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青春創新中閃光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走小道、建大路,住草棚、蓋高樓”,這是人們對建筑企業工作者不辭艱辛、勤奮創業、樂于奉獻精神的形象描述。樓敏,這位文弱的女工程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用青春譜寫出了一曲勇于創新、攀登科技高峰的感人之歌:工作十多年,長期轉戰于建設工地,在宣杭鐵路、泉廈高速公路、義烏南門大橋、義烏宗澤大橋、潯練花林大橋等多項鐵路、公路、市政工程中灑下辛勤的汗水,在科技創新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成為一名在中鐵十六局被人稱道的女性高級工程師。
牛刀初試露鋒芒
樓敏從蘭州鐵道學院剛畢業時,恰逢宣杭鐵路破土動工。宣杭線是國家重點工程,工程量大、工期緊、管段長,技術人員卻不多,可以說是一根針穿幾條線,任務很繁重。同時,工地的工作、生活環境也十分艱苦,住的是單位租的廣德農村的破舊民房,工作場所就是幾十公里塵土飛揚的現場線路。初到工地那會兒,個子小巧、帶著眼鏡、斯斯文文的她很難讓工地的“大老爺們”狠心將她“發配”到一線。樓敏卻將此作為一個學以致用的好平臺,正好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建筑行業。她覺得光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身臨其境,了解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因此,樓敏謝絕了領導、同事們的好意,橫下一心決定“現場取經”。白天,她和管現場的男同志們一道換上雨鞋,提著塔尺,扛著腳架,背著儀器,穿梭在荊棘密布、植被茂盛的灌木叢中,奔走在塵土飛揚、凹凸不平的便道和工地,對每層路基、每個橋墩、每座涵洞進行測量和監控,與黃砂、鋼筋、石灰、水泥交“朋友”。晚上,還要整理內業資料,旁站值班也是家常便飯。工地一干就是八年,同事們驚奇的發現當年那個文文靜靜、稚氣未脫的女學生不見了,站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名膚色黝黑、眼睛明亮、見解獨到、雷厲風行的技術干部。愛一行,才能鉆一行。因為敬業,使她在本職工作有所突破和創新。一線的八年為她后來從事科技創新奠定了扎實的基本功。
大膽實踐求突破
1998年,樓敏調往機關測試中心管理全公司的試驗工作。當時單位承擔著義烏南門大橋的施工。按照要求,結構物施工前,必須先委托當地質監部門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出具權威證明后方能投產。那時的義烏市質監站還不具備C25以上混凝土試配能力,業主則要求把材料送往杭州,到省質監站進行試配。她靈機一動,考慮到單位計試中心的試驗能力已不亞于省質監站,于是多次上門說服業主將該工作放在單位進行。按行規來講,施工方提供的關鍵試驗報告往往不被建設方所接受。為消除各方疑慮,她領著項目試驗人員及時進行試配,并邀請質監站旁站監督,通過科學規范的操作并提供出可靠數據,最終得到了業主的許可。不久,業主又提出壓縮工期的要求,她又大膽向業主建議,使用外加劑和外摻料加快混凝土施工。她與部門人員通過幾十次反復試驗、分析和論證,不僅使配合比符合現場需求,而且通過改良,節余了水泥用量,為企業降低了的成本。該配合比投產應用后,成品混凝土內實外光、質量穩定,得到了業主和質監站的一致稱贊,并在其他標段推廣應用。1999年,義烏南門大橋被中鐵建總公司評為“優質樣板工程”。人們往往對習慣的事物有依賴性,接受新的事物就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給科技創新帶來了難度。她通過大膽實踐,積極與業主們加強交流和溝通,使科技成果運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得以不斷改進和提高。
勇于創新樹品牌
2003年,樓敏擔任起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安全質量部經理一職。當時,公司承擔著義烏丹溪大橋的施工任務,該橋主跨為斜靠式系桿拱結構,該結構以外型新穎、空間立體感強著稱,在國內還是首次采用。據了解,國際上也僅有西班牙建過類似結構的橋梁,因此這種新型結構橋梁建造技術在國內根本無任何資料可以參考和借鑒。為確保工程安全和質量,作為公司科技創新的組織者,她建議項目中標后立即組織科研攻關,通過多方溝通,得到了業主、設計、監理單位支持,不僅向上級爭取到了科研經費,而且與他們一道組成科研小組,確立了“斜靠式系桿拱橋綜合施工技術”這一課題。通過對設計意圖、結構特點、材料性能等方面的分析和驗證,邊施工,邊研究。首先利用先進軟件對結構進行空間模擬檢算;接著,上百次到現場量測、積累氣溫與內應力、尺寸的應變關系;然后,將數據反饋到制造廠指導加工生產;最后由大型浮吊船、汽車吊聯合進行現場焊接拼裝。通過努力,不僅圓滿地解決了技術難題,為新型橋梁的設計、制造技術積累了寶貴的原始資料,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社會和經濟效益。2003年,大橋順利建成通車,同時獲得了金華市優質工程“雙龍杯”獎,“斜靠式系桿拱綜合施工技術”課題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丹溪大橋建成后,被江蘇昆山市的建設者們看中,多次到大橋觀摩。樓敏得知昆山擬建玉峰大橋這一信息,立即毛遂自薦,與該橋的設計方合作,在斜靠式系桿拱結構的基礎上,對體系進行優化,設計完成了“無水平推力斜靠式系桿拱結構”,并得到了業主、設計單位及國內多位橋梁專家的認可。最終公司以技術先進這一絕對優勢奪得了大橋施工任務。有了丹溪大橋的經驗,玉峰大橋的施工駕輕就熟,一座8000萬元的新型橋梁,僅用11個月就安全優質建成,并于2005年獲得了國家市政工程“金杯”獎。通過大膽實踐與科技創新,不僅讓企業贏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和經濟效益,而且使科研成果得到了技術升級,實現了成果轉化。目前,該技術成果還在其他城市橋梁施工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