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前,小學音樂課程已經加入了音樂鑒賞的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聽覺感受音樂的表現,但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認為課堂比較嚴肅,教師也為了掌控班級紀律變得比較嚴肅,讓學生放不開使用體態律動。為此,筆者近幾年一直在探究體態律動,發揮體態律動的優點,讓學生“興”起來;不同環節滲透體態律動,讓學生“動”起來;不同領域滲透體態律動,讓學生“演”起來。探究音樂節奏感及情緒表達,體態律動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單一模式,讓學生能夠動靜結合,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音樂;體態律動;興趣;訓練;表演
音樂教學主要用聲和心兩個方面來訓練學生,在學生剛開始系統學習音樂的時候,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通過耳朵來感受音樂,還應該學會用肢體和心靈去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而如今小學音樂課程已經加入了音樂鑒賞的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聽覺感受音樂的表現,但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認為課堂比較嚴肅,教師也為了掌控班級紀律變得比較嚴肅,讓學生放不開使用體態律動。為此筆者不得不為體態律動正名。體態律動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單一模式,讓學生能夠動靜結合,通過體態律動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學會音樂鑒賞,還能更好地理解、創造音樂,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發揮體態律動的優點,讓學生“興”起來
體態律動有許多優點,對于學生的個性養成和成長進步都有很大促進作用。
(一)激發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于音樂產生興趣,就可以高效地學會和掌握音樂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巧。對于小學生而言,只要在課堂上不要一直乖乖坐好就是最好的課堂了。而體態律動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機會離開板凳,一旦讓孩子動起來,使其對音樂產生興趣,并且教師若是引導得當的話,可以讓學生對接下來的音樂課保持迫切,就會乖乖地聽教師講課,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音樂知識。
(二)提高學生思維和想象力
當學生使用肢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就是學生最想被關注、最想表現的時候。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刻板成了教育體系的標簽,但是體態律動卻能夠打破這個標簽。在上課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通過肢體律動去表達自己的理解,表演自己想要表演的東西。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調動自己與生俱來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加深對歌曲和節奏的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三)建立音樂節奏感及情緒表達
節奏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動可以幫助學生增強音樂節奏。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通過肢體如打拍子等方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理解。最近,很多音樂節目都在強調情感表達,這就說明一首歌好不好在于演唱者是否在其中投入了感情。作為音樂教師,更應該在小學的時候緊抓學生的情緒表達,如在播放歡快的音樂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表演快樂;在播放悲傷音樂的時候讓學生表現出傷感的情緒。
二、不同環節滲透體態律動,讓學生“動”起來
在體態律動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找到自我,避免單純的動作模仿,這種對于音樂體驗和表達的方式更能幫助學生鑒賞音樂養成自己音樂品鑒風格。
(一)導入環節跳起來
小學音樂因為課程的特殊性,每周的排課次數都比較少,如果教師一來就直接說正題,雖然非常節省時間,但是卻有很多學生難以進入狀態,不利于接下來的課程導入。因此,筆者會在課前導入的環節設計律動,讓學生熱身動起來。一般導入的背景音樂會使用該節課所要欣賞或者演唱的樂曲。教師結合樂曲的情感或風格設計律動,讓學生自發地走進音樂。如在上“跳吧!跳吧!”的時候,就會先放這首歌讓學生全體起立跟隨音樂一起跳起來,學生經過這樣的熱身不僅熟悉了一遍歌曲,還點燃了音樂課堂的氣氛,為后面的演唱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節奏訓練扭起來
律動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于節奏的直覺本能及音樂的表達能力。對于沒有系統學習樂理的學生,讓學生感受四四拍,四六拍是比較難的。這個時候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進行實踐,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感受這些節奏在歌曲中的表現。如在“我們的田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表演游戲的形式來進行,首先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田野里面有什么?”讓學生對于歌曲有一定的興趣,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回答做出表演,如有學生說田野里面有老鼠,就讓學生表演老鼠,根據節奏來模仿。當節奏變快,老鼠的動作變快,節奏變慢,模仿動作變慢。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不僅熟悉歌舞還給予學生模仿的舞臺,將枯燥的節奏訓練變得更加有趣,進一步喚醒了學生的樂感。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在這自由的氛圍中了解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將普通的音樂課變成一個展示自我的表演舞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
(三)音準訓練動起來
在音樂課堂中最讓教師抓狂了訓練除了節奏就是音準。訓練學生音準一般都比較枯燥,并且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唱的do在哪。為此,達爾克羅茲提出這樣的原理,就是運用身體的位置感受音的高低。因此,在講解音的高低的時候,筆者會讓學生運用身體的不同部位來理解音準。如do是摸腳,re是摸小腿,mi是摸膝蓋,fa是摸大腿,Sol是插腰,la是抱胸,si是摸頭,do’就是雙手高舉。教師按下一個音,讓學生來做動作同時發出音來。經過幾場訓練,學生不僅更加了解音高,而且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動作,不僅加強了聽音的訓練,還鞏固了音準和氣息的運用方式。
三、不同領域滲透體態律動,讓學生“演”起來
體態律動的重要性在此就不再贅述,但是教師需要記得體態律動雖然十分有用,但是在不同的課堂、不同的領域都應該有不用的運用方式,因此,筆者就音樂課堂經常出現的欣賞課和歌唱課為大家展開。
(一)欣賞課程
大多數的音樂鑒賞課程學生都會選擇安靜地坐在位置上,輕輕搖晃腦袋表示自己確實在欣賞。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且不論學生是否能夠安靜地坐著欣賞四十分鐘,就學生的欣賞水平就需要教師引導了。安靜地坐著可能會讓學生神游太虛,還不如讓學生動起來。以欣賞“馬刀舞”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一起圍著課桌,根據音樂旋律一起舞動,將舞動最夸張和最不夸張的學生分別點名,詢問學生在樂曲中聽到了什么,為什么會這么夸張或者無動于衷。通過這樣的欣賞課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之間的溝通,還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二)歌唱表演
歌唱表演是音樂最直觀的形式,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最難的部分就是要求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歌曲,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歌詞編舞讓學生可以通過肢體記憶帶動腦子記憶,幫助學生更流暢地唱完整首歌曲。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如何將歌曲更好地演示出來,而將歌曲演示出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肢體帶動,教師可以設計體態律動讓學生更好地抒發內心情感,如“我們的田野”唱到稻田就可以手向外伸展,如唱到“平靜的湖中”,就可以眺望一下,顯示湖比較遠。教師設計這些律動可以幫助學生抒發情感,提高學生對于歌曲的興趣,加強對歌曲的記憶感。
四、總結
教師在開展體態律動的時候要記得應該圍繞教學內容進行,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教學目標,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更加喜愛音樂教育活動。當學生把音樂滲透到自己的生活各個角落時,學生更能自然地使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體態律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樂感,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和反應力,反哺課堂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夏一榕.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的具體方法分析[J].黃河之聲,2018(2).
[2]朱峰.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14).
作者:張小磊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