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影像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影像組學的處理流程
影像組學的處理流程可分為5部分:①圖像獲取;②確定感興趣區;③圖像分割,采用人工方法或者計算機輔助;④特征的提取和量化;⑤數據分析,根據數據建立分類模型進行預測。
1.2核醫學中的影像組學發展
影像組學在本世紀初開始逐漸運用于核醫學領域,主要對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圖像中腫瘤內異質性進行研究[5-6]。其動機是在臨床實踐或一些研究中,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平均標準攝取值(SUVmean)或代謝活躍的腫瘤體積(metabolicallyactivetumorvolume,MATV)等指標不能完全描述腫瘤的性質[7]。其中一些特征,如形狀和攝取異質性,可能反映不同腫瘤類型與其侵襲性、轉移潛能、對特定治療的反應程度以及預后有關[8-9]。與常規指標相比,量化這些特征可提供更高的臨床價值,尤其是在分層及識別治療反應較差的患者中。既往分析認為,CT或MRI圖像比PET圖像更具有優越性,這是因為PET圖像的信噪比和空間分辨率較低,空間采樣也較差。此外,為利于臨床醫生視覺評估,重建的PET圖像常被平滑,圖像中可用信息被進一步減少。隨著PET-CT系統、飛行時間(timeofflight,TOF)技術的發展,對目前臨床金標準迭代算法的一些修正,過去的10年中PET圖像的保真度及定量精確度均有大幅改善[10]。
2影像組學在核醫學中的臨床應用
2.118F-FDGPET-CT影像特征分析
目前,影像組學在核醫學領域研究中大多數研究對象是18F-FDGPET-CT中的PET影像部分。要發揮影像組學的臨床價值需要大量的患者隊列和嚴格的統計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只納入了20~70例患者。Soussan等[11]對5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初始18F-FDGPET-CT圖像進行回顧性研究,認為對于三陰性乳腺癌,結合高灰度游程(high-gray-levelrunemphasis,HGRE)與SUVmax可以獲得更高的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積(areaundercurve,AUC),AUC=0.83,而單獨運用SUVmax的AUC=0.77。Yip等[12]對54例食管癌患者放化療前后的PET-CT圖像進行研究,認為隨時間變化的熵和游程長度矩陣(run-lengthmatrix,RLM),可以比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更好的評估病理反應和患者生存的聯系。Bundschuh等[13]對27例直腸癌患者行新輔助化療前、開始后2周及化療完成后4周分別行18F-FDGPET-CT檢查,并對圖像進行分析,認為變異系數(coefficientofvariation,COV)對于治療早期的靈敏度68%、特異度88%以及治療后靈敏度79%、特異度88%的組織病理學反應評估有統計學差異。Mu等[14]對42例不同分期宮頸癌患者的18F-FDGPET-CT圖像進行研究,通過自動分類的支持向量機(supportvectormachine,SVM)分類器,得出運行率(runpercentage,RP)是最有判別力的指標,精確度達到88.1%,AUC=0.88,認為腫瘤異質性與腫瘤分期有很好的相關性。近年來,有研究納入較多患者(80~200例,甚至200例以上)18F-FDGPET-CT圖像進行研究。Cheng等[15]對88例T3和(或)T4分期的口咽鱗狀細胞癌患者腫瘤區域異質性進行研究,認為區域大小不均勻性(zone-sizenonuniformity,ZSNU)是進展的T分期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并且可以改善預后分層。Xu等[16]應用紋理分析和模式分類對103例骨與軟組織病變患者的18F-FDGPET-CT圖像進行研究,認為該方法可提高對病變良惡性的鑒別能力,尤其是采用PET(熵和粗度)和CT(熵和相關性)紋理參數結合的時候效能最高,靈敏度為86.44%,特異度為77.27%,準確率為82.52%。Wu等[17]對101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研究,得出最佳的預測模型包括兩個圖像特征,即瘤內異質性SUVmax,在獨立驗證隊列中,該模型的一致性指數為0.71,高于SUVmax(0.67)和腫瘤體積指數(0.64),當結合病變組織學類型后預后能力進一步提高,有助于醫生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量身定制合適的治療方案。Gao等[18]研究了132例肺癌患者,認為基于SVM的算法對于淋巴結轉移診斷具有潛力,由CT、PET和PET-CT構建的模型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89、0.579和0.685;而淋巴結最大的短徑,SUVmax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84和0.652。另有學者對于116例Ⅰ~Ⅲ期NSCLC患者、195例Ⅲ期NSCLC患者及201例局部晚期NSCLC癌患者的PET圖像進行了研究,認為PET熵和CT區域百分比與臨床分期和功能容積值的互補性最高,共生矩陣中的疾病堅固度、原發腫瘤的能量與患者預后有關,SUVmean與總生存率的預測有關[19-21]。Hyun等[22]對137例胰腺導管腺癌患者進行了研究,得出結論:PET紋理分析得出的瘤內異質性信息是患者生存的獨立預測因子(相對于腫瘤分期及血清CA19-9水平)。此外,一階熵作為衡量腫瘤代謝異質性的指標,是一種比傳統PET參數更好的定量顯像生物標志物。Lartizien等[23]對188例淋巴瘤患者的PET圖像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種基于不同濾波方法相結合的原始特征提取方法,對高代謝區域淋巴瘤組織及炎性或生理性攝取的鑒別有著很好的性能。這些研究中部分研究使用了更可靠的統計分析方法,其中有一些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如神經網絡[24],支持向量機[16,18,23]或最小絕對收縮和選擇算子(leastabsoluteshrinkageandselectionoperator,LASSO)[17,21]。有學者對于PET和PET-CT組件中低劑量CT圖像衍生特征進行了研究,Win等[25]發現腫瘤分期和PET-CT組件中CT衍生的紋理異質性歸一化熵、中和(或)粗尺度是NSCLC患者生存的最佳預測因子。要注意PET-CT組件的低劑量CT獲得的圖像與高分辨率CT或診斷CT圖像是有差異的,在分析時要加以區別。部分研究認為,結合PET-CT圖像中PET及CT的圖像特征,可以得出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更高的結果[16,18-19,23]。
2.2非18F-FDGPET-CT、PET-MR及免疫組化指標研究
Pyka等[26]對113例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治療前的18F-FETPET-CT圖像進行研究,認為治療前18F-FETPET-CT圖像中的吸收異質性對腫瘤進展和患者生存率的預測是有價值的,強調腫瘤內異質性在高級別膠質細胞瘤生物學中的重要性,可能有助于將來個體化治療計劃的制定。Vallieres等[27]的研究提取18F-FDG-PET和MRI的影像信息聯合預測了四肢軟組織肉瘤的肺轉移,認為融合的18F-FDGPET-MRI圖像可以提供更好的預測信息。Antunes等[28]對兩例腎細胞癌患者進行了18F-氟胸苷(fluorothymidine,FLT)PET-MRI檢查(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中期),認為18F-FLTPET-MRI的影像組學特征,即SUV值、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和T2加權差平均值,可以評估患者對細胞抑制劑治療的早期結構和功能反應,但這一結論的可靠性是有限的,因為研究只納入了兩名患者。同時,對PET派生特征和其他相關信息的組合加以考慮,如最近一項研究中,Wang等[29]對113例晚期口咽鱗狀細胞癌患者治療前18F-FDGPET-CT圖像和關鍵的免疫組化指標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和p16中提取的區域大小不均勻性信息進行分析,發現相關信息可以提高患者的預后分層。
1、科研目的:
了解龜體軟組織結構,對龜的呼吸系統進行影像學研究和解剖對比分析,探索烏龜新陳代謝緩慢的機理。
2、實驗材料:
緬甸陸龜又名象龜,俗名Elongatedtortoise(拉丁學名Indotestudoelongata),屬龜鱉目、曲頸龜亞目、陸龜科、緬甸陸龜屬。實驗象龜體重3000g,頭項部淡黃色,有對稱鱗片,吻印,上喙略勾曲,鼻孔粉紅色,背腹甲被覆角質盾片完整無損。背甲隆起光滑平坦褐棕色,有黑色斑紋,椎盾5枚、頸盾1枚、肋盾左右各4枚、緣盾左右各11枚、臀盾2枚,第5、6枚緣盾與第2肋盾相切;腹甲淺黃色,每塊盾片周緣區有不規則褐黑色斑紋,腹甲前部較厚,后部缺刻較深,喉盾2枚、肱盾2枚、胸盾2枚、腹盾2枚、股盾2枚、肛盾2枚;甲橋骨縫相連,長度91mm,無腋盾和胯盾。四肢圓柱形,表面有灰褐色鱗片,趾指間無蹼,前肢5爪,后肢4爪;尾粗長,尾的兩旁有對稱性角狀突起高12mm。龜的頭、頸、四肢和尾均能縮入龜殼內,背甲盾片上的同心環紋模糊可認,推算龜齡為73歲。
3、研究技術:
實驗龜用云南省人民醫院螺旋CT(型號:SOMATOMPLUSIV)和MR(型號:GYROSCANPHILIPST5II)進行檢查。
(1)、螺旋CT檢查:實驗龜裝放在相稱紙盒內,紙盒上面用布蓋壓,使實驗龜處在黑暗安靜狀態。龜體取俯臥位,選用層厚10mm、進床10mm,從前向后連續快速掃描,掃描時間1.5秒,條件140KV、206mA,得到龜體橫軸位圖像67幀,圖像矩陣512×512,應用1mm三維(3D)后處理重建表面陰影成像(SSD)技術,完成實驗龜的螺旋CT檢查。3。2
(2)、MRI檢查:實驗龜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時用布包裹,使用體部我裹表面線圈,龜體俯臥位前后徑與磁場Z軸方向垂直。修改頭顱掃描參數,T1加權像用SE序列,TR=500ms、TE=20ms;T2加權像用TSE序列,TR=5464ms或6071ms,第1回波TE=55ms、第2回波TE=150ms、選擇層厚6或8mm,層間距同層厚,完成MRI檢查。
(3)、MRA檢查: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方法包括時間飛越法(TOF)、相位對比法(PC)和“黑血”技術(BB)。龜體代謝緩慢,血流速度自然緩慢,因而采用2D-PC和3D-PC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在FFE序列掃描中,R=40ms、TE=13ms、轉置角度FLIP=200、流速為4cm/S、層厚4mm重疊2mm,圖像后處理用最大強度投影(MIP)法重建技術,獲得10層3D-MRA圖像。
(4)、解剖方法:鋸開實驗龜的骨性甲橋,用手術刀和止血鉗分離腹甲,觀察腹面軟組織,再分離背甲,檢查龜的背面軟組織,重點了解實驗龜的呼吸系統形態結構。解剖過程中暴露出龜的腹主血管,用無菌注射器抽吸其血液4ml送檢驗室測定,胸腔打開后切開心包膜,抽取心包液4ml進行化驗檢查。
4、影像分析:
螺旋CT是90年代的新技術,連續快速掃描和3D后處理重建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從實驗龜3D-SSD影像上看,龜的背甲和腹甲影像清楚。MRI作為一種嶄新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能從橫軸位、矢位、矢狀位、冠狀位對龜體進行掃描。最有價值的龜體矢狀切面像,正中層面T1加權像清楚顯示背甲下面竹節狀椎骨長度為7—18。T2加權像清晰看出龜的脊髓附著于椎骨上緣脊髓前端膨大的龜腦矢狀正中切面上下徑12mm、前后徑32m,脊髓全長358mm,龜頸區椎管腔增寬,脊髓邊緣見少量長T1長T2信號影像,為脊髓周圍腦脊液表現。CT橫軸位和MRI均顯示龜下方有巨大氣囊腔,從前至后正中部有縱行膈膜,將氣囊腔分為左右氣囊,尤以MRI更為清楚,測量左側氣囊容積375ml、右側氣303ml。MRA3D-PC顯示龜體軟組織前中部有血管影像,胸主血管長55mm、腹主血管長65mm,血管內徑最大值4mm,U型屈曲的龜頸區血管較多且不規則。
5、解剖所見:
用手術刀和止血鉗分離龜背甲以后,CT和MRI顯示的背甲下方的左右氣囊自然消退,遺留下容易分開的腔隙。實驗龜呼吸系統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和氣囊.氣管和支氣管由環狀透明軟骨組成,氣管直徑8mm、長度45mm;左右支氣管粗細與氣管相近、長度115mm,與左右肺相通連兩肺位于龜體軟組織背面,表面被復粘膜層組織,外觀粉紅色。切開肺組織,見細小支氣管形成縱橫交錯的網絡面,外面粘附著薄層肺組織,內面光滑平整形成1個較大的中央空腔,肺的細小血管穿插于網絡面的細小支氣管之間。左右支氣管直接與中央空腔相通,連接口大而形態不規則,周圍交錯粘連著5根來自網絡面的游離小支氣管,其口均見開放,在中央空腔形成支氣管大口對小口的結構奇觀。
6、化驗結果:
我們應用云南省人民醫院的自清洗旋轉式粘度計、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龜的血液成份進行研究,儀器型號:普利生LBY-N6A(北京),VITROSSYSTEM750XRC(美國),SPECTRUMCCX(美國)。
龜血涂片觀察,見成熟紅細胞均為有核紅細胞,圓而扁平,大小不等,直徑20—30μ(人體紅細胞無核,大小7—8μ);龜的白細胞總數為1-1.5萬/mm3,分類淋巴細胞占85%,單核細胞占5%,嗜酸粒細胞占3%,嗜堿粒細胞占7%,中性粒細胞缺如,血小板缺如。凝血酶時間TT=37.7S(人體正常值16S),凝血酶原時間PT=50.6S(人體正常值12S,白陶土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PTT=36.0S(人體正值40S)。
7、討論問題:
(1)、龜的影像學檢查意義龜鱉是動物界有的1種爬行動物,它與恐龍是同時代的古老動物,烏龜長壽的奧秘,致使不少古今中外的學者行思坐想.香港余新河先生在龜壽課題中指出,烏龜長壽的機理,除了它的新陳代謝較慢外,更重要的是和烏龜背殼有關.本文應用現代先進的醫部診斷技術,對實驗龜進行螺旋CT、MRI和MRA檢查,發現龜背甲下方左右各有1個大氣囊,腹甲上面的軟組織前中部和龜頸區有血管影像,我們的這個新發現,對探索烏龜新陳代謝緩慢的機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2)、剖析龜的咽氣式呼吸龜鱉以頸和四肢的伸縮運動而產生呼吸,先呼氣,后吸氣,這種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做“咽氣式”呼吸,簡稱龜吸.我們應用醫學解剖方法對實驗龜進行分析,發現支氣管不是逐級分枝進入肺組織,左右支氣管直接大開口于肺的中央空腔,從網絡面游離出來的小支報導管口開放,在中央空腔形成支氣管大口對小口的特殊交換氣體方式;薄層肺組織由細小支氣管網絡面支撐,懸浮于中央空腔和背甲下氣囊之間,構成了龜的奇特呼吸器官.龜的頸部和四肢伸縮運動,實際不是壓迫肺組織,而是壓迫左右氣囊,促使中央空腔的支氣管進行氣體交換.咽氣式龜吸的基礎是龜肺發育不良,氣囊和中央空腔彌補了龜肺的呼吸功能。
(3)、奇異的龜血現象我們慶用人體血液學的研究方法,對龜血成份進行定性定量測定,龜血與人體血液相比較,竟有那么多的相同成份,令我們感到吃驚!龜血涂片檢查,發現紅細胞有核且形態很大,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缺如,這是龜血的奇異現象。云南省人民醫院血液細胞室對豬、羊、牛、馬、狗、兔、鼠等多種動物的血液細胞進行觀察,沒有發現過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缺如現象.龜血雖然沒有血小板,但在解剖過程中我們發現,分離龜肌肉組織出血時,用止血鉗夾一下,出血很快就停止了,說明龜血的凝血機制是完善的。人體血液的中性粒細胞有吞食細菌等異物重要功能,龜血以淋巴細胞占主要成份,推論龜體的防御機制主要就是淋巴細胞。
X線胸片通常,也是最起碼的選擇,就是需要拍一張胸部正位片,看看肺里面是否有陰影存在,是片狀的炎癥,還是條索狀的結核,或是成塊狀的腫瘤?如果真的發現病灶存在,就得加拍一張胸部側位片,以明確病變的位置。常規是哪側有病哪側靠片,以增加病灶的清晰度,減少放大率。如果是左側有問題,就得左側靠片,如果是右側有問題,就得右側靠片。
CT平掃如果僅僅是肺炎,或是肺結核,其影像學檢查也就到此了。但是,如果把握不準,或是考慮腫瘤的可能性時,那就相對麻煩一點。首先,其影像學檢查少不了做CT檢查。如果病灶較小,或是對病灶內部結構以及周圍特點分辨不清時,需要加掃薄層。也就是在普通CT平掃的基礎上,根據病灶的大小,選擇適合于病變特點的、較薄的層厚再進行掃描,以進一步了解病變內部及其周邊盡可能多的信息。
CT增強掃描 CT平掃并不是萬能的。有時對淋巴結或是血管影分辨不清,就得做CT增強掃描。通過靜脈給患者注射對比劑,以進一步分辨出是血管影,還是淋巴結,或是腫塊,以及了解腫塊內的性質、特點等。增強掃描通常分動脈期、靜脈期、毛細血管期。為了抓住這3個不同的掃描時期,就得進行3期CT掃描。通過大范圍的掃描,還可以看看遠處有無淋巴結轉移灶。有時還得延遲3~5分鐘時間進行延遲掃描,對病變提供更強有力的證據,加以鑒別診斷。
CT灌注掃描按照以上的方法檢查,就相當于給5個病人進行CT掃描。如果醫生單純考慮病灶本身,為病人減少X線的輻射劑量,可就病灶本身進行掃描,甚至對病灶的中心層面進行掃描,這叫CT灌注掃描,以明確對比劑在病灶內的峰值,這更能明確病變本身的特點,利于影像學的鑒別診斷。
CT三維重建如果醫生考慮腫瘤,為了便于手術,給胸外科醫生在手術時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可給病灶進行CT三維重建成像。這不需要再進行CT重新掃描,而是將CT檢查的原始資料在電腦上取出重新組合成新的立體圖像,這叫做三維重組。三維重組所顯示的效果,與患者檢查時屏氣的質量有著密切的相關。
磁共振檢查以上檢查有時還不夠,還得進行磁共振檢查。通過磁共振組織分辨率高的特點,可充分顯示病灶與血管,以及與心臟之間的關系。這樣,不僅可避免手術大夫在操作過程中誤傷了血管,更主要的是,在手術前就能給大夫一個整體的概念,為手術路徑的選擇做充分的思想準備,并做好手術器械及所需材料上的準備。
關鍵詞:香港;影視劇;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4-0130-02
一、地域文化的生成
中國因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發展與積淀,自然而然地容易根據地緣來確定一種文化形態,隨即就有了地域文化的產生。廣義上來說,地域文化是指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在我國,從大的范圍上來講,以東北三省,華北,青藏,川蜀,兩湖,兩廣,陜甘等地域劃分為標準的文化形態已經形成并被廣大人們所認同。但是一個地域文化圈中因為所包含的區域甚為廣泛,某些地區除了具有整體文化圈中的共同特征之外,因其特殊的歷史地理原因,也表現出其它的不同特征。比如香港。
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的香港文化
(一)傳統文化由來的原因
即使香港一度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它在文化構成上并未與中國傳統文化分割開。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自秦朝以來,香港就一直受珠江三角洲文化圈的影響,嶺南文化是其主要的文化來源之一。其次,香港的領土面積并不大,其原住民相當少,現今近711萬的香港居民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外省的移民。除了人員的流動,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與廣東文化也影響過香港的文化潮流。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外在因素即港英政府為了維護其在港的統治勢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對香港的宗教信仰自由,社會生活習慣持默許的態度,甚至還鼓勵過儒家思想孔子學說的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發展與延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來說,它又包括物質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在方式文化方面又表現的特別具體。
在方式文化中,體現較為明顯的要屬文學藝術與宗教制度。在文學藝術方面,僅就武俠小說與影視作品的創作來看,就足以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普及程度。眾所周知,“俠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歷來強調與推崇為人俠義的英雄主義。金庸與古龍和梁羽生并稱為我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而其中又以金庸的創作為眾人所熟悉與推崇。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數量不多,但部部都受到讀者的追捧,其中有很多都被改編為影視劇。代表作品有《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雪山飛狐》,《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等。而這些都曾首先在香港被改編為影視劇而風靡一時受到香港本地與大陸觀眾的喜愛。在這些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中,主人公無論是郭靖,楊過,張無忌,喬峰等都被塑造為行俠仗義,赤膽忠肝,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其身上的俠者風范無疑是中國傳統俠者精神的代表。這些影視作品甚至到今天都依然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這充分證明了這種傳統文化精神在香港民眾心中的根深蒂固。除此之外,《封神榜》,《西游記》等眾多古代文學作品也有很多版本的改編。這些作品集中出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傳統文化出現了異樣的表達,但是這種精神卻依然在延續。從電視劇《金枝欲孽》的熱播開始,清宮劇的熱潮就席卷了各大電視臺。此劇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2003年制作的清裝劇。故事以清嘉慶年為背景,通過朝野,后宮的爭斗揭示了政府的腐敗。
在宗教制度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的是道教和孔教在香港的深刻影響。由于香港有著殖民歷史與多元的文化類型,香港本土同時存在著多種宗教信仰,道教是在香港尤為盛行的一種宗教形式。據統計,在香港本土,寺廟的數量多達四百多座,公共廟宇有四十多座。廟宇中除了供奉天后,常見的還有觀音,北帝,關帝等等。道教在香港的盛行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形成了香港人民“普遍敬奉祖先神位,門神土地,初一十五必上香,平時到廟宇中去求神拜佛的習俗”。信奉神鬼輪回也是香港人民的又一特點。而這些文化特質都被香港的影視創作人員當做良好的創作素材運用到了影視劇當中。在香港的影視劇中,凡是涉及到警匪題材的,在香港的警局中我們最常見道具之一便是關帝像,這被香港市民看做是其守護神。而在普通市民的家里,家族的祖先排位是其必不可少的。除了這些細節之外,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還是神鬼題材的影視劇集。雖然大陸也不乏這些題材的作品,但是很多優秀的作品卻大多出自香港。其中最知名的有僵尸系列——《僵尸先生》《我和僵尸有個約會》。黃百鳴主演的《開心鬼上身》系類。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神鬼輪回觀念的思想在香港觀眾當中的普及與可接受程度,從而又加強了這種思想觀念在本土的傳播。
除此之外,孔教在香港的宗教構成中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孔教當中對香港人民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思想觀念即“富教”。孔子認為,在治理國家的過程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使人民富足,在滿足了人民的物質需求之后再對其施行教化。這種思想在香港最明顯的影響就是造就了香港人民極其強烈的致富欲望。所以在香港的很多影視劇作當中,表現人們為了追求財富而不懈奮斗的影視劇作就非常之多。而其中又以小人物的個人奮斗史為主要組成部分。這其中有曾經風靡一時甚至引起萬人空巷的代表作《上海灘》。還有之后的《縱橫四海》,其故事圍繞家族恩怨展開,表現了主人公為了名利不擇手段從身無分文的社會底層人物一躍成為商界大亨的故事。這種“富教”思想的影響可見一斑。除去電視劇作當中的個人奮斗史,同類的電影劇作更是數不勝數。早在八十年代初,以許氏兄弟為代表的許氏電影就是這類題材的典型之作。其中《雞同鴨講》,《摩登保鏢》,《賣身契》,《新半斤八兩》中塑造的小警察形象,店鋪老板形象都很好的表現了小人物的諸種不易。以周星馳為代表的講述小人物個人奮斗史的電影系列也是不得不提及的。周星馳慣常以塑造小人物來表現個人奮斗過程當中的艱辛與不易,其以無厘頭的表現方式為沉重的故事內涵增添了輕松幽默的喜劇成分。為觀眾所知的《新九品芝麻官》,《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長江七號》等等,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小人物在個人奮斗當中的各種艱難。
孔教當中的另一個核心觀念即使強調“仁”。教導人們要懷有一顆仁慈之心,要包容,要善良,所謂“仁者愛人”。在表現這一思想觀念的電影題材中,《黃飛鴻》系列是被演繹的最多的。迄今為止,以黃飛鴻為主題的電影至少有百集以上。在這一系列當中,主要彰顯了黃飛鴻行醫濟世,愛國愛民的仁愛行為,以此來表現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仁愛”思想。
三、結語
電影作為一種文學樣式,以不同于文字的表現手法,用影像傳達著大到對一個社會,一種文化,小到對一種生活現象的詮釋。通過對一個區域電影發展的仔細歸納與總結,便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這個地域的文化流變。而香港作為影視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其恰好利用了這一很好的方式來記錄了香港文化的發展變化,不僅使更多的人可以更了解香港文化,也從另一方面對香港文化的傳承起了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DV影像;創新意識;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2-0111-02
一、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傳統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基本上都是用語言描述完成的。雖然也重現客觀世界的事物,但給人的感覺很抽象。因為,教師主要依靠語言、文字以及數據來表示、傳遞和處理信息。由于我國傳統教學觀念存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如今,教師還是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灌輸者。至今仍有少數教師的教學還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幾張掛圖和一張嘴的單向灌輸方式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甚至把課本上的文字一字不差地灌輸給學生。教師不停地講,學生不停地記,看似教學內容豐富,實際上學生收效甚微。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或很少有時間去積極思考,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被忽視了,嚴重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的發揮。
(二)現代教學觀念
創新是推動事物前進的動力。現代化教學模式應把現代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起來并應用于課堂教學。它是以創新教育的理念為指導,以高科技手段為依托,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精神為根本目的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觀是教師善于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教師傳授知識時,要與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感、意志、個性等多方面心理品質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靈活恰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現代教學的基本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分組學習、分級教學、分類指導,從應試教育和單純知識教育轉變到創新思維與素質能力的培養上來。
(三)教與學并重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學會充分利用DV影像技術與教學手段來有效地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和傳遞教學內容。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技術,必須要善于利用現代化的數字影視技術為教學服務;必須要解決從不習慣到習慣、從不熟練到熟練的問題,不能老“抱”著粉筆黑板不放;必須主動積極地探索新知識,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克服只講教材知識內容和忽視讓學生獲得更多更廣的知識、掌握學科前沿的信息的現象,應該使教學真正實現教與學的雙豐收。
二、DV影像與教學
(一)DV影像的特點
新世紀是數字時代,DV影像的出現使得課堂教學實現場景的再現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用影像記錄用語言和文字無法描述的概念與事物發展過程,在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人類影像創造的歷史上,共經歷了三次技術革命。第一次影像技術革命發生在19世紀末,以膠片為影像載體的電影技術橫空出世。第二次影像技術革命發生在20世紀中葉,電視作為一種影像媒介進入傳播渠道,并成為傳播領域的主流,它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第三次影像技術革命發生在20世紀末,由于計算機數字技術的發展,給影像技術帶來了深刻的變革,這種變化是從樣式到觀念上全方位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影響未來。
DV影像具有獨特的魅力:(1)高清晰度,水平分解力達到500線以上,圖像質量好;(2)寬色度帶寬。由于采用數字分量記錄方式從而減少了色度衰減,從而確保了彩色圖像的還原能力,還原色彩真實、絢麗;(3)DV領域的存儲介質多,有磁帶、光盤、硬盤、存儲卡等。目前對于學校教學領域磁帶和光盤還是應用的主流,主要是因為磁帶和光盤的成本低,價格相對便宜,保存時間長,用它進行教學和學術交流比較方便,便于攜帶;(4)抗干擾性強。畫面穩定無抖動(提供標準的TBC);(5)音質優美,能對聲音進行數字記錄,提供48kHz,16-bit高保真立體聲記錄;(6)幀內壓縮方式,壓縮比均為5∶1,壓縮后視頻碼流為25Mbps;(7)可無限次翻錄,影像無損失;(8)再現當時場景。
由于DV影像的特性,決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CAI課件。CAI課件可以對文字教材進行翻版,使之由文字教材轉變為電子教材,對圖片進行靜態演示。但即使是3D制作的模型,也只是虛擬實際物體,只有影像資料才能再現教師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再現動態的場景環境與實際過程。所以DV攝像機和非線性編輯系統(前者是影像獲得的工具,后者是對獲得原始影像素材的編輯)的整合,能實現其制作方式、承載方式、傳播方式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影像教學觀念上的變革。
(二)教學中的運用
創新教育正成為教育的一個主要趨勢。教師不僅要有自學能力,還應具備創新能力,這是現代教師必備的兩種生存技能。近年的教學改革,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創新學習、網絡學習、實踐體驗等等。不難發現,隨著學習目的和內容的不同,相當多的學習活動已不能用傳統方法進行,必須采用創新手段適應教學的需要。
1.教學內容豐富廣闊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原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觀點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教學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教學從社會作用來說,它是傳遞人類知識經驗,繼承和發展文化科學遺產的必要手段,使個人認識在有限的時間內就能達到當代社會認識水平。筆者認為,新環境下的教學應被理解為是師生相互交流、積極探索、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具體體現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內容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主要源泉,也是學生開發智力、啟迪探索的精神食糧。作為教師,應該怎樣收集教學影像資料來充實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一個寬闊的時域空間,應該具備怎樣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并針對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選題拍攝,這是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有的教師無論是參加學術交流,還是去國外考察都讓DV不離左右,用DV記錄最有學術價值的和前瞻性的課題。這不僅充實了課堂教學,還能豐富文化知識,活躍學習氣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視野。
2.教學手段的創新
數字技術的發展對轉變陳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設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有決定性作用。自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計算機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領域大放光彩以來,計算機技術尤其是以計算機為核心部件的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學手段的改革與提高帶來了新的可能與新的方向。多媒體教學課件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體現出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并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隨著DV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用影像再現真實場景教學是教學手段的又一進步。如:臨床醫學專業的器官移植、顱腦手術教學,由于手術時技術性強、難度大,又涉及人命關天的大事,所以教學時通常盡可能的通過各種圖片、動畫、手術模型進行演示講解,講解費時費力,效果甚微。通過攝像機對移植器官或顱腦手術過程進行幾倍、十幾倍的放大拍攝,用DV影像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現場實景與環境的記錄。然后把這些真實影片再現于課堂,反復播放,集聲音、圖像、場景、可視等多種信息于一體,學生通過觀看真實手術過程,容易理解教師的理論闡述,能極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發現、探究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說明,用DV影像輔助教學是任何教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它使教學在開闊知識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躍。
3.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激發動力是學習過程中學生情意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動力一旦產生,就有釋放不完的能量。在學習體系中,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是興趣、好奇,學生有了興趣與好奇心會迸發出求知的欲望。許多科學家的發明與創造都始于對事物的好奇與探索。利用DV影像技術使全方位的立體信息空間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地展現,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滿足個體化的學習要求。
4.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只有一流的教師,才能帶出一流的學生。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學識,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其次,只有教師樹立創新的教育觀念,才能影響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形成。教學媒體既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學方法現代化,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只能強化,不能弱化。教師必須把握現代教學手段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覺接受“愉快學習”、“快樂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規律,努力實現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最佳結合,實現教學過程的現代化。教師既要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又要成為學生建議的促進者,還要成為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三、適合遠程教學及偏遠農村教學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普及,利用校園網這一重要資源構建教學影像中心,可在教學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一)適合遠程教學
為了更好地優化教育資源,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聆聽名師講授的優質精品課,可以用DV攝像機拍攝名師授課實況或實驗演示,然后編輯制做成流媒體影像教材在網上運行供廣大師生使用,實現高校之間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成果推廣應用。
1.流媒體傳輸技術是一種基于時間的連續實時傳輸技術,傳輸的數據可以是包括音/視頻、文本、圖片等在內的多媒體文件,它的格式有:ASF.WMV.RM..RMVB.MPEG4等。由于它的壓縮比大,因此占用帶寬和存儲空間少。
2.用流媒體格式觀看影像資料可以實現所見即所得,不必等待整個文件都下載完,而是采用數據流邊傳送邊播放的方式,可以節省時間與計算機資源。
影像技術用于網絡化教學,能通過多種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教學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不僅促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現代化,而且促進教育意識、教育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二)適合偏遠農村教學
目前,偏遠農村現代化教學仍普遍存在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由此帶來教學條件差、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觀念滯后、設備短缺、師資力量薄弱等情況。要改變現狀,一方面要自力更生或激發社會各界關注關心偏遠農村教育的發展,吸引他們投資;另一方面就是用投資小、見效快、節省資金的現代化教學手段,DV影像可以實現現代化教育的最低投入,把最先進的教學信息、教學理念等制做成DVD光盤,送到偏遠農村,供師生學習之用。
參考文獻:
[1][美]Herber Tzettl赫伯特?澤特爾.攝像基礎[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欒敏.新世紀高等學校教師必備素質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
[3]范秀紅.淺談法學專業本科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
[4]祝智庭,等.創意技術:教育技術的新境界[J].中國電化教育,2006(2).
[5]李萍.情感關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視角[J].交通高教研究,2004(10).
[6]王如志,等.試論培養研究生主動創新意識的方法與途徑[J].中國高教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