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出口退稅改革地方財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3年10月,國務院決定對出口退稅機制進行改革。這次退稅機制改革是涉及財政、外貿等諸多方面的重大體制調整,主要內容有:一是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3個百分點。二是加大中央財政對出口退稅的支持力度,即今后中央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稅。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新機制,從2004年起,對超基數部分的應退稅額,由中央與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別負擔。四是結合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推進外貿體制改革。五是累計欠退稅由中央財政負擔。對截至2003年底累計欠企業的出口退稅款和按增值稅分享體制影響地方的財政收入,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新機制從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迄今已運行近一年,改革效應正逐步顯現。因此,研究改革對廈門外貿和財政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是財政部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新的出口退稅機制對廈門經濟的影響分析
(一)鞏固口岸地位,促進出口快速增長
1、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后,中央核定廈門的出口退稅基數約占福建省的1/2,出口退稅基數相對較大,不僅有利于繼續支持和鼓勵地產品出口,而且有利于吸引周邊地區的企業到廈門設立出口基地,吸引異地出口產品從廈門口岸出口,還有利于吸引外向型外資企業從出口基數較低的地方轉移到廈門。
2、促進出口快速增長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后,雖然有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2.68個點的影響,但由于出口退稅及時、足額,減少出口企業資金占用,消除出口退稅風險,廈門口岸出口將會保持較快的增長。2004年1-10月,全市累計出口113.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1.2%.
3、有利于政府調整外貿扶持政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出口退稅機制改革促使政府重新研究制定扶持外貿政策,從公共財政的角度,建立外貿促進和服務體系,推進外貿體制改革,逐步推行外貿制,引導企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二)稅率下降,出口增長,導致財政巨額減收增支
1、減少財政收入。出口退稅率下調后,一方面由于企業將承擔征、退稅率差部分的稅收,因此,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經測算,2004年廈門出口企業由于平均出口退稅率下調2.68個點將減少利潤15.1億元,從而影響企業所得稅2.26億元。另一方面由于生產企業增加成本,降低出口競爭力,將導致部分企業采取轉入出口加工區,進料加工轉為來料加工,出口利潤轉移等模式來抵消出口退稅率下調影響。結果是減少財政收入和產值:進料加工改為來料加工,深加工結轉,轉移利潤,將減少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GDP;企業轉移至出口加工區,將減少增值稅收入和地方調庫收入,而且,企業所得稅因可重新享受優惠而大幅度減少。
2、增加市本級財政負擔1-10月份,廈門出口高達113.1億美元,同比增長31.2%,預計全年出口將達138億美元,扣除基數后仍需承擔8.59億元的出口退稅;占廈門市本級可供使用財力的16.1%.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對廈門地方財力影響甚大,其原因在于:一是廈門經濟類型屬外向型經濟。據統計,廈門市企業生產的工業品約有45%出口;二是廈門作為沿海口岸城市,是進出口貨物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由于一般貿易大部分采取收購出口方式,出口貨物在外地繳稅、本地退稅,廈門一般貿易出口中稅源不在本地的產品比重占達87%;而加工貿易因廈門不是原材料基地,進項稅金也基本在外地納稅,廈門出口退稅中退付生產企業進項稅金的比重達38.25%.因此,新的出口退稅政策成為影響廈門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三)影響外向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
1、招商引資導向的調整將影響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后,新引進的外資企業或其他內資企業,其出口退稅地方負擔的25%部分由同級財政承擔。因此,廈門市以及各區均進一步調整招商引資導向,著重引進內銷比重大、國內采購比重低的企業,以達到在引進外資、擴大出口的同時,降低財政出口退稅負擔。同時,出口退稅率的下調,企業出口成本普遍提高,削弱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影響了外商到廈門的投資或增投意向。這些都將影響到廈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利用外資水平。
2、出口退稅率不均衡下調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廈門出口產品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紡織、鞋帽和食品為輔,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為73.8%,紡織、鞋帽和食品出口比重20.3%.出口退稅改革后,廈門能夠保持原有17%退稅率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所占的比重很小,絕大部分的退稅率均降為13%,這直接影響了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部分生產低附加值或者低檔機電產品的中小企業在無力提高產品價格和降低內部成本的情況下,將面臨著不得不退出國際市場的境地。而由于紡織、鞋帽和食品的出口大部分為外貿公司收購外地貨源或出口,因此,對廈門產業結構的優化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應對出口退稅機制改革的地方財政政策
退稅機制改革帶來的不僅有挑戰,也有機遇,抓住機遇,就能求得更大的發展。對財政部門而言,如何進一步發揮廈門口岸城市的優勢,加快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確定新的外經貿發展思路,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財政政策,是退稅機制改革后首要解決的問題。
(一)目前已出臺實施的應對措施和政策
1、安排充足資金上確保出口退稅的及時、足額兌現新的退稅辦法出臺之后,廈門市委、市政府就明確指示“由市財政承擔的超基數退稅部分,政府早做安排,做足預算,保證及時、足額支付,不留缺口,不產生新的拖欠”。2004年和2005年預算分別安排了地方應承擔的超基數退稅資金4.74億元和9.17億元,以確保出口退稅的及時、足額兌現。
2、明確出口退稅負擔市區承擔辦法為適應新機制的變化,廈門出臺了《廈門市出口退稅市區財政共同承擔辦法》,明確出口退稅地方25%部分負擔原則。即2003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出口企業,其出口退稅地方25%部分全部由市級財政承擔;2004年新成立的企業,出口退稅地方25%部分,由市區財政按共享稅分享比例共同承擔;因免、抵調減增值稅,地方需承擔的25%部分由市級財政全額承擔。按照這個辦法,出口退稅負擔基本由市本級承擔。
3、因應退稅機制改革,逐步建立新的外貿促進體系按照國際慣例,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財政資金為保障,以市場化運作為基礎,體現穩定性和公共性的新型外貿促進體系。建立符合WTO規定的、與國家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相配套的開拓海外市場專項資金、公共信息服務項目扶持資金、出口信用保險保費補貼、出口商品研發資金以及鼓勵出口獎勵資金等,同時,取消原有的一般貿易出口退稅滯后貼息政策。
(二)今后應對退稅改革,發展地方外貿的政策思路
1、實行外貿制,逐步減少外貿收購
出口鼓勵外貿公司出口由“收購制”改為“制”,對推動外貿企業與生產企業間的工貿結合,推動外貿制,有積極意義。2004年廈門一般貿易出口預計將達56億美元,產生出口退稅約43億元,若其中外地貨源的一部分轉為出口,其出口退稅地方負擔25%部分就可以從廈門轉移到出口生產地承擔。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已形成的社會分工以及目前保護外貿公司商業機密的法律尚未完善等種種原因,全面施行外貿制有較大的難度。
2、鼓勵出口企業轉變貿易方式,將一般貿易變為加工貿易加工貿易不僅受出口退稅政策變化的影響較小,而且隨著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勢下,可考慮把挖掘加工貿易潛力作為擴大對外貿易的切入點,調整貿易方式結構,鼓勵企業加快發展加工貿易,減輕因出口退稅率下調而增加的成本負擔。同時,要拉長加工貿易產業鏈,推進加工貿易配套產業的升級,提高加工貿易在本市制造業分工中的比例。但是,受廈門的腹地狹小,土地資源稀缺的限制,應重點引進能夠為廈門電子、化工、機械等支柱行業的大型龍頭企業提供初中級產品的加工貿易項目。
3、鼓勵和引導出口企業延長其出口產品在廈門的產業鏈通過獎勵或者貼息等財政杠桿,鼓勵和引導出口企業延長其出口產品在我市的產業鏈,增加原材料、零配件在本地的采購量,促進更多的出口產品在廈門加工、征稅,特別要鼓勵深加工出口產品、高附加值出口產品在本地加工、征稅,提升出口產品增值率,增加出口產品對地方財政的貢獻。
4、加大力度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地產品出口附加值新的出口退稅政策的之后,政府必須加大對出口產品結構調整的引導力度,并從企業的需求出發,找到企業與政府的銜接點,通過制訂政策、出臺優惠措施等方法鼓勵企業發展附加值高、出口前景好的產品,以進一步提升本地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中,發揮稅收、貼息等政策的杠桿作用,對出口產品結構調整中作出成績的給予一定獎勵。
結合廈門企業和國際市場的實際情況,確定一部分有市場發展前景、有較高附加值、對推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整體產業層次的出口產品加以重點扶持,確保外貿出口持續、穩定增長。
5、充分發揮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作用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后,面對出口退稅率下調帶來的成本增加,利潤空間縮小等不利影響,大大增強了出口型企業遷入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的意愿。因此,政府可考慮通過減免廠租或給予貸款貼息等財政手段將部分有條件的大型出口生產企業和新引進的企業吸引至加工區或保稅區出口,減少出口退稅壓力。
6、完善港口建設和電子口岸建設,凸顯港口優勢通過港口的優勢吸引外地產品到廈門口岸出口,是保持廈門外貿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加快港口建設,一要利用國務院批準廈門實施“區港聯動”的有利契機,繼續加大對海港、空港的投入,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二要加快完善電子口岸建設,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安排專項資金,延長服務時間,創建最優通關速度和口岸環境;三要引進國際物流商和船運公司,積極開辟新航線,增強港口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四要引進著名港口建設商和服務商,通過創新機制和競爭機制,進一步增強廈門的口岸優勢。