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影視產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文學藝術;影視傳播;金庸小說;文化意義
論文摘要:文學藝術通過影視傳播,不但使傳統藝術被廣泛接受,獲得創新發展的契機,而且還能弘揚民族文化,開拓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公眾精神空間,重建現代人文傳統。金庸小說的俠義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輝,又因影視藝術的科技特征,獲得更為持久的生命力。影視改編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藝術氛圍成為當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金庸影視劇也同時成為一種公眾藝術。金庸小說影視劇改編,已經不單是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性藝術形式轉換,而具有振興民族文化的戰略意義。
從電影的發明到現在,一百多年,人類借助影視形象表達思想、情感,獲得審美愉悅,也已經百年。電影從19世紀末傳入我國不久,出現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影片《定軍山》就是對京劇《定軍山》片斷的影視改編。一部中國傳統舞臺藝術從此可以脫離時空限制,得以更廣泛的傳播。此后,隨著影視業的蓬勃發展,到今天,人們通過視聽接受文化信息,借助影視傳播藝術,已經成為當前一種文化生存狀態和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傳統藝術形式經過影視傳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文化意義,金庸小說的影視改編可謂典型的范例。
一、傳統藝術被獲得創新發展的契機
我們知道,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其生存都已經發生了危機,特別是傳統藝術地方性很強,沒有快捷的傳播手段,一些悠久而又優秀的民族藝術不但不為人知,大有自生自滅的趨勢。這里不單是一個借助影視會很有效地傳播的問題,而是把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科技密切結合,促成一種新的藝術創造過程,從而尋找傳統藝術煥發新生的立足點,做到藝術形式和藝術觀念的更新換代、美感特征和價值標準的與時俱進,真正以“拿來主義”的文化發展原則,對傳統作出突破和創新。
拿戲劇文學來說,以河南的豫劇為例,像其他地方戲曲一樣,在多元藝術思想、價值觀念的文化背景下,本來已經日趨萎縮,成為亟待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戲曲及其民俗文化所孕育的民眾情感和樸素的藝術趣味,怎樣與當代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結合,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河南電視臺1994年10月開播“梨園春”節目以來,可以說讓陷入困境中的戲曲,走上了開拓新的藝術領域和審美空間的寬廣道路。特別是1999年,隨著電視文化產業和音像藝術產業日益成為民眾日常文化娛樂的主要方式,“梨園春”應時改版,推出“戲迷擂臺賽”,讓觀眾與影視戲曲制作互動,以觀眾的審美期待為“賣點”,由此激發的群眾文化參與意識和社會反響之大,是其他地方戲曲無以相比的。“播出一年多,即已收到觀眾來信30多萬封,每期撥打168熱線電話者都在五千個以上,擂臺賽已有近兩萬人報名。“梨園春”不僅受到河南及北京、山東、河北、安徽、江蘇、陜西、山西、湖北等周邊省、市觀眾的熱愛,就是新疆、甘肅、內蒙、黑龍江、貴州、青海、四川、西藏等邊遠省份也有不少熱心觀眾。據中視收視率調查,“梨園春”欄目平均收視率已達到25.85%。
動畫影視產業以動畫影視片的創意、制作和播出為主要內容,集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科技密集性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廣闊的消費群體且能帶動多種衍生產品市場,它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由于當代少年兒童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影視———主要是動畫影視的接觸,因此它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工具對于少年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建立基礎有著深刻而廣泛的教育意義。它被稱為“21世紀最有希望新興的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由于它的發展歷史并不長,特別是在中國,對它的發展以及認識都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產生了很多問題。本文對各種影響中國動畫影視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旨在探討促進中國動畫影視產業發展的方法。
一、動畫在我國影視產業的發展狀況
由于體制等各方面原因,中國動畫影視產業20世紀九十年代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從1993年到2003年期間,中國動畫影視年平均產量不到2,400分鐘,直到2004年隨著國家將其上升到戰略層面后方得以發展。中國動畫影視產業目前的主要發展情況是:(一)產業蓬勃發展并帶動產量迅速增長。目前,中國動畫影視產業集群效應持續增加,形成以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動畫產業園、無錫動畫產業國家基地帶動的長三角、華南、華中的輻射全國的動畫影視產業集群帶。取得《國產電視動畫片發行許可證》的動畫制作機構從2005年的35家增加到2010年的200家。目前,在中國動畫影視產業已形成擁有47個動畫影視產業基地、6,000多家動畫企業、擁有超過20萬分鐘動畫片年產量的巨大規模。隨著該產業規模成長壯大,其產量也迅速增加。根據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制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385部、220,530分鐘,是2005年的5.16倍;2006~2010年累計完成1,266部、65,070集、707,614分鐘,折合約11,794小時。國產動畫片的產量由2004年的1,800分鐘激增至2010年220,530分鐘,增長近122倍。中國現已形成超過20萬分鐘動畫片年產量的巨大規模。短短7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畫生產大國。(圖1)(二)產值相對較低。中國動畫影視產業產量大幅攀升,其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產值從10年前接近100億元,發展至2008年的470.84億元,年均增長30%。但是,2008年數據顯示,中國動畫影視產業在近470億的產值中,有至少70%的份額被美日韓瓜分。2010年發行的385部國產電視動畫片幾乎全沒有盈利,國內85%的動畫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2007年的美國動畫產業,僅迪斯尼公司就達到365億美元。2009年日本動畫市場為2,000億美元。法國每年動畫產業產量不足1萬分鐘,但是其產值卻遠遠超過中國。雖然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畫影視生產大國———產量為日本的兩倍,但是與這一產業發達國家對比卻表現出“產量高,產值小”的巨大反差。這說明中國動畫影視產業存在很大的問題。(圖2)
二、中國動畫影視產業中的問題分析
影響中國動畫影視發展的問題有很多,經分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人才的匱乏導致動畫影視作品缺少創意。創意是一部動畫影視作品的靈魂和生命,作品具有創意才能吸引其目標消費群體,并以此為基礎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和壯大。而創意的源泉是人才。中國動畫影視產業產品缺乏鮮明的特色。或者刻意模仿美日動畫影視作品、或者故步自封不能深刻挖掘中華文化之內涵,內容缺乏新意,多說教,少趣味。不能結合中國消費群體情況設計其作品內涵。其結果是大量產品沒有市場,進而很快被淘汰,甚至不能進入播出渠道,在未接觸消費者之前已告夭折。根據廣電總局數據,2010在廣電總局立項的動畫電影總計85部,最終制作完成并且獲得許可證的16部,最終公映的僅有12部。2010年國內動畫票房約4.71億元,而進口片票房就占了3.06億(約占65%)。在近兩億國產票房中《喜羊羊與灰太狼》就占1.27億元。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在青少年喜愛的動畫作品中,日本、韓國占60%,歐美占29%,中國內地和港臺地區原創動畫比例僅有11%。(圖3)以上情況說明:中國動畫影視產業人才的匱乏導致作品缺乏創意。中國現有動畫從業人員33.4萬人,但是總體質量并不高。以動畫產業大省湖南的一個知名動畫影視企業為例:它的藝術創作團隊總人數為298人,博士和碩士人數為0,本科學歷23人,僅占總人數的20%,專科學歷161人,中專學歷164人,這一比例超過55%。中國動畫影視產業從業人員學歷層次低直接導致產業水平落后。例如,2000~2011年湖南四家最大的動畫公司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只有11篇。而央視動畫公司,僅在2007~2011年的四年時間就發表了9篇論文。當然學歷并不等同于能力,但是學歷層次較低給我們敲響了培養高水平動畫人才的警鐘。
內容摘要:文章緊扣數字藝術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與解讀,著重論述數字藝術教育發展的措施和思路。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數字藝術設計人才,是國內數字藝術設計教育者需不斷探討和提高的問題。
關鍵詞:數字藝術教育市場
數字藝術教育體現在數字、藝術和教育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數字指的是數碼技術。現代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也日臻成熟,因而帶來廣泛的應用領域;藝術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發掘個人的潛質,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國際國內大市場,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多層次的,順應時代開拓和發展數字藝術教育,設計一套完整系統的專業學科體系,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數字藝術教育的主要問題
摘要:隨著對外貿易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文化貿易逆差的瓶頸制約作用也日益凸顯。造成文化貿易逆差的原因很多,可以歸結為國際文化市場環境、我國文化貿易理念落后、政府措施不得力等多方面原因。
1國際文化標準和“文化折扣”的存在
當今的國際文化市場已進入壟斷競爭時代,跨國性文化娛樂傳媒公司在國際文化市場中占據著壟斷地位,并且按照自己的運營規則不斷地開發運用著國際文化資源,逐步將其文化產品和經營和管理的標準樹立為國際性的文化企業標準。這種全球化標準已經成為我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門檻。
由于觀眾對于影視產品的價值觀、信仰、歷史、社會制度和行為模式等缺乏了解,難以認同,就會降低作品的吸引力,產生“文化折扣”。由于文化折扣的原因,外國特別是歐美消費者對中國目前的文化產品和企業標準并不理解和認同,在接受中國文化時感到非常困難。我國文化產品特別是影視產品中的意識形態性與民族性的東西過多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從而成為了我國嚴重障礙;語言也是產生文化折扣的一個重要原因,漢語的適用范圍多限于亞洲國家,普及的國家與地區較少,也對文化產品的交流產生阻礙。
而與意識形態屬性一時難以轉變的中國文化產品相比,歐美國家跨國壟斷性的國際文化娛樂傳媒公司不僅是國際文化標準的制定者,而且中國一百多年來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客觀上幫助西方培育了其在中國的文化產品市場,曾經的“全盤西化論”和“”,以極端的方式助長了“崇洋媚外”的心理,甚至造成了對西方一切文化產品的自覺認同,這一切都大大減少了西方文化產品出口到中國市場時的“文化折扣”。就語言來說,英語在全世界的通用以及在中國的普及更是為歐美國家出口到中國的產品減少了又一道障礙。
中國文化產品在西方由于受到國際文化標準的限制,遭到“文化折扣”重創,形成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劣勢地位,另外還加劇了中國文化企業對于文化貿易的定價權的喪失,使得中國文化制品的出口不得不依賴于壟斷企業的差別定價體系,接受不公正定價,發達國家的文化制品則用壟斷高價來沖擊中國國內的文化市場,造成了中國文化貿易逆差的進一步擴大。
一、數字藝術教育的主要問題
1.數字藝術設計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國內一些院校師資隊伍中,最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藝術修養,同時又擁有實際項目操作能力和創作經驗的老師。
目前有些院校的課程設置問題很多,過多考慮使用器材、軟件的能力,缺少相應的人文課程,如戲劇學、影視心理學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視賞析、影視剪輯、音樂剪輯課程,去掉一些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這樣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
2.數碼藝術教育體系不完備
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動畫學院圖形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鑒北美的教學體制,把教學體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個等級:最底層的是技術手段型,以軟件、硬件為側重點來教學的模式;其次是原創內容型,以培養創意為主的教學模式;最頂層的是人文關懷型,與國際化接軌,培養可用性研究人才為主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