.1.3 注射用冠心寧液是由丹參與川芎兩味藥提取有效成份經精制而成的注射液。當時肝病科發生不良反應8例均為同一批號的冠心寧,藥劑科立即召回本產品。送上級檢驗結果為合格產品,不存在藥品質量問題。

2.2 15例不良反應輸液使用的輸液器,注射器,物資供應科進貨后均在我院藥檢室和細菌室進行了熱源學監測和無菌試驗,均為合格產品,不存在輸液器具的污染。

2.3 液體配制環境及開放式輸液過程中存在微粒污染的可能,發熱反應與此相關。

2.4 病人本身的基礎疾病、年齡、輸液的滴速,藥物的濃度以及病人的自身抵抗力等,也是發熱反應的原因之一。

3 討論

3.1 注意中藥制劑的配伍,中藥制劑與其它藥物配伍后,一方面由于藥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另一方面中藥注射劑成份比較復雜和一些不被除盡的雜質與其它藥物配伍后,使不溶性微粒增加,因此,使用中藥注射劑最好不與其它制劑配伍,盡量單獨使用。

3.2 盡可能直接使用中藥注射劑的輸液劑型,避免臨床配制過程的污染。

3.3 注意藥物的劑量與濃度,選擇藥物說明書中規定的輸液,不能隨意加大藥量。

3.4 注意藥物配制的環境和配伍順序,配藥前后均要檢查藥物如出現混濁、沉淀,變色等均不能使用。注意配藥環境的管理,減少人員流動,保持空氣流通,最好是在具有空氣凈化設施的配制中心進行配制。

3.5 注意病人的基礎疾病,年齡、個體差異等,注意輸液的滴速,以保證輸液的安全。

參考文獻

中藥制劑范文第4篇

1醫療機構自身問題

醫院不重視。由于批量小、效期短、利潤空間低,制劑室不能為醫院創造經濟效益,導致醫院對制劑室不重視,發展受限。制劑室硬件設施不到位。醫院制劑硬件設施與《醫療機構制劑配制質量管理規范》有一定差距,設備布局、設備更新、人流物流分開均難達標。缺乏人才。醫院制劑規模小,人員配備不規范,藥師輪崗,制劑人員不能相對固定,也缺乏專業培訓,進修機會少,缺少與同行交流溝通,無法研制新劑型、新制劑。制劑管理欠規范。由于多年來國家無統一審批標準,各省市審批部門和對制劑的管理方式也幾經變化,審批標準和技術要求低,致使已獲得合法配制資格的品種存在一些需要規范的問題。許多制劑室在人員、物料、衛生、文件、配制、質量和使用管理等方面不能按照GPP的要求嚴格管理,如配制現場物料管理混亂、成品不作全檢,制度不完善,不按規定記錄等。制劑質量難以保證。醫院院內制劑批量小、規格多、包裝簡單、質量穩定性差,效期短,全項檢查難度大,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

2改進措施

2.1改進法律法規制定鼓勵政策。有關管理部門要認真研究中醫藥的特點,取消不利于院內中藥制劑發展的有關辦法,改變現在院內制劑的審批辦法。①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主要審查制劑的生產條件,制定制劑生產的有關要求和管理辦法,頒發制劑生產許可證,監督制劑的生產過程和質量。②監督醫療機構要不斷改善制劑生產條件,嚴格執行制劑生產的有關規定。③取消院內中藥制劑審批檢驗收費,減輕醫院注冊申報經濟負擔。調整對醫院院內中藥制劑的開發政策。除含有毒性藥物和特殊制劑外,對符合中醫藥組方理論,使用歷史達5年以上,符合醫療機構中藥制劑注冊減免申報資料項目13~17的老中醫經驗方,如果擬用傳統工藝配制為膏、丹、丸、散等傳統劑型,可由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委員會審核,中醫藥管理部門審定備案,再由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發放試生產批準文號,小量生產,僅限該醫療機構使用。經一定期限驗證療效確切被批準為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后,允許調劑使用。以便傳承和發揚名老中醫經驗。對醫院制劑重新定價。一是充分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務技術和智慧投入成本,二是適度調升院內制劑零售價格與成本價格之間的上浮比比例,按照國家“保本微利”的原則,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院內中藥制劑納入醫療保險保報銷的步伐。對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已批準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一律納入公費醫療保險目錄。轄區內中醫醫療機構間調劑使用,實行由地、市、州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許可,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制,以便于擴大院內中藥制劑運用范圍,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臨床療效。

2.2解決醫療機構自身問題加強溝通協作。爭取院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在各方面的支持,以確保問題的解決。加強與臨床科室的協作,對名老中醫經驗用方、院內長期使用的協定處方要積極支持作為院內制劑生產。鼓勵醫生根據病情需要處方配置丸、散、膏、丹等不同劑型,以方便患者用藥[9]。對已批準配制的制劑進行全面整頓。清理市場已供應的或法律法規不允許配制的品種,重新評價制方、規范制劑名稱,解決制劑組方不合理,命名不科學規范等不合理配方。全面提高制劑的質量標準,規范制劑的包裝標簽和說明書,整頓制劑使用的內包裝材料。提高醫院院內中藥制劑質量。認真執行《醫療機構制劑配制質量管理規范》,加強醫院制劑軟、硬件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規范要求的管理體系。嚴把原輔料采購、配制環節質量和成品檢驗關,確保制劑臨床使用安全。統籌安排制劑人員,培養引進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建立合理薪酬機制,留住人才。

3小結

中藥制劑范文第5篇

白癜風在中醫學中稱為“白癜”、“白駁風”、“白駁”等。目前,學術界對本病病因病機的闡述也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因患者素體陰虛,肝氣郁結,或感受六之邪,阻于皮膚,致氣血不和,血不養膚所致。另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因局部皮膚黑色素的缺乏,黑為腎之本色,黑色素缺乏正是腎虧之明證;色白主虛寒,虛為氣血虧虛,寒是陽虛寒凝,加之風邪相搏, 故令皮膚失榮,白變由生。還有學者認為,白癜風是由風邪侵犯皮膚,襲入毛孔,毛竅閉塞,血不榮膚;或七情內傷,五志不遂,氣機紊亂,氣血違和,久病失養,亡血失精,傷及肝腎,精虧不能化血,陰血虧虛,不能生精,營衛無暢達之機;或郁怒傷肝而氣滯血瘀,脈絡阻滯不通,新血不生;久病因循失治,瘀阻脈絡,肌膚失養所致。由于對白癜風病因病機的闡述不同,所以,在指導臨床用藥上也各不相同,有主張用純中藥治療,也有主張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的。近年來,用純中藥治療白癜風的報道很多,療效也很確切。筆者現根據臨床用藥劑型不同,對治療白癜風的中藥制劑運用情況作一綜述。

1  單劑型

1.1  湯劑

周氏等[1]采用商氏消白方ⅰ號配合商氏消白方ⅱ號治療白癜風120例患者,結果痊愈22例,顯效46例,有效31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82.5%。治療時間最短3周,最長2年。屠氏等[2]用克白湯加減治療白癜風195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3個月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痊愈23例,顯效41例,有效81例,無效50例。痊愈率為11.79%,總有效率為74.36%。王氏等[3]辨證運用活血祛風湯治療白癜風52例,總有效率為98%,治愈率為73%。用藥時間最短20 d,最長為3個月。袁氏[4]辨證運用養陰活血湯治療白癜風,30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用維生素c,忌食西紅柿、草莓及辛燥之物。經服上方6個療程,結果痊愈46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7%。王氏[5]應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白癜風42例。1個月為1個療程,最長觀察6個療程。結果痊愈11例,顯效9例,有效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2%。張氏等[6]用復方桃紅液治療82例患者,總有效率為86.83%。劉氏[7]介紹了其導師歐陽恒教授根據臨床經驗選定7味中藥組成的消白合劑(黑芝麻30 g,黑大豆30個,核桃30個,紫背浮萍10個,路路通10個,紅花10個,大棗5枚),收到較好的療效。

薛氏[8]采用內服自擬消白靈湯和外用自制消白液治療17例,結果痊愈5例,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3例,顯效率為58.8%,總有效率為82.4%。顧氏[9]用九味羌活湯治療泛發性白癜風5例,結果4例顯效(皮膚黑色素再生顯著, 皮損消退50%以上,暴露部位白斑基本消失),1例有效(皮膚黑色素再生明顯,皮損消退30%以上)。

1.2  搽劑與酊劑

史氏等[10]以補骨脂15 g、白芷10 g、紅花10 g、獨活10 g、丹參10 g、墨旱蓮10 g、梔子10 g用30%酒精浸泡2周,加壓過濾,取淡黃色藥液,制成復方補骨脂搽劑,每日外搽藥液2~3次,伴自然光照射10 min,對面部白癜風治療效果顯著。任氏等[11]以補骨脂60 g、紫草20 g加60度白酒至1000 ml浸泡2周,取上清液,壓榨殘渣,壓出液與上清液合并濾過,置密閉容器中備用。用時取儲備液100 ml置外用藥瓶中,涂于患處,每日3~5次,療程為3個月。治療32例,痊愈5例,顯效11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石氏等[12]用復方驅蟲斑鳩菊擦劑治療白癜風39例,總有效率為95.2%。

孫氏[13]采用白癜靈酊為主治療白癜風107例,結果痊愈26例,顯效31例,有效4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2.52%。陳氏[14]以烏梅30 g、當歸30 g浸泡于75%酒精150 ml中,2周后過濾去渣,即得當歸烏梅酊。用時以棉簽蘸藥液搽患處,每日3~4次,2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用2~3個療程。31例患者中,治愈7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7%。鄭氏[15]將墨旱蓮、補骨脂各30 g,馬齒莧25 g,紫草20 g,紅花、生姜、白芷各15 g,粉碎放入容器,加入75%酒精500 ml、二苯亞砜100 ml,浸泡10 d。每日擦患處3次,日光照射,2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97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6.9%。楊氏[16]以補骨脂100 g、白芷20 g、紅花20 g、當歸20 g浸入50%的酒精500 ml內,密封1周后用。每日下午3-4時,在戶外朝太陽處擦患處。夏、秋季,兒童曬3~5 min,成人曬5~10 min;冬、春季,兒童曬5~10 min,成人曬10~15 min。10 d為1個療程。80例患者中痊愈22例,顯效23例,有效11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為70%。謝氏等[17]以補骨脂150 g、梔子75 g、烏梅75 g、菟絲子50 g、醋酸氫化可的松10 g、二甲基亞砜50 ml、氮酮20 ml、甘油100 g,用70%乙醇加至100 ml。每日將患處清洗后,于白斑區外涂2~3次。127例患者治愈顯效率55.9%。王氏[18]將補骨脂200 g、骨碎補100 g、黑芝麻50 g、石榴皮50 g、白芷50 g、菟絲草50 g碾碎,放入75%酒精1000 ml中浸泡7 d,去渣。使用時用消毒棉簽蘸上藥外搽皮損處,每日2~3次,外搽后在陽光下照射10~20 min,30 d為1個療程。經治療1~2個療程,治愈15例;3個療程治愈25例;治療3個療程以上而無效者5例。總治愈率為88.89%。馮氏等[19]發現用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具有良好的活血溫膚、清除沉著于局部的未成熟異常黏液質作用,治療30例痊愈5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60%。李氏等[20]以赤芍10 g、川芎10 g、菟絲子10 g、刺蒺藜10 g、補骨脂10 g等,用75%乙醇100 ml室溫下密閉浸泡2周,并不時振蕩,濾過除渣,收集提取液,外用。治療白癜風28例,其中痊愈11例,顯效4例,有效7例,無效6例,痊愈率39.29%,總有效率78.57%。

1.3  丸劑與膠囊

鄒氏[21]以皂角刺80 g、墨旱蓮100 g、白蒺藜80g、白鮮皮80 g、桃仁80 g、紅花80 g、蒼術50 g、苦參40 g、檀香40 g、姜黃80 g、生熟地黃各120 g、何首烏100 g、黑芝麻100 g、赤藥80 g、補骨脂80 g、川芎80 g、桑螵蛸80 g、麻黃50 g、當歸80 g、桑椹子100 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作300丸,早晚各服2丸,服完1料為1個療程,可服1~2個療程。兒童劑量減半。治療白癜風113例,顯效率為58.3%。陶氏[22]以黃芪300 g、墨旱蓮150 g、補骨脂150 g、生地黃300 g、豨薟草150 g、川芎150 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 g,每次1~2丸,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32例患者中治愈者8例,顯效9例,有效11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7.49%。孫氏[23]以白蒺藜、白鮮皮、制何首烏、黑芝麻各等量,共為細末,和蜜為丸,每丸重6 g,早晚各服1丸。3個月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40例患者中34例癥狀消失。楊氏等[24]用白癜丸治療45例患者(每次1丸,每日2次),結果治愈時間最短為1周,共4例,一般明顯療效出現在1個月內,以顏面部效果最佳。王氏[25]采用自擬中藥消白丸內服配合液氮治療白癜風60例,消白丸每次5 g,每日2次,配合局部液氮冷凍,2~3 d治療1次,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54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王氏[26]觀察了青雪白癜風丸及抗白霜治療白癜風的療效,116例患者中治愈率為38.9%,總有效率為91.6%。張氏等[27]應用消白膠囊配合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患者32例,3個月后痊愈28例,顯效4例,有效率達100%,所有病例移植術后供皮區和受皮區均無瘢痕形成,未出現同形反應。

1.4  片劑與沖劑

胡氏等[28]采用自制的中成藥白蝕片與祛白ⅰ、ⅱ沖劑聯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取得良好的療效。其中,祛白ⅰ沖劑兼有活血祛風作用,適用早期或進展期患者;祛白ⅱ沖劑側重疏肝解郁,適用于有精神神經因素的患者;白蝕片兼有調補肝腎作用,常用于病程較長的患者。李氏[29]以丹參、當歸、六月雪、制何首烏、青木香、杭白芍、潼白蒺藜、補骨脂、十大功勞葉、黃芪、自然銅、大棗等按常規劑量配制成片劑,每日服3次,每次10片,兒童用量可減半。治療25例患者,痊愈4例,顯效21例,總有效率為69.4%。

1.5  霜劑

林氏等[30]用補骨脂、白芷、5%烏梅提取液、0.02%地塞米松等適量制成的霜劑治療31例白癜風患者,總有效率達67.7%,與8-甲氧補骨脂素(8-mop)療效相仿,而不良反應較小。

2  多劑型

2.1  丸劑配合酊劑、搽劑

趙氏等[31]取補骨脂、黃芪、紅花、川芎、當歸、桃仁、烏梢蛇、紫草、丹參、膽草、地龍等各10 g,白蒺藜100 g,制成水丸。每日2次,每次9 g,12歲以下兒童酌減;同時患處外涂補骨脂酊,每日2次。治療89例患者,總有效率達79.8%。沈氏[32]以外用白癜酊和內服烏須黑發丸治療68例患者,結果痊愈35例,好轉2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9.7%。吳氏等[33]自制復方消斑驅白丹,配合外搽消斑靈,每日2次。治療378例各類型白癜風,結果痊愈率為52.38%,總有效率為84.92%。

2.2  膠囊劑配合搽劑

楊氏等[34]以當歸15 g、白術15 g、太子參12 g、防風15 g、生薏苡仁20 g、白蒺藜20 g、紫草15 g、紅花20 g、生黃芪20 g、何首烏12 g、生甘草8 g自制成復容白癜風膠囊,口服,每次6粒(0.35 g),每日3次。并將上方水煎濃縮以外擦,每日3次。療程最短2個月,最長1年。經觀察168例,顯效74例,有效68例,無效26例。

2.3  湯劑配合搽劑、酊劑

于氏[35]用內服自擬方和外用復方補骨脂酊、烏梅酊或氮芥酊局部外擦治療90例,取得良好療效。劉氏[36]介紹了張作舟治療白癜風經驗,基本方為羌活10 g,獨活10 g,防風10 g,白芷10 g,桃仁10 g,紅花10 g,骨碎補10 g,威靈仙10 g,川芎10 g,補骨脂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何首烏15 g,菟絲子15 g,雞血藤15 g。可根據患者病情加減:痰多者加陳皮9 g、法半夏9 g、白芷10 g、厚樸10g;氣虛乏力者加黃芪15 g、黨參15 g;瘀血明顯者加丹參15 g、三棱6 g、茜草10 g;頭暈耳鳴、腰膝疼痛明顯者加杜仲20 g、桑寄生15 g;惡風者加桂枝10 g、白芍15 g;瘙癢者加白鮮皮15 g、刺蒺藜10 g、浮萍10 g;冬季加重者加細辛3 g、制附片6 g。外治可用補骨脂30 g、菟絲子20 g、當歸10 g,以75%酒精150 ml,浸泡1周后取汁擦于色素脫失處;也可用丹參30 g、何首烏30 g、紫草10 g,以75%酒精浸泡1周后同前法外用;對于新發者還可以選用膚萬醑或新適確得涂擦于患處。龍氏等[37]以菟絲子20 g、生地黃20 g、丹參20 g、補骨脂15 g、何首烏15 g、白蒺藜15 g、當歸15 g、赤芍15 g、黑芝麻(杵)12 g、白芷7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10 g、莪術10 g、枇杷葉(包)10 g、桔梗8 g組成消白湯,每日1劑,水煎3次,前兩煎混合分2次服,后一煎外洗患處;另以補骨脂、骨碎補、菟絲子、何首烏、黑芝麻、白蒺藜、白芷各100 g研末混合,泡入75%酒精2000 ml,外搽患處,每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介紹了2例典型病例,用藥后白斑均消退。尹氏[38]用炒柴胡15 g,白芍15 g,香附15 g,川芎20 g,當歸15 g,刺蒺藜45 g,黃芪30 g,自然銅30 g,紅花10 g,補骨脂10 g,防風15 g,炙何首烏30 g,蒼耳草15 g。辨證加減:發于頭面部加升麻10 g、白芷10 g;胸腹部加瓜蔞皮10 g、郁金10 g;下肢加牛膝10 g;肝腎陰虛加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黑芝麻30 g;血瘀明顯者加水蛭15 g、丹參30 g。上方冷水浸泡1 h,煎沸5 min,取汁內服,留少許藥汁用紗布浸藥汁外擦。共治療56例,痊愈14例,顯效20例,有效1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8.00%。一般服藥20~60劑,多數服藥1~2月出現效果。龔氏等[39]以黃芪30 g、當歸12 g、補骨脂12 g、郁金12 g、煅自然銅30 g、羌活6 g、防風9 g、蒼耳子9 g、豨薟草20 g、丹參12 g、木姜子12 g、甘草6 g組成白癜湯。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早晚分服,兒童減半量。另配合外用消白酊(補骨脂150 g、烏梅100 g、紅花15 g加70%乙醇100 ml浸泡1周,濾出液加甘油20 ml和乙醇至足量),每日清洗患處后,外涂白斑區,每日3次。以4個月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治療白癜風取得了滿意療效。

3  結語

盡管國內報道用中藥治療白癜風的案例很多,也確有一定療效,但一些藥物和制劑的長期療效仍然有待進一步考察確定,對中藥的作用機制應逐步深入,中醫治療白癜風的理論也還需要完善。當然,現代醫學對白癜風發病機制研究的突破,也會有助于指導中藥治療白癜風的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建平,商建軍,胡玉玲.商氏消白方ⅰ號治療120例白癜風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1996,15(3):42.

[2] 屠福漢,朱金土.克白湯治療白癜風[j].山東中醫雜志,1998,17(11):499.

[3] 王國輝.活血祛風湯治療白癜風52例臨床報告[j].中醫藥學報,1998,(2):34.

[4] 袁紹文.“養陰活血湯”治療白癜風60例[j].江蘇中醫,2001,22(6):27.

[5] 王 黎.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白癜風42例[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2, 19(2):133-134.

[6] 張興圍,喬立新,薛純盛,等.復方桃紅液的制備及臨床應用[j].2002,11(8):52-53.

[7] .以色治色法治療白癜風的臨床與試驗研究[d].湖南中醫學院學位論文,2002.50.

[8] 薛文輝.中藥消白靈湯對黑素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4.60.

[9] 顧仲明.九味羌活湯治療白癜風[j].浙江中醫雜志,2002,(7):311.

[10] 史月君,孫 艷.復方補骨脂搽劑治療白癜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0,16(2):128.

[11] 任素蘭,張美麗.復方黑故紙酒劑治療白癜風32例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31(5):414.

[12] 石得仁,普雄明,沈大為,等.復方斑鳩菊擦劑治療白癱風的療效觀察[j].新疆醫學,2005,35(1):49-50.

[13] 孫步云.白癜靈酊為主治療白癜風107 例療效觀察[j].江蘇中醫, 1996,17(9):19-20.

[14] 陳建宗,陳海生.當歸烏梅酊治療白癜風31例[j].中醫外治雜志, 1998,7(3):31.

[15] 鄭繼達.祛白酊治療白癜風97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9,18(4):38-39.

[16] 楊可心.脂芷酊外搽治療白癜風8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1,10(4):10.

[17] 謝 勇,盛國榮,曹素珍,等.祛白酊治療白癜風127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1,17(6):22-23.

[18] 王 馳.復方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45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2,11(1):24.

[19] 馮 捷,牛新武,劉 超.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6,28(1):62.

[20] 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等.中藥赤菟酊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1(2):62-63.

[21] 鄒世光.皂角刺在骨刺、白癜風、瘢痕疙瘩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藥,1998,29(1):62.

[22] 陶艷紅.消斑凈膚丸治療白癜風32例[j].河南中醫,2002,22(2):44.

[23] 孫慧君.自擬二白烏麻丸治療白癜風40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02,9(6):56-57.

[24] 楊永斌,劉華祥.中藥內服配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18(1):16.

[25] 王曉麗,楊小平.綜合療法治療白癜風60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8):59-60.

[26] 王慧榮.116例白癜風的治療[j].醫藥論壇雜志,2003,24(11):45.

[27] 張書軍,孫 雁,趙國志.消白膠囊配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32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7):576.

[28] 胡 捷,孫 越,周萍英,等.口服中藥聯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1,15(1):18-19.

[29] 李海鷗.血制白片及涂劑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學雜志,2001,25(4):203.

[30] 林品東,吳建誠.白靈霜治療白癜風31例療效觀察[j].福建醫藥雜志,2005,27(6):160.

[31] 趙桂華,丁淑娟,徐 峰,等.藜脂白癜風丸與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89 例[j].基層中藥雜志,2002,16(3):61-62.

[32] 沈同生.白癜酊合烏須黑發丸治療白癜風總結[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6):15.

[33] 吳文盾,吳麗香.復方消斑驅白丹配合消斑靈治療白癜風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3,25(9):672-673.

[34] 楊文喜,李秀梅,鄭彩英.復容白癜風膠囊治療168例白癜風[j].內蒙古中醫藥,2002,(6):10-11.

[35] 于曉梅.白癜風從肝腎論治9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2002,21(6):345-346.

[36] 劉麗濤.張作舟治療白癱風經驗介紹[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2):142.

[37] 龍家俊,張 崎,陳 新,等.自擬消白湯和消白搽劑治療白癜風[j].四川中醫,1997,15(8):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德清县| 维西| 砚山县| 巴东县| 阿图什市| 肇源县| 安庆市| 曲沃县| 成武县| 新乐市| 桓仁| 新疆| 共和县| 中方县| 砚山县| 西安市| 象州县| 故城县| 留坝县| 壤塘县| 砀山县| 云和县| 浦北县| 青州市| 绥滨县| 化隆| 东海县| 镇宁| 阿拉善右旗| 麻江县| 丁青县| 临沭县| 兰西县| 峡江县| 东莞市| 安乡县| 临高县| 武胜县| 航空|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