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化事業單位改制

文化事業單位改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事業單位改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化事業單位改制

文化事業單位改制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事業單位 組織文化 組織成員素質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263-01

近年來,事業單位正在逐步推進以提高效率和效能為目標,切實解決目前事業單位所普遍存在的定位模糊、權責不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的改革。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化,事業單位組織文化建設對改革的影響力也逐漸體現。在完善組織管理、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探索走市場化道路等諸多環節,組織文化這只看不見的“手”,無時無處不在地發揮著作用。

一、事業單位的基本情況

事業單位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組織,它是政府設立并承擔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組織機構。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約有130多萬戶,3000多萬名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文教科研、醫療衛生、宣傳媒體和交通運輸等公共服務部門。事業單位強調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產品,有較強的公益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和強制性。

二、組織文化的內涵和功能

組織文化是指組織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并為組織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組織特色的價值觀念、團體意思、工作作風、行為規范和思維方式的總和。組織文化本質上是“組織內部的一種共享價值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員的行為,是組織的“個性”。一般來講,任何組織包括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以及其他一些組織,都有其自身的組織文化。組織文化是組織的“生命”,具體來說,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組織文化是組織活力的源泉、生命力的根基,是組織巨大的無形資產,為組織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組織文化通過日常的管理和滲透,形成一種群體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潛移默化地影響組織成員的態度,引導、約束和規范組織成員的行為,使員工自覺自愿地把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相一致,使組織內部產生凝聚力、向心力,繼而轉換成強大的力量,促進組織發展。

3.組織文化所形成的組織內部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導向,能夠使組織成員從內心產生一種激情高昂的情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將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調動和激發出來,把潛在智慧挖掘出來,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提高成員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組織績效。

三、事業單位組織文化的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事業單位因為其特殊歷史淵源和組織特點導致其組織文化普遍缺乏活力,人浮于事,行為缺乏規范。目前,事業單位員工(也包括管理者)對組織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還比較膚淺,重視其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而對精神層面的關注程度相對較低,研究不夠。許多事業單位盡管已經認識到組織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如何把組織文化的理念和規范真正融入到管理體系中,來為實現組織戰略和提高運營管理效能服務,還沒有足夠的經驗。總之,多數事業單位的組織文化建設尚處于基本形成和醞釀探索階段,在建設中還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缺乏良好的組織文化環境。許多事業單位缺乏民主,管理混亂,政出多頭,經常出現越級指揮或管理以及工作指令重復下達等現象,領導層和組織成員之間也缺少必要和有效的溝通。

2.缺乏內涵,流于形式。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核心價值觀和組織精神的提煉。組織文化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團體組織特征的高度概括,應該代表團體的宗旨、目標及團隊特點等各方面信息。但是,現在的事業單位組織文化一般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并未在實際的工作和團隊的發展規劃中得以體現。

3.缺乏組織“個性”。目前很多事業單位只停留在“誠信、高效、服務”等大眾化的、社會化的價值觀念上,沒有自身特色,缺乏個性。許多事業單位的組織文化大同小異,無顯著特點。

4.缺乏規范的行為準則和完善的規章制度。雖然有些單位也制定了不少規章制度,但有缺乏腳踏實地的落實。組織文化不僅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觀,更是一種行為,貴在落實,貴在踐行。

四、對事業單位新型組織文化建設的建議

構建先進的組織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結合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建設新型的事業單位組織文化,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事業單位發展,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轉變觀念,創造良好的組織文化環境。事業單位應該致力于在其內部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形成團結友愛、相互協作、互通有無的良好局面,建立能夠順暢地進行文化與信息溝通與交流的渠道,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發揮員工的特長優勢,激發員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潛力,為建設積極進取的組織文化創造條件。另外,事業單位領導者對組織文化建設的重視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業單位的領導者不僅僅受到組織文化的塑造和熏陶,接受組織文化的影響,還是組織文化的締造者,其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對于普通職工來說,是一把衡量的尺子,是一個效仿的標桿。

2.精心提煉組織精神,建立優秀組織文化。組織精神是指組織所擁有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意識和信念,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文化特征,是一種群體意識。事業單位要挖掘自身已有的特點和組織精神,把它以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等形式表現出來,作為組織的追求和特征,并加以宣傳、固化,使其成為組織的共同價值觀,進而發展成為優秀的組織文化。優秀的組織文化,應該以人為本,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摒棄“以物為中心”的傳統管理觀念,賦予員工更多的職責,給予員工更多的尊重,平衡相關者的利益,提倡團隊精神,并鼓勵創新,充分發揮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3.努力做好創新工作,建立有特色的組織文化。事業單位具有社會公益性,以提供優質服務為己任,所以事業單位組織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并結合自身特點,做好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的創新工作,提高服務質量。開拓創新是一個組織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事業單位應該通過各種活動開展觀念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組織文化。

4.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抓好落實,把組織文化“做”出來。為了保持規范、高效的運轉,事業單位應該按照組織文化的要求,制定出具體的員工行為準則和完善的規章制度,以規范職工的行為,提高組織的管理效率。在實踐過程中,要把“做”字執行好,切實把組織文化落實在團體成員的思想行為中。一般來講,組織領導或開創者的態度觀念、做事方式和價值取向會無形中影響著組織的員工,慢慢地被大家認可和延續,進而形成組織文化。所以,建立組織文化不是一句口號和幾個文件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要做到實處。

總之,事業單位組織文化的建設要考慮其賴以存在的社會、政治和倫理這個宏大的背景,要分析傳統組織文化的特點,分析組織成員的社會文化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優秀的組織文化,才能使其成為強大的思想武器,增強組織的核心能力,提高組織績效和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成思危.中國事業單位改革――模式選擇與分類引導[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0

2.范恒山.事業單位改革:國際經驗與中國探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3.華銳.企業文化教程[M].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

文化事業單位改制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文化產業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006-02

文化凝聚著民族的集體記憶與共同體驗,是國家認同和社會歸屬的精神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文化發展的現實仍然落后于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文化領域的突破性發展最終需要依靠文化體制改革來解決。文化體制改革是涉及宏觀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文化事業體制改革、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系統性、綜合性改革。

一、宏觀文化管理體制改革

1.文化管理模式:從微觀管理到宏觀調控

傳統文化管理體制的突出特點就是黨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辦不分。為改變這種局面,必須理順黨委、政府、市場、企事業單位的關系,重新定位文化主體的職能,使其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使文化主體從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具體而言,黨委及其宣傳部門的主要職能在于對文化工作進行方向性引導與規范,重點在于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文化產品之中,增強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力與影響力。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凈化文化市場環境,加快文化行業協會與中介組織建設。

2.文化管理手段:從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

在傳統的文化管理體制下,政府對于文化產品管理主要是通過直接的行政干預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之下,文化管理應更多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規劃等宏觀管理方式來實現。一方面,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可以在《行政許可法》的框架之內,取消或減少行政審批程序,下放審批權限,強化社會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法律規范和經濟調控手段。加快文化領域的立法,健全文化管理的法律體系,加強文化市場執法力度。同時充分利用財稅政策、信貸政策調控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

3.文化管理結構:從分散到集中

就全國多數地區而言,文化系統的行政管理權依然分散在文化局、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局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導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資源分散,也造成文化系統機構臃腫、職能交叉、效率低下。為了消除這種弊端,應該探索建立“大文化”管理體制,逐步統一文化管理部門權限,整合文化資源,按照大部制的體制架構,將性質相同、業務相近、職能相似的部門歸并整合,建構一個超越傳統專業化分工體系的綜合管理部門,從而實現行業部門的業務重組、資源整合和權責分配。

4.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從統一均質到分而改之

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前提是對文化領域進行性質判斷和類別區分。一類是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改革方向的公益性文化事業;一類是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改革方向的經營性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群眾一般性、基本性、均等性的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而經營性文化產業其宗旨則在于滿足人民群眾差異性、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消費需要。因此,需要根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分別建立統計指標體系,建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統計報送制度。

二、文化事業體制改革

1.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轉企改制將其置換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市場主體。換言之,就是運用現代企業制度管理模式將其產業化,讓各種文化資源通過市場競爭性配置優化重組,實現文化產業的集約化發展。一方面,引入民間文化資本,實現產權結構優化;另一方面,樹立大文化市場觀念,實現文化資源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在保證國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之下,打破文化市場的區域分隔和地方保護主義,引入國外有競爭力的文化資本,完善文化投融資體系,真正實現文化資本的跨國間自由流動。

2.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區別對待、分類改革

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指黨報、黨刊、國家重要的電臺與電視臺,少數承擔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務的出版單位,以及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對于涉及國家文化安全、具有很強政治宣傳色彩的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政府需要給予政策優惠,通過國家財政供給為主的形式確保其政治方向與國家保持高度一致。一方面,國家在其宣傳業務上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提高其社會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另一方面,這類文化單位又具備一定的市場贏利能力,可在不改變其事業單位性質、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就其中的部分經營性領域進行剝離,充分引入市場競爭。

3.純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增加投入、改善服務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手段,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維護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保障。對于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文化站、博物館等純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確保其非營利性,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要求,強化公益屬性,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漸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切實保障公益性文化單位事業發展所需資金、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專項經費和事業項目經費。同時,建立對政府公益文化事業投入的績效考核機制,發揮專家評審機構、廣大群眾和媒體的評價監督作用。

三、文化產業體制改革

1.處理好文化產業獨立發展與政府主流價值觀引導之間的關系

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將文化企業與政府分離,使其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現代企業法人,讓經營性文化產品主要通過市場自發配置來實現。根據“劃定界線、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加強監管”的基本思路,政府對文化產業需要從控制式管理轉向服務式管理,避免目前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教練員、運動員的問題。而政府的管理手段也要從原有的直接行政干預轉向經濟調節、法律規范、市場監管,以便給文化產業的自由發展預留出更廣闊的獨立空間。一是將國家意識形態有效嵌入文化產業,實現文化領導權。務必確保文化產業維護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核心利益和文化安全。二是引導和規范文化產品的價值取向。文化產業不能為了贏利就放棄社會責任和文化審美追求。

2.健全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培育和壯大文化產業市場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首先,培育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一是將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使之成為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現代文化企業;二是對國有文化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將其推向市場;三是在部分文化產業經營范圍之內允許民營企業進入文化產業市場,為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提供政策支持。其次,培育文化消費市場,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對于中高收入階層來說,其人群數量初具規模,消費潛力巨大,但是卻缺乏文化產品消費意識,這就需要國家政策扶持和主流輿論引導。對于普通群眾而言,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降低部分高端文化產品價格,讓普通民眾形成消費此類文化產品的習慣。再次,健全文化產業的流通市場體系,形成各種文化資金、文化人才、文化技術等文化資源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的良好格局。

3.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

一是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等方式,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跨區域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二是加大金融領域對于文化產業投資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積極倡導鼓勵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大力開發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企業“走出去”的貸款擔保業務品種。三是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進行投資經營。進一步改革審批制度,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對非公有文化企業給予更多的扶持,鼓勵非公有資本以直接投資、間接投資、項目融資、兼并收購、租賃、承包等形式進入一般競爭性文化行業。

文化事業單位改制范文第3篇

情況匯報

今年,我省被確定為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區,文化體制改革將在我縣全面啟動。為了進一步推進我縣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前階段我局專門到各下屬單位進行了調查摸底,并初步形成了文化體制改革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一、基本情況

XX縣文化局是縣人民政府主管全縣文化藝術、圖書發行借閱、文物、影劇、電影、文化市場管理、新聞出版及印刷的職能部門。縣文化局下轄文化館、文物館、圖書館等7個企事業單位。縣文化館、縣文物館、縣圖書館是全額撥款單位,現在干部職工29名,擔負著全縣的文化藝術、圖書發行借閱、文物等工作,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

縣電影公司是我局所屬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擔負著全縣以電影為主要形式的宣傳教育、以及對全縣電影發行放映業務的指導和管理工作。公司下屬有XX電影院、XX電影院、XX電影院,其中XX電影院、XX電影院、XX電影院目前停止放映。縣電影公司現在職工46人,其中退休14人,停薪留職在家12人,公司在崗5人,縣城電影院在崗13人,征減下放2人。

縣影劇院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現在編人員4人,現有職工4名,由于房屋陳舊破爛,在20xx年起停止經營。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一是對縣文化館、圖書館、文物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投入的資金不夠,文化公益性的基礎設施遠遠達不到省定的基本目標,使我縣的文化事業發展嚴重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二是經營性的單位底子薄、基礎差,難以經受市場的沖擊。如縣電影公司地處我縣黃金地段,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于設備陳舊及有線電視普及、VCD等的沖擊致使觀眾急速下降,年收入只有10萬元左右。縣影劇院目前也由于房屋設備陳舊,停止經營。

三、今后文化體制改革初步意見。

1、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進一步改革和調整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有效地實現政府對文化發展的宏觀調控和依法監管。

2、進一步推進文化行政部門的職能轉變,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減少審批項目,簡化審批程序,加強宏觀調控和依法管理。同時加強對行業組織的指導,充分發揮各行業協會的作用,制定行業規范,實行行業自律,依法保護從業人員權益,逐步形成和完善文化藝術行業管理體系。

3、建立優質、高效的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加大對文化公益事業支持和保障力度,通過抓好縣文化中心的建設工程,通過走產業興文化之路,開展“以文養文”、“以文補文”、“多業助文”,盤活文化資產,建設成標志性的文化設施,借機促進我縣“二館一室”的建設達標。

文化事業單位改制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文化產業 產權多元化 改革路徑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六大把文化單位分為兩類:一類是公益性的單位,即為公共事業服務,隸屬于國家的一些事業性質的部門;另一類是經營性的產業。它以生產的產品進入市場,通過市場實現它的價值。因此,中央規定,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在改制中要分別對待。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主要通過經營性文化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實現。隨著浙江省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成為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產權構建也成為改革進一步走向深入的關鍵。

一、浙江省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的現狀分析

產權指所有權和從所有權衍生出來的其他財產權構成的財產權系統的統稱。所有權本質上是一定社會中財產權在法律上的表現。一旦從法律關系領域進入經濟活動領域。它就演化為產權關系。產權的“法律規定”和“契約”原則,體現的是制度安排,其內涵要比所有權寬泛得多。

產權多元化指企業的產權關系由原來的一元轉為多元,由產權的集中轉為分散,形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產權的多元化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具體到文化產業。是指文化產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其主要實施途徑是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互相參股形成文化產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股份制文化企業,改變文化單位國有產權單一的局面。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是目前浙江國有文化企業產權體制創新的焦點。

浙江省經營性文化單位以“創新體制、轉化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基本方向,按照分類分布和“單位性質要轉變、勞動關系要轉換、產權結構要轉型”的要求,一批經營性國有文化試點單位已經實行轉企改制。

2000年至今,浙江省共組建了8家國有文化集團,經過體制改革試點后,產業經營得以拓展。如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本部及所屬9家出版社、期刊中心,除浙江人民出版社保留事業性質外,其余全部實行“事轉企”改革。杭州市確定了杭州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等7家改革試點單位,共有5家單位列為省級試點。目前,7個試點的改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后,文化單位存量領域的產業發展潛能得到釋放。浙江省文化宣傳單位探索將宣傳業務和經營業務“兩分開”,將經營業務剝離組建相對獨立的經營公司,同時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根據企業不同的性質、類型,采取國有獨資、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不同方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其中吸收社會資本尤其民營資本進行改制的股份制公司使得文化單位呈現產業產權多元化特征。

浙江省經營性國有文化試點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呈現以下新趨勢:

1 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由點到面全省范圍內展開

2003年浙江省省文化廳等六個省級試點部門和杭州、寧波兩市的試點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果。2005年浙江省又決定全省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工作。目前改革工作正在由點及面地展開。杭州市的改革已經由文化演藝、新聞媒介、出版發行擴大到衛生、體育社科等大文化系統,各區、縣(市)60%經營性文化單位已經轉企改制。寧波市的文化體制改革從10家試點單位擴展到全市所有宣傳文化單位,從市級擴展到11個縣(市)、區,從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演藝擴展到整個宣傳文化領域,從存量改革擴展為用新的體制機制發展增量。

2 民營企業參與國有文化單位意愿和步伐加快

浙江文化產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民營化程度較高,文化產業所有制結構已經得到調整。2007年,全省已有文化企業4萬余家,涉及影視、印刷、藝術品經營、會展等10個行業,投資總規模逾230億元,總收入達30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50余萬人。廣廈集團、橫店集團、宋城集團等一批龍頭民營文化企業發展迅速。《浙江省文化產業項目投資指南》中對民營資本市場準入、政策扶持、主導產業等一些列問題進行了明確說明,為浙江寬裕的民間資本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鼓勵一批文化企業參與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廣廈集團、橫店集團、雅戈爾集團等民營企業都分別以不同方式參與了一些文化單位的改革發展。2006年課題組和寧波市文廣新聞出版局文化產業處合作的“寧波市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意向調查”中,在被調查民營企業中,在文化產業領域已經有投資項目的有占9.9%,有計劃投資文化產業領域的占88.3%。

二、浙江省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存在的問題

產權多元化就是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文化單位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以及文化單位活力,通過有償出讓國有企業的部分產權,對產權結構進行合理調整的一種方式,其核心內容是要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國家所有制,代之以一種多元化的共同所有制結構。在浙江省文化單位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

1 參與文化單位改制的民營企業獲得平等主體待遇的問題

民營企業參與文化單位的改制,遭遇政策性限制。民營企業只能獲得一定期限的經營權與收益權。不能獲得實際的控制權,因而削弱了他們進入文化單位改制的熱情。不同所有制的產權主體在競爭中權利義務不對應,影響改制的文化單位市場主體地位的形成,將導致非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不僅受制于市場化程度,更受制于產權主體狀況,難以形成真正的競爭格局與態勢。

2 改制單位思想解放不夠,影響了和民營企業的合作進程

改制單位思想不夠解放,觀念不夠更新,對民營企業有看法,甚至有陳見。認為與民營企業合作就是資產流失,總覺得門不當戶不對。認為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不是心血來潮,就是急功近利。因此,在談判認識、合作協議條款、改制后單位組織結構中,兩者的合作是不平等的。有些協議內容,并未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來制定。民營企業始終處在被動的從屬的位置,民營企業的利益往往被忽視。

有些改制單位思想不統一,步調不一致,缺乏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浙江省民營企業參與文化單位的改制往往是政府相關部門“拉郎配”的結果。在改制過程中,許多改制主體缺乏改革動力,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改制阻力很大。往往是民營企業熱情高漲,改制合作文化單位態度冷淡。廣廈傳媒參與浙江歌舞劇院改制過程中,浙江歌舞劇院內部思想不統一,有些問題討論一年之久還沒有形成共識。以至于雅戈爾集團參與東南商報的500萬元資金,廣廈集團參與浙江歌舞劇院改制的2800萬元資金,一年后還一直閑置在銀行的賬戶上。

3 改制進程相對滯后,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

在改制文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

要探索和解決,比如董事會與經營層職責不明,缺乏外部董事及監督,經理層市場化評價和選拔機制還不完善等等,以至于有些改制文化企業經理層形同虛設。

4 歷史遺留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改制遇到最棘手的問題是職工的身份置換問題。事業編制改為企業編制,退休待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都會出現較大的落差,改制的阻力相當大。浙江歌舞劇院要完成改制,其成本大約需要4000萬元。劇院自身顯然是無能為力,而廣廈傳媒勢必也要等到浙江歌舞劇院完成事轉企后,對其非經營性資產剝離、不良資產核銷及職工安置費用提留后的國有凈資產進行評估,并折算成其股本,廣廈傳媒即按照股比結構投入現金,完成新公司的注冊。由于歌舞劇院改制資金和保障政策得不到落實,使得原定的改革方案難以實施。

5 改制政策不配套,信息不對稱

文化體制改革涉及面非常廣,土地、人事、資產、福利保障等方面,每項工作都回避不了,都要一一落實解決。中央、省里和市里出臺了許多文件,但具體運作起來,參照標準很難確定。一些職能部門對文件精神的領會不一致,各級職能單位的意見不統一。比如土地問題、養老保險問題,銀行貸款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評估體系,許多文化產品的生產無法獲得銀行方面的支持。如電視劇生產,國外有版權抵押的行為,我們的銀行沒有相應的評估體系,再加上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問題,無法判斷其產品的預期價值。資產評估和審計方面,往往是以改制單位說了算,而民營企業則一知半解。對民營企業來講,面對很多國有單位里的問題。幾乎就是霧里看花。

6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目前,杭州市政府組建杭州文化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被授權經營杭州市經營性企事業單位。浙江省文化單位國有資產普遍采取授權經營形式。但是文化單位的資產經營情況、資產質量情況和資產監管情況都不清晰。

三、浙江省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的實現路徑分析

1 對浙江省國有文化單位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產核資

鑒于長期以來的事業體制而形成的國有文化單位普遍忽視資產管理和成本核算,存在著資產和債權、債務不清,家底不明的問題,建議對國有文化單位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產核資,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清理債權、債務,界定產權,進行資產評估,對國有文化單位的資產狀況,包括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凈資產,需要評估的無形資產,需要核銷的壞賬和逾期的庫存數額,以及人員結構和社會保障狀況、企業非經營性資產等,進行分門別類的統計,核實企業資本金,測算改革成本,為制定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總體方案提供依據。

2 把浙江省經營性文化單位從“事業體制”中分離出來

從文化體制改革具體實施和操作的角度看。“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其邊界還不十分清晰。在此情況下,為抓住當前的有利機遇,加快文化體制的改革步伐,應當按照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把三類國有文化單位從“事業體制”中分離出來:一是演出、娛樂、會展、影視、音像、體育健身等競爭性文化行業中的國有文化單位:二是科技、財經、汽車、時尚等非意識形態的國有壟斷性行業的傳媒單位;三足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國有壟斷性文化行業中除了少數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直接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和國家文化信息安全的國有文化單位,包括近幾年來組建的仍具有事業性質的國有文化產業集團。上述三類國有文化單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產業化、市場化的程度較高,都是屬于可以面向市場的營利性文化行業。

3 競爭性文化行業中的國有文化單位產權多元化改革模式

對于浙江省演出、娛樂、會展、影視、音像、體育健身等屬于一般競爭性文化行業清產核資、界定產權,落實企業的法人財產權,結合國有文化資本的戰略性調整,通過股份制形式實現產權多元化改革。

――少數國有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演出集團、影視集團等),應當在國有資本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的前提下,通過引入民營資本的“增量”投資或轉讓部分國有“存量”資本而實現產權多元化改造,從而有利于國有資本繼續在這些行業發揮引導性作用。

――中小型國有文化企業。采取包括經營者和職工自愿投資人股的多元投資主體的股份制改造,或國有資本退出的方式。以及租賃、承包等非產權改革的方式搞好搞活;鼓勵各類優勢文化企業采取跨地區、跨行業的收購、兼并、托管、聯合等形式發展壯大;對于少數長期經營虧損、資不抵債,實際上已經失去經營能力的國有中小型“空殼”文化企業。應當按照法律程序,堅決實施政策性的破產關閉,以避免國有資本繼續流失。

4 非意識形態國有壟斷性傳媒單位產權多元化改革模式

對于浙江省科技、財經、汽車、時尚等非意識形態的國有壟斷性行業的傳媒單位應當區別不同情況,在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界定產權,從“事業體制”分離出來的基礎上,按照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和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等方式實現產權多元化改革。

――由國有傳媒單位投資經營的非意識形態媒體,根據其行業地位和經營狀況,分別采取吸收相關社會資本,改組為由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參股的股份制企業,或由經營者和職工投資人股,同時吸納社會資本,改組為多元投資主體的股份制企業。

――由國有和民營兩個方面事實上共同投資、合作經營,雙方合作和經營狀況良好的非意識形態媒體,應在界定產權、資產評估的基礎上,改組為由兩個以上出資人投資入股的股份制企業。

――由國有傳媒單位提供刊號,而由民營資本事實上承擔全部投資運營資金并實際擔負日常管理運營工作。雙方在合作中問題和摩擦較多的非意識形態媒體,則可一步到位,使國有資本有序退出,為民營經濟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留出一定的空間。

5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國有壟斷性單位文化產權多元化改革模式

浙江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國有壟斷性投資經營行業的傳媒單位,尤其文化產業集團,集中了浙江省文化產業相當一部分優質資產和優質資源。對于這些文化單位,應該對其產業體制形式做出特別的制度安排和必要的技術處理,從而有利于最終實現國有文化產業集團從事業體制向企業體制的歷史性轉變。

――對于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少數直接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和國家文化信息安全的要害單位,以及主要承擔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有傳媒單位,繼續實行國家財政支持的事業體制;對于該行業多數可以產業化但同時又或多或少涉及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的國有文化產業集團的母公司。應當區別不同情況,分別進行以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或國有控股、多元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為目標的產權多元化改革。

――對于國有文化產業集團下屬的子公司。可以有選擇的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國有資本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的

股份制公司。積極鼓勵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促使以國有資本控股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利用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迅速發展壯大。

四、推進浙江省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 的對策建議

1 改進產權結構政策,確定多元產權文化企業各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

在產權多元化文化企業中,不論是國有經濟主體還是非國有經濟主體。都具有平等的地位,應一視同仁,取消差別或歧視政策。以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潛能共同促進文化企業的健康發展。在企業中根據投資額的多少享有相應的收益權和決策權。明確國有經濟主體和非國有經濟主體的同等法律地位,國有經濟主體在企業中不享有超越其他經濟主體的“特權”。特別是行政特權。

2 加強國有文化改制單位人力資本市場化改革

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存在大量富余人員和離退休人員,有的是傳統體制遺留下來的,有的是被體制束縛的現實生產力。因此必須付出必要的代價及早地解決國有企業職工身份問題,使它們成為增值的人力資本。文化企業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貨幣資本一樣,已經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參與文化企業的生產過程。人力資本應該參與收益分配。必須注意的是,要區別異質型人力資本和同質型人力資本之間的轉換。

3 進一步吸引非國有產權主體,放寬投資領域、拓展融資渠道

浙江省民間資本雄厚,民營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同時民營文化企業對參與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有強烈興趣。因此要積極支持、引導、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文化事業單位改制。同時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外商,在繼續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和利用包括港澳臺資本在內的境外資本以直接投資方式參與經營性文化單位股權或資產改制。培育和發展各類基金、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機構、經紀公司和證券公司等機構投資者,通過投資、控股、參股、委托、債轉股等方式。加快文化企業形成多元持股。

5 完善經營性文化企業產權交易。規范產權交易市場運營

――完善浙江經營性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提高其系統化和網絡化水平,大力培養產權交易信息網絡建設和有關的專業人才隊伍,提高人員素質,改善服務質量。

――制定加強經營性文化產業國有產權交易管理的辦法和實施細則,確保經營性文化企業產權改革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從資產評估機構及政府職能部門認定向公開、公正的產權交易市場竟價招標評估轉變,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產權轉讓中的暗箱操作、低估賤賣等問題。

――制定政策。促進文化企業產權交易市場的股份制改造和合并整合,鼓勵產權交易機構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力,強化產權交易市場的規范運營和管理。

文化事業單位改制范文第5篇

我們認為,下一步改革的思路是根據分類指導的原則,對不同的文化單位確定不同的改革重點。

1、文化事業單位。在區分公益性和經營性的基礎上,對確定保留事業性質的文化單位,主要是改革投入機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文化事業,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這一點將在制定文化發展綱要中與政府有關部門協調,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和配套政策促進工作落實。

2、黨報、黨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單位,在全國沒有統一部署之前原則上不擴大試點范圍。可以按照宣傳經營“兩分開”的原則,新聞單位在有條件時將經營部分如發行、傳輸、廣告、印刷等部門分離出來,轉企改制,走向市場,做大做強產業。省政協專題協商意見提到的組建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建議,可請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精神,提出具體的組建方案,按程序報批。專題協商意見提到的組建福州和廈門等市級報業集團的建議,可以請福州、廈門等地,根據中央17號文件的規定和組建報業集團有關條件,進行衡量,夠條件的再提出方案報批(17號文件規定,“可以有相當實力的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黨委機關報為龍頭組建報業集團”。其“相當實力”指:除主報外,應擁有6種以上子報子刊,沿海地區主報及子報總期發行量在100萬份以上,總資產6億元以上,總收入3億元以上,稅后利潤3千萬元以上)。這里要說明的是,組建集團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唯一途徑,各地各單位應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條件,理清發展思路,實事求是,重在實效。

3、出版改革。目前,全國只剩下5個省區市的新聞出版局未與其所屬的出版總社實行局社分開,管辦分離。其中,總署認為新疆、情況特殊,所以實際上未進行局社分開的只有三個省,包括福建。去年底,省新聞出版局提出了一個局社分開的初步方案。省政協專題協商意見提到整合全省出版資源、組建出版集團的建議。按說在局社分離的前提下,可以組建出版集團,但由于存在以下幾個因素:一是福建出版業總體規模偏小,整體實力居全國15~16位;二是教育出版社的規模約是總體規模的二分之一,且不隸屬于省出版總社,如組成集團與教育主管部門還有待協調;三是福建人民出版社是否保留事業性質也未形成共識。從全國層面看,人民出版社已從中國出版集團退出,保留國有事業性質。各省人民社是否保留事業性質,由各省自行決定。事業單位改革有一個原則是,不主張企業辦事業單位,而出版集團只能是企業性質。所以,福建人民出版社若要保留事業性質,則不宜進入出版集團。如果人民出版社不進入出版集團,那么只剩下幾個小專業出版社。如何妥善處理,盡快推進出版改革,省出版總社可以提出方案,按程序報批。

4、發行改革。福建新華發行集團已在工商部門登記,事轉企和業務整合等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我們希望發行集團能加快改革步伐,特別是業務改革步伐,盡快做大做強,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讓集團職工和社會各界看到改革的成效和好處。

5、文藝院團改革。這將是下一階段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由于這個系統問題復雜、牽涉面較廣,我們將與文化廳等有關部門一道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初步設想,可以在演藝團體、演出市場等方面做點探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潜山县| 开远市| 苍梧县| 淮南市| 博湖县| 潼关县| 洮南市| 青海省| 湖南省| 华亭县| 乌海市| 宁国市| 黔江区| 琼结县| 裕民县| 静安区| 凭祥市| 康定县| 马龙县| 宜川县| 瑞安市| 德安县| 龙海市| 金乡县| 江北区| 什邡市| 柳江县| 陆河县| 梅州市| 嘉祥县| 梅河口市| 沽源县| 舒兰市| 文安县| 安达市| 凌海市| 辉南县| 武清区| 元谋县|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