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珍珠鳥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21課《珍珠鳥》。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四個自然段。
2.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鳥兒由“怕人”到“信賴人”的過程。
3.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精讀重點語段,體會課文中珍珠鳥與作者之間的親密關系,領悟課文中人與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激發學生創造更多美好境界的愿望。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珍珠鳥逐步信賴我的過程。
2.體會課文中描繪的人鳥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與評析】
一、文本細讀,初識珍珠鳥
師: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珍珠鳥,你喜歡珍珠鳥嗎?能把你的喜歡通過朗讀告訴老師嗎?
生:(帶著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齊讀課文1—3自然段)
師:說說看,在你的印象中,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你是從文中哪些詞語和句子中體會到的呢?(出示“珍珠鳥是一種 的鳥”)
生:珍珠鳥是一種美麗的鳥,我是從“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蓬松的球兒”等這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生: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鳥,我是從“尖細又嬌嫩的鳴叫”“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這些詞語和句子中體會到的。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說明大家讀書讀得很仔細。(出示詞語:尖細、嬌嫩、探出、蓬松,并引導學生齊讀這些詞語)讀書就是要從文中的字詞和句子中揣摩和體會。剛才我們體會到的是小珍珠鳥給我們的印象,誰還能讀出文字的弦外之音,話外之意。再讀讀寫珍珠鳥的句子,體會體會,珍珠鳥還是一種什么樣的鳥呢?
生:我認為,珍珠鳥很害怕人。我是從“一盆吊蘭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珍珠鳥就像躲進幽深的叢林一樣安全”這句話中體會到的。
師:(出示詞語:蒙蓋、躲進、幽深、安全,并引導學生齊讀)
師:對,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老師查過資料,了解到珍珠鳥原產于大洋洲東部,它們羽毛艷麗,體態嬌小玲瓏,叫聲清脆;它們生性膽小,經常躲在幽深的叢林里。讀書就應該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評析】
教師讓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初步了解珍珠鳥,學會從文中的字詞和句子中揣摩體會讀書的方法。通過品讀課文,學生一方面體會到珍珠鳥的美麗、活潑、可愛,另一方面也體會到珍珠鳥原本是一種怕人的鳥,從而為學習下文埋下伏筆,為的是讓學生明白珍珠鳥從怕人到與作者接近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二、角色朗讀,感受人鳥相處的美好
師:課文中的小珍珠鳥怕我嗎?
生:怕。
生:不怕。
師:那是怕還是不怕呢?
生:從怕到不怕,有一個過程。
師:(出示問題:小珍珠鳥是怎樣一步一步與我接近的?畫出相關的句子,圈出重點詞語)剛才我們總結了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的讀書方法,請大家按照要求,學習運用這種方法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說說看,珍珠鳥是怎樣一步一步接近我的?起先是……
生:“起先,這個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里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柜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晃動。”
師:從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體會到了小珍珠鳥開始時是很害怕我的。
師:哪個詞語給了你提示?
生:課文中“只在籠子四周”告訴我小珍珠鳥不敢離開家,不敢與生人接觸。
師:對,珍珠鳥開始時是膽小怕人的,它留給我們的印象是顯得怕人。(出示“顯得怕人”)
生:從“漸漸地它膽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這句話中我體會到了小珍珠鳥膽子變大了,開始接近我了。
師:它為什么膽子會變大呢?這與什么有關呢?
生:家里沒有什么人打擾它。
生:作者從來不去干涉它的活動,隨便它在作者家里怎么玩耍。
生:小珍珠鳥發現這里的環境非常好,它喜歡這樣自由寬松的環境。
師:因為作者的不去干涉和打擾,所以才會有小珍珠鳥的逐漸膽大。由此可見,有的時候我們不去干涉動物的自由就是對動物的一種關愛。(出示“漸漸膽大”)
生:從“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這句話中,我體會到了小珍珠鳥雖然膽子大了起來,但是還沒有完全放棄戒備,還沒有完全相信人,還在試探我,看看我究竟對他有沒有惡意。
師:說得好,說明你真正理解了小珍珠鳥,其實,它還是怕人的,人類在鳥類的印象中是那么可怕,它哪里敢完全相信作者呢?(出示“繼續試探”)
生:“后來,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紅嘴,‘嗒嗒’啄著我正在寫字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這句話告訴我珍珠鳥不怕我了。
師:試探了多次,它終于明白了作者是真正愛護關心它的,所以它才能完全相信作者。(出示“完全信賴”)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我們在養小動物時,不僅要關心它,還要有耐心。
生:我們人類要真正去關心愛護動物,動物也就會和人類做朋友。
生:人與動物相處與人與人相處一樣,都需要付出真心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師:我們來扮一扮課文中的作者和小鳥,愿意嗎?老師扮演作者,你們扮演小鳥,老師讀綠色的字,你們讀黃色的字。
師:起先,你這小家伙……來回晃動。
生:起先,我這小家伙……來回晃動。
師:漸漸地你膽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
生:漸漸地我膽子大了,竟然落到了你的小桌上。
結合筆者所在學校生源實際,教師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課外美文,從而加大學生閱讀、感受文學教育的力度,使學生受到藝術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語文沉浸式教學學生學法研究》注重學生的學法研究,讓學生從“沉浸”走向“體驗”,從對文學經典的課外延伸拓展閱讀到逐步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也能“沉浸”,能主動發現、欣賞、吸收文質兼美的語言藝術,學會自覺地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如何在課題研究及教學中落實這一要求呢?現以《珍珠鳥》為例,談談我的認識。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某次示范課,事先不曾安排與學生見面,也不曾安排學生預習。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境導入,營造氛圍
從《鳥》專題導入,借助于學生剛學完專題,對鳥兒有特殊的感情,引入白居易的詩,學生容易讀懂詩歌對人們的告誡:莫打枝頭鳥!再引出富有愛心的作家把鳥帶回家,教師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欣賞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體會珍珠鳥的美麗,為進入文本埋下伏筆。
二.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學生初讀后,很快從全文理出鳥兒的“小”、鳥兒的“可愛”、鳥兒的“膽小”又“膽大”等特點。教師有意讓學生從鳥兒“膽小”到“膽大”的變化來體會作者對鳥的情深意切。這些對文本的初步理解,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三.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我”是如何贏得鳥兒的信賴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為珍珠鳥所做的“不一般”的事:
“我”為鳥兒安了一個舒適溫暖的巢,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又精心照料它們的生活,不好奇,不打攪,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用“小家伙”稱呼鳥兒更是看出“我”的喜愛。而對小鳥在屋里自由活動,“我”卻“不管它”,對它非常包容。鳥兒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接近“我”,“我”欣賞著它的調皮。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露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復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么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溝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四.賞讀課文,欣賞“境界”
在學生沉浸課文、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在品讀“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我設計了讓學生為這畫面題詞的一個情境,學生的靈感被激發起來,有的說叫“愛”,有的說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說叫“信賴”。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誦讀課文13―15段,沉浸在作者“人鳥合一”的境界中。
有位哲人說過:“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充分調動學生的這種潛能,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那么,這一情境的創設就不僅僅培養的是學生的欣賞能力,也融合了個性與創造的培育。
五.再讀課文,理解“信賴”
在學生通過沉浸、欣賞性閱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讓學生探討“人與大鳥的信賴”這個環節,通過品讀描寫大鳥神態的語句來體會“人鳥未必合一”,再結合宋司馬光的《放鸚鵡》和歐陽修的《畫眉鳥》引出“人與鳥的信賴”這個話題;句式訓練“信賴,就給它……”到“信賴,就還它……”則讓“信賴”這個話題變得沉重,引發學生思考:人與人的信賴達到了美好的境界嗎?人與自然的信賴呢?怎樣贏得信賴?怎樣創造美好的境界?
課后練習給學生選用了筱敏的《鳥兒中的理想主義》,設計了兩個比較題,意在拓展延伸。
《珍珠鳥》一課,學生初讀后似乎沒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語言、結構、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卻是極為復雜和微妙的,不易被讀者真正把握到。
一、“本體性教學內容”與“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區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課教學要突出語言的應用、基本技能的訓練、實踐能力的培養等,這樣的課堂才能凸顯出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征。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指出:語文課要區分“本體性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本體性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獨有的,反映課程本質特征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方法、語文技能。非本體性教學內容不是語文課程本質獨有,而是由各科共同承擔的教學內容,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審美教育、多元文化等。吳忠豪教授認為,本體性、非本體性教學內容都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其最本質的內涵是讓學生學好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長期無法擺脫教學效率不高的怪圈,原因就在于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錯位。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可知,很多教師對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設置是圍繞非本體性教學內容而定,一般分為初讀、精讀、總結,所教的知識、技能、方法是碎片化的,不是依據這些知識進行規律化教學,教學內容零散、無序、經驗化。而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根據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以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學習為主,重視學生識記、認知、實踐、遷移等能力的訓練,而將價值觀、情感、審美等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滲透于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
二、從“非本體”轉變為“本體”、從“教課文”轉變為“教語文”的具體策略
(一)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
“教什么”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從設計全面、具體、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做起。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符合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表述要得當,可操作、可檢測強,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的本體性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區分什么是本體性教學目標,什么是非本體性教學目標。以下是南寧市五象小學莫莎莎校長教學《北京》一課的片段。
課件出示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練習默讀。
(2)會寫“壇、城、國、團”等生字。能運用多種方式理解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練習運用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說話。
(3)在朗讀中感受北京的美麗,培養熱愛祖國首都的情感。
教學目標(1)(2)體現了本體性教學目標,目標(3)既體現了本體性目標,又體現了非本體性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依據本體性教學目標來確定。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突出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擺正了課堂教學的方向,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內容要體現本體性
明白了什么是本體性目標,教師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把握就更加清晰,即“教什么”“怎么去教”“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就會心中有數。2013年,筆者在蘇州參加國培時有幸聆聽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珍珠B》一課。課堂上,于永正老師緊緊圍繞這篇課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高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以下是課堂教學片段。
1.談話導入。教師抓住“驥”(一匹好馬)字引出文章作者,然后讓學生讀一讀作者馮驥才的相關材料,激發學生對作者的喜愛之情。
2.整體感知,預習展示。
(1)檢查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重點指導‘雛兒”的讀音及“雛”字的書寫)
(2)檢查學生讀課文的情況,教師隨機糾正、示范,指導朗讀。
(3)學生概括說說珍珠鳥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寫法,學習語言,學習表達。
(1)學生自主默讀課文,思考:珍珠鳥究竟好在哪里?
(2)珍珠鳥究竟好在哪里?(生學習、交流展示如下)
①外形好。(于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片段,生讀一示范讀一生讀,學生通過朗讀記住小動物外形描寫方法,記住文中精彩的語言。師指導學生默讀,滲透打比方的寫法指導)
②淘氣、可愛。(師指導生有感情地朗讀。生讀,示范讀,指導:要讀出變化,一會兒……一會兒……―會兒,要有細、粗、高、低音,生練讀)
③通人性。(有感情地朗讀:生讀,示范讀:抓住動詞簡單滲透寫法,師生比較讀,師點評)
④珍珠鳥還好在哪里呢?通過和珍珠鳥相處,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沒有多余的分析、提問或感悟,于永正老師引導學生說出“通過和珍珠鳥相處,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就足夠了)
(3)練習表達。
①如果你是那只珍珠鳥,你覺得主人對你怎么樣?
②現在你們就是小珍珠鳥,你們來寫一寫馮驥才,你們知道他的什么事情,會對你怎么樣,要有具體事例。如想象讓你喝了什么、吃了什么等。
于永正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體性,體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先讀,教師滲透指導讓學生再讀,在讀中學習語言和表達方法;學生從珍珠鳥的角度寫馮驥才,這樣的練習是方法的遷移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真正落實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這一理念。于永正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對于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的感情的部分,則滲透在文本內容的教學中。
(三)教學方式要突出本體性
吳忠豪教授指出:“小學語文課程內容指的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方法和技能應該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的。而教材內容是不穩定的,是可以替代的。”關注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就要根據小學語文課程內容轉變教學的方式,教師要勇于打破一遍遍講解課文、一段一段分析課文內容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要由“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要由“內容分析”轉向品味、運用語言,要用“課文”來教“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可見,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語言材料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在訓練中思考、辨析,領悟其中的規律,從而學到一些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并能在此基礎上學會遷移運用,這是本體性教學內容的“發展”。同時,教師可以打破常規教學,對整篇課文進行整合構建,提煉更有價值的、具有輻射作用的訓練點進行教學。如我縣教育局教研室盧小奎老師在指導教師進行語文s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左公柳》第二課的教學時,通過對課文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提煉了三個有代表性的訓練點。
1.朗讀第5至第7自然段。
(1)品讀左宗棠出力排眾議的句子,體會左宗棠錚錚鐵骨、一身正獾撓⑿燮概。
(2)概括左宗棠的三點理由。
2.品讀左宗棠建設新疆的句子。
3.本文語言很有特色,如運用了生動的修辭手法、關聯詞等,找出來讀一讀,說一說好在哪里?
這樣提煉訓練點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既突出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又關注了學習方法、技能的拾得及能力的培養,使語文閱讀教學變得簡單、扎實、高效。
一、目標設定:簡明扼要。提綱挈領
《語文課程標準》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規定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看似簡單容易,可是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老師盲目地追求“流行”,要么將教學目標視為可有可無,放在教案前裝點門面;要么目標不明,特別是語言文字訓練目標不明,以至“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顯得過度臃腫,喧賓奪主;要么容量少,效率低。總之,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到底要學習什么、做什么,缺乏明確的設計。我們應當提綱挈領制定教學目標,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根據三維目標融通整合的要求,對準確地解讀文本,潛心研讀,對教學進行整體立意;探明作者的寫作意圖及獨有的表達方式,抓準教材的精髓,摸準學生學習該課文的真實需要,掌握明確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和設想,給學生留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自由的選擇余地。目標簡明、清晰、扼要,才能既方便課堂的教與學,又利于教后的檢測和反饋。
二、流程設計:簡潔優化.行云流水
綜觀一些教學流程,環節繁瑣,教師滴水不漏地展示自己編寫縝密的教案,設置一些奇思妙想的思維障礙物,最后,課堂成了一幕幕猜謎鬧劇。實際上,教學流程應當刪繁就簡,以語言文字學習為核心,整合語文教育的“三維”目標,整體優化學生語文素養,在研讀中尋找可為之處,舍棄不為之處,扎扎實實地聚集、放大、凸顯所“為”的地方,以課文中的情感變化、情節發展、人物行為、文章結構為主線,整合問題與思路,設計成板塊,選好切人點,體現出教與學的層次性。
或聚“點”――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線”展開教學,其余內容一帶而過。孫雙金老師執教《林沖棒打洪教頭》時,設置這是“什么樣的林沖,什么樣的洪教頭”這一主線,使學生通過研讀,一步步歸結出了林沖的品質(謙虛、藝高、機智等)和洪教頭的特點(驕橫、自負等)。在引導學生認識洪教頭時,由于有先前研究林沖的過程作“范式”,故而用時更精短。或拎“線”――縱向橫向深層次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珍珠鳥》一課,在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事件的發展過程,把握“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引發思考:“‘我’為什么能夠取得珍珠鳥的信賴?”旨在探究文本的內涵,感悟“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使學生由事明理,體悟到“信賴”的價值和力量。再讀時,體驗“他們創造出怎樣的美好境界”。在感悟、體驗、欣賞、評價中,人人有充分的自學體驗的時間。三個問題,揭示了讀書感受的三個層次步步升華。
真正的好課都是簡潔的,主要教學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幾步,而最為執教者所看重的,則是預設的每一步能否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實。
三、言語生發:簡練適度,引發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課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說,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凈,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教師的引導、過渡、講解、評價語言的簡潔、精練、準確,有條理性、啟發性、藝術性,能讓學生置身于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聆聽蔣校長的《“生命橋”》一課,教師語言一唱三嘆,余音繞梁,“讓我們用心來朗讀感人的文字,用心來欣賞震撼人心的畫面,用心來感受老羚羊的獻身精神……”“他們作出了一次成功的嘗試,為后面的羚羊作出了成功的示范,那么第二對羚羊,第三對呢,第四、第五對呢……”在重點的突破上,隨著情感的激發,教師簡短而又深情地:“讀!”“再讀!”“一起動情地讀!,'學生全身心投入了,感動了,震撼了。教師的語言能用一句話說的,就不用兩句話去說,當學生有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和發言欲望時,甚至可以不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多留給學生一些寧靜與沉思的時間,適當地“藏巧”,做激發學生潛能的智者,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機會,提供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機會,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時間。
四、方法選擇:簡單實用。畫龍點睛
關鍵詞:情感激發體驗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小學語文教學,不同的語文教師有不同的教法,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因而重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縱觀我們的閱讀課堂教學,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越來越多的老師反映課越來越難上,學生越來越難教,課上老師常常自己一人在唱獨角戲,激發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種現象在小學高段尤為明顯。我們老師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多種有利因素出發,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好教材,精心組織教學;充分地展示知識的形成、發生和發展過程,讓情感有機滲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愛學,樂學。
一、情感的激發
語文教學是一門激感的藝術,教師要善于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情感調動。
1.動情于師,以情傳情
教師積極的情感表現在教師的語言、行為和表情上,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用愛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表情以及身體動作去激發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在你的各種表情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文中景界,身臨其景般地去領悟文章內涵。
特別是在教師的語言上,語言是人們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從而產生相同的情緒體驗。因此,教師用愛憎分明抑揚頓挫的聲調,真摯的語言閱讀,能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深刻的道理滲透到學生的心田。
2.挖掘情感,恰當移情
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本,既是教育之“材”,又為教學之“本”,雖然還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但大部分課文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語言形式,都是適合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經典范文。這些范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鉆研課文,挖掘課文內在的情感因素,上課時努力抓住課文中的動情點。如《白楊》這篇文章,其動情點是白楊樹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風沙雨雪壓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白楊“這么筆直,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樸實、偉岸”的品格;“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設者們的積極樂觀精神。課上教學時要抓住這些地方,讓學生著重體會感悟。
3.創設情境,入境生情
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在情感方面加強刺激的娛悅性,即這種刺激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產生心理上的愉快,進而增加學生閱讀活動的內動力。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兒童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獲取各種信息的。課堂上,借助媒體——音樂、錄像、課件等電教手段,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語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導學生欣賞祖國山河的絢麗多彩,體驗感人場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學生便由感而發,情緒大振,激情奔放。例如教學《歡樂的潑水節》一課時,我通過運用自制的“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歡樂、熱鬧的場面”的抽動片和配樂朗讀相結合的方法,以畫面展示,語言渲染,音樂烘托來展現課文內容,從而創設出一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傣族人民過年的喜慶,把學生的想像帶入到那個令人向往的地方。
4.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教師面對活潑好動的學生,使他們愿意聽、能聽懂是一個起碼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要運用情感的獨特作用。充滿感彩的教學語言,直接關系著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及和諧狀態的形成。它具有一種吸引力,既可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和教師的講解、課文的內容形成共鳴,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內容上去感受知識,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學生的心靈。
二、情感的體驗
語文教學是一門情感體驗的藝術,教師要善于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
1、抓住題眼,調動情感
文章的題目猶如人的眼睛,是文章靈魂的體現,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題眼”研讀課文,有利于盡快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方向,促使學生認真細致地閱讀課文。
如執教《慈母情深》一課時,抓題眼“情深”,用這條情感主線串起四大板塊:出示課題,提出“情深”;初讀課文,聚焦“情深”;研讀課文,感悟“情深”;簡介作家,升華“情深”。引領學生從“母親工作的環境”及“母親自身的形象”這兩方面感悟慈母“情深”。
像《將相和》、《草船借箭》、《金色的魚鉤》、《唯一的聽眾》等課文,我們都可以采用“抓住題眼”來展開教學,以起到舉綱張目、輻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調動學生靜心研讀的情感。
2、扣詞研讀,體悟情感
古人有“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說法,可見不起眼的字詞有時是極具表現力的。因而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品讀、體味關鍵字詞,不光理解字面意思,還要能悟出其傳達的神韻和情韻,更好地提升教學層次。
如教學《珍珠鳥》一文時引導學生抓住珍珠鳥的動作“探”、“蹦”、“啄”進行探究,不斷觸及學生的情感體驗——作者把小珍珠鳥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著它,愛護著它,所以小家伙的膽子就變得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愛親近“我”了。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產生共鳴,體會出文中字詞的深意及其蘊含的豐富情感。
3、反復誦讀,熏陶情感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宗旨。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在“讀”中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在“讀”中遷移運用、熏陶情感。執教《白楊》這一課時,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反復讀文本,在默讀中思索“白楊”的品質,在分角色朗讀中體會“爸爸”說的話的深刻含義,在誦讀中升華作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美好情感。
引讀,作為有效朗讀的教學形式之一,極具鼓動性和感染性,在“情感型課文”教學中倍受青睞。學生在教師引言的引導下,能更為深刻地走進文本的內核。
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的教學中,通過富有激情的導語,引導學生三次朗讀“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使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4、融情想象,凸顯情感
所謂“情動而辭發”。當學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潤時,課堂便會煥發出如癡如醉的人性化情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巧妙抓住文本中的細節語言,進行想象、揣摩、品味,使師生對話的語言不再是干巴巴的符號,而是心靈的傾訴、生命的宣泄。
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情感,加深學生的體驗,學生就會捕捉到作者熔鑄在作品中的情和意,產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