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要]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是一個主觀概念,具有相對性和動態性。從國內外現有文獻看,學界多是從評價維度、提升策略等角度對其進行研究,而對其由來、內涵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作為一個主觀概念,首先需要梳理它的來龍去脈,然后以“同齡(等)勞動力”作為參照系,以滿意度作為評判依據,明確其內涵范疇與特征,最后以高等教育收益率作為衡量滿意度的依據,將滿意度細分為“價值薪酬、泛專業對口率、發展空間、穩定性和工作環境”等測評維度。這樣,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范疇才能更加清晰,據此探尋其可操作性提升路徑也會更加有的放矢。
關鍵詞: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同齡(等)勞動力;高等教育收益率
一、高質量就業的由來
(一)高質量就業提出的背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我國教育體制需要加快變革的步伐。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首先變革辦學體制,逐步形成多種辦學形式共同發展的教育新格局。為了培養更多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高等教育也從這一年起吹響了“擴招”的號角。但是,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產業結構也隨之調整,而高校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變化。因此,在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影響下,我國人才市場上出現了“就業難”和“用工荒”的倒掛現象,于是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了一個關乎民生的問題。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2012年的十八大提出“更高質量的就業”,2017年的十九大提出“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至此,由民間研究的“大學生就業質量”變成政府和民間共同關注的話題。
(二)高質量就業的演進。一般來說,大學生就業質量通常受三個宏觀因素制約:第一,經濟發展模式;第二,就業政策;第三,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有兩個主要階段:計劃經濟階段(1949~1992年)和市場經濟階段(1993年至今)。在計劃經濟階段,高質量就業主要表現是從事“工作穩定、國有企業(或公辦單位)”的體面工作,獲得的主要依據在“文憑”;市場經濟階段,高質量就業的主要表現是獲得“高薪酬”的“體面工作”,獲得的主要依據開始從“文憑”轉向“文憑+”。就業政策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最直接因素,有研究者梳理新中國成立后70多年來的就業政策,結果發現我國就業政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每個階段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是有差異的。在經濟發展模式和就業政策一定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大學生的就業質量,畢竟大學生畢業數量影響著人才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迅猛,高校在校生逐年攀升。根據馬丁·特羅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精英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大眾化階段(1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0%)。截至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步入了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0%)。由于每個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同,所以各階段高質量就業的表現和獲得高質量工作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二、高質量就業的內涵
(一)高質量就業的概念。考慮與本文相關度的強弱,在兼顧信度的基礎上,重點關注現有關于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的效度、影響力等。通過研讀文獻發現:在國外,從勞動領域界定就業質量的說法有美、德、英、法等國通用的“勞動生活質量”、國際勞工組織(ILO)的“體面勞動”和歐盟(EU)的“工作質量”,I-LO(1998)在原“核心勞工標準”的基礎上提出體面勞動,即“促進男女在自由、平等、安全和人格尊嚴條件下體面、生產性、可持續的工作機會”,該定義包含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兩個方面,但是并沒有明確指向受過高等教育這一特殊的勞動者;歐盟的“工作質量”就是在關注有薪就業的基礎上更好的就業狀態,它是一個相對、多維的概念。Schroeder、K.Fredric(2007)最早明確提出的“高質量就業”概念,即個人在其認為具有挑戰性和滿意感的工作綜合環境中獲得謀生所需工資的能力,高收入是卻非唯一衡量標準。在國內,明確以高質量就業內涵為標題進行研究的有劉善堂等人的《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內涵與提升策略》和張小詩等人的《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基本內涵》。劉善堂從政府與社會的宏觀層面、高校的中觀層面以及大學生的微觀層面分別解讀了高質量就業的內涵,即公平的就業環境、合理的就業結構、良好的就業能力以及“三高一低”就業標準;張小詩等人認為,高質量就業就是在充分就業的基礎上,大學生能夠勝任工作崗位要求,具有較高的個人滿意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能夠與社會人才需求一致;其他的多是探討高質量就業提升策略的同時論及高質量就業的內涵,如齊小萍(2009)、肖輝(2014)、路兵(2014)等。一般來說,衡量就業質量的高低,除了確定一個衡量標準外,更要尋找一個相對穩定、客觀條件相當的參照物。否則,拋開這兩點來談高質量就業的內涵,難免有失偏頗。本文研究認為:關于高質量就業的參照物,選用同齡勞動力和同等勞動力,其中同齡勞動力就是同齡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青年,同等勞動力是同學歷、同學校層次畢業生;關于高質量就業的衡量依據,根據現有文獻,我們選用相對客觀的高等教育對比收益率作為主要的評判依據,就是大學生在經過三年(四年或者更長)時間獲得本專科學歷后就業一段時期后(根據實際情況,借鑒德雷福斯模型的職業階段劃分理論,由于大學畢業生與同齡(等)勞動力存在工作適應期的時間差,我們選擇期限為畢業后的第四年)獲得的工作收益與同齡(等)勞動力工作收益的比值。因此,高質量就業指的是大學生在充分就業的基礎上與同齡(等)勞動力相比高等教育收益率大于1且滿意度較高的就業形式。關于滿意度這個主觀性較強的概念,下文將做界定和細化。
(二)高質量就業的特征1、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是除自愿性失業外的全員就業,一般用初次就業率高低衡量充分就業的程度,理論上講,除自愿性失業或非抗拒突發性事件造成結構性失業外,大學生初次就業率應該為100%才能視為充分就業。根據慣例,在計算初次就業率時,升學和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也常被計入當年就業人數,核算結點為應屆大學生畢業年份的8月31日。但是,三點事關大學生初次就業率的問題需要特別明確:第一,當年能夠找到高于同齡勞動力社會平均工資(以下均簡稱社平工資)而選擇待業的畢業生都視為自愿性失業人員,按就業人員計算初次就業率;第二,畢業當年選擇升學的大學生,如果在獲得更高學歷后就業質量低于其獲取第一學歷時同學的,將扣除該生獲得第一學歷當年的初次就業率;第三,畢業年份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如果特定周期收益不高于該周期社平工資的,也將扣除該生畢業年份中的初次就業率。根據《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顯示,大學生自主創業三年后未成功者放棄自主創業的達50%以上,因此特定周期以三年為限。2、動態性。高質量就業動態性就是指它并非是靜止的問題,而是動態變化的。由于高等教育的隱性教育功能,大學生就業質量可能在隱性教育的推動下在畢業后的一段時間里明顯提升,由于升學和自主創業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滯后性也會影響高質量就業變化。K.Fredric也認為“就業質量”具有階梯性的雙向流動性,在勞動力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影響下,高、低質量就業可以相互轉移。因此,高質量就業具有動態性。3、高滿意度。高滿意度是指大學生對其所從事職業的滿意度較高,它是高質量就業的本質特征。滿意度本身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根據現有涉及大學生就業滿意度研究的成果,我們將大學生滿意度進行可衡量指標轉化,這個可衡量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價值薪酬(單位勞動時間里取得的所有報酬)、泛專業對口率、發展空間、穩定性和工作環境等。
三、高質量就業的測評
(一)高質量就業的測評依據。根據實際情況,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同齡社會青年已經工作,而且經過3~4年的工作,他們已經適應其本職工作,而作為剛剛踏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來說仍然是一個職場小白,所以兩者的待遇可能出現一些倒掛,所以我們研究后認為,應該向后推3年再來進行對比就業質量的高低。關于高質量就業的評判依據,據現有文獻顯示,國外學者多“用工作(生活)質量”和“體面”來衡量,國內學者多傾向用“滿意度”來衡量,并且為了能夠進行相對準確地測評,還設置了不少維度、指標。但是,這些測評不僅操作繁瑣,而且這些測評多是動態的。因此,在閱讀和研究大量文獻后,綜合教育收益和高等教育投資理論,我們希望用高等教育對比收益率來作為研究高質量就業的主要依據。
(二)高質量就業的測評維度。高質量就業的測評維度就是衡量就業質量高低的評價層面。國外對高質量就業的評價多是從某國(或地區)全部勞動者或者某特殊(常為弱勢)群體等宏觀角度來進行的,而對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關注較少。在國內,有研究者從社會學視角提出高質量就業評價的10個方面,即人職匹配度、穩定性、報酬、勞動條件、晉升機會、社會保護、工作挑戰、利益表達、決策空間和滿意度等;有研究者從職業角度提出高質量就業評價的四個層面,即社會地位、工資水平、社會保障和發展空間等;有研究者從評價要素的前提下提出就業質量的四個評價維度,即聘用條件、工作環境、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等。國內的研究雖然有很多研究者關注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但是在設置評價維度的時候并沒有確定相對靜止的參照物,而且很多研究高質量就業的評價維度有合并的成分。綜上,我們以同齡(等)勞動力為參照系,從高等教育對比收益率角度出發,確定以價值薪酬、泛專業對口率、發展空間、穩定性和工作環境作為衡量高質量就業的測評維度。
作者:李小想 翟顥 單位:湛江科技學院 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