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主法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年,我村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文秘寫作網根據司法部、民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意見》和自治區黨委“五村兩規范”建設的要求,積極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村民的法律意識和參與“四民主”的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村干部依法治村水平得到了提高,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
一、加強領導,健全網絡
首先,成立了以村黨支書*為組長,村主任*為副組長的*村民主法治示范村領導小組,把依法治村工作列入村兩委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切實加強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領導。其次是制訂了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實施方案和責任制,在村、組、戶之間建立共創民主法治示范村網絡,村干包片、包組,組干包戶,形成了共創共建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強依法治村的其他配套組織建設,即抓好村綜治工作辦、治保會、調解委、幫教小組、治安聯防隊建設,加強其人員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政治、業務素質,保證依法治村各項工作正常開展。
二、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村民法律素質
我村堅持抓好村民的法制教育,形成學法、知法、用法、守法,一切依法辦事,爭做守法公民的良好氛圍。為了搞好我村的法制宣傳,我們建立農民法制教育學校、法制圖書室、法制宣傳欄,制作了永久性法制宣傳標語,成立法制宣傳文藝隊,在每個村民小組建立了學法中心戶,開展守法光榮評比活動。特別是我村的法制宣傳文藝隊,隊員們犧牲無數個晚上休息時間,排練節目,開展演出,為推進法制宣傳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年還借“三.八”婦女節,開展了法制宣傳文藝演出競賽和法律知識有獎競答,由計生協會、老協、田段組、才莽組、小滿組、對河組、小壩組各組成一個文藝隊,分別登臺亮相,由群眾評比選出了優秀法制宣傳文藝節目,并給予獎勵。
三、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推動民主法治
法制社會,依靠的是制度管理人。麻雀雖小,五臟具全,作為一個社會的最基層單位,我村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中一直強調制度建設,只有依法建制,以制治理,才能使依法治村落到實處。今年,我們在原有村規民約的基礎上,按照依法合法的原則,結合本村實際,集中絕大多數村民的利益和愿望,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了新的《*村村規民約》,為推動民主自治起到積極作用。隨后又依法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依法治村規劃》、《議事決策規則》、《村民大會制度》、《村務公開制度》、《財務公開制度》等規章制度,實行依法決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道路。
按照各項規章制度的要求,我村在理村、治村中逐漸形成了依法治理的運行機制。一是村兩委的選舉、罷免都依法進行,堅持公平、公正原則。二是凡涉及本村經濟、政治、文化和關系村民根本利益的重大事項都堅持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表決確定。如為了解決大屯路口路況不佳,影響車輛進出大屯的問題,我們多次召集大屯群眾開會討論,最終形成了多方集資,大屯群眾共同投工建設的方案,水泥硬化了該路段。三是堅持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民主監督,村委的財務由理財小組負責監督,對村級財務按制度定期清算,村級日常開支狀況及時公布上墻,保證村民對村務、財務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監督,實現了村干清白、群眾明白的目標。
四、依法治村,化解矛盾保穩定、促發展
(一)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組織的作用,化解矛盾糾紛,實現社會穩定
近年來我村大搞農業綜合開發,開展造林種果,發展生態農業,象今年我村光是種植羅漢果就達398畝,以前沒有什么用場的荒山荒地一下子變得值錢了,就引發了一些土地、山林糾紛,影響了經濟發展,成了當前群眾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了解決群眾的熱點、難點問題,維護群眾利益,我們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的作用,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解,化解矛盾糾紛。比如巖腳組一起山場糾紛,二十幾年來幾經調解,鬧鬧停停,今年雙方都想到該山場種植水果,矛盾再次表現出來,并有激化的可能。我們經過排查,了解到該情況,及時向上級調解委匯報了情況,在上級調解委的支持下,兩級調解委互相配合,前往調解,查明了事實,對當事雙方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敦促雙方本和睦相處、有利安定團結和生產經營,尊重歷史、立足現實的原則,平等協商,終于達成了明確的山場界限協議,并當場堪明界限,化解了積怨多年的糾紛。據統計,20*年以來,我村共排查調解“三大糾紛”9起,民間糾紛15起,調解率100%,調解成功率達96%?;粳F實小糾紛不出組,大糾紛不出村,無民間糾紛引發刑事案件,無民間糾紛引起治安案件和群眾性上訪事件,保證了社會穩定。
(二)依法治理促發展
今年我村在開發種植羅漢果過程中,由于羅漢果經濟價值高,種苗價格達4-5元一株,盜苗盜果現象也有所發生,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積極性,阻礙了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為此,我村利用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宣傳網絡,廣泛開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號召村民樹立良好村風民風,遵紀守法,依法加強安全防范,自覺抵制偷盜等違法犯罪行為。同時加強治安聯防隊建設,開展群防群治。通過不懈努力,盜苗盜果現象再也沒有出現,社會治安環境不斷改善,群眾都放心發展生產,促進了我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為了推進全鎮各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努力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斷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落實構建和諧社會總體要求。我鎮結合實際,有步驟地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 抓建設,增強創建活動效果。
村認真圍繞上級要求抓好硬件建設。一是健全法制課室。二是設立一個法制圖書閱覽室。目前,通過幾年努力,各村圖書室已藏有為數眾多的書。三是設立一個法制宣傳欄。四是設立一個村務公開欄,定期公開村務、財務狀況。五是建設一支法制宣傳骨干隊伍。由村干部、村調解員、村民小組干部組成。
二、 抓宣傳教育,增強民主法治理念。
在創建活動中,我們把法制宣傳教育作為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工作,圍繞社區改革、穩定和發展大局開展普法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素質。 1、村黨員干部帶頭學法。村兩委會、村民小組干部堅持每月學法一次,在定期召開的會議和每月固定一個學習日安排法律知識學習和輔導。學習內容,包括《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講話》、《憲法》、《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合同法》、《婚姻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村民委員組織法》等與工作相關的主要法律法規。村黨支部注重提高黨員干部的法律素質,通過黨員干部帶頭學法,增強他們依法辦事、依法管理村務的意識和能力,使村干部在管理村務和為群眾辦事時做到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符合廣大村民群眾的意愿。 2、多種形式開展普法教育。幾年來,各村不斷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法制課堂、法制圖書專欄、法制宣傳欄等陣地開展經常性法制教育。緊緊結合農村改革、穩定、發展的實際,村法制宣傳隊伍深入村民群眾著重宣傳普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論文摘要】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大背景下,文章從政務公開制度實施的民主法治環境分析了有效實施政務公開的條件,并從思想觀念和法制建設層面提出了完善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途徑,為我國政務公開的有效施行提供外部環境的保證。
政務公開作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以及政府體制改革中建立公開、透明政府的具體手段和目的,它的有效施行與其所處的政治環境是分不開的。美國著名的公共行政管理學家里格斯的行政生態理論認為,要了解一個國家的公共行政(公共政策),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行政系統本身,而應該跳出行政系統,從社會這個大系統來考察行政行為,亦即考察一國的行政與該國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政務公開作為我國政府體制改革中建立公開、透明政府的具體手段和目的,它的有效施行除了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本身外,還與實施政務公開的政治環境是分不開的。
一、政務公開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
政務公開是我國在行政改革過程中,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而實施的一項制度。其基本內容是:將政府行政管理的重大決策運行情況和取得的效果公諸于眾,并采取一定的方式讓公眾參與。
(一)政務公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具體實現形式
現代社會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政治民主化是現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和內容。民主政治是一種參與政治,公民參與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是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政務公開是推進我國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政務公開制度是政府推行依法行政的必備條件,也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作為基本國策提出并通過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的法律制度建設和法治國家建設都邁出了可喜的步伐?!耙婪ㄖ螄笔紫染褪且婪ㄖ卫韲覚嗔?,而法治對國家權力的監督必然要求權力公開、規范、明確的行使。依法行政,從根本上說就是以法控制和約束行政權。沒有對行政權的規范和制約,就不可能實現“依法治國”。
(三)政務公開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正如前文所述,政務公開制度的實施對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以及法治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影響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促進作用,二是制約作用。法制的健全可以有效地保證政府依法行政等等,這些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政務公開制度的有效施行。
二、我國政務公開實施的民主法治環境
(一)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成就為政務公開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要想獲得與其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完成:一是政府主動公開,二是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通過申請獲得。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已基本解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促使我國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的理解進一步深入,也能夠從更高的層次來保障憲法及各項法律賦予自己的各項權利。
對于政府工作人員來說,我國公務員采用“凡進必考”的方法,工作中通過培訓、實踐,公務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不斷提高,對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改革的目標有了深入的了解,服務性意識不斷提高,增強了政府公開其政務信息的主動性。我國民主環境的建設還離不開法律制度的完善與保障。
(二)我國政務公開的民主法治環境的不足
我國在實施政務公開的過程中,雖然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歷史,傳統文化,地理條件的制約,政務公開的民主法治環境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
1.政府工作人員“官本位”思想嚴重。政務公開要求政府能主動公開其政務信息,而政府公開其信息的行政行為必然受到一定的社會和政治文化的影響。而在中國,無論是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還是老子的“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的思想根深蒂固,成為幾千年來社會統治者維護其統治地位的重要工具。現代的政務公開實質上是對政府公共信息這一無形資產進行重新安排,而這種資源的變更必將剝奪一部分官僚特權,失去信息特權的官僚必將失去巨大利益,這種利益的驅動無疑會阻礙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完善,近而會阻礙政務公開的有效施行。
2.我國公民參與意識、參與能力不足。公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是根本。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下,各地通過自身的努力,我國的教育事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仍有很多的地區,由于多民族聚居,語言、文化的多元性導致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平衡。公民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實現真正民主的重要指標,而我國公民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的不足可以說是培育我國政務公開民主法治環境的又一大障礙因素。
3.有關政務公開制度建設的障礙。改革開放以來,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深入實施政務公開制度,無論是從中央層面還是從地方層面都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予以保障。但從實際操作來看,政務公開的法治環境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現在制度執行的表面性。即在執行過程(下轉第10頁)(上接第6頁)中不夠深入,還處于極其表面的層次,不少地方的措施只不過是簡單的便民措施,離真正的政務公開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三、完善我國政務公開民主法治環境的對策思考
(一)從思想觀念層面,努力營造有利于政務公開的民主環境
1.轉變政府工作人員的執政理念,實現由“父母官”向公務員的轉變。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公共理論的演變,整個社會的控制方式正在從“統治”經“管理”走向“治理”。政府改革的需要,要求政府應切實實現從“官本位”向“民本位”理念的轉變,政府官員應切實實現從“父母官”向公務員的轉變,盡快走出管理認識的誤區,真正將政務公開看成一種責任和義務,對于法律規定應該公開的內容要主動公開,對于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依法申請公開的內容,根據法定程序予以告知。
2.提高公民素質,培育公民參與意識。一個具有完全公民意識,公民精神的人才能夠更清楚地了解他的權利,并且充滿自信地維護這些權利。為此,要完善民主政治,就必須喚醒廣大公民的公民意識,讓公民積極參與到政府和社會的各項活動中去。在培育公民參與意識方面,首先,政府應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提高我國公民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只有公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才會對政治問題產生一定的理解,才會地政治信息產生一定的需求,政務公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實現民主政治。
(二)健全我國政務公開的法制化建設
西方國家行政公開的進程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制度化、法制化建設。政務公開在實施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與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利益相沖突,因此除了加強政府工作人員的思想教育,提高其公仆意識外,還要依靠法律來保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各地根據自身情況,深入落實政務公開的具體制度,包括政府公示機制、政府回應機制,公眾表意機制與公眾監督機制,使制度的執行落到實處。
四、結論
一個民主法治的大環境是政務公開制度得以順利運行的根基。在我國,政務公開的有效施行,除了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本身外,還要大力培育我國的民主法治環境,完善民主法治建設,努力將政務公開制度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精要[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社區創建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工作報告
沙頭街道翠灣社區位于深圳市福田區南面,東起新洲路,西至金地七路,南起福榮路,北至福強路。轄區占地面積0.2平方公里,社區內有全?;▓@、金地海景花園、翠堤灣花園、金海麗名居花園等4個花園小區,4個花園小區先后榮獲安全文明小區稱號,其中全?;▓@、金地海景花園榮獲了安全文明小區標兵稱號。轄區內有福田區人力資源中心,此外還有深圳市和福田區政府的重大建設項目之一:深圳市文化創意園。目前轄區常住居民為1.2萬人。
開展情況:社區自2003年組建以來,先后獲得了國家級創建無示范社區、市級平安和諧社區、區級“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區級人口計生工作先進社區等榮譽。為適應人民群眾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的新形勢,進一步規范社區管理,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維護社區的社會政治穩定,近年來,我們根據上級部門指示要求積極開展了民主法治社區創建工作。成立了以社區黨委書記為組長、社區工作站副站長及社區民警為副組長的民主法治社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參照創建標準,結合社區實際情況并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通過前期的創建工作,初步形成了社區管理更民主、干群關系更融洽、轄區社會更穩定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民主;法治;優位;基礎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2)09-0036-03
一、民主的內涵
民主一詞源于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系指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作為治理國家的政治制度,民主的核心理念是:權力源自人民、要由人民授予,權力要接受監督制約,要對掌權者進行定期的更換,權力更換和運行的規則由多數人決定。參考現代民主政治的實踐,民主的內涵一般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公民被賦予言論自由、知情權、選舉權、監督權和罷免權等基本權利,并且這些基本權利的享有是平等的。言論權、知情權、選舉權、監督權和罷免權是現代政治社會的根本權利,這些權利應由公民不受干擾地自主行使。
第二,在尊重并保護少數人意志的基礎上,堅持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理想狀態下,政治民主以公民在社會公共事務上的意志統一為基礎,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所有公民在每一項政治事務上都達成一致意見是不現實的。因此,現代民主一般以存在多數同意作為政治運作的基本規則,這一點是民主與專制的最大區別。
第三,就實現形式而言,民主可分為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直接民主有兩個層次上的涵義:一種指的是在具體問題上以直接民主的方式來做出決定,但是整個國家的主導制度仍然可能是間接民主;另一種指的是整個國家的體制上的直接民主,如雅典民主。嚴格意義上的直接民主僅指國家體制上的直接民主。間接民主是人民通過選舉出自己的代表組成議會和政府并委托其進行決策的制度。
第四,民主與法治是現代憲法機制良性運作的兩大支撐。民主為法治奠定基礎,法治為民主提供保障,這也正是現代民主法治所追求的目標。一方面,法治通過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為民主創造一個可操作的、穩定的運行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民主也為法治注入新的內容和動力,以民主機制形成的法律制度,更能體現公共利益的導向,使
法治為保障人權、自由及促進人們的幸福生活服務。
二、法治的內涵
盡管各國學者對于法治理解不同,但先進國家的法治實踐基本以“法律至上”為核心理念,即依靠理性的法律規則來主導和治理國家與社會。
第一,法治所依之法必須為良法。這要求法律不僅要符合形式的公平正義,又要求法律合乎實質的正義。形式正義只是指法律能夠得到公正和一貫的執行,而不管其價值內核是否合乎正義原則;實質正義則是要求支撐法律制度本身的所依據的原則合乎正義標準。法律只有合乎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兩項要求,才能稱其為良法。
第二,法治之法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獲得普遍的遵守與貫徹。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絕不允許有人逍遙法外和享有法外特權。當然對于公民和非公共權力機構來說,法不禁止即自由;對于政府機關與公共權力機構來說,法無授權即禁止。
第三,法治并不同于法制,它更多體現一種治國理念。法制僅指以法律的手段規范社會生活,并不涉及以法律的意志還是人的意志為主導。法治與人治相對,它要求政府機構與公務人員都是為法律服務,社會事務的管理也必須以法律為主,即“法大于人”。從某種意義上,法制是法治的一種手段,法治的踐行還需要價值層面的修正與理念的構建。
第四,在所有規范和調整社會生活的手段中,法律為最主要、適用范圍最廣泛的手段。道德、宗教、政策等社會控制方式只能作為法律調整的補充,并且幾乎所有涉及利益的社會領域都要接受法律手段的規制。另外,法律手段的救濟必須是終極性的,法律對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筑起最后一道防線。
三、民主本位抑或法治本位
從上述論述中,不難發現,民主與法治對于現代政治的作用為根本性的。但當前理論界對于民主與法治何者為先的問題認識不同,不少學者認為法治應當先行,也有學者認為民主更為根本。顧肅認為,“在我國現階段,在更大規模的民主化實現之前,有必要先厲行法治和主義。”季衛東認為,“在考慮政治改革的進程時,法治秩序的建構可以先行,民主化的步驟可以考慮得更穩妥一些,法治與民主的組合方式當然更可以按照中國的國情進行創新?!崩盍终J為,“民主要穩、法治要快”、“在現階段的特殊時期,法治建設應當先行一步,為民主發展鋪路搭橋、保駕護航”。
雖然上述觀點對于法治與民主何者優先的探討有不同意見,但都強調民主與法治的共存。但某些學者似乎忽視了民主與法治可以共行的事實,盲目地強調“唯法治論”,否定民主的積極意義。潘維曾在其文章《民主迷信與中國整體改革的方向》中提出,民主先行從而帶動法治進程的路徑在中國并沒有可操作性,中國政府與民眾似乎對民主具有一種迷信,堅信民主可以解決權力濫用、腐敗、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他進一步指出,只要法治足夠成熟,沒有民主的支撐,國家一樣可以獲得進步。例如亞洲一些經濟成功的國家和地區,民主的水平并不甚高,可以說是“有法治少民主”的社會。
筆者認為,我們在分析民主與法治關系時,不應陷入一種狹隘的思維,而應在兩者兼容的基礎上構建現代政治文明。
四、民主是法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