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通信專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實驗室條件和環境較差
由于大部分學校都在進行學生的擴招和學校的擴建,通信專業的人數也會大幅度地增加,學校在擴建過程中會存在資金問題,導致對于實驗室儀器設備的資金投入不足,設備更新緩慢,與現代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嚴重脫節,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到的知識也是幾年前的,已經過時。同時在擴招過程中該專業人數大幅度增加,導致實踐教學的場地緊缺,存在多人共用一套實驗設備進行實踐學習的情況,這就導致實踐教學的質量不是很理想。
2.實踐教學的老師對于這門課程不夠重視
與老師熟知的理論教學相比較,實踐教學操作十分麻煩,其中各種各樣的環節讓人頭疼,長期從事理論教學的老師難以適應這樣的教學過程,他們就會選擇逃避,沒有將實踐教學真正地開展起來,學生只是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無法學到真正的知識,沒有獲得實際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有些學生在老師的影響下也是持比較消極的態度,認為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可有可無,沒有十分重要的存在意義。
3.提供給學生的實習單位較少
本文作者:劉紫燕作者單位:貴州大學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在世界各國已商用,其發展日新月異,因此,移動通信課程內容的安排上要結合當前移動通信系統的最新技術,刪除一些過時的內容。首先,移動通信系統的簡介,介紹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簡史以及結構。第二,討論無線傳播的技術,這是移動通信的基礎知識,例如:無線電波的傳播、抗干擾技術、多址接入技術等。第三,介紹各種移動通信系統,如:GSM,3G(WCDMA,TD-SCDMA和cdma20001X)和LTE,LTE-A等。第四,其它短距離無線通信系統,如:Bluetooth、UWB、Zigbee、WiMAX等。第五,結合工程實踐,講授移動通信系統的規劃和優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內容。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可以全面的、系統的掌握移動通信的理論知識和移動通信系統。以此方式安排移動通信課程的內容,從簡單到復雜,然后聯系實際系統,符合人們的認知過程,使學生有興趣學習移動通信,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移動通信內容多,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前制作了幻燈片,包含各種圖表和系統結構圖等。在教學過程中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由于是雙語教學,采用的英文教材中會有生詞,若在課堂上逐一解釋,既浪費時間,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在每次課結束前將下次課要講述的內容告訴學生,要求學生預習,自己查生詞,上課時僅對學生容易理解錯誤的詞匯和專業術語進行解釋。在授課中采用英語和漢語結合的方式,在講述一些概念和簡單問題時用英語,學生一般能聽懂,但是在解釋復雜問題時,需要采用結合中文的方式。例如:MIMO技術。在移動通信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從教材中的內容拓展開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為了讓學生了解“手機輻射”,教師準備了“如何安全使用手機”的專題資料和圖片,作為補充內容講解,不僅讓學生知道手機輻射的相關概念和知識,也了解該如何安全使用手機。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適應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學習目標主動學習,發現問題,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展示結果,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使用討論式教學法使學生學會如何去查找資料、閱讀文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討論式教學法的運用,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能動性、獨立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多址接入技術來進行討論。先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下發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英文資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再結合教材找出問題。在進行討論課時,首先將全班學生分為三組,每個組的內容分別是:TDMA、FDMA、CDMA,在組長的主持下進行討論,做好要點記錄和講稿整理,并選出一名學生準備上臺講解。討論結束后按內容的先后順序,請各組的主講同學上臺進行講述,然后同組成員進行補充,最后以主講為主回答其他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講解和提問。最后,教師簡要講評和有針對性的講解,重點闡述各技術的區別。通過學生自學、多次討論和教師的講解,使學生較好地深入理解和消化多址接入技術。通過采用討論法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一改傳統式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既要自己獨立學習和思考,又要和同學相互協作,增強團隊合作精神,為以后踏上工作崗位奠定一定的基礎。
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加強實驗教學環節
一高職院校電子通信專業教學改革的意義
1高職院校電子通信專業教學改革滿足新課改需求
目前,我國教學領域正受到新課程改革主、客觀強勢的沖擊。結合國內外課改經驗教訓不難發現,教學領域相關問題是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高職院校電子通信專業教學改革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為學生營造社會實踐教學平臺,是電子通信專業教學的創新策略,滿足新課改需求。因此,務必要將電子通信專業教學改革作為電子通信專業教學的重點工作,促進課程問題與教學問題有機融合,使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2高職院校電子通信專業教學改革可優化低效的教學現狀
雖然高職院校教師們盡全力地進行電子通信專業教學工作,但仍舊出現了教學效果不佳的局面。教學效果不佳表現為課程秩序混亂、教學目標不明確及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等。在電子通信專業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還是每一位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高職院校電子通信專業教學改革面向每一位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著力于提升電子通信專業教學效率,彰顯教師的辛勤、智慧及策略。
3高職院校電子通信專業教學改革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
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應該突出專業和英語的結合,英語作為工具為專業服務。通過前幾年的教學實踐,重慶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主要暴露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教學重點不突出:研究生英語過度強調專業詞匯的掌握、英語長句的翻譯,具體表現在采用陳舊范文式的教學。2)教學方式單一化:基本上采用傳統的課堂上教學,以教師為主、研究生為輔,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最終導致研究生學習興趣和欲望較低,普遍反映收獲不大。3)教材內容的固定化:“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層出不窮,固定的教材內容完全不能反映出這種變化的趨勢,也不利用拓展其專業知識面。4)師資隊伍薄弱:考慮該課程對英語的要求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經歷的教師來授課,但每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教師的專業知識面不能完全滿足研究生的多樣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閉卷形式,單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語和英語交流能力,也有違將英語作為工具服務于科學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務專業教育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上選擇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的專業基礎知識,教學中訓練研究生的朗讀與準確翻譯原文的能力,從矯正專業詞匯的發音、糾正翻譯中的錯誤著手,通過大量的科技論文分析來讓研究生擴大專業詞匯量,提高聽、說、讀、譯的能力,達到提高準確理解與閱讀英文原版教材與參考文獻的實際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與時俱進的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學資料注重科學性、知識性、規范化和時間性,相關教學資料直接取自國際知名大學的信息與通信專業系列教材的部分內容和科技論文,參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內容節選)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內容節選)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內容節選)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內容節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團隊現有6人,教師隊伍全部具有博士學位(2人具有海外經歷,所有成員均從事信息與通信類專業科研與教學),課堂教學分為6講(每講含4學時),研究生專題講座(6學時),共計30學時。其內容與安排:1)科技文獻翻譯理論與方法;2)現代數字信號處理及系統專題;3)現代通信技術前沿專題;4)計算機通信網絡前沿專題;5)英語科技文獻寫作基礎知識;6)英語科技精讀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專題講解,結合專業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儀在課堂上作3~5分鐘的英文演講,并相互提問。面向應用的專業英語教學英文科技論文寫作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英語科技論文的精讀和寫作,它始終貫穿于教學實踐活動中。英語科技論文的精讀和寫作教學包括以下內容。1)分析英語科技文獻的框架結構。以具體SCI檢索英語論文為例,分析英語科技論文的結構,從而引出論文的一般結構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過課題討論的形式,組織研討IMRaD結構的邏輯性分別與問題(why、what、how)之間是如何相互體現的?2)研討如何豐富論文框架中的內容?以劍橋大學愛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圖”為手段,以論文題目為向導,自我思考和回答論文的創新點,根據IMRaD的結構確定基本的段落主題,提出各種組織論文的方法,探討如何準備好所需的支撐材料(理論分析與實驗數據)。3)研討具體的寫作技巧講解,包含題目、摘要、引言和結果等部分如何寫作,如敘述有關現象或普遍事實多使用現在時,引言中是否有足夠的篇幅對論點和問題進行說明,來表示它們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課堂翻轉變
研究生只是作為被動的受教育客體為參與教育過程的主體,充分調動研究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變單純由教師講授的“一言堂”為和諧交際式的“多言堂”。主要通過以下方式促成改變。1)在每講當中,就是大約講授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授課過程中穿插提問和討論,其余時間留給有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專題報告,并且參考文獻必須來自于IEEE的SCI檢索論文(學校已購IEEE數據庫)。這無形當中要求研究生將課后的功課做足,充分調動研究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2)借簽國際會議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貼論文海報,使研究生之間提前熟悉報告內容,每個研究生做3~5分鐘的presentation,即研究報告進展,報告后進入提問環節。在模擬國際會議期間,要求全程英語交流,該部分成績計入總成績。
第一類:通信工程設計
1、通信網工程設計2、程控室工程設計3、傳輸室工程設計
第二類:通信論文
4、光城域網研究與組網5、光波分復用技術的研究與分析6、光同步數字體系的研究與分析
7、論述移動通信的應用及發展8、鐵通XX分公司寬帶業務現狀與發展9、鐵通XX分公司發展策略
10、提速鐵路專用通信業務及發展11、自擬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通信工程專業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