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會保險制度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農民工;社會保險;模式;路徑
論文摘要:農民工社會保險的現狀是:參保率低,總量偏少;險種不齊,分布不均;政策缺陷,實施乏力;觀念模糊,需求不實。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建立平等的、和諧的、全民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險體系?,F階段可以選擇穩定型農民工社會保險模式和流動型農民工社會保險模式兩種模式。
當前,農民工社會保險的現狀究竟怎樣?造成農民工社會保險不如人意的原因又是什么?我們究竟選擇什么樣的模式和路徑來構建與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這正是本文所要探索與研究的問題。
一、農民工社會保險的現行狀況
(一)參保率低,總量偏少
根據江蘇省統計局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統計資料和江蘇省勞動保障廳調查資料,江蘇省籍農民工約為402萬人,占江蘇省城鎮就業人口的近20%。2005年末全省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是950.6萬人,農民工是148.3萬人,總參保人數的15.6%,占當年全省農民工總數的16.4%。同年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為43.6萬人,占參保職工人數的5.3%,占農民工總數的10.8%。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105萬人,占總參保人數的14.1%,占農民工總數的26.1%。顯然,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人數少、比重低。
摘要:我國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隨著社會生活和經濟的發展已經初具雛形,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制度的、經濟的和思想的根源,我國醫療保險制度依然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它的期待。文章試圖通過對醫療保險的產生和發展的簡單介紹和我國醫療社會保險的缺陷,提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建議。
關鍵詞:醫療保險疾病保險問題對策
我國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統稱為職工醫療保險,它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保險的重要項目之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遠不能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因其關系到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便成為社會保障制度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擬通過對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簡要介紹和分析,提出如何改革和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的思路。
一、醫療保險制度的概念和產生
關于醫療保險的概念,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定論,對醫療保險的提法、表述及內容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從醫療保險的范圍大小來看,可以分為廣義的醫療保險和狹義的醫療保險。我國以往和現行的職工醫療保險制度,表面上看只支付醫療費用,但實際上通過其他制度也補償了由疾病引起的誤工費用,即是一種廣義的醫療保險。我國計劃要建設的醫療保險制度,應該是向著“健康保險”的方向;但由于我國的現實國情,短期內的醫療保險只能是努力完善醫療費用的保險或補償。所以,本文所指醫療保險,其實質即是狹義的醫療保險。在此,有必要區分醫療保險和疾病保險。
西方國家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大多是從醫療保險起步的。醫療保險始于1883年德國頒布的《勞工疾病保險法》,其中規定某些行業中工資少于限額的工人應強制加入醫療保險基金會,基金會強制性征收工人和雇主應繳納的基金。這一法令標志著醫療保險作為一種強制性社會保險制度的產生。特別是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后,醫療保險立法進入全面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立法,不僅規定了醫療保險的對象、范圍、待遇項目,而且對與醫療保險相關的醫療服務也進行了立法規范。目前,所有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建立了醫療保險制度。
我國人口眾多、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存在這樣的現狀,想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需要意識到公平可持續社會保障體系制度的重要性,使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其作用,促使我國人民共享社會利益。在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中,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保證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
1建立公平理念
社會保險制度具有公平性,這也是社會保險制度與其他保險制度的本質區別。通常情況下,社會保險是由政府直接進行舉辦的保險,在全社會共同籌資情況下,可實現互幫互助、互相救濟的目的。不分身份、民族、職業、居住地點、宗教信仰等等,保證每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很多國家都按照這一基本原則,設計和規劃好社會保險制度。在與其他國家對比下,我國現代的社會保險制度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公平性明顯不足,部分項目與戶籍以及職業相關,這樣既與社會保險制度公平性原則背道而馳,也影響著收入領域和分配領域,可以這樣講,權利高和收入高的人群,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待遇也就越好;收入低和地位低的人群,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待遇也就越差。比如,職工基本養老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養老制度、農民社會養老制度、其他退休保障制度等等,全民本應該享受同樣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是卻把社會養老保險權利分為若干個層次。同時,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中,農民所享受的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所享受的基本醫療制度、工薪勞動者所享受的醫療保險制度、部分領導所享受的醫療保險制度,其四種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們,在享受著醫療保險制度方面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另外,從社會生育政策上來講,工薪階層的人群卻享受著生育保險,但是農村體力勞動者卻沒有享受到生育保險。想要解決上述所講的種種問題,需要從五個方面上著手進行:第一,改革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縮小和控制好各群體之間的待遇,社會保險與職業關聯度也應該不斷降低,使我國每一位人民都能公平享受到社會保險制度;第二,改革我國所制定的公費醫療制度,無論是市區公費醫療制度,還是城鄉公費醫療制度,都需要進行普遍的改革;第三,深入探索和研究農民意外傷害保障機制體系;第四,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穩定,從實際上提高農村合作醫療、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第五,保證城鎮居民、非正規就業人員的生育保險制度。
2解決“雙軌制”所存在的問題
當代,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所實施的養老制度是不同的,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雙軌制”。雙軌制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下,所產生的特殊產物,根據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身份的不同,所實施的養老制度也有實質性的差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施的是“財政型”統發管理制度,企業職工所參加的養老保險制度實施的是“繳費型”統籌管理制度,這兩種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并不需要個人承擔繳費,但企業職工卻需要自己承擔參保繳費,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工退休之后,所享受的養老基金待遇遠遠要高于企業職工的養老待遇。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如果事業單位還繼續按照現存的養老待遇制度執行,不但沒有體現出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公平性,而且對流動性也會起到負面作用。所以,為了更好體現出養老制度的公平性以及與流動性要求相符合,需要從根本上解決“雙軌制”中所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
3加強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
同志們:
今年一月十三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開了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市委書記作動員報告,包括在內共有四個鄉鎮、兩個局、兩個企業作了表態性發言,最后曹市長作了強調講話。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全市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經研究,今天召開全鎮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工作會議。這個會議本應早就要召開,但考慮到春節放假、正月十八以及要召開表彰大會和人大會議等因素,所以安排到今天。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客觀分析當前我市我鎮農村社會保險工作現狀,用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貫徹落實市社會養老保險新政策,在全鎮建立純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并將所有企業統一納入城鎮社會保險范圍,使現有社會保障體系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適合我鎮的鎮情,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為加快富民強鎮,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
下面,我根據今天會議的主題,著重講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認清形勢,統一思想,充分認識深化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意義。
一、我國建立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的障礙因素
(一)經濟基礎和公共財政能力限制
一項保險制度的確立首先要看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能夠支撐這一制度。德國在1994年頒布了社會保險法,當年德國GDP達到了2.15萬億美元,人均25860美元。2000年日本開始實施護理保險,人均37291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我國GDP折合美元9.31萬億美元,但人均只有月6767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遠低于德日的水平。①社會保險的特點之一就是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撐。我國的公共財政能力不足也造成了對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的阻礙。
(二)財務阻礙因素
1.繳費能力不足雇主與個人繳費是形成護理
保險基金的重要來源。判斷護理保險的財務可行性首先需要從精算平衡的角度來考察。一項研究指出,在現收現付制的情況下,如果月人均給付水平在1000、800、500元人民幣時,2014年度護理保險費率應分別達到16.24%、12.99%、8.12%才能保證基金的收支平衡,這基本相當于我國現有的醫療保險費率,無疑會給繳費者增加很大的負擔。然而,2013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但同時,我國養老機構的費用大致在500—2500元/月的范圍內,其中收費在1000元以下的根本不能承擔對失能老年人的長期護理。從這里就可以大致看出我國居民收入與長期護理費用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