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街道完善文明教育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組織“四走進”,開展民情調研。深入開展
“四走進”活動,著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一是走進下崗職工,了解下崗職工所需。調研了解下崗職工在日常生活、就業創業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及愿望,搭建資金扶持、信息、跟蹤服務三個平臺,切實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在資金、項目、創業能力方面的問題。二是走進普通黨員,了解黨員所想。建立街道黨工委成員聯系社區、社區黨支部委員聯系黨員制度,根據聯系黨員的實際情況,確定思想教育、政策宣傳、生活照顧、技術幫扶等聯系內容,切實做到抓思想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幫困解難與提高技能相結合,實施黨內幫扶。三是走進社區居民,了解居民所盼。開展“進百家門、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難”活動,推出優撫、法律、保潔、生殖保健、治安、就業再就業等20多個服務項目。四是走進轄區單位,促進共駐共建和諧。健全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實行社區黨建聯席會輪值主席制度,華夏集團、宿城一中、市工商局、市防空辦等12家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先后當選為輪值主席。研究制定了社區黨建工作10項制度,簽訂了共建聯建協議,有效拓展了社區協調區域管理、整合各方資源、做好橫向溝通、統籌共駐共建等職能。
2、堅持“四貼近”,抓好理論學習。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街道黨工委把加強學習培訓貫徹活動始終,不斷提高廣大參學黨員的理論水平。一是貼近思想,抓好理論武裝。針對廣大黨員干部對科學發展觀理解不深不透、把握不夠全面的問題,采取領導當教員、專家做講座、網站作課堂等形式,強化學習效果。二是貼近工作,學習借鑒經驗。圍繞如何推進街區發展思路不清、辦法不多、思路不寬的問題,組織街道黨政班子成員和社區黨支部書記前往宿遷等周邊地市學習考察,找差距、理思路、尋突破、謀發展。三是貼近街情,深化學習內容。組織黨員干部學習了《社區服務手冊》、《社區建設法規匯編》、《*街道應知應會手冊》,舉辦了社區建設與服務知識測試活動,著力提高黨員干部做好街區工作的業務水平。針對街道社區基層的實際情況,我們對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黨員實行了“分類指導”。四是貼近民生,掌握惠民政策。圍繞實施28項民生工程,組織街道黨員干部和社區工作者參加惠民政策集中培訓,熟悉掌握做好民生工作的各項政策規定。
3、舉辦“四座談”,明確整改重點。圍繞如何推進*街道科學發展,破解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街道黨工委廣泛征求意見,梳理突出問題。一是舉辦黨員群眾座談會。開展“我為*科學發展獻一策”活動,征集群眾意見和建議20條。二是舉辦轄區單位座談會。認真征求駐街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開展共駐共建的意見和建議,著力解決中小學校周邊的治安、衛生、秩序等環境問題。結合開展“四企”活動,積極排查解決轄區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優化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三是舉辦“兩代表一委員”座談會。形成《整改意見書》,做到一個問題、一個領導、一個方案、一抓到底。四是舉辦轄區學者專家座談會。充分發揮轄區人才集中、智力密集的優勢,向專家學者問*發展之計、求*發展之策,先后收集專家學者建議32條,及時修訂完善了《*經濟社會發展三年規劃》,出臺了街區經濟發展、小街小巷建設、社區綠化亮化、商貿市場建設等6項實施方案。
4、實施“四幫扶”,解決民生問題。針對社區特困群體、駐街企業在生產、生活、就業等方面面臨的實際困難,實施“幫扶特困職工、幫扶特困居民、幫扶特困黨員、幫扶駐街企業”。街道黨政班子成員建立了“1+6”結對模式,每人聯系1個駐街企業,幫扶1名特困職工、1名特困黨員和3戶特困居民,發放了“四幫扶”聯系卡。先后為金馬無紡布有限公司、富華塑業、武夷商業城等企業解決了資金、場地、外部環境問題。為35名特困黨員安排了公益崗位,使11名特困居民獲得了大病救助,對237名特困職工進行了再就業培訓,消滅了零就業家庭,為1330多名居民辦理了城市低保,為7510名居民辦理了城市居民醫保。
5、實現“四促進”,打造滿意工程。這次學習實踐活動主題鮮明,實踐特色突出,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高度認同和積極參與,有力的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促進了街區經濟的發展。通過實施項目提速、招商突破行動,抓投入打基礎,上項目求發展。今年以來,實現了財政收入1528萬元,同比增長21.3%,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4700萬元,同比增長15.2%。新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社區餐飲等商貿流通企業(戶)416家,開工興建居民小區3個、商貿小區1個,完成固定資產投入3.1億元。二是促進了文明創建。著力解決居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出行難、公廁少、占道經營等問題,全面硬化、亮化、綠化了6條小街小巷,新建了公共廁所4座,規劃建設了2個菜市,集中整治了占道經營。開展了“文化、法律、警務、體育、防疫、醫?!绷M社區活動,先后有4個小區被評為市級文明小區,8家單位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祁東新村被評為省級文明小區。三是促進了社區服務。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為民服務全程制,投入300多萬元建成了街道綜合服務中心和8個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建立了8個愛心超市和愛心家園,做好特困居民的救助工作。開通信訪熱線和民生熱線,暢通了居民訴求渠道。街道對學習實踐活動滿意度進行了測評。參加測評人員包括“兩代表一委員”、服務對象、干部、職工和轄區群眾代表等61人,滿意票58張,滿意率達到95%,比較滿意票3張,占5%,不滿意票為零。四是促進了社區黨建。立足整合社區資源,將8個社區支部調整為6個,優化和創新了城市基層黨組織設置,實現了社區組織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場地辦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街道社區黨組織工作機制,構建了城市區域化黨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