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理想流沙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流沙河的狀態一如往常。雖年屆八十,頭發花白,但腰板挺直,身材健碩,走路迅疾,步態異于常人,似乎有點腳不著地,給人一種飄逸感,身子薄菲菲像只風箏。他瘦高個子,面容清癯,脊背上的骨頭根根可見。
流沙河走路喜歡勾著個頭,仿佛若有所思。在被打成“”勞改的時候,那些婦女們看到了他都喜歡調侃:“看,那個勾著腦殼走的就是流沙河。”
此后,在成都市大慈寺路30號,四川省文聯家屬大院,人們時常能看到一個“喜歡勾著腦殼走”的人。
流沙河老家的人,都喜歡說他的奇聞異事,背誦他的詩歌。雖然他曾因一首《草木篇》而陰差陽錯地被打成了“”,因此一舉成名,但是他弟弟余勛坦卻認為,哥哥的成名,幸與不幸,也許都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歷史環境使然。
流沙河不喜歡接受采訪。誰要是說采訪他,他立馬拒絕。但他卻喜歡與人漫談。談讀書,談故人,談歷史,談成都的街頭巷尾,談天下大事,談川西平原的奇聞異事,縱橫古今,馳騁中外。
他聊天時喜歡跑題,不喜歡談正題,談到高興處,竟然忘了正題,有時他愛人會在一旁高聲地提醒他:你給人家談的啥子嘛!
讀書、著述是流沙河的日常生活。他戲稱自己是“職業讀書人”。
這種寧靜的慣例到了星期天,會被一種令人愉快的方式打破。
流沙河家里的星期聚談,是多年常規了。他自己是這樣描述的:“每逢周日,必有友人來,少則二三,多則五六,各據一席,喝茶談天。皆能說長道短,互相笑傲戲謔。時有噪聲,不免驚擾鄰室,誤以為書室內在吵架。浮生又得半日之忙,忙在嘴巴,而心態則大閑。”
客廳里,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座位,一把木椅。這是他看書的地方。他看到妙處,往往雙腿一盤,手握書冊,旁若無人,興味盎然。這時的他,鶴發童顏,顯得極天真可愛。有一次,他盤在椅子上看余世存的《非常道》。突然哎呀一聲,接著笑嘆道,“此公是個老實人嘛,難怪仗打不贏啊!”原來,他看到蔣中正在日記中寫自作荒唐,然后自我檢討而又積習難改,再作荒唐,又再自行懺悔一則。
一開始,流沙河并不愿意談文學。他覺得,他很難談文學。但是,他最愛的又是文學。吳冠中曾說,美術是他的妻子,文學是他的情人。他和美術做了一輩子夫妻,和文學做了一輩子情人。而文學自始至終都是流沙河的戀人。但是,90年代以后,他就和文學、詩歌“失戀”了。
之所以“失戀”,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太深,他無法左右自己,無法面對現實。他不想讓現實為難,也不想讓自己為難。于是,他選擇了逃避:告別文壇。
告別文壇之后的流沙河,依然很逍遙。作為一個“職業讀書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讀書看報,種花養草,寫字賣字,或者與人大擺“龍門陣”。
“我現在與文學毫無關系”
京華周刊:我聽你在金堂老家的弟弟說,你們祖上是蒙古族?
流沙河:對。我的祖上只能悄悄地對我說,你是蒙古人。
:為什么只能悄悄地說?
流沙河:因為元朝是亡了國的。亡國之后,我們家族便逃亡四川。我們祖上是元朝的官員,我的原名叫余勛禾,我們是冒充姓余的,原來是姓孛兒只斤。
:這是蒙古的一個大姓。
流沙河:成吉思汗的姓。
:那你們的家族淵源很深厚。
流沙河:這也不算什么。歷史上的很多民族都消失了,然后漢化了,這樣的狀況也多。后來填表的時候,我的民族都是漢族。六百年前,祖宗逃亡的時候就改了。不然在明朝的時候,就會被抓來殺頭。
:關于你的老家,有兩個說法,一個是金堂縣,一個是青白江。你弟弟說,金堂縣址都搬了好幾次。這個怎么說?
流沙河:金堂縣城90年代初就搬到趙鎮去了,我不屬于金堂縣。但是家鄉的人還看得起我,說我在那里生下來,讀小學、初中。但是現在又屬于成都市青白江區了。所以他們兩個地方都在爭我(笑)。前一陣青白江有一個鳳凰湖,那的人把我接到那里去耍了一段時間,他們說你就是我們青白江的人。他們接我去耍就是為了要讓我題字。
:40多年前,你被打成了“”,80年代初,成都辦了一個《星星詩刊》,你是編輯。當時《星星詩刊》在全國影響很大,而且推出了一大批成都詩人,至今在中國詩壇影響也很大。你對這一段歷史應該記憶尤深。
流沙河:《星星詩刊》現在影響也很大。80年代中期馬識途任四川省作協主席的時候,就喊我去當駐會作家。駐會作家就是自由寫作,不限定寫什么內容。那時我就是中國作協、四川作協理事了,寫了不少詩歌、詩歌理論研究。
但是90年代以后,我就與文學無關了,也與中國作協毫無關系了。后來中國作協開一切會議,我都請假。四川作協開會,我也請假。
“我不喜歡被養起來”
:你對現在搞的這些東西更有興趣?
流沙河:也不見得。因為我以前是寫詩的人。寫詩與開館子、做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做菜是純技術,我可以不管外頭哪些人在吃。作家就不行。作家要寫現實,那么我對現實就有一些看法。現實又是一個整體,它構成一個社會,構成一個歷史階段。這個歷史階段,發生的重大現實,在我心理上、感情上很難通過,你叫我怎樣去寫作?
所以,我不是不愛文學。我這一輩子,愛的就是文學。我給自己一輩子定的目標,就是文學。但是90年代以后,我越來越感覺到,我很難面對現實,我面對現實,有心理障礙。你要知道,我80年的詩歌,都是歌頌。
:我都看過,而且是帶著一種理想主義的謳歌。這種謳歌,還不是誰讓你去謳歌,而是發自內心的禮贊。
流沙河:是啊,但是后來,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我這個人性情軟弱。我1957年就當過一回“”,不想再踏入同一條河流。
:所以你寫《莊子現代版》,其實是一種現代的“逍遙游”。
流沙河:包括我去年出的一本《流沙河認字》,在外頭銷得好得很。但是這些確實不是文學。80年代末,我就告別文學了。我給我自己現在的一個定位就是:成都文人。文人就不一定是搞文學了。寫點字也是文人,研究點歷史也是文人,講點課也是文人(笑)。
:我感覺你現在的狀態,有點像清代乾嘉學派的那些學者。當然,乾嘉學派的學者大多是職業官員兼學者,而你現在是一個“職業文人”。
流沙河:我不喜歡被養起來。那時的乾嘉學派的學者,搞學術也是業余的,他們的本職工作是當官。坡也是嘛。他那時被貶到各地的時候,作詩作文都是業余的。我現在既不是官員,也不是專業的作家。
:但是對于中國文化史而言,恐怕就非“業余”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你也曾經掙扎過。但是現在,你不再掙扎,不再留戀,而是選擇逍遙。
流沙河:所以我寫了《莊子現代版》。作家寫東西,要作協給你評獎。這是不行的。我寫東西,自己寫作,不存在哪個來給我評獎。這還跟當作家不一樣。當作家,是因為你端著作家協會的飯碗了,既然把你養起來了,你就應該盡職盡責。我既然沒進這個衙門,我就不需要盡這個義務。這就是我所說的文人。
:你說到了文人的本質。它脫離了組織依附關系。中國古代的文人,同時在用幾種身份轉換。在仕途得意時,他們便用一種體制內的話語在說話,而一旦失意,便是另一種話語體系。
流沙河:在體制里,身份是不自由的。一會兒要叫你出國,一會兒要叫你去開會,一會兒要叫你參加各種活動,有太強的組織色彩。這就涉及到作協要不要改革,要不要取消的問題。
:吳冠中曾說到取消一切文藝協會,引起了軒然大波。
流沙河:只有吳冠中才可以這樣提。這種做法,會遭到99%的人的堅決反對。主要還是利益問題,很多人削尖了腦袋都要往里鉆。
:所以改革勢在必行。但由于涉及太多利益,改革起來難度很大。
流沙河:是很難。不改革咋辦?讓我一個80歲的老頭來說,都是癡人說夢啊。我既無此雄心,也無此力量。時不我待。但我畢竟是個知識分子。我還要想一想,中國以后還要咋辦?中國還能不能跟得上時代潮流?一個讀書人,讀書讀來是干啥子的?只是給我自己撈一個飯碗嗎?撈飯碗好辦。那么多人要來買我的字,我隨便賣幾幅字就得了。一個讀書人,他畢竟還有點抱負。這就像一條魚兒一樣,每一個水分子和它的生成,都有關系。如果污染了水分子,那么魚兒就完全無法置身于世外,那么魚兒就應該有一點發言權,你把水污染了我們還活不活?
文化傳承不是喊口號
:作為四川人,你如何看待這個地方的文化和文化思維?
流沙河:川西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號稱“天府之國”,既然比較富裕,謀生就比較容易,所以這里的人成天都比較空閑,那么就導致成都和整個川西平原,產生了大量的茶館,川西平原任何一個小鎮,到處都是茶館和戲樓。這些活動場所,有利于交換各種思想、觀點和情趣,所以導致四川人思維比較活躍,口才很好。當然這是屬于好的方面。缺點是,成都平原不夠厚重,輕薄,輕浮,缺少苦干實干精神。成都人給人留下的壞印象是,盡說空話,吹得鬧熱,做事不踏實。
:你覺得四川文化和過去相比,是進步了還是落后了?我的總體感覺,是落后了。現在四川人太自我滿足,自我享受了,逐漸走向了一個封閉的體系,不愿意接受外面的思維。所以我認為四川文化要反思,四川人要反思。
流沙河:你說得很對,但是要將現在和過去的文化進行比較,這個很難。因為這里有一個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國際潮流,避不開。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要付出很大代價,其中一個就是傳統文化失落,精細的文化失落了。因為現代化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的。既然要照顧到大多數人,那么原有傳統文化的那種精細,比如手工勞動的東西,就都逐漸消失了。
:機械化能夠做到傳統手工勞作所不能達到的高度,但是它無法代替手工勞作的一些精細化的東西。
流沙河:是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還有兩個蜀錦廠,現在一個都沒有了。這就是現代化付出的代價。2000年后,成都很多小的絲織廠、機紡都無法保留下來,除非你抗拒現代化。但是現代化你無法抗拒。
文化傳承實在太艱難,不是有些人做報告所說的那樣簡單,比如曲藝,打揚琴,成都往些年在茶館就很多,且只是收一些茶錢。但是,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談。這些老的藝人,一年比一年少。精美的文化無法保留。
:那是不是就聽之任之、無能為力呢?
流沙河:首先,觀眾就不喜歡這些,沒有這種審美能力,而是喜歡港臺娛樂。那么,上一代留下的那些文化,只能孤芳自賞。GDP要升得快,就不能光顧那些精細的文化了。我也堅信,世間一切東西,凡有誕生之日,就有滅亡之時。
:但是真正有價值有魅力的經典文化,應該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流沙河:永久的那都是說的,理想狀態,永恒不起來。
:比如書法。你也寫書法。書法可算是一種經典的中國文化,它的魅力永恒,難道生命力也會消失?
流沙河:我知道在寬窄巷子那有一個小學,是成都市培養書法最好的小學。我去看了他們的學習,那些小學生寫得好漂亮哦。他們老師輔導也花了很多心思。但是,成都這么多小學中,也只能是這一個小學了。書法再怎么發展,也無法超出以前那個歷史階段了。
【關鍵詞】復發性口腔潰瘍中醫藥治療
【中圖分類號】R78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9-0-01
復發性口腔潰瘍(ROU)又稱復發性阿弗他潰瘍(RAU)、復發性阿弗他口炎(RAS)、復發性口瘡,是臨床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可發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如唇、舌尖、舌邊緣、頰等處,牙齦和硬腭也有發生但很少見。具有局限性、復發性、自愈性的特點。潰瘍呈孤立或多發,局部有明顯的灼熱疼痛,一般無全身癥狀。中醫認為其發病機制錯綜復雜,病因病機多見嗜食肥甘厚膩辛辣之品、情志內傷、勞累過度或先天稟賦不足等導致心脾積熱、陰虛火旺、脾胃濕熱,繼而上蒸于口,發為口瘡[4]。口瘡首見于《素問?氣交變大論》:“歲金不及,炎火乃行?? 民病口瘡” 的記載。《外科正宗》又日:“內之癥或不及其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雜病源流犀燭》謂:“人之口破,皆由于火”。《圣濟總錄》卷一百一十八說:“口舌生瘡者,心脾經云熱所致也。蓋口屬脾、舌屬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積熱,傳之脾土,二臟俱蓄熱毒,不得發散,攻沖上焦,古今口舌之間生瘡腫痛。” “胃氣弱,谷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外臺秘要》云:“口瘡者心脾有熱,氣沖上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脾開竅于口,心開竅于舌,牙齦屬脾胃,腎經行于舌兩側,因此,口瘡與心脾腎等經脈關系密切。口瘡者,心脾有熱,氣上沖上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心脾積熱,陰虛火旺等及脾氣虧虛均可致本病。脾開竅于口,主唇四白,口瘡的形成與脾胃的關系最密切。從經絡走行上看,面部為陽明經所過之處,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中,環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因此手太陽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與口唇密切相關。針對口瘡的病因,歷代醫家多從火熱立論,或曰心火,或曰陰虛火旺。明代《外科正宗》已指出如何根據口瘡的局部望診分清虛實寒熱,所以望診對口瘡的診斷十分重要,仔細觀察其發生部位,瘡面大小,凹陷之深淺,滲出物的多少和顏色,周圍的色澤和腫脹程度等等,對于中醫辨證都有重要意義。現代醫學認為復發性口腔潰瘍多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內分泌異常、消化道疾病相關因素、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的缺乏、精神心理因素有關。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的CD4細胞計數下降,CD8細胞計數上升,CD4/CD8比值下降,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
1 臨床資料
李某,女性,26歲,學生。主訴: 反復口舌潰爛15+年,復發加重3+天15+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舌邊尖,口唇及頰粘膜破潰,色紅,后破潰處逐漸增大,并出現白色分泌物,凹陷逐漸加深,周圍水腫明顯,有灼熱感,口舌潰爛期間,不伴面部紅斑、光過敏、關節疼痛、脫發,不伴眼部及生殖器損傷,多形性紅斑等。曾服用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B6、強的松后病情好轉。此后病情多次反復,后又用過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B6,外用冰硼散外敷,西瓜霜噴劑,清胃黃連丸等中藥丸劑口服,華素片含化,復方氯已定地塞米松膜等(具體用法不詳),療效不明顯。3+天前,患者再次出現口舌潰爛,口唇粘膜、頰粘膜、牙齦、舌尖及舌邊緣出現紅色破潰,后破潰處逐漸增大,后破潰處出現黃白色分泌物,凹陷逐漸加深,周圍水腫明顯。癥見:口舌多處潰爛,疼痛灼熱,不伴咽喉腫痛,口中黏膩,喜熱飲。咀嚼吞咽困難,影響食欲,睡眠可,小便可,大便先干后溏。體格檢查:舌及口腔粘膜多處潰瘍,均附有少許白膜,潰瘍周圍充血水腫,咽不紅,扁桃體未見腫大,舌質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脈弦數。患者訴平時刷牙或不小心弄傷口腔黏膜后也會出現口腔潰瘍,既往大量食菠菜后出現過口腔潰瘍。訴口腔潰瘍與月經無明顯相關性。既往患者有胃病史。
2 治療方法
2010年3月17日首診,予云南白藥牙膏(云南白藥集團股份公司生產批號48708522 21097081)刷牙,每天三次,連用5天,患者疼痛減輕,口腔破潰處逐漸愈合,但患者出現納差,不思飲食,食少。2010年3月22日復診,患者自述疼痛減輕,查體:口腔潰瘍處傷口較上次面積縮小,黃白色分泌物減少,舌質淡胖邊有齒痕。故予香砂六君子丸(北京醫藥集團 合肥神鹿雙鶴九華藥業有限公司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Z34020686)治療,方藥:木香、砂仁、陳皮、制半夏、茯苓、醋制香附、炒枳實、豆蔻(去殼)、廣藿香、姜制厚樸、甘草、生姜、大棗、輔料為淀粉、糊精飴糖。每日3次,一次8粒,連服7天。2010年3月30日再次復診,患者食欲逐漸恢復,查體:口腔潰瘍處完全愈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用藥期間,囑患者注意休息,保證睡眠,保持心情舒暢,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多食蔬菜、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
3 討論
從中醫來說,此病的關鍵還在于內治。內因不除,單純從外治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心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是為本,火熱上蒸于口發為口瘡是為其標。《素問》有“治外必本諸內”的記載。《黃帝內經》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火)”的記載,但此火有實火與虛火之不同。可以用苦寒來清掉的是實火,這種火一般用些清熱解毒的中藥都會有很好的效果,而且,疾病很容易康復,難以形成痼疾。真正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多是由虛火造成的。其中又有氣虛,陽虛與陰虛的不同。關于氣虛陰火上炎,元代名醫李東垣認為:“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什么是土位,就是脾胃所開竅的口腔部位。因此,根據李氏的分析,用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并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景岳全書》: “口舌生瘡,固多由上焦之熱,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勞倦過度,脈虛而中氣不足者,又非寒涼可治,故雖久用清涼,終不見效,此當察其所由,或補心脾,或滋腎水。患者久病體虛,平素喜食辛辣之品,辛香燥烈,辛香走竄,入里化熱灼傷皮膚黏膜,心脾積熱可知,熱灼其因,而致陰虛內熱之體,虛火上炎之勢,發為口瘡必為在所難免。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榮。
理想如珍珠,一顆綴聯著一顆,
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
美麗的珍珠鏈,歷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
可望不可及,折磨著你那進去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
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種獲得,
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
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地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歡笑,歡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有理想的人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理想,
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
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來,以后要當心!
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
可厭地夸耀著當年的功勛;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身,
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蔭。
瑪麗·居里有理想嗎?答案是肯定的。正是因為要造福人類的理想,她不厭其煩的提煉著一堆金屬。冬天,寒風瑟瑟,衣不蔽體,但她仍然堅持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居里夫人始終沒有放棄堅守。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她從中提取出了放射性元素鐳,實現了她的理想。居里夫人的理想偉大,也正是因為如此,成就了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為科學之空增添了一顆閃耀的明星。
魯迅有理想嗎?有。當魯迅看到封建社會的黑暗時,心里便產生了一個理想:拯救中華民族。起初,魯迅認為拯救中華名族就是拯救百姓的疾苦。于是朝著學醫的理想勇往直前,但當他看見中國人民精神麻木時,深知治根便是拯救中華名族的本質,于是,他棄醫從文,用筆頭作戰,喚醒百姓的良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應為理想,魯迅才在彷徨之后,吶喊人民覺醒,最后,他的理想實現了,而他自己也為此而欣慰了吧!
我也有一個理想,我的理想是渺小的,細微的,但卻是不容忽視的。我希望自己在學習中收獲,在收獲中成長,活到老,學到老是我的座右銘,我想學以致用,回報社會。我的理想雖然渺小,但我相信,在理想的鼓舞下,我會勇往直前,實現理想!
流沙河在《理想》中曾說過“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是的,有理想的人,才是直立行走的人,有理想的人,才是一個大寫的人。沒有理想,人生毫無意義,沒有理想的人,更是虛度光陰,碌碌無為的人。
時光如流水,不覺已近不惑之年。而那段書墨飄香的日子讓我無限向往,時時勾起回憶。
上中專時,正值十七、八歲,人生中寶貴的年華,蓬勃、向上,無限活力而又無限憧憬。書海暢游,在書中領悟了許多至理,思想一次次被感染,被升華,從一個境界不斷提升到另一個境界。那時心情是善變的,也是很復雜的,又是很矛盾的。可目標是清晰的,不管前方是風雨相伴,或者燦爛如霞,向上的心依舊不變,仍要一心往前飛。
詩人流沙河曾說:“理想是石,會激起希望之火;理想是火,會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會指引我們走向光明。”十七、八歲的人生是富有理想的人生,是不甘平庸的人生,是充滿活力的人生。
“天道酬勤”,經過幾年的努力,又邁入了大學的門檻,另一種境界,另一種生活,另一種追求又姍姍而來。雖有初到陌生環境的無助,但慢慢的適應又重新點燃了激情。廣播站的“書生義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留下了一些夢,記下了一段情,又發生了許多故事。大學校園里同齡人在一塊的高談闊論,縱酒而歌,傾情而作,增添了幾多生活的趣味。各種活動中的人聲鼎沸,歡聲笑語,讓人忘記一切,只有心貼心的投入。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短暫的四年還沒有好好品味,卻又要匆匆收拾回家的行囊,從此就要各奔東西,尋找自己的歸宿。于是“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同桌的你”還沒有在校園里唱夠、唱完,便忽然而止。
求學之路從此了結,飄著的心漸漸下沉、下沉。
現在常常想,師范里那操場上的五星紅旗是否又該我們的班級冉冉升起;晚上的男生宿舍里是否又不斷傳來陣陣笑語;校園里是否依然飄起那《回家》的薩克斯曲;校門前小清河的水是否現在又清了幾許;那一園鮮花是否春來時還依然鮮妍;寬敞的禮堂里是否在周末又演繹著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