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護理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據統計,2011年底,我國年齡大于60歲及以上的人數已有1.85億,占比13.7%。而預計2025年時,老年人數將突破3億[1]。因此,在醫院護理工作上,提升服務質量,調整服務觀念和模式,以及服務功能,是醫院得以長足發展的必經之路。鑒于此,本文主要通過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入住于我院的140例老年人信息資料實施回顧分析,并將優質化長期護理的服務模式應用其中,取得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自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共計有140例老年人入住我院,其中含男78例,女62例。年齡61至76歲,平均年齡為65.6±4.1歲。將全部老年人隨機分成對照組(70例)和觀察組(70例),兩組病患在性別和年齡以及病情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臨床護理模式。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長期的護理模式。具體為:首先為老年人制定出科學性長期護理的有關方案,為其營造良好住院環境。根據老人年實際心理狀態,以優良積極態度對其進行心理安慰,緩解其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實際治療時,鼓勵其積極參與適合自己的社會活動以及娛樂活動,依次分散其注意力。讓其切實體會到自己于社會的價值和地位,幫助其增強自信。同時允許其對自我情感進行適度發泄和表達,護理人員需積極聆聽和安慰,從各方面實施開導,以消除其消極情緒。此外,醫院在對老年人實施的日常護理中,以專業人員對其開展按時配膳、喂飯,以及洗澡和陪護看病,與之溝通聊天,并為其讀報等長期性護理。按長期護理有關等級進行劃分,可將最重度和重度,以及中重度等分別分成一級,二級以及三級。根據不同級別為其實施差異性護理。
1.3 療效評價 以抑郁量表(即SDS)以及焦慮量表(即SAS)對兩組老年人病患的情緒進行評估[2]。統計兩組病患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3.0軟件操作。數據比較用X2檢驗方案。計量數據選用t檢驗方案。P
2 結果
2.1 兩組病患SDS以及SAS評分對比 觀察組在護理之后SAS評分為32.40±12.21,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之后SAS評分38.29±14.30,同時顯著低于觀察組護理之前評分43.21±14.30。觀察組在護理之后SDS評分為33.60±12.84,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之后SDS評分37.98±12.35,同時顯著低于觀察組護理之前評分45.25±14.1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2.2 兩組病患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在實施長期護理的服務模式后,滿意率為98.57%(69/70),顯著高于對照組82.86%(58/70)。觀察組不滿意率為1.43%(1/70),顯著低于對照組17.14%(12/7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3 討論
通常而言,長期護理的服務模式主要是針對生活無法自理,亦或是有功能的老年人病患[3]。其往往在較長時期中,甚至可能是生命存續期中,均需要他人于日常生活和醫療護理,在情緒支持等多方面為其提供連續性,和全方位以及綜合。實施長期護理的服務模式,主要應徹底對護理觀念進行轉變,提升護理過程中資源配置的效率,系統全面地增加服務質量,此外還應積極建立護理質量有關評價體系。本文通過對于我院老年病患實施長期護理,結果發現觀察組在護理之后SAS評分為32.40±12.21,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之后SAS評分38.29±14.30,同時顯著低于觀察組護理之前評分43.21±14.30。觀察組在護理之后SDS評分為33.60±12.84,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之后SDS評分37.98±12.35,同時顯著低于觀察組護理之前評分45.25±14.15。表明實施長期護理可明顯改善老年病患不良情緒。符合羅玉紅,王曉榮等人[4]報道結果。此外,我們還發現,觀察組在實施長期護理的服務模式后,滿意率為98.57%(69/70),顯著高于對照組82.86%(58/70)。觀察組不滿意率為1.43%(1/70),顯著低于對照組17.14%(12/70)。表明實施長期護理增加老年人對于護理工作的認可度。與姜麗文等人[5]報道一致。綜上所述,探索和研究適合老年病患長期護理的服務模式,對提升其生活質量,以及促進護理模式發展有著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曾莉,周蘭妹.國外老年人長期護理的政策分析及啟示[J].護理研究,2010,24(3):570-571.
[2]陳曦,畢越英,陳海花.連續護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8):758-760.
關鍵詞:老年患者;慢性疾病;護理問題;處理方式
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受損較為嚴重,免疫力呈嚴重下降趨勢,往往會伴隨出現慢性疾病。臨床表明,呼吸科慢性疾病具有治療周期長、病情反復的特點[1]。老年患者入院治療期間,往往會伴隨出現多種不適癥狀,影響著其臨床治療的治療。因此,筆者認為,必須加強對呼吸科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護理期間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行針對性處理,該方式不僅能夠提高臨床護理質量,還能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筆者對醫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呼吸科收治的慢性患者的病歷資料作綜合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抽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呼吸科收治的慢性患者43例,其中男性25,女性18,年齡為61~82歲,平均年齡為(75.36±2.67)歲,并成為4~11年,平均時間為(9.32±0.82)歲,其中11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高血壓。
1.2方法 筆者醫院自擬調查問卷對呼吸科日常護理中常見的問題進行調查,填寫完畢后,回收問卷并對其進行分析,了解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存在的問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分析表1中相關數據,心理護理問題、生活護理問題較為常見,分別占90.70%、79.07%,明顯高于其他三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受到原發疾病的影響,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僅會伴隨出現消極情緒,還可能出現其他不適癥狀,直接對其的臨床治療治療造成影響。針對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日常護理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護理干預。
3.1心理護理干預 由于慢性疾病的治療周期相對較長,且很難得到有效控制,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多種消極情緒,還可能使其對臨床治療產生懷疑。護理人員進行臨床護理期間,應加強對患者消極情緒的影響因素,并行針對性護理。進行臨床護理期間,應先面帶微笑,主動與患者溝通,鼓勵其與周圍患者進行交流,緩解其緊張情緒[2]。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向其簡單介紹治療方案,若患者存在疑問,應盡量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耐心接受,增加其信任感。
3.2用藥安全護理干預 患者入院后常常根據其原發疾病取藥物治療,該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然而,老年患者的身體受損較為嚴重,取藥物治療期間,容易出現不良反應。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取藥物治療的必要性、注意事項以及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使其提前做好準備。對于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應及時調整中治療方案。若患者存在合并癥狀,應及時取藥物進行治療,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
3.3飲食護理干預 進行飲食干預前,應先結合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再制定飲食方案。囑咐患者盡量進食高蛋白質、高營養質、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其出現影響不良的現象。同時,盡量避免使用辛辣食物,否則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患者的呼吸道不適癥狀[3]。
3.4皮膚護理干預 ①囑咐患者家屬每天取溫水幫助患者清洗身體,勤換被單和衣物,保持良好衛生習慣。②患者臥床治療期間,應定時幫助其翻身,觀察其皮膚情況,并適當進行按摩,促使血液循環。③每天定時對患者的皮膚進行觀察,了解其是否存在壓瘡的高危影響因素,并行針對性處理。對于伴隨壓瘡的患者,應及時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行針對性治療。
3.5 生活護理干預 ①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鼓勵其下床活動,參加有氧運動。嚴格把握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若運動期間存在呼吸不暢等癥狀,應輔助其休息。②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生活習慣,并督促其改正。③加強對患者睡眠的護理。查房期間應盡量調低燈光,避免影響其夜間睡眠質量。同時,對于伴隨出現失眠癥狀的患者,應遵醫囑取藥物輔助其入睡。
綜上所述,加強對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全面護理干預,能夠提高其臨床治療的質量,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祁金云.呼吸內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見護理問題分析與對策[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2):420-421.
【關鍵詞】肝硬化失代償期;老年;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333-01
【Abstract】Cirrhosis is a kind of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is a kind of different causes of chronic liver diffuse inflammation of the liver parenchyma or widespread degeneration necrosis of continued development result. Because the course of a long, better[1], especially decompensated appear easily, such as anxiety, impatience, depression, irritability, etc, the emotional healing effect, significantly reduc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elderly patients. This elderly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imminent. Based on September 2007-2008 in September, I division hospital treatment of 78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decompensated emotional state of elderly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btain good effect, we report below.
【Key words】decompensated cirrhosis;Older;Nursing intervention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7年9月-2008年9月住院患者78例,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會議上修訂的肝硬化失代償期診斷標準,病程10個月~20 年,平均7 年;其中男65 例,女13例,年齡60~89歲,平均69.5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7例,中學及以上61例。住院時間15~27 d,平均21 d。78例患者均無智力障礙,認知功能良好,并具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①工具及評定方法:每份調查問卷用2份評定量表即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組成[2]; SDS、SAS均由20個陳述句和相應問題條目組成。其中評定量表中的反身評分均修改為正向評分題,均為4級評分(1~4),總分為20~80分。SDS、SAS評分>50 分為有抑郁、焦慮情緒。
②實施方法:選擇具有社會經驗豐富、專業素質高、責任心強的高年資護士擔任測評工作。統一指導語,分別于患者住院第1天(干預前)及治療第15天(干預后),采用調查問卷請患者逐項填寫近1周內的實際感覺,次日收回。發放問卷78份,收回有效問卷78份。
1.2.2 干預措施:在患者第1次心理測試后進行,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
①支持性心理治療:評估患者的健康史,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資料,制定相應的心理支持措施。運用傾聽技術、關心與同情、安慰與開導、解釋、建議和指導、積極語言應用等技巧,每天和患者面對面的交流,語言平靜親和,從認識疾病的治療效果,增強身體康復的信心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
②放松訓練:根據患者的特點和愛好,鼓勵患者參加工娛活動,如音樂治療、看書、看報等,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③排除干擾:取得家屬的配合,勸導家屬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在其面前談及不愉快的事,要經常鼓勵、安慰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與自尊,創造和睦的家庭氛圍,生活中盡力給予照顧,使其內心感受到溫暖,取得社會的理解和同情。
④預防跌倒及燙傷,對可以行走的患者準備防滑鞋,外出檢查入廁均有專人陪護,家居設施無障礙物,馬桶邊設扶手。
⑤進食低鹽低脂易消化食物,細嚼慢咽,少食多餐,防止誤咽,加強口腔護理。
1.2.3 評價方法:比較78例患者心理干預前后SDS、SAS評分情況。
1.2.4 統計學方法:數據資料應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心理干預前后78例患者SDS、SAS評分情況見表1。
3 討論
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出現負性情緒反應是常見的,以抑郁焦躁情緒表現突出,幾乎所有患者均有抑郁焦躁情緒。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①本病目前國內外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加之乙肝病毒與肝癌相關性研究的進展,他們擔心可能發展為肝癌,因而大都存在對預后的擔心;②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程本身就是一種沉重的心理壓力; ③由于長期患病和別人懼怕傳染及擔心傳染給親屬、朋友,導致患者日常活動受限,社交減少,孤獨感和被拋棄感明顯; ④因疾病而對家庭所承擔的責任明顯減少或喪失; ⑤醫療費用日趨昂貴。調查表明,抑郁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干擾疾病的治療和預后[3]。
本研究發現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減輕老年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抑郁焦躁狀態,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努力滿足患者的生理需要(飲食可口、環境舒適、安靜)及社會心理需要(安全、自主、自尊、親情與歸屬、了解疾病的知識) ,多數患者恢復正常心態。患者能自覺避免并及時調整不良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其行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發展,使臨床癥狀得以改善或消失,將自身維持在一個較好的狀態,從而提高了生存質量。
本項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前后SDS、SAS評分結果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均P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15
【關鍵詞】老年;慢性心律失常;連續護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116-01
心律失常是一種冠脈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后,局部心肌持續缺血壞死的內科急癥,極易影響患者的心理變化。老年人多為慢性心律失常的高發群體,主要表現為突發性心悸、憋悶、氣急、暈厥等,嚴重時甚至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況。本文分析了連續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診治的124例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其中對照組61例,男女比例為38/23,年齡為57-72歲,平均(64.3±5.6)歲,研究組63例,男女比例為41/22,年齡為59-71歲,平均(64.8±4.9)歲。兩組老年慢性心律失?;颊叩男墓δ芊旨壘鶠棰?Ⅲ級,在性別、年齡以及心功能情況等基數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癥狀符合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簽署相關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書,且無應用相關藥物的禁忌癥。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身心或精神疾病者,不配合治療和護理方案實施者,資料不完整者[1]。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護理模式,護理中進行病情實時觀察,發現病情惡化情況實施急救措施;進行飲食護理,忌鹽、多食用低熱量食物,盡量少食用含水量較多的水果;在用藥護理方面食用加速傳導和增強心肌自律性的藥物(如擬交感神經藥異丙腎上激素等,迷走神經抑制藥物阿托品);還要結合適當體育運動,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增強心臟泵血功能,獲得心臟高效儲備能力,改變心率[2]。
研究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連續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進行對患者的心理引導,多與患者溝通,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和壓力,減少不良情緒;進行日常生活指導,鼓勵患者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促進患者腸胃蠕動和消化功能的恢復,并在日常護理中避免患者觀看對情感過度刺激的影視書刊;并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屬耐心介紹心律失常常見病因及相關防范知識,幫助患者失常進行有氧運動,關注患者的睡眠休息。
1.4療效觀察指標
調查兩組患者對其護理模式的滿意情況、患者生活質量以及有效率進行數據分析,記錄患者住院時間,對護理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用標準差(X±s)表示數據資料,用X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組間比較,當P
2結果
本研究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對比有效情況可見,采用常規護理基礎上連續護理模式的研究組的患者對其護理模式的滿意情況62例(98.41%)明顯優于對照組50例(81.97%),研究組護理模式的有效情況57例(90.48%)也明顯優于對照組44例(72.13%)。由于心律失常的發作時常存在心前區疼痛,極易影響患者心理出現焦慮、恐懼和抑郁等不良心理變化。研究組對患者的護理模式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焦慮情緒,向患者耐心講解病情,注意觀察患者心理變化,緩解不良情緒,避免患者心臟負荷的加重而使病情惡化的情況。通過心理護理,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情緒,使患者病情得到迅速控制,從而提高護理模式的有效情況,促進康復情況。另外,醫院在護理工作中需要重視對護士護理專業工作的培訓,提高護士對連續護理模式的認知程度和護理的專業性,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將提高護士護理服務技術作為今后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護理研究方向[4]。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連續護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有效情況,促進患者身體恢復情況,從而縮短住院時間,具有臨床推廣和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程淑玲.應對老齡化社會的中國連續護理模式的研究[J].天津醫科大學, 2012,5(1):125-128.
[2]夏紅霞.連續護理模式對老年患者慢性心律失常的干預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3,6(17):89-93.
【關鍵詞】護理干預;老年患者;靜脈留置針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244-01
留置套管針輸液作為一項新的護理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有效地護理干預可延長置管時間。
1 臨床資料
2013年1月至3月,選擇70例使用留置針靜脈輸液老年患者,年齡65~90歲,平均住院時間為20 d。輸注甘露醇15例,胺碘酮10例,抗生素類藥物25例,氯化鉀10例,中成藥10例。美國輸液護理學會將套管留置針時間規定為3d,參考文獻推薦為3-5d[1],本科室規定如無并發癥發生,可留置5d。
2 護理干預
2.1 操作前評估 對病人進行留置針使用的宣教,取得配合,保證正常使用。
2.2 靜脈的選擇 70例病人均選擇上肢靜脈,首選前臂腕關節8 cm以上、肘關節5 cm以下.
2.3 留置針選擇 均使用Y型靜脈留置針。
2.4 正確穿刺 穿刺前放松外套管,轉動針芯使針頭斜面向上。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針與皮膚呈15°~30°刺入,見回血后壓低角度,再進約2 cm,然后左手退出針芯少許,右手將外套管送入血管內,注意邊退針芯邊置入外套管。
2.5 置管后護理
2.5.1觀察 根據藥物性質、患者年齡及病情調整適宜的滴速。每次使用前檢查,用注射器回抽,有阻力時禁止推注。
2.5.2 封管和固定 臨床觀察采用生理鹽水20 ml,在正壓安全接頭處使用脈沖式進行封管,推一下,停一下[2],封管夾夾在近針柄處1~1.5 cm處可有效減低回血堵管,留置過程中出現貼膜卷邊、穿刺處漏液,及時消毒穿刺部位,更換貼膜,妥善固定,保持局部清潔干燥。
3 體會
3.1 輕輕按摩、持續濕熱敷輸液肢體可減少局部長時間輸液所致水腫。
3.2 年齡偏大的病人皮膚松弛,留置針活動度相對大,脫出的幾率增多,應及時指導病人不宜過度活動穿刺肢體,以免留置針在血管內來回移動致機械刺激,引起無菌性炎癥,縮短留置時間,輸液速度宜較慢。
3.3使用不同藥物的護管
3.3.1 中成藥分子量大局部易出現針頭堵塞, 用生理鹽水間斷沖洗,可減少炎性反應,延長留置時間。
3.3.2刺激性強的藥品 易引起局部靜脈化學炎性反應,應充分稀釋并減慢滴速,有計劃地更換輸液部位,保護血管。
3.3.3 高滲液體 可造成穿刺部位血管內壁的改變,堵管率增加,應確定針頭在血管內后快速輸注,并在輸液前后用>20ml的生理鹽水沖洗管路。
3.4穿刺部位護理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潔。選用無菌透明敷料固定。
3.5 提高病人自護能力 在穿刺前,向患者和家屬解釋使用留置針的目的、注意事項,指導其妥善自護。在洗漱時避免過度用力,保持敷貼干燥。避免長時間壓迫有留置針的肢體、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血液凝固而阻塞[3]。留置肢體上端袖口應寬松,如穿刺部位發癢、濕疹,及時拔針處理。在穿刺部位給予彈力繃帶固定,避免自行拔管。
4 結論
老年患者住院時間長,反復發病,血管條件差,使用留置針,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因反復穿刺引起的痛苦與外周靜脈的損傷,緩解了護士的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尤其是在危重患者的搶救方面贏得了時間[4],而在使用過程中, 適當的護理干預有效地延長了留置時間,最大限度發揮了留置針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董瑩,童利珍,都箐。外周靜脈留置針封管技術現狀 [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73-74.
[2] 王艷伶,周紅梅,張俊云,應用改良敷貼防止留置針封管后的回血[J].浙江臨床醫學,2010,12(12):1383
[3] 王桂英,老年患者外周靜脈損傷的觀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5):370-371.
[4] 楊小青,武華,齊愛華,不同型號留置針在小兒靜脈輸液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2):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