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人文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站在當代的立場,我們通常把思想文化資源按照其時間、地域、性質以及約定俗成等因素而綜合劃分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西方思想文化,中國現代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本來也屬于西方思想文化,但由于它在中國的特殊地位,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從西方思想文化中獨立出來。而以西方思想文化稱謂西方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有時也稱之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本文則稱之為“西方哲學人文思想”以示區別。從思想資源來說,思想的理論來源是多方面的,其關系非常復雜。那些認為思想與西方哲學人文思想之間沒有聯系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是表面的。
我認為,所接受的思想中,或者,對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中,馬克思主義當然是第一位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第二位的,而西方哲學人文思想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不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比較表面和直接,而西方哲學人文思想在思想中則是潛藏的,比較深層。事實上,在他人生的學習的最重要階段即二十歲左右(用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容易接受的年齡”)主要學習的恰恰既不是馬克思主義,也不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而是西方哲學人文思想。18歲之前,所學的知識主要是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的儒家文化諸如“四書”、“五經”之類的,18歲到長沙之后就開始比較系統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所謂“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其實就是西方文化、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以及各種社會政治思潮等。自己說:“在這段自修期間,我讀了許多的書,學習了世界地理和世界歷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圖,懷著很大的興趣研究了它。我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約翰·穆勒的一部關于倫理學的書。我讀了盧梭的著作,斯賓塞的《邏輯》和孟德斯鳩寫的一本關于法律的書。我在認真研讀俄、美、英、法等國歷史地理的同時,也閱讀詩歌、小說和古希臘的故事。”(注: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文集》,124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關于思想的來源,斯諾的《西行漫記》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可參見此書。)“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大雜燴。”(注: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文集》,129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關于思想的來源,斯諾的《西行漫記》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可參見此書。)所謂“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其實都是西方哲學人文思想。長沙時期是讀書的最重要時期,對于求知有著強烈欲望、酷愛讀書的來說,這一時期所讀之書肯定遠不止上面所提到的這些。而在讀這些書時的感受如何,由于資料的缺乏,可能永遠是謎了,所幸的是,在長沙時所讀的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一書還被保存下來,從密密麻麻的批注來看,對這本書是讀得非常認真的,后來當這本書“物歸原主”時,他還說:“只因那時我們學的都是唯心論一派的學說……它使我對于批判讀過的書,分析所接觸的問題,得到了啟發和幫助”(注:1950年同周世釗的談話,轉引自陳晉主編《讀書筆記解析》(上冊),139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許多的證據表明,在年輕時曾閱讀了大量的中西資產階級的書籍,認真學習了中西方資產階級的各種學說,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問題不在于承認不承認這一事實,而在于如何評論這一事實。在青年時期所接受的西方哲學人文思想對于思想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時期,一旦接受,終身難忘。在這一時期接受的資產階級思想可以說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思想深處,并終身起作用。雖然后來更看重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諸如《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等對他的影響,但如果沒有早期所接受的資產階級思想作為基礎,是不可能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一下子跳躍到馬克思主義的。24歲才知道馬克思,從此終身信仰馬克思主義,但的歷史并不能從此抽刀割斷。事實上,后來多次從“二元對立”的哲學觀點出發強調學習西方哲學的重要性,認為不懂西方哲學,就不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真理是跟謬誤相比較,并且同它作斗爭發展起來的。”“我勸在座的同志,你們如果懂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那就還需要補學一點它的對立面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康德和黑格爾的書,孔子和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需要讀一讀。”(注:《選集》,第5卷,34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而且,意味深長的是,馬克思主義最初就是作為西方社會、政治思潮的一種而傳播進中國的,只是后來由于特定的政治時局的原因它才從西方文化中獨立出來作為一種獨特的異質文化。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從中國本土產生的,它本質上是西方的,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就是接受了西方,我們不能因為后來中西方的敵對關系而完全否定西方,甚至否定西方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入侵”中國,其意義是雙重的,一方面,它給自古以來自尊自強的中國人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創傷,這種傷害至今猶存,以至這方面的問題一直是外交上的敏感問題。另一方面,洋槍、洋炮、洋文化又給古老的中國帶來了新的沖擊、挑戰、機遇,中國被迫從古代向近代轉型以至最后向現代轉型。對于后一方面,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我們過去對這一問題重視得很不夠。其實,西方對中國的“正面”影響遠大于它的“負面”影響,中國人一方面仇視西方,但另一方面又很理智地承認西方的先進并勇敢地向它學習,這正是中國民族精神中最可貴的地方。
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西方思想。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強烈的反傳統色彩和批判精神,與當時西方主流思想即資產階級思想迥異,所以我們后來把它作為異質思想。其實,它根本就不是異質思想,不論是從理論根源上還是從實踐根源上,它都是來源于西方本身。馬克思著作中大量涉及西方的文化、哲學、經濟、政治、歷史等,馬克思主義是當代西方最先進、最科學的學說,是西方各種學說的集大成。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深厚的西方文化、哲學、歷史等多方面的修養,能讀懂馬克思的著作嗎?他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嗎?
絕對不能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思想不可能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產生,它不可能土生土長。同樣可以說,沒有近代西方各種社會、政治、文化思潮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就不可能有思想。對于來說,沒有最初的對西方各種資產階級思想的接受,就不可能有后來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如果把思想比作一座冰山,可以說,海面上的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海面以下的絕大部分則是中國傳統的思想和西方哲學人文各種思想。海面以下潛藏的部分雖然是“無形”的,但它卻是海面以上突出部分的基礎。
摘要: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將人文思想注入大設計觀新的理念中,是極其重要的,具備深刻思考的設計才是有價值的設計,理念需理想的指導,整體系統的理念不僅依靠具有發展意識的局部的改變與突破積累,而且更需要人文思想的支持。
關鍵詞:包裝設計;人文思想
弘揚人文精神是當代任何門類所要涉及到的問題,包裝設計也不例外,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使人具備了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現代科學創造了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無比豐富的物質產品,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喚起了人性中的“惡”的一面,導致物欲橫流、金錢至上、道德淪喪、價值崩潰,嚴重地壓抑、扭曲、肢解著人性,窒息、扼殺、吞噬著人的心靈,使人變得狹隘、自私、冷酷、片面、機械、枯燥,這時人文科學主義思潮的崛起是勢在必行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人文主義客觀上對精神造成壓抑的勢頭有增無減,設計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哲學被全盤否定,人類對極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對心靈世界的研究也被排除,尤其是反對關于世界和人生終極存在與價值追求被停止,忽視了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精神性需求。高揚人文精神文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要義,是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永恒主題,是指引人類思想文化不斷前進的明亮燈塔。
亞里斯多德既是一位哲學家,又是一位科學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是眾所周知的藝術大師,但他們同時又是科學家,發明家。新時代的設計師應學會善于將科學與藝術結合,科學技術的實驗主義、分析主義的方法大大拓展了設計師的視野,使其設計活動擺脫了手工業時代的封閉性和凝固性,一個重新建構語言符號范式的分析時代對形、色、線,對制作過程、對材料、結構,對創新與科學原理等的理解與嘗試都建立在人文思想為主線的大設計觀的基礎上。
人文即包括文化、哲學、人類學、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音樂等門類,作為服務與人的產品包裝設計元素必須要涉及到人文思想,它就像春雨滋潤著設計師的心田,在為人類創造物質產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事一種精神活動,包裝不僅創造了附加值,更重要的是產生一種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提高消費者對商品品牌形象了解的同時更進一步地認知生產的國度、區域、國度傳統文化、企業文化、哲學思考、邏輯推理、審美特征、消費心理等全方位的認知、包裝既是產品的營銷工具,也是企業的商口,傳遞著更多、更高的文化信息。設計師的高品位的綜合素質,設計出高品質的包裝產品也是加快商品行銷的關鍵。
1文化哲理
一、加強基本技能、動手能力培養
本科教育應該立足于專業技能,進而實現專業理論的培養。這就意味著學生在進行理論研究之前要掌握專業技能并加強動手能力,這就是人們說的“實踐出真知”。然而,現在地方高校的一些教師把技能培訓當成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認為技能培養和本科高校沒有關系,造成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實踐能力。這好比學畫畫,只有先學會怎么拿畫筆、調顏料,然后才能開始繪畫。沒有經過實踐操作,如何進行理論研究?因此,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本科動畫專業的基礎,只有這個基礎打牢了,學生才能向上突破。動畫專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如果動手能力不足,就無法完成相應的工作,更別說在專業上有所突破。所以,加強本科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根本。只有會用工具,才有可能畫出好畫,做出好的效果。有人會產生疑問,如果我們加強實踐能力,那與高職高專不是定位重合了么?事實上,實踐與本科教育并不沖突。教師可以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如素描課上,教師就可以直接用手繪板、PS軟件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素描的同時也學習了工具軟件。又如人體解剖課,教師可以結合ZBrush軟件進行講授,學生一邊了解人體知識一邊用ZBrush軟件練習雕刻。這樣4年學習下來,理論知識學到了,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工具軟件的使用也非常熟練了。這樣培養的學生進入就業市場會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
二、專業細化,培養又專又精人才
目前,動畫專業最大的問題是“全”而“薄”。各種課程學習稀釋了重點課程、重點內容,學習的有效性也被降低。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勇于取舍、勇于改革、勇于創新,才能使學生學到真知、掌握重點。動畫專業的通識課程需要縮減,專業課程需要簡化,力求“專”而“精”。現在的動畫專業課程在各個專業方向上沒有特色,課程設置單一化、模式化,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沒有特色。“在美國,不同學校具有不同的專攻方向。例如有的學校只提供動畫特效的學習,有的針對藝術電影的拍攝等。學生可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和不同的發展規劃選擇不同的學校。”動畫專業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而招生范圍也不能局限于美術或計算機專業。如,編導需要文學功底較強、對人文歷史較為熟悉的文科專業的人才,他們只需要學習簡單的美術知識(速畫)和動畫的整體知識。而原畫設計則需要美術功底很扎實的人才,他們不必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較高的編程能力。制作人員則需要熟練使用軟件,對美術與文學知識則不必太精通。還有一類需要精通編程的計算機專業人員,其應了解美術與動畫相關知識,用于編制功能強大且易用的動畫軟件。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現代科學發達的今天,只有專而精的學生才會被市場需要。拿角色設計來說,由于課時的限制往往只講角色的基本繪制。這個角色的表情與動作、表情和動作與角色性格的關系、角色是怎么合成的、角色的毛發與衣服特效、角色服裝表現的時代特征以及道具方面的種種深入的知識都不可能講到。這不利于學生畢業從事角色設計工作。我們可以把角色設計這個設計方向獨立出來,讓學生用大學4年的時間專門學習角色設計。對于二維和三維的角色設計,包含人物角色、生物角色、創意角色、角色的表情與動作、角色的道具、角色的服飾等,同時還有二維角色繪制與三維角色制作。我們可以這樣設置角色設計的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含動畫流程);角色造型、三維角色制作;人體解剖、生物結構與分析、生物形狀與質感表現;角色創意、人物表情與心理分析、人物動作分析;角色材質與貼圖、道具設計與表現、三維道具制作、服裝設計與表現、三維服飾制作;動力學與毛發、服裝、現代機械道具與防護器具設計;等等。這樣,學生對角色設計的設計方向就非常明確了,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繪畫和三維模型制作能力,退一步可以做二維動畫的中間畫工作或三維模型師工作,進一步可成為動畫、游戲、影視中的角色設計師。對于角色設計這個設計方向,學生可以深入學習道具與服飾、人文思想等,把角色設計做得專而精。如果學校的動畫專業教育集中在類似角色設計的專業方向上,幾年之內學校的角色設計就會進入全國先進行列,2010年之后學校的角色設計將成主導專業,甚至成為全國聞名的動畫角色設計專業。學生經過4年的角色設計學習遠遠超過只學兩個月的角色設計學生。分工越細,專業頂點越高。就拿在影視、動畫、游戲中常見的水面特效來說,水面特效所包含的知識面非常廣,要想做好水面特效,不僅需要美術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流體力學、光學、化學等理工科知識,加上對三維軟件的熟練掌握及應用,這樣才能快速做出最真實的水面效果。不僅影視、動畫、游戲需要水面特效,其在海洋研究、地質研究、船舶制造等專業的應用及研究中也都會用到,如美國一些大學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造經常會請好萊塢的特效工作室完成任務。因此,僅水面特效就足以形成一個專業方向。而現在的動畫專業講到水面特效的課時不會超過10個,即使培訓學校講授這方面的知識點也不會超過5天。所以,水面特效制作方向成立以后,學生的專業學習就會有深度,學生就業就不會有很大的壓力。把學習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然后擴展這個點的相關知識,使這個點更精更高,才是動畫專業教育的發展之道。如果每2~3所高校攻一個點,那么這些點將全面覆蓋中國動畫行業中的各個方面,各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就可以勝任當前的工作。
三、加強專業下的人文思想教育
人文思想教育和專精教育并不沖突,就拿角色設計來說,怎樣設計角色?角色要符合什么要求?角色的思想性格是怎樣的?假如故事發生在唐代,這個角色應該有怎樣的服飾、道具,類似的角色怎樣區分?這些都是在設計一個角色時需要考慮的細節,這些都需要設計者對人文歷史具有深入的了解。沒有思想的角色就如同沒有靈魂的人,只是一具空殼。在寬口徑的教育模式下,學生難以深入學習到這些細微的知識,只有細分專業以后,學生才能有時間、有機會深入學習這些人文思想及其代表的意義。在角色設計中,還可以增加角色表情與角色性格分析、中國古代服飾與盔甲、外國服飾與盔甲、中國古代物品與武器、中外道具設計發展、中國古代紋樣、中國古代哲學等課程。這可以加強角色設計方面的民族文化特征。目前,動畫專業所學的角色都是清一色的西方魔幻風格,精靈、一體式盔甲、死亡鐮刀等已經讓人感到視覺疲勞。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制作人發現了東方文化的魅力,其制作的中國元素的動畫大獲成功。如果我們不能專精角色設計,就無法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角色。“以時代的精神,廣泛吸收各派所長,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相融,去表現東方的意境和情韻,創造東方新興藝術。”如果沒有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只能是空談。專業上的人文思想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專業風格,這才是角色設計的最高目標。當然,這些都要建立在基礎打牢、專業精進的基礎上。潘天壽在談繪畫風格時說過:“在缺乏基礎訓練的情況下,一入手就亂創風格,必然會徒費時間精力而無所成功。”加強人文思想教育在動畫專業的學習中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當然,無目的的學習同樣也是一種浪費,如果不改變教育模式,那么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形成自己的風格只能是一種奢望。中國的動畫專業到了變革的時代,我們不能一味地創作一些低幼化、低技術的作品。中國動畫曾經有輝煌的過去,只是現在走入了迷茫。要振興我國的動畫產業,必須從專業教育入手。中國動畫發展的癥結在于動畫專業的教育同質化、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部分學生成為低端型、技能型人才。要想全面提升動畫專業的教學水平,必須分點突破、重點突破,拋棄以往追求全面的教學思想。高校動畫專業必須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專而精的人才,加強專業下的人文思想教育,這才是解決當前動畫發展瓶頸的方法。
【正文】
站在當代的立場,我們通常把思想文化資源按照其時間、地域、性質以及約定俗成等因素而綜合劃分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西方思想文化,中國現代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本來也屬于西方思想文化,但由于它在中國的特殊地位,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從西方思想文化中獨立出來。而以西方思想文化稱謂西方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有時也稱之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本文則稱之為“西方哲學人文思想”以示區別。從思想資源來說,思想的理論來源是多方面的,其關系非常復雜。那些認為思想與西方哲學人文思想之間沒有聯系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是表面的。
我認為,所接受的思想中,或者,對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中,馬克思主義當然是第一位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第二位的,而西方哲學人文思想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不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比較表面和直接,而西方哲學人文思想在思想中則是潛藏的,比較深層。事實上,在他人生的學習的最重要階段即二十歲左右(用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容易接受的年齡”)主要學習的恰恰既不是馬克思主義,也不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而是西方哲學人文思想。18歲之前,所學的知識主要是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的儒家文化諸如“四書”、“五經”之類的,18歲到長沙之后就開始比較系統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所謂“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其實就是西方文化、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以及各種社會政治思潮等。自己說:“在這段自修期間,我讀了許多的書,學習了世界地理和世界歷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圖,懷著很大的興趣研究了它。我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約翰·穆勒的一部關于倫理學的書。我讀了盧梭的著作,斯賓塞的《邏輯》和孟德斯鳩寫的一本關于法律的書。我在認真研讀俄、美、英、法等國歷史地理的同時,也閱讀詩歌、小說和古希臘的故事。”(注: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文集》,124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關于思想的來源,斯諾的《西行漫記》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可參見此書。)“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大雜燴。”(注: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文集》,129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關于思想的來源,斯諾的《西行漫記》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可參見此書。)所謂“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其實都是西方哲學人文思想。長沙時期是讀書的最重要時期,對于求知有著強烈欲望、酷愛讀書的來說,這一時期所讀之書肯定遠不止上面所提到的這些。而在讀這些書時的感受如何,由于資料的缺乏,可能永遠是謎了,所幸的是,在長沙時所讀的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一書還被保存下來,從密密麻麻的批注來看,對這本書是讀得非常認真的,后來當這本書“物歸原主”時,他還說:“只因那時我們學的都是唯心論一派的學說……它使我對于批判讀過的書,分析所接觸的問題,得到了啟發和幫助”(注:1950年同周世釗的談話,轉引自陳晉主編《讀書筆記解析》(上冊),139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許多的證據表明,在年輕時曾閱讀了大量的中西資產階級的書籍,認真學習了中西方資產階級的各種學說,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問題不在于承認不承認這一事實,而在于如何評論這一事實。在青年時期所接受的西方哲學人文思想對于思想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時期,一旦接受,終身難忘。在這一時期接受的資產階級思想可以說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思想深處,并終身起作用。雖然后來更看重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諸如《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等對他的影響,但如果沒有早期所接受的資產階級思想作為基礎,是不可能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一下子跳躍到馬克思主義的。24歲才知道馬克思,從此終身信仰馬克思主義,但的歷史并不能從此抽刀割斷。事實上,后來多次從“二元對立”的哲學觀點出發強調學習西方哲學的重要性,認為不懂西方哲學,就不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真理是跟謬誤相比較,并且同它作斗爭發展起來的。”“我勸在座的同志,你們如果懂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那就還需要補學一點它的對立面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康德和黑格爾的書,孔子和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需要讀一讀。”(注:《選集》,第5卷,34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而且,意味深長的是,馬克思主義最初就是作為西方社會、政治思潮的一種而傳播進中國的,只是后來由于特定的政治時局的原因它才從西方文化中獨立出來作為一種獨特的異質文化。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從中國本土產生的,它本質上是西方的,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就是接受了西方,我們不能因為后來中西方的敵對關系而完全否定西方,甚至否定西方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入侵”中國,其意義是雙重的,一方面,它給自古以來自尊自強的中國人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創傷,這種傷害至今猶存,以至這方面的問題一直是外交上的敏感問題。另一方面,洋槍、洋炮、洋文化又給古老的中國帶來了新的沖擊、挑戰、機遇,中國被迫從古代向近代轉型以至最后向現代轉型。對于后一方面,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我們過去對這一問題重視得很不夠。其實,西方對中國的“正面”影響遠大于它的“負面”影響,中國人一方面仇視西方,但另一方面又很理智地承認西方的先進并勇敢地向它學習,這正是中國民族精神中最可貴的地方。
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西方思想。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強烈的反傳統色彩和批判精神,與當時西方主流思想即資產階級思想迥異,所以我們后來把它作為異質思想。其實,它根本就不是異質思想,不論是從理論根源上還是從實踐根源上,它都是來源于西方本身。馬克思著作中大量涉及西方的文化、哲學、經濟、政治、歷史等,馬克思主義是當代西方最先進、最科學的學說,是西方各種學說的集大成。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深厚的西方文化、哲學、歷史等多方面的修養,能讀懂馬克思的著作嗎?他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嗎?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摘要]本文從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談起,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體驗生活的樂趣;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了解人類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術與其他學科,使身心得到協調發展;加強藝術修養,提高審美素質等五個方面闡述了培養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美術教學人文精神培養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哲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現代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品格,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