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倒數的認識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傳統專業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內容缺乏綜合性、針對性,實用性不強
在傳統的實訓教學過程中,專業課程之間獨立設計實訓內容,實訓教學多在分割狀態下進行,沒有體現課程之間的聯系,這不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整個工作流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導致了理論與實踐、教學與臨床的脫節。
目前,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缺乏國家統一專業設置標準和相應醫學檢驗職業資格標準,實訓課程內容大多是依據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自行開發,很難契合職業崗位群的技術要求,甚至出現校內實訓教學脫離職業崗位基本需求現象,嚴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1.2不利于打造“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傳統的專業實訓教學為單一課程訓練,帶教老師主攻某一課程,要全面地從整個專業及崗位的角度考慮問題并進行教學比較困難,不能很好地讓學生理解該專業技能的實質,影響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不利于打造一支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全面指導學生臨床實踐的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因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嘗試在學生實習前,將以往的單一科目實訓課程改為“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具體開展了以下工作。
2基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專業綜合實訓課程設計
2.1課程安排
綜合實訓安排在第四學期進行,總學時為 84學時,在校內仿真門診化驗室,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項目集中訓練,由雙師型專任教師全程指導。
2.2實訓項目的選取
筆者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行業特點,結合用人單位問卷調查,協同行業專家和專任教師反復論證后,選取血液常規檢驗、輸血技術、血糖測定、血脂測定、肝功能檢驗、腎功能檢驗、乙型肝炎病毒5項測定、血液標本的細菌學檢驗;尿液常規檢驗、尿液標本的細菌學檢驗;糞便常規檢驗及隱血試驗、糞便標本的細菌學檢驗等為實訓項目。
2.3教學環節設計
2.3.1項目導入
訓練前老師告知學生實訓項目,并提出相關問題,如標本的種類與要求、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學生根據問題,查閱教科書,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等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2.3.2任務驅動
學生抽簽分組(5~6人一組),以化驗單為載體,按照實際工作流程(病人準備與標本采集標本運送與處理標本檢測結果報告與分析廢物處理),進行分項目訓練。小組成員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如患者、接診人員、檢驗人員等)共同完成任務,在訓練過程中若發現問題,大家集體討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3.3結果分析
實訓結束后,各小組對實訓項目的目的與原理進行闡述,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對異常的結果要找出原因。在此過程中學生有明確學習目標,能夠更好地激發其學習積極性,發現問題后要求其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認真確認后才能把化驗單發放出去。
2.3.4考核方法
行業專家與專任教師共同制訂綜合實訓項目考核評分標準,訓練結束后,老師對項目進行編號,讓學生抽簽進行單獨考核,考核以動手操作為主,采取全程評價方式,嚴格按照評分標準進行評判,考核不合格者,可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訓練,進行補考。
3討論
3.1基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綜合實訓課程具有綜合性
綜合實訓課程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進行整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評價各種檢驗結果的初步能力,使其具備了自主學習及較好的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其綜合素質。
3.2綜合實訓教學環境具有仿真性
綜合實訓教學的仿真門診化驗室與職業崗位群實際工作環境高度一致,實訓項目在實際工作崗位典型存在,即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培養學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解決了知識與技能在檢驗工作崗位中的應用問題,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了實訓教學與就業崗位的順利對接。
3.3教學方式具有靈活性
傳統的實訓教學方法以教師的單向灌輸為主,學生則被動地接受,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與互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明顯不足,實訓效果自然不好。而在基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綜合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教師僅起組織、引導、答疑的作用,課前提問讓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訓練過程中,學生有疑問,大家集體討論分析問題,老師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啟發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在此教學過程中,要求帶教老師因材施教,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旨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既符合建構學習的理念,也符合真實的職業活動。
3.4有利于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一、創設情境,理解概念
計算下面各題。
××
5××12
(教師提出要求:先獨立計算,計算后仔細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1:通過計算,我發現每道算式的乘積都是1。
生2:通過觀察,我還發現相乘的兩個數的分子、分母正好顛倒了位置。
師:你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生1:×=1
生2:×=1
師:同學們,像這樣相乘的兩個數,其中一個數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后正好是另一個數,這樣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板書課題)請讀一讀課本,想想什么是倒數。
生1: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師:說一說你對倒數的意義是怎么理解的?
生1:兩個數的乘積必須是1。
生2:相乘的只能是兩個數。
生3:倒數表示的是兩個數的相互依存關系,不能是一個數。
師:下面這道題的說法對嗎?如果不對,錯在哪里?(出示:因為×=1,所以是倒數,也是倒數。)
生1:這道題的說法不對,因為倒數表示的是兩個數的相互關系,不能單獨說一個數是倒數。
生2:這道題應該這樣說,因為×=1,所以是的倒數,是的倒數。
生3:還可以這樣說,因為×=1,所以和互為倒數。
〔評析:教師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對大量感性材料的觀察、思考、推理和交流,最終獲得對倒數意義的理性認識,同時,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運用概念,探究方法
師:(出示教材第24頁例2)下面哪兩個數互為倒數?
610
生1:和互為倒數。
生2:6和互為倒數。
生3:和互為倒數。
師:(多媒體課件演示)通過下面的例子,你能說一說找倒數的方法嗎?
,的倒數是。
6= ,6的倒數是。
生4:找一個分數的倒數,只要交換它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這樣得到的數就是原分數的倒數。
生5:找整數的倒數,先把整數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再交換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得到的數就是這個整數的倒數。
師:看一看,例2中還有哪些數沒有找到倒數?
生:1和0。
師:1的倒數是多少?0有倒數嗎?
組1:因為1×1=1,根據“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可知,1的倒數是1。
組2:我們是這樣想的:因為1=,把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后還是,所以1的倒數是1。
組3:因為0與任何數相乘都是0而不等于1,所以0沒有倒數。
組4:我們想,0=,把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得,因為分母不能為0,所以0沒有倒數。
〔評析:在學生理解了倒數意義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具體實例,精心設問,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自主獲得了找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結合。〕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郾同桌互說倒數的意義(教材第25頁練習六第2題)。
2?郾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然后與同伴交流。
3?郾填一填。
(1)( )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2)( )的倒數是它本身,( )沒有倒數。
(3)0?郾8的倒數是( ),2的倒數是( )。
(4)×( )=( )×5=( )×=6×( )=×( )=1
4?郾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六第1、3、4題后全班訂正。
〔評析:學生通過有層次的練習,進一步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牢固的認知結構,加深對倒數的認識和理解。〕
總評:本課教學,教師憑借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始至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推理過程,突顯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一新課程理念。
作者單位
楚雄市蒼嶺鎮竹園完小
教學內容來源: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
單元主題:分數除法
課
時:共1課時
授課對象:六年級學生
設
計
者:
六數組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2.教材分析:倒數的意義是在學習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為了后面學習分數除法做準備,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倒數的意義,求倒數的方法。
3.學情分析:從數學發展的源頭入手,直逼數學內部,體會數學研究方法的一致性。
學習目標:
1.在說相反的游戲中,通過觀察、分析、交流等活動,會說出倒數的意義。
2.通過找朋友的游戲活動,會求一個數的倒數,并能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
3.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評價任務
任務1:課堂提問,能正確理解并說出倒數的意義。(測評目標1)
任務2:課堂提問,
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
(測評目標2)
任務3:課堂練習與檢測,正確求一個數的倒數。
(測評目標3)
教學過程
教與學的活動
評價要點
環節一:精設導入善始
課前談話:
師:今天老師將以好朋友的身份和大家共同完成今天的內容,大家說好嗎?(好)。那老師是你們的朋友,你們是……,那我們(互相是朋友)。下面咱們開始上課。
我們學過的數字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效果?我們也來試一試。請同學們來看:卡片出示
師:
,,,
生:回答。
問題1:我們顛倒過來的數字與原來的數字之間有什么關系?(分子和分母顛倒了位置)
如果把顛倒過來的數字與原來的數字相乘,你發現了什么?(兩個數的乘積是1)
會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環節二:明確目標善思
1.在說相反的游戲中,通過觀察、分析、交流等活動,會說出倒數的意義。
2.通過找朋友的游戲活動,會求一個數的倒數,并能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
3.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明確目標激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環節三:合作探究善學
問題2:如果把顛倒過來的數字與原來的數字相乘,你發現了什么?
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這幾組算式,
×
×
×
預設1:乘積都是1
2:分子、分母交換了位置。
師:像這樣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教師板書: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問題3:你們還能再舉出這樣的例子嗎?同桌互舉。(一)什么是倒數?
問題4:這個概念中,你認為哪個詞最關鍵?為什么?
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問題5:為什么乘積是1的兩個數不直接說是倒數,而要說“互為”倒數呢?“互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字?
預設1:“互為”是指兩個數的關系。
2:“互為”說明這兩個數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同學們說得很好。倒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須說清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而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師:例如:和的乘積是1,我們就說的倒數是,的倒數是,和互為倒數(生齊說),我們就不能單獨說是倒數。
師:和的乘積是1,這兩個數的關系可以怎么說?請您告訴你的同桌。
學生活動
小結:剛才我們就認識了倒數的意義,知道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而且倒數不能單獨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二)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我們一起再來做個游戲----(找朋友)
誰和誰互為倒數,就是誰和誰是好朋友。明白嗎?好,開始!
和
6和
和
1
問題6: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呢?
生說原因。說不出的同桌交流討論解決。
師:那6它可是沒有分子和分母呀?
預設:把6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再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說的太好了!找到朋友的學生可以下去了。
問題7:1和0怎么找不到朋友呢?為什么?
師:咦,同學們也幫他們想想,為什么他們沒找到朋友?1的倒數是多少?
0的倒數呢?
預設1:1的倒數是1
,0的倒數0。
2:不對,0沒有。
師:為什么?
:
預設1: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師:剛才一個同學提出分子是0的分數,實際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這此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后......
預設:分母就為0了,而分母不可以為0。
問題8: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是什么?
師:剛才這幾組同學回答的方法很好,特別是第一組和第三組,說出了兩種方法:
1、兩個數的乘積是1
2、分子、分母顛倒位置。
師:那這兩種方法哪種相比較,哪種方法更能直接的看出來求一個數的倒數呢?
分子、分母顛倒位置。那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是什么呢?
預設1:求一個數的倒數(0除外),只要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這樣就行嗎?不行,還要把零除外。
問題9:求一個數的倒數格式應該怎樣寫?
師:那我們求一個數的倒數格式應該怎樣寫?誰能大膽的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如果生說出的倒數是3。就表揚這位同學說的格式非常正確,你太棒了!
如果學生說出=3,老師就要糾正,寫出正確的格式。
板書求倒數的格式:的倒數是3。
強調一定要記住,不要用等號。
1.
會說出倒數的意義
2.
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環節四:拓展延伸善用
1、填空:
(1)8
的倒數是(
)
的倒數是(
)。
(2)13×(
)
=
1
(
)
×
=1
2、判斷,并說出原因。
(1)
a
的倒數是。
(
)
(2)一個數的倒數一定比這個數小
.
(
)
(3)
因為6
×
=1
,
所以
6
是倒數
.
(
)
3、我會寫出下列各數的倒數:
0.6
會正確求一個數的倒數
環節五:回顧總結善終
1、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你的收獲是什么?
2、還有什么問題嗎?(沒有)
3、學了倒數有什么用呢?
大家課后可去思考一下。
至少能說出一方面的收獲。
附:
【案例】教學“求平均數”一課時,一位老師對學生宣布了一條好消息:“下星期學校將要組織學生去春游。”頓時,教室里爆發出一陣歡呼聲。目前是旅游旺季,游客比較多,為了使同學們玩得開心又確保安全,老師出示了三個風景區的景點圖片及各個景區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數統計表,請你計算出各個風景區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并選擇其中游客最少的一處作為我們春游的目的地。整節課中,學生比較興奮,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非常順利。下課時,許多學生圍上來問老師:“老師我們真的去春游嗎?”“下周幾去呀?”當時老師有些茫然,應付說:“等以后再說吧!”此時,學生的臉上流露出受騙的神情。
【分析】老師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希望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春游。此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帶著期盼和憧憬上完了這節課。美麗的謊言被揭穿時,學生產生了一種被愚弄的感覺。這種明顯的“欺騙式”的虛假情境降低了學生對老師的信賴感,也是教師對學生不尊重的一種體現,是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想違背的。
【對策】1.創設情境要有選擇性。選擇的情境素材要符合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2.創設的情境要有可行性。創設的情境要是真實的,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還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不能讓學生的希望落空。3.創設的情境要有真實性。把真實的情境運用到教學中,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我們對情境進行加工處理,使之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誤區二:牽強附會的情境――脫離了數學的本質
【案例】教學“倒數的認識”一課
師:首先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游戲的名稱叫“倒著說”。
師:123,你們就說321。
師:老師愛學生。
生:學生愛老師。
師:數學中也存在這種現象,比如,“八分之三倒過來就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過來就是一分之二”。
師:我們一起來做“分數倒說”的游戲。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幾組分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理解倒數的意義,探究出求倒數的方法。
【分析】這位老師似乎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倒著說”的游戲情境,力求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仔細推敲卻發現這個情境是無效的,原因是執教老師對教材分析把握不夠準確,沒有抓住倒數概念的本質。
【對策】1.創設情境的精確性。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精心創設情境,在選材、設問上要做足功夫,讓創設的情境為教學內容服務。2.創設情境的適切性。情境要適合學生能力發展需要,要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真正體現情境的價值。
誤區三:絢麗多彩的情境――干擾了學生的思維
【案例】教學“認識乘法”一課
師:同學們喜歡小動物嗎?
生:喜歡。
師:好!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走進美麗的大森林。
課件播放精彩的動畫――美麗的森林。
師: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那里真好玩!有很多我喜歡的小動物。
生2:我發現小河里還有魚兒還游來游去呢!
生3:我發現小白兔們在開心地跳著。
生4:我發現小雞在吃蟲子。
……
【分析】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動畫中發現一些用乘法來計算的數學問題。原本只需寥寥數語就能概括的情境,卻因摻加了過多的歌聲和多彩的動畫,使學生一直糾纏于情境中的非數學信息,使問題情境變成了“看圖說話”。“絢麗多彩”的情境干擾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對策】1.明確情境創設的目的性。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必須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分析,然后自問: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再找準情境與數學知識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情境。2.簡單有效的情境為教學服務。簡潔明了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認識的“不平衡”,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而且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這樣真正能引起學生展開數學思維的情境才是我們數學課堂所需要的。
一、指導實驗操作,讓錯誤變醒悟
《荀子?儒效篇》中有這樣的記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教學中,創設適應學生認知需要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實驗”進行探索、驗證,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相異構想與數學問題之間的矛盾,經歷“自我否定”的過程,促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受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影響,學生會產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鄰邊長”的相異構想。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操作學具,將一個平行四邊形拉成一個長方形,并在格子圖中畫下來。學生在操作中會發現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是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的長,寬是平行四邊形的另一邊(鄰邊)的長,用平行四邊形的底×鄰邊的長可以算出長方形的面積。但通過格子圖可以直觀地看出在這個過程中圖形的面積變大了(如圖1),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現在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小,因此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能用底×鄰邊長來計算。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在格子圖上畫出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如圖2)
圖1
圖2
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學生會發現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產生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正確猜想,促進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理解。
二、實施充分變式,讓局限變全面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相異構想”也是由此造成的。作為教師就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變式和實例,以開拓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研究的可能,從而擺脫已有經驗的束縛,修正自身的片面認識和錯誤構想。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底和高”時,不少學生認為“底下的邊”才是底,豎直方向的垂線段才是高。為了消除學生的思維定勢,在教學時,教師用課件將三角形進行了旋轉,讓學生觀察。(如圖3)
圖3
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在旋轉的過程中底和高的位置變了,但位置關系是不變的,因此認識到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位置不一定是水平或豎直的,三角形中的三條邊都可以看成是底并存在相應的高。通過變式,學生能夠很快地理解三角形高的數學本質。
三、利用正向關聯,讓缺陷變建構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在正式學習前產生的相異構想中也會含有一些可以加以利用的因素。此時,應積極在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所學知識之間搭建橋梁,以求發揮遷移在學習中的作用,促進學生加速理解和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學“倒數”一課時,教師若問學生“什么是倒數?”大多數學生都會猜想“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這是因為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他們在研究問題時大多著重于外在的因素,所以自然而然地首先從字面對數的特征進行構想。這樣的構想雖然有一定的缺陷,但也反映了兩個互為倒數關系的分數的外在屬性。教師可以在學生這一猜想的基礎上順勢引導出的倒數是,的倒數是,接著追問:“0.6與1.6的倒數分別是多少呢?”“6和16的倒數分別是多少呢?”通過前面的引導,學生可能會想出把這些數化作分數找出它們的倒數的方法,也可能因為這些問題的出現,會讓學生不滿足于簡單地將倒數理解為倒過來的數,從而產生探求倒數概念本質的欲望,促進其對倒數概念的理解。
四、完善知識結構,讓零散變系統
學生的“相異構想”受制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會有一些不足,但暗含著學生的諸多探索和思考。如果教師能正確看待學生的每一個相異構想,尋找其中的閃光點耐心打磨,這些相異構想也會成為一顆顆光彩奪目的珍珠,把它們串聯起來,會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品質,促進其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時,教師和學生一起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想一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圖形?
生1:是三角形!
生2:我同意他的想法,還想補充一點,圓錐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等腰三角形。
師:噢?為什么呢?
生3:(迫不及待地要求幫助解釋)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弧上任何一點距離都相等,因此展開后三角形的頂點到底邊上點的距離也是相等的。所以,圓錐的側面展開是一個等腰三角形。
通過這樣的解釋,可以發現學生這一猜想的產生不是僅僅來自于他的直覺,一定經過了比較充分的思考。因為他們已經能夠從曲面中選擇圓錐的母線進行研究,而且發現了母線長度不變的特征。這說明,學生是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
師繼續追問:等腰三角形的兩條腰相等說明三角形的頂點到底邊端點距離是相等的,那連接頂點和底邊任意一點的線段長度都相等嗎?
學生自覺地在等腰三角形中畫出了這樣的線段,很快發現這些線段長度不全部相等。
師:怎么辦呢?怎樣的圖形才是圓錐側面展開后的圖形呢?
生4:要找到一種從中心點到周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的圖形,這樣的圖形才可能是圓錐側面展開的圖形。
生4的回答讓絕大多數學生都點頭稱是,紛紛在紙上比畫,找尋這樣的圖形……經過畫圖實驗,學生最終發現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扇形。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并不缺少發現的眼光,只是沒有能夠抓住平面圖形的特征系統深刻地思考,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華羅庚先生說過:“學習數學要經過‘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過程。‘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煉的過程,只有同時經歷這兩個過程,學生才能達到深刻理解、融會貫通,才能抓住統帥全書的基本線索和貫穿全書的精神實質。”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對原有的構想進行完善,將分散、割裂的認識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系統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自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