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博物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論民俗博物館文物的分類 淺談博物館的文物管理 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管理 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之我見 淺談博物館文物保護與開發管理 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研究 淺析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趨勢 淺析博物館文物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博物館發展趨勢 博物館如何保護民族民俗文物 淺談博物館文物庫房的管理措施 民族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及規范研究 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淺談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科學管理與保護 遺址類博物館文物管理與利用的相關問題思考 淺議當今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發展趨勢 試論縣級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問題與思考 基層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管理保護與利用思考 淺談免費開放形勢下基層博物館陳列文物的管理與保護 芻議博物館文物的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 淺談博物館文物的環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劉順安.開封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P473;
〔5〕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2011:P68-69;
〔6〕趙冬菊.民俗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系.東南文化,2008(3):P59;
〔7〕蔡琴.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原則.鄭巨欣.民俗藝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P113-124;
〔8〕徐藝乙.中國民俗文物概論:民間物質文化的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P383-385;
關鍵詞:朝鮮族;民俗文化;博物館;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5—0145—02
朝鮮族是自19世紀中葉開始由朝鮮半島逐漸遷入我國境內并定居下來的跨境民族,一方面其語言、傳統、習俗等文化特征與朝鮮半島民族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朝鮮族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之一,經過長期不斷的文化積淀與發展,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國朝鮮族文化既區別于朝鮮半島的生活文化及國外其他朝鮮族群體生活風俗,又與國內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區別,是獨具特色的朝鮮族生活文化。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朝鮮族民俗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發生了變化,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各種文化藝術、技藝、民間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一些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獨特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朝鮮族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日益迫切。本文認為,民俗博物館在對朝鮮族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搶救性整理與保護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對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和宣傳的重要途徑。
一、哈爾濱市朝鮮族民俗文化發展現狀
哈爾濱市約有12萬朝鮮族人口,占黑龍江省朝鮮族總人口數的30.86%。哈爾濱市從地理和人口分布上看都位于黑龍江省朝鮮族社會的中心,這里不僅朝鮮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對集中,全省朝鮮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領域也相對集中。哈爾濱市朝鮮族在長期的生存活動中,以口頭、風俗或行為等形式創造和傳播著風俗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俗、生產習俗,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字,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均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餐飲、服飾、歌舞與節慶活動別具特色。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朝鮮族民俗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發生了變化,原有的文化生態發生了變遷,加之保護和傳承朝鮮族民俗文化的工作相對薄弱,導致朝鮮族民俗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其一,現代化生產和生活方式對朝鮮族的影響巨大,許多民俗文化已從生存活動中脫離出來,失去了生活基礎。加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變得日益活躍,有大量的朝鮮族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外出務工,使民俗文化的傳承缺少了生力軍。近年來,我市朝鮮族青年,尤其是市區內生活的朝鮮族青年,對朝鮮族傳統文化逐漸疏離,無論在思維方式還是生活方式上都已出現文化特征的淡化。其二,由于對朝鮮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民俗文化沒有及時進行保護和挖掘,同時又對部分傳統文化過度利用,導致很多朝鮮族傳統文化已經流失,一些傳統禮儀、舞蹈和風俗習慣已經很難看到。以上種種直接影響到了我市朝鮮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各種文化藝術、技藝、民間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一些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獨特民俗器物等正面臨消亡。
二、民俗博物館對保護和發揚朝鮮族民俗文化的積極作用
民俗博物館承擔著收藏、展示、研究、傳習民俗文化資源的重要職能,隨著哈爾濱城市化進程步伐的不斷加快和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變,朝鮮族傳統的民俗物品正慢慢消失,傳統的民俗文化也將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因此,應該以民俗博物館為平臺,盡可能搜集朝鮮族民族文物,使之形成一個個系列,生動全面地以實物形式展示給觀眾;不斷地去挖掘、整理、恢復、弘揚朝鮮族傳統文化和民族風情,打出我市獨特的文化品牌。
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館可以有多種形式,一種是規模比較大、功能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博物館,如目前哈爾濱市朝鮮民族藝術館建有“哈爾濱朝鮮族民俗博物館”;另一種是設想在阿城、尚志等朝鮮族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充分利用舊有的村落、建筑等,因地制宜,將其改造建設成民俗文化陳列館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平時可供人們休閑、學習、娛樂,年節時可供開展民俗活動,使其成為一處當地人傳承民俗文化的基地,同時也可為建設和諧社區服務。后者將成為綜合類博物館的有力補充,使朝鮮族民俗文化得到積極的調動和良好的傳承。
哈爾濱朝鮮族民俗博物館位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當時展覽展出的民俗文物約有16大類共304件,涉及朝鮮民族生產、生活、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同時,館內的朝鮮民族村落微縮景觀將給市民展示朝鮮民族生活常態。2012年,在各級領導部門的支持下,哈爾濱朝鮮族民俗博物館展館擴建工程順利完成,重新開館。擴建后的展廳采用回廊式設計,將朝鮮族人民生產、生活、文化教育等生活情況分類展出,使參觀者仿佛游走于時光長廊,體會這個民族的發展之路。哈爾濱朝鮮族民俗博物館一直以來得到了我市朝鮮族群眾的大力支持,此次擴建,又得到群眾無償捐贈展品百余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也使重要的民俗文物得到了及時的收集和保護。4月末,黑龍江省博物館專家組對朝鮮族民俗博物館的展品作了詳細考察,對民俗文物進行評級確定,其中一架具有百年歷史的伽琴被評定為二級文物,另有其他四十余件民俗文物被評為三級文物。
該館堅持每天開館7個小時以上,平均年接待國內外觀眾達5萬多人次,成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和弘揚城市歷史文化財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城市特色旅游資源。除定期開放展出之外,哈爾濱朝鮮族民俗博物館還不定期地組織各種文化展覽,曾先后舉辦了朝鮮族傳統禮儀展、韓國工藝品展、朝鮮書畫手工藝品展、哈爾濱市少數民族書畫展、哈爾濱—清州中韓書法展等,為廣大群眾提供多元化的展覽展示服務。
三、擴大民俗博物館文物保護功能的前景展望
朝鮮族民俗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給哈爾濱市朝鮮族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宣傳提供了一方沃土,但要使朝鮮族民俗文化在這里繼續開放出燦爛之花,則需要文化工作者辛勤的耕耘,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工作。
第一,要繼續積極主動地調查、征集朝鮮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遺產,完善文物信息。前階段的文物保護工作,由于受經費的限制,民俗文物的征集主要集中在距離城區較近的一些地區,且主要收集室內的有形文物,未能深入偏遠地區,而往往在那里民俗文化受現代化生活節奏的影響相對較小,更有希望征集到價值更高的民俗文物。下階段的工作就是要積極籌措資金,深入基層繼續征集、保護珍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同時拓展保護范圍,注重對大型文物的整理和保護。在前階段的工作中我們發現,民俗文物是征集并得到保護了,可是對于某些展品的名稱和具體使用方法,卻未能確定下來。由于很多民俗文物早已被現代化的生產、生活工具所替代,不再被使用,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了解這些文物的老人越來越少,因此及時正確地總結其名稱和使用方法,成為關鍵問題。
第二,拓展保護范圍,開展對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保護工作。下一階段,要注重保護那些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朝鮮族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加強對象帽舞、農樂舞、朝鮮族傳統民俗婚禮、洞簫、伽琴等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深入民間挖掘整理原始的朝鮮族生活民居、民間傳說、無任何文字記載的口授民歌、民謠、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積極利用現有館藏特色資料和優勢,同各地同類博物館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強民族文化資源交流。積極舉辦參與各種類型和級別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為各地之間、各民族之間提供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了解的平臺,活躍區域間、民族間的交流協作。樹立開拓創新的理念,廣開征集調查藏品的新渠道,探索保護藏品的新措施,尋找研究藏品價值的新途徑,創新藏品展示的手段。
參考文獻:
[1]王紀芒.全球化時代中國朝鮮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一、灰陶蓮瓣紋罐,分為四式:Ⅰ式(圖1),通高24厘米,腹徑19厘米(大小不同,但相差不大)。圓口,其中有的罐口有唇。矮頸,豐肩,鼓腹,下收,圓平底。腹部雕塑凸雙層六蓮瓣紋圍繞一周,上層蓮瓣較碩大,雙脊,中間有一豎凸棱,連續五個蓮瓣內各模印一人,雙手置胸前,持一物,下著長裙,站立,共有五人,其下模印一周十二生肖,有蓋,灰陶胎。Ⅱ式,高26厘米,腹徑19厘米,造型與胎同上,模印的五立人物,頭戴圓帽,身著寬袖長裙,雙手置胸前,下模印十二生肖。Ⅲ式,高27厘米,腹徑19厘米,造型同上,僅是上面的雙層蓮瓣為陰線刻劃。五立人與十二生肖為淺模印。上面還用朱砂寫滿梵文,有蓋。Ⅳ式,單層浮雕蓮瓣紋罐,高25厘米,腹徑19厘米,造型同上,上有浮雕六蓮瓣一周,上五立人與十二生肖各圍繞一周,脛部以朱砂繪六蓮瓣一周,與上浮雕形成雙蓮瓣紋,上還有朱砂寫梵文,罐上有蓋。
二、灰陶刻寫梵文陶罐,分為二式:Ⅰ式(圖2),高26厘米,腹徑18厘米(大小不同,但差別不大)。圓口,有的圓口有唇,矮頸,豐肩,鼓腹,下收,圓平底,有蓋。外腹通體陰刻梵文,灰陶胎。Ⅱ式,造型同上,高25厘米,裝飾除腹面陰刻梵文外,口沿刻雙層蓮瓣紋,有的口沿還雕塑寶杵四枚圍繞一周。
三、灰陶塔式浮雕罐(圖3),高27厘米,腹徑19厘米。圓口,有唇沿,豐肩,鼓腹,下收,底為圓形束腰底,形如塔座。腹下部飾站立人物、花卉、蓮瓣紋等,有蓋,如同摩尼塔形。
以上三類罐上的蓋也各不相同。蓋面有圓凸拱形、有拱折形。鈕形有寶珠形(圖4)、荷葉抱珠形(圖5)、尖頂連珠形(圖6)、椎形四類。有的蓋面用朱砂寫梵文或繪紋飾,有的蓋面陰線刻蓮瓣紋,有的鈕座外置邊沿刻三道陰線弦紋,分內外區,內區一周刻八角紋,在上下角各鉆一小孔,或上下角刻小圓圈,中心再鉆一小孔。
從這些罐的造型與紋飾特征看,與云南滇中地區澄江縣古火葬墓地發現的火葬罐有聯系。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蘇佛濤在《大理國羅伽部火葬墓陶瓷考》(見中國古陶瓷學會編《中國古陶瓷研究》專輯)一文中曾對該地區出土的火葬罐的造型、紋飾、質地、尺寸、工藝制作及出土時內部發現的隨葬品進行了介紹。這些火葬罐有陶質與瓷質之別,都有蓋,有的罐腹飾蓮瓣紋,下有托盤,內部皆有小甕,身上有朱砂梵文,特別是殘陶甕上刻有十二生肖動物形象。這類甕是宋代大理國時期常見的器物。另外還介紹了石屏縣小亭子地段出土的火葬罐,即大理國時期的火葬墓群出土的火葬罐,其中的梵文罐與綠釉干枝罐引人注意。梵文罐腹身貼塑仰蓮瓣10個,上下腹有朱砂書寫兩周梵文,共計36個字,胎質類似原始瓷,灰黑色。綠釉干支罐,罐體“束口收足”。腹部蓮瓣紋,其上浮雕人物,頭戴高冠,身著長袍,腹系帶,足蹬靴,雙手持鼓,正面直立,下腹堆貼十二生肖圍繞一周。較為奇特的是同地出土的陶罐,其腹上鑄有凸形仰蓮瓣,蓋面中心為凸圓形,靠圓形外等距離分布八凸點,外又有八角星圖,凸點對內角。經研究鑒定,“兩者間的造型風格與特征是大同小異的”。石屏類型火葬罐屬大理國早中期產品,而澄江火葬墓地發現的火葬罐屬大理國中晚期至元代時期。
李明貴在《西昌出土的南詔、大理國火葬墓陶罐》(見《收藏界》2007年9期)一文中也介紹了八件火葬陶罐,其中有朱書梵文陶罐,通體用朱砂書寫梵文,文字多達三百余字,還有貼塑蓮瓣紋陶罐,腹壁雕塑兩層蓮瓣,其上浮雕人物與十二生肖圖。還有單層蓮瓣,同樣塑有站立五人與十二生肖圖。其蓋上刻花瓣及圓圈紋圖案,均為灰質泥陶胎。從造型、胎、紋飾看與云南省滇中地區澄江縣發現的火葬罐雷同,加之罐內發現的金箔以及朱書梵文的骨殖相同,反映出兩地的習俗相同。上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收藏的火葬罐與兩地火葬罐相同,也應是同一時期的遺物。
火葬用陶罐葬之是當地的習俗,在大理國時期佛教密宗幾乎成為國教,上述介紹的火葬罐就反映了這一事實。罐上刻劃與朱砂書寫梵文應是佛教經咒,上飾以蓮花紋,象征高潔清凈的西方極樂世界。腹體上模印的五立人與十二生肖,其每人代表天上的兩顆星宿,十個星宿為十個天干,12生肖即十二地支。《大理國羅伽部火葬墓陶瓷考》一文中介紹的銅罐蓋上鑄彝族八卦圖,圖上中為凸圓形,緊靠圓形外圈,等距離分布八顆星宿,每兩顆星宿上伸出一個三角形,相連后呈放射八角,象征宇宙八方,這個原始的八角圓輪圖形,稱“彝族八卦圖”,反映佛教文化和烏蠻傳統文化相互結合。
關鍵詞: 基層博物館 現狀分析 改革探索
一
博物館是一個地區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起到文物收藏、科研培訓、參觀游覽等重要作用。基層博物館與人民群眾關系較密切,更貼近群眾,更深入生活。我國共有近2000個縣,基本上每個縣都有博物館或類似于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室。在文物資源豐厚或有獨特文化產業的鄉鎮也有自己的鄉鎮博物館或文化站。這些縣鄉級基層博物館收藏著民間最具特色和價值的文化藏品,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心血,是基層老百姓意識文化形態的精華體現。但是這些縣鄉級博物館中除極個別發展較好之外,多數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建筑設施硬件水平普遍較低,管理工作人員專業素養較差,和博物館內精美深厚的藏品相比,博物館管理等軟實力較差。這些扎根于民間的博物館沒有真正發揮出“民間文化大使”的作用,與群眾關系不密切,作用沒能充分發揮出來。總結目前我國基層博物館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縣鄉級相關部門對博物館重視程度不夠。有許多縣鄉設有博物館,但是博物館建設和管理不受重視。有些文物資源豐厚的縣,把本縣重要文物存放于一個大房間,稱之為文物倉庫。我去過一個所謂的文物倉庫,里面的藏品讓我驚訝,有精美的青花瓷、罕見的恐龍蛋化石、金元寶、銀元寶、古代精美石刻、精美字畫等重要文物。這些珍貴文物在一個黑暗的屋子里放著,防潮防盜設施簡陋,有些名人字畫因為受潮發黃發霉。看著這些古人智慧的結晶遭受如此待遇,我甚為痛心。鄉鎮級博物館硬件設施更是簡陋,有許多鄉鎮就是找一間閑置的房子把那些精美文物胡亂堆放。我國一再倡導要加強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對文化產業的投入,不可否認近幾年從上至下文化口號喊得很亮,國家政策在文化方面越來越傾斜、重視,但是到了縣鄉這個層級,對博物館建設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重視程度急需提高。
(二)基層博物館管理者中專業人才奇缺,管理不完善。部分縣鄉級博物館工作人員充其量只是看門者,他們對博物館藏品了解不夠,更談不上知曉透徹。博物館作為收藏文物、科研培訓、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場所,沒有專業工作人員的講解和管理,博物館的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另外,有些基層博物館整日關閉,沒有對外開放,博物館工作人員只是充當應付上級檢查時的開門站崗者,日常管理不規范不完善。縣鄉級基層博物館工作人員中正規文博專業本科人員屈指可數,文博專科類人員較少,工作人員多是臨時工和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正式工。博物館屬于高品位的文化場所,專業性很強,博物館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從事和做好的,只有具備一定文化積淀和素養的人才能做好。基層博物館專業人才匱乏,日常管理不規范,這是制約縣鄉級基層博物館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基層博物館與人民群眾聯系不密切,沒有發揮應有的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作用。博物館收藏著本縣或本鄉鎮的重要文物,是本地域文化精品薈萃的場所,在一定程度上是本縣或本鄉的名片和象征。但是許多博物館所在縣鄉的群眾不知道博物館的位置,不知道本縣鄉有博物館,更談不上去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最基礎的作用之一就是傳播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多數基層博物館常年處于關閉狀態,更談不上布展和對外宣傳推介,這種相對封閉的狀態使它遠離群眾。群眾不知曉、不參觀,怎么吸取優秀的民族文化?遠離群眾的現象使博物館的文化傳承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喪失了本應有的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
為了促進基層博物館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針對以上有關縣鄉級基層博物館的現狀和問題,改革勢在必行。借鑒發展較好的大中城市博物館和少數發展較好的基層博物館的經驗,我們可以有的放矢地從以下幾方面對縣鄉級博物館進行完善和改革。
(一)加強管理體制和硬件設施建設。體制上要有保障,縣鄉要有充足的博物館事業編制,切實從政府體制層面加大對縣鄉級博物館的重視。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要加大對精神食糧的供給。博物館建設在一些大城市做得比較好,縣鄉級博物館雖然不能像那些高檔精品博物館設計,但要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建設。博物館建設應納入縣鄉整體規劃,其建筑要高標準嚴要求,嚴格按照博物館藏品對光線、溫度、濕度的標準去建,確保資金投入和工程監理,堅決杜絕豆腐渣工程和不合格工程,把博物館作為當地的形象工程、地標建筑,真正把縣鄉博物館建設作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二)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為博物館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物質資金保障。上級部門撥付給博物館的資金有限,博物館藏品的日常保護和布置展覽等正常運轉需要大筆資金,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公益性場所,沒有自己的經濟收入。如何克服資金瓶頸,確保博物館的正常運轉和不斷發展是包括大中城市等所有博物館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關于資金匱乏問題,縣鄉級基層博物館更加嚴重。在大中城市,知名企業和文物收藏愛好者眾多,博物館可以和這些知名企業和文物收藏家聯合起來解決資金匱乏問題。基層博物館也可仿效一些大城市的做法,與當地民營企業家聯合。企業投入博物館適量資金既是對當地的回報,屬于慈善事業,又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如企業可以在博物館門口的小廣場舉辦產品推介會、文藝演出,宣揚自己的企業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企業產品,體味企業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這種相得益彰、人氣共升、合作共贏的做法值得提倡。另外,可以統計本鄉鎮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動員他們為自己家鄉的博物館捐款捐物。越是成功人士越有故土情結,不忘根、不忘本會使他們難以抗拒家鄉的呼喚,一定會慷慨解囊,為基層博物館的發展注入“血液和力量”。基層博物館可以為這些曾經資助過博物館的人士立碑刻傳,使之流芳百世,同時可以讓更多熱心人士資助博物館。這種多渠道的資金籌措方式可以有效地解決資金的匱乏問題,為博物館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資金保障。
(三)提高基層博物館工作人員準入標準和條件。只有好的硬件設施還不夠,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形象等軟實力是體現博物館層次和水平的重要方面。一位500強企業的老總說:“您可以把我的所有物資設備都拿走,只要留下我的精英團隊,再過20年我們依然是世界500強。”這說明人才是多么重要。一支具備專業素養的博物館團隊對藏品能夠很好地解讀,充分地宣揚,加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精神風貌,可以提升博物館的形象,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作用。縣鄉雖然說是基層,但越是基層越貼近民眾。基層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準入門檻不能降低,一定要通過正規的選拔考試,挑選專業知識和形象素質都比較優秀的人員從事博物館工作。要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定期對基層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和提高,采用科學的獎懲措施,切實保證基層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
梅州市組團參加深圳文博會
客家院士之熱帶醫學巨星——鐘惠瀾
廣東省文物事業費投入情況分析與預測
略談類型學在歷史時期考古中的應用
印尼首座“客家博物館”揭幕開館
梅州成功舉辦“第二屆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
河源市新回龍鎮明代窯址考察及其工藝特點
廈門舉辦中國博協大會暨“博博會”
“晷運時成——古代鐘表展”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展出
客家院士之橋梁力學專家
客家飲食經驗談:藥食兩用仙人粄
廣東大遺址保護初探
石灣瓦脊公仔保存現狀初步調查
從陳家祠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深圳客家文化遺產保護芻議——以深圳博物館為中心的討論
興寧市客家圍龍屋調查與分析
珠江水系先秦史淺析
淺論南宋院體山水畫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
館藏《桂東貝溪郭氏族譜》論析
博物館建筑圍合系統對陳列空間的影響
試論征集海外華僑文物的方式
淺析近現代紙質文物的酸化危害及防治
淺議惠州東平窯出土文物的鑒賞方法
論如何做好巡回展覽工作——以廣東省流動博物館為例
文化基金會:博物館社會化的助推器
免費體制下的博物館運營現狀及對策探討
梅州市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型文物史料展”
中國客家博物館培訓“小小講解員”傳播客家文化
“2015城市文化與博物館文創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廣東省雁洋公益基金會今年將支出1600萬元用于公益慈善
“2015年梅州市文博系統業務培訓班”在中國客家博物館開班
中國客家博物館引進“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圖片展”
淺談博物館講解員的知識構成——以中國客家博物館為例
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展示
試析民俗類陳列講解詞之特點——以《客家》陳列為例
淺談書籍中的版面設計——以中國客家博物館叢書為例
淺談博物館志愿者及其對博物館的作用
民俗類陳列之陳列語言研究初探——以客家民俗陳列為例
梅州客家方言粵語借詞的成因分析
試論崇文重教之風對于客家民系形成和發展的作用
中西之間:由戴恩賽教育經歷略談晚清民國教育風氣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從漢代銅鏡銘文看當時社會
試論崇文重教之風對于客家民系形成和發展的作用
“第六屆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賽”總決賽在梅州落下帷幕
客家方言的雙音反切語——關于梅城下市話的調查報告
博物館創新發展的幾點思考——以廣東省博物館為研究個案
如何實現中小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以中山市博物館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