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藥熏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藥汽浴熏蒸療法是利用皮膚這一生理特性, 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 角質層滲透和真皮層轉運進入血液循環而發揮藥效。皮膚的吸收滲透與濕度有關, 藥汽的濕度正好增強吸收滲透的效果。患兒在熏蒸治療的整個過程, 往往不能配合, 降低治療效果。安全有效的護理, 能使患兒整個治療過程中, 感到安全及舒適。現將本院2014年1~3月隨機調查20例腦損傷恢復期、運動發育落后患兒行中藥汽浴熏蒸過程中的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男12例, 女8例, 年齡5個月~1.8歲之間, 診斷均為腦損傷恢復期、運動發育落后。
1. 2 方法 中藥汽浴熏蒸法:蘇木、紅花、白芍、丹參等各5 g。放置熏蒸鍋內, 加水約2000 ml, 待煮開后, 調節汽溫為36~42℃之間, 汽浴時間為30 min。采用翔宇HYz-Ⅱ型(兒童)熏蒸機。
1. 2. 1 熏蒸前的準備 保持室內安靜, 干凈整潔, 環境溫度控制在22~24℃之間, 濕度在50%~60%之間。光線柔和, 避免強光刺激。與患兒進行簡單交流語氣應耐心, 溫柔, 或輕觸背部或頭部等, 減少患兒恐懼心理[1]。把人性化的服務融入到護患溝通中, 增加患兒及家長對護士的信任感[2]。協助家長給患兒更換衣物, 2歲以內患兒只穿紙尿褲, 留一名家長陪同患兒。
1. 2. 2 熏蒸過程中的護理 ①擺放:根據熏蒸部位不同2歲以內患兒只穿紙尿褲, 擺放舒適, >2歲的患兒根據熏蒸部位需要, 要求充分暴露皮膚, 并給予保暖。兩名患兒同時進行熏蒸時注意屏風遮擋保護隱私。②溫度調節:氣溫溫度控制在36~42℃之間。熏蒸過程中注意觀察患兒神志、面色、呼吸、熏蒸部位及周圍皮膚情況等。當患兒出現煩躁、面色潮紅等不適癥狀時, 應立即檢查氣溫溫度是否合適, 小兒皮膚嬌嫩及時調整, 以免長時間固定臥位引起皮膚燙傷及不適。③補充水分或者食物:熏蒸過程中患兒會流失部分水分, 及時給予補充水分或者奶粉, 防止由于熏蒸導致水分丟失、體能消耗而引起低血壓、低血糖等癥狀。④播放音樂或自帶簡單玩具:根據患兒年齡, 可以適時播放一些兒童歌曲, 或允許父母帶患兒平時喜歡的玩具, 幫助分散注意力, 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 緩解由于氣溫帶來的不適感。音樂有一定的調節身心的作用, 可以緩解患兒緊張不安, 焦慮等情緒使患兒感到有一種愉快體驗[3, 4]。
1. 2. 3 熏蒸后的護理 熏蒸治療結束后, 擦干患兒身上汗液, 檢查患兒皮膚情況, 觀察有無皮疹及其他皮膚癥狀。協助家長給患兒穿好衣物, 休息10~20 min后方可離開。指導家長及時給患兒補充水分及食物, 少量多次緩慢喂養;隨天氣變化及時給患兒添減衣物。溝通好下次熏蒸時間。
1. 2. 4 健康宣教 熏蒸治療過程中促使全身毛孔張開, 會有大量汗液排出, 治療結束指導家長及時更換患兒貼身衣物, 保持全身皮膚干爽。離開熏蒸室后注意保暖, 防止著涼感冒。
2 結果
本組隨機抽查的20例患兒中, 在環境、溫度、濕度、氣溫等合適的情況下, 熏蒸15 min左右時基本均會出現煩躁、哭鬧等不安情緒不能配合治療, 但經安撫、更換臥位、補充水分、食物、玩具、音樂, 分散注意力后均能堅持完成熏蒸治療。治療結束生命體征平穩, 休息10~20 min后離開治療室, 回訪家長, 患兒未有不適。
3 討論
3. 1 中藥汽浴熏蒸技術應用, 促進患兒康復。中藥汽浴熏蒸是通過溫熱效應、中醫經絡效應、藥物滲透效應作用與患處, 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5]。
3. 2 深化護理服務理念, 促進患兒舒適。小兒由于特殊生理、心理尚不能控制及表達自己在汽浴熏蒸過程中的感受。兒科護理人員更應依托“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指導下, 加強自身修養, 提高自身素質及操作技能, 掌握各年齡段兒童心理特點, 加強整體護理觀的認識, 正確、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 改善治療效果, 提高護理質量[6]。
參考文獻
[1] 謝立新.兒童心理護理的語言溝通技巧.齊魯護理雜志, 2006, 8, 12(8):1632.
[2] 孫國東,陶菲.溝通技巧在兒童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的作用.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11):320-321.
[3] 管鑫.音樂療法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護理管理雜志, 2010, 10(4):267-268.
[4] Amon S, Shapsa A, Forman L, et al. Live music is beneficial to preterm infant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Birth, 2006, 33(2): 131-136.
[5] 陳夢慈.前列腺炎患者中藥熏蒸的舒適護理.護理學雜志, 2005, 13(20):47-48.
【關鍵詞】 中藥熏蒸;護理干預;頸肩腰腿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5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098-02
頸肩腰腿痛是多種疾病共有的癥狀。可見于頸椎病、椎管狹窄癥、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癥、腰肌勞損、腰椎小關節紊亂、頸椎及腰椎失穩癥、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脊柱畸形和肩關節周圍炎等。在我國,成年人慢性疼痛發病率在30%左右,而傳統醫學更注重整體調理,在治療疼痛上有良好的效果[1]。
1 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4例頸肩腰腿痛患者,女61例,男43例,年齡24-80歲,平均年齡56.32±23.56歲,病程數月至數年不等,平均2.31±0.62年。均無嚴重心肺疾患及傳染病,女性患者不在月經期、不是孕婦。均不是跌打損傷的出血期,均無癲癇、高血壓,禁酒均在休息良好狀態下進行等排除所有熏蒸緊急疾病。
1.2 方法 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2人和觀察組52人,兩者在性別、年齡、病程長短及疾病種類上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西藥對癥處理,如疼痛患者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等,并且進行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在給予常規的西藥對癥處理的同時加上相應的中藥熏蒸,中藥包括:滋補肝脾如生地、丹皮、山藥、山芋肉、云苓、澤瀉、女貞子、旱蓮草;活血通絡止痛祛風勝濕如桑寄生、當歸、川芎、赤芍、蒼術、威靈仙、木瓜、仙靈脾、草烏、獨活、川牛膝、雞血藤。根據不同的癥狀選擇不同的中藥及進行熏蒸,并且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如嚴格掌握中藥熏蒸治療的適應癥及禁忌癥,治療前首先做好解釋,消除患者的顧慮,取得患者治療上的配合;其次治療期間注意患者保暖,使患者感受到關愛;再次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反應,注意患者不適、心慌、頭暈的情況。
1.3 效果評價 痊愈:疼痛消失,正常工作;顯效:疼痛明顯緩解,基本正常工作;有效:疼痛稍微緩解,部分正常工作;無效:疼痛不緩解,不能工作。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各組總治療人數。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結果采用SPSS17.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LSD法,規定P
2 結 果
觀察組痊愈24人,顯效17人,有效10人,無效1,總有效率98.07%;對照組痊愈5人,顯效21人,有效16人,無效10人,總有效率80.77%。可見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中藥熏蒸療法是祖國醫學治療方法之一,歷史悠久。其原理主要是熱效應通過刺激皮膚,疏通腠理,舒經活絡,同時擴張毛細血管,行氣活血,排廢排毒。熱是治病因子“風、寒、濕”的克星,能有效排除體內的“風、寒、濕”邪,對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1]。局部中藥熏蒸可起到藥蒸汽通過皮膚的滲透、轉運、吸收,直達病灶的療效,藥效高度聚集,在病灶處清熱解毒,散寒消腫;祛風燥濕,殺蟲止癢;舒筋活絡,行氣止痛。整體中藥熏蒸時,一方面中藥霧化氣體作用于皮膚、腧穴后,在穴位經絡效應和穴位的信息效應影響下,調節高級神經中樞、內分泌、免疫系統。血液循環效應:另一反面藥物通過皮膚吸收后,一部分藥物進入毛細血管,藥物通過血液循環穩態擴散至全身,調節全身狀況[2]。
根據其以上治病原理,它可廣泛用于痹癥導致的關節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等,腰酸背痛癥、肩周炎、頸椎病、落枕,骨關節炎、肌腱炎、筋膜炎、腱鞘炎、脈管炎,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常造成肢體功能障礙,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哮喘,傷風感冒、惡寒發熱,體癬濕瘡、蟲咬皮炎、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痛經,婦科帶下癥、陰癢、陰蝕等癥,補腎壯陽等[3]。根據不同的疾病給予不同的中藥及方法治療,可以取得顯著的療效。但是治療前必須嚴格掌握適應癥,否則適得其反。
在中藥熏蒸過程中配合一定的護理干預可取的很好的收效,需要我們熏蒸前健康教育主動采取各種方法與患者交流溝通,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各個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4]。教育內容包括頸肩腰腿痛的發病原因,中藥熏蒸床的治療原理、注意事項和臨床療效,病人恢復期的康復指導,熏蒸過程中注意防護措施,避免患者著涼,及時給患者改好衣物,給患者放點輕音樂,使患者放松心情,盡情享受。同時我們還要嚴密觀察患者的反應,有不少患者在熏蒸過程中出現暈厥、低血糖、頭疼、心慌等不適[4]。另外我們要時刻關注熏蒸液體的溫度,一面燙傷患者皮膚,及時加水、適量加藥。
綜上所述,中藥熏蒸療配合護理干預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但是我們還有許多方法研究不深,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傅平.可調節控溫藥熏床熏蒸治療頸肩腰腿痛120例[期刊論文]-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1(04).doi:10.3969/j.issn.1673-842X,2001.04.028.
[2] 陳廷生,李振,藥物熏蒸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8例[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3年04期.
[3] 李守棟,電針治療慢性腰腿痛的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07年;周肅陵,中醫藥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D].湖北中醫學院,2007年.
關鍵詞:中藥熏蒸 理療 頸椎病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30-01
頸椎病系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老化及繼發性改變,導致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脊髓或影響椎動脈供血等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我科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中藥熏蒸聯合理療治療頸椎病的同時配合一系列護理措施,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175例患者中,男90例,女85例,年齡35~81歲,平均58.2歲。患者病程9個月~12年,平均3.7年。全部病例均根據臨床癥狀及體征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采用中藥熏蒸聯合理療進行康復治療。在熏蒸前應做好患者的指導工作,講解熏蒸及濕熱敷時皮膚的感覺,溫度的適宜情況,臥位的姿勢,時間的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項及作用機制等。
1.2.1 中藥熏蒸將當歸、紅花、桃仁、艾葉、秦艽、狗脊、伸筋草、丹參、防風羌活、獨活、骨碎補等中草藥裝入特制的藥袋,置于K-2000A標準型中藥熏蒸汽控治療器的高壓鍋中水煎,10min即可利用其產生的蒸汽熏蒸頸部疼痛部位,熏蒸溫度為50±2℃,每次40min,每天1次,14d為1療程,休息2d,再進行第2個療程。
1.2.2 理療采用北京翔云電子設備廠生產的電腦中頻多功能治療儀,選用9cm×6cm電極2塊,置于頸椎部,用內儲處方20治療,20min/次,1次/d,12次為一療程。
1.3 療效評定方法及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大于等于90;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大于30小于90;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小于30。
2 結果
175例患者治療時間為4~14d,平均8d,其中治愈140例(80%),顯效19例(11%),無效16例(9%),無1例出現護理并發癥,有效率91%。
3 討論
3.1 中藥熏蒸聯合理療治療頸椎病的機理。頸椎病屬于祖國醫學“痹”證范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長期處于“低頭型”工作的人群以及肌體抵抗力下降,骨質疏松的中老年人來說,極易患病。中醫學認為[2]頸椎病的發生多由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所致,其中以風、寒、濕三者雜至而致病者為多。病機以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為主。中醫中藥治療優于西醫西藥治療,同時配合完善的護理是保證療效的一個重要方面。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使藥物蒸汽直接作用于患處,使病人疼痛部位毛孔開放,中藥有效成分可自皮膚滲至患處而發揮作用。通過藥力與溫熱刺激下,使病人患處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提高自由基清除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3],起到清除機體多余自由基的作用。而理療也可以起到消炎、消腫、止痛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治療神經根炎癥或椎間盤退變作用,兩者結合,效果更佳。
3.2 護理要點。
3.2.1 治療前的護理。①心理護理:頸椎病為慢性疾病且反復發作,病人由于疼痛帶來的不便,對疾病愈合的不樂觀估計及手術的恐懼等產生許多心理問題。護士應主動與病人交談,講解此病的發展規律、治療方法、預后情況以及如何配合治療護理、自我保健等問解,解除心理負擔,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②治療前指導:治療前向病人詳細介紹此項治療的注意事項,使病人了解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熱疹或過敏反應,并告知病人如有不適時,應及時告知護士。③嚴格把握治療禁忌癥:有嚴重心肺疾患及傳染病、糖尿病病人禁用、中風后感覺遲鈍、體質虛弱、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3.2.2 治療中護理。①準備:病人取平臥位,充分暴露熏蒸部位,并囑病人全身放松,使病人感覺舒適。②控制熏蒸溫度:熏蒸時溫度過高會灼傷皮膚,溫度低則達不到應有效果,一般應將溫度調節在50±2°為宜,或根據病人對溫度的感受情況隨時調節藥物流量或改變噴口與病人之間的距離。③防止皮膚灼傷:在熏蒸時護士應密切檢查熏蒸部位皮膚情況,以防皮膚出現熱疹或灼傷局部皮膚。④預防過敏反應:嚴密觀察熏蒸部位局部皮膚情況,觀察局部皮膚是否出現紅腫、皮疹等過敏反應,如有反應者可用皮炎平外涂,嚴重時停用熏蒸。
3.2.3 治療后健康教育。①頸部功能活動指導:治療過程中當病人頭昏頭痛、頸肩活動受限、頸肩疼痛癥狀減輕時,及時指導病人進行頸部功能活動。②生活指導:囑病人平時少看電視,少做低頭運動,保持正常姿勢。需長時間伏案工作時宜堅持頸部多方向運動,另外建議病人使用低枕頭,以平臥使頭與軀干保持水平為準,側臥時枕頭與肩同等高度,避免頭偏向一側,枕心不宜過硬,同時應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7
【關鍵詞】 中藥熏蒸;痛經
痛經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病,長期、反復發作的疼痛影響了廣大婦女的生活、工作。筆者在2008—2010年應用中藥熏蒸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確定[1]:(1)經期或經前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則暈厥,呈周期性發作;(2)好發于青年未婚女性;(3)排除盆腔器質性疾病所致腹痛。
1.2一般資料92例患者均為女性門診患者。治療組46例,年齡18~30歲,其中18~22歲17例,>22~26歲22例,>26~30歲7例。對照組46例,年齡18~30歲。其中18~22歲18例,>22~26歲20例,>26~30歲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方面經統計學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1.3.1辨證分型治療根據痛經的主要病因病機,分為下列5種證型辨治[2]。
1.3.1.1腎氣虧損型主要表現為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脈沉細。方藥:當歸10g,白芍20g,山茱萸10g,巴戟15g,炙甘草10g,山藥15g,狗脊10g。
1.3.1.2氣血虛弱型主要表現為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方藥:黃芪30g,白芍20g,當歸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棗10枚。
1.3.1.3氣滯血瘀型主要表現為經期或經前,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方藥:五靈脂9g,當歸10g,川芎10g,桃仁9g,丹皮6g,赤芍6g,烏藥6g,延胡索3g,乳香10g,沒藥6g。
1.3.1.4寒凝血瘀型主要表現為經期或經前,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方藥:吳茱萸15g,當歸15g,芍藥15g,川芎6g,人參6g,桂枝6g,牡丹皮10g,生姜10g,甘草5g,半夏10g,麥冬10g,乳香10g,沒藥6g。
1.3.1.5濕熱蘊結型主要表現為經期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方藥:牡丹皮10g,生地1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紅花10g,桃仁15g,莪術6g,香附10g,延胡索6g。
1.3.2中藥熏蒸時間經期后第7天開始至第15天止為1個療程,可連續做3~6個療程。
1.3.3中藥熏蒸部位腹部在臍下至恥骨聯合處約直徑15cm范圍,背部在腎區至腰骶部約直徑25cm范圍。操作:兩處各熏蒸20min/次,1日1次,溫度設定38℃~48℃。
2治療結果
2.1評定標準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見發作者為治愈;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者為好轉;疼痛未見改善者為未愈。
2.2治療結果見表1。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3討論
痛經屬祖國醫學“經行腹痛”范疇,病位在于沖任胞宮。本病是由于各種因素導致沖任經脈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治療著重在調理沖任氣血,使之通,“通則不痛”。中藥熏蒸法集理療、中藥、藥灸、穴位敷貼等功效為一爐,藥物滲透力強,通過穴位、經絡,能直達病所。由于溫熱的刺激降低了感覺神經的興奮性,使主觀上的痛覺感受減輕。同時藥物煎煮中產生大量的中藥離子,以離子特性作用于皮膚上,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組織溫度升高,促進了血液循環、淋巴循環和營養供應,加快了局部代謝廢物、炎性滲出物及致痛物質的清除。從而減輕了局部組織的緊張壓力,緩解了肌肉、肌腱及韌帶的緊張,取得了良好的止痛效果。中藥熏蒸處方中的草烏、當歸、紅花、赤芍、丹參、川芎、乳香、沒藥等藥物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作用。藥理研究證明草烏中含有烏頭堿,其分解產物對各種末梢及中樞神經有麻痹作用,為止痛的有效成分,當歸的揮發油對子宮呈抑制作用,使子宮節律性收縮減少,子宮肌弛緩,從而達到直接緩解子宮肌痙攣的作用。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藥則能明顯抑制PGF2a的活性,緩解子宮肌痙攣,增加盆腔的血液灌注量。故中藥熏蒸法對原發性、繼發性痛經均有療效。本組結果表明,使用中藥熏蒸法配合口服中藥治療痛經,療效顯著,緩解疼痛快,未發現不良反應。臨床應用,深受患者歡迎。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
中藥熏蒸 通絡止痛
后晉劉d的《舊唐書》中就有用藥浴熏蒸治療疾病的記載。隋唐時醫家許胤宗曾在南朝陳國做官,陳亡后入仕于隋,任尚藥奉御。許胤宗以醫術高名,精通脈診,用藥靈活變通,不拘一法。還在陳國時,陳國柳太后患風病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藥,名醫治皆不愈。胤宗曰:“口不可下藥,宜以湯熏之。令藥入腠理,周理即差。”遂以黃芪防風湯數十斛(編者注:斛,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十斛約合現在的20千克),置于床下,令藥氣如煙霧,入病人的腠理而奏效。當晚太后就能開口說話,胤宗因此被授為義興太守。
這是用中藥熏蒸法治療中風不語的一則驗案,被后世醫家多所效法。
藥浴還是古代治療急癥的方法之一。宋代醫家陸笠砸絞趺于時,精于婦科學。一產婦患病,自200里外抬至其家求治。病人氣以絕,唯胸口間尚有微熱。陸氏認為系“血悶”所致,急用紅花十數斤,煮湯浴熏之,半日遂醒,一時傳為佳話。
椎間盤突出癥也可試試
近年來發現,中藥熏蒸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簡稱“腰突癥”)也有很好的療效,而且在治療腰突癥的諸多療法中,中藥熏蒸簡便易行,療效確鑿。熏蒸可以使局部腠理開啟,藥力直達病處,促進經絡氣血的運行,起到活血化淤、舒筋通絡、壯骨止痛的作用。同時還能促使局部的炎癥吸收,使突出的髓核還納,減輕對周圍神經的壓迫而使癥狀緩解或消失。在醫生辨證施治的前提下,所用的藥物配伍靈活,更體現個性化治療的特點。實踐表明,熏蒸后止痛的效果好,康復快,無創傷性,沒有久用內服藥的副作用,深受腰突癥患者的推崇。
腰椎間盤突出癥熏蒸時所用的中藥,多以祛風濕藥如獨活、秦艽、威靈仙、防己、木瓜等,與活血祛淤藥如川芎、元胡、乳香、沒藥、雞血藤等配伍成方。根據病情,可酌加川烏、草烏、花椒、艾葉等溫經散寒,或者土鱉蟲、蜂房等蟲類藥,增強止痛的效果。也可將中醫治療痹癥的方劑如獨活寄生湯、三痹湯等加減后外用熏蒸。
醫院的骨傷科熏蒸都有專用的熏蒸床,治療簡便易行。如在家中可采取浸浴和熏洗結合的方法,在浴盆中進行,水溫應在42℃左右;也可以用熱熨的方法,用手巾浸藥液后熱敷患處,以增加通絡止痛的效果。
編者注:本文引用古人的資料時,提到紅花用量達數十斤之多,這么大的用量,恐用直徑1米的大鍋也難煮之,不可照搬。若需用此法,用量請向當地中醫師咨詢。
溫馨提示
熏蒸療法治療腰突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要在醫護人員的監控下才能進行熏蒸治療。
2.熏蒸的溫度,以70℃左右為宜,年老體弱者注意防止多汗后的虛脫。
3.空腹與飽食后均不宜熏蒸。
4.熏蒸后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