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對外漢語教學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對外漢語教育取得的成就
在研究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首先,學科具有了初步的理論基礎。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存在、發展是建立在一定客觀規律之上的。它的學科理論是建立在語言學習研究、應用語言學研究、語言教學法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其次,明確了教學研究對象。就是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教學,其實就是研究外國人如何學習漢語和習得漢語的教學規律。另外,研究方法有了獨到的見解。在所謂難點方面,側重漢語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點,在詞匯、語法、語音等方法上更注重了“習慣用法”和“例外現象”的研究。再有,學科正在拓寬研究領域。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決定了不同語言間的學習存在著嚴重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會對學習第二語言產生很大的障礙。在語言學習中注入文化因素應考慮到外國學生的母語和漢語在文化上的異同,不要把語言課講成文化課。在教學方面,同樣也取得了很多的進步,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首先,在教學方面,對“結構———功能———文化”達成了一致;其次,明確了在教學中的四大實踐環節。對教學環節中涉及到的多種語言技能訓練,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論知識,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明確了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為教學目的。為了達到使用語言交流的目的,對教材內容的選擇和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的使用都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基礎,通過教學活動來掌握語言技能。在教學中強調運用以培養技能為主的教學手段。在語言教學中,聽、說、讀、寫這四項技能的培養始終是貫穿在各種教學活動當中的。只有強化這些語言技能,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運用語言能力,達到交流的無障礙。另外,語言教學和文化相結合的模式在教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對外漢語教學本身不是單一的學科,是一門綜合的跨文化交際的學科,它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跨文化的語言學習過程。語言教學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當中,才會讓學生在語境中了解語用,對語言的把握更加全面,到位。目前國內已有將近三十多所大學設立了這一專業。向世界各國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對外漢語專業的大學生成為了中國文化在國外傳播的主力軍。即使是這樣,漢語教師的資源仍然無法滿足國際推廣的需求。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國或者準備出國,那么以他們為主力的在校大學生和來自其他各行各業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為向世界推廣和傳播漢語的有生力量,從中培養漢語師資和漢語國際推廣志愿者。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定位問題。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對學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專家把對外漢語定位為現代漢語下面的一個分支,屬語言文學類;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由于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滲透,應該是屬于語言學類下面的二語習得專業等。其次是關于研究的方向和視角。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文章中,探討教學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討漢語語言具體要素的文章顯得尤為少數。同樣在探討學習方法中,有價值的教學實驗和各種調查報告缺乏一定的數據。所以,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從多方面、多視角、有側重的進行科學的研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學習漢語從開始就是注重語言知識和技能,反映在教學中就是太多的強調聽、說、讀、寫,課程目標非常的單一。其實,在漢語學習中應該重視漢語的思維和語言意識的培養,只有增強文化交流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涵。
第二,教學中需要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對不同對象的學生應具有他們本國特色的教材和教學輔助資源,貼近教學對象的思想、習慣和生活,創造合適的教學環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通過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視頻節目,參與中國的文化節日活動等以達到不同的學習目的;另外,制作的學習資源力求淺顯易懂,結合視聽教學,滲透中國文化。
1987年8月14日,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正式成立。學會的成立促進了漢語作為外語教學和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了世界漢語教學與研究的發展。本文以第一屆至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所收論文為依托,從重大的進展、明顯的不足、樂觀的前景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重大的進展
1.理論建樹初具規模。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賴以存在的基礎,是因為它建立在樸素的客觀規律之上。對外漢語教學盡管頭緒紛繁,卻是有規律可循,從理論上探索這些規律,把幾十年來國內外漢語教學的經驗加以總結,從中歸納出若干規律,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成熟的標志。已故的熙先生說:“現在世界上有各種理論,漢語有其特殊性,我們應該提出自己的一種理論來,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熙,1989)現在,“對外漢語教學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由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部分組成;基礎理論包括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和一般教育理論等;應用理論是指教學理論和教學法(教學法的部分內容具有理論性質,因此不妨把它也歸入理論范疇)?!保ā都o要》,1995)至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理論,則是一種綜合的、跨學科的理論,它是建立在綜合應用語言研究、語言學習研究,語言教學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圍繞著理論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論文,其中呂必松、胡明揚是其代表。然而,框架雖然搭起,研究卻還不能說十分深入。真正稱得上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文章,為數并不多。當然,我們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從事理論研究,但我們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理論研究者。如果說,一個理論研究十分薄弱的學科,猶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決不為過。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對象更加明確。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賴以建立的前提。對特殊對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門學科朝著精密科學發展的必然途徑。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研究對象,熙在1989年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漢語研究,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是后備力量,離開漢語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就沒法前進;另一方面是對外漢語教學本身的研究,而這決不僅是教學經驗的問題。四年之后,盛炎、沙礫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有明確的研究對象,這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途徑和方法”。(盛炎、沙礫,1993)到了1995年,我們對特殊的研究對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就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即研究外國人學習和習得漢語的規律和相應的教學規律。研究的內容則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全過程。從“學”的角度,要研究學習者是如何學會并掌握漢語的;從“教”的角度要研究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語言測試等全部教學活動,其研究目的是為了揭示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內在規律,以便指導教學實踐。(《紀要》,1995)只有研究對象明確,才能產生具有指導意義的具體的研究成果。我們根據研究對象,可以分別開展學科理論研究、漢語本體研究和方法論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點。既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對象是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問題,那首先要把“學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漢語本體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側重點上不同于一般的漢語研究。
在漢語本體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點是運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進行漢外語的比較,從而找出學習的難點,“所謂難點,就是中國人看來容易,外國人學起來困難的地方。在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漢語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難點?!保ㄍ趿?,1985)研究語法結構,研究語音規律,對本國人來說,一般規律也就夠了,但對于外國人來說,只掌握一般規律是學不會漢語的,常常一用就錯,這種錯誤往往啟發研究者去注意中國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問題,于是促使我們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習慣用法”和“例外現象”的研究。這種從教學中發掘的研究課題,具有對外漢語教學本體研究的獨特視角。其研究,不僅推動了對外漢語教學本身,也對現代漢語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在漢語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陸儉明、鄧守信、王還、劉月華、趙淑華、佟秉正、輿水優等。
摘要:當前海外“漢語熱”持續升溫,本文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背景;對現有相關教育教學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要求;及客觀認識這一現象加以闡釋。
關鍵詞:漢語熱;背景;漢語教學;冷靜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持續的“英語熱”。如果說這種持續了二十多年的英語熱表明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定愿望,那么,最近幾年來興起的世界性漢語熱則體現了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開始顯示對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響力。
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是當前海外“漢語熱”現象產生的大環境。
(一)中國經濟的發展,為世界提供商業機會與就業的機會。下表為外國人學習漢語的五類動機及相關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數外國學習漢語的目的是為了求職與就業,或更多的商業機會。
一、對外漢語教育取得的成就
目前國內已有將近三十多所大學設立了這一專業。向世界各國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對外漢語專業的大學生成為了中國文化在國外傳播的主力軍。即使是這樣,漢語教師的資源仍然無法滿足國際推廣的需求。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國或者準備出國,那么以他們為主力的在校大學生和來自其他各行各業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為向世界推廣和傳播漢語的有生力量,從中培養漢語師資和漢語國際推廣志愿者。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定位問題。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對學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專家把對外漢語定位為現代漢語下面的一個分支,屬語言文學類;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由于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滲透,應該是屬于語言學類下面的二語習得專業等。其次是關于研究的方向和視角。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文章中,探討教學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討漢語語言具體要素的文章顯得尤為少數。同樣在探討學習方法中,有價值的教學實驗和各種調查報告缺乏一定的數據。所以,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從多方面、多視角、有側重的進行科學的研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第一,學習漢語從開始就是注重語言知識和技能,反映在教學中就是太多的強調聽、說、讀、寫,課程目標非常的單一。其實,在漢語學習中應該重視漢語的思維和語言意識的培養,只有增強文化交流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涵。第二,教學中需要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對不同對象的學生應具有他們本國特色的教材和教學輔助資源,貼近教學對象的思想、習慣和生活,創造合適的教學環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通過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視頻節目,參與中國的文化節日活動等以達到不同的學習目的;另外,制作的學習資源力求淺顯易懂,結合視聽教學,滲透中國文化。第三,在漢語教學中還存在一些誤區。首先,有些人認為不會寫就相當于沒學會。在漢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能熟練寫出來的字比能認識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尷尬、蹊蹺、痙攣、貔貅”等詞語。像這類很多人不能正確地寫出來的漢字在日常生活中不勝枚舉,但我們在日常的讀書、看報、交談中,我們能夠運用自如,因此不能說不會寫就等于沒掌握,完全不會。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層次含義就等于沒學會。在我們平常使用的語言文字中,很多字詞是很難有明確解釋的。比如“既然”兩字,有誰能一下子解釋清楚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這個詞組為什么會出現在語句中呢?搞清楚這兩個問題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響我們熟練地使用它。
同樣,“所以、即使、但是”等等這樣的詞匯用法也很多,我們在掌握了他們的基本含義后就可以輕松自如地應用它們來進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師認為聽、說、讀、寫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誠然,這四項技能是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能同時掌握固然好。但是,聽、說、讀、寫,音、形、字、義全面推進的教學理念是傳統教學要求的,這對于成人來說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小孩子對筆畫多的字反而比筆畫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們要結合漢語特點,對不同學習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最后,我們不認為“隨課文識字”是唯一的教學思路。對外漢語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課文、字詞、練習等傳統教法。其實,“隨課文識字”即分散識字的優點是可以閱讀課文來學習文字,其缺點是認識生字的效率極低。在針對海外兒童的漢語教學中運用這種教學法,往往生字生詞太多和孩子們想通過閱讀來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現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們因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閱讀與其年齡匹配的讀物。
三、國際漢語教師將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主力軍
論文關鍵詞:漢語語法腦筋急轉彎語境理論
論文摘要:漢語語法一直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感到頭痛的一大難題,所以,如何對留學生進行語法教學就成了理論界爭論的焦點。課堂教學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結合課堂教學中“腦筋急轉彎”這一益智游戲與語境理論來探討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提倡將這兩種方法結合使用,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一、課堂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對外漢語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理解指多媒體漢語教學,如影視教學、電化教學、函授教學、個別教學、自學等。狹義的理解即課堂教學。盡管多媒體教學發展得很快,但目前課堂教學依然占據著中心位置??梢哉f,設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國內高校,都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仍然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方式?!坝嘘P對外漢語教學的總體設計和構想、教學的原則都要靠課堂教學去落實;各種課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靠課堂教學去達到和完成;對外漢語教學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聽、說、讀、寫諸項基本技能,從而達到能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也要通過課堂教學去實現?!奔热徽n堂教學占有這么重要的位置,那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法教學也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外國留學生在基礎漢語學習階段是從零開始的,為培養漢語方面的語言技能,必須進行大量的語言練習。這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唯一途徑,也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特點。或者說,學生的語言技能,單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學生自己也要勤學苦練。如果在課堂上忽略了這一特點,教師講得再多也無濟于事,有些教師甚至使用外語講課,這更是犯了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大忌”。教師應該把課堂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學生大膽開口,多加練習,直至能夠流利運用為止。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影響,留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與中國學生不盡相同。留學生的難點往往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或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難點:一方面要精心備課。在備課中對“難點”做出初步預測估計;另一方面要在課堂上積極引導,發現“難點”。在課堂上可以采取由學生直接提問或教師在課堂練習中尋找的方式。例如,一個學生在讀課文時念道“馬飛,快地跑過來”,那么教師馬上就能知道,他不懂“飛快”一詞的含義,所以斷句斷錯了。這時教師示范朗讀就等于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或者再領讀一下,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