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敘事醫學下醫學心理學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醫學的起源是減輕患者痛苦,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現代醫學在實踐中容易進入“見病不見人”的誤區,醫學工作要體現的情感和溫度也大受影響。醫務工作者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學習技術上,忽略了患者的情感體驗,忽視了患者是兼具生物、心理、社會特征的全人,有學者認為這樣的發展方向與醫學初衷相背,失去人文精神的醫學不僅會導致人的情感需求被忽視,也會阻礙醫學科學整體發展的步伐。
醫學心理學是醫學生必修的醫學人文課程,引導學生從人本主義角度學習這門課程,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為未來成為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敘事醫學(NarrativeMedicine)概念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麗塔·卡倫于2001年提出,2011年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郭莉萍教授將該概念引入國內[1],它是指具有敘事能力的醫生提供的具有人道主義,且有效診斷和治療的醫療模式[2]。本文在敘事醫學視角下探討醫學心理學教學策略的作用與意義。
(1)有助于培養醫學生人文能力,進一步完善我國醫學生培養方式。敘事醫學將醫學人文以行為的方式表達出來,協調了人文與技術、醫生決策與患者感受之間的關系,推動和促進了我國醫學生除了知識、能力之外的素質教育,對醫學生敘事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優化其診療思維,使其不斷反省診療工作中的不足,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2)成為傳統醫學教育中單一知識型訓練的補充,有助于豐富醫學實踐經驗。醫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需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敘事醫學訓練強調專注、再現和接納,注重由變化串聯而成的事件時間順序,敘事醫學強調臨床事件的因果關聯及具體變化,為傳統醫學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和實踐工具。(3)促進學生養成反思意識,改善醫患關系。敘事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能力,通過問診獲得更多準確的信息,讓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達成真正意義上的醫患溝通,使臨床醫學更富人性與溫情。
(4)彌補醫學教育的人性缺失,提高醫學生共情能力。敘事醫學本質上改善了未來從醫者的觀念,使其工作態度及行為發生根本改變。醫學生學會用敘事性的語言書寫病歷,其理解患者的真實感受及遭遇,幫助醫務工作者審視自身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2敘事醫學視角下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思路
敘事就是對于故事的描述,敘事醫學指有能力認知、消化吸收、理解他人的故事和困境,而且采取相應行動[3]。正如麗塔·卡倫所言,醫學人文是可以說的概念,而敘事醫學是可以做的事情[4]。敘事醫學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醫患關系中主體角色的轉變,患者要參與其中,主角不只是醫生;二是治療的對象是全人,不僅是生理上的疾病,還有心理上的痛苦,最終實現尊重患者,醫患一體,共同面對疾病,醫生和患者只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疾病。結合敘事醫學理念思考醫學心理學教學思路如下。
(1)優化認知,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重點是圍繞職業認知和職業道德的理念塑造,在教學實踐中,協同社會學、醫學、倫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專業優勢及聯動作用,改善傳統教學設計與教學方式。
(2)豐富情感,回答“為什么”的問題。幫助學生領悟好醫生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共情能力,通過職業角色賦能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醫學職業信念,為今后能成為有愛心、有道德的醫生發自內心地感到驕傲。
(3)內化行為,指導“怎么樣”的問題。從個體、整體、系統多層面、多緯度地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整體醫學觀念,培養促進人類健康和疾病預防專業技能的同時,激發學以致用的內在動力,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
3敘事醫學視角下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路徑
(1)結合教學大綱,討論敘事醫學視角下教學內容框架。按照教學大綱安排,教學內容可分為9個部分:緒論、心理學基礎、心理發展、心理評估、心理應激、心身疾病、心理干預、患者心理、醫患關系。按照敘事醫學的視角,將教學內容整合為5個專題:敘事醫學視角下的醫學心理學緒論、心理學基礎與心理發展、心理評估與干預、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患者心理與醫患關系。針對每個主題搜集教學資料,包括文學作品、案例、視頻片段、臨床病歷等。
(2)根據教學內容,探索敘事醫學視角下的針對性教學方法。結合整合后的教學內容,探索不同教學方法。根據搜集的相關教學資料,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治療,在臨床實踐的具體情境中,比如醫患關系、醫患溝通、臨終關懷、情緒管理等,歸納方法(案例分析、觀影體會、角色扮演、平行病例書寫、分組閱讀等)。所有方法都圍繞專題按照敘事醫學的三要素展開,即關注、再現與歸屬。
(3)以模塊為單位,形成敘事醫學視角下的教學設計方案。按照內容結合敘事醫學的三要素(關注、再現與歸屬)設計教學方案,運用以任務為導向、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有效解決自身及未來職業角色中面臨的問題。選擇具有積極導向作用的問題,轉換身份,以患者為中心,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形成行為層面的解決策略。具體步驟:課堂講授階段,教師通過引入故事、案例呈現、觀看視頻等形式,從患者的角度說出該病的癥狀和對生活造成的困擾,從醫生的角度關注患者心理,目標是由內及外,關注患者,傾聽患者的故事,注意患者的情緒;醫生通過查體和輔助檢查做出診斷并給予治療,接受患者看似與癥狀毫不相關的“抱怨”,通過共情再現患者可能存在的社會心理壓力;最后是患者和醫生的感悟,醫患之間建立關系,患者真誠地感謝,達成歸屬目標。
(4)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比學生敘事醫學實踐能力的差異。數據收集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結構式訪談、平行病歷分析3個渠道,定性與定量數據交叉運用、相互支持。使用南京醫科大學開發的初版敘事能力量表作為量化工具;采用統一的訪談提綱進行訪談,并錄音;整理分析學生的平行病歷,總結共性問題,并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應對策略。
(5)歸納總結教學過程,形成敘事醫學視角下醫學心理學教學模式。思考和總結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形成未來需要整改的問題并尋找對策,形成操作性強的敘事視角下醫學心理學教學路徑。
4存在問題與啟示
(1)按教學主題及內容搜集意義深刻的教學資料,整合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庫建設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抓住知識要點,結合社會熱點,收集文學作品、案例、視頻、平行病歷中的醫療沖突和困境、醫患矛盾和問題等,有效融合醫學人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操作。
(2)教學中通過強烈的情感體驗影響醫學生的職業觀,進而影響其認知乃至行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臨床情境中,針對不同的敘事對象,教學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用直擊學生內心的導入及講授方式解決學生感到困惑的爭議性問題,對學生的啟發及影響尤其深刻。
(3)綜合多學科特點,拓展課程模塊的學科領域。面向倫理學、生命教育、社會學等,結合臨床實踐,拓寬醫學心理學教學思路,為現實醫療問題的解決帶來多種可能,分析不同學科背景下的敘事習慣、敘事方法和與敘事對象的關系。
5結語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護人員受到高度關注,醫生的專業性及給予患者人文關懷的形象深入人心,人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醫生對患者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人文關懷缺失會造成醫患關系緊張,醫生人文精神缺乏會導致醫患溝通不暢,醫患矛盾加深。而要解決醫患關系緊張這一問題,則需要從醫學生醫學人文教育入手。
參考文獻:
[1]郭莉萍.敘事醫學在中國:現狀與未來[J].醫學與哲學,2020(10):4.
[2]岑玨,王道珍,李萍.敘事醫學視角下的臨床醫學人文實踐與思考[J].敘事醫學,2019,2(4):260-263.
[3]劉聯,藍云.敘事醫學訓練在醫學人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20,40(6):634-637.
[4]賴嘉微,張廣清,李爽,等.敘事醫學在疾病診療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20(15):47-50.蕢
作者:蘇元元 王丹 侯雪艷 單位:錦州醫科大學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 沈陽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